对于这部拥有27个版本的《座头市》系列电影,谁也不能忽略它的经典光环。
此北野武版系最新一部。
整部影片故事脉络简单明了:恶人作恶,英雄惩恶,邪不压正,结局欢喜。
影片风格则是于刀光剑影中偶见幽默,于快意恩仇间少许情谊。
虽然故事与风格我们司空见惯,不以为奇,但影片侠士的精神还是勾起了内心中的小小情愫。
座头市这个人物平平凡凡,既不高大英俊,亦不富贵豪奢,没有派头,平易近人,让人看着放松,舒服。
然而仅靠这些形象是决不能吸引观众的,当座头市挥刀斩人时,那冷酷无情的表情,杀气凛然的气势,快如闪电的刀法,喷溅如泉的鲜血,无不让人热血沸腾,侠义之心霍起。
画面是暴力血腥了,但是美。
所谓“凝气聚神、一刀决生死!
”这样的凛然无惧的气势岂不太令人兴奋,令人血热!
有时看惯了拆解百招难分胜负,飞檐走壁你追我赶,比拼内力干瞪眼珠子的国内武侠片,转换口味看看这更加简单,实在些的武士片,立时会有清新爽身之感,觉得这个更真实,那些真的有些魔幻,有些幼稚了。
北野武那一头金色绒毛,他装酷的噱头,包括影片极具时代气息的配乐,用当下的流行元素装饰传统武侠剧,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北野武的顽性和创意,这正如影片中出其不意闪现的冷幽默一样,看似胡乱,实则凝聚了他的不竭才思及复杂个性,一向冷峻的影象风格,往往被突如其来的幽默瓦解,这已经在《花火》中表现的很明显,死亡与温情携手走向尽头。
《座头市》是娱乐为主的旧片重拍影片,民间英雄的传奇故事,本身具有明显的取悦民众因素,因此,北野武不失时机地洒上了个人特色浓郁的幽默调料,影片趣味大增。
盲侠座头市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闭上眼睛在眼帘上画眼珠子装正常人来蒙混过关。
盲侠座头市在跟敌人过招之时,瞪大眼珠子装正常人来加添萧瑟杀气,让敌人不寒而栗。
盲侠座头市走在月明星稀的乡间小路上,差点被石头拌一跟头,然后作自嘲的无奈叹息:“我虽努力睁大眼睛,可什么也看不见”。
不经意间的一个踉跄,影片结束,这回用不着做北野式的死亡哲学上的沉思,我们开开心心地娱乐一回。
北野武的座头市似乎被认为是对这个历史悠久系列的一种颠覆。
尽管从座头市大战独臂刀这种东西已经可以猜出这个所谓的系列估计本身内部也鱼龙混杂,但是北野武的座头市确实也是极其明显有很多反传统的,新颖的,甚至是实验性的东西。
虽然没有看过最初的座头市,无法真正做出一种类型片惯例和创新之间的对比,但是已经有很多讨论的趣味。
基本的偏好给我留下的印象和看坏孩子的天空时是一致的:单场景内的镜头调度偏好;场景/人物视角间剪辑是一个比较高自觉,偏全知的镜头逻辑;完整的叙述(即没有很多造成模糊性的间隙)中有许多似乎是不必要的独立段落,他们似乎落入了波德维尔引述的克里斯丁汤普森的“过剩”概念的范围内。
有些情况下这一概念有助于分析影片的形式表现,我认为或许就是现在了。
存在一个非常恼人的,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以上对北野武的偏好的认识,在本片中的具体形式表现和坏孩子里存在很大差异的。
要讨论这种形式和传统任侠片的形式惯例关系和在北野武本身作品形式惯例的定位,实际上需要先再看很多片,但是这个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于是只能先尝试描述本篇是怎么处理的。
首先,不少室外场景本身因叙事的需求就对长镜头调度提出了挑战,例如夜间有人埋伏于树后想拿座头市试刀那段,但是北野武基本都是选择了以镜头运动来完成调度。
而其他一些镜头,无论叙事还是风格上都使得必须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前景被部分人体遮挡的大体机位,比如赌场,比如黑帮老大接受汇报。
黑帮老大接受汇报是比较一个典型的例子,老大的身份是一个需要最后才揭示的悬念,在这个地方无数可以想到的拍法中,北野武采用了这么一个维持老大作为模糊不清的前景遮挡物,而镜头微微缓慢移动,在汇报的两个干部中间游离。
当然了,作为一个动作片,在实际座头市开始一刀必杀时,必然是非常短的镜头。
我大概估计动作部分的这种处理是来源于类型片惯例,但是至少在本片中和常态的镜头足以在对比中构成张力的。
同样本片也有实验性质的尝试,即座头市想象中的打斗模拟,采用了慢动作加CG模拟肢体的,虽然效果一般,形式上也构成了差异。
