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一个雨天

A Rainy Day in New York,情迷纽约下雨天(港),雨天·纽约(台),纽约有雨,一个雨天,在纽约

主演:提莫西·查拉梅,艾丽·范宁,赛琳娜·戈麦斯,裘德·洛,迭戈·卢纳,列维·施瑞博尔,安娜莱吉·阿什福特,丽贝卡·豪尔,苏琪·沃特豪斯,凯莉·罗尔巴赫,切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

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2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3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4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5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6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3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4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5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6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7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8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9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20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情介绍

纽约的一个雨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盖茨比(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饰)和艾什莉(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饰)是一对年轻的情侣,盖茨比浑身散发着文艺气息,对浪漫有着无限的向往和幻想,艾什莉则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在影视界里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某个周末,两人相约前往曼哈顿度假,在那里,艾什莉意外遇见了自己挚爱的导演罗兰(列维·施瑞博尔 Liev Schreiber 饰)和编剧泰德(裘德·洛 Jude Law 饰),更由此得到了和大明星弗朗斯西科(迭戈·鲁纳 Diego Luna 饰)独处的机会。那边厢,盖茨比在充当群众演员的过程中邂逅了名为茜(赛琳娜·戈麦斯 Selena Gomez 饰)的女孩,一个半真半假的法式热吻点燃了盖茨比心里激情的火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空白木偶惊魂明星间谍第一目标仅此而已夺命旅行杂旅-That’sJourney-秋日之路滚烫的爱勇敢普京死因秘密花园花予野兽第二季西辛魔术师开火京美的世界亲亲飞鸟狼母香港人在北京第9节课死亡派对恶搞之路又酷又有点冒失的男孩子们九点零六最佳精选心智相投萦萦夙语亦难求救救我

《纽约的一个雨天》长篇影评

 1 ) 一氧化碳依赖症

---31.DEC.2019“关于纽约,要么你在这儿,要么你哪儿都不在。

这里有你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焦虑、敌意、多疑,这令人兴奋。

”不管怎么样,先就着烟嘴来根烟。

然后,他说,我抽太多烟了。

回到曼哈顿的伍迪·艾伦作品显现出一种难以用文字描绘的轻快和有趣,或许是纽约独有的城市气质让导演难得放松下来做熟悉的故事。

《纽约的一个雨天》以被全盘打乱约会计划的一个曼哈顿特别周末为底色,交错并织两条人物故事线索,填充进伍迪·艾伦式的浪漫和自嘲,揉捏成一则混着年度秋季晚会特有的酒气和尼古丁味的爱情喜剧小品。

这里的“爱情”与“喜剧”更偏向于某种概括粗糙的电影类型分类形容。

这是一部纽约人才能拍出的电影。

作为男主角的盖茨比·韦尔斯对纽约如数家珍,餐厅、酒店、博物馆,各个街区、各种名目各异的艺术展览以及艺术家。

即便是女友艾什莉·恩莱特突然放鸽子,也能闲逛出不少事端。

镜头跟随盖茨比在纽约的街道没有明确目的、只是消磨时间地闲逛,而选择不去特意展现纽约地标性建筑或象征,就像创作者对盖茨比的设定,一个土生土长的纽约人。

那些外来者惊叹的奇观,对于盖茨比来说,只是稀松平常的生活组成部分。

或许能让盖茨比有所触动的还得是纽约独一份的“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焦虑、敌意、多疑”。

他不满于要求苛刻的母亲各种无意义的安排又随遇而安,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盖茨比与母亲唯一达成共识的是对女友的喜欢。

然而从担心完女友能否准时赴约到担心完女友是不是在采访中遭受伤害再到发现出现在电视新闻里和电影明星约会的女友,盖茨比的“纽约”开始轮廓清晰——甜美清新的郊野乡村或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与浪漫古怪的自我之间的不相适宜。

他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

盖茨比的“纽约”由外向内施力,成功使盖茨比成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定义中的“陌生人”,成为齐美尔从社会空间意义理解下统一了“潜在的流浪者”和“今天来并且要停留到明天的漫游者”这两重意义的人。

[1]他在这儿,也不在这儿。

盖茨比应当是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纽约人,而从亚德里溜回曼哈顿的这个周末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身份,将盖茨比转化为一种介于当地人与外来客之间的存在。

他熟悉纽约的各个街区,熟习大小艺术展览,熟谙享受纽约城美妙的各种办法,但无处可去,没法停留。

盖茨比被暂时地架空在他熟知的街道,和他的生活惯性。

他仿佛不是作为个体而感到陌生,而是作为某一种特定类型的外来人,在他曾经熟悉的地方感受到了“陌生”。

[2]当纽约的雨和第三个吻落下时,自亚德里起就浮在盖茨比身上的略显怪异的暖黄色光瞬间消失,他重新融入了这座城市,纽约重新接纳了盖茨比。

雨成为他与这座城市的互动方式。

像被具象化了的两股力量,可能是模拟金色阳光的完全不自然的暖黄色光,和不停的潮湿的冷调的雨,分居南北来回拉扯着盖茨比。

他似乎应该爱上阳光的灿烂,可盖茨比总是更偏爱雨的散漫。

从美不胜收的北部校园回到车水马龙的曼哈顿岛,淋过一整天纽约的雨,“我得靠一氧化碳才能活下去。

”盖茨比对艾什莉说。

[1]格奥尔格·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M].林荣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p341[2]格奥尔格·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M].林荣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p347#本文整理收集于微信公众号“一瞧ONELOOK ”(onelooker44),欢迎关注。

 2 ) 真诚面对自己有多难?

借这次《纽约的一个雨天》在国内公映,二刷了电影,依然能发现伍迪艾伦的藏的一些细节的和小幽默。

《纽约的一个雨天》看似剧情松散,像一篇散文一样絮絮叨叨,但认真琢磨,会发现所有场景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都是有推进人物情感的功能的。

如果非要总结电影的中心思想的话,可以概括成一个茫然的男青年通过一次纽约之旅,找回自我,找到真爱。

盖茨比在电影开头时是失去自我的状态,在电影结束时找回了自我,这是这个人物在这电影里的成长弧光。

盖茨比的母亲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从小就强迫盖茨比读名著、学钢琴、社交……势必要把盖茨比打造成一个上流圈层的人物,正是母亲这种控制欲导致盖茨比乖戾的性情,他讨厌纽约上流文化圈的虚伪,反感父母带给他的富裕生活。

盖茨比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肯定父母给他的不是他想要的。

为了拥有自由意志、不成为母亲的傀儡,所以他什么事都和父母对着干,母亲要他读一流的名著,他却认为二流的书也不错,一个人跑到了一个偏远的大学读书,结识了一个漂亮但庸俗的女友……他选择了否认命运给予他的一切,结果却掉入了另一个陷阱——彻底失去了自我。

电影里用了很多伏笔来说明盖茨比和艾什莉两人的不契合,盖茨比喜欢雨天,而艾什莉却讨厌下雨;盖茨比很有文化素养,对许多书籍、电影都能做出自己的评论,艾什莉却表现得像个乡下丫头,只关心爱马仕、劳力士和大明星;盖茨比那些浪漫的举动在艾什莉眼里就都是怪异的行为。

总之就是两人门不当户不对,根本就是两个圈层的人。

为什么盖茨比没有从一开始就看出艾什莉的庸俗呢?

