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影评作业为个人原创,仅供学习借鉴参考。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泡沫化膨胀,科技与利益不断介入并主导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掺杂了许多不该有的防备与障碍,或多或少丢失了本性中的纯粹。
人被生活压力、残忍的挫败所支配着,一步一步走向自我了结的死亡深渊。
短片《自杀热线》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濒死边缘尊重与勇敢之间彼此成就的故事。
影片以浪漫主义的影像风格直面高自杀率的社会现象,弱化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情感纠葛,同时剖析一个自杀者在弥留之际的心路历程,抚慰现实伤痛,并重新赋予“尊重”与“勇敢”崭新的定义。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方面浅析该影片在拍摄技巧运用中的闪光之处。
一、唯美的光影造型和巧妙的撞色处理奠定影片整体的风格基调若把短片《自杀热线》的每一帧画面单独拆分,则每一帧都是极为优秀的摄影作品。
这都取决于影片浪漫主义的光影造型和巧妙的撞色搭配。
全片整体光线柔美细腻,富有日本言情剧诗画般的“日式浪漫”风格。
虽说讲述的是与自杀有关的故事,但导演却在一开篇便用光影暗示观众,这将会是一部治愈系短片。
不仅如此,光影之间的巧妙设置也为人物塑造和叙事进行了装饰和点缀。
例如当女主角海瑟坐在公交车站的长椅上阅读手里的书时,车站周围的外部环境是清冷、寡淡的蓝白色光线,甚至路过的行人也一副“性冷淡”的冷色调穿搭风格;相反的是女主角坐着的位置有暖阳倾洒,呈现出暖和、明亮的视觉反差。
这一对比性质的暗示不言自明地交待了女主角热诚纯善的人物性格,像冬日暖阳,似迎面春风。
别出心裁的是,影片中暖黄阳光也胜似戏剧舞台上的灯光一般,直接将人物关系、内心活动及当下处境表现得准确到位。
例如女主角海瑟看向办公室角落被阳光照射的男同事,表明她对他萌动的爱慕情愫;当女主角与电话里自杀的老人对话时,光和影将她的脸分割为两半,亮暗分明暗示着女主角与生活的光明作伴,与死亡的黑暗交涉。
这样一来,人物处境便清楚明朗了。
可见,光与影按比例划分、蓝黄冷暖色调的碰撞,为影片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的同时,更彰显出导演出色的照明艺术功底和对于微电影制作诀窍的精准把控。
二、压缩景别与放缓剪辑节奏以拓宽情绪表达空间短片《自杀热线》自始至终都聚焦于人物情感表达和对话空间中,并独具匠心地压缩全片景别范围与类型、放慢剪辑的节奏。
这是一种对于微电影来说创新大胆的拍摄尝试。
全片故事主体发生在女主角与欲自杀老人之间的通话过程中,导演将景别范围牢牢控制在近景与中景之间,抛弃画幅外相对无效的画面信息,使得画面的内容呈现更为精确到位,与此同时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更容易提高专注度,顺利进入营造好的情绪空间。
显然这是一种褒贬不一的尝试。
微电影因时长的限制往往会导致交代叙事细节的难度大大提高,而该片单调的镜头语言和频繁重复的场景切换,虽说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观众专注程度与内容传达的有效性,但同时沉闷枯燥的视觉审美疲劳也在所难免。
电影是运动的艺术,仅通过画面质感说服观众的摄制思路显然行不通。
客观地说,导演镜头语言的设置安排也算得上苦心孤诣,只是情绪渲染与传达效果稍显乏力,得不到理想中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短片《自杀热线》的确做到了在以渲染情绪为主的浪漫主义上的成功,用文艺的外壳包裹残酷争议不断的社会现实问题——关于自杀的挽留与否和人权尊重问题。
