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鲍比

Prayers for Bobby,为鲍比的祈祷,为巴比祈祷

主演:西格妮·韦弗,亨利·科泽尼,瑞恩·凯利,奥斯汀·尼可斯,卡莉·许洛德,Shannon Eagen,斯科特·贝利,李·加林顿,Madge Levinson,苏珊·鲁坦,丹·巴特勒,埃莱·巴德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天佑鲍比》剧照

天佑鲍比 剧照 NO.1天佑鲍比 剧照 NO.2天佑鲍比 剧照 NO.3天佑鲍比 剧照 NO.4天佑鲍比 剧照 NO.5天佑鲍比 剧照 NO.6天佑鲍比 剧照 NO.13天佑鲍比 剧照 NO.14天佑鲍比 剧照 NO.15天佑鲍比 剧照 NO.16天佑鲍比 剧照 NO.17天佑鲍比 剧照 NO.18天佑鲍比 剧照 NO.19天佑鲍比 剧照 NO.20

《天佑鲍比》剧情介绍

天佑鲍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Bobby(瑞恩·凯利 Ryan Kelley 饰)是一个善良、虔诚的少年,有爱他的家人。但在他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倾向后一切改变了。母亲Mary(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在我消失前中学毕业劳动者开始高中生活杨门女将之女将初征松药店的儿子们孤胆追踪者青蜂侠童年的脚印世界由3构成亚莉克莎与凯蒂第二季死亡集中营每天吓你八小时女神捕之计中计青春向前冲乌鸦男孩碧蓝之海黑暗之歌飞虎窒风之中第二季在屋顶上流浪回到藏身处从水深0米开始单亲妈妈的苦涩浪漫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亲威聚宝盆爱情重跑9号秘事第三季馨荣堂日记新少林寺空军大电影:只要活着法医朝颜2022特别篇

《天佑鲍比》长篇影评

 1 ) 当电影里的儿子是个gay

已经很少有什么电影会让我不能自己地流泪。

而下午看的一部《Prayers for Bobby》却让我要极力抑制着才能不在寝室放肆地哭一场,但仍任泪水洗面。

在由真人真事改变的《天佑鲍比》中,是Bobby之死,才深深唤醒了母亲Mary的。

无限悔恨的母亲开始意识到,原来错的不是Bobby而是她自己。

她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小Bobby从来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只是她从未正视罢了。

与其简单地把本片归为“同志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很好的伦理片。

片中围绕《圣经》中有关“同性恋之罪”见解的探讨变相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同志维权事业的艰辛历程。

大部分深信“传统”基督教义的人(正如母亲Mary)都无法接受子女是同志的现实,他们认为“同性恋”的罪是无可赦的并终将下到地狱。

甚至是Bobby的死亡,也这份“信仰”脱不开干系——他无法得到母亲的认同,觉得自己是无可赦的,他愧疚痛苦无助迷茫而最终绝望地放弃了一切。

正如那位牧师所言:迷信与信仰的缺失一样恐怖。

片中多位父母关于自己同志子女的态度,都与“前一个”Mary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David的父母对待儿子David与Bobby恋爱关系的从容与坦然,更为Bobby之死添加了一份悲哀惋惜。

不禁让人感慨,因为这样的错误而导致出悲剧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啊!

而Mary在与那位为同志维权的牧师探讨关于“同性恋之罪”的解释后、在于PFLAG小组中听到其他父母们分享关于自己同性恋子女的观念的转变后、在自己对Bobby之死的深切反思后,由最初对同志人群充满抵制厌恶到将其后半身投入于同志维权事业中的这一转变,更是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人对于“同志”这一敏感话题的观念的转变过程。

 旧金山的同志游行上,Mary在人群中看到了她的小“Bobby”,她走过去紧紧拥抱他,然后离开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坚强的母亲。

这个镜头,真的真的深深把我触动,如那个眼眶湿润而面带微笑的小“Bobby”一样,我混着泪与微笑为这个母亲致以敬意与祝福。

我知道,她把所有这些需要爱与拥抱的孩子都当做了她心爱的Bobby。

片末是一张现实中的Mary的照片,满头银丝的她面带着微笑,那种写满释怀安然的淡定笑容。

Prayers for Bobby,为这个牺牲在那个同志得不到足够关爱与认同的时代的男孩。

Prayers for Mary,为这个值得人们敬畏的母亲——敬畏她对自己儿子执着的爱以及她为同志这个弱势群体所作出的所有努力。

最后我想写下她在推动市议会同志自由日提案时曾说过的那句话:“当你们在家中、教堂说出阿门时,想想和记得,有个孩子在倾听。

 2 ) 直男看天佑鲍比

《天佑鲍比》第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是看到在B站的UP主出色伙伴上传的一个视频,标题是:为什么同志酒吧里,会有一位60后的钢铁直男爸爸。

看这个视频的原因主要还是猎奇,因为我本人对于男同性恋从来就没有好感,在我读书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同性恋这个概念,压根就不懂什么叫同性恋,它是一个新词。