因为他有两大法宝:控制和自欺。

盖茨比的控制欲是遗传自母亲,盖茨比在还没到纽约就已经把艾什莉在纽约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住哪个酒店、参观哪个博物馆都是他说了算,完全不关心艾什莉是否感兴趣。

有没有发现,盖茨比正在拿母亲对待自己的那一套对待艾什莉,想通过控制来把艾什莉改造成自己满意的对象。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艾什莉是讨好型人格,在学校里会不断附和盖茨比,因此两人即便没有共同语言,但关系依然能够维持。

而到了纽约这个花花世界,见到了更有权势的人物,艾什莉的本性就显露了。

她讨好的个性使她无法拒绝别人,所以她能在精神、情感、肉体上同时满足导演、编剧、演员的需求,被三个人同时爱着,男人们想要的是一个易于操纵的单纯小女孩。

前面我说了电影的所有场景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点可以通过电影里的阴晴变化来验证,我发现,只要盖茨比开启自欺模式,画面就会变成暖色调,而盖茨比关闭自欺模式时,画面就变成阴郁的冷色调。

比如盖茨比在车里和前女友妹妹茜亲吻这场戏,前两次他都是心不在焉,说自己是有女友的,无法对其他女孩动感情,而到了第三次亲吻,天气突然转阴了,而盖茨比也动真格了,很陶醉地亲了茜。

盖茨比的自欺模式,就像纽约忽晴忽阴的天气一样,忽开忽关。

在另一场盖茨比和茜在出租车里的戏里,盖茨比打电话给艾什莉,被艾什莉搪塞挂了电话后,还假装是手机信号不好,然后不断找补,说艾什莉的好话,这段戏里画面是暖色调,说明这时的盖茨比开启了自欺模式,最后被茜无情打断后,画面又变回了冷色调。

茜也是个聪明人,在听到盖茨比跟艾什莉讲电话时的虚伪自欺后,她表示听到想呕吐。

盖茨比一直在自欺,从他跟前女友艾米交往时就已经开始了,他的浪漫对于艾米来说却是个灾难,陪他一起淋雨害艾米得了支气管炎,而盖茨比还一直强调不是艾米甩了他,而是自己厌倦了艾米,茜就是那个来揭穿他的妄念的人。

直接促使盖茨比发生质的改变的事件是他与母亲的对话。

这段戏采取了正反打的方式,一开始两人都是中景,物理距离显得很远,对话内容也是对抗性的。

直到中间母亲下定决心要跟盖茨比讲自己的身世,这时候镜头随着母亲的讲述,慢慢向母亲拉近,变成了近景。

之后两人的对话还是正反打,只不过都变成了近景,显得距离变近了。

伍迪艾伦通过这种中景到近景的切换,来表示母亲坦诚后母子两人心理距离的拉近。

盖茨比和艾什莉是两个世界的人,盖茨比打心里也是鄙视艾什莉的,这在电影开头,盖茨比已经通过微表情表现出来了,那个时候艾什莉正在为在纽约200刀就能买到名牌而激动,盖茨比欲言又止,最后做了一个抿嘴厌恶的微表情,跟最后面马车上的抿嘴的表情如出一辙。

为什么盖茨比内心明明鄙视艾什莉,但还是一开始选择艾什莉而不是更有内涵的茜?

因为艾什莉是个好看的花瓶,前任女友艾米也是个好看的花瓶,而茜只是个颜值普通的女孩。

盖茨比一开始就跟他母亲一样虚伪,只想要表面的光鲜靓丽,所以才选了错的人,并通过控制和自欺来维持着两人很恩爱的假象。

艾什莉不是对的人,所以聪明的盖茨比再怎么算计也抓不住。

而对的人茜,只是通过三次巧合就遇到了,冥冥之中似乎就是天意。

人想获得幸福其实很简单,真诚面对自己,但这其实也很难。

当你没有真诚对待自己,整个世界就会来跟你作对;而当你真诚地面对自己,整个世界都会来帮你。

真爱是不用你去算计和自欺的,只需要你做最真实的自己,自然能吸引到对的人。

真爱是不用你去算计和自欺的,只需要你做最真实的自己,自然能吸引到对的人。

 3 ) 《纽约的一个雨天》拓展观影清单

收集整理了一下伍迪·艾伦在《纽约的一个雨天》中夹带的电影私货,作为一份拓展观影清单。

电影部分1.《金粉世界》. Gigi

第一部是Chan与Gatsby在巷子里拍摄「新黑色电影」时,Chan调侃Gatsby说你该不会要唱一首Gigi了吧。

这里的Gigi就是文森特·明奈利在1958年导演的《金粉世界》,英文名为Gigi,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

而这部歌舞片也是伍迪艾伦最爱的三部歌舞片之一。

(另外两部分别是《雨中曲》和《相逢圣路易》,值得一提的是《相逢圣路易》的导演也是文森特·明奈利,这个名字随后还会出现。

)2.《时钟上》. The clock

很多人都很困惑Gatsby弹完琴后跟Chan聊到的那部与时钟、约会相关的老电影究竟是什么,经过一些国外网友的线索分析,结合本部电影的情节来看,这部没有提到名字的电影应该就是《时钟上》。

而这部电影同样是由文森特·明奈利执导,其中一个情节是男女主两人在地铁失散后,两人在没有任何约定的情况下,同时回到了大钟下。

与本片剧情互文。

这也说明为什么两人能在不提到名字的状况下直接无障碍对谈剧情,因为前面Chan提及Gigi的时候,大家已经确认彼此的观影处在同一水平上。

Gatsby和Ashleigh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对话的。

(已自译本片字幕:跳转提取字幕 )3.《漩涡之外》. Out of the past

Gatsby失意地在酒吧喝酒与Escort对视时,问Escort有没有看过《漩涡之外》。

这部是一部非常经典的黑色电影,由Jane Greer和Robert Mitchum饰演,女主也是经典蛇蝎美人形象,Gatsby说到「She was bad news」.有趣的是午后他自己也刚参与到了高中同学的「新黑色电影」(modern film-noir classic)拍摄中。

4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当Gatbsy在街上闲逛偶遇高中同学时,高中同学听完Ashleigh的名字后,提到了《乱世佳人》中的Ashley。

影人部分:5 雷诺阿 Jean Renoir法国导演 他的《大幻影》是伍迪艾伦最喜欢的欧洲电影之一。

6 德西卡 De Sica意大利导演 他的《偷自行车的人》是伍迪艾伦最喜欢的欧洲电影之一。

7 黑泽明 日本导演 伍迪艾伦最喜欢的三部日本电影全都来自他:《罗生门》&《七武士》&《蜘蛛巢城》

以上三位导演都是Ashleigh在采访片中导演Roland Pollard时提过的导演。

8 格蕾丝·凯莉 Grace Kelly「Amy was beautiful. Yeah, if you like Grace Kelly」.同样出自Gatsby的高中同学,他形容Gatsby的前女友Amy是Grace Kelly那一类型。

不过暂未在伍迪艾伦的推荐中看到有Grace Kelly出演的电影。

给大家推荐一部希区柯克的后窗吧,王妃在里面非常美。

9 诺玛·戴斯蒙 Norma Desmond 在酒吧没找到导演时,裘德洛饰演的编剧提出要再去片场找他,并这样说:When Rollie gets drunk and morose, he likes to wander around the sound stages and pretend he's Norma desmond.这位Norma Desmond并不是真实的明星,而是比利·怀尔德在日落大道里创造出的默剧时代女星的名字。

由Gloria Swanson饰演。

10 斯盖·马斯特森 Sky MastersonAshleigh与编剧在车上聊天时,聊到Gatsby:Ashleigh: I think that in his wildest dreams he'd like to be Sky MastersonTed : A Broadway bookie?此处的Sky Masterson也是一个电影人物,是《红男绿女》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赌徒。

(有趣的一点,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位男主弗兰克·辛纳特拉是伍迪·艾伦前女友的前夫。

