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情人

Mistress America,纽约新鲜人(台),美国情妇,美国女主人,美国女杰

主演:罗拉·科克,格蕾塔·葛韦格,艾米·沃伦,莎珑·华盛顿,凯瑟琳·厄布,贾思敏·西法斯·琼斯,马修·希尔,朱丽叶·布雷特,Shelby Rebecca Wong,Shana Dowdeswell,Alfred Maca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美国情人》剧照

美国情人 剧照 NO.1美国情人 剧照 NO.2美国情人 剧照 NO.3美国情人 剧照 NO.4美国情人 剧照 NO.5美国情人 剧照 NO.6美国情人 剧照 NO.13美国情人 剧照 NO.14美国情人 剧照 NO.15美国情人 剧照 NO.16美国情人 剧照 NO.17美国情人 剧照 NO.18美国情人 剧照 NO.19美国情人 剧照 NO.20

《美国情人》剧情介绍

美国情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特雷西(萝拉·科克 Lola Kirke 饰)是一名平凡的女大学生,落在人群之中毫不起眼。一成不变的生活和日复一日平淡令特雷西的内心备受煎熬,她一直向往着能够前往纽约生活,在她的内心里,纽约这座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代表着更多的希望和更璀璨的未来。 终于有一天,特雷西的梦想要成真了。她联系上了即将要成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布鲁克(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饰),在特雷西的眼中,布鲁克就是她想要成为的那种女孩。在布鲁克的带领之下,特里希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两人参加聚会,结交朋友,肆意挥洒着青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鲁克所隐藏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哆啦A梦: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馆凯利党净化之时女人的反攻枪王天使之灾14之夜神魂合体陈尸谜案鲨人警儿战火熔炉海上谋杀案第三季夹缬之恋看不见的小孩负鼠Mangroveforestsonthesea牡丹花开遥远的街区在路上珍妮·斯蕾特:怯场仙台有树隔壁的男人很能吃好逑双物语火柴小姐和美味先生出人头地家和万事兴之善意的谎言自拍黄金拼图PrettyDays超级异能人诺苏之鹰

《美国情人》长篇影评

 1 ) 偷别人的生活和偷人一样,都是不对的

虽然在上映时间上,Mistress America比Lady Bird要早了3年,但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都不难发现二者的一脉相承——Lady Bird以Christine离开故乡到纽约上大学为结局,Mistress America则承接了这个尾声,以异乡姑娘Tracy成为纽约一所大学的新生为开端。

那么,远离家乡、在大城市独立生活的伯德小姐,实现了她的文艺梦想,过上了时尚杂志或文学小说里的精彩生活了吗?

Mistress America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片头,用蒙太奇的方式展示了Tracy在新生生活中的种种尴尬。

咄咄逼人的室友,忘记自己的名字的新同学,兴致勃勃地想去迎新晚会social却遭到冷嘲热讽。

学业进展也不顺利。

努力写的作业只拿了平庸的成绩,于是越来越缺乏学习的动力。

修读了喜爱的文学专业,课程却百般无聊,还得忍受无知的同学自以为是的发言。

没有存在感,也没有成就感,大学生活就像一个喧闹的派对,Tracy身在其中,却倍感疏离。

转机从Tracy的一段若有若无的罗曼史开始。

她与同样被文学社“退货”的男同学惺惺相惜,读彼此的小说,交换意见。

这段近乎灵魂伴侣的暧昧点亮了Tracy黯淡的大学生活。

她变得热情、积极,从未如此投入和享受校园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男同学移情别恋,她的生活、精神状态又再次跌入谷底。

从影片的前段,我们不难发现,Tracy上大学以后面对的第一个大困难就是如何在新城市建立自己的新生活,换言之,学会独立。

“独立”并不仅仅指“自我照料”,学会洗衣服、换床套这么简单,而是指独自开展生活的能力,这包括能否在新的环境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情感支持体系,能否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能否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意义。

影片多次暗示Tracy是一个被家庭保护得很好的孩子,感情不和的父母苦苦支撑到她成年以后才离婚,在超市里分不清意粉的种类。

而纽约就像一片汪洋,Tracy在水力奋力挣扎,如果她学会游泳,就能探索其中的五光十色;如果学不会游泳,便被寂寞和孤独所淹没。

于是Tracy开启了第三次“纽约新生活工程”——结识即将成为她“继姐”的Brook。

Brook(Greta Gerwig饰演)的父亲即将与Tracy的母亲结婚,她年近30,在纽约过得风生水起。

她的登场亮相相当具有象征的意味:从时报广场中央的TKTS售票亭上鲜艳夺目的红色楼梯款款而下,穿着白色大衣和黑西裤,脸上带着精致的妆容,热烈而亲切地呼喊着Tracy:“欢迎来到星光璀璨的百老汇!