直到后面上网看到一些娱乐新闻才逐渐有点了解,不过也只是觉得他们恶心。

后面工作了,也有碰到一些同性恋的同事,他们都属于非常典型的同性恋姿态,在我看来说话娇柔造作,平时搔首弄姿,和女孩子们谈八卦说闲话。

这些娘娘腔的话语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噪音,听起来完全不能接受,所以平时多有嘲讽。

也因为我自己属于宅男,脸皮白,倒是被两个陌生男人性骚扰过,所以更加反感同性恋。

后来网络上好像风向就变了,同性恋不再是一个小众的词语,它被大众所知,谁都知道这并不是一种病,没有人应该因为性取向就要被歧视。

这应该是美国那边的平权运动刮过来的风,那些文艺作品简直目不暇接,都是拿奖拿到手软的力作。

由不得圈外人即使不关心也得被迫接受破圈的影响。

说回电影,主人公鲍比的死,还没看我就知道了,因为之前看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视频,视频里的主角爸爸直接给剧透了,但是即使带着这样的剧透也丝毫没有影响感情递进带来的震撼,鲍比的自杀以及后来母亲的自我救赎之路,让我从眼含泪花到最后哭的不能自己。

它虽然写的是同性恋的问题,但是其核心还是家庭的故事。

鲍比并不仅仅是被同性恋打倒了,更加是因为被家庭的不理解,被自己所爱的家庭仇视所击垮。

认同是要从心底出发的,嘴巴上的不介意和表示理解都是虚妄的,重点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敏感的鲍比能够看得到对待自己的方式是什么。

帮助的方式到底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还是真心为了孩子。

只有鲍比真的自杀后,树欲静而风不止时父母才能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了。

家长对于孩子的沟通问题通常都会经历一个从不能接受到被迫接受的过程。

如何从被迫接受到从心底认可这一步对大多数人都太难了,缺少认可的契机,缺少认可的勇气,更加缺少应该如何认可的方法。

这不仅仅是所谓“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就可以解决的,性少数之所以受到歧视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少数”,多数是无法去换位思考的,二维生物无法理解球体,三维无法想象四维瓶子是一个道理,物理层面的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

所以媒介的作用就是通过事件的呈现让你自己去观察,你不需要真的感同身受,你只需要去听去看去思考,自己得出结论,面对自己不了解的情况应该要怎么做。

因为孩子也在听,在看,你怎么做怎么说。

 3 ) 天佑你我

对于一个即将27岁的男人来说,为一部电影大哭,会不会显得很丢脸。

当我在这个百无聊赖的周末早晨,躺在床上看完《天佑鲍比》之后,把脸埋在枕头里嚎啕大哭。

说不清哪里刺激了我,就是有一种巨大的悲伤在猝不及防的时候钻进了我心里,生生的痛。

作为一个性取向异于他人的人,这当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痛苦,并非常人所能想象。

如果可以选择,应该很少有同志会选择成为同志。

不管如何相爱,这样的感情始终无法生活在阳光下,到了一定的时候,大多只能在很多道貌岸然的理由下选择妥协。

当然,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父母。

就算他们不理解,也并非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罪人。

和Mary一样,他们有着固有的思维和生活模式,一切对于同志所表现出的厌恶和痛苦,只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

当然,也许这当中有一部分也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面子。

但是,性取向的不同并不能成为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战争。

至少,不能让它毁掉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24岁那年,在一时冲动之下,曾经在电话里跟老妈出柜。

每当想到这个事情,老妈在电话里的哭声依然会在耳边清晰浮现。

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她来说,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喜欢的竟然会是男人。

这些年来,跟父母的关系越发地亲近。

可是,我们还是依然对这个问题刻意保持距离。

老妈仍然期望我能结婚、生子,沿着既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

就在Mary说那番话的时候,我多希望这些是老妈对我说的,我多希望可以毫无掩饰的在父母面前做自己。

可是,这一切不过是幻想罢了。

如果换做当初,也许会像有些朋友那样,在父母那里争取幸福的权利。

可是,这么些年过去了,在经历过感情的种种之后,这样的念头渐渐归于平淡。

我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

但是,至少我不会放弃自己。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希望你也是。

 4 ) 认同自己是同性恋的身份,花了我20多年

在印度,如果把一只小象拴在一个木桩上,它经历多次无效挣扎而无法逃脱之后, 就会自动放弃逃跑,乖乖地站在那里,无论周围有人还是无人。

尽管它后来长得又高又大,用鼻子轻轻一拉,那个小木桩就会被拔掉,可是它依旧像小时候那样驯服地站在那里,甚至没有尝试逃跑和拔掉木桩的念头。

只因为它已经相信,逃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天佑鲍比》是大学时候就放进收藏夹里的电影,时隔10年,今天才打开。

不自主地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大象和木桩的故事。

人生中,当你在前进的路上停下努力探寻认知的脚步,那之后的日子里,这根木桩,就已经是你的归宿了。

Bobby短短20年的人生,相信他一直都知道自己同性恋的身份,但这份自我的认知让他害怕躲闪,想绕开这个家人和朋友都无法接受的这个身份继续表面和平的生活,却在意外“被哥哥出柜”之后再无法回归平静了。

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激进,家人的不理解,他藏着自己的压抑顺从母亲的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去教堂祷告,去母亲安排的约会,尝试着所有这些家人认为能帮助他“变回正常人”的方法,却让他更深地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远离家乡。

在他乡遇到的男友,虽让他感到快乐,但是内心对家人认可的渴望始终压抑着。

直到看到男友牵着另一个男孩的手从酒吧出来一路说笑,他没了牵挂,选择了自杀。

电影中,Bobby母亲反复重复着一句话:我不能因此失去你。

所有人都害怕失去,但是真正失去的是什么?

