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这部电影,并没有任何准备。
就是我很想去看电影这个动机,加上我不想看大片的前提条件,就选择了这部港片。
我对香港和台湾的片子是有主观偏爱的因素在里面的。
香港街道上拥挤的店家招牌和长楼梯,台湾矮矮的房子以及小清新的街道,两者截然不同的风格,但同样给我一种安心和熟悉感。
很多年前,看过阿娇的前度,今天来看阿sa的原谅他77次。
说实话,一开始没抱太大期望。
整部片围绕一本记事本展开男女主人公的交往点滴,都是日常情侣都会发生的矛盾和争执,没有新意。
只是看到最后20分钟,我开始流泪,并且是擦掉还会忍不住继续掉的那种。
直到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还有红眼眶的冲动。
但我并不是因为难过,或者剧情,毕竟对我来说,很多情节已经很陌生,感觉更像是生理上止不住的那种掉眼泪。
在我看来,其实Eva和Adam都挺好的。
两个人走了10年,其中一定是有深厚的感情在里面的。
否则,电影里出现的这么多争执片段随便挑出几个,就足以让两位分道扬镳了,不会有这么多年的重蹈覆辙。
Eva一直在“伟大”地宽容Adam的幼稚、自私和没担当,她希望男友可以稳定下来好好工作,希望他不要气他爸爸,希望他不要醉驾,每一次受委屈的时候就写在本本里,第77次时意外怀孕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让她决定离开。
而Adam也没有那么坏,起码比很多男生要好很多了。
当女友抱怨不喜欢吃葡萄干饼干而说他对自己不上心时,他会主动提出下楼去买零食,而不是说Eva无理取闹,当两个人在日本旅行发生争执要分开走时,他虽然很气但想了想女友的安全还是回去追,诸如很多这样的情况,他都会先放下不悦哄女友。
这里面我看到一个大男孩的温柔和宽容,还是挺打动人的,如果我是Eva,也许我也会一次次去原谅和宽容,希冀于终有一天,他会长成一个能为我遮风挡雨的男人。
所以Eva最后承认,那本名为“原谅他77次”的记事本是她故意留下来,希望男友可以看到并且明白她的付出和妥协,最后幡然醒悟。
他们最后和好的时候,我就在想果然逃脱不了happy ending的套路。
结果却在最后大反转,压死Eva的终极稻草是遗留在洗手间的粉色隐形眼镜盒。
是啊,这大概是很多女生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男友竟然可以在分手的当天下午,因为心情不悦喝了酒这样的借口和暗恋他的女学生滚床单。
10年啊,感觉就像狗屁一样什么都不是。
我想,我是没办法明白男主的脑回路。
只是这件事,就可以抹灭所有。
我发现在感情里,女生会不自觉陷入一种母爱的怪圈里。
自己受委屈默默承受,自以为是个懂事的好女友,就是想着有一天对方会明白过来然后一切变好。
这难道不像爱闯祸的儿子的妈妈吗?
儿子犯错,妈妈默默收拾烂摊子并流下伤心的眼泪,儿子看到良心发现,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不再惹事让妈妈伤心。
可是,女孩们啊,你们不是对方的妈妈,也许他永远也没法像对妈妈那样对你。
更何况 ,妈妈所承受的,作为女友的你也未必能承受的了。
女主承受了78次,最后终于死心,而同样做过这种事情的我,连78次也承受不了。
成熟的人在回忆过往恋情的时候,不会把恋情结束只归于对方的过错,明明是两个人都有错,才会分开。
承认自己曾经也不成熟,也做的不够好,并不是多难的事情。
Eva和Adam是爱着彼此的,否则不会在一起那么久,但他们用了10年才明白过来,他们并不适合。
Eva是个努力上进渴望安稳的女孩,而Adam是个没有planning和自由至上的男孩。
这就注定了他们不适合,除非Adam真的安稳下来,但我想等到Adam真的安稳下来,也许身边的早已不是Eva了。
两个人都没错,更多的是人生步调不一致的问题。
如果任何一方为了跟上对方的步调去改变,都会很辛苦,不一定会有happy ending.但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不一样的人就是容易互相吸引啊。
你有我没有的东西,或者你做了我一直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这些都是形成吸引力的因素。
有人说,Adam很像张志明,一样的帅气,充满少年气息,而且双方在争执时,还会先温柔地哄女友,这些所有,对于女孩子都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啊!!!
