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世界上有些人能做到忘我的奉献,不顾及家人,不顾及自己,所以那些人往往都成了圣人,天上的菊美也是如此。
可是,这样的故事,给人感觉就是惋惜和可悲,有病不看,老婆孩子不管,父母也不顾,33岁就死了,留给家人巨大的悲痛,还有一堆明明可以亲自做完的事情,也就这么做不了了。
圣人难做,也希望以后这样子的圣人少一些。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在观影之前,我先从网上了解到此片是讲述菊美多吉先生的一生。
他身为基层干部,非常热爱藏区工作,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的许多平凡事迹通过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让我几度潸然泪下。
影片以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为基础,真实的记录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012年5月18日,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菊美多吉在开了2个村大会、走访了10多户村民后,深夜返回宿舍时,因劳累过度于次日凌晨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33岁。
菊美多吉生长在甘孜州道孚县木茹乡,是一名很淳朴的藏族人。
影片中,原乡书记退休回家在离别时,叮嘱菊美要找老婆,他便铭记在心。
后来接到任务去县城接巴姆老师,没想到第一次见到巴姆就一见钟情,菊美当场毫不掩埋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我记得有一幕是这样的,菊美跑到巴姆的学校求婚,突然外面开始打雷,菊美意识到马上就要下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于是毫不犹豫准备投身“战斗”中,就在那一刻,巴姆答应了求婚。
我想巴姆也是为菊美的爱民奉献精神所感动吧!
有一天,菊美接到电话说巴姆给他生了个男娃,菊美高兴的像个孩子,激动的不知所措,正准备驱车回家看儿子时,牧民上门求助,他立马答应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因为在他心中,群众事永远排第一。
工作空隙间,他跑到一个山谷边,对着家乡的方向用他沙哑的声音喊着:巴姆……巴姆……自己家里老婆生孩子,都希望老公在身边陪伴。
可菊美工作太多脱不开身,在撕心裂肺的呐喊中,现场的观众都能深深体会到他心中对老婆孩子的那份愧疚。
2008年,菊美从扎拖乡纪委书记调任龙灯乡乡长,其间被检查出患有高血压。
医生告诉他,一定不要在高海拔的地方工作,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他却当作“耳边风”。
在这11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不顾自己身体,一生恪尽职守,为他的工作,为他的牧民们无私奉献着。
社会需要更多像菊美多吉一样的好干部弘扬“正能量”。
观影之前我不认识他,但现在他已不是荧幕上的菊美,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菊美。
这部电影最先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陈瑾,一身赭红色的衣袍,还以为是与宗教有关的故事。
虽然后来发现是讲述基层干部好人好事的主旋律片子,但是也没有失落失望,因为电影真的不错。
首先是剧本扎实,语言生动,很有当地特色,没有俗套和空泛,后来才知道编剧是藏族人。
再有就是演员表演到位,陈瑾自不必说,主演是一个帅气的藏族小伙,非常写实贴切,其他群众演员也是自然真实,连扮演男主妻子的江疏影也活脱脱一个藏族姑娘。
当然,最让我喜欢的,还是甘孜藏区的壮美景观。
因为去年刚刚去了稻城亚丁,一路上的见闻让我特别难忘,所以剧中的实景拍摄自然让美好的记忆扑面而来。
五彩的经幡,清澈的河水,辽阔的龙灯大草原,还有一幢幢四四方方的漂亮房子。
记得当时在路上看到那些房子就特别喜欢,剧中对此还专门做了介绍,说这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叫做“从牛棚到别墅”。
看着藏区从医疗,住房到教育,就业等各个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终于体会到基层党员干部菊美的姐姐觉姆——一位女性出家修行者发自肺腑的赞叹:你们共产党做到的,我们做不到。
菊美同志先进事迹是我们的标杆,我们的镜子,我们的教科书,菊美精神同焦裕禄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
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做立场坚定、政治过硬的好党员、好干部,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习他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
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豁得出去,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做真情为民、一心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
学习他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
党员干部要视责任为泰山,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做夙夜在公、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的好党员、好干部,以身作则带领龙泉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学习他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
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做坚持原则、秉公用权、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
甘孜——藏语里洁白、美丽的意思。
草原、雪山、海子仿佛造物主遗落的珍珠散落在这里。
如果说西藏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那么甘孜就像飘零在天堂门前的云朵一般五光十色。
这是一个发生在天堂门前云朵上的故事——万丈红轮中,壮阔蓝天下,离离草原上,千叠雪山间,平凡的党员菊美多吉把对党和人民的深情、把促进当地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梦想融入自己的血液,洒在了这片人间净土的山山水水中。
《天上的菊美》在用镜头展现了甘孜壮丽绚烂美景的同时,也还原了党员菊美多吉火红燃烧的一生。
美丽如画的环境下,是生产生活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残酷现实,菊美多吉选择扎根这里——他要用自己的双手带领着这里的群众走出贫瘠,走向富裕。
