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

Manifesto,反艺术宣言(港),凯特布兰琪:宣言13(台)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Erika Bauer,Ruby Bustamante,Carl Dietrich,Marie Borkowski Foedrowitz,Ea-Ja Kim,Marina Michael,Hannelore Ohlendorf,Ottokar Sachse,Ralf Tempel,Jimmy Trash,Andrew Upton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宣言》剧照

宣言 剧照 NO.1宣言 剧照 NO.2宣言 剧照 NO.3宣言 剧照 NO.4宣言 剧照 NO.5宣言 剧照 NO.6宣言 剧照 NO.13宣言 剧照 NO.14宣言 剧照 NO.15宣言 剧照 NO.16宣言 剧照 NO.17宣言 剧照 NO.18宣言 剧照 NO.19宣言 剧照 NO.20

《宣言》长篇影评

 1 ) 好电影是上好的食材,而你则是这道菜的料理师

[爱心]我认为的好的电影本身就应该是艺术品,应该对你具备基本的尊重,也可能只是给到你一个灵活/无拘的框架与精选的元素,这有点像美食给到你上好的食材,而料理本身,留给你自己操作的空间结合自己毕生至今的感想与理解,发生完全的与不完全的化学交互/反应,而你,可以被认为是这部电影的“料理师”.是的,你沉浸认真的为自己料理这道菜。

_Maskin

 2 ) 电影院里的行为艺术

在北影节的第一天来看这一部。

影片本身并不算是通常意义上的电影,而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

翻了翻评论发现始于博物馆的装置艺术,怪不得。

从cate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口中说所代表的每个流派的观念。

职业、场合、行为,都是表达的媒介或载体。

她借助这些,叙述出激烈又平和的宣言。

各种主义各执一词,却又在其中蕴涵了某种共通。

作为cate粉,她的演绎无疑是最大的看点。

所有角色各有特色,细节里张力十足,直视镜头的时候那些犀利的东西就迸发出来。

这整部电影其实正如她新闻主播/现场记者的口说出的,作品公开的那一刻,作者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如何解读全看观众。

你看见了谁,听见了什么,它就是什么。

最后表达一下对我女神的爱,屏幕上聚集了12张她的脸时,还是很有震撼效果的。

为此多给一星。

 3 ) 藝術嘅野,你識條鐵咩!

如果你是姬蒂 白蘭芝(Cate Blanchett)的粉絲,你會很喜歡電影《反藝術宣言》Manifesto,單是觀看她的形象和演技已叫人目瞪口呆值回票價。

如果你是藝術達人,通識不同時代不同媒體的前衛藝術和意識型態,你會看得很過癮。

但假如… 藝術嘅野,你識條鐵咩!

那麼朋友,你要小心,預備接受像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的挑戰。

反藝術可以去得幾盡反得幾癲?

看《反藝術宣言》的經驗告訴你,就像精神分裂。

之前電影《思.裂》Split戲中主角Kevin擁有23種分裂的人格,互相制衡又互相影響著。

《反》有點像把「藝術」擬人化,透過女王白蘭芝 精彩的演譯12種分裂的人格,而角色在互相的在糾纏在變異。

其實白蘭芝 之前亦有過相類似的變奏演出,電影《七人一個卜戴倫》I'm Not There由六個不同年紀不同膚色的男女演員扮演卜戴倫,白蘭芝 是非一般有型的演譯了其中一個。

《七》點題的說出他(卜戴倫)不在這裡{I'm Not There},他不是任何人,他就是每一個人。

德國裝置藝術家兼電影人朱利安 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看了《七》的影響後顯生了《反》的概念,到《反》的錄像裝置制作時自然邀請了白蘭芝在《反》更徹底的全盤一人演十二角的破格演出;《反》的宣言就是我(藝術)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我(藝術)就是每一個人。

當然在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中十二這數字有著特殊的意義,聖經中十二門徒(不同的人物、地位、職業)在耶穌升天後分散去世界各地向世人「宣講」福音。

