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来你非不快乐”。
林夕的这句话是很多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一个日子接着一个日子永续向前,并不是不快乐,也不是真快乐。
它是一种中间状态,模糊、暧昧、疲惫、心不在焉。
有人说,这就是生活。
生活是现实的,物质的,没有想象力的;顽固的,贫瘠的,让人趋于平庸的。
这几年,常常听到人说“少年气”。
什么是少年气?
其实就是一股元气,一股天真率性,仍然愿意相信,仍然不设防的状态。
换一个词,是“童真”。
在成年以后仍然能够保持童真,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能力。
保持这种能力,需要精神上的余裕, 而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神经都绷得太紧了。
今天推荐一部可爱又纯真的电影——《大坏狐狸的故事》。
在电影院看它的时候,我完全忘却了周遭世界,进入那个动画王国,轻松、温暖、有趣。
我们当然不能逃离现实世界,但也需要给自己以相信的可能。
它适合所有怀念童年的大人,适合所有正值童年的孩子。
2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和日本动画、美国动画有着显著的不同。
最明显的,当然是画风。
一眼望去,它没有美国动画那么仿真、写实,也不像日本动画那么成熟、优美。
颜色饱和度不高,线条也没有那么精致,但就像孩子画出的那样,虽然简单,但一派质朴、纯真。
是的,质朴、纯真,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原因。
不光是画风,电影的内容也是如此。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这部电影的导演——本杰明·雷内。
光说名字,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是他的上一部电影《艾特熊和赛娜鼠》一定有很多人看过。
那是一个关于小老鼠和大棕熊一起生活的故事,一场温馨的相遇,一场伟大的友谊,跨域种族、阶级,细腻而温婉。
豆瓣评分高达8.8,入围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大坏狐狸的故事》可以说与《艾特熊和赛娜鼠》一脉相承,都是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寻找简单和纯真。
当然,也有很多不同。
首先,《艾特熊》是改编自比利时女作家嘉贝丽·文生创作的绘本,而《大坏狐狸》则是改编自本杰明自己的作品。
《艾特熊》相对而言更复杂,而《大坏狐狸》则更简单。
《艾特熊》是一个完整的长故事,而《大坏狐狸》则包括了三个短故事。
虽然是三个故事,但故事的背景是确定的——一座森林边缘的农场。
所有的故事都在这里发生,导演通过剧院演出的形式,将三个故事俏皮的连缀在了一起。
第一个故事叫《送子记》,其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著名的动画短片《暴力云与送子鹳》,这大概是西方世界的一种传说,新生儿是由鹳鸟送来的。
在这个故事里,鹳鸟偷懒,将小宝宝转交给了农场里的小猪、兔子和鸭子。
整个故事,就是三位主角护送宝宝回家的故事。
这种闯关冒险模式,是想象力来得最直接,最原初的故事模型。
我们小时候都编过这样的故事,甚至,这也是《伊利亚特》的故事模型。
在这个故事里,三个角色的性格非常不同,小猪理性,实用,善良;兔子和鸭子,则像两个相声演员,盲目乐观,义无反顾,是一路的搞笑担当。
他们一路的冒险,经历了大灰狼,还遇见了一只中国来的眼镜猴,转乘过汽车,还坐上了飞机,差点去了中国。
在这个故事里,想象力可以毫无顾忌,就算它们真的到了中国,我也一点不会意外。
故事的最后,他们完成任务,含泪告别。
最有意思的还是第二个故事《大坏狐狸的故事》。
相比于第一个故事的横冲直撞,这个故事则更加细腻。
这个故事里,我们的主角是一只想当大坏蛋却无能为力的狐狸,一只勇敢的母鸡,一只佛系看门狗,还有三只搞错了妈妈的小鸡。
狐狸本来和大灰狼狼狈为奸,偷了母鸡的蛋来吃,不料鸡蛋孵出小鸡,并且小鸡一口咬定狐狸就是妈妈,叽叽喳喳围着他。
他一方面想等小鸡长大了再吃,一方面又和小鸡们产生了感情。
看完这个故事,没有人不会爱上这个可爱的狐狸。
最后一个故事《拯救圣诞节》和第一个故事很相似。
第一个故事是送宝宝,这个故事是帮圣诞老人送礼物,同样的闯关冒险,同样的险象环生。
但在最后,导演让真正的圣诞老人出现了,看到圣诞老人载着他们三个飞过月亮的时候,我好像也回到了小时候。
三个故事,真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你却会不知不觉的看进去。
不得不佩服导演,明明是中年大叔,却可以一路纯真。
整个电影,虽然很多欢闹的场景,但又处处感受得到温柔。
他似乎有一股丰沛的能量,可以这样坚定不移的相信,相信那些早就被我们放弃了的幻想世界。
3看完电影,有人问一个小朋友相不相信有圣诞老人。
小孩说,相信。
那人又问,为什么相信?
