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映非洲童子军的电影《无境之兽》(2015年),让我想到了另一部同题材的法国电影《疯狗强尼》(2008年)。
这两部电影都没有指明故事发生在哪一个具体的国家,但对童子军的残酷一面都进行了展现,进一步引发观者的反思。
在电影《无境之兽》中,因战争爆发,阿古一家被迫四处逃亡,不得不与母亲和弟弟妹妹分开,而父亲和哥哥则被政府军当作叛徒而杀死,阿古逃亡进丛林中,却被反政府军队俘虏,在反政府军指挥官的训练下,成了一名童子军,并跟随着指挥官四处参加战斗,一路上对各个村落进行烧杀抢劫。
在这个过程中,最后阿古被迫用刀砍死一名大学生,心里还有些愧疚,但不久之后,内心逐渐麻木,杀人就如同吃饭,在一个抢劫完的村子里,阿古动作十分干净利落地将一名正在被同伴强奸的女子,一枪把她打死在床上。
在首都的妓院中,指挥官设计谋开枪把政客安排指定代替自己指挥官地位的21C打成重伤,然后把责任嫁祸给妓院老板,此时,阿古枪口一抬,就将妓院老板当场打死。
反政府军在被政客利用消灭了反对派之后,成了被围剿的对象,阿古不得不跟随指挥官逃入丛林,最后弹尽粮绝,阿古和其他队伍联合起来背叛了指挥官,最终向政府军投降。
而电影《疯狗强尼》中,童子军战士强尼外号疯狗,他接到一位“将军”的命令,让他带着童子军队伍,打前锋,去进攻一座城镇,并许诺攻下城镇后将得到一大笔钱。
于是强尼带着他的队伍开始向城镇前进,一路上,他们抢了一辆车,抢了别人的猪,并不停地叫嚣着,强奸、随意杀戮,可畏无恶不作。
当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最终攻入城镇,成了城镇的占领者,当强尼满心欢喜地找到那位“将军”,索要许诺的钱时,却被“将军”大声喝斥,驱赶。
原来,这位“将军”根本就不是什么将军,只是利用这群童子军冲锋在最前面,用于挡子弹,当炮灰。
如果说,上述这两部电影有什么区别?
我个人认为,《无境之兽》中的阿古,内心还存在着一丝善意,经过战后心理治疗,还能逐步恢复,影片结尾时,阿古最终融入到了在海边玩耍的孩子群中。
而《疯狗强尼》中强尼,心中的善已经完全被扼杀,在被“将军”欺骗之后,将在恶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成为十足的恶人。
上述两部反非洲童子军的电影在国际上都获得了关注和好评。
《无境之兽》获得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熊奖提名、最佳新演员奖,第31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奖,以及其他多个电影节奖项的提名。
《疯狗强尼》则荣获了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和希望奖。
面对这两部电影,让我深刻地反思,其实童子军现象并非非洲特有,在我国也出现过,比如战争时期组建的儿童团,虽然没有安排上前线,但在战争中也担任着重要任务。
并且经过革命思想的洗脑后,有的童子军杀起人来也是丝毫不会手软,比如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东子。
记得有一篇文章中,女作者谈到看到影中潘东子杀人的镜头时,感到特别害怕。
神说我赐予你食物,赐予你活着的权利。
成为我的子民,你就得效忠于我,听命于我!
我今时今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子民!
电影里的当权者都有无数个理由给你洗脑!
把你变成战争机器,成为他们获得权利和欲望的一颗棋子。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今时今日的世界局势!
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远离战争!
远离意识形态的斗争!
