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NAVER2008年,韩国首次实施国民参与审判制度故事以此为背景而展开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起证据、证词和口供似乎都很明确、只剩下量刑的杀人案但是被告突然改口否认了自己的罪行…8号陪审员权南宇(朴炯植饰)发现了案件另有蹊跷并不断地对案件提出质疑陪审员们的情绪渐渐地产生了变化使得案件判决朝着不可预估的方向发展...在刑事审判厅工作了18年的法官金维兼(文素丽饰)会对此案件做出怎样的判决?
案件的真相又是什么?
电影中法官女主的一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法律“法律是为了不去惩罚人而存在,怎么可能毫无标准惩罚人呢?
所以为了不乱惩罚人,才树立了惩罚的标准,那就是法律。
”电影中讨论的话题虽然很沉重、案件也有点惊悚但是活跃的背景音乐、欢快的节奏使得整部片子又温馨又有趣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泪水湿了我的眼眶
#陪审员#★★★,法律是为了不去随意处罚别人而存在的,通片看下来就这句台词比较带感。
韩国版的《十二怒汉》,以力挽狂澜的架势讲述从有罪到无罪的判别的过程是这类片子最大的魅力所在,可惜前半段节奏着实拖沓,对加进去起调和作用的喜剧元素也无感,但一个半小时之后的反转还是比较暖心的,体现了人性之光。
前阵子在《保持沉默》的影评中还提到很羡慕真正法治健全国家的陪审员制度,也设想过如果天朝能有这样的制度会有多进步,但由于中国人的中庸,以及社会人心的复杂,如何确保陪审团的公正性,毫不夹带阶级立场毫不顾忌利害私心,并且敢于主持正义的专业外普通人还是太少了。
——九戒影评
一般人不是法律专业的,那个会像侦探一样那么短时间去看清楚那么厚的卷宗?
一般陪审员哪有那么好的逻辑推理和强大的信心,能够在专家都认定的结果去否定和质疑??
一般陪审员怎么可能提前跑到嫌疑犯关押的地方,看到了他的手还和嫌疑犯说了话???
最可笑的是,他们的推理漏洞百出,意气用事,乱猜一通,只是正好碰巧被猜对了,母亲是自杀,儿子还碰巧认罪了。。
这是极度偶然的。
那假设就是真的是儿子杀了母亲呢?
他们还是可以因为锤子不确定用了没,加上母亲自杀前没有喊(其实这个也不确定,那么大雨,一个老人倒着,可能喊了也没人听到),以上的一些胡乱猜测,陪审员就确定不是凶手?
这样可能就放过真凶了。。。。
一场「伪装正义」的游戏故事发生在2008年,韩国首次引进陪审团制度,媒体、民众都虎视眈眈地盯着这次改革。
作为门的,更是想通过这第一次的成功案例树立完美的权威形象—一群普通民众与权威的完美配合,塑造出“共同维护社会正义”的假象。
要造一个这样的“局”必须先设计一个完美的一群不太会“反抗”的NPC,以及一群在这个局里面“游刃有余”的高级玩家。
虽然很多观众看过本片后会拿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作为对比,本片也毫无疑问在一些情节设计上借鉴了后者,但在我看来,真正跟《陪审员》可以对标的,是几年前的韩片《辩护人》,当然后者的艺术水准要高出一大截。
《辩护人》里的一场重头戏,就是宋康昊饰演的律师与大财团的海归富二代辩论,在国民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是否能实行民主制;而本片的核心理念则是围绕,由平民构成的陪审团的判断能否推翻来自精英们的判决。
《陪审员》的真实背景,是2008年起,韩国开始试行陪审团制度,本片则是基于韩国第一次有陪审员参与的案件审判进行的改编。
电影一开场,展现的就是全社会对于陪审团制度的疑虑,特别是联系到韩国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和多年威权政体的统治,服从权威和听信精英的心态是普遍存在的。