你见过圣诞老人吗?
小孩非常认真,带着奶音说,我妈妈见过圣诞老人的影子。
听完这个答案,我忍不住笑了出来,果然是孩子啊,多么可爱。
所谓纯真,就是愿意相信,毫不设防吧。
果然,这个电影的最佳观众,肯定还是孩子们吧。
但是不要灰心,我们也要蹭着去看看,看看童心到底是什么模样,看看曾经的我们是什么模样。
风和日丽的假期里,闲来无事,在秋日温暖的阳光下,准备点吃食,泡杯碧绿色茶水,打开电影《大坏狐狸的故事》。
唐代诗人刘眘虚看落花流水感慨到: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一影观闭的我尤觉得意犹未尽、治愈清新。
秋天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暖的,电影里的际遇也让人心暖暖的。
01 不能事事尽在掌控中,有时候要懂得放手古人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才高八斗的李白,虽被引荐君王侧,却只是个翰林待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他壮志难酬的感慨。
入朝为官的李商隐,满怀家国天下,却不被任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他怀才不遇的悲苦诉说。
这些在文学史上璀璨的诗人尚且有诸多不如意,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日日夜夜的学习,花费了巨量时间,却收效其微;踏踏实实的工作,脱落了大把头发,却仍会被领导责骂;明明想要好好享受一次家庭聚会,却又在三言二语中争吵起来。
生活繁杂又琐碎,充斥着是是非非,很多时候让人一个头两个大。
罗翔老师曾说过: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我们只能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很多时候,学会放下,学会顺其自然,可能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这世间的事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无愧于心就好。
02 你不保护我们,我们只能自己赶走那个混蛋尼采说: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
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有人能为彼此提供扶持,是件愉悦、事半功倍的幸事,很多时候可能不需要自己做些什么,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但是,于己而言,在这过程中丧失的是自己对事件的把控尺度,丢掉的是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尤其面对有关人生方向的抉择时,将安全感建立在别人身上,就要做好随时被抛下的准备。
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人物,他们把自己的性命寄托在得势者手上,溜须拍马、曲意逢迎、唯唯诺诺、毫无尊严,他们以为自己表现的这般卑微与虔诚,就能享福贵、保性命,可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又会有谁会去尊重你呢,只会在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一脚踹开罢了。
“物之甘苦,尝之者识。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亲历人生的每一场际遇,坚定路上的每一次选择,把控自己人生方向,以此磨练自身心性、提升内在能力,才能做自己人生的主宰。
玛丽•马特琳,是一位聋哑人士。
在她18个月的时候一场高烧夺去了她的听说的能力。
面对如此的祸患,她没有破罐破摔。
她不仅像平常人一样学习识字,还爱上了表演这门艺术。
积极参加相关活动,七八岁的时候已经加入了洲儿童剧院,开始上台表演。
她珍惜每一次表演的机会,并积极地从里面获取经验和技能,最终她凭借《小上帝的孩子》里的精妙绝伦的表演,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同时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位聋哑影后。
虽然起初马特琳抓得一手烂牌,但因为她不向命运服输的勇气,最后将这副牌打得令人称绝。
遇到困难,从小处拆分,就能化难为易;遇到困境,调换个思路,可能就是出口;再多的不如意,转换角度,也许便是柳暗花明。
莎士比亚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在胜败未定前,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服输,转机就在前方。
03 一切都是为了快乐“快乐,使生命得以延续,快乐,是精神和肉体的朝气,是希望和信念,是对自己的现在和来来的信心,是一切都该如此进行的信心。
”(by果戈里)快乐是如此的宝贵,它像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将荆棘岭上的障碍通通清理干净;它像老渔夫手上的鱼枪,精准地刺向掠食者,使它们落荒而逃;它像散文大家笔下的娟娟文字,愉悦内心的枯寂。
从山村出来的俞敏洪上大学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与同学们的差距,他选择奋起直追的路径,来弥补彼此间的距离。
英文不好,就争分夺秒地学习英文单词,他的口袋里、书桌上、手掌上,甚至是床边的墙壁上到处都是单词,为了记住单词拼写方式,就连睡觉的时候,他也用手在肚皮上写画着。
为克服在公众面前讲话胆怯、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他隔三差五地遛胡同听人说书,回来在小树林里照样模仿…… 他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学生。
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绝不会放弃。
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20年,你们20年干成的,我就干40年。
” 他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到80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
” 正是这份乐观与坚持,让他不仅出版了数千万人阅读的英语单词书,还开创了“新东方”这个教学机构。
乐观是一种炙热的希望,即使面向黑暗的处境里,有它的存在,就会让我们找到那个安全出口。
人生不过三万天,保持快乐,保持乐观,我们可以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充满不确定性、充斥着挑战…这些正是生活吸引人的地方。
在人生的这场旅途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该放下的,抓紧该抓住...
