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不只是一本小说,也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我们已逝的信仰、青春和爱情。
在小说的故事经过时间的发酵数年后,在威尼斯看到被越南化了的电影版,于似是而非的感觉里去辨识渡边、直子和绿子的故事,有些过于残酷了。
小说改编成电影,不一定会比原作差。
比如《山楂树之恋》,原作只不过三流,经由张艺谋之手提升了不少档次。
但,《挪威的森林》,偏偏反过来。
本来,越南导演陈英雄就不在世界一流导演的序列里,哪怕原来的电影(《三轮车夫》、《青木瓜之味》)被村上春树所赏识,但其才华也难与村上匹敌。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电影拍的很美,构图精致,色彩柔和而清新,大片的绿抚摸着观者的心,男女主人公都靓丽且忧伤……都不过形式而已,村上的精髓哪只是这些皮毛。
虽然陈英雄较好地忠实了原著,保留了原著的线索与人物,将小说里的“伤痛之美”用舒缓的影像风格表达了出来,但是,他并没有能将村上春树绝美的文字、细节和意境影像化,也没有将原著里年轻人对于生与死的思考,生命真谛的追寻,通过性来探究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于自我和爱情的诚实等意念,美好且发人深省地呈现出来。
电影与小说有至少15处不一样的地方,唯一比较可取的是电影开篇的处理。
小说由第一人称讲述,始于“我”(渡边)在汉堡机场降落的场景,接着我便沉浸到对于过去的回忆中。
陈英雄将故事重置,将开场定为片中三个重要人物(渡边、直子、木月)水乳交融时刻,尤其将直子与木月之间天长地久似的爱情描述得青春且肆意,但创伤即刻来袭,木月的自杀打破了一切。
选择这样的叙述方式,陈英雄自认,“是想要重新创造新鲜伤口的疼痛,这也是要用现在时态写剧本的最大原因,做出这个决定非常困难。
”这样开始一部纠葛的电影有点小亮点,能让观者联想起法国新浪潮时期的一些标志性桥段,诸如《朱尔与吉姆》里的“三人行”,但好景不长,当渡边与直子相遇后,叙事开始变得混乱起来。
直子如何一点点占据渡边的心,缺少递进。
陈英雄于越南成长,法国求学,对越南有着难以忘怀的乡愁,在《挪威的森林》里的日本,被他着上一层鲜明的越南色,绿,风,雨,片中人物的服饰……为恬静的大和风注入了热带精神,但显得水土不服。
最遗憾的是陈英雄对于直子和绿子的取舍,演直子的菊地凛子,宽大的脸和不相称的年纪与直子20岁的身体相去甚远,而讨人眼缘的绿子,演起戏来偶尔做作,而她的线索因为删减变得莫名其妙。
尤其是,在她父亲过世后,还在电话里和渡边说,“你要带我去看色情电影”让人难以容忍。
这个细节在小说里,是在绿子带渡边探望病危的父亲之后所说的,为了调节哀伤的气氛所说。
一个父亲刚刚过世的不满20岁的女孩儿,无论她在性上有怎样的禀赋,应该都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吧!
绿子将渡边对自己的若即若离,归咎于他有一段不伦之恋,在她的想象里,渡边因为和一个有夫之妇在一起,所以有时候会显得心事沉重。
这样的想象在电影里消失全无,这是一个女孩对于假想情敌的臆想,也代表了她对这个男人的理解。
但,非常可惜的,这些都没有。
因此,当电影的结尾,直子过世,渡边与玲子上过床后,电话绿子,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多么不让人信服。
而且,书里的结尾也没提到“我爱你”这三个字。
说到玲子这个人,也很有意思,她不是专业的康复老师,但是她后来一直在帮助直子走出她的内心阴霾。
她有一段难以启齿的过去,被13岁的幼女折磨到身心俱疲,夫离子散。
她和渡边上床,是对过去的告别,也相当于她代直子完成这样一种仪式。
书里写,“玲子‘渡边,跟我做那个吧,’弹完后,玲子小小声说。
‘不可思议。
’我说。
‘我也在想同样的事。
”而电影里却成了,渡边两次倍儿严肃地跟玲子确认,“你是说真的吗?
”那种仪式感和双方的默契就没了,重要的是,性在这本小说里是探索生命的一种途径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改编是两个作者之间的角力,如果一方不够强悍,就会迷失,像渡边一样,会问,“我在哪里?
”陈英雄导演,您知道《挪威的森林》是在哪里吗?
是在1960年代末的日本,还是在某个时期的越南?