很多女孩,都喜欢少年气息的男生,但更适合成熟的男人。
就像片尾出现的shutter,成熟又不失风趣,更能给Eva安全感和稳定。
他不一定能和Eva走到最后,但至少在这段关系里,Eva可以不用流这么多眼泪。
最后是开放式结局,Eva在电影院里看到一个女孩很不开心地拿了一本“原谅他77次”,就像看到以前的自己。
随后他走进了那间店,打开一本里面满是她相片的本子,shutter出现了,至此全片结束。
做一个离开的决定并不容易,这其中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心酸和委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当我的眼泪比笑容多时,我就会选择放弃。
就像Eva说的那样,我不想像妈妈那样,每次都躲在厨房掉眼泪。
我想要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
为了拥有这个权利和能力,需要付出很多代价、忍受很多孤独,但总比没有选择好。
因为真正让人绝望的是,没有选择,无法选择。
制作精细,多线叙事并不怕观众不懂,有胆识。
情节上多似曾相识,折射出社会各个阶层的风貌和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迎合这种意识形态的电影套路。
“原谅”这个词已经宣判了男人有罪——父权社会中男性是带有原罪的。
在这一场男女的恋爱战争中,对错没有那么简单,女主角并非是走投无路的纯粹弱者,“原谅”的双方是共谋的战友。
女主角在分手搬家的时候采取不沟通的态度,男主角面谈,她以发讯息的方式来折损对方的自尊。
到了后面男主角才知晓她的怨气来自于意外怀孕、心灰意冷和背地里去堕胎这一系列事件 。
女主角在做爱后发现男友没有戴套(此处情节荒谬,且完全可以服用事后避孕药),视为男友罪状之一 。
而未有沟通的理由在片中显示是怀疑男主角与其他人有染——仅靠发讯息的笑容来判断。
堕胎这件事上女主角强行剥夺男方知情权。
这是女方战争扩大化的小动作,事后以受害者姿态来反诉,离开的时候故意留下一本日记,背后亦布满心机。
影片对情节的荒谬与角色的行为的不合理都视而不见,只为从事件层面上推出“负心男”和“苦命女”的形象,是伦理片收买女性观众的常规手法。
车祸和堕胎是对伤害的浪漫化处理。
堕胎更是塑造男性施害者屡试不爽的法宝。
这种滥用的背后是堕胎行为在社会中的隐秘和普遍——性教育遮遮掩掩,女性在避孕与生育问题上的不自主,而堕胎手术广告却司空见惯。
男主角醉酒乱性也是大俗套。
无法自主的失身,错误性质很恶劣,但是还留出一丝或可迴旋的余地。
其背后是整个社会对男性无法控制自己性冲动的共识。
酒后乱性不会成为女性出轨的合理理由,涉及女性的情欲和背叛的议题从来都不是商业片考虑的范畴。
最后女主角回到男主角家中,发现男主角在分手当天就和别人上床,怒不可遏离开,开始考虑是不是原谅他第78次。
这个情节哭笑不得的地方是明明女方先提分手,并社交媒体上昭告天下,男主角这个酒后乱性连出轨都算不上。
男主角也同样遭受压迫,赴父亲生日晚餐的失态有很明显的自毁倾向。
以毁灭自己的前途和作贱自己的生活来让父亲难堪。
在自我毁灭的过程中,还捎带手贬低了新女友,其行为非常的幼稚和不善良。
男主角认定父亲与母亲离婚另结新欢是间接造成母亲的郁郁而终的主因 。
华语片影视剧的尺度可以接受婚前的夜夜笙歌、一夜寻欢、酒后乱性,但是对婚姻的态度却极其严苛。
这种双重标准也是令男主角产生对婚姻的逃避的诱因,儿戏婚姻是他幼稚的反抗 。
男主角习惯性的醉酒可视为逃避的体现,而某次酒醉偏巧正是女主角父亲过世之时,再次造成了他的“不负责任”。
当他赶到医院,这里用了一个dolly-zoom镜头,效果非常贴切,感觉他在向她走去,但是丝毫不觉得靠近。
男主角其实也有真诚勇敢的时候。
在向女主角母亲承诺会照顾女主角是一处,以及他鼓起勇气向新女友他坦诚自己还爱著前女友, 这其实是真正成长的一幕,但一笔带过,成为他不负责任的又一罪状。
片中女主角同样无法坦诚面对自己。
她始终生活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中,她的恐惧躲藏在讨厌的背后——讨厌男友迟到(其实大可以自己先进场),讨厌迷路,讨厌沙发长,讨厌男友和父亲不和 。
她的原生家庭是普通市民,母亲温良恭俭让,却纵容了父亲夸夸其谈、坐享其成。