如果把《大坏狐狸的故事》放在春节档上映,票房过十亿也未必不可能——因为它太好玩了。
第一次体验在电影院里看绘本的感觉,手绘画风、音乐和配音都堪称一流。
无论是否和小朋友一起看,都力荐去看国语配音版,其中有个神秘角色,简直是为重庆观众量身定制的。
三个小故事,像一套绘本册,把心地善良、责任心爆棚,可惜脑袋不太灵光(这三个特点,组合在一起,太惨了)的小动物们,刻画的活灵活现。
以及,这套绘本册一点儿也不低幼。
我们全家最喜欢的故事,是大坏狐狸的故事。
这个小故事里表现最出彩的角色,是三只小鸡。
小朋友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大坏狐狸和三只小鸡;大人们看到的是爱,还有养娃多么不容易。
有多喜欢这部电影呢?
如果奥斯卡将最佳动画长片颁给它,那么我会觉得奥斯卡又变得伟大起来了。
新年看的第一部电影。
特别喜欢最后一个故事,我们都说没有圣诞老人,可是那些童话给我们带来的童真是我们想保护的,是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管它有没有真的圣诞老人呢,只要我们相信,他就真的存在,他会在每年的那个晚上,坐着驯鹿马车,在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里载着礼物沿着烟囱而来。
今天看到的一句话,很适合现在的感受:我心中困守一只恶龙,却也藏有温柔宇宙。
在一片宁静的森林里,住着一只自以为是的大坏狐狸。
它总是用狡猾的手段去欺骗小动物们,让大家都很讨厌它。
然而,就在最近,一只聪明的小松鼠却让它尝到了恶果。
这部电影中,小松鼠偶然发现了大坏狐狸的一个秘密。
原来,狐狸之所以能够一直欺骗小动物们,是因为它在森林中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它把从动物们那里骗来的食物,全部扔到了垃圾场,让那些可怜的小动物们每天都在吃垃圾。
这个秘密被小松鼠揭露后,动物们决定联手对抗大坏狐狸。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动物们成功地清理了垃圾场,让森林恢复了原本的清新。
而大坏狐狸则因为欺骗行为被动物们驱逐出森林。
这一幕,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明,语言幽默风趣。
尤其是小松鼠,它虽然年纪小,但却非常聪明,总是能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
而大坏狐狸则显得狡猾而又可笑,每次被揭露后都会尴尬地逃走。
这部电影通过轻松的情节,告诉我们要诚实待人,不要像大坏狐狸那样欺骗别人。
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传统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在谐趣中消融。
二元对立模式一直是一个动画中一个经典的叙事策略,二元对立分明的影片有着正义感爆棚的主角和邪恶的反派,两者通常背负血海深仇使故事情节充满张力,并在影片的结尾深化邪不压正的主题,这样的叙事模式深受美国和日本的主流商业动画所喜爱。
但是法国动画却常常弱化了这样的“套路”。
在许多法国动画中,我们看不到界限森严的“好人”和“坏人”。
就说在《大坏狐狸》中一个让笔者十分动容的细节。
狼应该是整部影片最大的反派,它高冷无情,每天想着吃鸡,农场的小动物都怕它。
这样设定的一个角色,在狐狸为了和小鸡仔证明自己真的是故事中的大坏狐狸,求狼陪它表演一出挨打的戏时,狼一开始是拒绝的,却在狐狸说出“因为你是我朋友?