影片中欲自杀的老人在临死前拨通热线与女主角通话,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并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诉求;真切的字句感动了女主角,并推动她迈出与暗恋已久男同事相处的第一步。
两人在交谈当中潜移默化地相互推了各自一把,推向对于他们来说都更为完满的结局。
影片最后救护车赶到老人家里,救护人员冲向门口,一个巧妙地蒙太奇镜头,进门的是老人死去的伴侣。
这一“回光返照”的情节设定是导演留下的答案:老人离世并与妻子相见才是他人生最完满的结局;救护车则代表人道主义的拯救。
显然,人生就像一场开卷考试,却没有参考答案,我们往往习惯了相互借鉴甚至抄袭;可当时间开始倒数,相信只有尊重自我选择才是最佳的作答方式。
老人勇敢直面死亡,那一通电话不是企求世间的挽留,而是最后的道别,现实也尊重了他无畏的选择;女主角勇敢去爱也顺理成章、如愿以偿。
无疑,导演想要通过该片向观众传达的是理性的人文关怀和感性的生命价值体会。
作者:李佩里图片取自豆瓣,侵权即删。
整部影片的基调是平和的,情节没有太过复杂,带有淡淡的忧伤,富有人文主义色彩。
影片一开始,镜头从上往下慢慢移动至车站台,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只见一个戴着粉色的姑娘眉头抱着书。
她时不时拉了拉自己的帽子,看得出女主角是个内敛且羞涩的女孩。
她叫海瑟,在救助中心工作。
接下来,通过长镜头,随着镜头推移,看到绿色的桌面和电话机,女孩进来后,带着瓶水,放在了电话机前面,桌上还有一盏台灯。
这些物体都蕴含着生命。
电话铃声打破了寂静,女主在一边接电话一边记录,尽可能和求助者(老人)保持通话状态,寻求机会与他面谈。
但老人已经吃了大把安眠药,木已成舟。
海瑟红着眼,含着泪,静静的聆听着,对方谈到的音乐代表着生命永恒,是上帝给人类的最美的礼物,总能引发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和片段。
海瑟不断抬眼看墙上挂着的钟,手里也摩挲着表,镜头不断推向柜子上的白色钟表,运用夸张,将秒钟的声音放大,整部影片充满紧张的氛围感。
她手中紧紧握住的表,隐喻了老人将生命在最后一刻完全交付给海瑟,仿佛她此时紧握着电话另一端的老人的手。
这种信任确实令人感动,女主角不断地流泪,他们的谈话令人动情,此时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
女主拖着长长的电话线走到书架翻找记录,却没有发现老人的名字,因为老人之前电话用的是假名。
海瑟在用电话追踪他,寻找他,她热爱自己的职业,有敬业精神。
画面一转,白色的门映入眼帘,并且墙壁也是白色的。
白色的钟,旁边是可爱的天使,这些都隐喻天堂,木已成舟,老人已经进入天堂了,后来他的妻子回来,尸体被人带出去。
只是尸体被带走,在最后的这段时间,老人的灵魂留在的家中,他也就可以永远和妻子相依相伴。
尸体已被转移出门,灵魂在家里,其实老人打的求助电话意义并不大了。
这个自杀热线的设置目的除了挽救自杀者,将他们带出生死线,更重要的是,分担和减轻精神患者此时的痛苦。
自杀这种事情,在当代人类社会已经比较普遍,国家出于人文关怀的目的来增设这样的配套服务。
老人说,妻子患癌症三年,痛苦死去。
说明药物无法治疗很多疾病,到了某个地步和阶段,我们能提供的帮助只能是理解并尽可能让一些救助者在平静的毫无痛苦的幸福的告别人世。
所以,老人在回忆自己与音乐的交集的时候,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也能看出老人很善良,愿意与人交朋友。
本片突出自杀热线的这一个重要作用,除救助外,更多的是让求助者体味到曾经的人间的幸福,这就是人文关怀。
老人没有出现镜头画面,这是心与心的交流,灵魂的托付。
老人死去,老太太回家,这个剧情设计很关键,说明在老人的观念中,他并没有走出这个门,此时,老人好像对老伴说:我一直在等你啊,怎么才回来?