与女主角同桌吃饭的闺蜜置办海外豪华婚礼,老公是剑桥毕业生,个中差距是显而易见。
她今日所得的独立自主都是自己辛苦拼搏换来的,但也有一朝失去的不安。
虽然有个出身中产又真爱自己的男朋友,眼看可以在自己这代完成阶级跨越,但是男友的不成熟与贪玩又让她患得患失。
她夹在两个阶层和意识形态中间举步维艰。
分手后女主角不愿回父母家,也没有自己的家,先住在闺蜜家中,正是夹心人左右为难的处境。
母亲对女主角和男主角的两席话代表传统观念对女性恋爱态度的定位。
女主角周遭的闺蜜都是独立、自主的新女性,但婚姻仍是幸福归宿的普世证书,外在定位影响内在定位。
女主角的母亲在婚姻中没有更多选择(躲在厨房哭),女主角这代人虽不必隐藏哭泣,但无非哭泣的地点从厨房升级到了卧室,新旧观念的撕扯下仍不能畅所欲言——新女性要独立,受教育女性不能一哭二闹,但是“不结婚会有遗憾”。
她对男友的怀疑和不安,既没有父母爱的包容,又没有可靠的伙伴,面对世界仍然是孤独。
反观在职场上的女主角,则是一个比男人还要铁面和老练的形象,递给客户纸巾的时机都有精妙计算。
社会对于职场上成功女性的标准是——像成功的男性一样。
职场不但抹平其女性的特质,甚至个性也不需要。
同时,学业和事业并非出于爱好(这点男性都很难),谋生是一,二是为了结识这个行当的男性精英,职场不过是通往婚姻的预科。
片中富豪客户的对女主角的追求便是体现。
富豪施展各种浮夸的手段追求女主角是喜剧电影通俗的桥段,增加情节的趣味,帮大众揶揄拥有特权的人,观众都心知肚明最终女主角不会选择富豪的。
手法上,这部电影使用的是现代语法,而电影内核在讨论男女关系的态度上其实是非常电视剧的。
时至今日,女性的地位虽然没有达到完全的平等,但是受到高等教育并能经济独立的女性绝对不是没有选择空间,但很多作品还是会选择性失明地让她们没有选择,或许是一种(HK)受迫害示弱心理的普遍表现,难再见争气的港女。
Eva第一次写在笔记本上的时候,我想一定不是她第一次原谅Adam.Eva说过,离开真的好难。
Eva也说过,原谅变成了习惯。
第77次分手的时候,是因为Adam还是那么没责任心,那么小孩子气,到了忍无可忍,Eva要堕胎的地步。
即便这样,Eva竟然还是给了他第78次机会。
置身爱情事外的人,看到这里,也许会说,第7次机会,都不应该给。
可是看看他们之前的每一次争吵,每一个七十七分之一,虽然真的很让人恼火,但是又好像真的是很小的事情,所以无法痛下决心。
约会看电影迟到是很让人生气,对方不记得自己不爱吃葡萄也令人生气,但总不至于为了这点小事分手。
这些微小的不愉快,看到对方那张有点愧疚而委屈的脸,又气消了一大半。
互相爱的人,总可以少计较一些。
于是很快又和好了,甚至和好的时候还感到甜蜜。
Adam信誓旦旦的做出保证,Eva便一点都不计前嫌了。
我想,对于Eva来说,即便明知Adam天性如此难以改变,但还是会原谅他。
争吵过后,Adam自然的把头靠在Eva的肩膀上,像个撒娇的孩子,有时又男友力满满,大力的一把搂紧Eva。
恋人有时并不奢求对方能改掉所有的毛病,之所以和好,只是贪恋那一点温存。
爱还很多的时候,毛病也就显得微不足道,心也变得无比柔软。
但是七十七分之一越加越多,和好需要的时间越来越久,毛病越来越不可理喻,剩下的温存越来越少,最终一定会到达忍无可忍的地步,Eva也终于忍到了她的第77次。
在某一个Adam认为稀松平常的一天,醒来却发现Eva从她的世界消失了,而他甚至不知道原因。
原因当然还是一个微小的七十七分之一,但他前面已经排了七十七分之七十六了。
人仿佛总需要一个契机去做出改变,不管是开始下定决心去面对以前逃避的困难,或者是辞去不心仪的工作去新的平台,还是换一个地方重新生活。
对于Adam来说,分手的契机让他意识到他真的需要成长,需要勇敢,需要有责任心,收起他的孩子脾气,去追回Eva,他还深爱的Eva,这个世界上最包容他的Eva. Adam是一条小船,海上有很多风暴,他就不愿意去闯,安安稳稳停泊在了Eva的港湾,直到他发现他的港湾,不在了。
也不是没有别的港湾,但Adam就是想要Eva那一个,为他遮风避雨,七次,七十次,七十七次。
Adam叫张智思,粤语听上去像张自私,志明与春娇的志明叫张志明,两个人仿佛兄弟一样,都很幼稚,好像永远长不大,但有很多单纯的可爱,让人舍不得一走了之。
Adam是幸运的,Eva走之前留下了那本日记,留了一丝和好的希望。
最幸运的是,Eva还爱她,看到他们在港大最初在一起的影像,两眼泛着泪光。