派对上的旧坞巨型海报。

(这场戏我的关注点几乎都在这五张巨型海报上。

左一:多丽丝·黛 Doris Day希区柯克电影《擒凶记》的女主角,著名的Que sera sera就是出自这部电影,Doris Day正是这首歌的原唱。

中间两位:凯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 和 加里·格兰特 Cary Grant两位好莱坞巨星恰好有合作过一部电影《费城故事》。

切换视角。

左一:罗克·赫德森 Rock Hudson与前面提到过的Doris day(也就是他左边被遮挡住的那位女星)一同演过《枕边细语》。

右一:拉娜·特纳 Lana Turner也是好莱坞著名女星,曾在黑色电影《邮差总按两次铃》里饰演女主。

部分信息参考《伍迪·艾伦谈话录》,感谢@鸡蛋煎蛋煎鸡蛋 @江梅曾许 @黑特-007 几位友邻提供信息,如果有错漏欢迎大家纠正。

点击可查看更多伍迪·艾伦的电影清单豆列

 4 ) 《蓝色茉莉》之后最佳,伍迪·艾伦回归曼哈顿的浪漫小品

(发布于“看电影看到死”公众号) 今年7月中旬,香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在官方facebook账号公布了一组图片让观众来猜想今年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的片目,其中一张图片便是满是雨滴的纽约天际线。

很多人都猜测这将会是伍迪·艾伦老爷子第48部长片《纽约的一个雨天》。

不负众望,这部备受期待但因MeToo运动而命途多舛的影片终于确定在亚洲地区首次公开放映,被选入8月夏日国际电影节的Gala Presentation(星光盛宴)单元,与7月底才在香港地区限定上映的40周年全新数码修复版《曼哈顿》形成呼应。

老爷子离开纽约,从巴塞罗那、巴黎、罗马等地区兜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老家,再次在一部电影里只讲述发生在纽约这个城市的故事,继续他对纽约演艺圈和上流社会的调侃,以及对男女关系的解构,只不过这次选择的人物更年轻。

来自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这部电影的拍摄结束于2017年年底,伍迪·艾伦当时已经82岁高龄了,与理查德·林克莱特恰恰相反的是,林克莱特在“《爱在》三部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关注年长人群的两性情感问题,而从《曼哈顿》(中年)、《咖啡公社》(青年)到这部《纽约的一个雨天》(青少年),伍迪·艾伦反而在年长之时去描绘青少年的感情状态,本片主角“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饰演的Gatsby(名字应该有致敬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还原其中纸醉金迷的豪宅派对以及具有年代感的美国上流阶层面貌的意味)、艾丽·范宁饰演的Ashleigh与赛琳娜·戈麦斯饰演的Shannon的角色年龄应该都处于20岁前后的青涩年华。

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天之内,一对年轻情侣从外地来到曼哈顿过周末,而因偶然各自在城市里游走,是不是能想到伍迪的一部旧作:《午夜巴黎》,那部电影也几乎发生在一日一夜之内,男主角在午夜的巴黎游走。

《午夜巴黎》《纽约的一个雨天》中Ashleigh作为校媒记者,通过一次采访结识到几位纽约电影圈的年长男性,伍迪·艾伦通过Ashleigh这个年轻、傻白甜的外来新手的视角来窥探纽约的上流电影圈,其中不乏在创作上遭遇自我怀疑危机的导演、发现妻子与好朋友偷情的编剧、混迹于上流派对场所且对女友不忠的偶像派明星演员,最终阴差阳错地将他们几位戏剧性地放在同一个场景里向傻白甜“表露心意”。

这里猥琐年长电影人与年轻粉丝之间的暧昧,挺像洪尚秀喜欢拍的内容,当然,两位导演以前就经常被拿来比较。

像往常一样老爷子内心憋着一股坏劲,确保了喜剧感的同时也将对电影圈百态的讽刺表露无遗。

不止是电影人,连狗仔、媒体、以及那些自诩懂电影的影迷文青都不同程度地惨遭调侃。

而另一边富二代Gatsby,在多次被女友撇下之后选择自己在城市里晃荡,偶遇老友拍片顺便在片场客串了一场吻戏,结识了在片场的演员、也是前女友的闺蜜Shannon。

之后又由于一场大雨,两人踏上了同一段行程。

随后Gatsby在Shannon 家里即兴改歌词弹唱了一首最早由美国歌手Frank Sinatra演唱的《Everything Happens to Me》,原唱歌词里讲到“I make a date for golf and you can bet your life it rains. I try to give a party but the guy upstairs complains. I guess I’ll go through life just catching colds and missing trains”,也符合他这一天的苦闷心情。

甜茶演唱这首歌的场景也成为了电影最为动人的瞬间之一,不知道老爷子在写剧本时有没有一些灵感来源于这首1940年的老歌。

Everything Happens to Me9.4Frank Sinatra / 1996

《Everything Happens to Me》之后Gatsby带着偶然遇到的高级妓女假扮女友参加家庭聚会而被母亲当场识破,却得知母亲也曾从事妓女这项人类有史以来最早诞生的职业之一。

过度解读一下,也许按伍迪·艾伦的逻辑,纽约的上流阶层其实从来不会同妓女、小偷、骗子等所谓的低贱职业脱离联系,纽约的美国梦本就包含了上一代人财富积累的过程中由所谓的底层身份跻身上流、渴望一夜暴富的梦想。

从《非强力春药》到《门萨的娼妓》,老爷子从来不缺乏在电影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妓女职业的关怀。

意外的是,Gatsby同自己的母亲展开的这场真诚的交谈,竟也成为了电影最感人的时刻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大雨在男女主角两人一天遭遇之中的作用:Ashleigh因为下大雨而无法轻易脱身回到Gatsby身边,Gatsby因为大雨而同Shannon结缘、产生交集并在结尾的大雨下再次相遇。

雨天在电影里代表了感情关系中的偶然性或不稳定因素,所谓的坏天气会在偶然之间到来。

人可能会在城市的转角遇见新的有缘人,并可能与她或他被困在同一个屋檐下,她直率地向你讲出真相,也听得懂你的古怪想法,故事可能就此发生。

类似的表达也会在伍迪·艾伦以前的许多电影里看到,比如《赛末点》中“运气在感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理论,老爷子对浪漫爱情的态度时常带着对理想主义感情的嘲讽,认为爱情、婚姻始终带有不稳定性。

没想到的是,老爷子年纪越大越温和,这部《纽约的一个雨天》竟更接近happy ending,能感觉到伍迪·艾伦是相信浪漫爱情会发生的,更适合自己的理想伴侣一定会出现,但这需要天时地利。

电影的结尾给出了新一段恋情的可能性,也与《午夜巴黎》结尾Gil与法国女孩Gabriel偶遇并相伴于雨中漫步的情节如出一辙。

汤姆•莫里斯说,伍迪•艾伦是个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就算是在好天气里他也带有强烈的悲观倾向,以他的评判标准,好天气的意思就是大雨倾盆。

他眼里看不到乌云镶着银边和他看到的是每条银线旁边都有那么黑压压的云。

而这位电影天才并只是患上虚无主义神经官能症的忧郁信使,浪漫起来他也是一流的。

他固然擅长表现我们的软弱和畏惧,但描写起梦想和希望也同样是位大师。

《午夜巴黎》里的雨天伍迪·艾伦不再主演自己导演的电影之后,我们能在他近十年电影的角色中经常看到老爷子自己的影子,它们表现为角色的神经质、话痨、抖机灵的习惯、冷嘲热讽的评论态度、复古色系的毛毡西装、衬衫内搭毛衣的衣着等等。

从《午夜巴黎》里的欧文·威尔逊到《咖啡公社》、《爱在罗马》里的杰西·艾森伯格,也许都是伍迪·艾伦在将自己的影子赋予给这些演员的角色。

蒂莫西·柴勒梅德与艾丽·范宁这部里甜茶所饰演男主的衣着和驼背的走路姿态、艾丽·范宁所饰演的女主醉酒时表现出歇斯底里、神经质且语速快的状态(也能看出《蓝色茉莉》里凯特·布兰切特那个角色的影子),似乎也是导演在这部新片里代入自己的表现。