又是谁真正失去了?

Bobby从小到大连兄弟姐妹都羡慕的完美是母亲一直的骄傲,但因为同性恋的身份,那些正直、善良、谦逊在这层身份被揭示之后都不见了。

剩下的,只是同性恋的标签了。

被一个标签遮盖了其余美好品性的境地,Bobby失去的,又何尝不是他的全世界?

母亲的恐惧,来自宗教信仰,来自社会,来自生活背景,来自不理解和偏见。

她觉得“同性恋”这个疾病害了她儿子,害得他不再正常。

殊不知,在此之前20年里她所谓儿子的“正常状态”才是儿子真正的不正常,是他为了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的伪装。

让Bobby能面对且接受母亲不承认真实自我的事实,需要常人难有的勇气吧。

但即使拥有这种勇气的人,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家人眼中完美的Bobby形象就像大象身边的小木桩,而Bobby就如同大象一样,一生都被木桩牵制着,维护这一形象压抑着真实的自己。

亦或者,对同性恋的曲解和偏见,才是真正扎在众多反对声浪人心中的小木桩。

每个人所建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基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等。

所以,每个人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也不相同。

但是,在站队反对同性恋之前,又有多少人去查找或证实,同性恋是不是错误的呢?

同性恋要的不是权力,也不是“天下大同”,更不想因此断了人类的繁衍之路。

我们要的,只是被承认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海马的与众不同,它的幼仔是由雄性分娩一样。

我们没有不同,我们只是自然存在的少数人,而且,我们的数量,远高于现有统计数据的统计。

除了结局,Bobby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就好像是大多数同性恋人群的成长经历,我也不例外。

对自己性取向的认识,起点在幼儿园。

当班里最漂亮的小姑娘童言无忌地说要嫁给某某某的时候,我却在心里想着:“这个小姑娘长的好漂亮,如果能天天看见她就好了。

”那时候,我还没意识到,这就是喜欢,这就是不同,这就是天性。

慢慢长大中,渐渐发现,我是人群里奇怪的存在。

所有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在期待着帅哥的关注,而我却羡慕帅哥,不用做什么就能赢得众多女生的青睐。

于是,我也开始中性的打扮,剪短发,不喜欢穿裙子。

直到初中的时候,班里一个刚转学不久的女生对我说:“如果你是男生,我肯定要追到你做我男朋友。

”我下意识的反应居然是:做女朋友不可以吗?

这个念头让我一瞬间惊慌失措,却又如饮醍醐。

原来,就算我外表再像男孩子,也终究不会得到所谓女生的青睐。

原来,那种下意识会被女生吸引目光的原因,不是因为对友情的渴望,是对爱情的期待。

而我的期待,从小到大,无一例外,都是女孩子。

原来,我是同性恋。

这三个字对十几岁少年的严重性,让我偷偷地失眠了好长一段时间,或许,这只是一时的?

在之后的几年里,我也尝试着和男孩子接触,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在还未到在一起的阶段就夭折了。

懊恼、担心、害怕,我是不是什么问题?

要怎么不让父母知道这个事实?

我是不是就只能一直这么一个人偷偷地揣着这个秘密走下去?

我以后怎么办?

这些无法示于人前的问题,在大学之前始终围绕着我,就连上网查资料都害怕留下浏览记录。

这份自卑,一直伴我走进大学。

感恩中国的大学是对同性恋人群宽容度最大的地方。

这份宽容,在大学的第一个半年里,让我知道了同性情侣是可以在大庭广众下坦然牵手相拥的,旁人对此没有过分异样的眼光,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更是友好真诚地给与祝福和支持。

在查阅大量的资料后,那些常伴已久的隐隐作痛渐渐散了。

原来,同性的爱情,也是会被人赞成和支持的。

感谢大学期间半年的赴美交换生经历,让我知道:原来世界上是有那样的社会,不会因为你的与众不同而排挤和孤立你,相反,会因为你的坦诚而拥抱你。

虽然不知要实现同性恋平权还要多久,但是看到近年的各类新闻,近期同性婚姻合法化写入民法典的议题,社会始终是在不断了解我们这个群体的,是在不断向我们靠近的。

就像电影的最后,Bobby的母亲啜泣地说:我的儿子从小就与众不同。

原来,他没有病。

我相信,这个世界,是有些淡淡的疏离。

从来不曾有过感同身受,有的只是互不打扰。

但我也坚信,终有一天,人人都能拔掉心上的小木桩。

说一句:我无法认可你,但是我依旧支持和捍卫你实现自我的权利。

 5 ) LGBT不是主角的真LGBT主旋律电影

真是没想到,在昨天刚看完《来自亚塞诺瓦茨的达拉》哭的稀里哗啦以后,今天又看哭了... 在主角信仰一跃之后,我看了下进度条,发现事情有些不对,主角在演到一半居然没有任何遗言地就直接挂了.... 而电影要传递的内容却真是从bobby的死才开始的。