這跟《反》片白蘭芝一人飾演不同年紀不同身份地位的十二角去「宣講」宣言有著微妙的關系,《反》成了新的藝術福音。

《反藝術宣言》回到最初,英文戲名《宣言》,是一件羅斯菲德的創作,十三個屏幕同步放映的錄像裝置藝術品,每個屏幕大約比兩個人還要高,同一空間同時播放著白蘭芝的十二個角色宣讀著不同先鋒藝術流派的宣言,觀者的感受應該比電影強烈和來得震撼。

無論在展覽或電影中,觀眾不用過份期待導演會透過白蘭芝讀出由五十多段二十世紀的宣言拼接出 十三段像文學又像詩的獨白能理解什麼是藝術,這不是順時序性介紹藝術史的電視節目,而是要從精神分裂的對白中去尋找意義,重要是偶而那句話那段影像突然的觸動你。

這正是後現代的表達方式,也是導演從裝置跳進電影的一個錄像異變性演奏;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是自主的觀看經驗,一個白蘭芝到另一個白蘭芝、那個白蘭芝開始看和重看都可以… 相反電影倒是導演控制了觀眾的自由,重新安排十二個白蘭芝十三段片互相剪接穿插;那麼電影中導演的重新安排,角式的先後和宣言的交插時序,倒成了電影媒體展現這作品的特殊意義。

《宣言》重要的不是宣言內容,這是一次口說宣言反宣言的藝術表達;重要的,也許是其表達形式和概念,當然還有女王白蘭芝十二個角癲倒性別身份角色社會地位非典型爆的演出。

 4 ) 关于《宣言》的只言片语

“不仅要改变艺术界,它旨在改变全世界。

我们在世界中寻找自我,向世界呼喊出自己内心的不安,我们要重现狂飙突进的时代。

”导演朱利安说。

—— 引言我并不是很懂艺术,但我熟悉我所理解的个人世界,充斥的虚伪,矛盾和永无止尽的贪婪。

这是这个时代,这也是每一个时代。

身处于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体制下,我们永远都是戴着枷锁前行,我们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自由的舞蹈,却不得不在第二天早上按时起床去推石头上山。

我们,用我们来欺骗自己,用他们去给他们做榜样。

铸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监狱。

而宣言,大概也算是一种反抗方式了吧。

 5 ) 震憾,象充了一场电。 震憾,象充了一场电。

本人完全不懂艺术,就谈谈看了一场电影的直接感受吧。

就是看百老汇办德国的影展,看到票都卖完了,然后就买了最后的票进去坐着。

第三排最边一个座位,在最近银幕和最边银幕的地方,大场景的俯视和全屏镜头,头要抬得高高的,蛮辛苦的。

说实话真想到最后一排的地上去坐着看了,但又出不去。

不过只有一秒钟,就秒呆了,被凯特的阵势,和对白的内容。

我的天啦,震憾。

一边看,一边根据场景写出这些感受的词语:冰冷 空洞 满屏 俯视 愤怒 力量 僵硬 笨重 沉重 死板 空无 复杂 凌乱 空旷 笨重 垂死 老旧 丑陋 伪装 控制 未知 迷茫 梦幻 年轻 希望......一边看,觉得这样满屏的表达,真要考演员的水平啊。

一边看,并把电影的文字翻译全部拍了下来。

前面的那段话,我真是想录下来啊,就是太慢了。

以下是整理的,花了一天的时间,根据拍下的照片做的文字记录,前面部分没记完,从1/4开始记录比较完整,但偶尔会拍少几张。

艺术就是感受,记录文字的感受。

达达,就是虚无。

一如你们的宗教,虚无。

再无宗教,再无共和主义者,再无保皇派,再无画家,再无作家,再无乐师,再无雕塑家,再无帝国主义者,再无无政府主义者,再无社会主义者,再无布尔什维克,再无政客,再无无产阶级,再无民主党人,再无资产阶级,再无贵族,再无军队,再无警察,再无祖国,再无这一切,再无一切,只有虚无,是虚无!