老人的灵魂留在家里,等待早已经故去的老伴。
因为爱就在这里,所以他没有走出这扇门,有家有爱,这里就是最美的天堂。
人间与天堂是完全可以划等号的,但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爱。
没有爱的地方,人间即是地狱。
对于一个自杀者来说,天堂是最美好的。
在人间,家是最温暖的,有爱在,家就在。
一条电话线,将天堂与人间联系起来了,那条电话线也象征着爱。
男女主角在音乐厅里两人接吻,这是爱。
人间和天堂一样,都充满了爱。
有爱的人,善良的人终究会在一起,他们绝不会孤独的,这对情侣也一定会幸福,那是来自上天的祝福。
回过头来讲,老人接电话的时候,镜头来回切换,白色的门与救助中心,还有同步的时间,另外在片头,镜头从上外下拍,这其实就在暗示天堂与人间的对应关系。
本片为了营造这个思想主题,强调自杀热线这种临终关怀的作用,而非急救。
其实我们看,真实的情况也是如此,打进自杀热线的求助电话,其中有很多根本就是无法挽救的情况,所谓木已成舟。
(ps:片头女主翻阅的是半本书。
假如说,人生就是一本书,而那些自杀者,刚刚活到人生的中段,生命戛然而止,当然就是半本书。
)
海瑟出场时戴着一顶鲜艳颜色的帽子,使她在寒冷的冬日中显得孤立且特别,身边的人都冷漠地走过,只有她坐在阳光下安静地翻书。
纵然她普通,孤独,但她的内心炙热,渴望着有人可以走进她的生活,而这个能走进海瑟生活的人就是她的同事。
同事就像是那道她向往但不敢接近的光,偷偷回过头留恋得想看一眼又一眼。
导演用光影和声效的变化映衬着人物心理的变化。
同事出场时坐在窗边,沉浸在柔和梦幻的光线里,因为在海瑟视角中这个男生离她很遥远,同时也很神圣无法接近,所以海瑟变得很害怕表现自己。
这时柔和的音乐中伴随着海瑟咚咚的心跳声,使观众很轻松地得知了海瑟对于同事的感情。
通过描写海瑟的外形和情绪,塑造了海瑟积极向上但很内敛的人物形象。
斯坦说之前他也打过一次电话,即使已经决定自杀却还是会不自觉的伸出手求救,想彻底解脱却还是忍不住想要留恋。
斯坦从头到尾都没有露过面,导演运用斯坦的回答以及房间的空境都塑造了斯坦是一个即使生活得很痛苦但对别人依然善良和蔼的老人。
矛盾使他痛苦不堪,而海瑟的出现让他找回过一次生的希望,在通话中仿佛看到的是长辈朋友的开导,"还跟我聊年纪太大,你还是年轻姑娘,再去一次吧。
"在动人的对白中,他们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海瑟感受着一个生命在慢慢逃走却无力拯救,共情着斯坦的痛苦。
影片通过电话联系起海瑟与斯坦,一个是深陷情感困惑之中的女孩,一个是即将面对死亡解脱的老人,导演用这种精心的场景设置,深度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心绪。
海瑟所处的接线室以绿色为主,海瑟手中的电话也是绿色的,绿色代表着生机与生命,代表着海瑟与同事的职业,代表着海瑟善良的内心希望能够拯救斯坦,希望斯坦能活下去。
斯坦的房间以纯洁神圣的白色为主,房间的钟停止跳动但仍有滴答滴答的声响,从一开始就预示斯坦必将走向死亡。
钟表旁摆放的小天使和白衣的女人,象征斯坦死去的女儿和妻子,更凸现了斯坦对她们的思念。
中间的钟表以方型呈现,更像是一扇门,他走近生命终点时琼走进的那扇白色的房门。
纵使结局是一个悲剧,但自杀热线并不一定全部代表这个生命的结束,海瑟在学会了自我突破的同时斯坦也得到了最终的救赎。
不需要担心这次通话有没有意义,不需要担心有没有救回斯坦,它让斯坦在人生最后一刻认识了一个善良的朋友,在生命最后一刻有人倾听他,让他感到不再孤单害怕,这次通话就有意义,也能拯救斯坦。
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这是在枯萎中绽放,是在幸福中向死而生。
悠扬的音乐声在我们的耳边萦绕,近景镜头缓慢的推向了海瑟,一个救助中心的成员。
故事中只有几个人物,约翰在整部影片中却没有露过一次面,直到他的死去,约翰可谓是影片中的一个神秘人物,增强了影片的一种神秘感,引起了观众们对其的观赏兴趣,这个神秘的男人究竟是谁呢?