我在这急转直下的剧情下,把手边的手机也慢慢放到了一边,内容真的是越来越好,后半部的情感和后劲太大,以致于我必须把这片列为LGBT教育的第一必看影片。

影片的核心其实并不是bobby,而是LGBT家庭中的母亲,母亲正是家庭中对孩子执念和情感最为沉重和丰富的角色,通过对母亲的态度、情绪、变化来展现LGBT的世界。

这是很特别,也是非常关键的视角。

LGBT的压力绝对不只是对自身的接纳,更重要的是环境对其的压力,——家庭环境是所有外部环境中最有压力的,母亲又往往是家庭环境中对孩子最特殊的角色。

出柜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行为,而是需要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接纳,而外什么LGBT不敢出柜,传统社会的环境压力正是他们头上的那座大山。

电影中对母亲的刻画非常动容,这也是我看过的Sigourney Weaver最为完美的荧幕表演,其动作、表情、声音都完全和太“对”了,巨大的情绪与情感力量从她身上喷薄而出,让人完完全全相信了这个母亲的角色。

另外要说的就是,真诚。

这是一部特别真诚的电影。

人物、台词、节奏都特别的真,特别具有代入感,是一种让人能够在观影时完全投入和相信的力量。

一部好的电影是可以承载社会性变革的力量的,而这就是一部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电影。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过这部电影,会对LGBT更加的宽容 。

还有,我一直认为美国是一个特别世俗化的国家,但这些年从书籍的阅读和电影的观察,越来越多的感知到美国平常世俗化下的宗教内核,本片所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现代的中国在世俗化方面已经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

 6 ) But God is also listening

我是一个同志,也是一个基督徒,我想比起其他人来说,这部片更贴近我的生活,bobby面对的问题我也曾经面对过,我的姨妈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徒,她一再用圣经上的章节暗示过我我的行为是种过犯,要我警醒要我悔改,我曾经很痛苦,并且怨恨过上帝,因为我太爱我自己,所以我没办法像bobby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自己的爱情和圣经之间的矛盾。

我和我妈妈出柜过,我妈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她不像我姨妈那样是个原教旨的基督教徒,当然她也去做礼拜,并且在生活中仰望上帝。

她到目前为止也不是很了解gay,一直警告我不要纵欲,一度把艾滋和同志划等号,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爱上帝而不爱我。

她的祷告词就是:“既然主让我的儿子这样,那么求主替我拣选前面的路”。

她比那位母亲更关心世俗生活的实际,觉得宗教是为世俗服务的,而不是凌驾于世俗之上的。

确实,做一个原教旨主义者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坚持圣经上每一个字句的教诲,不仅会因为它里面的自相矛盾而困惑,更会为自己每一个举动和圣经上的教诲不一而焦灼不安。

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和圣经完全一致,做一个完美的人。

在这里,我不想评判基督教,也不想批判圣经,基督教是我的信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它给了我力量,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信仰,特别像西方社会,基督教已经深深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无法规避的力量约束并且指导人们的生活,推翻宗教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危机,而gay的权益又是追求天赋人权的西方民主社会所必需要面对的,所以gay和基督教信仰的矛盾一直都是针尖对麦芒的冲突。

我很庆幸中国不像西方有基督信仰这样文化背景成为每个同志心底深处的永恒诅咒,但是实际上中国同志的际遇比西方更加的糟糕,这是后话。

我也不大同意那个同志教会的牧师对圣经的重新释义,我看过相关的解经,圣经上有很多处提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最出名最经常被引用的就是索多玛城的诅咒。

实际上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已经造成了西方教会的分裂,教会的分裂对一个宗教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危机,对社会撕裂的伤痕也是显而易见的。

问题是:圣经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

现在很多人质疑圣经里头违反现代人权和其他一些生活常识的问题,对圣经提出挑战,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要说,这是不可容忍的,圣经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基督信仰也就不复存在。

如果我不是同志,我还是要义正词严的批判同志,但是我感同身受,对于自身焦灼痛苦,我只能无视,批判基督教或者批判同志都是对我个意志的撕裂。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这句话是本片最震撼人心的,实际上这部片子就是同志宣传片,它无助于揭开基督教和同志之间的死结,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它用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来敲打人心,可能很多人看完以后要对基督教产生愤恨,但是这不是Mary Griffith的本意,她仍然是一个基督徒,只是bobby死后,她的立场更接近于一个母亲了。

这也是类似于我妈妈的态度“无论你是怎样,我们仍然爱你”。

保守派的基督教会也认同上帝不会因为弟兄是同志而不爱他们,但是——仍然要求他们要悔改!这是一对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上帝爱带罪的人而继续去犯罪呢??