”一话后屈尊妥协了。
在《大坏狐狸》中,最“坏”的反派也有忠于朋友的一面。
在这部动画的三个小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私心,但是却抵不过发自心底的善良。
比如在第一个故事里,小猪一直想要避免麻烦,赶紧把婴儿送出手好回归正常生活,却屡次放心不下,直到最后把宝宝护送到目的地,在旅途中还不知不觉的给宝宝起了个名字。
再说说《大坏狐狸》的主创们在2012年的作品《艾特熊与赛娜鼠》。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熊一鼠建立跨越种族的深厚感情的温暖故事。
艾奈斯特和赛斯汀娜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熊鼠组合,但站在剧中人物的视角上看,它们俩也是被全城通缉的“罪犯”。
被熊鼠组合洗劫的甜品店和假牙店的店主是受害者,同时也是联手赚钱的小奸商;反过来站在两个主角的视角来看,它们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少数族群”,前来抓捕它们的警察为代表的“主流社会”也是反派;不论是《大坏狐狸》轻快的故事,还是《艾特熊与赛娜鼠》略显沉重的主题,创作者叙述的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举重若轻,充满睿智的法式幽默,没有挠观众脚底板般的笑点,也没有刻意的煽情,深情但做冷眼观,使剧情如同溪水一样自然流淌而下。
高度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法国动画的高度写意性发生在美术风格和叙事上,先说美术风格。
与我们熟悉的美国三维动画片中看到的足以与真实场景媲美的精致场景不同,法国动画的画面没有那么写实,如同《大坏狐狸》、《艾特熊与赛娜鼠》这两部影片的剧照,乍一看就像是水彩画速写,铅笔印记甚至还没有擦掉。
然而这样看似简单的手绘画风可不是简单得来的,不论是画面构图,人物动态,无处不透出创作者的设计,片中的小动物,寥寥数笔便抓住了神态与性格。
《大坏狐狸》的故事的灵感可以追溯到主创之一——雷内的童年时期,当时他沉浸在《拉封丹寓言》和《捉猫游戏》这些拟人化的动物故事中,逢年过节便给家人画一些农场动物的形象作为礼物。
他乐于用有趣、简洁的方式看待问题,也在《大坏狐狸》中坚持着质朴的创作理念。
雷内说:“我一直想在我的作品中通过构造一个原始的、自然的基调来展示表现力、幽默和节奏。
几笔极有表现力的线条,对我而言就像是一种字体,而这种字体里的文字就是那些快速在纸上成型的草图。
与其写下‘这只狐狸看起来很惊愕’,倒不如把它画下来,即使是简化的,但它是个性的。
”《坏狐狸》正是雷内的原创绘本,这部绘本在2015年就获得了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少儿漫画奖。
《大坏狐狸》动画与漫画一脉相承,人物造型非常简单,却能精准把握角色性格与心理。
坏狐狸9.1[法] 本杰明·雷内 编绘 本杰明·雷内 / 2018 / 花山文艺出版社在叙事手法上,法国动画也将动画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比如说,你见过会倒车的飞机吗?
在《大坏狐狸》里就能看到。
《艾特熊与赛娜鼠》中,从冬天到春天的变化是在赛斯汀娜的画中用颜料泼洒出来的。
更加有趣的是,在《艾特熊与赛娜鼠》中,艾奈斯特为了“隐藏”他们犯罪的证据(红色的小汽车在春天过于显眼),竟然给汽车刷上和背景色一样的漆,刷过漆的汽车完全跟背景融为一体,这种不符合现实规律的小细节用动画表现显得趣味无穷。
寓言故事不仅仅写给孩子,也写给大人《大坏狐狸》的故事主题就是“爱与成长”。
情节的发展不靠普通的正邪对抗来推动,而是靠主角心底的善念牵引着故事的发展走向。
虽然让农场的小动物们着急的都不是什么大事,它们却用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在小动物们手忙脚乱地解决问题却又捅出不少新篓子时观众可能会大笑,但笑过之后有更深刻的东西沉淀下来。
我们会发现这部动画中闪烁发光的天真是多么珍贵的稀有之物,在这方面,《大坏狐狸》清新飘逸的美术风格和天真浪漫的影片内容达到了空前的和谐。
《大坏狐狸》的故事在嬉笑打闹中开始,也在嬉笑打闹中结束,把它当做一出欢乐的“闹剧”,孩子们看到的是关乎爱与勇气的治愈小故事,大人们则可以看到更多,透过温馨的情节和淡雅的画面看到更深刻的内涵,对童话故事寓体的解码来探索得到故事内核的宝藏。
《大坏狐狸》可以看到经典的动物寓言原型。
若要追溯动物寓言,就不得不提到拉封丹,拉封丹是17世纪法国的一位寓言作家,在拉封丹的寓言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物形象,荣格说:动物的主题通常是人类原始本能的本质性象征。
寓言中的动物形象结合了人的特征和动物的习性,已经成为了人文的动物。
在拉封丹的许多寓言故事中,狐狸呈现的都是“恶”的形象,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乌鸦与狐狸》中,狐狸以狡猾险恶的面目示人,重点在于以动物形象来讽刺人类,千百年来我们对狐狸的形象都怀有一个不太好的认知。
然而在如今的现代童话改编中,我们看到的动物形象越来越凸显出“善”的一面。
比如说在现代动画片中对“坏”狐狸形象的解构,《疯狂动物城》中的狐狸尼克,《大坏狐狸》中的坏狐狸都是代表,他们改变了人们心中对狐狸阴险狡诈的认同,转而凸显他们心中忠诚善良的一面。
动物形象变得更加天真可爱了,善与恶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这样的一种趋向是否可以理解为现代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回归,对返璞归真的一种渴望?