男孩视野下的战争,欲望与恐惧的双重压制。
正如阿古所表达的:战争使人变老,即使他只是孩子。
(我就像个老人,而她只是孩子,因为我打过战,而她根本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这些孩子们是野兽,也是受害者。
有些人被这种野兽欲望所控制,即使已然离开战场,却又再次折返丛林;而有些人像阿古这样期待的是幸福美好的未来,宁愿固守在这一片和平的乐园,厌倦野兽般的杀戮与逃亡。
电影的配乐非常棒,那种原始的歌声给人强大的力量,并随着男孩战争的视角而愈加激荡人心。
“God , let us pray , let us fulfill this justice…Are you watching what we are doing ? This is all for nothing.”——摘自本片《Beasts of no nation》(无境之兽)我想当Agu在勾连不断的回忆中浮现起这些话的时候,或许是充满了绝望的。
片尾的结局中,当Agu向着在海边戏水的“正常的”孩子们冲过去,打算加入他们的时候,我从他蹦跳中的背影里并未看到任何的安详与平静,相反却只有将自己的一切都深深隐匿于内心的惶恐与漠然。
历经愉快的生活被瞬时打碎的冲击,随后又深深卷入战乱所带来的心灵上的涂炭,这些大起大落,令人目不暇接的悲剧所造成的创伤足以使一个成年人成疯,忘却它都是不可能的。
Agu付出了对于未来希望的心灵深处篝火的支离破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达到了一个还算可以的终点。
自以为是希望的东西接连被打碎,在由被害者向加害者,向施恶者,再向求生者的过程中身份的转变所经历的及所感所想,浓缩为一个人精神上的一生。
故而当收容所的人在试图打开Agu的心房时,遭到了淡然的拒绝,一个历经过大苦大难的人情感上不会再为任何事所动,他看尽世态炎凉,如今只向往着宁静快乐的阳光,不愿再提起那些往事。
而此刻,却也是他成长为“Old man”的标志。
一切质变都必不可缺量变的过程,Agu作为一名无忧无虑的男孩成长的进程也被战乱一步步引诱回归了人类的本性——暴力与杀戮。
早在戈尔丁的《蝇王》一书中便以一群流落到鼓捣上的少年们为主角,证明人们心中文明社会秩序的崩溃与人类内心野兽的觉醒这一质变只需要几场冲突和混乱便足以达成。
《无境之兽》中的Agu同样身处充斥于自身和周边NDF(本地防御作战部队)同伴中的仇恨,对战争的狂热,和富于激情及演讲能力的足以将人们凝聚起来的Commandant(指挥官),这三个要素共同造就了Agu向暴力的投诚,由光明迈向黑暗,唤醒了心中的野兽。
如同在基督教中人类生来便背负着原罪一般,人生来便具有好斗的兽性,这不止体现在以往的战争中,哪怕是在当今社会中也处处可见: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在工作上击败他人而获得的成就感,我们对于暴力游戏的热爱……而Agu只是在恰当的时机,让自己回归的本性。
作为人来说这是一种返璞归真,是成长的表现,也是象征Agu由”Baby”迈向”Adult”的一步。
而影片中不得不提的一位人物便是身为Commandant的NDF核心人物。
他通过对NDF行动正当化的一次次演说来调动手下人们的激情,让他们为了自以为是信仰的“财富”、“和平”、“话语权”……投身战场,还顺便为自己的事业开辟道路;他策划出了种种战争仪式,迷惑人们的思想,模糊他们的观念,洗去他们脑中的一切杂念。
在高呼着“Victory”的声声中向着Commandant指定的“敌人”们扣下扳机。
年幼的士兵们心智还未开化,轻易便会受到这种洗脑教育,让他们投身于暴力带来的快感,攻击和掠夺一切所见之物。
这种恐怖的凝聚力不由得令人联想到法国影片《浪潮》,同样的演讲能力,纪律,集体动员和一些“仪式”,便使得看似不会复活的法西斯观念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中觉醒。
独裁所带来的破坏力惊为天人,他抹杀一切个人思想,带领人们跟随着独裁者和他的战争一意孤行。
另外还得提一下导演对于画面的选取和掌控。
全片故事大部分发生在晴朗的白天,场景多是在绿意盎然的森林或丛林当中,即便有发生在城市里的战争,建筑物大部分也是通体雪白,战争的硝烟也是洁净如白雾一般的纯色,围绕在场景周围。
影片画面基调所给人的感觉便是象征着光明。
这种映衬方式使我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脑海中总回荡着一种“一切罪恶都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感觉。
明亮的色彩也为Agu加入NDF后其组织的正当性增色不少,而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无视和无差别屠杀这种恶性行为却在无意当中使人们反而不容易注意到。