总的来说,《纽约的一个雨天》并不是一部演员表演有太大发挥空间的电影,但老爷子所提取的两位主演身上的特质是准确的,比如甜茶身上的魅力、自视清高的优越感、小资且带有一些忧郁的文青气质,以及范宁身上那种“新手”气质和人畜无害但招蜂引蝶的属性(我们能在《霓虹恶魔》里看到类似的特质)。

谁能想到,三位演员里范宁的表现是相对最好的。

《咖啡公社》

《摩天轮》

《纽约的一个雨天》从《咖啡公社》、《摩天轮》到这部《纽约的一个雨天》,伍迪·艾伦开始同《现代启示录》、《末代皇帝》等名作的著名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合作。

老爷子随了大流,从个人的胶片电影拍摄阶段进入了数字电影拍摄阶段。

他的近三部作品明显地开始格外注重起自然光线的运用,电影会在细节处运用光影来叙事。

在简单的叙事和场景之下,摄影才容易有更多调度设计的空间,因而剧本上也相对流于简单。

与往常类似,这部新片中也出现了在旁白响起之时摄影机进行的平滑运动,Gatsby同Shannon一起的几场戏即使是在雨天也基本都是暖色调和逆光柔色,营造出一种类似雨后天晴或太阳雨的“魔幻时刻”情境和浪漫、梦幻的氛围。

烛光的场景也预示着一场情欲戏,摄影层面给出了几乎是剧透一般的暗示,且摄影在曝光度上比《咖啡公社》里洛杉矶的部分更加收敛。

在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的三场放映之后,《纽约的一个雨天》在豆瓣开分7.7,是伍迪·艾伦继2013年《蓝色茉莉》以来在豆瓣的最高分,观众普遍反映也是导演近年比较赏心悦目、观感愉悦的作品,这部电影也于近日在香港定档10.3公映。

“你适合亚利桑那的阳光,而我则喜欢阴沉沉的纽约的雨天。

”观众随着电影人物游览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又穿过中央公园,《曼哈顿》40年之后的这部电影,仿佛老爷子送给纽约这座城市的又一封情书。

 5 ) 怅然若失

怅然若失。

我是直到老妈谈心那里才一秒入魂的。

从她看着屏幕外那个眼神开始,浑身震了震,到她说我曾经敲开你爸,那个孤独男人的房门。

(大意)孤独这个词击中了我,好像瞬间点亮了全片。

从影片开头,这对情侣一直自说自话,没有倾听对方来交流开始,到他们分别一日看尽纽约花(?

)的奇遇,女主架在导演与编剧中间,架在编剧与编剧妻子中间,架在演员与媒体中间,男主与女主持续着当局者迷的断连,持续着局促不安的断联,都在描述着两人在一起却不在一起的孤独。

男主结局稍好,转身找到适合的下一个,但前面一直在铺垫着关于孤独的情节。

还有什么呢?

还有一种没再能探究新世界的遗憾感。

我是从管洛克公众号婚姻之外的故事这文章,看到这个电影的。

我转发了他的推送,有朋友在票圈下评论了很多,大意是踏进婚姻之前要沟通好三观沟通好未来生活愿景,不然爱情都没谈好就别进婚姻,我说文章讲的是世界会变,自我会变,职业方向会变,对生活的期待会变,到时就算事前沟通好,婚姻后的我们还是可能会变成另一种人的,那时就不可避免离婚了,她回我,那只能说明两人还没真正认识自己罢了,世界会变人的很多特质是不会变的,年纪过了还一直在变的话,只能说明他对自己的认识尚不清晰,没有确认自己真实的需求,如果他足够了解自己,这些都是不会变的。

我其实也是这样想的,也没什么好再探讨了回了她一个是。

然后看到这个电影。

看之前从管洛克文章里,我一直以为主角年龄会是30前后的人,看了才知道是大学生,开始时我是失望的。

什么啊,大学生对自己都没了解清晰呢,有奇遇当然非常容易动摇,世界观当然容易摇摆啊,我想看的是30多岁的人还会因为什么奇遇而改变啊。

扯远了,总之我还是继续看了。

影片看到中后段的时候吧,两人的奇遇讲得七七八八了,我又撇了撇嘴,看他们俩样子,就像没经历过几段好恋爱一样,还没有好好探究自己探究“两性关系”,探究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但我转而又想,天啊那探究过的人,明白自己核心需求的人,该多无聊啊,他们太明白自己所以越来越能一眼看出这人是不是想要的人,从内心里抹去了发展的可能,再遇到这些奇遇会心动但很难在最后一刻迈出那一步了吧?

那这个世界,在亲密关系上,还会有意思吗?

还是我太嫩了,还没看过那些能动摇30岁人的奇遇?

片子其他的话,马车上女主前顾后盼好几轮,最后说了句那先生请你快一点,天快要下雨了,这一幕挺精彩的。

男主说了著名台词之后(是名句吗),女主说我知道是莎士比亚的对吧然后快乐地(假)笑了。

这时男主顿了一下,想了会终于果断地劝她走,说精神情感身体你都有人爱了,你不需要我了,我们是两种人,你活该辉煌我活该活在阴暗的光芒之下(大意),你走吧我要留在纽约。

这可能就是人吧,男主说了很多次厌恶妈妈的管教,但又偏偏是这些管教塑造了他自己。

老妈要求他弹琴读闷死人的书,让他得以谈着钢琴唱歌来表达情感,让他爱上钢琴酒吧里爱钢琴手结尾时也要摸摸钢琴,让他在谈吐里透着“古雅”,让他得以在一句台词的确认里下了最后分开的决心。

(btw,一句台词说错出处就能分开和因笑声而不结婚一样,一样“荒诞”是不是)精彩点还是在女主上,她在男主这一连串说辞下迷失了,又重新陷进了昨天的三段奇遇里,男主那句“精神情感身体你都有人爱了”实在punchline,她身上慕强爱慕虚荣又刚刚看过虚荣,还没回过神来,没想清楚,什么是自己能拥有的什么是海市蜃楼什么是可望不可即,只记得自己半天就得到了三个魅力男士(她认为)的青睐,还没想清楚呢。

话又说回来,谁在年轻时有这一遭能瞬间想清楚,能想我也不要想,让我多沉迷一会这迷人幻觉不也挺好。

然后,跟男主情感基础也没那么深,仔细想想全片只有男主不断说爱她,她没什么独白说过爱他,损他倒是有,所以马车上六神无主,叫男主回来不是不叫不是,先找个安定的地方好好想想吧,于是精彩地描绘她复杂心境的台词出来了,“麻烦你快点,天要下雨了”(大意)。

还有啥,我想想,音乐的表达和入场券。

男主在陈家里,谈起钢琴唱起歌,啊这是音乐的意义吗?

一种表达心境的方式。

现代人比较难袒露心扉?

一曲既毕,懂的人懂,完成了彼此的信号交换,以这种更得体更不需要过分暴露的方式,不需要酒局ktv色盅真心话什么的……有人问起你刚刚弹的是什么什么情绪吗?

问的人若是不感兴趣的人,就说原来你听出了这个啊谢谢你的解读呢,若是感兴趣的人,则微笑不搭话开始聊起互相,解释权反正在自己嘛。

哦扯远了我想的是没歌词的纯音乐演奏。

入场券。

女主开启奇遇是靠采访名导的机会,这是她的入场券。

我又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像模像样穿起西装,达到颜值巅峰的时候,是当伴郎的时候。

那天需要提前去酒店,时间还早就在酒店大堂一个人吃了早餐,刚拿了几样东西落座(自助餐),旁边有人问我您好请问刀叉在哪里呢?

