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那么多恶搞的喜剧,贾德·阿帕图还是有比较正经的一面的,演员们也都表现卖力,很多贾德·阿帕图的朋友来客串,虽然大都叫不出名字,但有些也算能看着脸熟,比较有问题的有两点:第一是影片中的单人笑话表演有些实在是理解不过来,不太能笑得出来,多少会影响对影片的理解,第二就是贾德·阿帕图总喜欢拖家带口的演出,这一次两个孩子和老婆都来了,小孩也就算了,他那个老婆莱斯莉·曼恩长相不算很出众,演技也确实是挺一般的,在贾德·阿帕图的诸多作品中总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
依然无法喜欢塞斯·罗根,尤其在他瘦了以后,倒是越来越喜欢乔纳·希尔,在本片中,他继续饰演了一个可爱的胖子。。。
说实话,我不喜欢看喜剧片,尤其对以絮絮叨叨的台词来取乐的电影极为反感。
虽然影片《滑稽人物》是以喜剧来定位的,但我认为这部电影算得上是“含泪的喜剧”,这部喜剧有其独到之处。
我之所以反感喜剧片,是因为我认为那样的电影很难传达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太多喜剧电影——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把它当作一种消遣的方式,当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既然喜剧电影还称之为“电影”,就该有些许思想的体现。
单纯只为了搞笑的电影是观众笑过之后会感到空虚的,不过以喜剧的形式承载一些思想的电影也很难讲是否形式大于内容。
所以,我一贯与喜剧电影保持距离。
影片《滑稽人物》的独到之处在于这部喜剧电影居然是让我几乎从头到尾皱着眉头看下来的。
原因有二:第一,影片中的包袱多为脏话与荤段子,这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因此我丝毫没觉得好笑;第二,影片所传达的主题并不轻松,因此我一点儿也笑不出来。
主人公乔治·西蒙斯是一名著名的喜剧演员,善于在小剧场中为观众表演单口笑话,这种艺术形式很像我们所熟悉的单口相声,由此,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当今很火的,尤其是近几日又闹得沸沸扬扬的相声演员。
乔治与老郭真的很像,他们都被名誉与金钱包围,身上有无数光环,被世人所关注,是名副其实的公众人物。
但在影片中,乔治不幸突然患上了白血病,化疗与放疗都已对病情束手无策,他只能服用一种试验药物,碰碰运气,因为这种药的有效概率仅为8%。
乔治将面临死亡的逼近,他也因此感到生命活力的丧失、创作灵感的丧失、表演水平的下降,然而,让乔治悲哀的是,他身边并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并且他在病前犯了很多难以弥补的过错。
中国有句老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身患绝症的乔治开始与各界名流进行真正的交流,以真诚的情感将他们当作超越利害关系、利用关系、金钱关系的真正朋友。
同时,用一切手段与他曾经伤害过的人和解,其中就包括他之前所背叛的女友劳拉。
在这部分,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一名公众人物内心的孤独,展示了娱乐圈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展示了公众人物的无奈与悲哀。
同时,造成乔治这一系列转变的,恰恰是即将来临的死亡。
在观看影片《滑稽人物》时,我们不得不感叹死亡的力量,也因此得以窥见死亡的意义。
当生命即将不复存在,余下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就会发自内心地珍惜余生,会不自觉地寻求一种救赎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会想要在离开时,不带走太多的遗憾。
人的生命与灵魂是可以在死亡的阴影中得到升华与提升的,是可以产生一种让人沉静、坦然的力量的。
然而影片在乔治已做好走向死亡的准备之后来了一个急转弯,乔治竟然成为了那8%的幸运儿,奇迹般地痊愈了。
可乔治仿佛也因此一下子变得不可爱起来,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让我们感到乔治的可怜的话,那么影片的后半部分仿佛是让我们感受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
获得重生的乔治试图挽救他与劳拉的感情,却不惜以破坏劳拉的家庭为代价,而且在其助手埃拉的劝说之下依然执意如此。
而影片的逻辑也从乔治重获新生之后变得混乱,劳拉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因此愿意重新接受乔治,但在丈夫真的要离开时,又反悔了,甚至还把责任全部推卸到乔治身上。
我不知道影片在塑造这一人物上,为何前后有如此之大的反差,以至于让影片的整体内涵变得模糊不清。
而乔治因死亡而带来的种种变化也消解了影片本来能够清晰传达的思想,影片中,这种与前半部分的基调截然不同的后半部分不能不说是电影《滑稽人物》中的败笔。
影片最后,乔治的助手因为数谏被炒,重新回到了快餐店工作,乔治衣冠楚楚,用给助手埃拉写笑话段子的方式与其言和。
但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乔治在因死亡而带来的微弱思想提升后,影片中的所有人又回到了原点。
在电影放映的两个多小时里,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仿佛完成了一次荒诞的穿越,结束时,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
我不得不说这样的编排让人感到遗憾,这样的编排让观众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
对我而言,这样的编排虽然看似独到,却依然也没能提起我对喜剧片的兴趣。
我认为,如果影片前后两个部分颠倒的话,或许更能凸显主题,并且影片在逻辑上或许更好理解,公众人物的蜕变或许更能让人体谅和产生共鸣。
很多事情就怕假设,但死亡的意义却并不难让人理解与接收,那么我也大胆做个假设,如果老郭也突然遭遇死亡的威胁,那么他对很多事情的反应会不会也与现在截然不同了呢?