不过在最后和保镖的对决中,与想象中对决不同的实际对决扔如之前所有动作部分那样一瞬间结束,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而在场景/视角的剪辑上,由于本作同样涉及很多不同的人物视角,也有频繁切换的需求。
无论是单纯切换视角也好还是讲两个对应场景(例如座头市在赌场杀人,姐弟在跳舞)用剪辑联系起来,基本都切的比较干脆直接。
其次,本篇的叙事一方面是讲了一个很完整的,正典的故事,但是另一方面,但是在此之外,也有许多其他的零碎的片段,似乎只是一种单纯的实验或者趣味。
他们不仅在叙事上没有提供多少整个系统来说有多少意义的信息,同时也不是都能构成内部的风格变化,甚至大部分在影像风格上和其他正常部分是一致的。
他们似乎完全是叙述系统外的过剩,并且似乎也无法互相融洽的形成一个额外叙述。
1.开头的暴力场面蒙太奇以及随之后镜头切换并聚焦到的田野中的稻草人画面,让我以为是一种对时代背景的叙述乃至于对暴力的普遍性的“导演评论”,但是这些主题(包括稻草人这个意向)并无后文的发展,并且很难把他和最后的群舞融贯在一起。
2.而全片中有很多典型的北野武式“喜剧表演”镜头,无论是开头小兵拔刀撞到队友,座头市和农妇在屋内由于房梁前景遮挡和两人台词造成的一种“误解”情景,在青楼的单人喜剧表演,赌客在前景研究如何听到骰子的独角戏式表演,赌客后面以为自己懂了去赌博输的精光的部分,赌客和弟弟在澡盆里的对话,房子被烧后重造的情景,甚至最后的舞蹈。
这些部分是我喜欢北野武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确实也是“过剩”概念的绝佳例子之一了。
延续之前坏孩子天空的评论的话题,我认为在单纯用一种艺术动机去分析外,似乎确实是叙述了一种对现实中的喜剧性时刻的确信(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暴力,悲伤,复仇的任侠剧中)3. 完整的各类舞蹈的展现,有日式传统的舞姬的舞蹈,比如弟弟跳的,把舞蹈整个拍出来这种做法很明显存在异质性和实验性。
例如雨天里泥地的舞蹈,其叙述指向是难解的。
片末的集体舞,更是极其大胆的颠覆。
4.各种实验性的风格尝试,除了模拟战斗部分的慢镜头加CG断肢外,盲人的两次主观镜头(第一次和保镖对决和最后),第一次提到赌客时,赌客赌博的镜头和当时镜头的叠化。
将他们列举出来后,更能看出互相之间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即使有一部分能纳入所谓北野武的一贯趣味,但是其他很多别的部分,目前来说只能认为他将本片作为了一种“实验场”。
关于「座头市」先来说说什么是「座头市」,这个名词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座头」与「市」。
「座头」是一种职称的名字,江户时期,日本存在着一个保护盲人所从事行业的组织,叫做「当道座」。
而「座头」便是该组织四大头衔(检校、别当、勾当、座头)中最末的一级,主要指的是以弹奏琵琶、筝、三弦琴,或以说唱、按摩、针灸为生的落发盲人。
而「市」则是主角的名字,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只有贵族才有姓氏,而绝大多数老百姓是没有姓氏的。
因此像「座头市」这样的社会底层人物,其名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市」也就不足为奇了。
「座头市」系列电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映公司最著名的时代剧,与其他反映武士的时代剧不同的是,这一系列始终围绕着社会下层人物以及流氓黑帮展开,具有剑戟片与仁侠片的双重属性。
「座头市」塑造了一个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盲侠形象,虽然看似邋遢土气,但却身怀绝技、古道热肠,拥有着一手杀人于无形的高超刀法。
说到「座头市」,就不得不说一下胜新太郎。
胜新太郎是时代剧领域能同黑泽明并驾齐驱的标志性人物,从1962年第一部《座头市物语》开始,他一共出演了二十多部「座头市」系列电影或电视剧,影响了整整一代日本观众。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9年拍摄《座头市》时,发生了真刀误伤演员致死的悲惨事件,从此不但胜新太郎独有的盲人反手刀法绝迹江湖,也宣告了「座头市」系列的终结。
