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Val这个助理角色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一个隐喻,是Maria不肯放手、一直依赖的那个年轻的自我镜像。
她的名字valentine也是很明显的隐喻暗示,“情人”,就如sigrid是helena的情人一样,戏外跟戏里是镜像一般的对应关系。
最后,maria摆脱了对val的依赖,走出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做到了out of time另外,主角叫maria也是一个隐喻,跟这部影片sils maria是一样的名字。
其实,瑞士的这个地方,就是maria的心境的投射,val曾经说过:“剧本只是一个客体,对它的看法只是投射了我们看问题的不同角度”。
其实瑞士这个地方就是起到这个作用,为什么是山,导演为什么多次拍摄山峰的景色,因为从不同的山峰、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色,这跟这部电影探讨的心理问题是一样的。
事物是客观存在体,不一样的只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而已。
用中国古话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而maloja snake之所以美,是因为自由,是那种可以在不同的山峰之间游刃游走、穿梭自如的自由,是一种out of time一般的自由。
maria一开始怀疑val带错路,不愿意跟着走,正如她一直不愿意走出那个心理阴影,一直把自己困在山中的某个角落;但当她走上山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就看到了传说中的maloja snake,暗示她的心境改变了,实现了自由,因此val消失了,maria的内心已经不需要去依赖她。
年轻的sigrid是自由的,但成熟的helena也可以实现另一种自由,一如maloja snake一样,这一点,maria终于看清了。
这些隐喻,正是这电影迷人的地方,眨眼一看是平淡,但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安排的。
就像一杯值得回味的香茶。
这也是我觉得它比《鸟人》好的地方,《鸟人》更多是技术和形式叙事,而这部胜于细节。
(芷宁写于2015年4月6日)影片《锡尔斯玛利亚(Clouds of Sils Maria)》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文艺片,观众仿佛可以藉由这个故事的脚本做出各种各样的解读,而且观众不仅可以自发如此,片中人也依稀在就戏中戏里人物各种可能性的解读做着诱导,诱使观众不断的剖析,当然片中人也不停地解读着彼此,或者好似不经意地解析着自我,这样的明暗交织、交相呼应的解读方式、互动模式,就仿佛一场有趣的游戏,令影片展现出迷人且丰饶的一面来。
就连该片的几个译名也都颇有意趣,较之港译的《坐看云起时》,台译的《星光云寂》,直译的《锡尔斯玛利亚的云》其实更有意味,仿佛打开了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令思绪可以信马由缰,令基调可以自如流畅,仿如著名的锡尔斯玛利亚的云蛇般涌动流淌。
此时耳畔响起的伴奏乐不一定是那首著名的《卡农》,当然,由《卡农》的曲调伴随着云蛇奇观的奔涌前行、氤氲蔚然,是该片值得推崇的片段之一,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在向前辈芬克的《马洛亚的云现象》致敬,只是这一次,云蛇有了色彩。
一位享誉国际的女演员该如何应对她人生的尴尬期和事业的转型期,最理想的做法是忍耐煎熬,压制心魔并接受现实,但在心性方面,却可能会经历不干落寞的挣扎纠结和不可避免的偶尔间歇式发作。