如果不爱了,看到点点滴滴的回忆,也许会感慨,却不会动情。
Eva看到Adam真诚的道歉,认真的准备惊喜,甚至还贴心的把家具换成Eva喜欢的模样,以前的七十七就好像可以被直接清零,因为还深爱着对方。
Eva甚至还泛起了幸福而宠溺的笑容,仿佛一切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其实恋爱很怕温水煮青蛙。
Adam的毛病可以算是很小了,态度也好,买的礼物虽然不合心意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用心,忘掉纪念日会认真道歉,总是有这里那里不如意的地方,但是大抵没有和别的女生拉拉扯扯,或者极端抠门吝啬。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都很小,所以Eva才可以一直忍受着,想着Adam总有一天也会长大。
可是十年过去了,当时的大学生却还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答应过要一起商量的事情却还是背着对方一意孤行,直到最后,竟然开始跟健身馆里的女孩有了不必要的来往。
如果Adam一开始就是一壶开水,那Eva早已决绝离开,但是Adam的一点点的小毛病,让水温维持在了可以忍受的程度。
反过来,正因为Eva每次都很容易就被哄好,所以Adam也从没有认真直视过自己的问题,因为觉得无论如何Eva都会原谅自己。
Eva像温水一样包容着Adam,Adam也就习惯在这个温水里永远都长不大。
如若一直是温水,其实也许可以走下去,但是Adam和Eva的水在不断升温,虽然也没有过临界点。
最后,第七十七次,Eva还是选择回到了温水。
但温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温水了,Mandy的出现,让水变得浑浊,在Eva发现他人的痕迹的那一瞬间,仿佛有人偷偷把火调到了最大,水开始沸腾,Eva终于彻底无法忍受。
十年很长,但是终将割舍。
爱情不能单纯以时间长短来判定。
第七十八次,Eva终于要彻底告别伊甸园的Adam, 书写一本崭新的日记,和新的篇章。
Adam最后也会长大,也许偶尔也会怀念那个用十年教会他爱的Eva. 看完这部电影,总会想起生命中的一些人,为了在一起做出很多努力,也发了很多脾气,磕磕绊绊,忍受了很多次,原谅了很多次,最后所有的希望都变成失望,水温沸腾,最后的一丝眷恋也都烟消云散了。
即便曾经那么相知,那么了解,那么包容,曾经是对方的全部,最后却仿佛从来没有踏入过对方的生命中,只有些许的共同生活的习惯,一些共同培养的喜好,成为对方存在过的痕迹。
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 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这是一部远谈不上伟大的爱情电影,也很难成为经典,但我却感觉影片带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新鲜感,而且着实把我骗到了。
抛开技法不谈,就说一说人物和主题方面一些有趣的地方。
整部影片Eva是主角,但是主要视角是通过一本日志走入她和Adam的感情生活,所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在通过旁观视角去了解Eva这个人,并且很多时候直接就通过Adam视角。
观看过程中没有留意太多痕迹与设计,仅仅以为是在讲Adam由一个小孩子成长为男人的浪漫故事,一切似乎都中规中矩,没有太大毛病也谈不上多么惊艳,对生活琐屑的描绘可圈可点,但跟常见的爱情港片无大差,尾声附近那场救赎式的告白也多少令人动容。
直到片尾,女主角回眸一笑那一刻,突然有了醍醐之感,发现自己想简单了,影片远不像之前我草草看到的那样。
虽然是通过多个视角回顾Eva感情中的过往点滴,但是换个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其实一直是Eva自己在思考、观察、反思自己的感情经历和周边生活,最终将自己从旧的、不成熟的、僵硬的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生。