关于「众道」在北野武版的《座头市》中,故事是以鸣人家的一对姐弟为主线的。
从事米商的鸣人家资巨富,因此被黑帮所觊觎,最终惨遭灭门,只有一双儿女侥幸逃出。
这对姐弟只得流落街头,并以卖艺为生,而弟弟还为了生计出卖肉体。
虽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且在我们看来有些伤风败俗,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在江户时代,「男色」有着与「女色」相同的地位,既非禁忌,亦非败德,在庶民或武士社会中甚至比「女色」更崇高,还上升到了雅癖的程度。
日本的「男色」,或者说娈童癖,源自镰仓幕府时期达官显贵的风尚,但在战国时期由于战事经年不断,为了增强男性集团内部的团结,构筑牢不可破的礼仪关系,娈童癖便蔚蓝成风。
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不能带妇女参战而需要解决性欲的缘故。
到了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男色」便与「武士道」逐渐融合,增添了种种束身自修的条规,成为了自成一家的「众道」。
及至江户时代,将军、大名身边的琐事基本由十四到十八岁的家童包办,据说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身边的家童多达一百三十人。
同时,社会的安定繁荣让武士阶层的娈童癖也流传到了庶民阶层,而这一癖好已然超出了性欲的范畴,达到了「风雅」的层次。
以当时的潮流,还未剃前发的青少年,假如没有男人肯青睐,等于是一种耻辱。
由大岛渚执导,北野武、浅野忠信等主演的《御法度》便是讲述新选组内部「众道」问题的一部影片。
诸君若对此感兴趣,不妨找来一观。
关于北野武的《座头市》由于当年「座头市」系列的巨大影响力,日本不断有致敬影片诞生,甚至还有《女座头市》那样的山寨烂片。
不过在众多派生作品中,北野武自导自演的《座头市》绝对属于质量上乘的佳作。
北野武版《座头市》最大的特色在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有着北野武个人的鲜明印记。
虽然故事的主要情节依然不外乎盲侠的锄强扶弱,但北野武自然随性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以及时常插入的诙谐桥段,都为影片增加了与原作不同的风味,甚至还能从中发现《菊次郎的夏天》的影子。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片在音乐上的处理,在三处段落,北野武都将配乐与画面中庶民的劳作场面结合在一起,锄头、锤子、大锯的每一下起落都和音乐节拍严丝合缝,既体现了创意,还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而最欢乐的当属影片最后的群舞了,主要角色(座头市与反派角色除外)整齐利落地上演了一出时代剧版的「大河之舞」。
彼时的日本是否有踢踏舞已经不重要了,恶霸被除、百姓欢腾,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至于跳的是古代舞还是现代舞,谁还会去锱铢必较呢?
北野武仍旧把他的冷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连木屐踢踏舞都搞出来了,然而1.主角完全成了浅野忠信,也就是过去座头市系列中的黑帮杀手,和北野武决斗的角色2.刀光剑影飞舞爽快连杀,被取代为一刀一刀地拆解镜头和电脑特效,完全失去了剑戟片的快感,比同类型电影差太多。
一场打斗拆成几十个镜头剪在一起,一刀砍一人给一个特写,然后就是电脑特效做的刀穿透和喷血,过于无聊。
3.动机完全不明,座头市毫无理由帮路人复仇,座头市从头到尾就是机械降的那个神4.好几段日本民俗歌舞,实在是给威尼斯电影节洋人猎奇贩卖的
知道这部影片是因为一个帖子,标题是“是男人就一定要看的十部电影”。
并非言过其实,刀与血,正和邪,男人应该在这个时候舞蹈,没有什么,比童话更加锋利。
高手对决,生死在于一念。
对错不在考虑之内。
你能看得见吗?