”自信的神情,张开的双臂,豪迈的步伐,她仿佛承包了整片时报广场,以女主人的姿态正在开门迎客。

(她确实住在时报广场,非常浮夸的住址。

)她以大姐大的姿态带着不谙世事的小妹Tracy经历了一个典型的纽约文艺夜:看live house、泡酒吧、直到午夜的派对。

之后,Tracy是这么形容Brook的:“跟她在一起,就像身处纽约市。

她让你想要找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逃避。

在Brook身上,Tracy找到了生活的热情,她喜欢和Brook待在一起,喜欢通过她的眼睛去认识纽约。

Brook热闹、戏剧性的生活刺激了Tracy的创作。

她记下Brook的金句,用在小说当中,写出了从未有过的鲜活人物。

她享受喷涌而出的灵感,主动卷入Brook的生活,鼓励后者一步一步地往脱线的方向走。

Brook梦想在纽约开一家独一无二的餐厅,每个顾客可在其中感受家一般的温馨。

即将开张之际遭遇现男友撤资,在Tracy的怂恿下她决定长途跋涉去康州,问多年未联系的土豪前男友要钱。

Tracy盘算着,这场闹剧将会是绝好的创作素材。

遭遇文学社退稿以后,Tracy对自己的创作能力产生了怀疑。

Brook的出现激发了她的写作欲望,使她一度重拾信心,误以为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然而实际上真正有创造力的是Brook,她用她的梦想、能量、雄心壮志织造了自己疯狂而迷人的纽约客生活。

她不依附于任何人,无视旁人目光,有主见,有创意,不服输也不害怕失败,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她找到生活的动力并为之全力以赴,是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独立而精彩。

她对生活的热情,被Tracy盗用为写作素材,刻薄地冷嘲热讽。

但这种热情,却正是支撑着Tracy在他乡精神抖擞地过日子的能量。

Tracy觉得Brook觉察不到自己身上注定失败气质很可怜,而Brook则反讽Tracy需要依赖别人的生活才更可悲。

纵观Tracy三次“纽约新生活工程”的尝试,后两次她都明显地把生活的意义放在了他人的身上。

有恋爱可谈,生活就是趣味盎然的;有新朋友带着玩,生活就是活力满满的。

当她得偿所愿加入学校最著名的文学社时,依然闷闷不乐。

她去请教灵媒,对方告诉她,你需要找到内心的归宿——向内,而非向外,找到生活的热情和能量。

于是第一次地,她做了这段时间里唯一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事——退出了名气虽大但理念向左的旧文学社,创立自己的新文学社。

她不再纠结于合群,也不寄望于依赖他人,她决定以自己的力量影响别人。

她从索取,变成了给予。

电影最后,她与Brook和解,也学会了欣赏Brook身上最迷人的地方,不是看似闹剧一般的疯疯癫癫生活,而是永远不被生活打败的勇气和永远不被浇灭的热情和信念。

他人是火柴,而她是篝火。

浪漫主义者燃烧自己成为别人的精神偶像。

愿Tracy,愿我们,能收获,能给予;能自立,能自足,终得自由。

“美国情人”是什么鬼,那么酷的女主角当然是“美国女主人”啊!

 2 ) 只是另外一个荒芜城

看完总觉得格蕾塔不像是主角,尽管影片前半部分镜头几乎都围着她转,而且虽然是剧情需要,但不停的换装,。

从BF衬衫高腰阔腿裤的性感利落装备到紧身背心紧身运动中裤的乐活girl再到条纹衫眼睛加冰岛蓝开衫的知性装扮,确定不是导演出于对女友的一片星星眼么?!

哈哈剧情展开,尤其是豪宅那一段吵闹开撕的群戏,几乎是火力全开,每个人的性格达到了深刻的刻画,每个人都化身为主角。

女主布鲁克。

布鲁克妹妹tracy,tracy同学及他的爱吃醋女友,以及布鲁克昔日好友,以及前男友格伦(已经好友成为丈夫)。

几个人都不是完美,闪光的角色,但各有各的缺点,凑在一起却可爱的很。

包括完成“开门/敲门”动作的打打酱油的邻居先生,压根儿就是个爱牢骚,假刻薄真孩子气的儿科医生嘛。

还有那个戴着眼镜脸颊通红的可爱神灵老头子。

初到纽约的tracy,满怀敬意和不安来到这个城市,再加上天生自信心不足,又被心仪的文学社拒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了妈妈再婚后,新家庭里即将成为姐姐的布鲁克。

结果就被她迷的神魂颠倒。

和布鲁克在一起相处,在她看来就是在和摩登纽约相处。

布鲁克兼职健身教练,在骑车运动仪器上大汉淋漓地发言:你做一件事的态度就是你对每件事的态度;玩乐队,认识很多人;即将开一间很stylish的餐馆;住在商务区的楼里,装修酷毙;又是个freelancer,几乎无所不能。

tracy几乎坏着小心翼翼的心情去仰望她,爱着她,想粘在她身后。

布鲁克随口一句做点意大利面,就惹得她惊慌,到超市电话求助妈妈和男同学,到底买那种意面比较好。

结果后来干脆各种面都买回去。

但同时,她又几乎以看透一切真相的态度,旁观着布鲁克最终开不成的餐馆计划。

但我一直认为,tracy是抱着顺便取材的意图,并非全部目的就是完成小说Mistress America(即便小说名字idea也是布鲁克的,这和抄袭布鲁克衬衫idea的那个女朋友,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一致的嘛)。