形态不定的变种,如何指望建立秩序呢。

不想冷得发抖的人,就得大步走。

我们和一起大步走的人,看到远方。

正在苏醒的晨曦,晶莹透亮,正发出第一缕光芒,令人欢欣雀跃的第一缕黎明之光,和伟大的艺术乌金,将开始其胜利之旅;今天我们比以往,更相信我们的意志,因为它为我们,创造了唯一的生命价值。

而这个价值就是,永恒的变化。

我们必须重建城市,使它变得,像是巨大喧嚣的造船厂一样,无一处不灵活,机动,有生气在空空如也的未来门前,今天我向你们艺术家,画家,雕塑家,赏和诗人宣告,艺术不是谈资,而是真正快乐之源向你们宣告我的言行,我已将自己,变形为零的形式,从不良的学术派,艺术泥沼中摆脱出来,物体象一烟雾一样,消失无形,我已摧毁了边界,摆脱了物体的限制,这受诅咒的边界,禁锢了艺术家,并误导他,远离毁灭一切的目标,我们永远有新发现,而我们的发现不可隐藏,强行将我们的年代,融入过去的年代,实为荒谬之至,生活必须纯净,才能进行正常演化,艺术不应趋于简化,而应趋于复杂我在所到之处宣扬堕落,手从天堂指向地狱,眼从地狱指向天堂,人的生命可以轻如鸿毛,也可以重如泰山,其实是一回事,唯一永恒的,就是“死亡”一词你可能享受生活,别人教你什么,你就喜欢什么,如果你不是那么胆小地退缩到,那些你被迫去想的崇高理想和不存在的抽象龟壳中,所有这些废话,不过是教条,你就会站直了,玩大屠杀游戏你不明白,一个人什么都不靠,也能感觉幸福,我们见识过一切,我们什么都不爱,我反对体制,最能接受的体制是,没有体制的原则,逻辑的废除,记忆的废除,考古学的废除,未来的废除你就象你的希望一样,虚无你就象你的天堂一样,虚无像你的偶像一样,虚无像你的政治人物一样,虚无像你的英雄一样,虚无像你的宗教一样,虚无放弃爱,放弃唯美,放弃智慧,这负累,因为在新文化里,你的智慧荒唐又渺小,只有迟钝无能的艺术家,才会用真诚,来掩饰他们的作品,艺术需要真相,不是真诚,为透明,为清澈欢呼吧,为欢呼吧,为水晶,为流体,为优雅,为笨拙,为闪烁,为光亮,而欢呼,为永恒的建筑欢呼,建筑可以很空旷,火红色,质地平滑,坚硬,有棱角,残酷,圆形,精致,彩色,不雅,彰显欲望,梦幻,有吸引力,让人不快,悸动,充满活力或死气沉沉,如果冷,就冷得象块冰,如果热,就热得像烈焰,建筑必须燃烧现代主义者,有完全相同的情感价值,人不是有规律的,人的想法经常跑题,想完一件事再想另一件,而是同时想两件事,断断续续的。