《小王子》的献词中写道:“每个大人都是从做孩子开始的,然而记得这事的人又有几个呢?
”笔者加一句,《大坏狐狸》还有一个中国角色,算是彩蛋了,因此在影院听到小动物们讲汉语不要太惊讶哈
任何人不去看《大坏狐狸的故事》我都会伤心!
好多人说我有时候好幼稚,就像个小孩儿一样妈的侠说叫我就当老六,我说好因为老六都开心快乐幼稚的很我觉得当了大人还能童心未泯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然后今天我看大坏狐狸真的好好笑又可爱又让我想了很多我喜欢责任心爆棚的猪猪和他的两个老六朋友,开车和开飞机真的很好笑我喜欢猪和狗说“可是他们是我的朋友”我喜欢蝴蝶狗说“不要吃掉它”小鸡说我不是小鸡我们是狐狸我们要吃小鸡真的太可爱了;我想到了linda俊,他像一个水煮蛋拯救圣诞计划时我也问我自己相不相信有圣诞老人,我其实不相信,我没有收到过他送我礼物,但是我回家我就要告诉鲁可蓝多真的有圣诞老人,然后给他买一个圣诞袜看完后我一下就想到了沈复的童趣他说--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昂首观之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童稚时,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观察思考,热爱生活,拥有想象力和爱心,可以当永远的小孩!
好久没看这么温馨这么轻松的片子啦,这个世界永远需要动画片,就像这世界需要圣诞老人一样。
电影的最后几分钟,我无比期待圣诞节。
成年人和孩子们看到动画感受一定不同,但是一定都会感受到这些美好的品质,他们通过简单的色彩和线条进入我们的大脑,扎根在我们的神经末梢。
所以我们才时常会感叹,世界是美好的。
好像做一个傻傻呆呆、不那么敏感、不那么认真的人,会更快乐。
或许我们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的小事就如同动画里一样,只是调剂我们生活的趣味包袱。
一开始我不喜欢动画里的兔子和鸭子,觉得他们老搞破坏,但是看到后面觉得我好像生活缺乏他们这样的童真和活力,严肃认真又负责任的猪猪,虽然总苛责不负责任的朋友们,但是却一直陪伴他们做一些离谱的事,每次受伤的都是他,但是他从未放弃朋友。
如果没有兔子和鸭子的天真勇敢和异想天开的话,或许他一生都不会享受到孩子们心中对“圣诞节这一天真的有圣诞老人给我们送礼物”带来的美好。
还有坏狐狸压根不坏,善良是他的本色,对有的人而言做坏人比做好人更难,他最后和母鸡小鸡们一起生活,虽然看似脱离了生态发展规律,但于他们而言,确是和谐的“本该如此”。
这世界是有和谐快乐大结局的,相信美好生活就会美好。
优秀的中文配音,超过法文原版本,特别搞笑。
其中还有一段重庆话,笑屎了。
感谢专业的配音演员,向你们致敬!