村上春树固守其小说《挪威的森林》版权二十余年后,终将电影拍摄权交付越南导演陈英雄,作品却未赢得翘首以盼的影迷的赞许。
远赴威尼斯电影节的影评人赵静在评论中深入剖析了村上与陈英雄的牵手的内在原因,以及电影失败的原因所在。
【信仰、青春、爱情已逝】 在我还算年轻,记忆仍鲜明的时候,曾有几回试着想按照《挪威的森林》的结构去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就像岩井俊二用《挪威的森林》的架构与设置拍《情书》一样。
可是当时我却连一行都写不满,因为,《挪威的森林》在我看来,等同神作。
每个女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直子,也住着一个绿子。
我和我的女朋友们熟练地说着直子和绿子的话,谁记得多,便成为那个时代的Queen。
即将沉浸到爱里,我们经常会迟疑:到底是选择将性格中直子的一面表露出来,以显得敏感、纤细、不合群,还是将绿子的一面表露出来,好似初生牛犊,鲜活地抒发生命力。
有时候,想象的并不彻底,于是就得看,碰到是谁了,表现随缘了。
我们也会像他们那样,用写信的方法来交换彼此所想的点滴,哪怕近在咫尺,隔的不过是个走道。
但,那样的青葱岁月毕竟是逝去了,交织在那些无畏日子里的纯粹、信仰以及那些沉默如谜的呼吸,都一并逝去了,隐约记得的只是“I once had a girl/boy”。
【《越南三部曲》切合村上的重口味】 奥斯卡的“前卫女神”Tilda Swinton曾说:“一个人在黑黑的地方看着银幕,想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在同步地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原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也是这样想的,他们遇到的困境和生活的难题也和我们是一样。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虽然有人说,生命是最重要的,但这种际遇对我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
”越南,令很多人心生向往,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与陈英雄的“越南三部曲”交汇了。
陈英雄出生于越南,14岁移民法国,在法国成长与学习,成了电影的孩子。
自1993年开始,他在7年的时间里以三个电影完满地勾勒出他对故土的想象。
《青木瓜之味》表达出他的“内心深处对于越南这个亚热带故土的法国式记忆”,《三轮车夫》直面时代的变迁,关注“在无情的现实生活中充满矛盾与无奈感的生命”,完结篇《夏天的滋味》里,由一个家庭的秘密隐蔽地描述出“越南普通人观念由传统至现代的变化历程”,并寄情于整个越南的未来。
一如他人的评价,他拍的越南或许只存在于想象里,但却让人看到了在那块受法国影响至深的热土上,有那些人,他们在缓慢的日常里,也在等待、也会躁动、也有痛苦、也有各自的不能言说……就像豆瓣里经常拿自己的私生活来直播的那些人一样,看过去无比亲切。
但满目的法式风情,无边无际的绿色,燥热的空气,会让你知道,那是一片陌生的,你想要接近的土地。
也许,正是因为陈英雄电影里虚幻和真实的难以分割,以及从一把小清新,到穿透力极强的利器,都切合了村上春树的重口味,因此,村上说喜欢他的电影。
但,更应该看到,“生与死”的命题是《挪威的森林》里最重要的探讨,而因为村上的父亲是侵华日军,给其留下阴影,因此他的小说里“总没有父亲登场”。
《故乡三部曲》对死亡屡有提及,对社会现实越来越关注,父亲形象在其中的接连缺失,以及影像风格的唯美,才是村上固守《挪威的森林》的版权二十多年后,将它交给一个越南导演来拍摄的真正原因。
【陈英雄难逃其咎】 《挪威的森林》在威尼斯上映后,我打出来一个凑合还行的评价,我的朋友木卫二大惑不解,拉住我质问一番:“你为何宽厚《山楂树之恋》,却对《挪威的森林》如此无情。
”他不解,“虽说都是明日黄花,但村上春树明显不会看上张艺谋。
虽然,陈英雄选的演员让众人不满,但单看剧照,似乎也没到不能看的地步。
”我淡然一笑,在MSN上告诉他,“《山楂树之恋》的原著过于狗血和矫情,张艺谋虽才情不再,这次又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但他拍出来,电影仍有可取之处。
《挪威的森林》是我们的心头至爱,甚至倒背如流,拍残了,拍得不如我们的想象了,陈英雄自然难逃其咎。
”我那朋友便会意了,原来,“不是电影差,是与原著差距大”。
究其根本,《挪威的森林》根本不具备被改编成优秀作品的条件。
就像大家永远在说的一个话题,为什么今时今日,可供挑选的美食越来越多,世界口味汇聚一堂,但我们却依旧怀念儿时奶奶家那碗滚烫的混沌?