什么逻辑,逻辑就是个错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整个世界,就像个见鬼的业余乐队在演奏,是谁对真诚提出质问的是通过个人情感净化,明确我们自己的人呢,还是那些讨好本就不多的观众,不成形队伍的,艺术家们呢我们自己以外,从不可能产生真相,生活就是, 对时不时的雨天,开放的系统,没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内在价值之物,其富有的诗意,只在内部维度发展壮大,我们寻求的真理,不在表象,而在思维上,我们必须创造,人类不再模仿,而是发明创造,他在为世界补充事实,人类生于自然,又在自己脑海中,形成新的事实,一首诗,一幅画,一尊雕像,我们必须创造,这是我们时代的标志强加美学限制,从自己的能力中,不是整合旧的价值观,而是创造新的价值观,我们留在身后的过去,是腐尸,我们将未来交给占卜师,我们要的是今天,不再回顾过去,别再谈什么未来主义,奇迹般照亮着独一无二又对向上升的“我”,异常敏感,永远更新,又永远相同,让我们崇拜先锋派,让我们热爱这个无与伦比的世纪,我们的利己主义,我们的信心毫不动摇,在我光荣的孤寂中,我通电的神经,发出了奇迹般的炽热,我得到了启发一个伟大时代业已开始,精神上的觉醒,不断恢复失去的平衡,对精神播种,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站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时代门槛上,一个伟大灵性的时代,艺术,文学,甚至是“精确”科学都在这“新”时代,处于不同的变化阶段,它们都将,被这种灵性所征服,我们正在摆脱,各种束缚,记忆的,联想的,怀旧的,传奇的,神话的束缚,我们正在创造,明显既崇高又美丽的,现实形象,不从基督,人类,或“生活”获得灵感,建造教堂,而从我们自己的情感中,获得灵感建造教堂极点就是现在,和浪漫的人来说,它们只不过风景如事,饶有趣味,而富人毫无例外,全都令人厌烦,伟大的艺术漩涡万岁,我们的漩涡,并不害怕过去,它已经忘了过去的存在,“**”是唯一活跃的东西,生命是过去与未来,而现在是艺术,我们代表着现在,这一现实,而非伤感的未来,或是无赖般的过去,未来派如今,对机器飞机等过分赞赏,他们是当今那些所谓的现代主义者,之中最为浪漫以及多愁善感的人,如今我们,不想对着汽车大惊小怪,它们像刀叉大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人类的无意识,人类的愚蠢兽性,还有他们的梦想,艺术直觉永远是原始的,还是爱恋的人,我支持的艺术亲爱的想象力,你那慷慨的品质,“自由”是唯一,我们虽然继承了,最大程度的思想自由,只有想象,给了我一些暗示,这已足够让我,投身于此不惧犯错,直接相关的事实,我们抛弃 了,所有不合常规 的,一个人从出生至死亡,所有不合常规的,在文明和进步的幌子下,考虑和我们经历,只允许我们,目前仍流行的绝对真理,我们仍然生活在,投身于此不惧犯错,提供我生活可能的样子,最大程度的思想自由,诸多不幸可至少,仍能使我激动的词语,我最喜欢我们仍然生活在逻辑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把自己交给梦想家看看孩子们,树林非黑即白,梦中人永远不会醒朝着人群开火,让自己入迷,万一你死了,你确信自己,会在死人堆中苏醒对吧,我相信在未来,梦与现实这两种状态,将融为一种,绝对的现实即超现实,理性并不创造任何东西,在创造形象之时,它隶属于潜意识,潜意识是丰富的源泉,蓄满了,为心灵所感知的意象,包容着,构成人的本质的观念,潜意识塑造构成,并改变个体,我相信人在自己所选的,非理性道路上,出发行进,以及抵达目的地时,会感到的纯粹的欢乐,别了,荒谬的选择,梦里的黑暗深渊,形形色