你们丰富感情的专业配音,让本片和《马达加斯加1》中文版拥有了灵魂,超越了原版。
只可惜《马达加斯加2》的中文配音却差了好多,不知道为了什么。
只发现马1是台湾配音,马2是大陆配音。
但这不是原因,本片完美的大陆配音就是证明。
《大坏狐狸的故事》(以下简称《大坏狐狸》)提名第45届安妮奖最佳独立动画长片。
该片导演Benjamin Renner和Patrick Imbert在接受Cartoon Crow的采访时表示,从没想过它还能漂洋过海获得美国人的青睐。
因为这部电影“太法国了”,由三个相互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而成,更像是一部三集的迷你剧。
Renner甚至认为“可能北美人民太友好了假装喜欢它也说不定”。
《大坏狐狸》确实特殊。
浓郁的手绘风,清新自然的田园景象,线条点到为止却勾勒出异常生动的角色,背景中晕染开来的水彩更添了一分法式风情。
该片改编自同名绘本,而绘本的原作者恰是本片的导演Benjamin Renner。
Renner天赋异禀,生于1983,在安古兰美术学校取得漫画专业文凭后,又去动画制作学校进修,后与文森特·帕塔尔等人联合制作《艾特熊和赛娜鼠》并在2013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上斩获最佳动画长片。
可以肯定动画师与漫画家这两个身份共同影响着Renner的创作,因此他的漫画有电影镜头般的叙述语言,他的动画片又承袭了绘本自然朴实的风格。
除了极具辨识度的画风,该片的结构也别出心裁。
影片为三幕式,每一幕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小故事,幕与幕之间由大坏狐狸主持串场,影片结束后每一个角色又来到舞台上鞠躬谢幕。
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设定,使故事与故事之间实现自然的过渡,并令观众产生一种观看舞台剧的新奇感受。
但最特殊的要数角色设计。
欧洲独立动画片中的角色向来简约却传神,这与华丽的好莱坞动画电影有很大不同。
《大坏狐狸》在塑造角色时刻意营造了一种反差性,让角色的性格与人们的刻板印象背道而驰。
在人们的认知中,猪愚蠢懒惰,狐狸精明狡诈,鸭子会游泳,母鸡逆来顺受。
然而在《大坏狐狸》的世界中,猪勤劳睿智,狐狸笨拙善良,鸭子不会游泳,母鸡凶猛彪悍。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戏份较重的动物大多没有名字,全部用物种名称来指代,猪的名字就是猪,狐狸就叫做狐狸,这与前两年大热的动画片《疯狂动物城》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放弃为角色起名的做法实质上也是一种对刻板印象的温柔反叛——故意以日常概念唤起观众的刻板印象,再以一个个反差性的角色击溃之。
此外,省略名字也是创作者在有意去主角化、去中心化,没有名字的角色们做着不靠谱的事,与好莱坞动画片中的绝对主角和英雄主义倾向形成明显对照。
必须承认,如今在世界范围内,3D动画片已经成为主流。
但3D动画片通常对资金、技术、团队运作等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制作一部合格的3D动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创作团队在筹备一部3D动画片时,务必要考虑市场、受众、盈利等因素,从而导致作品过于追求强叙述性和角色的复杂性,充满了商业色彩。
尤其在好莱坞,3D动画片的制作过程已经变成一项精密的流水线作业。
对于独立动画制作人来说,很难拥有制作3D动画的硬件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独立动画长片在主流的冲击下丧失了竞争力。
相反,艺术常常能在非主流中绝处逢生。
尽管没有皮克斯和迪士尼这类巨型工厂,但近几年来,欧洲却产生了大量优秀的2D手绘动画,如《大坏狐狸》(法国)、《养家之人》(爱尔兰)、《皱纹》(西班牙)等。
这些作品拥有更独立的艺术精神,更丰富的审美取向,是世界动画产业上大放异彩的部分。
3D动画代表动画制作技术的大幅进步,但并不意味着2D动画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很多时候2D手绘动画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更为细腻的画风,更为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