近期有了正解,说那不过是不可靠的记忆在作祟而已。
小说版的《挪威的森林》给了多少人青春的启蒙,无数次重温它不过是在重温各人逝去的过往。
因此,观者在看电影的时候,给自己加上了一道心理防线,排斥和抗拒是一定的。
其次,虽然哪怕陈英雄无数次说起,自己非常尊重原著,但其实他并未抓到原著的精髓。
改编,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比如,用原著的故事,或者,原著的人物关系,甚至,只用原著的精神。
偏偏,陈英雄用到了故事和人物,村上的精神却不在。
他没有能够将村上春树绝美的文字、细节和意境影像化,也没有将原著里年轻人对于生与死的思考,生命真谛的追寻,通过性来探究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于自我和爱情的诚实等意念,美好且发人深省地呈现出来。
村上无数次用他细腻的笔触描摹渡边的内心,当中年的渡边似乎漫不经心却饱含深意地回忆起自己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两个陪伴他走过一段人生历程的女子,她们都和生与死休戚相关。
原著中,不断深化“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这一深意,它给人物的命运带来莫名的寓言性和悲剧色彩,但这一切,在电影里却毫无体察。
而渡边因洞察到,“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内”,任他一再努力,还是无法忘掉的过程也并不清晰。
原本,满怀期待地去看这个电影,是相信村上的判断,是去找寻自己的青葱岁月,以及随它流逝的纯粹、信仰以及那些沉默如谜的呼吸,但,除了皮毛上的年轻与拧巴之外,这些都找不见了,而那个隐约记得的直子和绿子,也面目全非了。
改编的种类其实可以分三种。
一种是对原著毕恭毕敬的,一种是对原著挑挑拣拣、但尊重原著精神的,还有一种则是借原著的壳再创作的。
对于《挪威的森林》的铁杆粉丝来说,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体现原著精神的改编。
《故事》讲的很兴趣,电影和书籍是两种不同的载体,无法完美的转换。
在这种情况下,内容应该首先为载体服务,以排出好电影为第一任务。
《Atonement》就是这样,所以才排出了比原著更感人的影片。
以陈英雄的野心(和不自量力),他肯定不会选择第一种手法,但第二种手法却又不适合他。
我没听说过他是原著多么大的粉丝,从他《伴雨行》开始走商业路线想象,拍此片多半是因为原作的影响力。
而且,说陈英雄黔驴技穷似乎有些刻薄,但我看他的片子,觉得排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一个感觉。
陈英雄镜头里的画面可以很美,但我从未对他拍的内容感到过任何兴趣。
如果说《三轮车夫》的内容还算勉强可看,那么到了《伴雨行》就成了彻头彻尾的浆糊。
而且,他对移民时代的越南有种难以莫名的怀念。
以这种心态去拍他并不熟悉的《挪威的森林》,无疑砸锅的可能性很大。
看了影片的第一幕,我就对陈英雄开始失望。
村上的书以中年的渡边在飞机上回忆开始。
对于正本作品来说,这个开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中年人回忆刻骨铭心的记忆,其视点已经和经历的过程中不同,从中提炼出来的东西自然也不同。
因此如果没有这个设置,那么整个书都会变得和白开水一样,只有平铺直叙。
之后,陈英雄的各种美学选择也让我失望。
村上说他的看偶像菲茨杰拉德的书时,最大的感触就是百看不厌,不论从什么翻到哪里、看第几遍,都可以津津有味的看下去(我赌一万块陈英雄绝对不记得村上曾经写过这句话)。
我看我喜欢的村上作品时也有这个感觉,可以在不同的阶段看不同的章节产生不同的感受,其中很多话更是因为反复阅读而成了我自己人生理念的一部分。
比如在前两天我评论Taleb新书时,我就引用了永泽关于看古典小说的理念。
因此,当看到陈英雄的永泽说出“看书无用,不如出去体验生活”之类的言语,我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
看《挪威的森林》,我看得出陈英雄的自创,他对村上情节和言语的Remix,等等等等,总之就是太多不符合原著的地方都一目了然。
由于载体不同,书的很多细节都是电影所无法表现的,所以我们也没必要知道直子的姐姐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者玲子差点搞到的小萝莉。
但这个原因无法解释陈英雄为何要放入大量自创的情节,因为《挪威的森林》是内容太多、而非内容太少。
陈英雄只需要把原著删减、甚至重组让其流畅即可,大可不必加入自己的东西。
更何况,他删除的东西太多是原著的精华。
仅以故事而言,村上此书平平无奇,但因为此书已经接近于自传体,里面充满了无数微妙的细节。
如同西方谚语所说那样,上帝本身即是处于这些细节之间。
见到了绿子的爸爸,却被给他念希腊话剧,这种改编真的是明智的吗?