凡是讲理,也讲良心。
从小就看亚当桑德勒的电影,不知为何又重温了一遍这部电影,不管人们说这部电影如何烂,我却从这部电影中看得到生活,看得到人生,笑着感动着,这就是亚当桑德勒的魔力,无论他演什么角色,无论好坏,他都能把观众真正带入进去(当然吉尔那部是把我带进去恶心我哈哈哈)。
亚当真的演出了每个角色的灵魂,看着他表面滑稽的脸,却总是能在最后透过面庞看到一些让我有所触动的东西。
看电影的时候是真的想让乔治幸福,和他爱的女人在一起,虽然知道代价是拆散一个家庭,但还是忍不住想看到这个孤独的老男人幸福,当然最后并不是完美结局,我觉得这种故事讲的刚刚好,既现实又温暖,似乎是随时可能发生在身边的事,不完美的真是结局,却夹带着温馨的片段,尽管看过了亚当桑德勒的所有电影,但还是忍不住想让这老头再演几部啊
本来可以成为五星的作品,可惜导演想要的太多了,离精典就差了那么一步。
快到3个小时的时间,其实讲了两个故事。
乔治·西蒙斯,根本就是专门给亚当·桑德勒写的。
这位越来越像机器猫的同学,在片中扮演一下自己。
Funny People,笑星。
Part 1:当笑星得了绝症。。
当乔治同学得知自己得了绝症,慢慢的走出医院。
几个影迷就认出了他,开心的让他笑着合影。
看着他嘴角那丝挤出的微笑,我的眼泪已经开始打转了。
笑星,永远都是给别人带来欢笑的,那么什么也不做,别人看到他们也会开心的大笑。
快乐是他们给所有人的礼物,哪怕自己内心无比的苦痛,又有几个人能认真对待他们呢?
所以乔治同学谁也没告诉,还在开心的主持着他的脱口秀,只有每天的鸡尾酒疗法带来的成吨的药片,告诉他他面临的是什么。
这段的笑话也精彩的可以,一边大笑着,一边又忍不住流泪,导演真是个讨厌的家伙。
直到,有天他的小徒弟忍不住在餐厅大哭,说人们有权利知道他们喜欢的乔治在面对什么,他必须告诉那些关心他的人,他们有权利知道。
于是那些许久未见的亲朋老友们都冒出来了,大家都开心的笑着来,哭着离去。
女主角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那个乔治同学真正爱的女人,可惜一切也许真的已经太晚了。
再好笑的段子,现在。。。
也笑不出来了。
如果故事就到这里,也许它会非常的有意义。
乔治同学一直乐观的面对着一起,哪怕到了最后,他还是在不断的给别人提供着快乐,包括自己的医生。
看着自己从小到大上台的录像,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误,他得到的已经很多了,是该开心吧。
Part 2:当绝症被治愈了。。
可惜,故事没有完结。
乔治同学神奇的痊愈了!
应该开心的吧,连那个英国腔的严肃医生都欢呼雀跃。
Party自然是要开的,大家都兴奋无法自已,的确奇迹发生,谁不应该高兴呢?