手绘动画创作者不刻意讨好特定群体,不以票房为创作目标,团队规模小且多是in-house工作。
用时下流行的词来概括,手绘动画电影通常是“情怀”和“匠心”的体现。
Renner在采访中提到,兔八哥、糊涂交响乐等动画片影响了他的整个童年,进而影响了他的工作,而他日后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这些老作品的致敬。
从业多年,Renner始终坚持复古手绘风格,想必这也是Renner对经典的坚守、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吧。
《大坏狐狸》改编自儿童绘本,故事简单朴实,充满童真童趣,自然可归到儿童电影的类别中。
但本片的联合导演Imbert曾表示:“我们两人都很受传统默片的影响,比如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的作品。
在这些默片中,主角内心向来都很纯净善良。
”由此看来,导演并不是为了取悦儿童才刻意在影片中呈现一派淳朴与天真。
《大坏狐狸》虽歌颂真善美,却并不说教,而是旨在让观众从中收获治愈感。
儿童被片中的闹剧逗笑,成人亦能捕捉到闹剧背后的情感内核。
Renner也明确表示过,无论是绘本还是电影,他都希望《大坏狐狸》是可以跨越年龄阶层的作品。
全年龄向的动画片看似简单,其实对创作者来说是很大的考验,它要求主创既能挖掘出孩童的兴趣点,又能对社会现象有深入浅出的概括力。
要天真,但天真过头了就是低幼;要有深度,但深刻与晦涩往往也是一线之隔。
笔者以为,对于中国目前的动画产业来说,如何做出全年龄向的合家欢动画片是亟待攻克的一大难题。
我国美术片的黄金期(6090年代初)之后,动画产业一直存在明显的断层,优秀的合家欢动画寥寥可数,动画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画风粗糙故事幼稚的卡通片占据。
近些年来国漫崛起,但《大护法》《大世界》等作品世界观又过于复杂,显然是不适合儿童欣赏的成人动画。
无论对于孩子们,还是对手绘感兴趣的成人,亦或是喜欢法式幽默的迷影者,《大坏狐狸》的引进都算得上一个小小的惊喜吧。
它让中国的观众看到,在低龄卡通片之外,在炫目的好莱坞3D动画之外,还有一种能同时捕获孩童与成人的、自成一派的天真。
注:文中的一些采访内容,是笔者直接翻译自国外网站,主要有Rotten Tomatoes、Cartoon Crow。
才发现我有乳糖不耐受,每次大口喝多了牛奶保准拉稀,挺好的,上天赐予我一种如此健康的减肥药
emmm...想不到是几个故事拼凑的这种,远低于期望值。第二个故事最暖,送子记还行,惊讶于说中文的🐵,圣诞那个都直接碎了……
还是绘本比较好吧
国语配音大概仓促和预算不足,选角差异感较差,台词从脚本润色到表演都显粗糙,与原版冷调的喜感也有违和。故事是三合一的串联,轻松愉悦。
小孩子的片子,看睡着
处女座的猪,狮子座的母鸡,射手座的兔子和白羊座的鸭子,水瓶座的狗, 摩羯座的狼以及巨蟹座的狐狸。。。。
皮克斯翻拍吧
好喜欢画风,中间舞台解说尬尬的但还是好可爱
可爱风,不过对于成人还是太幼稚了……
有爱!喜欢这种粗糙的画风。几只小动物尤其是小鸡萌化。讲中文的猴子太好笑了,难得在歪果片里听到中文说得溜的
很一般.笑点少
能看到导演的纯净童心的作品,绘本式的绘画风格很像小时候看的动画,又有荒诞搞怪,是那种可爱的小动物突然呲出牙齿的感觉。小剧场幕间的形式特别好。
get不到,几个无聊的童话故事,这是给小朋友看的吧
原著很有名,早听说了,娃也想看![哈哈]软萌的水彩角色说着絮絮叨叨的法语,没谁不喜欢吧?三段式,但时长不同,稍微有些割裂。看完第2段就想该在这结束了,结果真的在第3段睡着了[允悲]然后在儿砸的欢笑声中惊醒过来。。。总之看惯美式动画的儿子都说好看,那没跑了~[good[挤眼]]
怪怪的
虽然是蠢蠢傻傻的,但是就是喜欢这画风,美好又可爱,除了小鸡长大太丑了以外一切都超级可爱!P.S.看这场电影碰上了除了放映事故以外电影院里会发生的所有沙雕事情……
法国人的幽默一开始有些幼稚有点吵,但到后面却让人会心一笑 动画做得刚刚好,很克制却不失弹性
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就是拿来宠的。外表鸡贼内心傻白甜的大坏狐狸可爱死了。那只杞人忧天的猪好...像...我...
复杂的世界观和煽情之类的让皮宝宝去做就好了,偶尔看看大坏狐狸这样的动画真是神清气爽,给苦逼的生活增添一些童真
拉着我非要看这个电影的前男友是傻逼吧!钱和时间很多吗?不止一次了!对不起打了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