对待布鲁克,她还是想粘着她,经历着她的生活,也学着做一个cool girl。

用恼人又具杀伤力的语句“腐烂的身体”来描述布鲁克,这些只是文学化的夸张手法,并不代表她的真实想法呀。

再来说说,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欺欺人的一面。

比如布鲁克,心底也不算是酷到没边的女生,她的冒险即是安全范围内的。

比如被男友知道亲吻乐队里的人,面对被撤资餐馆没了门路,公寓也被换锁的境地,哭成了泪人儿。

在餐厅被高中同学认出来并被翻旧账,虽然在一番很精彩的口仗之后,看似占了上风并不care.但其实内心还是别扭和不爽的。

以及她总是自称,某种不光彩的事她偶尔也会做,但这并不是她的性格构成。

以及,tracy的男同学,绝壁是一个输不起的娘娘腔。

和女友妮可玩象棋都输不起,更别说去喜欢tracy。

还有脸说,“有时候我会觉得我是个天才,希望时间快进到我成名的那天。

”啧啧,照影片里来看,你大概永远成不了天才了。

只是个不man的loser而已。

还有布鲁克的前男友,和妻子住在郊区大别墅,装修有品位,妻子貌美独立,看似都美满。

但在群戏里一秒就露馅。

他口口声声抱怨,自己是为妻子才变成一个穿羊毛衫的男人。

而自己明明是以前住在市中心,听superchunk,tirp shakespeare之类音乐的酷boy(最后俩词是我主观加的)。

在我看来,他就是有钱,偶尔却社区志愿中心做义工,来排遣生活,逃避生活的郊区大胡子大叔。

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浪漫的想法,或者打心眼里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要是条件够成熟的话。

也许吧。

但也许真的只是自己没那么酷,也没那么美而已。

 3 ) 寻找美国情人

如果《Mistress America》真指的是传说中的美国情人,那么片子里最有资格去追求的,就是Brooke的前未婚夫Dylan。

Dylan其实在故事的一开头就被提到,Brooke把他描绘地如此风流倜傥,如何性感又巨有钱,而当一行四人真的开车到美国的富人州Connecticut找到他时,出现的却是个大腹便便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

他住在乡下的大房子里,去社区敬老院打发无聊的时光,还弄个什么社区农场,与漂亮却无趣的妻子貌合神离。

于是他说起自己在拥有这一切之前的时光,进入高盛之前是个教书匠,曾经也是人穷志不短。

然后是他终于说出来:“i miss New York, man.”还偷偷地去网上谷歌前女友的生活照片。

对于Dylan来说,他想念的其实并不是前女友,更是前女友身上所代表的纽约的生活,那座城市系的所有精彩和光环。

他现在有了自己所想有的一切,离开了纽约,却再也找不到那种梦幻般的感觉。

纽约,和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才真正是那个Mistress,因为你会爱她,恨她,羡慕她,喜欢有她一起美好时光,最终,却发现不能将她据为己有带回家——这样的残酷不仅是Dylan,还是仍然生活在其中的Brooke也终将体会到。

Dylan说:“Whatever that you're doing, it's working.” Brooke答:“No, it's not.” 对于跟她命运交错并爱上他的异乡人来说,城市的奢华,财富的诱惑,以及与之带来的神秘,让自己的皮肤里充斥着兴奋和热情的瞬间,甚至夜不能眠。

她的魅力诱惑着他,激发他,满脑子是梦;尽努力地想去得到她,拥有她,整个亢奋到曾经不顾一切。

 4 ) 跟不上

看的时候在想《弗兰西斯·哈》,应该感觉挺像的。

感受最先是音乐,看预告片时就记得了OMD的《Souvenir》。

能感同身受的段落是开头女主遇到男主,然后整个人变精神了,神经般的走来走去,最后却在现实面前停下来,这段的节奏很喜欢。

不知道导演对布鲁克这样的角色是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大概是赞同的吧,短评里有人这样说,做一个浪漫主义的失败者也好。

这样是挺好的,失败着,但充满着能量。

 5 ) 中二病到老终寻特效药

不是les剧 不长的电影感觉读了一部小说 ... 女主是妹妹和即将成为一家的姐姐 姐妹俩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姐姐 每次都有一篮子的想法却不付诸实践 鼓吹给别人听 别人借鉴付诸行动结果成功.... 姐姐想开店遇到困难听别人劝就打退堂鼓... 姐姐给爸爸打电话那段真的是哭了 hang in there!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Don't just bail.That's what the Cardinases always do,move onto something else,hanging on there!』果然梦想是需要很深的执念 hang in there! 然而 妹妹在大学交的第一个朋友(男生)和自己室友成为情侣 觉得被NTR 内心五味杂陈 终于在电影的末尾和好朋友爆发自己的感情 问为什么不和她交往而是她室友 朋友对她说『I needed someone I can love.Not keep up with.』妹妹却说...『Sometimes I really just think I'm smarter and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Not necessarily with math or science or whether something is east or west ,but pretty much with everything else.And if I could figure out my look I'd b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 too』 后面朋友的神回复不打了 总之 嗯 震惊到我了 (我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每个角色感觉都好真实 真实的就像我身边的人 突然想到很多很多年前 我还是个无知的少女(误)一郁闷就想找好电影 排解自己的中二病总希望有一天 电影可以教会我什么 可以真的释放我的坏能量 可惜一直误解就像感冒却没有特效药只能一直输液... 看到这部 我真的想说 我真的找到了...这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却对症下药 BGM真的超级好听 赶上『我恨你的十件事』了想不到美帝也可以文艺的顺手捏来 毫无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 OMG 我喜欢这样的美帝 比法国鬼精灵的电影还喜欢 突然想起以前看的一部美剧?