色的对抗,以及长期的耐心,别了,季节的飞逝,人为的思想秩序,危险的坡道,以及一切事物的时序,但愿你能下点功夫作诗,今年夏天玫瑰是蓝色的,大地披上了翠绿的斗篷,像幽灵一样,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活着和不再活着,不过是想象中的解决方案,存在感在别的地方,要耗费很多时间做日常之事,将它们作为艺术,赶到意识层里将虚空的各个部分弯曲,使它们无限靠近彼此,给糊上光滑的表面,让线条攻击,并温柔抚摸彼此,蔓延着的线条水生巨兽的强势站姿观念或概念,是一个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使用一个概念艺术形式时,所有的计划和决定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实施起来,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观念成了创造艺术的机器,这种艺术即非理论性的,也不是理论的例证,没有目的性,不管艺术品,最终以何种形式呈现,它必须源于一个想法,它是什么形式呈现,不那么重要 ,艺术家所关注的,是概念与认识,形成的过程,这个作品,不仅因为他们能轻松地说谎骗人,或是迅速而决然地,或杀害他人新的网络形式是,人类扮演上帝,速度超越了时间与地点,速度就是力量,速度让虚假信息,让时间与地点,迷失了方向 ,它是一个我们对调整的痴迷,使得我们,腾不出时间或地方回头,如今说什么也太迟了,今天已是昨天,其记忆 已经消失,我们怎么能够向前走,意味着见机行事,双目久久凝视着某物,知识变成了信息,以致言不及义,话语成了观点,你一无所知,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反省自身就是照镜子,深思熟虑就是说,想着自己如果人类,并非面对黑洞的话,这些或许都还可以解决,他意识到自己的绝对机能,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意识,已被夺走,人类曾具有独创性,与一定的真实性,一切都消亡 了,终结了光能够创造多少种彩虹,会对热浪的差别多敏感,想象一个,充满难以理解的事物,有着无尽的,各式各样的运动,以及不可计数色度的世界,“太初有道”,之前的世界,让所谓的幻觉,进入你的知觉领域,接受梦中所见,不管是白日梦,不必让心灵之眼,能令灵感产生共鸣之处,或是能激起想象力之处,你们可以参考,老电影,新电影,音乐,书籍,绘画,照片,诗歌,梦境,闲谈,建筑,大楼,桥梁,树木,云朵,水体,甚至光影,我希望你们只选择那些,直接与你们的灵魂对话的东西,这样做的话,就算称为剽窃真实性非常宝贵,而原创性并不存在,所以不必费心隐藏,你的剽窃行为,让——吕克戈达尔的话,关键在于你要把它们带到哪里去不能出现导演的名字,一定控制住个人品味,我已经不是艺术家了,我发誓,一定忍住作品创造,因为我认为,这个瞬间比整个永恒还要重要 ,我的终极目标,就是从我创造的人物,和场景之中带出真相,倾尽全力在所不惜,任何高品味,以及审美方面的考虑,事实创造规范,真理带来启发,电影艺术里,有更深层次的真理,还有一种叫做富有诗意,令人欣喜若狂的真理,这种真理神秘莫测,唯 有通过,虚构想象,及因袭才能触及我与我所处的,与一切存在于僵化怯懦形式中的权威,我是数百万,不随大流的人中的一员,我们没有家,没有家人,不奉行教条,没有自己的地盘,不知道何为起点,何不终点,我向所有的偶像,与定局宣战,向所有,利用我自己的谬误,与可悲的恐惧,来束缚我的历史宣战,我只知道一些瞬间,一些如同瞬间的一生,以及一些带着无穷的力量出现,后来又“化为乌有”的, 建造众多世界的人,是一个崇拜肉体,崇拜美妙音乐,崇拜夜幕下轮廓的人,我没法知道你的名字,你也没法知道我的名字,明天我们将携手,建造一座城市!