一个普通人在应对岁月流逝的无情变迁时,心境已相对复杂了,何况一位习惯了光环映衬内心纤敏的女演员,她辉煌过,耀眼过,独一无二过,品味和修养让她足以跻身艺术家的行列,但任谁也躲不过岁月的侵蚀,而无所畏惧的后浪们还在迫近,起初还算“彬彬有礼”,一旦获得初步认可后,便汹涌而来,势不可挡,欲取而代之……如果仅仅以这样的方式梳理片中的玛利亚的心境,那就显得浅显苍白了,同样作为该片编剧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给玛利亚设置了令她抓狂的镜像,这个镜像中的一类便是戏中戏里的两个人物,从镜像里,玛利亚看到昔日的自己,好似年轻时的她扮演过的聪颖且充满魅力的戏中人西格芮德,同时,玛利亚也看到了明日的自己,她如今受邀扮演的角色——年过不惑、终将被无情抛开的海伦娜。
西格芮德和海伦娜是玛利亚的恩师威尔海姆的作品《马洛亚之蛇》里的两个角色,这部戏也是玛利亚飞黄腾达的起点,在戏中,年轻迷人的西格芮德是老板海伦娜的助理,两人发生了很多微妙的情感变化,最终精明的西格芮德离开了海伦娜……角色的转换,似乎提醒着玛利亚一些她想要忽略的事实,而她的助理、年轻的瓦伦汀娜的存在却不时地提醒着这些事实的存在,特别在玛利亚为了备演海伦娜而住进锡尔斯玛利亚乡间的时日,瓦伦汀娜帮助玛利亚排练对词,让玛利亚对自己将要步入的境况愈发惶惶不安。
瓦伦汀娜仿佛现实中的西格芮德,而玛丽也对一直打理着她演艺和生活各方面的瓦伦汀娜产生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依赖和情愫。
在这一部分,现实与戏剧,现实与电影,真实与角色的界限似乎已经被灵巧的缺省了,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淆却清晰的局面。
影片用三次徒步中瓦伦汀娜和玛利亚的对话和摩擦,预示着瓦伦汀娜离去的不可避免性,比之即将出演西格芮德的乔安娜·艾利斯,瓦伦汀娜版的西格芮德更像一个朋友,瓦伦汀娜总试图说服固执己见的玛利亚接受现代娱乐的一些东西,试图让这位艺术家相信娱乐大片中也富含哲理,但这种尝试看似是徒劳的,玛利亚夸张的驳斥反应以及其不稳定的情绪,都让瓦伦汀娜倍感压力。
在瓦伦汀娜离去后,玛利亚才真实感受到如今的世界是属于“绯闻女王”乔安娜的,记者们争相追拍的是乔安娜,当一行人撤离时,随行的玛利亚几乎被遗忘在车外,她已经彻彻底底地沦为了陪衬,人气这东西就像一只嗅觉灵敏的犬,只奔着最有噱头的人去。
有趣的是,被娱乐大片捧出的明星乔安娜逼得自杀的情敌,是作家的正室,也是一位艺术家。
可以说,乔安娜版的西格芮德更自我更张扬,对于玛利亚提及的演对手戏的方式,乔安娜不予采纳,和第一次见面时的乖巧温顺相去甚远,此时的玛利亚似乎才活明白了似的,终于淡然了。
似乎乔安娜的西格芮德比较接近当年的玛利亚,以过来人的心境,玛利亚大约真的可以平静地坐看云起云落了。
朱丽叶特·比诺什饰演了仿佛为她这个著名欧洲文艺片女神定制的角色玛利亚,虽然现实中的比诺什给人不在乎岁月变化的感觉,但那是她的个人造化,在塑造玛利亚这个角色时,比诺什可参考的现实例子并不少,好演员的功力在于懂得如何融会贯通。
或许几年前在影片《夏日时光》里和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合作,就已经为这部《锡尔斯玛利亚》埋下了伏笔。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科洛·莫瑞兹分别饰演了助理瓦伦汀娜和后浪乔安娜,这两个因好莱坞商业娱乐大片而走红的年轻女星,和文艺片女神的碰撞似乎也有着特别的意趣。
从西格芮德到海伦娜,不仅仅是身份的转换,还是心境的迁移,更是现实的必然,无论愿不愿意承认,这世间最醒目的部分还是属于那些年轻迷人的西格芮德们的,或着说是属于无所畏惧的乔安娜们的,但所有这些纠葛在奔涌着的云蛇奇观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毕竟大多数的人生都如王小波所言的——“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 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
”(杂志约稿)
三重身份的镜像,真真假假,层层盘剥,难得一见如此炫技又不让人生厌的片。
为女人焦虑的片,找了比诺什这个最不待见岁月痕迹的女子,她从年轻到今天,就没见过她对肉身或是外形的焦虑,toujours être bien dans sa peau,对自己的皮囊很是安生和自在。
这么骨子里就安然的人演中年危机,怎么感觉那两个风华正茂的女孩青春得那么仓皇呢。
玛丽亚对瓦伦丁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情愫呢?