这部片子实际上是在鼓吹一种修正过的基督教,人本主义的基督教,宽容同志的基督教,必然带来对圣经的大幅度重新释义,这种释义如此牵强,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可想而知。

同志和基督教能否和谐共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大声对自己的父母呼喊A child is listening的基督徒gay,你们激动万分的时候,不要忘了God is also listening,而上帝的赦免仍然悬而未决。

选择世俗还是皈依信仰,你们有自己的选择,至少在当前,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非要说有的话,只能是牵强附会的自欺欺人。

Mary Griffith像我妈妈一样是一个善良的母亲,虽然她最后的立场可能不是上帝所喜悦的,但是她仍然我是赞赏的。

我也坚持认为: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活着更加美好,更加懂得彼此相爱,而不是让家庭分裂、阴阳两隔。

 7 ) 不得不联想的中国国情

影片真实地反映,早在美国的八十年代,同志维权运动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同志亲友联合会也应运而生。

对比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国的情形好比茹毛饮血般荒蛮。

中国文化对同性恋曾经是相对宽容的,龙阳断袖,古来有之,古人从不避讳。

清朝男风盛行,在《红楼梦》中可以窥见。

然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同性恋被世界多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和性学大师归类为非科学的,反同文化愈演愈烈,最终同性恋在50年代被普遍归类为变态。

中国学术界承袭了这一普遍论调,而当美国人为文化的解放一步步努力时,中国却又在文革中故步自封,乃至倒退。

洗劫之后,中国民众被灌输的思想更为保守,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更加激进。

五千年的文明演变加上近期的思想禁锢,造成了中国广大群众对于同性恋的巨大误解和敌视。

中国现在的45岁以上的父母亲,大多历经文化浩劫,紧张的时局和严酷的迫害使他们谨言慎行,思想进一步窄化。

面对被妖魔化的同性恋,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种变态行为,不是心理学上理解的“非常态”的变态,而是恶心、下流的代名词。

接着他们脑海中会涌现滥交、淫秽、猥琐、艾滋等名词,进一步抵触同性恋。

再深一步考虑,中国人道德的最高准绳孝道又以“无后为大”为最深重的罪孽,作为父辈的他们,大多都有着子嗣传承的期待,想到这点,更是会让他们如芒在背。

而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最看重礼义廉耻,“面子”两个字,重于泰山,强大的廉耻心可以让他们誓死捍卫自己的“面子”。

子女是同性恋的流言蜚语蜚短流长,足以摧毁他们的自尊心,捣毁他们多年膜拜的价值观。

于是中国的同志群体处在一个更加尴尬可悲的境地,文化的枷锁禁锢,让他们不能认识自己;父辈的保守,让他们无法让亲人理解自己;社会的敌视,让他们只能选择龟缩在自己的痛苦纠结中,不断折磨自己的意志、消耗自己的青春,最终向自己、亲友、社会妥协,委曲求全,选择一条悲哀的异性恋之路。

现实是,科学数据表明同性恋群体占社会群体总数的百分之四以上,某些学者甚至夸张地说占到百分之十。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中国十三亿人口基数下,有多少同志。

然而,虽然同性恋大部分都是天生的,同志的自我唤醒识别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有关。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一些落后地区,由于文化的贫乏和未开化的民风,有很多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甚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便随波逐流在社会规范下“像一个异性恋一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而中国更普遍的情况,则是同性恋群体有自我同性身份意识,却也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了隐忍和妥协,最终和异性结婚、生子,以迎合社会、亲友对他们的要求和期待。

少数选择出柜的,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中国,同性恋想要得到亲友的祝福,简直是天方夜谭。

人们的眼光看到的不仅仅是“不同”,更多的是“变态”、“淫猥”,这种压迫,远不亚于人吃人的社会啊。

所以看完影片,我不禁想,虽然Bobby最后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但他至少曾经坦然正视自己,并最终出柜,让亲友们看到真实的自己。

Bobby的死虽然是个悲剧,但是所幸撼动了其他人,使一批批冥顽不灵的反同分子最终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然而如果Bobby生在中国,他的命运就更坎坷了,阻挠他的不会是圣经的罪恶定论,却会是更加惨烈的所有人的唾弃。

面对这种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同性恋群体相当无奈,中国普遍接纳同性恋群体,估计最少要比西方社会晚三四十年。

然而所幸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媒技术的飞跃,中西方越来越多先进的同志题材影片涌现,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了解同志群体的机会,社会也越来越选择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在各方面接纳同性恋。

这些同志题材的影片功不可没。

Prayers for Bobby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影片,温情脉脉,许许道来。

影片中Bobby的生命唤醒了愚昧的母亲,并最终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盲目的反同者。

我希望影片也能起到一样的作用。

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建议中国观众可以先看一部李安导演的《喜宴》,中国五千年的性压抑,李安一语点破,同志婚礼的闹剧,却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心怀Bobby的人们,不妨一看。

同类型电影推荐:《瘟疫求生指南》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49812/《8号提案》纪录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30540/《8号提案》舞台剧http://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review/5353709/ 《英伦性丑闻》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55491/ 《石墙风暴》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8971/ 《天佑鲍比》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259600/ 《隐藏的恋情》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46786/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1723/ 《米尔克》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336737/ 《迷情站台》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313960/ 《费城》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145/