都忘记名字 女主自编自导自演 (恩 不小心又脑洞了总之 编剧 hang on there!在中国上映一定买电影票自己去看 w 最近觉得果然人活得长了什么事情都可以遇到原来世界上竟然存在对症下药的电影留起来藏豆瓣里 等很多年后给中二的孩儿看滚去睡觉

 6 ) 一个不会成为“成年人”的人

Tracy初到纽约,终于联系上即将成为她继姐的布鲁克,布鲁克是她向往成为的那种纽约客,带她在各种聚会中穿梭,认识不同的酷的人,梦寐以求的纽约生活好像终于成真。

但很快,你会发现,布鲁克不是那种真正“玩转”纽约的人。

而tracy,融入群体困难,观察者,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却可以很快看清布鲁克无法正视的问题,并在那篇小说里写了下来。

为布鲁克那样的人写失败的结局并不难,她总是急急忙忙的说话或做事,如果不是对她的回应,她就仿佛没有听见,继续自说自话,好像只能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真正与他人沟通。

她随时冒出很多的想法气泡,太多以至于并不珍惜,太多以至于没有一个被实践。

她可以身兼数职,看起来游刃有余的切换各种很酷的身份,她在很多地方出现,却不在任一地方久坐。

一开始,我对她的感受是不适却像tracy一样被她吸引。

这种不适感来自一个危险警铃,布鲁克选择了与常人不同的生活,她像一个不愿被驯服在野外独自求生的野兽,她是那种尝试跳出沉沦的勇者,但这势必带来不安感。

她不切实际的做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她做了我们想做的事,在现实中,却活得并不怡然,因为热爱充盈着她,她却不知道该怎么生存,就是关于赚钱的那种生存。

所以她让我们不适。

“她看起来很不像一个成年人”,所以她仍和年轻人混在一处,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年长许多。

我们对成年人的舒适感来自他们对成年世界规则的把握和将自身恰当安顿于此的放松感,是将他们嵌入标准化生活后的安全感,可布鲁克不在其中,她是浪漫的西部牛仔,她独自面对自由和虚无。

那些在集体中感觉安全却无所事事的有钱人需要她,我们也需要她,她是我们都想看的故事,我们却没有勇气真正进入她的故事。

选择仍在于此,是死气沉沉的安全感还是前路茫茫的生机,是在生活中充满诸如怕有钱老公和自己离婚这样实在的怕,还是面对一片虚无的畏?

 7 ) Defend me against these monsters!

美国情人这部电影非常温和,它没有尖锐地指出任何人的过错或者社会的病态,而且即使是小角色也是充满个性的,让人能找到生活的共通点。

通常情况下,人无法忍受过于尖锐的作品,尤其是触及非常稀松平常的生活题材,稍一不留神,充满朝气而敏感的抒情就会变成虚无主义的讽刺,披着看似是文学青年的哲学思考,实际充满着肤浅的牢骚。

导演和主演合作的先前一部作品Frances Ha就有点陷入我上述的矛盾中。

Frances Ha里Frances与现实社会的不相合性过分理想化。

在Frances Ha里,主线之一的友情也被描写成不牢固的:朋友和自己给世界的形象反差太大,朋友Sophie远去日本在临行前才告知自己,朋友对生活和爱人的选择和自己的人生观念相差巨大...在Frances Ha中,Frances Ha是近乎被背弃的角色,她面对陌生人,上司,朋友都用尽了真诚,只讲对错,不谈利弊。

这是一种勇气,却也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源于对生活敏感而真心的体悟。

Frances Ha对外界是近乎indifference的,从而少了一种对生活的焦虑感。

角色个人的进步到尾声变成了一种真诚的必然结果。

相比之下美国情人里的B和T的故事,他们的冲突就显得更有活力,在活力中弥补了 Frances Ha里欠缺的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焦虑,从而更加写实。

美国情人通过一系列纽约繁华而有趣的生活抓拍展现,没有涉及性的男女情感展现,戏剧性的反差,横向的性格反差,和纵向地故事发展的反差来展现青年摸索人生的故事。

导演和编剧在美国情人没有只主要立足于这类充满热情而或许无法适应社会的青年人无力,继而坦然地在日继麻木中期待未来,美国情人中安排了很多冲击性,将人物社会性的一面和文学化的平衡了起来。

在普通文艺电影里,充满了创造力的Brooke,可能不会同时是健身教练,而且是在纽约拥有很多朋友的社交达人,而且她非常用心地着手经营一家餐馆;Tracy作为一个倾慕文学的大学生,也不会有刻意涉足进他人的生活中,机警地发现并攫取一起素材的行为。

这两个主角色的个性设置,都突破了常规此类型电影中的单一感。

-Brooke“闻着腐烂”,“注定失意”,“世界最后的牛仔,充满浪漫和失败”。

Brooke会因为看电视而激动地睡不着觉——她是一个很敏感的热爱者。

相比 Tracy的尖锐,她是一个包容者。

她的热爱胜于一切,热爱本身比热爱内容重要很多倍,所以很多热爱都可以不被付诸实践。

然而她又会在时候很天真而又一本正经的抱怨,好像不好的结果应该都是别人的错。

她本质,像所以过分聪明又过分真诚的人一样,是很自恋的。

他们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创意,知道这样的品质是世界推崇的,因此为理由挥霍。

听起来像是不争气的孩子,但是那种无法持之以恒已经属于这种性格中的一部分。

他们知道自己如果在理想的世界中会是多么完美而可爱,因此他们把现实降了级。

纵然现实里他们的套路行不通,他们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聪明,可爱和善意——这些优点非常纯净,在必要时候会令人感动地流泪,但是,他们也总会有一些无法在现实生活的时候。