影片设计巧妙,将影片不断的推向了高潮,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电影虽短,却是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在影片开始时,特写镜头慢慢移向电话,这一特写暗示着电话就是这个影片的引线。
在影片中,摄像机对钟也做了很多的特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事态的紧急。
在影片中,摄像机也不停地对海瑟摩挲着手中的手表做了特写,既表现了时间的紧迫,也进一步表现了海瑟内心的一种悲伤与感动。
在拍摄影片时,摄像机还对女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做了特写,表现了海瑟的伤心与感动。
几个特写镜头叠加起来,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该影片的用光也十分有特色,当海瑟望着正在柜台上工作的年轻男子时,男子向她微笑,这时,一侧顺光打在了男子的脸上,因为坐在窗边,显得很自然,这时的男子的背后全部虚化,留给我们的却是一种神圣感,暗示着海瑟和男子之间的爱意。
本片音乐也别有特色。
影片开始时,音乐声是悠扬的,让人们身心放松,更能让人融入情境,让人更加容易接受,更加的自然。
而当在得知约翰服用了大量的镇静剂时,音乐是紧急的,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让观众感同身受。
在影片最后,约翰尸体被带走时,音乐是凄美的,他死去是要与妻子团聚的。
男子家中的布置是很有特色的,一片雪白,向天堂一样,到影片最后,救护车上居然下来一个老太太,她应该就是男子的妻子琼吧,可是她不是死去了吗,可以说琼就是接引约翰的天使,带他步入天堂。
这部影片可以用三个字描述:短、精、简,实在是一部佳片!
爱释孤独,心相救赎 ——评短片《自杀热线》 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真人短片《自杀热线》,讲述了一场素未谋面的心灵救赎,一个是失去挚爱的孤独老人,一个是迟迟不敢去爱的内向女孩,一通电话将两人联系在一起,并引领彼此以爱释孤独,以心相救赎。
导演马特·柯克比用独具匠心的视听语言,讲述了这个连接人间与天堂的温情故事,表达了对社会与人生的哲理思考,流露出浓郁的人文关怀。
影片的第一个画面,是一座高大的玻璃建筑,楼体本身的厚重以及整齐的线条在开场即给人一种禁锢感,压抑感。
在悠扬的萨克斯风乐声中,故事以舒缓的节奏开始。
摇镜头经过干枯的树枝,一只飞过的鸟,街道上匆匆走过的行人,定格在了坐在公交站台长椅上看书的女主面前,用保持一定距离的中景,交代了女主海瑟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车站包围式的玻璃结构把她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隔离开,突出她的孤独。
海瑟坐在长椅的一端,配之以三分线构图则暗示她的人物标签——边缘。
镜头缓慢推进,开始介入人物,切换到近景,可以清晰地看到海瑟的的目光游离于手上的书本之外,可见她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下一个镜头到了海瑟工作的救助中心,随着平移镜头出现的一排排资料册,暗示环境的特殊,最后电话入镜,镜头固定,“ThePhoneCall”相应淡入。
海瑟工作的环境是空旷,明朗的,黄色的木质办公桌,书柜,绿色的墙壁,在倾洒而下的阳光的笼罩之中显得格外轻松、平静,空气似乎也是暖洋洋的。
海瑟进门后,在靠近门的位置坐下,很不自然地和坐在窗边的男同事打了招呼。