我总感觉她们之间有一种清爽的粘连。
特别是看完电影再去完赌场喝酒,回家之后两人的对话,真的好多粉红泡泡,甜到我了,小k真的很适合演这类角色。
跑一下题,达妹也演过天后小助理,两人都很适合演这种关系中的小妹妹,年龄差、地位差,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亲密但有界限的生活关系,很美。
我觉得瓦伦丁最后不告而别也跟这个事有关……情感冒了一点点苗头,但是两人很多时候意见相左,她理智地做了选择。
《锡尔斯玛利亚》其实故事很棒,剧本人物的设定很好,蛇云的意义也美,这个很加了大分,但是阿萨亚斯对我来说还是太话唠,戏剧意义上倾注的更多,人物的对话,影像上相对有意地静而平铺直叙,当然这是他的风格化,不是技术性问题,所以没有基本质量层面上的好坏。
我说影像上包括镜头画面和声音的蒙太奇,比如从声音上,我又会条件反射比较他老婆love了,她的影片的声音做得太敏锐了,特别对比室外戏的atmosphere ,有些相似的乡野空间的行走,阿萨亚斯让我觉得环境更倾向于符号化,更平面的声音,声音还是为现实的对话服务;从镜头运动上来讲,阿的冷静入微的凝视过程有时被摄影机过分拖长了,反而抵消了为了为将现实简洁化的努力。
然后,他的节奏感被强烈控制的节奏感,像一潭湖泊,love的是流出的节奏感,就像再见初恋里的卢瓦河谷溪流。
节奏和突出什么感官,就决定了一个人会倾向于喜欢怎样的诗,也是个人对流动所持的不同伦理。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锡尔斯玛利亚》,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果树这剧本真好,比诺什女神的诠释很有感觉,斯图尔特敢接这片很有勇气。
George竟然最后感动了Pincent三个角色缺一不可,小K和诺瑞兹都是比诺什的一面镜子,小K盒我和比诺什两人关系在现实与戏剧中穿梭,云蛇则是象征一桶猫演员与角色、电影角色与戏中戏角色互为两组镜像 戏剧的排练又与现实混淆 通过多场与自我的对话 几个女性角色逐渐摆脱焦虑、恐惧的状态 在文本上还包含了对网络、商业片、八卦等话题的探讨 最后还是想说 小k确实成长不少Joeyside看似真诚,实则虚伪,比诺什的女演员危机在我这和内娱大花们天天争宠撕番位没啥区别,斯图尔特真的有演技吗?
我强烈怀疑她最好的角色是暮光女子夜无人关于戏剧与现实世界互文的本子很多,但在这里不是再去讲诱人发疯,而是劝人审慎。
两个年轻女孩分别是“此刻的需要”和“回不到的过去”,而她一直需要思考的是关于此刻的自我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如果无法再成为西格德,是不是连海琳娜都不可能继续扮演下去;如果就这样甘心成为海琳娜,是不是她就只能被困在格子间里,看着新的西格德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穿梭游走?
但电影给出的答案恰恰不仅是一声“时不我与”的叹息,而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新导演递上来的剧本:这个时代或许会抛弃你,但一定会有同样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人,与你共同呼吸。
Run Erika Run三个女性角色的刻画都很出彩,戏里戏外互相映衬,三个人更像是一个人不同阶段的分身处在同一空间,过去与现在交织,上演着同一部人生。
喜欢比诺什和小k对台词的场景,模糊了剧本和现实的边界,剧中的每一句台词都对应着现实中人物的命运,给观众无限的解读空间,有一种让人着迷的暧昧感。
#FIFF26#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故事风格是类似伍迪艾伦的,对于戏剧、电影、表演等的多种探讨或是辩论。
在戏中戏的架构下,对于旧式的表演理解及当下流行,产生了多种矛盾及冲突,可以明显感到故意用老电影中由风景切入故事场景的旧派手法,对比科幻电影的新潮镜头,切故意用代表老戏骨的朱丽叶·比诺什搭档因“暮光之城”走红,依旧是面瘫表演的人气女星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这种故意的对比不只是为了反应艺术品位上的差异,而是对现代表演艺术低劣、幼稚的讽刺,以及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无奈逝去的留恋与惋惜。
「玛利亚到达山谷的时候指着马洛亚之蛇,但当时的她没能认出,以为只是雾,并且会很快散掉。
这时她说‘我们要耐心等待’。
随后惊呼,这就是蛇!