一位老友却对乔治说,他没死实在太失败了,如果他就这样死了,那么他就是传奇。
他该得到全得到了,名利权势什么都有了。
可是现在呢,他活下来了,然后呢?
下一步是什么?
他还能得到什么?
所以说他太失败了。
第二天噩梦开始了。
乔治开始回想自己的生活,才看到自己是多么的失败。
什么是比得了绝症更可悲的事呢?
那就是当你痊愈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生活可悲到除了这个华丽的大房子什么也不剩地步。
没有朋友,所有家人只在知道他得了绝症才有了10几年的第一次对话,没有爱自己的人,没有安全感到晚上只有叫自己的小徒弟做在床边很自己说话才能入睡的地步。
而自己唯一爱的人,却也早已成为别人妻,为人母。
乔治发现他剩下唯一的希望,就只有这个他深爱的女人了。
所以拆散完美家庭大作战开始。
可惜,又怎么会成功呢?
小徒弟不断的阻止他,可惜他已走火入魔。
最后,女孩告诉他,他们之间不可能发生什么了,一切都太晚了。
他把一切都怪在了小徒弟身上,把这个唯一的朋友也赶走了。
小徒弟说:他其实永远也不会懂得什么是快乐,幸福,因为他心里永远都只有他自己。。
如果故事只有这半段,也许也会是不错。
乔治同学,真的很成功,当然钱也早就不是问题。
可是他的生活却可悲的让人心碎。
生活中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
当你为了事业或物质生活忘却一起的时候,当你回首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人生空虚的可怕。
可惜。。
导演想在一步电影中讲这两个都不短的故事。
于是自然顾此失彼,两个都不完全。
可是那份凄凉的可悲感,还是在看完后许久挥散不去。
PS:You not funny! You look funny, but u not funny..真是太伤人了,哈哈。
导演Judd Apatow 是一个热爱名利场的人,时常为好莱坞这种势利的文化唱赞歌,同时他也热爱表现真实的人。
每一步片子都毫不避讳黄段子,演员台词都比较贴近真实生活中的对话,而且影片的主题还都很善意,很积极充满加州特有的希望。
滑稽演员真实生活中都很有幽默感么?
星爷就很严肃,Seinfield 也很严肃。
滑稽演员当中确实有主角George 这样及时行乐,把痞气当魅力的大牌明星,也有像Ira这样对人真诚,不耍滑头的小把戏。
这个故事不是讲这两种人哪类更容易成功,更容易睡更多女人,挣更多钱,拥有更多东西的。
Apatow似乎从来对成功没有太多好感,他更在乎的,是谁拥有更富足,幸福的人生。
他认为当然是好人。
好人最大的挑战,就是真诚的对待自己——在表演喜剧的时候,不能为了获得观众的追捧,而流俗于讲自己睾丸和阴茎如何对话这种笑话,而是用幽默的方式表达真实的自己。
好人对待自己喜欢的女人,也是先约会,再上床,而不是喝多了以后假装走错房间,裸奔到别人床边上遛鸟。
无论好人收到什么对待,能宠辱不惊,直言劝说对方做正确的事情。
这都是Ira做的事情。
这里的坏人只是一个自私的小孩子——他要的时候就必须得到,得不到就伤害人,毁灭关系,做事情不计后果。
即便得到,也不珍惜,任由这些很珍贵的情感关系逐渐消亡。
这个就是George 无论身体生不生病,他都是一样。
故事的主题涉及的很广,尤其因为是通过George 这样一个有非常多缺陷的主人公的角度去讲述,所以得到观众的认同比较困难——但是Apatow还是这样勇敢的“作为”了,值得称赞。
他就是让一个”坏人“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将结束了,从而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并且迫使他 发现短暂的几十年应该拥有的意义是什么。
这样的探讨很真诚,很多人物自发的悔悟让人很感动。
之后的故事就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上讲述了活着的人——如何从小孩子一样,学会像好人一般地生活——能认识到自己的朋友是谁,能学会原谅和关爱别人。
当然除此之外,喜剧职业也在本片中,有了更加深刻的探讨。
George 病危之际说出的”我恨你们“ 的真话被观众理解成为幽默的反话。
从George 和 东欧医生的调侃中,我们看到了喜剧很容易被理解成为成为人身攻击,或者用于表现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优越感。
但是”好人“都宁愿用宽容,幽默的态度来对待这些。
总之,无论是knock-up, 还是40 year old virgin 都带领了一批不做作,不虚伪的真情浪漫喜剧,而且这些黄段子不停的故事,落脚的主题都是积极的,善意的,不得不说一个作者、导演为美国当代文化做出了这些贡献,也算是可以流芳百年了。
this movie is funny i have to say, when it weaved a lot of standup into it. the actors are funny, some top comedians were in it as well. norman mcdonald sara silverman, ray ramono, even eminiem was a part of it. i was laughing probably every 5mins, also some girls are hot.