空旷的房间里,两人隔着不小的距离,一个沐浴在阳光的包围中,一个在空荡无光的一隅,衬托海瑟孤僻内向的性格。
在两人的问候中则通过动作直接外化了其性格,尽管海瑟有意尽量让自己表现得自然大方,背过身去还是长舒一口气,倒更显局促不安。
片刻准备后,海瑟接起响铃的电话,通话正式开始。
镜头缓缓推向海瑟,似乎也拉近着与电话另一头的距离。
电话里老人哽咽的声音引起了海瑟的注意,也激起观众的好奇。
简单的对话,两人知道了彼此的名字,开始建立信任。
镜头对准海瑟,在近景和特写,正面和侧面之间反复切换,画面单一,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通话内容,大胆使用听觉元素推进情节。
在海瑟的耐心引导下,老人逐步消除了顾虑,一点点打开心扉。
从海瑟猜出老人服用了过量的药片开始,加入了表针的声音,这一纯粹的听觉元素极具代入感,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着和海瑟同等的紧张,因为这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老人生命的倒计时。
随之出现的另一场景是老人的家,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壁橱,白色的天使摆件,以及白色的钟表,极致地超乎现实的纯白空间,彰显环境的纯净,圣洁,让人自然联想到天堂,亦昭示着一种无望的孤独,与海瑟所处环境的暖色调相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而作为主角之一的老人约翰始终没有出场,这也正是影片最为独特细腻之处,导演对整部影片采取留白处理,十分巧妙地用环境和声音待替人物出场,有意回避人在生命尽头挣扎的痛苦样貌,而把其表现外化为整体空间的平静,敛蓄为听筒中声音的释然,以冷静的态度描绘死亡,从而突出人性的关怀。
这次通话,老人的行动目标很简单——不想孤独地离开,哪怕只是一个陌生声音的陪伴;而海瑟的任务是救助,因此,从电话接通起,二者就存在天然的矛盾,每当海瑟提出为老人叫救护车的时候,矛盾便激化一次,但因海瑟为保持通话而退让,终没有爆发。
面对老人对于救助的两次拒绝,海瑟也越来越理解老人,在受到老人的第二次强烈拒绝后,表针声停,表明无可奈何之下,海瑟终于决定遵从老人的心愿,安心陪伴他最后的一程,剧情节奏重归舒缓。
化解了“矛盾”的两人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话题,从老人已故的妻子琼聊到音乐,乐队,俱乐部……共同的兴趣迅速增进了海瑟与老人的情感,加深了彼此的信任,老人对电话另一边素未谋面的善良姑娘海瑟,像是对自己疼爱的女儿一般,描绘自己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这寥寥数语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老人一生没有儿女陪伴的遗憾。
此时的海瑟早已在老人的话语中泣不成声,她和老人之间已悄然建立起了凌然于任何一种关系的情感,他们是彼此的倾诉者,聆听者,他们感受着对方的同时也解救着彼此。
老人最后告诉了海瑟自己的真名,并承认曾打过电话,海瑟如恍然惊醒,恳求老人继续和自己说话,起身去寻找老人的地址。
夹杂着翻资料的声音,画面来到了老人家的外景——救护车已停在门口。
用声画错位的视听语言和紧凑的剪辑压缩了时间。
然而打开家门的不是救护人员,而是老人已故的妻子,琼,这一非现实的镜头暗示老人已经离去。
伴着颇具仪式感的音乐的响起,穿着白色外套的琼推开家门,一边迫不及待地说着:嗨,亲爱的,我回来了。
老人约翰的天使重返身边,看似突然的一瞬间,老人期盼已久,思念至深。
快进来,亲爱的。
我刚睡了一觉,你去哪了?
我去找你了啊!