大概是下来吃早餐的人不会这么年轻不会穿着西装吧。。

我只能说我不是工作人员不好意思,她连忙道歉说不好意思,我说没事,片刻后这个40 50岁的人坐在我旁边,席间还借此机会她跟我说上了话,说自己是香港做高端房产的,互相交流了下内地地产的看法,然后结束时她说我们可以留个联系方式,然后认真地用各种方式加了微信加了电话号码。

那时候,我突然在想,这身西装是不是就是入场券了,在这个高端酒店这里,一起在这里吃早餐,西装合身人家也就愿意跟你讲话?

还有我学小提琴是不是也算是入场券,在某个时候就会发挥作用?

不知道我不知道。

好了看完电影想到哪写到哪,也不想整理了,好像更像是个人日记,算了随意吧。

打分8吧,7.5略低我就打成5星拉拉分了

 6 ) 理想主义者怎么决心甩了精英主义者

门当户对又如何?

确实,哪个信奉精英主义的不努力,不勤奋,不要和主流明星沾沾关系的。

而理想主义只是想着和对方太合适了,即便是太多瞬间都自觉是自言自语,还是要相信对方还是有天会欣赏的,何况双方都是那么骄傲的人。

突然受宠若惊的精英主义者把自己置身于被性侵的冒险之中,并称之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甚至自我洗脑是未来可以炫耀的谈资。

败兴的理想主义者逐渐放弃期待中的难忘的约会,开始实实在在地面对这段感情。

里的歌词The roaring traffic's boom,Silence in my lonely room. 被精英主义者自以为是的一句,这是莎士比亚的,完全破坏了这段感情,拿赌博赢的钱打发其分手了,也真是太合适。

最后的一根稻草,还是自以为是的骄傲啊。

 7 ) 《纽约的一个雨天》:标志这一个时代的结束

没想到居然看到了这部已经被遗忘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 (A Rainy Day in New York)。

从2017年拍摄,到2018年伍迪艾伦出事被撤档,再到2020年悄悄上影院却因为新冠几乎无人问津,最终,居然又在Amazon上看到了这部电影。

本片本来就应该是Amazon的,但却因为伍迪艾伦被业界cancel了,导致Amazon跟他解约,现在最终准许这部电影绕了一圈又在上面出现,也算是个奇迹了。

观看本片感慨万千。

之前每部伍迪艾伦的电影我都一定会看,常常有对情感与人性比较尖锐的调侃,而且都有很棒的卡司。

虽然不是每部都出色,但这么多卡司就是冲着他加盟,哪怕剧本一般,角色很小。

包括本片,Timothée Chalamet,Elle Fanning,Jude Law,Diego Luna,Liev Schreiber, Rebecca Hall全部是大材小用,降低卡位就为在他的电影里出演一个“过客”。

我不觉得本片里任何一位算得上主角。

艾伦只是借助了一对小情侣在纽约的几天经历,去展示纽约上流社会的一些虚伪,丑恶,和有钱人之间的“烦恼”,说出他一直想吐槽的一些话,仅此而已。

这部与艾伦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全部角色都处于上流社会,没有一个穷人,只是工作上和年纪上的差别。

之前他的大部分电影目标并非这个人群,有钱人的世界只是主角们偶尔闯入或遥不可及的梦想。

比如《Café Society 》,虽然描述的也是娱乐圈,但却是从一个外来小人物的角度。

而本片中,即使是Elle Fanning出演的小记者看似圈外人,其实也是个富二代。

私心来说,我当然是希望他可以拍摄更多针砭上流社会的影片,因为他本身也像个gossip girl,就是擅长絮叨和八卦。

可惜的是,就算日后他继续写,恐怕也难有这样的卡司了。

讽刺的是,本片似乎是针对米兔时代而创作,试图去揭露影视圈的很多虚伪男士,见到漂亮单纯的迷妹,没有一个忍得住不去占个便宜。

甚至多次以调侃地口吻暗示影视圈里的有名气男士没几个不是色狼。

但同时也通过Elle Fanning的角色展示出,是什么让这些男人一再得逞,因为有的小迷妹是真的喜欢往上贴。

甚至还有一处借助角色的嘴说:“为什么你们年轻女孩都喜欢这些搞艺术装清高的老男人?

” 显然艾伦自己也经历过这种被小女生的崇拜,看这部电影是很难不去往他自己的经历上联系。

也许这也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可惜这样的一部电影最终却还是因为他自己的事情差点无法面世,今后也可能再也不会有这么多演员愿意与他合作。

习惯了通过他的调侃去看待人间百态的观众,还是会因此感到遗憾。

至少,我很喜欢他拍摄大城市的手法,选择的爵士乐和对下雨的迷恋。

对这些时常想念。

毕竟,还没找到其他人有过相似的风格。

其实他每部电影都带有他自己的喜好,比如在《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已经探讨过人们对下雨的不同看法。

有的人生性浪漫喜欢在雨中漫步,有的人看到下雨只能联想到怕得病。

伍迪艾伦显然是喜欢下雨的,因为这不是第一次他把电影结束于雨中的吻戏,更不是第一次提到或展示雨中激情戏份。

大城市加大卡司的伍迪艾伦式电影也许结束了,但我相信他都不会停下写作,他是个脑子里想法根本停不下来的人。

从他的每部电影都能看出,he has so much things to say。

 8 ) 86岁的伍迪·艾伦偶遇海底捞

3月9日,伍迪艾伦的养女贝谢(Bechet Allen)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则动态照片,分享了自己与伍迪·艾伦以及其他家人一起在中餐厅海底捞就餐,并配文“Oh my god, I ordered the pizza…”并且伍迪艾伦点了海底捞招牌大菜:帝王蟹。

网友评论表示震惊:“伍迪·艾伦也吃海底捞,四舍五入我们吃过饭”。

“老爸终于答应吃海底捞了!

帝王蟹火锅披萨

Bechet Allen是1997年伍迪-艾伦韩国养女宋宜-普列文结婚后,领养的两个女儿之一,以爵士音乐家Sidney Bechet命名。

Bechet Allen与父亲合照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和小说中,他把食物当成生命、死亡、爱情、性欲和灵魂的终极象征。

他的电影里有不少美食段落,也写过不少美食相关的专著文章,比如原载三联书店《门萨的娼妓:伍迪·艾伦幽默文集》的《查拉斯图拉如是吃》,以及美式幽默小说节选《没错,可是蒸汽机能这样吗?

》《法布里西奥餐馆:评论与反响》《过食者手记》《龙虾复仇记》《夺命的味蕾》。

从名字就能看出伍迪艾伦不仅是个好吃者,对美食也颇有研究。

通过美食,在影像和文字中传递人生哲学。

五十多年来,伍迪·艾伦辗转众多城市,在镜头里抒发对巴黎的向往,窥探伦敦的上流社会,捕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浮华,在热烈奔放的巴塞罗那探讨什么是爱情,由此缔造出诸多妙趣横生的都市罗曼史。

终于,他重回纽约,错落有致的城市剪影,红伞背后一对男女的深情凝视。

这个特别的周末,以《纽约的一个雨天》之名,看看这个小老头如何在都市罗曼史上再添一抹颜色。

“我拍电影只为了自己” 1935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原名艾伦·斯图尔特·科尼斯本的伍迪·艾伦,由于父亲没有固定的职业,因此一家人经常搬迁。

生活的贫困与动荡使伍迪打小就缺乏安全感,而自从在电影院看过了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后,三岁的小伍迪就把那个黑漆漆的屋子当作了第二个家,他更喜欢片中的巫婆。

少年时代,他对读书以外的一切都感兴趣,音乐、拳击、滑稽表演,棒球尤其打得好,“在任何一个校园运动场上我都是第一个被选择的人”,伍迪·艾伦如此评价自己。

高中毕业后,伍迪曾在纽约大学和纽约市立学院念过几天书,但没多久就被退学了,这时候伍迪发现:还得是自学成才啊。

伍迪很擅长写段子,中学时代就开始向报纸的笑话专栏投稿,据说还给鲍勃·霍普当过枪手。

经过了多年的磨练,他凭借娴熟的笔头功夫,进入电视台为节目编写脚本。

又过了几年,他开始释放自己的表演天赋,那会儿你去格林威治村的小酒馆、小剧场里问:“伍迪·艾伦是谁呀?