这,重要吗?
我一直都很喜欢北野武这个半边儿脸常常痉挛的老头子,无论是警察还是杀手或者变态老师、科学家什么的,只要一看他的脸,就知道绝对是大哥级的超危险人物,却又给人以强烈的安全感,有点儿让·雷诺的意思了。
座头市将这种酷劲儿发挥到了极致,盲杀手佩手杖刀,对手是刀法凌厉、冷酷而又不失温存的雇佣保镖(浅野忠信),外加一群地方武装,俗气的对决,但永远吸引人。
座头市是日本历史传说中的民间英雄,根据这一形象创作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1962年,日本导演三隅研次启用胜新太郎作主角拍摄了《座头市物语》,并一发而不可收。
这一系列在十几年里共拍了26部,创下了武士娱乐片的一大奇迹。
北野武的这部作品取材于日本作家子母泽宽的随笔小说,在表现手法与以往的座头市系列影片可谓大相径庭。
这部影片浸透着浓郁的北野武风格,对日本传统的古装片提出了挑战。
整部影片建构与解构并存,符号消解与话语阐释同在,阴柔与暴力共生,于重重矛盾之中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合二为一,平凡中突显伟大,真实中窥见荒谬,繁衍出话语权力颠覆之后的奇异而崇高的美感。
孤独之美 座头市是一位盲侠,"侠"在深层上意味着与生俱来而又挥之不去的孤独宿命,再加一个盲字,这种孤独就让人深感黑暗中的彻骨之寒。
影片的开头,座头市独坐于山野中的土道之旁,一脸的沉默与无助,以至于让匪徒误认为他仅仅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瞎子而已,于是指使小孩子去偷他那根漂亮的手杖。
可此手杖非彼手杖,它更是一把锋刃无比的武士之剑。
没有了剑,孤独的武士就没了魂,于孤愤之中爆发的强力让无以招架的匪徒落荒而逃。
孤独乃是人生的一大母题,人从一降生就注定要面对孤寂,甚至可以说快乐是短暂的,而寂寞是永恒的。
孤独既可以诱发消沉,也可以产生力量,座头市的孤独属于后一种,它产生于心灵深邃之处的原动力,即灵魂积郁而久的整体释放,是一种可以产生宣泄快感的循环过程。
座头市深谙此中道理,在拔刀相助之时将仇与恨酣畅淋漓地挥斥殆尽。
排遣孤独的另一剂妙药是寻找可依赖之物。
遗憾的是,影片并未牵涉爱情,座头市内心的情感状态也无从考证。
他所依靠的两个人均来自社会最底层,一个是以卖菜为生的农妇扶子,另一个是赌徒新吉。
自视高贵的座头市虽不甘心与此二人为伍,但结交过程带来的心理平衡感却让座头市像孩子一般乐此不疲。
他帮助扶子背起沉重的菜篮,一边走一边发出憨厚的笑声,并在扶子家里给她按摩,帮她劈柴。
此时,他已将杀戮抛至九霄,尽情享受着逃离孤独的畅快之境。
新吉的出现给座头市带来另一种他很少经历的精神体验,即同性之间的友情。
座头市十分珍视这一莫逆之交,在赌场上他帮新吉赢钱,在赌场下他则愿意听新吉摆布,甚至在找艺妓这一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上也听之任之。
结识野子姐弟之后,座头市又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
座头市是一个浪子,他缺少家庭的心理觉察,却有一种本能的保护晚辈的父亲情结。
他早已凭高深莫测的灵敏嗅觉知道野子本是男儿身,但他并没有过早地说出来,着意将这一秘密消解于内心深处,直到野子的姐姐拔剑之时,他也没有将这种爱心瞬间化为怨恨,而是巧炒地引导其讲出实情,以便帮助二人。
最终,座头市将野子姐弟的仇人杀得片甲不留,由此完成他这段异乎寻常的情感之旅。
最手他给口光老板的一刀,既是谢幕,也预示着孤独感的再一次喷涌。
片中有两大象征性符号,一是反复出现数次的稻草人,一是座头市永不离手的手杖。