那你现在找到我了,来,让我好好看看你。
我很想你。
我也是。
两位老人不渝如初的爱情让人为之动容,看到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团聚”,观众不禁潸然泪下。
真正的爱情不是不管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念你;而是不管你在哪里,我都一定要找到你。
琼的出场是带着观众的情感寄托的,她完成了化解观众低落情绪的任务,导演以这样的方式将死亡诗意化,梦境化,采用同声不同框的隐蔽处理,在保留对老人约翰的留白的前提下,赋予其合理的真实性。
镜头回到现实,已经去世的老人被救护人员抬出家门,老人从痛苦中得以解脱,音乐《Take This Dance》随之响起,空灵的歌声中,老人渐渐离我们远去,而电话另一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当镜头再一次对准海瑟,她正坐在酒吧的吧台,形象有了很大改变,青涩的笑容里多了幸福的底色,成为暖色调环境的一部分,十分温馨。
结尾的镜头采用近景,构图明显较开场时海瑟的画面更加饱满,这不仅代表观众走进了人物,而且象征海瑟自身的改变。
男同事拿着酒杯坐过来,填补了海瑟身边的空缺,达到观众期待的平衡。
海瑟最后主动献吻,影片定格在她那莞尔一笑,渐淡。
将影片的结尾定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场景,看似与片名及“自杀”的内容无关甚至基调背离,实则与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不谋而合。
女主海瑟在接到老人约翰临终的“自杀电话”后,发生了改变,她打开了内心,学会了勇敢去爱,抓紧时间去爱。
她深深地感受到了孤独的可怕,也感受到了爱能超越一切的强大力量。
这是关于两颗心相互救赎的故事,一次通话,两个人的重生。
自杀热线影评 《自杀热线》 克制内敛的抒情,娓娓道来的情愫引人揪心伤怀。
本片打破常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反转,可细致入里的导演手法令紧绷的心为之一暖,救赎隐藏在缠绕的电话线中,温情浸蕴字里行间的细节里。
音乐的出色运用,既不喧宾夺主,却又将故事的情节塑造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舒缓的钢琴伴上悠扬的萨克斯,忽急忽缓,紧紧扣住节奏。
若有若无的滴答声,好像心跳一般,游走在角色的对话中,把时间的度过,生命的流逝,暗线中的紧迫与焦虑感都霸道的萦绕在你耳边。
电话那头画外音的运用,即使没有画面,也一笔一笔的将斯坦的形象慢慢勾勒出来。
这同时也像是一个极有耐心的引导,慢慢把真相与美好的邂逅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某一个片刻,或许海瑟在观众心里已经成了天使。
这得益于导演对于人物塑造的手法。
至始至终,海瑟都沐浴在温和的暖色调灯光下,侧光与逆光的交替使用,明黄色的色彩选用,长焦镜头的拍摄,将周遭的环境渲染的温和而又温暖,而海瑟也在这光线里显得更加美丽,善解人意,面部曲线柔和而又自然。
不时给出的特写,手指因为不安而敲打桌面,记关键词的龙飞凤舞,反复摩挲自己的手表,到目光的飘忽,眼神的变化,让最后的泪崩显得理所当然。
最打动人的,往往是最真挚的感情。
斯坦的痛苦无法去除,妻子备受病痛的折磨而离世,孩子还未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便选择离开。
他的悲伤似乎离我们很远。
可那份孤独感,对于归宿的缺失感,却一下子击中了多少人的软肋。
那种绝望的感觉就像斯坦的死亡,是那样的寂静无力,软弱又无法挣扎。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也是那么力不从心。
可希望和温情却一直包裹着观众的心,让那份绝望无法刺破我们内心的那份柔软。
海瑟的善良,她对于世界的那一份爱,那份最真挚的关心,是一种力量,是斯坦最后的一丝眷恋。
世间总有一种温暖,一次美丽的邂逅,一种美好的情愫,即使在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也不会消失,也会温暖你的心,也总有一种相遇,一种爱情,跨越了生死,即使阴阳相隔,也在那里,一直等着你。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对我自己。
药是攒了很久才凑够的。
医生不知道我去他那里只是为了得到这些宝贵的处方药,再难受我都舍不得吃,通常只是看着它们,在心里默默计算着可以一击致命的剂量。
今天终于到了。
一大把一大把药片闪耀着的雪白光芒仿佛来自天堂。
我吞下它们然后躺下。
在这之前,我特意把屋子整理回老太婆还在时的整洁,好像她离开的这两年时间都是静止的。
然而愈接近死亡,时间就愈活跃。
屋里只有时钟滴答滴答走着的声音,我感到了害怕。
好在害怕也在预料之中,我捱过了最初的几个小时,估摸着药效该起来了,才拨出了那个号码。
响铃三声,电话被精准的接起。
"危机中心",是一个年轻的女声。
她问:“我能帮您做什么吗?
” 我没有说话,她又说:”您好,我是海瑟“,”我能帮您做什么吗?