”,人们会回答:“你说的是那个喜剧演员吧,艾玛老招笑了!

小时候他就喜欢看电影,也看过很多电影,于是在1964年,伍迪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电影圈,为沃伦·比蒂主演的电影《风流绅士》撰写剧本。

可伍迪将大部分精彩台词都留给了自己,导致沃伦愤而离组。

这次经验让他明白,除非自己担任导演,否则自己的东西只会成为向观众谄媚的工具。

1969年,伍迪自导自演了《拿了钱就跑》,这部凭一时兴起而制作的结构松散的电影正式开启了伍迪的导演之路。

1977年,《安妮·霍尔》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4项大奖,让他在电影界声名大振,也赢得了无数票房。

但他并未出席晚会,而是在一家俱乐部表演单簧管。

《安妮·霍尔》剧照虽然都知道伍迪是少数几个会对奥斯卡说“达咩”的人,但他的奥斯卡战绩可不赖——被提名24次,打破了比利·怀尔德19次的纪录。

而他在奥斯卡唯一一次亮相要追溯到2002年。

那是为纪念因“911”事件遭重创的纽约,颁奖礼上将播放一个以纽约为背景的电影混剪短片,伍迪这位老纽约客自然是不二人选。

2012年,当老搭档戴安·基顿优雅地代替伍迪从主持人手中接过第71届金球奖终身成就奖时,这位仁兄正坐在纽约百老汇的一家剧院里观看歌舞剧《美人》的首映场,据说心情好极了。

尽管被各大电影奖项提名近200次,比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三大喜剧巨匠的总数还要多。

但伍迪依旧会告诉你:“我讨厌获奖。

” 在他眼里,艺术是主观的,无法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好坏。

如果一个电影人掉进这个陷阱,那他就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游戏规则来创作,从而丧失自己的原创力。

所以,伍迪的电影都是他自编自导甚至自演,而他的大部分电影故事都发生在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纽约。

伍迪看似瘦弱的外表下,住着一个无比强大、自律的灵魂。

他每天雷打不动6:30准时起床,先把孩子送到学校,回来就在跑步机上运动,然后就坐在那台从16岁起就一直陪伴着他的打字机前开始创作。

这样规律的生活对他来说,一天工作十个八个小时也不过是基本操作罢了。

伍迪非常擅于拍成本在1800万美元以下的电影,由于预算不大,很多时候他会兼任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等多项职务,也得以保留对影片的完全控制权,而基本上每年一部的出片速度,则让伍迪渐渐拥有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受众。

1977年的《安妮.霍尔》被认为是一部没有瑕疵的电影,伍迪也因此走入主流视野。

但在他的影迷眼中,1979年的《曼哈顿》或许才是伍迪的最佳状态,他将喜剧和爱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流动的方式谱写了一首爱之狂想曲。

1985年的《开罗紫玫瑰》是伍迪自己最满意的片子,有人称这部构思精巧的梦中梦影片是电影时代的一则“伊索寓言”。

1987年的《无线电时代》既是伍迪向费里尼的《我记得》的致敬之作,也是伍迪·艾伦的“布鲁克林往事”,是他对记忆的美好润色。

《曼哈顿》剧照伍迪的片子太多,无法逐一进行盘点,但他几乎所有电影都是单耳道声源,非立体声。

拍对话时,伍迪常用中景运动长镜头,而非传统正反打。

平均每个镜头的持续时间超过10秒甚至20秒,在《丈夫、太太与情人》中他甚至用手持摄影机拍夫妻争吵的场面。

“我没有耐心去拍几小时对话的双人特写镜头,然后分别拍单人镜头。

我喜欢一个镜头能拍多少就拍多少。

除了情情爱爱,伍迪对谋杀题材也是兴趣浓厚。

《罪与错》、《子弹横飞百老汇》、《赛末点》等片中都有涉及。

对此,伍迪表示:“我一直对谋杀非常感兴趣。

我喜欢思考人性的黑暗面,谋杀事件往往能将人类弱点展现到极致。

” 不像其他导演动不动就整个导剪版让大家买碟,伍迪从不录制任何有关自己作品花絮和评论评论,也没有一分钟的“删减片段”可提供。

另外,当他的电影被重放时,他也从来不允许制片公司或电视台擅自剪辑他的东西,除非他亲自动手。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伍迪保持着他一贯的喜剧风格,但《电影手册》开始质疑他的作品“自我重复”、“老套局限”、“出片速度过快导致缺乏价值”等。

也许是对批评的反击,也许要寻求新的突破,2005年后,70岁的伍迪首次将镜头离开纽约,照向欧洲,《赛末点》、《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以伦敦展开叙事,《午夜巴塞罗那》则是转战西班牙的成果。

《午夜巴黎》是他欧洲之旅的高峰,该片让他获得了84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当然他肯定是不会去领奖的。

《午夜巴黎》剧照 影片中浪漫得不切实际的巴黎就像伍迪在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而他的文艺之旅,伴随着复古的钢琴声,甜茶用慵懒的声线说:" 我喜欢鸡尾酒酒吧里的钢琴,外面下着毛毛雨,天色灰蒙。

纽约笼罩在一片薄雾中,一对恋人约在六点钟见面。

"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 被誉为"伍迪·艾伦近年来最令人惊喜的爱情作品",熟悉伍迪的观众们都知道,"下雨天"和"愿意陪你淋雨的人"一直是他作品中对爱情最浪漫的诠释。

此次,他回到纽约,动听复古的钢琴、自由舒展的爵士乐、智慧幽默的台词,众多伍迪·艾伦元素汇成别具一格的浪漫。

《纽约的一个雨天》也成为他首部在中国内地公映的作品。

跟对的人一起走进影院,在大银幕上感受纽约雨天的爱情,还有比这更浪漫的约会吗?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 伍迪的罪与罚“我和成百上千的女演员合作过,她们中没有一个人抱怨过我,连一个都没有。