一、脱口秀的确很低俗,的确很搞笑,性是永恒而新鲜的话题。
二、死亡或是死亡的威胁具有强大的力量,足可以改变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
三、真正的朋友是坦诚的,会不惜一切代价为你做他认为正确的事。
可惜生命中这样的朋友极难遇到。
四、功成名就的人都喜欢玩女人,成就的越早,玩的越多。
五、内心最惦记的还是初恋情人。
六、初恋情人只是一个幻影,就像追逐儿时的梦,其实梦早已不在。
我边看边想着周星驰。
或许,这电影讲述的也是阿帕图自己的故事,或许是每一个用玩世不恭的态度讲着爱情的人的故事。
跟电影中的西蒙斯一样,周星驰幼时同样有着不幸福的家庭。
周星驰妈妈凌宝儿曾在广州师范大学上学,22岁生下了周星驰。
周星驰的爸爸周译尚曾做过室内设计师,比凌宝儿整整大12岁,如今已经90高龄,依然很健康。
周星驰很少提及爸爸,只说过他很幽默,相信那时候仍在求学的凌宝儿在见到周译尚第一眼就被这个风趣的中年男人给吸引住了,然后奋不顾身地选择托付与他。
然而在周星驰3岁的时候,母子俩去看电影,却撞见了爸爸跟另外一姑娘一起。
周星驰常常讲小时候妈妈常常同时打好几份工养家,也经常因小事儿跟爸爸吵架。
周星驰回忆说,他在旁边看他俩吵架觉得很好玩。
经过无休止吵架的四年后,两人终于离婚了,妈妈凌宝儿抚养三个孩子。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那年周星驰正好7岁。
电影中,西蒙斯在感情上很自私,他拒绝情感上的交流,专注于肉体的碰撞,并告诉别人:不要去了解我,你会后悔的。
他把跟他相处不到一个礼拜的艾拉当成最好的朋友,他给前未婚妻劳拉的女儿寄去自己的录像带,以为可以代替他的爱,劳拉愤怒地说女儿们需要的是陪伴。
长大后的周星驰,同样也是个自私的人,不管是对爱情,还是对朋友。
当他小时候见识到了妈妈一味的种种付出却换来被抛弃的下场,长大后自然而然不会对别人轻易付出感情。
电影里西蒙斯唯一爱过的女人是劳拉,而周星驰唯一爱过的女人,可能仅仅是罗慧娟了。
罗慧娟和周星驰,从1988年到1992年好了四年,正好见证了周星驰从星仔变成星爷的蜕变。
后来罗慧娟回忆起那时候,她说周星驰太忙了,有时候跟他说话他也听不见,一直在想事情。
1992年拍摄《逃学威龙》,周星驰开始跟朱茵走在一起,20岁的朱茵或许就像这部电影里的那些看到西蒙斯头上光环的那些姑娘吧,深深地被吸引。
2012年,罗慧娟得癌症去世,50岁的周星驰正好在拍《西游降魔篇》,电影里他放了两句话给自己:一万年太久,就趁现在。
接受柴静采访的时候,柴静问他为什么不谈恋爱结婚,周星驰说我还有机会吗,柴静说有啊,其实没了,电影中的西蒙斯可以在绝症后为了唯一的爱鼓起勇气闯入她的家庭,然后周星驰的那个她已经离去了。
周星驰在拍完《功夫》后,就开始不在乎票房、口碑了,之后的电影都在讲他想讲的事儿,想说的话,也只有电影,能让他表达出来吧。
电影里,西蒙斯失去了最爱的人,继续回去拍婴儿电影续集了,毕竟活着嘛,总得找点事情做做。
略微犹豫了一下到底给本片三星还是四星,但冲着本人最喜欢的当今好莱坞喜剧导演,最喜欢的青年演员,最喜欢的澳洲帅哥,还是给四星吧,虽然本片明显不及阿帕图前两部片子好看。
男主角得了绝症,这男主角又是个喜剧演员,决定了这是部笑中带泪的片子,准确地说前半段都可以称得上是泪中带笑了,因为这个基调是悲情的。
伴随着乔治西蒙走向死神脚步的,是酒吧里一段段单口笑话,但由于文化差异,只能听懂部分,其中又有部分觉得不太好笑,所以更多时间用来伤感。
好在塞斯罗根饰演的艾伦带来一股温馨而又励志的感觉,否则这片子前半部分真跟悲剧差不多了。
越来越喜欢塞斯罗根,他有点像当初的周星驰,一样的草根,一样的心怀梦想,一样的遭人鄙视。