比如影片中三次出现办公室脚的特写,Eva一步步把鞋拖下来,最终变为赤脚就是对这个压抑—>释放过程的直接指示。
其实Eva并不是真正的在爱Adam,至少某种程度上这种爱是不成熟的,她只是沉浸在过往的甜蜜与付出中,同时习惯了照顾这个长不大的孩子,当她最后终于甩开这层禁锢,爱情的新篇章才真正开始,也许一份10年的感情不会这么草草收场,还将有反复,但影片最后让Eva向前迈出了一步。
有趣的一点是,整个影片中从来没有表露出过Eva深爱或依赖Adam,只有她面对这十年中点点滴滴的感慨和不舍,Eva也几乎没有通过她的视角对这段感情作出任何评价,特别是正面评价,而Adam要表述的一切也都是:你对我太好太重要了,我离不开你。
所以需要不等于爱,Adam需要Eva并不代表Eva应当和他在一起才是影片的重要主题。
故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剧本,而邱礼涛具有迷惑性的叙述视角和表达方式让这层趣味更深了。
下面就是我一个大胆的看法,其实影片中出现过的所有感情,都是病态的,某种程度上有问题的,所有的感情故事在影片中都承担着被批判的功能。
至于真正完美、健康的感情是否存在,我看不到影片给出的论断。
下面就一一说下影片中diss过的这些感情,以及在现实中的一些批判意义:1. Adam和Eva,很明显,前面也说了不少,Adam不成熟,不负责,Eva也只是习惯于照顾他和同他一起开心,其实这是段伪爱情,而现实中怕是也有数不清的年轻人被耽误在这样的伪爱情中。
2. Adam和Mandy,显然Mandy对他是一种病态的崇拜,而Adam对她也是极端不负责任,从最后Adam的冷漠也可以看到导演并没有让Adam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他只是领悟到了Eva的重要而已,自私的希望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他对Eva的表达止步在我需要你上,作出的承诺也只是不再犯那些错误,完全看不到更深的理解。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Mandy扔掉笔记本的镜头,曾经和Eva扔掉验孕结果的镜头混剪在一起,都是直指Adam的不负责并展示两位女生对其极端失望。
Mandy最后也被伤得很深,也恨透了Adam,甚至留下了眼镜盒作为包袱,这种狂热的崇拜没有好下场。
而现实中往往也没有那么多理想化的一往情深,也没有那么多感悟、成长与理解,什么样的人往往就是什么样的人,再疯狂的爱也是有条件的,也是可以被辜负掉的。
3. NT,典型渣男,着迷于女性外在,没有常性,将感情看作物化的寻欢,现实中这类人比比皆是,影片中适当夸张了而已。
4. 黄秋生,非常有意思的角色,忍不住得寻欢,却深深依赖并迷恋着夫人,然而结局很清楚,不愿意全心全意付出的黄sir不值得夫人的爱。
5. 结婚的闺蜜,典型的活在表面和别人的世界的爱情,疯狂爱秀,至于两人之间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从其丈夫婚礼上的茫然表情可见一般。
6. Adam的父母,父亲与继母,影片的表述和评论极少,也许这段感情是相对正常的,但是从Adam身上可以看到婚姻破裂对除两人之外的其他亲人有多大伤害。
7. Eva的父母,看起来这是比较模范的一对,可能也是现实中比较容易达到的一种理想局面。
但是抛开Eva母亲对其父亲的宽容理解、一往情深,注意Eva的评价,她不想像其母亲一样被拘束一辈子,天天躲在厨房里哭。
所以这段感情更接近于大家在现实环境下达到的妥协,属于更老一辈,已经跟不上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也不是现代年轻人去追求的情况。
所以说归来,我看到导演和编剧通过这样的记叙,diss着种种不够自由,被现实或者被自己幻想禁锢的感情。
至于影片在推崇的是什么,我不那么确定,但像吴镇宇那样,愿意相互理解,相互付出对象的也许值得一试。
这部电影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对爱情主题的探讨远远超出的一般的甜蜜浪漫或失恋后的伤感与释怀,也许有很多是过度解读,但能带给读者这样解读空间的作品,本身一定是有趣的,不然呢?