” 1992年1月,伍迪·艾伦的时任女友米亚·法罗在他家中偶然发现她的养女、21岁宋宜的裸照。

此时,米亚才意识到伍迪和宋宜的地下情,这也导致了米亚和伍迪长期情侣关系的决裂。

宋宜1970年出生在韩国,是米亚与指挥家前夫安德列·普利文领养的女儿。

她的亲生母亲在宋宜出生不久就把她遗弃到首尔的贫民窟街道上,七岁才被米亚领养。

在米亚和伍迪分手后,宋宜就搬去和伍迪一起居住。

由于米亚和伍迪并没有实质的合法婚姻关系,他并不算宋宜的继父。

1997年,老少配结婚了,同时领养了两个女儿。

每当有电影首映,伍迪和宋宜都会成双入对地出席。

据说,《蓝色茉莉》就是根据宋宜向伍迪讲述的一则趣事写成,电影的女主人公是宋宜的熟人。

2020年,宋宜打破沉默,在接受《纽约杂志》专访时谈到了自己的童年,说自己与米亚和她当时的丈夫安德列的生活很不稳定。

她还表示米亚并没有“母性”,第一次给她洗澡时给她造成了精神创伤,当时她大概5-7岁左右,“米亚直接把我扔水里了。

” 宋宜告诉媒体,米亚对她非常严厉。

“米亚以前会把单词写在我胳膊上,这是很羞辱人的,我只能经常穿长袖,她把我倒立着捆着,攥着我的脚,让血液全集中在头部。

因为她不知道从哪儿读来的,认为如果血液都在脑子里,我会变得更聪明。

” 更重要的是,她还谈到了与伍迪·艾伦的恋情。

上大学之前,两人之间的感情是纯柏拉图的,她回忆上大学后,两个人开始交往,“我们两个人就像磁铁互相吸引”,她承认是伍迪追的她,“我感到了自己受到了重视。

宋宜也记得裸照被发现的一幕,“米亚回家问了我这件事,我的求生欲让我一开始否认了来着,”,她接着说,“但米亚说她有照片,我就知道我完了,”她说米亚抽了她嘴巴。

“伍迪来的时候,她冲他尖叫,当时迪兰(养女)和罗南(亲生儿子)都在家,一个6岁一个4岁,他们听见自己的母亲深更半夜叫唤了好几个小时。

” 当然,迪兰和罗南依然站在米亚·法罗这边,称宋宜的说法是在诽谤和攻击。

双方各执一词,至今仍水火不容。

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或者是会去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答案。

整个事件已经让伍迪受到了惩罚,在《纽约的一个雨天》之后,他就已经失去了好莱坞的支持和相当一部分的北美市场。

他最近的作品是2020年,再次离开纽约,在西班牙拍的《里夫金的电影节》,卡司名单里再不见任何一位知名演员的踪影,影片也仅仅在西班牙圣巴斯蒂安电影节露了一面后便迅速登陆线上。

随是戏剧,但片中不乏怀旧感伤,也是伍迪透过镜头放出心中的困惑:自己一直追求的电影究竟意义何在?

银幕外,热爱伍迪的影迷,也和喜欢波兰斯基的人一样,陷入人品和作品要不要、能不能分开看的拷问。

不知这会否是今年87岁高龄的伍迪·艾伦的最后一部电影?

如果是,仅仅作为影迷来说,难免会感到失落与遗憾。

文:摸鱼(煮观本主) 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9 ) 雨,絮叨,纽约……

片子讲了一个故事:一对恋人来到纽约,相约在女友完成一个小时的工作后一起度过美妙的一天。

可,城市自有它的安排,两个人阴错阳差展开了各自的经历…… 女主去采访嗓音巨迷人的偶像导演,并与大编剧(excuse me?

这是裘德洛?

)一起看未公映的影片,还偶遇了帅到要喷鼻血的男神演员,三个男人分别从精神上,情感上,身体上爱上了她,……噢,拜托,导演你太过分,把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放在这个境地,你还指望观众怎样道德评判她?

你说你可以?

拜托,先摸著自己胸口,诚实点,除非你足够教条枯燥,除非你对复杂性和多层次毫无兴趣,除非你足够足够爱现任男友,除非… 那么,你无法抗拒。

在诚实这一点上,法国电影简直是优秀课代表,快去抄作业。

课代表会说:去吧,亲爱的,这是一份经历,你需要去经历你该经历的,我永远爱你。

——当然,课代表的境界景仰下就好。

诱惑也罢,向往也罢,对于21岁的女孩,有什么好评判的呢。

她终究需要自己经历一切,不需要悠悠众口,不需要剧透真相,甚至也不需要男主的淡然原谅。

男主呢,导演敢不敢给他一副宽边眼镜?

絮叨范儿活脱脱少年版伍迪艾伦本尊。

男主在街头偶遇拍电影的男同学(你戴一副宽边眼镜做什么?

),并和前女友的妹妹演上了吻戏,话说看着这么一个娃娃脸的少女各种恶毒真有点不习惯,(导演喜欢就好)后来,下雨了。

不得不承认,雨是一种情绪,那一刻,整个电影画面开始浪漫起来……个人心中最浪漫的场景是男主在女二客厅里弹钢琴,女二在卧室里边换衣服边听。

一墙之隔,只有音乐和歌声在流淌。

没有情绪,近乎留白,音乐的美好在这个画面里环绕立体,浪漫至极。

至于之后的交谈,在美术馆的表白,甚至男主与妈妈的促进亲密感的交谈,情节嘛夜深了,众人散去,两个恋人终于重新聚在一起。

雨也淋湿了女主的衣裳,呼应着他与艾米约会的那一晚。

一天终于结束了。

第二天,男主在马车上对女主说,你回去吧,我决定留在纽约,我的生活在这里。

女主想要车夫停下车来去追问,突然,又开始下雨了,女主对车夫说,下雨了,麻烦您快一点(送我到旅馆)吧。

这一句,真是有趣。

谁不是有自己的世界需要继续去经历呢,又下雨了呢从来不喜欢说教,导演不可以,观众不可以,我不可以,你不可以。

所有带judge语气的文字都令人生厌。

去看去感受,这就是一切意义。

 10 ) 最极致的浪漫就是,Ta懂得你的所有幻想

伍迪艾伦今年已经83岁了。

喜欢他的人只要看着他笔下的人物在镜头前碎碎念就能会心微笑:那些关于文学艺术音乐的名词在主人公飞快的语速中不断闪过,主角总是多少才华横溢自命不凡有点古怪有点小聪明还有点猥琐,看他在片中刻薄地讽刺上流社会、讽刺虚荣、讽刺装腔作势顺便还讽刺一把文青(还用的是只有文青才能听得懂的语言!

),大家一边偷偷笑得人仰马翻一边沉醉在这个只属于伍迪艾伦的奇妙世界。

经典有《曼哈顿》、《安妮霍尔》,近年来为人熟知的城市系列有《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当你以为伍迪艾伦年事已高没有新梗,他的电影已经变成一年一度没有太大惊喜的情怀趣味片,却不料他突然奉上一部《纽约的一个雨天》,还是远超预期的浪漫大杀器。

让我期待这部电影的原因,除了「是伍迪艾伦的片子啊!

」还有本片男主、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令人一见难忘的Timothée Chalamet(华语圈粉丝赠昵称「甜茶」)。

老实说,由甜茶来饰演伍迪艾伦的男主角,实在是too sweet too cute了——《曼哈顿》中伍迪艾伦本人饰演得意洋洋又有点自卑、一肚子小聪明、脆弱和小猥琐的男性,才最活灵活现,在他年事已高时,挑选出的男主角个个都是照着他的模样演(《咖啡公社》中的Jesse Eisenberg就很符合这种话痨气质),「靠才华和幽默感取胜」,令人好气又好笑。

甜茶在片中已经缩脖溜肩皱眉尽可能地扮演形象不佳,然而本身条件太好以致三百六十度无死角,连观众都不忍心看他倒霉受伤,倒是也有种特别的可爱。

好在他的人设虽略显古怪但魅力十足:富二代公子哥,民间赌圣,浸淫在极佳文化环境中成长,满口诗词歌赋却厌倦学校与上流社会的虚假,试图营造和找回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复古浪漫,一曲乱改歪词痛诉自己有多倒霉的《Everything happens to me》也被他弹唱得清新脱俗。

富二代对校报傻白甜一往情深,看起来很有理想很天真的傻白甜,却抵不住浮华圈子的诱惑,也并不懂男友那些古怪念头下的趣味。

在纽约的一个雨天,本应一起约会的二人各自拥有了不同的际遇,这边厢校报女孩紧张搓手羞怯微笑狼狈不堪跌宕起伏,那边厢公子哥四处闲逛、躲避、了解与和解,对名流生活讽刺力十足的同时,也让「不合时宜的浪漫」显得更难得珍贵。