“ 耐心的声音,我甚至听得出她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
求死的意志告诉我这些接线员都是经过标准化培训后上岗的,绝不能让她们知道我做了些什么,否则一切都会功亏一篑。
然而我一开口还是带着哭腔的。
我在心里鄙视自己:铁了心要死,居然还这么软弱.. 她问我能不能告诉她我的名字,我编了个假名,她猜出我试图服药自杀,问我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我又撒了谎。
她有三次都着急要叫救护车给我,我发了脾气,威胁要挂电话,告诉她我只是害怕孤零零的离开这个世界,希望有人能在最后时刻陪着我。
她妥协了。
我听得出她很紧张我,甚至感觉她在流泪。
十分钟不到,我讲完了我和老太婆的一生,后来我们笑着聊起了音乐,她说想跟我学演奏,我说好,就好像我们以后真的会再见一样。
最后的最后,我告诉了她我的真名,表达了感谢和歉意,在她带着哭腔的恳求声中闭上了眼睛,迷糊中老太婆来到我身边,我们又团聚了...十分钟不到,险些让这姑娘救了我的命。
她真是个好姑娘。
如果我的小莫莉还活着,她们应该差不多年龄吧。
我飘在空中,看到她曾躲在公交车站看书直到上班时间到了才犹犹豫豫起身,看到她和一个同事眼里互相的欣赏与躲闪,看到后来他俩终于一起去了我们谈起过的酒吧Ronnie Scott's,她笑着吻了他,就像我曾经和她说过的,young girl, aren't you? Go again.
时长二十分钟的短片,以旁观的角度,直视死亡来临前,自杀者的内心深处。
整部影片的节奏从舒缓到紧凑,以至于在最后三个场景凝结。
这部短片延伸出的是生命的力量,而作为观众,我们为女接线员的救赎感动?
为男人的爱情感动?
都不是,震撼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先聊聊本片的节奏,个人认为可以按三个段落划分,几乎四分之三都是以女接线员的状态为拍摄的主体,这是第一部分,从最初的接听,到获取基本的信息,节奏是相对舒缓的。
直到男人被说出“自己吃了过量的药品”,这里是前段节奏的一个大的转折点。
由此,节奏开始迅速加快,这里是第二部分。
推动加快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道具物品的加入,比如时钟、手表,不断的通过秒针的转动镜头的穿插,营造紧张感及时间流逝感,时间的推动意味着与死亡的接近。
二是女主角的表演以及身体部位的特写,比如焦虑的手势:敲桌子、捏笔、到档案柜前的快速翻阅。
这一系列的特写穿插,将紧张感带入。
三是音乐(没细听 暂时空)。
然后是三个场景,一个场景一个镜头,通过这三个镜头来进行结尾,第一个镜头是男人的现实结局,即他获得了死亡。
第二个镜头是他的内心和情感的归宿,即他回到了妻子身边,获得了他的理想生活状态。
第三个镜头是女接线员的结局,与其说是她收获了爱情,不如说她由此事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重塑。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个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实际上是理想化的,痛苦的活着和解脱,男主人公选择了他所认为正确的方向,并在生命的终结过程中获得了陪伴。
并且这种救赎是相互的,在这部片子的开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女孩的初始状态,杂乱的头发,颓废的状态,对男接线员的爱慕。
她在这通电话中,无疑获得了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勇气,结局的最后一个镜头,她的笑容很美很动人,是勇敢后的理想状态。
死亡并不残忍,在这部影片中,死亡变成了人生的一项选择而已,没有强加的价值观和高高在上的批评。
个人认为,很美。
年轻的我们,拥有着最宝贵的光阴,还没做的事情,就赶紧去做了吧。
大早上起来就到了这部让人感到温暖的短片。
我会选择用温暖和感动形容它,而不是选择难受和叹息。
这是一个老人的一生,他选择用他自己的方式来结束,而在他的最后时刻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我们为他的生命惋惜的时候,同时也为她而感到幸福。
关于这部片子所为我们带来的感官体验是个人的,在我的观后感里认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短片,女主人公一人便挑起了大梁,导演在镜头方面的运用与之相结合,让观者不会因为只有女主人公的表演而感到单一和无聊。
短片节奏也由慢到快的循序渐进着,开始的音乐与结尾的音乐让人感觉很棒,在此对片尾音乐表示超级喜欢,那种意味深长的感觉,一直到字幕全部完结我才关的屏幕啊。
里面有几个对于我来说还不错的点。
1、首先是女主人公的出场,带着粉色的毛线帽坐在凳子上看书,女主人的装扮还是简谱的,她的粉色毛线帽一开始给我的冲击还是挺大的,莫名的有种少女心的感觉。
独自一人在为书中的情节而流泪,应该是个善良孤独的人吧。
2、当女主到办公室,和同事打招呼的几个镜头,就那么简短的几个镜头,感觉马上就有了好嘛!