两大符号充满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孤独之征,每个符号都隐藏着丰富的阐释话语。
稻草人和手杖在此片中可能看作是功能符号,"只要有社会,任何实用都转化为该实用的符号。
雨衣的实用在于防雨,但这一实用又与某种气象符号密不可分。
"①同理,稻草人与手杖的符号象征性离不开关联物的存在,因为一旦与关联物脱离,其便处于孤立地位。
稻草人寂寞地矗立在田地中,似乎毫无用处,以至后来被几个顽童拿来玩耍,玩之无味后又将之遗弃。
座头市的手杖则是一件双关物,具有拐杖和剑的双重功用,可是它仅供座头市一人使用,其孤独之意象在于专属性。
审美方式之一是心灵沉寂之后的思想升华,从一个个孤独体所能体会到的是一种独立寒秋、寒江独钓般的圣洁、纯净之美。
欲望之美 这部影片充分显现了个体对欲望的无止境的追求,武士追求尊严,黑帮追求金钱,野子姐弟追求生命的偿还,那个整日举着长枪狂奔的疯子或许也有着潜意识中的自我追求。
日本武士道崇尚欲望的满足,这种欲望指的是一整套道德体系的完备。
"武士道在字义上意味着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
"②这一道德体系包括:义——合乎道义,履行义务,拒卑劣与狡诈远之;勇——具有勇气,勇于承担责任,不屈不挠,坚韧刚毅;礼——对人宽容,发慈悲之怀,讲究礼术与礼法;仁——宽以待人,富有爱心,同情弱者;诚——诚实可信,恪守诺言。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从座头市与服务源之助身上看到武士对于武士道精神的无限欲望与欲望满足。
与此同时,武士对于名誉与忠义的欲望诉求往往又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服务源之助冷酷而忧郁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内心的焦灼与不安。
他被银藏势力所雇佣,表现上是为了赚钱给妻子治病,实际上更是为了实现他展现其高超剑法的欲望。
在这种猥琐的欲求支配下,以对主子的无限忠诚为契机,服部得以大开杀戒,慰藉其虚荣之心。
日本的武士剑法讲求一击必杀,而剑法后面的潜规则是满门皆诛,不留活口,所以服部对于无助的求生恳求显得无动于衷。
其后,他在某日痛苦的静思中,想起曾败倒于一浪人武士山路伊三郎的木制手杖之下,这对于一个如今已剑术盖世的高级武士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为了夺回名誉,他竟找到了浪人,并在要自己病重的妻子面前杀了他而一雪羞辱。
可现实情况是出乎预料的,他面前的浪人早已没有往日的意气风发、趾高气扬之态,而是成为重病缠身的废人。
此时,服部惟一能做的就是斩断那根写满屈辱历史的手杖。
在丢失颜面之时同样不能克己的还有座头市。
在一次赌博中,他揭穿了赌场的骗人伎俩,在被骂了一句"该死的瞎子"后积怨顿起,拔剑即杀,先是砍下了骂人者的手臂,随后又将赌场内所有的蜡烛熄灭,于黑暗中杀人无数,大有铲平赌场之势。
座头市知所以大发雷霆,被骂作瞎子还在其次,主要是他的武士身份未被认同,这种认同的缺失是令他难以接受的,为了名誉和尊严,他是无法坐以待毙的。
刀与剑乃是武士之魂,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神谕的力量、图腾的象征,在武士眼里是无与伦比的神圣的昭示。
难怪座头市为了保护好剑而时刻保持警惕,难怪愚笨的劫匪殚精竭虑地想着如何把一柄好剑献给酒井领主,难怪黑帮成员在锐剑的面前毫无反抗之力而甘于俯首称臣。
这种欲望追求的另一原因是政治上以德代法、以德治代替法治,只要合乎道义就不必拘泥于法理。