直觉形式应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它不是,对人世间生灵的克隆,但其本身就是灵性之物,自然本有灵性,供我们顶礼膜拜,对于那些,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人,我们我们会不屑一顾地说,你们,你们自以为自己是审判者,可终有一天,是要受到审判的!

我这个非艺术者的对艺术的宣言:感受,感受,感受!

 6 ) Menifesto

Menifesto:all the solid melts in the air,to put out a menifesto,you must want A,B,C,to formated against 1,2,3.To fly or rage,to shapen ur wings to conquer and seminate little abc or big ABC. To sign,shout,swear,to prove ur no plus outro,to organize pros to form an absolute and irrefutable evidence. I am against action. I am for continuous contradiction and affirmation too . I am neither for nor against. I do not explain,because I hate common sense. I am writing a menifesto,because I have nothing to say. I speak only of myself and since I do not wish to convince.I have no right to drag others into my river. I am olidged no one to follow me. And everyone practice his art in his own way.if he knows the joys to rise like an arrow to extra layers or other joys to goes down to mine of corpos flowers,fertil basels. and Does anyone think they find psychic base common for all man kind. How can anyone expect to put order into chaos to constitute that infinite shape of variation?

MAN

 7 ) 不是影评,个人看法

从戏院的走出来重新回归繁华的城市的那一刻,我不禁有些不习惯。

看完这部电影好似我又去了一趟欧洲(不确定电影的全部取景地,但是我很肯定有一幕是在Berlin前西德山上的那个观察台上拍的)。

电影叫Manifesto,本身就是对宣言的一种“宣言“。

作者对于各种art movement的理解和看法,我并不是非常认同,但是对于立场我和他的看法还是一致的:导演认为这个时代是被资本主义、工业化等过渡侵蚀的时代,处处渗透着腐朽颓败的气息:自然这就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它不再因“模仿“而存在,从而脱胎于古典艺术(academy art)。

我之所以说不太认同导演的理解,并不是认为它说得不正确,而是我更倾向于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来去理解一段艺术运动的宣言;而不是片面主观的将个人情绪添加到每一个艺术词汇上,如此我认为导演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肤浅的(literally)。

比如,葬礼上反社会反人性的致辞,导演认为是Dada,但是我个人认为是Neo-Dada;以及家庭晚饭前的祷告词这一段,有人说是Pop art(的确也说得通但不明显,我的认为pop art更应强调消费主义),然而我认为这段来表达conceptual art 也说得通(因为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啊)。

此外,我觉得其实逻辑和间接上可以做得更好(我就当这部电影是Video art的集结,但是“策展“不怎样)。

以上仅个人观点。

如果你问我从“艺术的角度“给电影打分的话,3星半(not a masterpiece)。

 8 ) 宣言的化身

* 本文首发于 ELLEMAN 睿士,亦发表于深焦 DeepFocus。

本届圣丹斯首映单元里最具实验性的电影得数由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尔德执导、凯特布兰切特一人分饰十三角的《宣言》。

朱利安此前的作品多为在博物馆展出的装置艺术与短片,在圣丹斯放映前,《宣言》刚在纽约军械库公园大道上以装置作品的形式展出,13 面巨大的荧幕上跃动着截然不同的形象,从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酒吧里的朋克女郎到压抑的家庭主妇,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妆容、不同的衣着,都在凯特绝妙的表演中显得立体迷人,最后呈现的马赛克拼贴形式大杂烩则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和音觉效果,产生巨大震撼力、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观众沉浸其中。

在圣丹斯,《宣言》以传统电影长片的形式出现,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纪艺术家、活动家、导演提出的艺术宣言,涵盖波普艺术、激浪艺术、达达主义、未来主义、道格玛95等,试图探索艺术的本质及其元精神。

以独白或画外音形式出现,宣言表达了对精神根基的渴望,既然原创是虚假的命题,只有发自肺腑的宣言能使这一切凸显真实,这只是一项运动的开端,宣言发出之后,形形色色的个体前仆后继,为此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影片兼具现代艺术的大胆气息,开头便是燃烧的烟火,在黑色幕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热烈,瞬间将观众引入矛盾的境地,一个否定理性又渴望理性的状态。

在电影的层面上,《宣言》谈不上吸引人眼球,导演坦言,若不是凯特的出演,这部片子的影响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大量的语言堆砌和简单的片段叙事,很容易使观众分心,抽离的体验令人疲倦,激情澎湃的演讲亦导致听觉麻痹。

然而,影片的开拓性就足够伟大,全部取景于柏林,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拍摄,在一个历史渊源复杂的大城市里寻找与多个思潮内核相符的场景,加以匹配角色与文本,项目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冒险,诠释着现代艺术的宣言。

通过角色对比制造的强烈冲突再次淡化了其电影性,《宣言》渴望引发对艺术本身的思考和讨论,渴望以全局的眼光包容万象,使得观众不禁发问:艺术是什么?