遇到这样的境况,就出现了两种评判的人,一种反对者和一种支持者。

反对者的理由我们已经听过太多遍,支持者的理由似乎也千篇一律。

但看起来所有人都在支持和自己相像的那个人物模型,配合着无所事事之人的一些幻想。

而真正的公平,应该留给不给过分主观的人——真正审视权留给那些,愿意抛下自己的概念自己的历史去审视一种生活,一种价值观的人。

虽然不把角色与自己身上的特点重合是一件很难做甚至无法做到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真正看到Brooke,而并非有我**特点的Brooke的时候,我们就能理性地看她的热爱,她的热爱方式,她的对与错,她的方向和她的反方向。

那些“浪漫和失败”都是相对的,那么从一个作家(Tracy)口里说出来,又会是怎么样呢?

-TracyTracy是个毒舌妇。

但这种言语上的残忍不是她内心的黑暗赐予的,而是专属于一个作家的敏锐赐予的。

这种作家的天才迫使她去审视身边的人,审视一切那些被隐藏的或潜意识的想法。

有时候,他们因为能看到的太多而不能承担。

那些不属于这些敏锐的洞察者的东西,却落在了他们的眼睛里。

这些细节,性格,穿透性,消耗着他们——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对世界越来越来熟悉的惊喜路上转到对对世界越来越失去兴趣甚至绝望的路上。

他们跟人相处一个晚上,就能看清楚那人的生前身后事,了解清楚那个人会在杀人游戏里选谁当杀手又选谁当警察。

而Tracy,也作为这样一个“天才少女作家”,没有白白浪费她的才华。

她近乎残忍的描写了Brooke,近乎残忍的引导故事的发展。

如果用很幼稚园式的心理分析,Tracy在Brooke身上看到了一种未来的影子,这种未来虚幻但充满活力,满足了T每一种积极的幻想,而又留下一个悬而未定的结局。

T热爱B的才华和积极。

但是每一个积极的人都会招人喜欢;而作为傲慢的作家,能够扮演上帝角色的身份基础是对被自己宰割的众生有一种坚定的(即使有爱和敬意)轻视。

这就是T对B怀有的情感。

她不像一个摇滚小孩,在遇到鄙夷的东西必须要大声骂出来并乐意为此打一架,她拥有足够的普通人社交技能可以让自己敬佩与轻视共存,并在说话的时候完全放下身躯,两眼闪光的真诚。

但是即使更相信自己的才华和毅力,T依然热爱着B,即使纽约城再大,即使某个人的缺点再大,美好的事物总是美好的。

Tracy的才华不仅仅再看清,更在于区分。

在电影的最后一刻,T说其他类别的人相比较B什么都不是,那些人只是她篝火的火柴。

从一种角度,这是一种对美国文化的抗议,那种再崇尚创新和热情也最终通过资本来评判的价值体系。

这种资本的最终成功,是很广义的,也是扎根在每个人心里的,即使是这个非常有洞察力的大一文学女青年。

她区分出了B,知道她是个失败者,但是在怎样的框架下失败呢?

她无法精准的定义,那样做的话对谁都很残忍。

但是她同时知道这种“失败”的所有根基就是一种框架,这个框架倒塌了,B就是那个世界上最后的牛仔,只不过完全充满着浪漫没有失败。

B浪漫的对象是生活本身,是被偷走的花t恤的创意,对前男友淡然的嘲讽,对于T一阵无力的咆哮,重新考SAT, 申请大学,搬家,和仇人一起过感恩节。

和B相比,T的确还是个孩子。

或许她作家的犀利洞见让人觉得她更加成熟。

然而她的整篇故事,也可以戏谑为——一个纽约大学生的过家家游戏:今天我要让她当一个失败者;明天我要让她穿上最好看的裙子,她要浪漫而成功。

到头来,失败与否,以及浪漫与否,都是T一个人定义的,而被那种生命活力吸引的感觉却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T冷静而克制,一个人吃饭,在乎成绩,不过分在乎社交,开心时有热情的点子,不开心的时候走到party门口又折回宿舍。

她是一个不典型的酷小孩。

但是她再酷,都有终结。

在一步一步发掘一个有趣的纽约人的时候,她的内心也同时被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氦气气球包围。

她感到充盈和兴奋,作为一个观察者。

B就是她青春火焰的消防员——T的笔下可以讽刺男女老少每一种人,唯独B这样的,像高中的那一种神奇的同学,可以把本来一清二楚的数学题问得自己也有点晕头转向,于是接着想了很久,才发现,哦,这里错了。

T太聪明,太敏锐,太习惯聪明,太习惯敏锐。

T是温泉,泡着舒服就再也不想出来了,B于是运了很多很多冰块过来,这样温泉上空得氤氲全部散掉,T可以拿着镜子,看到自己的眼角也是红的,但自己依然很可爱,很美,笑起来可以迷倒一片男生,可以豁然开朗地说:“Yeah, fuck those Columbia girls, and those self-elected douche bags.” 但是实际上,看不看得清又有什么要紧呢?

我们能看清一秒,也永远不可能长久。

现实点又浪漫点地办法就是,学会那种看不清状态下准确摸瞎的本领。

 8 ) 收起你的傲慢,让生活给你上一课

【是美国情人,还是美国女主人?