就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并没有明白西格德,只是单纯欣赏她的性感与强大。
在晚宴上亨利将西格德讽刺为冷血、利己的心机女,则指出海琳娜的脆弱与自甘堕落。
玛利亚当即反驳他的解读太简化,说‘我了解西格德’。
她将西格德称之为有趣,并说这部戏是叙述她们彼此吸引。
‘她们的无言结局对西格德也一样残忍’。
玛利亚无法体认到亨利说的西格德是那个19岁的她,在舞台上呈现出的角色。
而此刻,在时间的打磨下她才真的开始读懂西格德」在马洛亚之蛇的见证下,我化身为了海琳娜,才终于读懂西格德。
——————————此外,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处理。
第一次配乐响起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段插入音源,镜头转而切换到了马洛亚之蛇的纪录片,证明这是一段内置音源。
当配乐再次响起的时候,画面随即转换到了音乐大厅,再一次表明配乐的来源。
太多作品试图构建文本和镜像间的艺术张力,或者说,在现实和虚构的模糊边界下,戏中戏的套头式是一种乐此不疲的诠释。
在一个亘古不变的命题表象下,假使内里仍旧逃不脱女性在岁月流逝中的情丝郁结,无疑就是这部完全有别于伍迪式的文艺小品。
年逾四十的玛利亚正处在演艺事业巅峰,时隔二十年再来饰演成名作《马洛亚之蛇》。
只是这次,她饰演的不再是年轻的充满蛊惑的下属西格瑞德,而是当年被逼上精神绝境的女上司海伦娜。
影片借助锡尔斯玛利亚——这个尼采生前写出《查特图拉斯如是说》这样恢弘哲思巨作——的外景衍生,分成了三幕文本和自我镜像的对话。
如果说第一幕的人物关系和背景铺设是戏中人二十年后在眼下现实的投射,那么第二幕则是通过绝对性的戏里戏外对话,试图将一切界限擦去,堂而皇之地呈现出时间流逝下女性那些永不得安生的困顿。
迷失和自我觉察外,最终通过第三幕多条副线的叠加性叙述达成人物的自我和解。
一切都只关乎自己。
二十年后的西格瑞德,早已嬗变成自以为杀死自己的海伦娜。
本质不同的是,在心里住了多年的西格瑞德,内心敏感而骄傲,而呈现出的海伦娜表象,却在现实中越挫越勇。
这一对意向的表征,和戏剧现实的对抗性高度吻合。
瓦伦蒂娜也好,乔安娜也罢,不仅是二十年前的西格瑞德,更代表了二十年后拒绝呈现过往姿态的未来。
镜像一的出走,直接让渡了镜像二和三之间,从过去到未来,自戏剧至现实间多维度的均衡。
影片不断着墨于阿尔卑斯山脉的锡尔斯玛利亚,这个从名字就隐喻自我困顿的居所,马洛亚山口云蛇逶迤,暗示着时间流逝的永恒性和不可逆性。
戏里戏外构建的层层张力,以及最后岁月静好的东方禅意,不能不谓是东西交融式的自我安慰,好在宗教是完完全全的不在场。
微信公众号:movietoall 万有影力电影工作室
我挺喜欢《锡尔斯玛利亚的云》这部电影的,不仅因为它的故事不能不让我想起自己2014年十佳榜首的《鸟人》,更因为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对照和对立本来就是我喜欢的主题。
观影过程中总感觉松松散散的叙事中仿佛夹杂了无数文学及文化符号,而找出这些符号并将其破译是观众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我从女主角玛利亚·恩德斯两次参演的戏剧《马洛亚之蛇》中的两个女主角名字入手:西格莉德(Sigrid)和海伦娜(Helena)——北欧常见的女性名字Sigrid(同时也类似北欧及德意志地区经典英雄传说中主角Sigurd/Siegfried名字的女性化),以及荷马史诗中的红颜祸水海伦,北方和南方的对立,富有强壮粗粝生命力的北方和因过于文明而疲惫的古老南国。