然而,对提问者最尊重的答案是缄默不语,正如导演说的,凯特不是发言人,而是宣言这一本体的化身,她没有代表什么,没有呼吁什么,因为那就是她。

有趣的是,影片选择了由一位女性来担任男性写出的宣言的化身。

 9 ) 朱利安·罗斯菲德《宣言》(MANIFESTO)影像装置作品

朱利安·罗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宣言》(MANIFESTO)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由13个同步播放的视频构成的影像装置作品,另一个则是剪辑过的电影长片版本。

朱利安·罗斯菲德以50多个20世纪里程碑式的宣言为蓝本,重新拼接出13段兼具戏剧冲击和文学之美的诗意独白。

作品在向宣言致敬的同时,对宣言本身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以及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的身份提出了质疑。

在罗斯菲德设计的13个场景中,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塑造了送葬人、主播、朋克女、流浪汉、垃圾焚烧厂工人和家庭主妇等反差巨大的人物形象。

其中,家庭主妇的场景,是由布兰切特和家人(丈夫,儿子们)共同完成的。

《宣言》影像装置作品对展馆和设备的要求比较高,13个屏幕位置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要达到艺术家“十三个单屏互不阻挡”的需求,展览场馆现场需花费不少功夫布置。

《宣言》装置作品最震撼的就是13个高清屏幕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凯特·布兰切特会在每个屏幕上同步开始宣读各个时代的不同艺术家宣言,你可以体验现场13个屏幕“共同发声”的壮观景象,每一次的体验会随着你置身于不同的屏幕位置而有不同感受。

这种有近远有层次有空间感的观赏体验,是和《宣言》电影长片版本最大的区别。

《宣言》影像装置作品屏幕上是没有字幕的,朱利安·罗斯菲德不希望让文字来干扰他的画面构图,图像上有一行字幕和没有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也不一样。

总的来说你可以从装置里面体会到很多从文本生发出去的东西。

《宣言》,美国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展览现场,2016

《宣言》,上海昊美术馆展览现场,2017

 10 ) Menifesto@ifc PALACE [Sundance HK] 17/09/2017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周末爆肝了整整四十八个小时之后,我要来看这么一部探寻后资本主义世界艺术的电影。

一个半小时里不断涌现的种种概念符号,我勉强算有所了解的只有第一个长镜头的trading desk, 里面貌似thomson reuters的系统,和墙上闪现的VOW3. 一人分饰十二角固然是很有趣,不过对艺术思潮毫无了解的文盲如我,可能确实食髓而无法知味吧…就起始和末尾的流浪汉的高呼而论,我是不大同意的。

宣判资本主义死亡的应当也只能是资本自身。

旧系统的崩塌和新系统的塑立是经济社会的每一个参与者,流浪汉、交易主管、产业工人、戏剧导演、酒鬼烟枪、商人,共同推动的。

艺术家,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家,都没有能力来宣判一个时代的终止。

他们的在社会的diffusion中的身份都和其他每一个人一样。

唯一的区别在于,产业工人用双手表现自己的力量,艺术家利用作品制造呼声表现自己的力量。

仅此而已。

撇开艺术论点,十二个角色剪影式地展现了现代中产生活的众生相,和艺术观点对于每个人人生态度和日常生活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作用。

快速而精彩。

大部分的内容还是似懂非懂。

有机会二刷吧。

http://filmrise.com/Manifesto-Press/MANIFESTO%20Notes%203.28.17.pdf

《宣言》短评

"film installation" @Park Avenue Armory。13个短片同时放映,在一个大的空间里。分别是受20世纪不同流派艺术宣言启发而写的故事,情节与台词分离,动作表情按情节走,口中说的却是与情节无关的宣言。间离感、每个故事与宣言之间似有似无的相似性(宣言的极端化、带起的情绪)、宣言在空间中的重叠…

4分钟前
  • SuRReALismMa
  • 力荐

真艺术真说教。我这么要形式感的人都觉得有点太刻意了呢。

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较差

片子呈现的装置艺术与观念探讨并不震撼(且用太多判断句会折损艺术的美),摄人的只是凯特的表演艺术。没有女王演不了的角色,只是嗓音天生带有一股冷,听觉上角色区别不大。