现代文明与传统思维在这里碰撞,当喇嘛告诉菊美——牧民就该风餐露宿时,菊美力主修道路、修定居点仿佛成为与草原上残旧势力的一场战斗。
不幸的事,菊美为这场“战斗”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们渴望前往藏区的原因是“洗涤灵魂,向往天堂”,菊美多吉把自己纯洁的灵魂留在了这里,为本已绚烂多彩的天堂之云平添了几分霓虹。
电影中经常出现空荡的高原场景,现实里电影院空空如也,但我眼眶和心里却是满满的。
《兰辉》和《天上的菊美》影片落幕了,兰辉和菊美的音容笑貌却久久回绕在我的脑海。
忽然想到“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无论古今中外人类一直探索的母题。
祖国的彼岸,伟大的高更就曾经发出了震惊世界、发人深思的三个问题: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叔本华说:“生命本无意义。
”,孟浩然也吟诗唱到:“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
”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
快而立之年,踏入公职行列不久的我,抱怨过从前的自己很傻很天真,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什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实的灰色蒙住了我们的双眼,价值观和人生观彷徨在十字路口。
我想,兰辉和菊美的一生就给了这个命题很好的阐释。
家里是喜气洋洋庆祝春节的鞭炮之声,外面是寒风凛凛漆黑的高山深处,为了工作,兰辉选择了后者;自己的孩子锦衣玉食,供他人的孩子上大学,兰辉选择了后者;在泥石流濒临之际,快速逃生还是耐心劝导花甲老太太跟着一起离开,兰辉选择了后者;在自己病情急需卧床休息时,是安心的静养还是心系民众焦急的前往灾情第一线,兰辉选择了后者。
菊美亦是如此。
家里是娇妻和幼童,菊美选择了孤身住在村委会,只是因为早出要为民众工作;父母住的房子破旧不堪,菊美选择了为藏区放牧人盖固定聚集点,让他们住上舒适、安逸的新房子,虽然对父母抱有深深地内疚;自己患有严重高血压,继续留在高原工作还是听妻子的话,到成都坝子里找份工作,菊美要为自己的家乡做出回报,他毅然选择了留在离天上最近的地方。
同样是因公殉职。
因为他们的选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眼噙泪水为他们送别。
昔日的言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经久回忆。
老百姓自发前往哀悼的场面, 忽然想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诗句,懂得了其中的深意,那里面所包含的情怀是那时朗诵的我所不能体会的。
看完影片,并没有曲终人散的悲凉之感,相反,内心激情澎湃,感动至极。
这是一场正能量的洗礼,也是一次思想境界的升华,以往的质疑一扫而空。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兰辉和菊美告诉我的,我将加工保尔的一句话来表达:“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公职人员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奋斗。
”
这部电影拍得还算不错,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藏族的党的好干部。
但我有几个问题想探讨探讨。
1,按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不是子女之中必须出家修行一个,就终身不能还俗了?
和泰国不一样。
2,是不是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血压会偏高?
3,为什么现代的牧民也需要定居了?
自古以来,牧民都是逐水草而居,定居是不是不方便放牧呢?
还是说牧民定居以后就不会再从事放牧业了,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4,为什么很多党的好干部都会操劳过度,英年早逝?
远的有周总理,焦裕禄,近的有《雨中的树》男主角李林森,小岗村的沈浩,以及菊美多吉等多名好同志。
为什么没有人分担他们的工作呢?
也没看到他们有个得力的助手。
党组织为什么也不关怀一下患病的或有健康隐患的干部,调动工作或者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呢?
他们自己有病也不注意休息,不想住院治疗,甚至还瞒着家人。
这又是何必呢?
活得长才能为人民服务得更久一点啊。
想到这我可能有个细丝恐极的想法。
正因为这样的好干部太少了,所以他们这些少数好干部不放心把服务群众的工作交给其他干部。
其他干部鱼肉百姓,少数好干部却无力改变他们,还有良心,觉得对老百姓于心不忍,感觉对不起老百姓,于是就加倍地拼命工作,拼命为人民服务。
这样心理上应该是觉得,只有自己越劳累越拼命工作,才能越补偿那些不好的干部给老百姓带来的负面损失。
我觉得周总理在文革期间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想法。
所以他们才会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一心想着服务老百姓,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同事鱼肉百姓,造成他们自己内心也有很大的愧疚感,毕竟自己也身为干部,实在不忍心看到自己身处的干部队伍形象在群众眼里就这么沦落下去。
因此,我们党一定要注意警醒了。
一定要培养越来越多的好干部,这样好干部不再是少数,能够放心地把服务群众的工作交给或分担给同事,才不会太劳累,才不会英年早逝。
还有就是我们的党组织一定要随时关心干部们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状况,随时关怀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千万不能等他们病入膏肓或者英年早逝了再来追加荣誉。
我本身就对主旋律的电影不是很感兴趣,是被单位逼着看的这部电影的,虽然不太想看,但也不是特别排斥。
开篇还是很正常的,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回四川的藏区当村干部了,上来就要解决修路的问题,修路过程中占了藏民的地被阻挠,再被老干部教育要耐心对待藏民,我觉得可能这个剧情会跌宕起伏搞出很多大事,但我错了。
这大学生干部去劝说藏民,藏民还刚好因为家里烧煤油灯被熏的得了肺结核,这大学生保证说路修好后会修电站,就不用烧煤油了,然后藏民就同意修路了,同意了。
这个故事前后不超过10分钟,10分钟。。。。
然后是修桥,请了几个大领导,看了一下危桥,然后桥就修好了,然后大家各种开心庆祝,加一起估计也就只有10分钟,而且其中还有5分钟是庆祝的描写。。。。
男主衷心为藏民服务,但一个老干部要他赶紧找老婆,然后他就发春了,让他去接一个藏区小学的女老师(这女老师年龄、照片他都没见过),就觉得自己的春天来了。
春风满面骑个摩托去接人,到地方后在街上看到一个美女,然后就一边盯着别人看,一边骑着摩托绕着人转圈。
这哪是普通人,完全是流氓!!!!