】「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在你开车旅行时,永远都到达不了目的地,也希望永远不结束?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候,「二十来岁,无所事事,以为自己是个作家。

」你读很多书,看很多电影,经常去看演出。

你尝试搞点大麻,跟异性勾搭,凡是跟离经叛道搭边的事,你都想试一试。

你暗搓搓地准备写第一个短篇小说。

就好像电影里的翠西,十九岁,只身一人远赴纽约市区上大学,参加各种文学课程,被身边的同学孤立,好在结识一位志同道合的哥大男同学,互相交换作品的同时,也交换了些许暧昧的眼神。

你们都向往进入莫比乌斯文学社,又都被拒绝了,好在你可以搭着他的车出去兜风。

是的,你们很般配。

但好景不长,他很快有了女友,不是你。

他嫉妒你的才华,不敢高攀。

一定是这样。

于是你难受了,谈不上伤心欲绝,但青春期的眼泪总是太廉价。

你得找个地方排遣情绪,不想独自垂泪。

于是你想起了她:布鲁克,一个已经三十岁、未曾谋面的女人。

她即将成为你的姐姐,因为你妈妈要跟她爸爸结婚。

于是你拨她的电话,没人接。

她很快回过来了:「知道纽约时报广场在哪儿吗?

」布鲁克的声音听起来多么快活。

这又是一部有关纽约、有关女生情感的电影,让人无法不想起导演诺亚·鲍姆巴赫跟格蕾塔·葛韦格合作的上部作品《弗兰西斯·哈》。

该片带着明显的新浪潮印迹,在全世界范围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荣膺当年《电影手册》十佳(鲍姆巴赫第一次的上榜)。

凭借格蕾塔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精准把握和鲍姆巴赫对纽约的深厚了解,加上二人合作亲密无间撰写的剧本,这组电影情侣档正成为近几年纽约电影界的宠儿。

他们的贡献难分轩轾。

在相遇之前,鲍姆巴赫曾经凭《鱿鱼和鲸》声震奥斯卡,在洛杉矶拍过一些独立电影,小有名气;格蕾塔出演了大量的低成本独立电影,是美国独立电影运动「呢喃核」的女神。

他们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叫《格林伯格》,鲍姆巴赫的老朋友本·斯蒂勒主演一位神经兮兮的中年危机单身汉,格蕾塔饰演女配角家庭教师。

《格林伯格》算不上一部成功的作品,和格林伯格的人生一样。

之后,鲍姆巴赫跟他的好莱坞女演员妻子(《八恶人》女主角)离婚,搬家回到他的出生地纽约,跟格蕾塔组成了情侣兼合作拍档。

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十多岁,产生的化学反应非常惊人。

《弗兰西斯·哈》跟鲍姆巴赫之前的作品迥然不同。

这是他第一次用黑白片拍摄纽约,第一次用女性作为电影主角,也是05年搬去西海岸后第一次重回纽约拍电影。

诺亚·鲍姆巴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编剧。

他是韦斯·安德森的好友,两人合作编剧过多部作品,互相当制片人。

他也编剧过多部商业作品,譬如动画片《马达加斯加》。

他长于各式编剧和导演的技巧,而格蕾塔擅长从生活中捕捉巧妙的细节,二人合力,贡献出一部接一部绝佳的作品。

与《弗兰西斯·哈》描绘的闺蜜情不同,本片叙述的是三十岁的布鲁克和十九岁的崔西之间的小故事。

这种讲述不同代际人之间交流的故事,更容易让人想起鲍姆巴赫的上部电影《年轻时候》——年届不惑的导演如何应对事业不利和咄咄逼人的青年导演的威胁?

《年轻时候》依然由老朋友本·斯蒂勒主演,是一部彻彻底底的「鲍姆巴赫」作品。

经过数年沉淀,它比《格林伯格》少了几分癫狂,多了一点面对失败的从容和坦然。

看清楚没有?