今天是和男闺蜜去看了这部电影。
作为一个正在读大学,且很久没有爱情经历,但是体验过喜欢一个人时的那种小确幸,再看这部剧有些情节很能感同身受。
男主角的定位是大男孩,代表了我身边接触的大多数男生也就是男同学。
爱的真,和他们谈恋爱会刻骨铭心会很甜,可是某些随之而来的不踏实感,幼稚感……会让人一而再再而三对这段爱情产生质疑。
大多数女生只想要一个看得见的爱人和一个稳定的未来。
可是谁能知道,自己现在牵手的这个男人到底是不是可以依靠的那个人?
到底还需要多少时间陪他长大?
在他身上付出的青春和心思究竟值不值得?
有些时候长不大的男孩只想了自己的这边。
迟到,脾气冲,沾花惹草……对他们来说这些有何不可?
没触碰到底线,你忍了。
长不大的男孩不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个拥抱,不会看到你的付出,不知道珍惜你的好。
想想还真是可悲,用了大好时光培养了一个别人家的男朋友。
三生有幸的是他心里有你,在外面野花丛中流连忘返后回来找你。
不幸的是自始至终你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最后他甩一甩衣袖,把你留在原地。
一段爱情里信任真的很重要,当你们互相猜来猜去的时候,就分手吧。
找到了一个懂得体贴你呵护你的男朋友恭喜你。
如果找到了一个长不大的男朋友,个人看来,看看是否能确定自己在他心中的位置,如果你愿意等他长大,等他给你他许给你的未来,那么坚持下去。
可是若如电影里,原谅了77次,他说他错了,可是你能保证他真的不会再犯了吗?
结局本来没想通,后来觉得女主最后放弃了这段感情,没有第78次了。
伤害足够了,就请潇洒的离开吧。
所以,如果爱不在了,等不起了,一辈子不长,不要浪费时间了,因为我只想找一个彼此相爱且成熟的成年人一起携手走过此生啊。
愿你我能遇到一个成熟的爱人。
邱礼涛,香港的反类型片无冕之王在这里绘制了与彭浩翔截然不同的爱情观。
原谅他77次本质上是一部反爱情的女性主义现实政治电影,不屑于与志明春娇系列里面让恋人之间相互妥协向爱情献媚的作品同流合污。
另外,剧情的铺排也十分讲究,外部冲突与内部矛盾相互交织。
看电影迟到的、旅行没有准备这样看似无理处闹的女性向抱怨实质上直指的也是精神世界的不可调和。
毕竟女主要看的是自己心仪的小津的经典《东京物语》,而去日本也是为了一睹小津安二郎构思剧本的旅馆。
再者,导演刻意塑造的传统直男形象与精炼的事业女性的反差,且像结尾脱下高跟鞋这样明显的去女性化经典符号承接的是对男性的抗诉。
最有趣的就是,看似为了最后阿Sa决心的那一次外部冲突引起的反水使用的另一位女孩其实代表的就是传统女性在男权语境下的失语状态。
此外,总说周知邱礼涛电影里总会夹带私人的政治隐喻的,当周柏豪说:“我爱你五十年不变” 阿Sa立即追问:“那五十年之后呢?
” 简直就是用情人内心世界的不可调和从而造成的分崩离析暗喻一国两制的未来,结局可想而知。
而这也可以看出导演当前的政治诉求。
因此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其实在一个表面俗套的爱情故事下包裹了两套截然不同的政治表达——性别政治与权力政治。
我给五星是因为我大致看懂了这部电影,而且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此类型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佳作。
首先电影开头的原谅他77次和结尾的原谅她77次两个他(她)形成强烈的对比。
以女人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一定都会说男主渣男。
男主的问题是很明显,毕竟77次被原谅,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有些人只看到事情的表面,却没看到女主本身的问题。
下面我就来说说女主的问题,首先每次争吵就算男主认错了服软了女主也不给台阶下。
其次电影全篇在办公室给了女主四次脚的特写,前两次面对女客户都是穿着高跟鞋,后两次面对男的都是脱了鞋,这映射了什么?