野子姐弟是座头市展开杀戮的导火索,因为替父报仇是那一时代主宰人心的金科玉律,且这种报仇方式不是横向的,而是纵向排列的,一直要追至元凶,杀戮的无尽动力也来源于此。
欲望追求的更深层原因则是日本民族的独特心理特质。
武士时代的日本禁欲主义盛行,而同时,日本人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趋使的窥视心理,并由此形成奇特的日本窥视文化。
于是,日本人具有强烈的两面性特征,他们"习惯于绝对服从集团意志而抹杀独立的个性"③,而窥视心理又使其善于打破各种规范,欲望也就无休无止。
规范与破坏的矛盾带来的是冲突性美感,它虽不符合工具理性,却符合生存的理性。
在欲望支配下,服部与他的妻子几乎同时死去,死得是那样凄美而不见痛楚。
座头市最终也并未剥夺口光老板的生存欲望,而是将他变成瞎子了此一生,将这种欲望变得更加惨烈。
在座头市看来,瞎子更能真实地感觉这个世界,至少在他的生命中,黑暗中的欲望期待更加动人心魄。
解构之美 北野武是一位解构大师,似乎林林总总的题材到了他手里立刻就有了鬼马精灵般的稀奇古怪之味。
以往的座头市系列影片都是以正剧形式出现,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主题也颇具正统性。
按陈旧套路拍摄新座头市电影绝非北野武所为,他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性态度颠覆了经典电影语言的话语权,将一个被巧妙解构了的座头市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北野武有着深厚的变异式座头市情结,他在《性爱狂想曲》一片中就有对座头市的解构式塑造,一位业余演员将座头市变成了一个搞笑的捣蛋高手,能尽无厘头式的幽默元素。
解构主义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背叛,它消除了二元结构对立,也使得文本终极意义无所觅处。
《座头市》的解构性在于它对观众思维定式中的角色性格的部分或完全否定,由此带来的是由陌生化反应形成的美感体验。
在影片中,座头市的一头金发最显突兀而又不伦不类,但这一造型设计与人物性格又相得益彰,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座头市拥有与众不同的头发颜色也就合情合理了。
影片中的多处搞笑场面乍看起来了无新意,但其背后却有着深刻的讽刺意味蕴藏其中。
影片开始时,行劫的武士在拔剑时误将旁边的同伙弄伤,加上后面段对武士嘲讽的镜头,这当中有着北野武对传统武士道精神更深层次的反思,即那一时代武士阶层的霸权性及武士制度的非合理性。
影片中有一段野子与新吉一同洗澡的镜头,新吉问野子:"化妆会让人更漂亮吗?
"野子答道:"不一定,得看脸蛋。
"到了影片后面,新吉对野子说:"你又可以成为一个男人了。
"野子则回答道:"我现在这样很好。
"新吉只有作无可奈何状。
日本文化中有"第三种性"的概念,在戏剧中扮演异性的传统由来已久,性混淆成为可以接受的事实,而对具有少女长相的男子的追捧今天依然盛行。
这段情节有北野武对一这文化现象的反观式批判。
北野武历来崇尚暴力美学,与以往不同的是,《座头市》的暴力更加渲染了与自然相和谐的交融式美感。
影片中有一段座头市与黑帮雨中大战的场面,战斗结束,雨水与血水相溶而尽染山谷,再加上无比凝重的音乐,悲怆之美更是无可遁形。
制造超强暴力下的超强之美,北野武对暴力美学的诠释又更进一步。
影片的配乐也尽显解构之美。
作曲铃木庆一将爵士乐、拉丁乐、日本民俗音乐等多种乐曲元素融为一体,整体曲风既显悠扬素雅,又觉玲珑可人,虽然现代音乐气味浓厚,但与影片风格极为吻合并恰到好处。
野子在三味弦伴奏下练习舞蹈的镜头极有奇味,在后半部分突然混入电子音乐,在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并激烈对撞之下,更具震撼心灵的感人力量。