奇怪的是这哥们儿明明是外国人,却看他比周星星还要亲切,不知为啥,也许是年龄和自己相近,也许是没像周恶搞到那种程度,也许是在访谈里看到现实中的他也和电影里差不多。
反正,看着他演的艾伦屁颠屁颠地跟着乔治西蒙,站在后台还不停地写啊写,就觉得那是自己,虽然实际上和自己几乎找不到共同点。
影片到了后半段,乔治西蒙得知身体痊愈的消息,跑到前女友家里去捣乱,他是爽了,可我却像艾伦一样,越看越有气:不管人家生活是否幸福,你这是破坏一个完整的家庭啊!
完全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况且你自己也不确定能否真的会快乐!
在两人将甜蜜建立在情节的无趣上将近一刻钟之后,女主角劳拉的帅老公终于出场了,带着那口浓重的澳洲口音,和他的健硕的肌肉,从形象上一下子就把西蒙比下去了嘛。
不过这家伙看起来有点头脑简单,却也十分热情,他给了西蒙足够的礼貌与关怀,直到天机被泄露。
很喜欢影片对劳拉最终选择的呈现,既自然又感人,虽然差点儿被善良的艾伦帮了倒忙。
三个人在草坪上打架那场,巴纳演的克拉克那句话终于让我笑出声来,好不容易啊,都快到结尾了,我看的是喜剧吗?!
最终,一切归于平静,那些不完美的人们,继续着他们的生活。
出轨的丈夫决心换个工作,在家里陪老婆孩子;出轨的妻子不再胡思乱想,明白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超级自恋的明星开始反思,学着用爱心回馈曾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小心眼儿的朋友决定将恩怨抛在脑后,想要在难处帮朋友一把;而我的艾伦,因为不愿违心丢了自己的工作,又能勇敢地从头再来,最后还是用善良与正直赢得了他应该得到的。
人生,看似都没的选,其实都有的选,选着选着,就选出了个自己。
注册豆瓣是看到帅哥的家庭故事之类的,等我注册了再没找到过那个页面。
说说19吧,那时我觉得她就是更少年版的我。
老成,聪明。
与我显著不同的是,她是一个非常优异的学生,我这样说是因为她最大的问题是因为不喜欢学习的内容,而我当学生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快交不起补考费了。
后来我们因为《Black Books》认识了。
她的签证和学校都搞定之后,和同学模仿《Little Britain》,我恨不能生身前往,只为了模仿一句“I‘m the only gay in the village”。
我记不清我们都谈过什么了。
有些很好笑,有些很无聊。
有一次似乎提到了剑桥的footlight,这里涌出的家伙,详细的请wiki,两人就羡慕的眼睛放光。
这是喜欢喜剧的家伙们。
我不是一个习惯抱怨的人,当然这跟长期被定位成为咨询人员有关。
要表现自己的专业性,当然不能抱怨生活琐事。
不过真正的原因是,我并不是讨人喜欢的家伙,谁会喜欢听一个不讨喜的人抱怨呢。
由于性格天生的肆无忌惮,或者说想挑战别人的底线,看喜剧便成了最大的爱好。
下面说说cody吧。
我看了《Tropic Thunder 》非常激动。
照着我的常规路线,每一个演员,加上编剧,导演和有趣的幕后都翻出来看一眼,这时候我发现了Jay Baruchel。
跟着我发现了cody。
在豆瓣这个流俗和浮躁的地方,能想象有个家伙她0个好友,依然天天在这个网站上蹿下跳么。
cody 就是这样的一个家伙。
我曾和天津的Liz同学达到共识,豆瓣上最值得尊敬的一类人,是一群考据癖。
这群人里有腐女,或者大多是腐女出身。
特别指出是腐女,因为她们对某几个男人的热爱可以将其内容文献写的比研究报告还要精细,在这其后又要查多少资料,如果你自己做个一个论文,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豆瓣的考据癖嘛。