懂的女士们可以自行脑补。
还有女主因为无聊的第77次的梗而自私的堕胎。
再有就是女主和快门去机场的彻夜未归。
男主睡了女二后去请求女主的最后一次原谅,女主和快门睡了后又在婚礼上再一次原谅男主。
第二个女人和最后黄老板与伊娃的对话也算的上这部电影的点睛。
总之,这是一部男人和女人都该自省的电影,而不是一旦双方都有错,这错就归咎给了某一方。
总觉得整部剧诗雅饰演的女二才是最出彩,最值得让人心疼的,毕竟这么温柔用心去爱一个男人的女子不该被设定在这样尴尬的位置。
第一次想要好好写下影评的电影。
被推荐情侣来看,第一幕更多就是贴近生活,然后电影以女主视角讲述了他们在一起时她的男朋友给ci她带来的伤害,和原谅下的77次。
从电影里伊娃把每件惹她不开心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了,有男朋友的不负责任,不成熟,花心招惹,不讲礼貌,还有生活里各种的小事。
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也能看出两个人很多次吵架时都是两个人有错误的,但是女主将男朋友的过错记录在自己的生活里,男朋友在快要结局时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没有去想女主也有不对的地方。
看到这里我觉得亚当还是很爱伊娃的。
但是这部电影非常推荐的点我觉得在于它埋了很多的伏笔,比如最开始的他兄弟觉得沙发很长,最结尾女主老板也打离婚官司,这部电影里还是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慢慢回味。
30岁的感情大多是快餐爱情,女主没有原谅男朋友的第78次,不是因为她不再爱他,而是我认为,她早就不再爱他了,就像她老板和他妻子一样,“我的妻子和我离婚是因为她外面有男人了”女主也是如此,女主的耐心可能早就已经没有了,但是她没有办法就如她母亲一样,她母亲在之前说已经不爱她的父亲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将就,就好像她父亲死时她母亲跪着哭说自己以后怎么办,我无法忍受你但是寂寞和无依无靠比你更可怕。
亚当是在与女主分手后,电影在我们面前上演的一次与他人的性关系,在女主看来是背叛。
但在前几次中伊娃和亚当没有分手时,亚当已经与其他女人一起看电影或者更近一步,女主看见了电影票并且也发现了男朋友的撩别人行为,之所以在电影开端有一段她看老板在与其他人调情时的邪魅一笑,就是为了告知观众女主是知道男朋友在交往时就有这种不轨行为的,但她原谅了。
d压倒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是它看见了新的主人,它以为没有一根稻草的主人,结局第78次女主没有原谅她的男朋友,我们觉得出轨才是这段感情的结尾点,但是电影想说的不是这个,女主见到了会喜欢她笑容和眼泪温度的男子,明明电影里我们没有看见女主当着快门流泪,电影里也同样消失的是那个错过航班的晚上,那个亚当去找她的晚上。
我不知道导演究竟想说什么,他想传递什么,是婚姻便是依靠的将就,还是十年的时间是爱情是将就是新的开始来临我终于可以逃走,还是你应该早点来珍惜我的。
错明明不是一个人的,我却只想为自己辩白。
在大片云集的6月,排片少的可怜。
Adam就是你总觉得他要死不活不痛不痒不够在乎的那个男朋友,Eva就是那个死心塌地愿意相信男朋友敏感又细腻的女朋友。
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总能成为吵架的导火索,男朋友觉得你无理取闹,女朋友觉得你不够爱她。
是因为不够相爱么?
可能只是因为爱的方式错了。
压垮女朋友的最后一根草,逼死男朋友的最后一件事。
我们都觉得错的是对方,其实我们自己都有错。
你以为原谅很伟大,我认为下跪追回很伟大,其实只是自己心里的伟大。
好好沟通吧,在还能挽救的时候,不要用爱这个词去敷衍,不要用爱这个词去掩盖,当爱再也承受不住这些的时候,失去将会成为必然。
整个片子看下来,最可怕的不是Eva可以原谅Adam77次,而是这一方77次的容忍与原谅对方却浑然不觉,在Adam看来,看电影因为下雨堵车而迟到很正常,因为爸妈离婚伤到了自己于是自己就想着法子气老爸也无可厚非,怕女朋友不同意就自己默默换了工作隔了两周再通知女朋友也只是为了避免争吵的好意而为,作为律师在听到不合乎逻辑的话时即使在一家人打边炉的时候顶撞对方父母正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因为当伴郎所以喝的醉醺醺的回家无法在Eva父亲病危的时候帮上忙似乎也可以理解,即使女朋友早已有诸多想成家的暗示但是因为长辈婚姻不如自己的愿所以谈了10年的恋爱仍然没有结婚的打算,上午分了手晚上就能和学员上床只是因为心里很难过而已,过了几天可以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破坏人家的大婚只为向Eva再次示爱。
下跪有什么用?