再联想到尼采曾在锡尔斯玛利亚的一栋小屋里渡过7个夏天,甚至有一首专门献给此地的名诗收录在《快乐的科学》中——这些都让我感觉一条隐喻的红线呼之欲出:正如尼采及他那个时代流行的文化观念,古老衰弱的南方文明需要从生硬野蛮的北方获取新的生命力,《马洛亚之蛇》剧中较为年长的女子海伦娜被生气勃勃的年轻女孩西格莉德吸引,并且因为无法获得那样的生命力(留住西格莉德)而走向灭亡,相应的是电影现实中的中年女星玛利亚对年轻助理薇沦汀以及19岁的新星乔安·埃利斯一方面不屑一方面羡慕的复杂情感。
我甚至一度以为这就是这样一部“镜面”式的电影,角色与角色、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精巧对应搭建出一个有趣的艺术品。
不过这么想固然有意思,却跌入了导演阿萨亚设计的陷阱中。
我猜他是故意往电影中埋了几个看似钥匙的“符号”,吸引自命不凡的观众去寻找“隐藏的意义层面”。
看,故事到了最后四分之一,阿萨亚才借助理薇沦汀之口对玛利亚说:文章就像一个物体,横看成岭侧成峰。
而玛利亚的一句“我不知道”让我惊觉自己沾沾自喜地联想了半天文化和生命力,不是跟固执地声称没有人比自己更懂《马洛亚之蛇》的玛利亚一样吗。
玛利亚固守着自己20年前第一次出演这部戏剧时对剧本的解读,仿佛这样就可以抹去自己这期间消逝的20年青春岁月似的,她相信自己只能是西格莉德,年轻而美好,仿佛只要把自己固定在西格莉德这个角色上,作为演员的她就可以避免像海伦娜那样无助地走下坡路。
很明显,这种理解是透过玛利亚本人作为一个年满40、已达事业顶峰的演员的主观视角做出的,她显然无法带着这样的理解去扮演海伦娜这个角色。
而电影中的其他人物对剧作及人物各有不同见解,比如年轻助理薇沦汀看到的是西格莉德的傲慢与残忍,以及海伦娜身上的人性与痛苦;老演员亨里克看到的则是两个女性角色之间的利益关系;至于观众,相对于剧作本身,他们更关心的是演员身上的八卦,像时隔20年,玛利亚从西格莉德变成了海伦娜啦,像问题少女乔安破坏别人家庭、逼得情人的妻子自杀啦,相较于一个被人们遗忘了二十年的过世作家的剧作,这些热辣的新闻更像是首场爆满的原因。
就剧作的观众/读者而言,每一种解读方法都说得通,甚至为了看明星而去剧院也是戏剧导演希望的。
唯一不合理的,就是演员——戏剧表演这件艺术品的缔造者之一——用太过单调受限的眼光看待作品。
我想一个艺术家应该尽量把作品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让观众从中选择自己关注的方面,从而产生各自的理解。
阿萨亚或许是苏珊·桑塔格的读者。
后者在散文《反对阐释》中就以往艺术鉴赏中把内容当做本质、把形式当做附属的观点进行了探讨,认为过分纠结于阐释艺术品的内容会导致阐释无穷尽地进行下去,在层层投射中迷失;太过强调阐释的作用,会把艺术变得功用化,即用现实道德的框架限制艺术品,将艺术削弱为现实的投影和附庸,而不是一个以自身和美为目的的自在物(就像薇沦汀说的那样,一个“物体”)。
桑塔格认为,欣赏艺术品时,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
“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地看,更多地听,更多地感觉。
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
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艺术品美的形式更重于内容。
云蛇或许可称为大自然的艺术品,看着山间谲诡流云,只消感叹上天妙笔,无须把这种盛景解释为昭示下雨或者起伏跌宕的人生。
而戏剧名为《马洛亚之蛇》,电影名为《锡尔斯玛利亚的云》,不又是在提醒读者,与其纠结于云中真相,迷失在云雾之中,不如安坐在山崖上,漫无目的地等候、等候,一会儿享受光明,一会儿享受黑暗,品味游戏、云海和美的时光,纵观来龙去脉。
P.S.但是我猜尼采还是给了阿萨亚一点儿灵感的。
那首名为《锡尔斯玛利亚》的诗是这么写的嘛:我安坐于此,等候,等候——漫无目的,那善与恶的彼岸,我一会儿享受光明,一会儿享受黑暗,全是游戏、海、正午,漫无目的之时光,蓦然,女友来了!