从司法部门的角度,更多是想拿这个案子做一次良好示范——身为平民的陪审员们在身为精英的法官们的引导和带领下,共同合作,完满地彰显一次正义。
这个案子乍看上去证据确凿,以至于尚未开庭之前,法官对陪审员做的“思想工作”已经不是针对有罪还是无罪的判断,而是罪大还是罪小的判断。
这个良好的愿景很快就被一位老年陪审员搅局,这位拥有30年从业经验的殡仪馆殓尸工,当庭指出身为法医的专家证人的判断有误,却被法官以他不具备相应的资历而遭到驳回,甚至逐出了法庭。
精英系统对于非专业人士的平民百姓的不信任和不屑一顾,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与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不同,对于陪审团给出的最终决议,韩国法官只需要作为参考,而不是必须采纳。
剩下的七位陪审员的人设也反映了创作者的用意。
其中三位是年轻人,有普通打工族、有大学生、有初出茅庐的创业者,作为新生代,他们对于权威是容易产生怀疑的,也正是他们首先提出了对案情的质疑;还有两位算市井小民,一位是中年发福大叔、一位是老奶奶,这样一个群体对于权威的态度具有两面性,既尊重又藐视,容易动摇,他们随后也加入了质疑的行列;最后两位是中产阶级,一位是公司中层干部,一位大概是家庭主妇,他们恰恰是最相信权威和秩序的那类人,觉得专家们给出的种种证据不容质疑。
戏剧张力也就是在他们的思想角力之间展开。
而结局我不剧透大家也都能想到:精英和专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更何况面对的是每个人都生在其中的日常生活里发生的案件,一个智力正常的平民在经过思辨之后,都可以给出自己的判断。
事实上,法官们在长年累月的审判过程中常常会忘掉自己入职时的理想与初心,当女主角大法官(文素丽饰演)在开庭之前漫不经心地给男主角陪审员(朴炯植饰演)随口背诵那些基本的司法原则时,她自己恐怕早已没有按照这些原则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了,反倒是碰巧被选为陪审员的年轻男主角把这些原则牢牢地放在了心上,也成了最后能够改变法官判决的重要因素。
这一剧情设计,再次呼应了《辩护人》里宋康昊按照强权者根本不放在眼里的法律条文来为被告做无罪辩护的情节。
法律,求的就是一个真,而在法治不昌的社会里,缺的就是为它较真的人。
电影最后的字幕显示,由于自2008年以来的十年间,有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子给出的无罪判决率是没有陪审员参与的三倍,目前韩国国会正在讨论修正法律,让法官遵循陪审员的判决。
又一次地,这是庶民的胜利,而韩国电影人适时地参与和展现了这场胜利,供世人做进一步的反思与讨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十二怒汉》的大框架无论翻拍多少次都很吸引人。
加入了韩国民情民生,立了韩国本土化的人设,就是男女暧昧的关系多了一些,陪审员年纪幼龄化了。
无论是案件的难度还是陪审员从原版的12位缩减到8位都属于简易版,不过矛盾的激化依然有看点。
韩式幽默还增添了一丝趣味性。
侧重对案件的推理。
最后的真相非常加分,也是韩国片最会处理的情感戏份,演员表情的特写,挣扎感极其动人。
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个人观点)在于会让我觉得连陪审员都能发现的漏洞和调查疏漏,审判长等专业人士怎么会发现不了。
而《十二公民》和《十二怒汉》没有让我有这样的疑问,虽然都是一样的框架,但表现得侧重和立意不同,十二更侧重陪审员们内部的争吵。
当然,会有人觉得这体现了韩国当时法律的荒谬,但众目睽睽之下,第一场引入陪审员机制的庭审不该确保万无一失吗。
这是唯一脱戏的地方。
而《十二怒汉》处理的更像是在假定无罪的情况下驳倒自己而不是推翻执法部门。
就韩国翻拍的这一部立意更向上和励志,还有另一个角度没有深挖,比如审判长的上一级的施压,现实会如最后那么善意吗?