 8 ) 你是完美的小鲍比

之前我觉得豆瓣评价里的1至5星太麻烦,应该简化成是非题:喜欢或者不喜欢。

看完『天佑鲍比』后,我改变了主意。

如果豆瓣的评价里面有6星,我会毫不犹豫的打6星;如果豆瓣的评价里面有10星,我会毫不犹豫的打10星。

看这部电影的85分钟里,几乎可以说每一个片段都能让人思绪奔涌。

这电影的好并不是,它有精彩绝伦的故事让你拍案叫绝,或者有惊为天人的美人儿让你一饱眼福,抑或叹为观止的特效让你大呼过瘾。

而是让你觉得,这个故事是为你而讲的,这些演员就是在演绎你或者你身边人的故事,看起来平铺直叙的镜头似乎就是你脑中闪现过的可能生活片段,这部电影根本就是为你而拍的。

确实在我们的文化里,对Homosexuality的排斥力量主要来自道德和文化习俗,我们还不是很能够对虔诚信徒的惶恐完全感同身受。

本来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这一票同源的信仰最重要的终极目的就是解决身后往哪去的大问,他们没有来生的概念,呼出最后一口气后,就像我们等待高考成绩,接受那一锤子买卖的结果。

地上的生命终结后,要么以与父一道得享永恒的天国,要么就会进入地狱与永久的烈火为伴。

因此当你得知自己或者自己最爱的亲人行了罪,而且据说是程度为最高级的Abomination的罪时,那该是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

根本就是知道人生的考卷压根就不用去填了,因为无论那么多题目你已经写了多少,或者没写的题目你准备怎么写,整张卷子就直接被判了个鲜红的零鸭蛋,直接获得了直达地狱最底层的高铁票,中间都不让下车的。

这辈子直接了断了吧,觉得那边太恐怖了,还是想多拖会儿,说不定事情还有个什么转机。

但日子这么一天一天多了发现似乎那只是自己臆想的安慰,没有能够像头天晚上想的那样,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自己就成了一个跟别人一样的“義人”,天天生活和行走在阳光和欢笑中。

每天还是那个每天,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蹲着这个思想的囚牢,顶着没有改判可能的最重的罪,不了断地这么拖着感觉比在地狱里还糟。

只有每天把本我催眠,进入Inception里担当一个人物设计师,把自己设计成那个“理想的我”,实在不行还有更深一层呢,再接着来。

反正现在注册了Email这么容易,弄一套新的QQ号、豆瓣帐号…根本就没什么成本嘛~不过咱没有那个宝贝陀螺,经常演着演着,就不知道人究竟在哪了。

『天佑鲍比』打动人心之处就是真实。

要不是故事真有所本,要不是原书的作者亦是一路同行之辈,怎么能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这么深刻,可能直人们看起来寡淡的片段,对于天性敏感的鲍比们来说却不然。

>鲍比会把对帅哥的眼神和梦境藏在心底,而是和女孩交往甚至交形式上的女朋友,而且让大家觉得进展顺利。

但内心里缺担心如果这女孩想吻我该怎么办,如果这女孩想更进一步,就只能乱了方寸。

>奶奶的生日聚会上,妈妈问『願愛你的人如日頭出現、光輝烈烈』的圣经出处,同样出自这个虔诚家庭的其他孩子,当然一想这讨论爱的话语可能就出自大家都熟悉的讨论了爱这个话题的新约中的哥林多书,但鲍比很清楚的知道它来自相对冷僻的旧约中的士师记多少章多少节。

其他孩子只是把经书上的话当作其他学校里的课程一样知道个大概,可能鲍比已经把那本书反反复复、字字句句读了无数遍,就是希望能在这“至高无上的”的“大纲”里找到自己没错的根据。

(顺便一提,著名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也是出自哥林多书)>当哥哥表演酷儿般的动作时,鲍比不会有任何评论或异样的表情,他会立刻观察妈妈和奶奶,看大家如何反应。

鲍比们从来都是天生的察言观色高手,并且快速调整自己。

>当身边的亲人、朋友不开心的时候,鲍比总是能第一个感受到,并且愿意并知道如何去给他们安慰和快乐。

可他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重担却从来没有人来分担。

>和家人摊牌后,鲍比要离开家去与波特兰的表姐生活一段时间。

临走前的告别,哥哥本要拥抱,但还是只握了握手,两个姐妹都是给的大大的Hug,爸爸叮嘱了两句,只是把手叉在胸前,都不曾伸出,鲍比也没显得太在意。

但上路还是望了望家的窗户,希望能够再亲眼见见躲在窗后的妈妈,但此时这个小小的愿望可能也显得有些不太现实。

他叹了口气,钻进车子点着了引擎。

>路过同志酒吧,本能的被吸引,但是他会做的只能是克制自己。

鲍比不想把自己的彷徨、痛苦和内心的折磨告诉哥哥或妈妈,更不能为外人知道,这样会让整个家族更加蒙羞。

他只能写在日记本里,独自承受。

不断累积。

亲人的不理解、爱人的不忠诚,社会的不见容,最终让鲍比超过了临界点,最终走向毁灭。

电影里大段的鲍比心理独白以及人物间的对话无疑是极好的,鲍比内心的敏感和挣扎、鲍比母亲的心痛、反思和颠覆这里不再赘述,相信大家都有感受。

对个人来说最有震撼力的就是鲍比在厨房里噙着眼泪对妈妈说的话,『Why can’t you admit that you can’t stand what I am? I’m sorry. I am not the little perfect Bobby you always wanted! (为什么你不承认其实你就是不能接受原原本本的我?