拿cody来说,她为Joseph Gordon-Levitt建的豆列始于2008年。
按照出演年份排序,如果是连续剧即会注明出演的集数,如果是电影一定是有看过的评论。
那时我关注到Joseph是因为他和James Franco我一度分不清。
会引起我注意以上人物的就是Apttow有关的喜剧和电视剧了。
再说lea吧。
来回几次都因为各种遇到她或者翻到了她的相册,干脆就关注了她。
关注了一两年之后,我才发现。
我经常去看的电影电视剧一定有她和cody的蛛丝马迹在。
比如他们传的剧照,比如添加的条目,比如讨论区活跃的身影,为主创建立的小组,在小组里活跃的新闻。
我和lea唯一一次长一点的对话是关于字幕组时间轴的事情,除此之外,我们并无什么交谈。
说完这个两个家伙,在加上我自己吧,都不是关注者众多的人。
就如天津的Liz同学说,见到我都是在各种相册或者讨论区才频繁出现。
有这样一些家伙,他们关注独立电影节,看小制作,只是为了那么几个有趣的人而已。
比如我个人很喜欢Adam Sandler和Owen Wilson的声音,我也喜欢星爷和Woody Allen在电影中的配乐,觉得Seth Rogen 的表情神似我老弟。
我从小就以为喜剧演员都有着较为悲催的内心世界。
看到黄子华的时候,我就明白这两样东西被统一起来了,自嘲的背后总是有着神经质的敏感。
如果有着持续的悲观主义,你能成为一个哲学者,如果不甘心沉浸于悲切,总想着挣脱出来,那么或许荒诞的喜剧生活就会适合你了。
如此好的一个题材,哎!怎么就排成这样!而且对于此类型片来说太过冗长了
亚当·桑德勒新片,本人一点都不觉好笑。特别是他们在片中表演单口笑话时讲的那些笑话,一点都感觉不出有什么好笑的,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B+
为了Eminem,下来看看
原来美国也有相声……想和我去看wilco的演出吗?:-D还有Seth Rogen是活史瑞克吧!
狗血+没有重点
喜欢看过后会觉得悲凉的喜剧
亚当桑德勒的角色有点像黄鱼~后半段有点拖沓了
Eric Bana首次在喜剧里出演,那段中国话说的很funny,还有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也很搞笑,绝对的亮点。
失望了。。。
后半段有点力不从心
这个片严格来说缺陷颇多,不过我带着太多个人感情看了,整个哭得稀里哗啦。
搞了半天,原来是Gay片呀~Adam Sandler+ Seth Rogen ,不说点粗话是不行的,但是80%的笑话都让我觉得不好笑,用这两个人拍出一部长达2小时半的闷片,Judd Apatow你也够可以的,而且你想说什么呢,不就是:如果上天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还是个混蛋么
鸭蛋大叔这回也不爱情喜剧了,笑点完全找不到。残念……
搞笑搞不起来,深刻深不下去。可惜了这几个都是我喜欢的演员
电影要是能缩短40分钟的话我给5星
太长,后四十分钟基本可以剪掉。但仍可荣膺Adam人生中最伟大的表演之一。有趣的议题是当funny people不再funny而只是people时,要怎样度过悲情人生呢。
闷死了,一点都看不下去
相当的长啊....
电影两个半小时的长度讲了两个内容,前半段内省,后半段承出虚无。不管再活多少遍,人都会在该犯贱的时候犯贱,该糊涂的时候糊涂。全片虽充斥着阿帕图式的粗口台词,顺承着屎尿屁的风格,然而感情色彩却一直笼罩在一种严肃的伦理纠缠中,少了放肆调侃尖酸荒谬的基调,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