凡是男性的、少年成长的、中年危机的都是源于鲍姆巴赫的洞察,而那些女性的、新生代的、大大咧咧的则是葛韦格的创意。

一个是人到中年的男知识分子,充满了焦虑和使命感,另一个是年少成名的女青年新锐,满腹才华挥洒起来毫无顾忌。

这就是鲍姆巴赫-葛韦格组成的最佳拍档。

回到电影。

翠西和布鲁克这一对因父母要合组家庭而新结识的姐妹,见面后竟然毫无意外地合拍。

布鲁克身上洋溢着大姐大的风范,喜欢有一位小跟班身边听她侃大山陪她逛酒局,翠西一边饶有兴致地走进布鲁克的世界,一边又暗暗观察她的一言一行准备写作新的短篇小说。

名字取好了,就叫《美国女主人》,因为布鲁克想开一家开放式的餐馆,类似沙龙的性质,而她就是沙龙的女主人。

「餐馆注定开不成……布鲁克身上有腐尸的气味。

」跟世界上其他早慧少女一样,翠西兼具了毒辣的眼光和有样学样的毒舌笔法。

她明知道布鲁克的餐馆注定会失败,但她还在一旁怂恿布鲁克坚持下去,甚至拉上那位跟她暧昧的哥伦比亚大学男生以及男生的醋缸子女朋友。

为了短篇小说的新情节,她必须推着布鲁克迎难而上去寻找前男友的赞助,直到走向一败涂地。

写小说的人都拥有一种上帝般的傲慢,因为他们对笔下的物角色生杀予夺、全权在握。

初学者的写作从生活取材,往往混淆小说作者和生活的角色,忘记了自己是从生活取材而不能为了小说去插手小说原型的命运。

翠西开始去影响布鲁克的生活,以满足她的小说预期。

同样的傲慢还体现在她对待哥大男生的态度上。

明明她对他只是有好感,却有意勾引他,因为她在潜意识里把他当成了另一个小说中的主角。

做这些事时,仿佛可以看到翠西的小说家人格在得意地哈哈大笑。

翠西幼稚的把戏很快被戳穿了。

她把布鲁克当作女主角写进小说的事,以及小说里那些破碎、刻薄、不成熟的词语被当众朗诵出来。

她仿佛被扒光衣服当众吊打。

房间里所有人都站到了她的对立面。

她的尊严遭到彻底的羞辱,布鲁克当场宣布和她绝交。

她们的父母做出了不结婚的决定,所以她们也不必再是姐妹。

不经历几场狗血绝交,不能痛痛快快的成长。

翠西,不到二十岁,立志成为一名作家,本以为能玩弄生活,反而被生活狠狠上了一课。

在现实中,故事进行到这里基本结束,别去幻想光亮的结局。

你的小说还是被退稿,你的小说原型就此和你分道扬镳。

收起你上帝般的傲慢,不要妄图强暴生活,生活从不会给你一个温情脉脉的回身拥抱。

 9 ) 《美国女主人》:新纽约人的都市梦想

诺亚鲍姆巴赫的影片总是有着充满智慧又异常亲切的幽默,他所塑造的角色往往都是在随性地聊天,他会用最自然的笔触去刻画来自于不同地方的新纽约人漂泊在异乡的幸福和惆怅。

他们或许像弗兰西哈一样年轻充满活力,又傻得天真缺乏历练。

又或许像年轻时候本斯蒂勒夫妇严肃缺乏个性又觊觎成功。

这次的角色布鲁克也是这样一个追梦者,她是一位室内设计师,却又身兼多职,全为了在布鲁克林威廉斯堡开一家小餐厅,突然有一天,一个女大学生闯入了她的生活。

格蕾塔葛韦格是鲍姆巴赫的缪斯,她联合编剧的剧本总是具有自传体的成分。

惆怅的弗兰西斯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萨克拉门托寻求避风港,这可能来自萨克拉门托人格蕾塔自己初到纽约的生活阅历。

所以在这些格蕾塔参与编剧的剧本中,一切非常接近真实,每个人都有骨感的野心和追求。

这次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叫崔西的女大学生,她是伯纳德学院的大一新生,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的陪伴,也不喜欢学习。

后来终于有个哥伦比亚的男生陪她聊天,推荐他给文学社团写东西,不幸的是,她最后发现这哥们有个女朋友,还是个吃醋的女朋友,气得崔西把手机屏幕都给摔坏了。

格蕾塔正是毕业于伯纳德学院,她在大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成为了角色性格描写的有力元素。

孤独青春期少女急需知己,在这自然而然的动机之下,格蕾塔饰演的布鲁克出现了,她从时代广场红色的阶梯下以一种明星亮相的方式走了下来,她性格直爽,敢骂敢恨,就像标题美国女主人一样,以一种大姐大的身份呵护着崔西,成为崔西的靠山,甚至偶像。

这种故事的动机在传统的描述青春期少女的电影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然而就布鲁克的性格,《纽约时报》的影评人史蒂芬霍尔顿指出,让布鲁克在纽约大众中与众不同的是她这种任性和天真。

她说话就如滔滔黄河水一分钟能灌出好几百个单词。

在酒吧碰见老情敌时,直接上法克碧池等高端词汇,这种直率十分有趣,观众们时时刻刻都被格蕾塔葛韦格巨大的气场所吸引。

同时,布鲁克带着崔西游走纽约的大街小巷,这可能也是该影片最具有纽约情怀的地方。

之后,布鲁克想开一家餐厅,她召集一匹人,包括崔西,那个哥大的男生,男生吃醋的女友,去找自己富有的男朋友。

之后整个故事的戏剧冲突完全局限于一个封闭的房屋内。

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吵个不停,电影后半段的风格犹如波兰斯基的《杀戮》。

AVClub的影评人AADowd在论述这部分的时候,认为“该片不仅深扎入20岁90后这批年轻人的内心挣扎,也同样显露了纽约客存在的一种自恋主义特征。

在诺亚鲍姆巴赫其他的影片,这样的自恋也是常见的,尤其是那对《年轻时候》中不按纪录片原则做事,随意演绎篡改真实的纪录片导演,在本斯蒂勒与其的争论中却反尔笑其愚蠢。

可见这名46岁的诞生于布鲁克林的导演早已洞悉纽约这座城市的个性和缺陷,这也是他电影中的一贯主题。

不得不说,这种电影就观赏性来说是精彩的,耐人寻味的。

角色之间的争吵也是相当火爆。

虽然与神作《弗兰西斯哈》还有一定差距。

不过他的电影就像纽约这座城市,文化思想的大熔炉,以及掩盖不住的最单纯的梦想。

感谢观看,本文写自纽约。

 10 ) 结尾太草率了,旁白几句不能表达之前的气势

电影只有84分钟,扣掉开头结尾也就80分钟左右,前79分钟我看得津津乐道,深怕下一秒就要遇到结局了,也一直忍住不去看进度条来隐瞒我的失落感,但是最后还是迎来结尾,失望了。