从头到尾他都不知道自己有错,原谅Adam77次的Eva真的能改变Adam的个性吗?
或者正如Eva所讲,可能原谅已经成为习惯了吧,那么就请你下一次买一个更厚的本子,原谅他777次吧。
两星半。是个低配版“春娇与志明”的故事,一方卑微忍耐迁就把对方当孩子养,一方自私幼稚霸道不顾及别人感受,就算是原谅777次,这都是不合适的一对,结尾对的选择加半星,其他真的太无聊了。另外这类型电影能不能不要用在别人婚礼上告白求原谅这种烂桥段了,现实里可没有主角光环,不打死你算好的。
其实我蛮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港片的,就简简单单讲好一个故事。
谈恋爱时,爱他是个纯白爱你的男孩,但是婚姻不能甜蜜就行,男孩很可爱很动心,但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人情冷暖家庭责任,有几个愿意就自己一力操心和担当呢?女人想做女孩,就找个男人,男人想永远当男孩,就找个大女人喽。
三十好几的人谈着初中水平的恋爱。。
原谅和包容维持不了爱情,愧疚可以
74/100 这部电影用扎实的剧本把感情生活中双方常遇到的困境叙述的特别真实,但电影并没有仅限于表现这一点,它以几乎强硬的态度戳穿“直男”的谎言,虽然有些极端,但这样处理的勇气值得赞叹。
找不到粤语版....
港式爱情小品,国配太出戏,如有粤语会更好。邱礼涛题材画风与水准都忽上忽下,这部片也是好坏之间非常微妙。时而有乱搞的剪辑和配乐,时而有走心的生活质感。诡异的视角与布景灯光营造超现实氛围,手持摄影和剧本细节又让情绪很真实很饱满。结尾西斯空寂,人生不过如此。三星半。
与其原谅他77次 不如放过自己一次
在爱情里反复,在生活里奔波。
【谷阿莫】啥,男人分手后就可以自由的浪,大家都知道的呀,怎么可能守身如玉啊这种根本不存在的。 反过来讲,你再重新找个男朋友对方是处男的概率有多高啊,还不是都浪过好几回吗?
Mandy和Eva,我全都要。好故事,但结尾很做作。好可惜的感觉。
港片真的沦丧了。。。彻底。。。
一个会让我看两遍的电影
男孩比女孩更晚成熟,生理与心理都是
“咁我哋成年人嚟加嘛,如果真係分手可唔可以讲得清清楚楚啊?”“就係因为我哋係成年人,所以有d嘢唔使讲得咁清楚啰。”
有些爱情电影看了让我羡慕爱情的美好、感动于真爱的深刻……而有些爱情电影看了则是提醒我别犯类似的错误、别谈类似的恋爱……《消失的女孩》、《迷魂记》海报、小津安二郎、《日出之前》……好些迷影细节……我也不喜欢约看电影时对方迟到,但真迟到的话,我想我会先进去电影院看而不是站在外面等……
杜琪峰在爱情片里仍可闪转腾挪出百般花样,而一向粗犷直接的邱礼涛便有失细腻了——毕竟“爱你五十年不变”的爱情政治论,早在王家卫的《2046》里有过更幽微的表达。同样提供不切实际的情感鸡汤,但好在不像《前任3》般充当爱情导师,让女主自己去发现和梳理亲密关系的问题,走出“把原谅当习惯”的困局。写一个满是冲突的故事不容易取悦观众,只可惜弥补用的笑料并不高级;不着四六的POV镜头,也难和电影气质做紧密贴合;无论是小津安二郎还是《消失的爱人》,都引用得毫无光彩。爱情片的背后是导演的趣味和审美,《春娇与志明》终究还是一个太难超越的范本。
看到波米评分不低特意跑去看看,果然算对味。离开他真的好难,尤其当原谅他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男欢女爱日常琐碎,this is what it feels like,婚礼段落删去更好。
“错过这一班很可惜,但终归还有下一班。”就像是《和莎莫的500天》的最后,夏天过去是秋天。PS:阿SA真系好靓,演大学生完全无违和。不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