或许这种画面感就好比是年幼的Agu眼中的世界:一切善恶的分辨都处于模糊阶段,思想很容易会被带跑偏。
这种展现的方式与《末代独裁》中导演对于象征破败和贫穷的黄色的大量使用所暗示的乌干达独裁者的暴戾与最终的结局,都分别起到了各有千秋的暗示效应。
由此观之,影片画面对于着色的应用,对观影效果也能起到一定关键的作用,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更能感受主人公们的内心,对影片故事的理解也感悟也能达到更深的共鸣。
从”Young”到”Old”,心理上的成长虽然无法让人用肉眼观测到,却能对我们造成最深刻的影响。
兽性的回归,是我们褪下乳牙长出锋利獠牙的年轻时期,而当走过腥风血雨之后,人们却又往往向往与世无争的恬静。
或许成长的阶段便是一个由肉体的成长再到心灵成长的过程。
我想只有当一个人心灵上死了,当无意识的大脑驱使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时,这个人才算是真正的老死了。
只是回答一下上面的问题,并不算影评。
个人很喜欢这个片子,分数这么低也没有办法发,电影本来就很个人。
阿古一开始想救她,所以谎称是妈妈。
结果这个人完全蒙逼了,不知道什么情况,完全的不配合。
结局肯定会被先奸后杀。
阿古又谎称她是巫婆,以为没有人去强奸巫婆,结果他们不在乎。
与其看着被先奸后杀,阿古不如,直接杀了,给她解脱了断(个人见解,勿喷)
影片里孩子们因为战争无法上学,自娱自乐,阿古将自家的电视屏幕拆掉,对着空框自我表演,还有3D,其乐融融,充满无限的童年乐趣,阿古一家很和谐,母亲很能干,父亲是一名教师,他有一个幽默的哥哥,和一个可爱的妹妹,爷爷病重,但她们贴心的照顾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哥哥打嗝,他接着来一发,最后妹妹一个响屁声引的一家人哄堂大笑,生活平静和谐,但这一切被战争破坏,母亲和妹妹被迫离开家避难,剩下一家人被逼进一个小黑屋,他们最终在疯女人的指认下被认为是反叛分子,父亲和哥哥丧命,他幸运逃脱,孤身一人跑到荒野,偶然遇到一个武装组织,头目收留了他,想把他培养成为勇士,他也认识了和自己一般大的哑巴兄弟外号“母夜叉”。
他们受到严格训练,最后在头目的带动下进了首都,可是出了政治问题,司令和他们的头目意见不和,他们就退出了,为自己而战,最后没有了上面支持,他们没有了子弹食物和水,每天都有人死亡,被迫无奈他们都选择离开头目,回家,最后还是投降了,最后孩子们被送去了一个战后孩子集中营,在那里他们有吃有喝但很快他们不再适应,最后一幕是孩子们一起在在海中嬉闹!
一群非洲小男孩正在空地上踢足球的画面的拍摄角度穿过一台中空的电视机。
一开场福永就提醒了我们电影说到底只是幻影而已,不论这部电影有多让人不忍直视,和真实情况相比它还是极其苍白的。
Agu和他哥哥的恶作剧,一家人一起的晚餐,一场欢乐的教堂礼拜,使得我们和Agu一样都被骗了,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安全感。
Agu机智聪明有趣的品质将会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一一得到考验。
当他被全国国防军抓住时,当他面对指挥官时,让他成为“童军”中的一员时,这种现实主义风格使我们能和Agu一起感受它每分每秒的紧张感。
阿古被维和部队送进康复学校后,表情冷漠丝毫不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连笑都不会笑了。
最终他谈话时把内心放开了一点,他的眼眶里有了眼泪在打转,这是他恢复的这段路程上的第一步。
电影的最后Agu奔向海滩和其他孩子一块儿玩耍,追逐嬉闹、互相泼水。
也许他正在慢慢拾回那些被偷走的童年时光。
正是这段旅途的残忍,才让最后的些许希望更显强大。
广袤的非洲土地,奇珍异兽自由奔跑,然而贫穷饥饿、硝烟战火同时充斥着在这片黑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某国停站区内,黑人少年阿古(Abraham Attah 饰)调皮搞怪,和世界上其他和平国度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只不过他所拥有的安宁脆弱不堪,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的协议一旦撕破,随之而来的便是呼啸而至的子弹与杀戮。
阿古在小小的年纪和母亲生离死别,更眼睁睁目睹父兄被杀害的残忍一幕。
他夺路狂奔,在密林中被一支由许多少年兵组成的游击队收留。