影片还数次把耕地、盖房等劳动场面与配乐结合起来,单调的劳动由此也具有了审美效果。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影片结尾的超级解构式踢踏舞,原来和服、木屐加打击乐竟是那般端庄而华丽,欢快而愉悦,激情四溢而引人入胜。
音乐戛然而止之时,座头市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调皮般地说了一句"即使我眼睛睁得再大,也看不见什么"。
影片以充满哲学意蕴的搞笑情境作为终结,一席解构盛宴也完满地散场了。
注释: ①[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第32页,三联书店,1999年6月版; ②[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2月版; ③武继平编译:《神秘的日本文化心理》,第96页,重庆出版社,1992年8月版。
《座头市》。
8分。
北武野编剧、导演,北野武、浅野忠信主演作品。
盲剑客座头市是日本国民的武侠形象,和我们的黄飞鸿一样,可能年少时大家都有这样的梦,一个偶像梦或者一个武侠梦。
总之,北武野当年顶着巨大的压力拍了这部《座头市》。
在我看来,艳惊四座。
盲剑客座头市头然金发,手执红色盲杖,步履矫健来到小镇。
与此同时,浅野忠信饰演的剑客服部源之助也来镇上筹钱被妻子治病,无奈之下加入了当地黑帮银藏和扇屋旗下;而艺伎姐弟俩也来到了小镇,他们要找银藏报全家被灭口之仇。
大战一触即发。
座头市性格极其刚烈,好酒好赌,耳朵和鼻子灵敏胜过眼睛,在和艺伎姐弟简单交往后,他决定找出银藏和扇屋,并将他们一网打尽。
山本耀司担纲服装设计,里面的人物造型,确实非常有特别。
而画面也被处理得原始、本真,美感极好。
最要命的是音乐和舞蹈,大赞!!!
对于座头市和保镖决斗一节,有人从技术角度分析说,市看到了对方的小动作所以能够破解。
显然这种低级的分析和整部片的格调是不搭的,关键的一场戏更不可能只容纳这样一个分析。
在别处看到一段相关的话后,我觉得可能是这样: 酒店第一次正手拔刀时座头市已经赢了,为了玩新花样,他换了姿势——根 本 没 有 考 虑 对 手 要 怎 么 变——甚至他都没有考虑自己是不是反手正手都可以一刀杀。
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做到一刀杀!
这段启发性的话是从日本学者、武道家内田树的《日本边境论》里看来的。
内田树也是引用,显然武道思想中有这个观念,虽然不能肯定说北野武就是表现这个观念。
是这样说的——“双方持剑相对而立,那就是生命的碰撞。
即使有片刻的精神恍惚。
也等于交出了自己的性命,必须要万分小心。
但是,实际上,如果要在这种情况下考虑自己的话,便会出现相应的空隙。
只要出现了空隙,即使是微小的空隙,也会挨上对方的剑。
因此而丧命的话,实际上就等于自杀。
刀剑上的比试,好比电光石火,没有容'我'的余地。
但是,在你死我活的紧要关头,怎样才能忘记自我呢?
在此就可以窥探到人类心理的极微小处。
“(铃木大拙《新编东洋式看法》)考虑自己,就会出现空隙,这是所有武道的书籍中都有记载的。
出现间隙,就意味着毫无防备地打开了入侵路径,就会“被对方的剑击中“,同时,也意味着出现了让对方的侵入成为可能的“时间延迟“,考虑自己就会出现间隙,出现间隙就会被对方的剑击中,那便是“自杀“。
那么,怎样才能逃过一死呢?
铃木大拙的说法是“电光石火“,也就是说不考虑自己便作出反应。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考虑自己便作出反应呢?