对不起,我不是你所一直期望的那个完美的小鲍比!

)』看到这里,心都要碎了。

这是不是天底下的鲍比们一时冲动都想对母亲说出的话,但大多数人很清楚他们还没有做好承受随之而来的后果。

鲍比的妈妈无疑是这部电影的亮点,大概也是导演最主要的目标受众。

一方面,电影希望给其他的无数的鲍比们鼓励,让大家知道爱能融化坚冰,珍惜生命的可贵。

另一方面,电影更是拍给天底下千千万万亿亿像玛丽这样的母亲和父亲们看的,他们笃信宗教或者保守传统,他们也深爱他们的孩子们,电影希望这样的父母们要多倾听、多理解,不要盲目地爱,从而亲手造成事与愿违的悲剧。

我所在的这个位于美国南方的校园里,每年春暖花开时候,或者新生报到之后,总会有人举着各种标语出现在学校里的小广场上或者较多学生经过的路边。

据校报文章说这些人有的是附近的居民或者教众,有的甚至真是名副其实的不远千里从别州而来。

我亲眼所见他们所举标语几乎都是电影里鲍比的妈妈说过的,像『God hates gay』,『Homosexuality is abomination』,以及玛丽和神父争论过的几段圣经经文。

这些人的动机或多或少也像鲍比的妈妈一样,是以对他们所认为的“罪人”的“爱”为出发点,希望Sinners能远离这种几乎能与杀人严重程度等同的Sin。

这可是二十一世纪都过了十多年了,离电影里真实故事发生的年代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了。

可见号称开放多元的美国社会中对待Homosexuality问题的冲突的严重程度,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有积极的一面,大家有什么想法不妨都摆在台面上来说,而不是背地里议论人家的孩子的如何如何。

很可惜我没赶上学校和当地社区组织的Pride Alliance大游行,不过还是可以从网上看到有关游行的照片,看到参与者脸上的真诚与笑容。

就像Flickr里转来的这张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955248674/)电影一开头的歌里唱的就是恳切的祷告:天上的父啊!

您是否在倾听我的诉说?

我在不断的寻求您,我想见到您慈爱的容貌。

请不要对我忿怒,请不要抛弃我!

请您能够告诉我该怎么做?

 9 ) 天佑鲍比

遗憾的并不仅仅是悲剧本身,站上各种道德高地以己度人,又躲进各种人性角落以人观己,打着信仰与爱的旗号,把扭曲生活的本意作为救赎,把干涉自由的灵魂当成公理,最后若没在掩盖了多样化后自鸣得意,就是如电影一样,在缔造了悲剧后不得其解。

挣扎,绝望,偏见,漠视,死亡,这一切的缘由仅仅是因为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偏执观念,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爱,无私彻底的爱。

这已经无法用悲剧来定义,因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宗教,道德,政治,这一切的初衷难道不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不要用盲目和冷漠把他们变成刀子伤害爱你和你爱的人。

永远不要绝望,请你们坚持,你们都是天使!

记住,有一个孩子在聆听!

 10 ) 有些理解,不值得用死来换

我是gay吗?

不,我不是。

但我是bi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就是一种折磨!

我蜷缩在椅子上,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他所受的艰辛和痛苦就好象也击打着我的心窝,让我疼得真真切切,我惊恐不已。

我觉得自杀的那个也是我!

那个叫Bobby的,留着泪的,绝望无助的男孩也是我!

同性恋和双性恋为什么怕出柜呢,因为他们怕他们的家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们了,出柜失败的代价是失去家人,失去爱。

任何时候,没有家人的支持,谁都会变得脆弱,何况gay。

有个故事我一直和朋友当笑话说,那是关于我妈妈的。

我妈妈从小就爱打听我的异性朋友的情况,她总是问,你有男朋友不?

记得是高中的时候,早上,我神智不清的吃着早饭,准备去学校,妈妈在厨房和我闲聊琐碎,突然就讲到了交男朋友的问题。

她问:“你现在有男朋友不?

”我觉得不耐烦:“没有。

”她说“交男朋友没什么关系的,你朋友那么多,我不相信你没有,不影响学习就行了。

你有男朋友不?

”“没有!

我说了。

”“说说又没关系,我不介意的,你有男朋友不?

”不知道是被惹恼了,还是当时脑子不清楚,我说:“我没男朋友,女朋友倒是交过两个了。

”她当时背对着我,我等着她的反应,没有多想,她沉默了片刻。

“女朋友……那没,没什么,你有男朋友不?