好可惜,虽然我不知道到底要以怎样一个结尾才算是满分或者优上,但是像这种治愈不管是剧情还是喜剧了,结尾都会让人感觉大石落地,觉得特豁然开朗的感觉,可是这样草率的电影就是让我觉得毁了一部电影,但是介于前面真的很精彩,只减一颗星。

接下来说电影,不管是电影的画面还是音乐,让我想到《5 to 7》,我只是说音乐画面而已并不是说剧情,因为这类片讨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质感”,质感这东西很奇妙,对于电影来说你看了以后会觉得心情很好,当然清晰度和光线也是加深质感两大利器,抛开了这些还有画风。

想想《One Day》、《断线》、《Alex of Venice》等,这些电影在画风上就已经能告诉你这部电影是啥颜色的了,当然用颜色来形容很奇怪,因为画风的取决不也是调色吗,One Day的蓝和断线的暗,一个忧郁一个繁琐,但最终都被治愈,这很奇妙。

(扯了好多。。。

)总之电影不算今年最佳(个人觉得今年最佳是《Jack》一部德国电影),但是特别顺畅而且会吊着你的胃口,并且一切情节都是按着你想象中的路线走所以内心感觉特别顺畅,跟着妹妹迷失哭泣也随着姐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发怒,能带着你的情绪起伏的电影真的算的是难得的好电影,虽然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也就一小时二十分钟,可我却也在其中明白了一小些道理。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看似挺容易,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看似很难。

而这一切其实都只来自于你内心的一个小转变即可,就像翠西说的:“我可能换个发型衣服我就是一个美女了。

”当然我觉得翠西很漂亮。

有想法创意固然好,也别让这些蒙住了你看现实的双眼。

因为就像姐姐克莱尔一样一来大起大落,她找到的解决方法是离开这个城市去下一个城市,她算是聪明的了,而有些人就一直堕落下去了,所以这真的很值得去知道。

最后做一个总结吧,除了结尾其余一切都很棒,有喜剧有治愈,结尾的旁白真的是太没有说服力了。

《美国情人》短评

无聊ヽ(ー_ー)ノ

3分钟前
  • 屎霸
  • 较差

神奇的友谊 She was the last cowboy, all romance and failure

6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有点伍迪艾伦的感觉啊。

10分钟前
  • 平板车
  • 较差

do something depressing, but young.新生代纽约客,中产文青,孤独又充满生命力,孤绝寄情于异乡大都市的浪漫与心酸。

11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推荐

别墅那场戏反映了导演对空间构造和理解能力几乎为0。

1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没有Frances Ha有趣,但是Gerwig还是给片子添彩的,一出来人物就是生动的。别墅戏过长,张力也不够足,只有几段还算有意思。城市小品还是Woody Allen的节奏比较适合我,鲍姆巴赫差点火候。

14分钟前
  • HAL
  • 推荐

她是最后的牛仔,那么多浪漫和失败。//鲍姆巴赫是会是下一个伍迪艾伦么?

15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空虚寂寞,哈。普普通通吧……

19分钟前
  • 小乔到手
  • 还行

绝对是舞台剧的台词量哈哈哈。20180107@广州奇遇书店通宵放映

21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Do you know any people who behave this way? Do you?

25分钟前
  • YuRAY
  • 还行

话唠小清新,高潮撕逼大戏。

30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还行

居然挺好看,Brooke简直是无数上海小姑娘的翻版,说得好听就是生活精致怀揣梦想,说得丧一点就是斤斤计较又碌碌无为。换一个地方也一样,生活不是drama,需要的还是接地气

32分钟前
  • AshtrayGem
  • 推荐

我甚至不会因为又觉得把纽约拍得太hipster而讨厌这个电影了,因为Greta Gerwig从头到尾就像一个传销的,还是在努力背词的那种。(大概是因为Brooke看上去虽然很hip但其实没有上过大学的原因。)

35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较差

No.7 這兩夫妻一起搞的電影我都挺喜歡的,絮絮叨叨的台詞,大大咧咧情商低得嚇人的女主角。生活化得不像是真的,這也許就是美國75到80一代真正的生活。

40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8】2015年标了想看,今天终于在飞机上看了~看到最后描述Brooke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失败者,竟然有点泪目,可能我也是这个类别的哈哈

44分钟前
  • 拉赫玛尼诺妇
  • 推荐

特别有意思!人物设定讨巧滑稽,故事发展简单有趣,绝对是春季的文艺片佳品。Greta Gerwig真的要成了好莱坞的文艺片女王了,几乎无烂片的记录,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47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带入三十岁的心态后再看一次 就不觉得brooke伪善了 是个beautiful loser啊

48分钟前
  • saturdaylou
  • 推荐

纽约的内地婆媳剧水平

53分钟前
  • 皿皿
  • 较差

看不下去

55分钟前
  • 般若萝卜
  • 较差

不如“哈”,倒是可以当做城市宣传片的路子。布鲁克的角色很好,甚至是她的独角戏,但她和特雷西的关系很牵强。结尾的强行圆满让原本可以更深入一点的角色变肤浅了。

58分钟前
  • 枯藤和老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