游击队长(伊德里斯·艾尔巴 Idris Elba 饰)巧舌如簧,他如仁慈的父亲一般鼓动着不谙世事的少年们拿起武器,享受同类相残的快感。
少年过早长大,过早衰老……
在我们抱怨生活无聊寂寞的时候,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却有那么一群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导演凯瑞.福永将上帝开启的炼狱生存模式下的西非战争动荡生活搬上了大银幕,为我们见证了在生与死的考验当中,一个小男孩的成长故事。
电影夹杂着小男孩的内心独白,更一点一滴的汇聚着小男孩慢慢的改变,从一个拥有幸福生活的小男孩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冷血的战士,在每一段成长过程中,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与体会的,这是上帝给他的不公平,这是世界给他的残酷,是环境扭曲了他的灵魂,是战争让他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幸福。
导演将电影的镜头置身于一个冷眼旁观的视角,如同纪录片式的记录下故事发生的一切,那一丝残忍与冷酷从画面里面就深深地散发出来,倾诉着命运的悲惨与绝望,电影的大部分特写镜头都是凸显着小主人翁的大眼睛,在一双天真烂漫的大眼睛底下,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诉说的哀怨与恐惧,和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冷静。
电影没有参杂太多感情,唯一的感情寄托放在了小男孩寻找母亲的心灵需求上,可是电影里面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唯一的感情就这样被深深地撕裂了,缺少生存希望的小男孩,生活基本就是以逃命为主,看淡了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能活着仿佛对他也没有了多大的意义,他开始变得有些暴虐,有些绝望,有些残忍与麻木不仁,生活仿佛也在一直打击着它,让他开始对周围的一切感到绝望。
导演尽情的挥洒着对残酷环境下的描述,丝毫没有半点怜悯,让残忍进行到底,暴虐的屠杀,泯灭人性的民兵训练,让血腥变成电影里面的司空见惯。
导演在细节上的处理简直就是下足了功夫,在每一个体现血腥与暴力的镜头里面,都尽可能的震撼人们的心灵,激发人内心深处最深的恐惧,他让我们体会到了现实世界的可怕,更将这种感觉深入骨髓。
电影一方面刻画出了小男孩的苦难成长,另一方面又诠释出来了战争的美化过程,在政治阴谋的背景下战争似乎成了某种获取利益的工具,没有尊严,没有理想,更没有所谓的维护一方和平,有的只是追逐更大的利益,从而堂而皇之的对战争进行美化。
到了电影的后半段,人物故事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男孩已经不再相信由伊德里斯.艾尔巴饰演的军事头目的洗脑,开始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他真正的学会了如何去在这个世界生存,而不是成为被别人利用的棋子。
可是到了和平社会当中以后,饱经战争磨练与洗礼的小男孩始终难以融入正常的生活当中,他将自己封闭起来,独自忍受来自内心里战争带给他的心理创伤,是战争让他失去了家人,是战争摧毁了他原本的幸福,更是战争让他成为了一个战士,让他再也回不到属于他年龄段里的天真烂漫。
作为这部电影里面唯一的一个黑人明星,伊德里斯.艾尔巴奉献了他的精彩演出,由他饰演的军事头目有着狡猾的奸诈的善于用语言洗脑别人的能力,同日又血腥狠毒,活脱脱演出来了一个战争贩子的模样,而且在电影里面,他充分的将角色那种险恶本质挖掘出来,一方面充当了一个父亲一样的角色,另一方面又结结实实扮演了一个大骗子角色,直到最后众叛亲离,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本性,选择了一个执迷不悟的道路。
作为一部反战电影的代表,导演凯瑞.福永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一个战争环境下,弱小的儿童是如何成为战争机器的,他深刻的把握住了各种人生转变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现出来了导演对于这种战争类题材的掌控,而且导演凯瑞.福永善于把作品最深刻黑暗的地方挖掘出来,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用真实的力量来震撼人们的心灵,而且故事到了最后,留给了人们一丝希望,在小主角奔向大海的那一刻,和平的意义却显得那么沉重。