”@#¥%&×+|……其实,这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

她为什么会跳开这个话题呢。

因为她无法承受它。

我们都没有准备好,于是它被忽略了。

也许,她对于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在承认自己女儿的不同后,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地爱我。

我知道她是这么想的。

我对我的家人没有信心,就像他们对自己一样。

他们是传统的中国父母,他们的承受底线很低。

在成长过程里的种种冲突中,我绝望地发现,也许这么说太重了,但这是事实——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记得queer as folk里Justin的父亲么)他们现在爱的及将来继续爱的,是他们希望我变成的那个人。

每当我违背他们的意愿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这么一句话,“我对你很失望,你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句话可不是轻飘飘的,它是千斤重石,它能压得我不能动弹,它像是一张判决书,判我不可反驳的罪,毫无理由,却斩钉截铁,就像Bobby的母亲引用的圣经上的语句一样。

我什么都做不了,在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后,我意识到我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观念,那太根深蒂固了,就像Bobby不可能通过口头的沟通来改变母亲近乎迷信的信仰。

于是,很多时候,我苟延残喘,遵循着父母的意愿,装成一个乖孩子,优秀的孩子,因为我害怕失去最亲的人的爱,我只是个小孩,除了这个,我还能拥有什么呢。

然而,我常常还是会被指责成,有主见的,想法奇怪的叛逆孩子。

现在,我长大了,回望过去,我只能苦笑两声,但是,我仍旧在父母的阴影之下生活着。

作为一个成人,我不能不顾及老父母的所谓感受,所有伤害他们感情的行为,我想,都会被定义成自私的,不孝顺的行为。

有时想想,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真可笑。

有些人总说,中国的父母是最为子女尽心尽力的,但这样的爱也是扭曲的,恐怖的。

这种病态的感情模式,在普通情况下也许不会暴露出它的问题,但是,只要子女稍有“差错”,就会给全家带来感情上严重的伤害。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gay会去结婚?

这种可怜的情境都是环境造成的。

我们对亲人的爱都“跑偏”了。

我是bi,和异性结婚的机会也很大,也许这个秘密永远都不会被捅破了。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振作起来,学着做一个不孝顺的孩子,正真为自己活一次,也许,当我遇到一个值得我去抗争的同性爱人时吧。

到那时,也许理解和宽恕什么的对我来说都是废话,我不需要巨大牺牲换来的理解,那对谁都不受用。

无知和歧视犯下的罪,再也不用由我来承担。

所以,爸爸妈妈,祈祷我不会遇到那个她,不然,你们只能原谅我的不孝顺和自私了。

我的命是我的,我不会蠢到去自杀。

《天佑鲍比》短评

没控制住眼泪

7分钟前
  • 还行

盲目信仰一个宗教不如不信仰宗教啊。我们不是同性恋,不能说他们与我们无关。

12分钟前
  • JS
  • 力荐

鲍比好可爱,小流了两滴眼泪。片子太平了,长预告片style,细节和逻辑比较差。好在感情真挚,也不过分煽情,妈妈摇门的镜头很好。基本属于同志宣传片吧,所以很难比纪录片更有力量,比如《柜族》。

13分钟前
  • 胖丁
  • 还行

我哭掉四张餐巾纸,还擤鼻涕。

17分钟前
  • 喜北在觅食
  • 力荐

看不下去

19分钟前
  • 小念头
  • 较差

【哭翻】精炼简促的故事,良莠不齐的镜语。动人的电影音乐。有的时候只有呈现出如死亡一般的结果,你才可以知道过程中的错误。失去之后的给予,最痛。

22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我叫胡曉晨,今年大四,沒有去實習沒有去工作。我決定考一個研究生,南大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系,我希望將來可以專門研究酷兒文學與同志文學。同時我在江蘇同天做志願者,我們去年做了教師撐同志的活動,辦了一次彩虹跑,還有幾場艾滋的講座。我願意竭盡我所能,為LGBT群體獻上我的綿薄之力。

27分钟前
  • 胡晓晨
  • 力荐

拍得好烂的电影……搞不懂基督徒的逻辑,你都相信上帝创造众生这种事了,却认同同性恋是罪恶的,岂不是说明你家上帝造人这件事本身就挺敷衍的,那你对他的笃信到底从何而来?

32分钟前
  • 细卤
  • 较差

看到结尾,我就大崩溃了

33分钟前
  • B-B-B
  • 推荐

这就是润物无声的故事。母亲的表演好。

36分钟前
  • 泰尼
  • 推荐

meh

38分钟前
  • Bing Sting
  • 还行

父母皆祸害啊,对gay题材片不感兴趣,完全是被高分骗了。

42分钟前
  • leemajia
  • 较差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哭了

44分钟前
  • ehelvn
  • 力荐

爱是跨越

48分钟前
  • 虚空尽无
  • 还行

能让我看的失声痛哭的电影! 强烈推荐 http://www.56.com/u44/v_NTkwMjAyMjU.html 在线可以看~

49分钟前
  • 全爷
  • 力荐

哭点很多

53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力荐

给WASP的一记耳光。是個好電影,but共鳴無能。

55分钟前
  • Larbre
  • 还行

挺好 喜歡鮑比媽媽在他死後和牧師爭論聖經那一段

56分钟前
  • 那个那个
  • 还行

看到一半就哭了,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59分钟前
  • 大河马
  • 力荐

上帝搭错了神经,那该由谁原谅上帝呢?!

1小时前
  • 咫尺天涯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