更改判决书是否影响法官的公信力,这样的案件是否应该发回重新调查,先于判定无罪。
无罪不该是在假定自杀的基础上,如果调查完发现事实杀人,岂不是对法律的最大讽刺,对过度善意和仁慈最大的嘲笑。
这些在看《十二怒汉》的时候都不会觉得逻辑不对,而《十二公民》假定场景也巧妙的规避了这点。
喜欢文素丽,所以很关注她的新电影。
陪审员制度起源于英国。
2007年4月30日,韩国国会表决通过了《国民刑事审判参与法》和《刑事诉讼部分条文修正》,6月1日正式公布,2008年1月起同时施行。
这两部新法成为韩国司法史上跨时代的变革,也是司法民主划时代的创举。
这部电影就是以此为背景讲述的故事。
原本严肃认真的司法创举,但是以超级欢脱、搞笑的方式展开,人性的冷漠与温暖,政府部门的虚伪与格式化,让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家庭故事充满了悲怆,同时又有满满的讽刺和思考。
文素丽饰演的金维兼,是一个在刑事审判厅工作了18年,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的大法官。
从第一次进行刑事审判后书写判决书的手抖,到如今冷漠到不近人情,是岁月和环境改变了她,不得不随波逐流,淡忘自己的初心。
电影一开始,她在面试8号陪审员时,就解释了法律存在的意义:法律是随心所欲的吗?
法律是为了不去惩罚人而存在,怎么可能毫无标准惩罚人呢?
所以才树立惩罚的标准,那就是法律。
然而,在首尔地方法院,以及媒体、检察、警察等无形的压力下,渐渐忘了这个初衷。
正是最不看好的8号陪审员才让她想起“有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最终影响了这起案件的宣判,同时还原了案件的真相,给被告正名了身份。
是救人还是杀人?
是有罪还是无罪?
都在一念之间。
8名陪审员身份各异,有集团会长秘书,殡仪馆擦尸体的工人,家庭主妇,法学院一年级新生,伺候老伴多年的老太太等还有濒临破产也要搞专利研究的年轻人。
细看,他们都是与法律不挨边的人,当陪审员也是歪打正着,都为了各自的生活当着葫芦僧。
这与“国家让国民参与司法,旨在于强化审判之民主的正当性,提高国民的法律意识、强化司法程序之透明并提高增进对司法的依赖”大相径庭,这就是非常有讽刺意味在里面,陪审员们究竟是政客们的功德牌坊还是个摆设?
在众多镁光灯、政府工作人员滑稽的“表演中”,已经早早给出了答案。
然而,审判结果,又让偏离跑道的无知回到了正经,这就是韩影的最大魅力。
法庭之上,即使证据充分,证据链无懈可击,就一定能得到真相吗?
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吗?
答案不全是肯定的。
自亨利二世颁布克拉灵顿诏令以来,西方陪审团制度已延续了八个半世纪,这是海洋法系与大陆法系最显性也最本质的区别。
韩国于2008年尝试引入陪审团制度,却并不彻底,将陪审团的判断仅作为法官判决的参考。
但尽管如此,陪审团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国民陪审团”的名称便已决定了这一制度的国民性,陪审团所做出的判断,强调了国民对善恶的普遍认知,因而很大程度上它有利于被告。
问题先生是陪审团的宝惩罚不是法律的终极目的,绝对的真相并不存在,保护“无罪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法律对罪恶示弱,而是在捍卫法律赖以存在的基准,划定司法判定的边际。
这是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博弈,一种是宁可错杀一千无辜也不放走一个真凶,另一种是宁可放走一千可疑也不冤枉一个无辜。
这是对法律正义性的拷问,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拷问。
“ 无罪推定原则 ”讲了那么多年,至今在我们这儿寸步难行。
韩国的法制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算很好了,当然我的意思是相对于我们而言已经很好了,我们就只能拍个《十二公民》纸上谈兵,YY一番而已。
该片最具思想价值之处是清晰阐明了“国即民”。
不能像养猪似的治国,管理人是需要法理的,法理要讲正义性,正义的背后是向善的人性。
燃鹅,本片中陪审员充当警察、检察官,甚至是福尔摩斯大侦探,亲身去现场调查,这些就纯属胡闹了。
把真实事件改编得如此戏剧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是一种失败。
反转再反转,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反转,这是韩国罪案乃至司法博弈类型电影引人入胜之处,却也同样是它无法再往前一步的障碍,它被商业娱乐彻底捆住了手脚。
总体给四星吧。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片子最后 把庭上没播放完全的被告报119的录音播全了 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 被告是打电话的时候是非常着急想救自己的母亲的 那么这样就很自然的不会将被告考虑为计划性杀人 那么反过来说 可以影响整个审判走向的报警录音 在法庭上却刻意地没播全 只取了对被告非常不利的几句话 这个时候作为证据提交方的公诉人有没有责任呢 至少是在隐瞒重要证据和误导法庭 在我看来 律师可以为了自己的立场做出误导行为 但是作为国家公平正义机构的公诉机构做出这种误导 是这部片子里让我细思极恐的一个点
这电影居然没人看!