这女的遇到这种情况还完全不害怕,在这女的告知男的自己不是他要接的人之后,还要这个男流氓骑车载她(这女的也不是一般人),这男的竟然要求载她一辈子。。。。。
这种偶像剧的剧情都能硬塞到这里。。。。
其他都是这种背景还没有交代清楚就匆匆结束的小故事,剧情也越来月夸张,越来越不靠谱,而且男主的表演特别容易激动,表情极为夸张,台词呢,基本可以参照党中央各种文件以及新闻联播中的播音内容,看的实在让人受不了。
这种政治任务的电影真实委屈了陈瑾了。。。
《天上的菊美》真实、感人地向我们叙述一名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怎样带领藏区人民改变藏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
风格质朴充满诗意,向大众展现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真实的生活状态。
摆脱了以往简单地突出崇高的“固有模式”,而是在影片情节内容上更加接地气、贴近老百姓,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基层英模“小人物”。
观众看着眼里,感动进心里,菊美作为一名尽职尽责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深入每个人的脑海,让我们对“小人物”又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 独白的功能既能让人感到情感的真挚,也可能让观众的思路在故事叙事上游来荡去,准确地说,是时不时跳出来。
(Emmmm也可能是自己的缘故,想好好看电影还是需要一定的观影场所和集体氛围感)- 并非所有人物传记都适合讲述那么完整,精炼些或许更好,但毕竟主旋律电影是讲究情真意切的。
这一部的主旋律旗号打的没有那么嚣张,不过仍旧很容易看出来,好在不易引人反感。
- 看完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某天中国式问题在中国式电影中不仅仅再只限于发问不解答,而是先于现实得以解决,对国民与社会将是怎样的益处?
「2018/2/1 米粒的观影记录」
主旋那个律哟
良乡电影院🎦
女主角竟然是江疏影!
西藏很美。又是一个三顾家门而不入的为民干部辛勤工作最后积劳成疾的故事,怎么说呢,精神可去,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唯一还行的大概就是慢镜头了。。。
爱情和阳光照耀着我☀️
风光很美,菊美的精神更美。我们现在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共产党人!!
江疏影在电影天上的菊美 里真的好美 虽然没有好先生里烈焰红唇 却有了川藏民族高原反应后红扑扑的脸蛋 但是和菊美多吉的爱情让人遐迩 质朴让人为他们落泪 即使这不是一部爱情电影 但看到村民他们住进富丽堂皇的新房子 那来自民族特色沉淀的光彩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欲让人走近他们的家乡
早就想上来评一下,一直没空。单位组织去看的,本来有点抵触,但看后感觉主旋律能拍成这样,真是下了一番功夫,非常不错。男一的表演很有张力,看好他的发展潜力,画面也拍得很美。但最让我感叹的还是,身体是一切的本钱,好好照顾自己!
很美的藏族风情与人情交融一体
浮夸的演技,丧心病狂的编剧,只会用慢镜头的导演。。有种满级摄影带小号刷血色修道院的即视感。。
按照**要求观影…主旋律拍成这个样子,已经可以给呱唧呱唧了…ps. 里面的美女是“阮莞”耶,由此可见电影还是花了钱去拍的……
不管怎么骂,你们还是会拍这样的电影的,因为是任务,不管怎么骂,我也还是要去写观后感的,也是任务。
何弃疗
下足了功夫,用错了地方。
终于不是高大全。
主旋律 :孔繁森样的党的好干部,特色是少数民族基层干部。
也就6分吧,主旋律+1,为什么现在看到主旋律就一致差评,心态不对啊
女神江疏影自带一个赞,其实演员都不错,拍得也不错啦
我爸单位给了五张票子,其实比我想像的要好看。风景很美很美,我一定要去玩,等我买了单反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