那种互相有好感,但是又羞于表达的状态!!
抬头低头,男同事的扶额!!!
3、进出主要内容的片段,关于对导演镜头的喜欢我就不多说了,镜头的切换首先让观众不会在前段缓慢的过程中感到枯燥。
其次,在镜头与镜头切换表现在电话这头的女主人公紧张的情绪,想要挽救在电话那头的那个生命,对气氛的营造,从在时间(时钟)和女主中间来回切换的镜头。
最后,女主紧张和无力的泪水,其实与短片一开始的女主在看书时留下的泪水是有一定呼应的吧。
4、短片后部分关于老人最后与爱人团聚的那段,直接戳中内心,它真的不是会让人感动到哭的状态,只是很温暖的酸涩了一下。
5、好吧,最终女主和同事修成正果,敞开了封闭的内心,嗯哼正能量来了就酱紫喵
影片一开始钢琴缓缓的声音是轻柔的基调,女主角看得出是个内向而且羞涩的女孩,还很善良。
办公室主色是绿色,平和带着希望和重生的意思。
整部片子的音乐很轻柔慢慢的,连镜头摇移都是缓慢的,导演利用主角身上的阴影来表现主角的心情的沉重,我们随着故事越来越清晰,心情也开始慢慢悲伤,女主角微皱的眉头,湿润的眼眶,通红的鼻头,攥紧的手指。
这些特写镜头都是情绪递进的铺垫。
直到最后老人真的去世了,空灵的歌声唱起,这是去的天堂,而后的老人妻子回来我们从老人的角度体会到他的感受,或许活着才是他的负担,而他去世的那一刻才是他找到妻子真正幸福的瞬间。
直到最后羞涩女主角终于和男生约会了,这大概是真的明白了那个珍惜身边人珍惜当下的道理吧。
这个影片仅20分钟,前面的情绪积压直到最后老人过世时,我哭了,但是也为他祝福,也许只有去天堂,他和他的妻子才可以相遇。
心凉了,但又始终有股暖流。Sally Hawkins的演出很加分
背景音乐不错
拯救生命的往往是最不起眼的那些人。
不是因为是Sally演的,我可能也不会关注到这部戏。这个对于真人短片来说,冲击力是稍微少了一点了。毕竟我还想着各种转折。但最后发现故事其实很平淡。
当你老了,失去挚爱你该如何自处?既然想救人,为什么不让同事报警,等到哭哭啼啼等到无法挽回有何用?
在人间,相遇多美好。
前段咨询者口齿不清支支吾吾,让我有些不耐烦;然而情感却在来电者开始讲述自己爱人的一刻开始爆发,最感人的是John关于自己曾是爵士萨克斯手的讲述,以及海瑟说她年轻的时候常去Live House,后来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再也不去了。不能说影片完美,但是对情感的把握与展现,是深厚功底的结果。
没办法继续的生活 就让他如愿离去吧演技加一星
暖
写影评系列之 双星打卡🍃
孤独终老,一把药片。
感觉不够…
???没看懂
我只是以为会有更多...
二十分钟尝遍人世冷暖。Sally Hawkins值得导演等待!
3.5
演的是真好,不过也就这样;导演在奥斯卡获奖后表示霍金斯和布劳德本特都是免费出演,倒心生一丝感动,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演员对于普通电影人的支持着实令人钦佩。
最后最后的结尾倒不觉得好了,但是前面都很喜欢。考验演技,电话两端的演绎都很厉害。
去年最佳短片好像也是要自杀?(评委们是看到自杀就点赞吗...)
只能存在于短片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