刚巧最近在看《乌合之众》,书中所写的很多问题在这部影片中都有体现。
一群人被聚集在一起,不断的灌输概念,洗脑,使得他们充满了狂热。
看完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阿古第一次杀人,阿古从刚开始的恐惧拒绝杀人,为了让他动手,指挥官在旁边不断的怂恿他,一遍遍重复他父亲被杀的事情,利用仇恨来控制阿古的理智。
阿古对指挥官不过是一个捡来的士兵,他所说的这些应该对其他人也都说过,用仇恨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然后说我们是一个家庭,我们是在为家人复仇。
可他根本就没有将他们当做家人,打骂凌辱,这都是常见的事情,他们如果威胁到他的权利,只有死。
就像2IC,很清楚的知道指挥官的人品,他是一个逐利的人,他口中所说的理想信念正义,都是一个说辞,用来骗人的而已。
从指挥官来揭露战争被美化的过程,正义的战争,残暴的凶徒都可能是利益的争斗。
第二个是阿古最后的离开,指挥官从诧异到落寞的眼神,他错估了人心,他以为阿古只是一个孩子,他没有想过战争让阿古成长,他用很短的时间成为一个内心苍凉的人,渴望能够回到和平。
为权利杀死2IC不仅仅使得他和原首领对立,更使得他在部下心中的形象发生变化,阿古相信他们的正义,他相信洗脑的话,可当他看到指挥官的自私又将他拖入无止境的战争,终于厌恶。
对于指挥官,阿古的恨应该比敬仰多吧,毕竟指挥官曾经那样对待他。
大力神,他是儿童军中最典型的,是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阿古。
战争将他的家园摧毁,被指挥官收编,阿古经历的一切他都曾经经历过,他保留了孩子的纯真,愿意去帮助阿古,给他衣物,和他做游戏。
他在战争中没有选择,无论指挥官做什么决定他都只有遵从的份,这就是一个普通士兵,到最后战死,无人掩埋尸体。
这才是一个非洲少年兵的一生,现实悲惨。
没有希望没有光环。
影片里最动人的是他想提醒阿古指挥官的房间,提醒阿古会被指挥官责罚但还是提醒阿古,可惜阿古没有明白他的意思。
失望,这是非洲版三毛从军记吗?故事一上来跟《上帝之城》差不多,之后导演控制能力确实有限,格局铺得太大,没收好尾啊!不过,这个小男孩演技不错。
2021-60。一个十岁多点的孩子,在整天的杀戮中突然放弃了荷尔蒙的冲动学会了看冷静思考。另一个被镜头格外关注情绪的斜眼哑巴孩子,没什么故事突然死了。后半截故事就那么塌了,各种空洞的镜头和画外音。
有点震撼
TIA
当看懂《追风筝的人》时,看到了战争区的冰山一角,看无境之兽,也意识到这是电影里描述战争冲突区的冰山一角,这个时代不容安逸。从幸福美满到流浪荒野丛林,从懵懂小孩到浴血战狂,血腥泥泞烟火纷飞,某时某刻会想起母亲的歌,会思考太阳何时隐光能遮蔽世间黑暗肮脏事物。思想被荼毒,在无文明地带,保持清醒理智是多么难得。怒火暴力,疯狂举动,诉诸于平民。从旁观者难以看到内核,但真正见过残忍之后,恐惧回忆已然挥之不去。这样的结尾是最好的,所有的结果聚焦于自身,正是因为自己依然怀抱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能展现世间面貌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非洲儿童军队战争时期经历的残酷,镜头和表演都不错,可能会获奖
非洲战争和中国战争中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统一的文化,没有统一文化底蕴的非洲战争真的就是野兽之间的战争,而中国战争至少还有千百年传承的统一道德观念,虽然战争中很多人并没有遵守。
战争都是政治阴魔
看得人压抑难过,逻辑讨论在这里没有意义,有一种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所有人都有选择。
中规中矩,比较肤浅
俗气
血钻啊
so that's war, no men, no women, no children, only beasts.
现实太残忍,我不忍直视!虽然是反战,但从小孩的角度去看战争,我实在看不下去!
导演太帅了我一直默默关注他
还可以,没有败笔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镜头过于克制,导致全片没有高潮
前戏略长,Idris带的游击队登场后比较好看,有疯癫感。褪去革命色彩的丛林游击队与土匪无异,然而不归顺求独活亦是死路一条,每个战乱地带都在反复上如此悲剧,可惜本片画面到位了,思想深度毕竟达不到现代启示录的高度
结尾因争权夺利分裂、缺粮食少弹药而哄散投降,情节和镜头都有点平淡儿戏。
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