11分钟前
  • 鸣悦
  • 还行

它用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方式表达了最严肃最复杂最鞭辟入里也最晦涩难懂的艺术观。我给了高分,但我也不确定自己是着迷于它表现形式的辛辣讽刺,音画光影的美丽震撼,大魔王每一个角色/扮相的演谁是谁说服力极强,还是在每一句看似都一样但仔细听却又总是充满矛盾论调的“宣言”里让我听懂了且疯狂点头的那几条。回到电影标准这件事,细化到每个工种必然有它一是一二是二的好坏评定,但形式才是应该不拘一格,而不是反过来。不管怎样,大魔王展现了一个表演职业者在若干方面的专业标杆——上妆后与角色从灵魂上的高度统一、面部肢体每一块肌肉的精准调动,还有我最喜欢的,即使台词本身是八杆子打不着的1234依旧可以骗过观众并让他们仔细思考其意义,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时候,真诚,确实只是虚假/虚伪艺术的遮羞布。品去吧。

13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力荐

导演本身学过建筑,所以场景的设置和对摄影的安排都比较合理。但是这件作品作为电影本身价值不是很高,所谓的不要靠说教结果全在靠说教也很是打脸。凯布演技很撑场子,不过化妆更是神来之笔。居然和卡罗尔是一位化妆师,想说我爱你!

16分钟前
  • 独孤一鱼
  • 还行

三分全给cate好了

18分钟前
  • 苏呜呜
  • 还行

一人饰13角代表艺术不同流派呼喊艺术宣言 everlasting changes~

21分钟前
  • 啤琳
  • 推荐

虽然电影本身不怎么样,但是值得思考。导演本身想输出的观点和劣质的电影本身、刻板的表演、中二病爆发一般的台词、模仿痕迹严重的风格杂糅构成了对电影和表演本身的瓦解,从而使电影走向了神片《房间》所走那条路

25分钟前
  • 较差

导演是个老愤青啊。。。

26分钟前
  • Hypernova-
  • 较差

充满雄性激素的宣言,被新世纪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重新诠释,所以每次提到man,都不确定是指人类还是男人了。庄严的画面里到处点缀着顽皮的戏谑和挑衅,弄得观众也像饭桌边的孩子忍俊不禁。把琐碎的日常当垃圾挤压并扔进意识,就得出了艺术的纯生命的真。最爱玩偶和课堂两段,耸动唯美又深邃。

27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很赞的艺术宣言。 对整个艺术界的呼吁。不要墨守成规,要打破传统旧规,勇于创新。影片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片尾曲很赞。。。

28分钟前
  • bugz
  • 推荐

豆瓣居然还有这个!走到里面的厅十二个屏幕一起说“宣言”的时候还挺震撼的。其次就是一进去全部是Cate的声音,又都是独白,像是carol一直在念信😂大多声音重合了实际上多的好多话都没怎么听清,不过这主题一直在讨论艺术是什么,我只想知道没有cate一人分饰12角的噱头,还有人看吗?

30分钟前
  • 蕭查某
  • 推荐

如果作为实验话剧或者最早的装置艺术来进行观赏会很不一样。就电影来说我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有叙事有引导的过程,而非赤裸裸地反叛以及dada, dada, dada……

35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看得很累的电影,估计就这一遍了

37分钟前
  • Roxane
  • 还行

魔王的顶级个人演技秀……

38分钟前
  • 巨人的鸡肋
  • 还行

形式大过内容,不知所云

42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大道理duang duang的扑面而来。有点头大。如果知道里面的梗倒还有点看头,但整体还是很反电影的,更像是个装置艺术。批评北影节的拷贝质量:声音失真,并且每秒都会丢一针,应该是由于国外国内帧率不同而进行了拙略转码。这片子4k清晰度看应该会很震撼。

46分钟前
  • The_Carrot
  • 还行

未来的电影会是这样吗?不,就是现在。

50分钟前
  • Uth
  • 力荐

天啊也太不适合认真看了 真的会看走神 如果不是大魔王估计都没有勇气看下去 导演真的在很认真的做美术做化妆做各种讽刺暗喻 形式感远远高于内容

55分钟前
  • 雪糕星熊
  • 较差

三星半。简单直接,追求形式,很达达

58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