一个变两个,扎拉图斯特拉与我擦肩而过…… (黄明嘉译本)
不知名美景之地,在制造迷离奇观时,也让其中的戏中戏显出神秘气息。
Maria这个人物我喜欢。看了Jo-ann的科幻片然后自信满满地去赌场试手气,这个戏写得绝妙。镜头组织有点过于随意。
一团云雾
欧洲人文主义怎么会如此速朽,虚伪反复啰嗦无力,蛇云比喻对了。
相当文艺,朱丽叶比诺接的大多是这类型的片子
从如果的事来的 相同的母题 如果的事说的简单却字字珠玑
故事独特,人物别致,三大女星撑场,斯图尔特的文艺片能撞到惊喜,去年看的《不再沉默》也是冷门佳作。编导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是张曼玉前夫。
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几场戏中戏直接把导演的野心放大出来,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而作为男性,很难一下去理解朱丽叶饰演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只是有些唏嘘,一想到人生和角色如同云蛇一样轮回连接起来时,就足以让人感到恐惧。这也许就是做演员最有魅力也是最艰难的地方——出卖自己的灵魂。
@2024-06-01 13:50:17
目前看到的阿萨亚斯最佳。时钟上的尘埃,电影票残留的气味,如何悄然无息地潜入了我们的生活?k妞真的是金敏喜一样的存在,她是如此自由而自洽,以至于让所有行色匆匆的人都可以趴在她肩上不留痕迹地喘一口气
“马洛亚之蛇”实在美,云雾山间盘旋飘渺,外看仙气祥和,内里暗流涌动。像主角玛利亚心态渐变的过程。凌驾于众星拱月之巅,却惧怕时间变数,奈何选择当前,抗争还是妥协,其实在时间洪流面前早已模糊了界限,现实和妄想也只能虚焦带过。“马洛亚之蛇”都逃不开孤芳自赏的结局,开始准备承受世界的遗忘
神经叨叨的老女人无可奈何岁月流去
只有嘲笑美国人没文化和那个fake harrison ford & sydney pollack film让我歪了一下嘴。
面瘫女果然最适合演拉拉。。抛开湖光山色,两女人对手戏还蛮有意思的。Chloe真是丑到让我频繁出戏
浓浓的欧洲人文气息,剧中排演的戏剧与电影中角色生活,现实中的演员与剧中的演员,她们以往的角色经历,与导演的关系,加上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喜欢各种引经据典,最后交织成一个大网,互为几重的镜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引人深思,遭遇中年危机的女演员心思就像“马洛亚之蛇”,像流动的云。★★★★
闷,闷,闷..
比诺什的演技……
真好看啊。让我想起《阿黛尔》,好的片子总是看的时候没有强烈的情感起伏,但里面的真实和残酷却会让人一遍遍回忆起来,怎么都忘不掉。“蛇”太美了,虽然和人生一样捉摸不定且随时散去,但美是确凿的,大概也是唯一的意义。
Assayas的又一部千層糕!業界引據的信息量很大,而Peter Cat的評論全盤道破含義。云與蛇等意象竟能這樣巧妙地充分活化Fanck德國早期電影的那種表現主義,作為全劇內涵的象征符號和形狀之類,不虧為比諾什的導師。此影的時間感和人格主義技巧可以說是很現象學的——呃,不過這說法多少有點強拉硬套。
劝退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