铃木大拙使用了泽庵禅师寄送给柳生宗矩的《不动智神妙录》中的语言。
泽庵禅师称之为“石火之机“。
“就兵法而言,于眼观剑来之一瞬,若心存以剑攻防之念,则心为彼剑所滞,身心失衡,即被斩杀,此谓心有所住……敌我交锋,彼方此方,彼剑己剑,拍子节奏,均于是中。
心有所住,则行动缓滞,为彼所斩。
“(泽庵禅师《不动智神妙录》)心被对象事物所滞、所止,泽庵禅师称为“住地“。
也就是说,心被对象事物所迟滞、所束缚,身心失去自由的状态,便是住地。
与此相对,成了完全自由的状态,便称为“石火之机“。
就是说,市已经达到了自由的状态,正手拔刀或者反手拔刀就跟我们普通人打耳光一样。
保镖不但要想怎么攻防,甚至得意地哼了一声,如此沉不住气,也就是被一刀斩杀的货色。
导演你想自己耍帅的意图也太明显了吧!一星给音乐和舞蹈,一星给弟弟的舞姿,一星给导演杀人如麻的手法和塑料特效!
北野武的电影都有一种轻喜剧的倾向。这次的配乐出人意外不是久石让。最后那段颇有hihop之风——形式上让人想起Samurai Champloo,不过旋律上让人想起周华健为成龙的电影《我是谁》所作的配乐。北野武睁开眼睛那一刻有点想画龙点睛的意思,那眼睛确实是很酷。
难忘的大学电影课
又是血腥中夹带小幽默的款型,原来木屐也可以跳出踢踏舞的效果。
盲剑客帮孤儿复仇的故事。没了北野武标志的浅蓝色调和省略过程的削减美学,转而展现暴力的瞬间,仿佛尝试了自己的另一个极端。盲人视角里劳动的声音和音乐结合是一大亮点
好看,最近喜欢上了北野武,很喜欢这个调调,有点过于血腥 掉胳膊掉腿是常事,最后被石头绊到,虽然睁开双眼 但还是什么都看不见
想看到悲壮苍凉的东西,结果看到搞怪!忍不住失望。另:四个农民是什么意思?
一开始就在酝酿最后的大party,到最后一起爆发,所以有点无聊。以后再也不看座头市题材的电影了。
有些暴力,有些幽默,有些传奇的故事。
部分剪辑和音乐不错,结尾各种意外。用日本木屐鞋跳踢踏舞还真不赖。。
我真是对喷射的血浆无感 但是动作设计倒真是一流 座头市每次挥刀干净利落 一击致命 几场动作戏都是以极快的节奏完结 很是畅快 中间叙事那一段艺妓姐弟的回忆 也是给电影增色不少 多了一些阴柔 结尾半小时最是精彩 服部和座头市的决斗 加上精彩的配乐 和穿着和服的踢踏舞 真是一点也不违和
7,北野武还是不适合时代剧,连招牌式的冷幽默也显得格格不入。我算是找到张大师《三枪》最后群舞的出处了,大师连这个创意都是偷别人的
7分没看过老版,这版故事挺散的,不知是不是座头市一贯的风格,北野武标签式的暴力和冷幽默,很轻松。结尾的舞蹈添彩,宣告老子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姜文自嗨是嗨文化,北野武自嗨是嗨暴力倾向。
可能是北野武演过对白最少的角色,废话没有,一言不合就砍人,流氓贼子纷纷倒地,血浆喷飞和刀剑贯穿皆粗糙电脑特效所制,令人扫兴出戏之至。唯赌徒跟班够搞笑,踢踏舞似打倒四人帮般是长久压抑后的狂欢。
不算很暴力,有些日本特有的文化,总体来说还挺不错的。
说好的喜剧呢,你妹。。。。剧情糟糕,其余能称道的地方只剩北野武式的美术摄影和艺妓姐姐了
北野武式的颠覆性武侠片,影片的内核与其说是个侠义故事不如说是对人性一种漫不经心的嘲讽,那解构不仅仅在于剧情的戏谑,村民那节奏感极强的劳作也似一个游戏式的故事。结尾的舞蹈既让我想到了后来的功夫,也让我想到了三枪拍案惊奇,但三强既然颠覆,就该像北野武这样颠覆的彻底些。
有些幽默就是这样,你get不到就什么都不会发生
上学的时候第一次看觉得很酷,现在第二次看,里面所有的人全都是面瘫脸,黑帮老大成天去端盘子刷碗,是为了养生吗难道?只有刷刷刷的飙血,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