好吧。
就是觉得中间那个保洁阿姨挺奇怪得出现的!
又看到大家吐槽剧情什么的,哈哈哈,好吧,我一脑袋短路的人才不管剧情有没有逻辑呢,反正道没歪就成!
好吧,我承认,我这脑袋短路的人都知道逻辑有问题,但是那又怎样,不影响大局。
还有,我怎么总觉得那个室长和那法官之间有点什么。
配乐不错 每次掉落的摄影转场剪切很不错
節奏問題,刻意拉長影片,注水嫌疑。可能因為新人導演?文素麗基本淪為一個工具人角色,感覺沒有用好大咖的屬性。陪審團展現本土化的努力值得讚許,可惜沒有深挖。能看,不要期待太高,韓劇質感比較強,適合韓劇粉以及TVB粉。
永远不要小瞧任何一个人,特别是扫地大妈。
同题材 香港 日本等 拍了很久了。结尾太不现实了,会误导观众的。。。。。。
對司法的理解淺薄,最不能接受的是陪審員與被告私下接觸,更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因素。在現實中這陪審團應該被解散。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
韩式幽默点缀的恰到好处,没什么尿点的2小时
仿佛闹剧一样,让人厌烦,因为太像十二怒汉所以不得不对比。理解导演想摆脱经典套子变新颖些,其实有点喜剧色彩可以大加讽刺的对比是好的手法。可你用上“陪审员”的噱头就要好好围绕着讲故事,我完全没看到那种一步一步抛开个人私欲和想法到最后都是坚定单纯的在乎司法和生命,大家所有人都让观众没有信服感。案件是好的可导演和演员能力承担不住,原本是要观众所自我理解思考,可导演就最后把一切都摊开来不让观众去想,告诉你结局陪审员做得对他们是所谓的救世主。当法律判决变成了猜测和同情,而不是公正,我就觉得这片子不过是套了个大题材的烂俗煽情片。
9分。虽然是真实案例改编,但把一个检方认定的铁案从蛛丝马迹的质疑到抽丝剥茧的推翻,拍法难免《十二怒汉》;既然珠玉在前,抄作业未尝不可。难能可贵的是插科打诨的喜剧效果拍出了韩影独具辨识度的味道。韩国的商业电影,确实非常成熟的流水线了。
感觉剧本有点一般了。这个女审判长,是怎么做到让人这么讨厌的。
模仿,抄袭,这种片还是第一部好
看到了正义
3.5
没觉得好看
十二怒汉韩国版,可能是因为看过各种版本十二怒汉,觉得导演对现场的把握就不说了,远不如74版。我觉得对镜头的掌握很多地方不到位,举一个例子,最后借扫地大妈的视角串联那里完全可以用一个长镜头,and最后借大妈的手扶起来歪掉的合照之前给了大妈太多的镜头了。
报看
韩版《十二怒汉》
好作品 就是批判 社会化题 悬疑 感动 与一体
节奏太慢,有点儿戏了。
还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