这种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强烈戏剧张力,也让观影过程饶富趣味。

因为过往的片中总是充斥着婚外情、阴差阳错、自私小算盘,我一直认为伍迪艾伦是一个向往浪漫但嘲讽浪漫的人——浪漫可能发生过那么一瞬,但人性总是会战胜浪漫。

近年他最让我意难忘的《咖啡公社》中,结尾二人各自在喧闹环境中陷入《Manhattan》音乐里隔空想念的画面,我本以为已经登峰造极,没想到伍迪艾伦还愿意在片中呈现偶像剧结局般的Happy Ending:能听懂你笑话,能明白你的幻想的人,在你认为的魔幻时刻奇迹般出现在眼前,这是天时地利的迷信,也是最能戳中人心的那种默契的爱情。

坦白说,虽然我个人超级喜欢这个结局,但遥想40年前的《曼哈顿》(不久前刚上映了40周年重映版),伍迪艾伦在当中则传达了完全不同的观念:无论在观众眼中男女主人公再默契登对都好,促使两个人成为情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性格互补、不甘心、自私……这些因素在很多时候都超越了爱情。

能记住的只有那么几个瞬间,海报中二人雨中桥下的彻夜聊天便是其中之一。

遗憾吗?

遗憾。

但将自己衡量清楚后在当下作出趋利避害的决定,是人类最不浪漫的投机取巧。

究竟是什么让伍迪艾伦终于决定在这部新片中放弃阴谋论和惯有的遗憾处理我们并不得而知,我只知道,终于能在流淌的爵士乐和复古画面中见证一次奇迹的诞生,实在是本年度最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纽约的一个雨天》短评

甜茶多多少少能在气质上模仿伍迪艾伦,但范宁和selena加起来都不如十分之一个黛安基顿,所以如今的“纽约”离四十年前的“曼哈顿”千万里。

9分钟前
  • vvVv
  • 还行

对伍迪艾伦的电影总是不讨厌,但也总是喜欢不来.......没感觉

13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我非常俗气的说一句 选角真的太影响视觉美感了 (反而是最近比较喜欢的一部Woody Allen )

14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推荐

上流社会真空虚,真无聊,真好啊。

16分钟前
  • 魏小河
  • 还行

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看起来有点昏昏欲睡两女生一对比,傻脸娜的腿好好看,甜茶的颜值忽上忽下的。男女主这算是双双绿了对方么

20分钟前
  • 我的小呀小马甲
  • 较差

有点故作姿态了~时长不长但因为尴尬所以觉得真的冗长😳

25分钟前
  • Alien
  • 还行

4.5,太古典、太优雅、太浪漫,耄耋之年的伍迪老爷子还能写出如此18岁文青感的剧本,是近年发挥最佳无疑了。

29分钟前
  • RUNE
  • 力荐

居然是伍迪第一部片名中出现纽约的长片,曼哈顿和百老汇各用过两次,不知道是不是他最后一次拍纽约……回看2010s,最喜欢《六场危事》。

32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看完会高喊rnm退钱的程度,咱就是说,为什么2022年会看到一个把女性塑造成纯纯傻逼的电影?

37分钟前
  • 蹦恰恰
  • 很差

全球首映嘻嘻嘻~~正好是下雨天看的,惬意~~~

41分钟前
  • nowherewho
  • 推荐

Woody Allen只能演自己吧 任何人来演他都让人反胃 also I don’t think it’s New York that’s romantic, it’s more like the 70s.放到二十一世纪实在是又俗又土 不好意思

46分钟前
  • 卓尔 00
  • 很差

2020/2/20(四)16:30高雄威秀

51分钟前
  • Joe
  • 较差

还好之前没在电脑上看。伍迪艾伦第一部大陆公映作品,基本上还是他老人家最信手拈来的爱情小品,完成度各方面都还行。不过,不知怎的,这次这部给我看出了几分“用犯罪片手法拍爱情片”的味道。“甜茶”所扮演的男主,从人设到性格到着装,说白了还是跟伍迪年轻时候在自己作品里本人出演的男性角色差不多。无论怎样,伍迪艾伦电影中的NYC总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吸引着观众,这部亦不例外。四星整。

55分钟前
  • 銀河映像創作組
  • 推荐

对不起真的无法感受到文艺也无法共鸣。整部电影start out w such a pretentious vibe。哦大家好我们是主角然后我们都很有钱去很有钱又小众的liberal arts school🙄导演又把自己对电影艺术“独特又有深意”的见解一股脑儿地用女主倾诉出来,让人感觉很刻意地想把电影抬高到文艺水平。还有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实在是僵硬油腻尴尬,一看就是80岁老人拍出来的“大学生电影”。主要是还故意把主角以外的角色刻画的很肤浅很蠢以此来承托俩主角的文艺清高?我真的🫨 结尾虽然挺有趣的但是真的很潦草。知道想表达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碰撞后产生出美丽却只能短暂的烟火,但是电影前半部分对这个命题压根不提后面又太直白。不知道了,我觉得这部电影不配被称为文艺小清新☺️🫶🏻

58分钟前
  • Rkk💫
  • 较差

范宁演活了晚晚,说话那个表情姿态太像了

1小时前
  • 苏娃
  • 推荐

伍迪艾伦五成功力,高于《咖啡公社》低于《蓝色茉莉》。这次用的小演员都很新潮,但故事依然还是伍迪艾伦的:那些上流社会里的鄙视链和白月光,那些电影界的潜规则和绿茶婊,爵士乐和抖机灵,连甜茶的驼背也像是伍迪。觉得范宁表演太过,甜茶则太收,都不够好,幸好伍迪的剧本够有趣。小老头脑内剧场又多了一个渣女,这可能是亚利桑那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lovely慢着,这不是风月俏佳人的续集吗?

1小时前
  • Paradox
  • 推荐

发生在一个纽约雨天的《午夜巴黎》,伍迪的电影里充满了“迷惘的一代”中的感伤与忧郁,那种黏稠的质感契合于纽约的雨天,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闪烁着迷人的幻影,怀着对逝去年代的浪漫之爱,伍迪深陷其中走不出来。母亲的文学沙龙影射斯泰因,编剧的妻子出轨好朋友则又有乔伊斯的影子,盖茨比从爱情的迷幻中醒悟过来没有步入他了不起的命运……这么多影子说明的无非是《太阳照常升起》中比尔对巴恩斯的话,指斥贵族的矫揉造作,欧洲道德观念的冒牌,性欲是冲昏头脑的饱嗝,而盖茨比作为游手好闲者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终于在母亲的话中发现了他生活的真意,作为中西部陪睡女郎的母亲身上有着与“土地的联系”,盖茨比借此重新发现了他生命中与纽约车水马龙的血肉联结,当乡土成为一种遥不可及时,伍迪启示青年从城市中寻找自己扎根的土地,这很美利坚

1小时前
  • 川烨
  • 还行

3.5 伍迪老师常规年度节目怎么能错过呢!无论是卷毛还是甜茶🍵,在伍迪老师的电影里都变成了一只小驼背,都变成了导演自己;迷影梗当然依然铺得满满当当,在全场影迷的情形下,更易获得各种欢乐;依然机智俏皮以及总是因为看得太透而显得有点mean,依然是“离不开PM2.5”的骨子里的城市小资——翻译把一氧化碳译成PM2.5也是有才感觉还挺贴切的哈哈!不知何故明明看完的是纽约的故事,当我走过法梧树荫下的新华路,走过华山路的街区,似乎因为这部电影而变得更爱这里了一点点,这算不算是伍迪艾伦电影的魅力之一

1小时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巴黎,巴塞罗那,罗马,麦哈顿,开罗,纽约,老爷子天天在西半球溜达。东半球不让你拍咋滴?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