而陈英雄自己的见解和加入的东西则是一堆自己脑中的垃圾。
别的细节不说,把绿子改成一个非常俗套的纯情小姑娘有什么意思?
陈英雄自然可以辩解,这是他对故事的理解,但如果他对故事的细节(在绿子的性格上甚至是主线)都不了解,他凭什么谈理解?
陈英雄也可以辩解二度创作是必须的,但如果他想创作,为什么需要加上村上的外表?
毕竟故事本身的局限性让他不得不在一开始采取极度弱智的画外音手法来把故事讲清楚。
取舍无度、原创无才,使得整个影片变成了一个奇异的四不像。
《挪威的森林》有着村上原创残缺的外表,却没有一点他的精华。
有着陈英雄一贯的视觉风格,却是在60年代的日本打造了殖民时代的越南。
这样产生的作品是一个装X艺术风格化的爱情偶像剧,《挪威的森林》五个字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噱头。
村上说,渡边在接到永泽关于初美死讯的来信后有着一股强烈莫名的伤悲,如同他在新墨西哥看落日一样。
当去除了这种细节,只用画外音说初美日后的死时,影片变得一点冲击力也没有。
总而言之,不满意的地方太多太多,没有才华的人不要乱动村上!
再怎么拍,也不该初美和玲子比绿子可爱!
这尼玛就是在坑爹啊有没有!!!!!!
这是直子????
这个分明就是贞子啊有没有!!!!
有没有!!!!!!!
渡边,你三十岁才去上大学嘛???????
我也不要求你是《蓝色大门》里的陈柏霖?可忤逆!
你也不能这样对待我的狗眼啊!!!!!!!
绿子就是个越南妞啊有没有!!!!!
三万块娶一个的那种啊有没有!!!
有没有!!!!!!!
开篇的时候,没读过书的谁会懂?????
谁会懂?????
这尼玛根本就不是电影!!!!!!
啊啊啊啊,我的狗眼啊啊啊啊啊!!!!!!
单说电影。
直子不是不喜欢男主,她是不能爱也不敢爱男主,所以爱情在萌芽被掐死了。
直子自杀是因为男主的爱是世俗的爱,直子需要的是纯精神的笃定的永恒的爱,敏感善良的她对男主所尽力付出的一切感到感动但是实际上又因为欠着这份错位的盛大人情而感到很负累。
她本来对男主拯救她这件事(即不自杀,继续生活下去)抱有一丝希望,但是最后她确认男主是一个普通人,他要的是生活,并且将爱情理解为某种生活的实践,比如在一起同居生活以及好好做爱,这也是他为什么走向绿子的原因,绿子正是能够很好地实践这种生活的出色人才。
但直子一早就了解到,或者说悲观地认为,一旦这种生活不能被实践,男主对她的爱情就将走向崩折和消失的必然结局,而患病多时的直子一直认为实践这种生活的任务是她不可能胜任的。
在她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同时也是绝望地发问“如果我一辈子不能做了,你还会爱我吗?
”之后他的回答彻底显示出他对她所求的是完全不理解的,印证了直子的观点,直子便完全了解了男主所代表的那个“生活”的世界、成人的世界是对她完全关闭的。
这样最后一根稻草崩塌,无力支持生的意志,故此自杀离世,这是这个灵魂唯一的出路。
庸俗不是一种罪恶,渡边彻当然无罪,因为他只是一个正常人,做了正常人该做的事,以正常人的方式过着正常人需要的生活。
有罪的是老天爷,为什么要把直子这样的灵魂降生到这个“生活”的世界上。
直子本来就无法待在这世界上。
不要问死亡将会走向何地?
只是,至少离开这不属于她的地方。
站在上海影城门口的时候,看见拉在大门口的横幅是“日本爱情电影《挪威的森林》9月16日公演”,我在门口说,干么不打“村上春树”的招牌出来呢?
然后,看见海报跟台湾香港一样,便觉得实在有点不敢恭维国内的宣传水平了。
想着,其实可以用日本本版的海报的。
也还不错的,是渡边和直子。
但,看电影的时候,则觉得那条横幅打得实在准确了,这片子给越南导演——陈英雄导成了一部爱情片。
记得当年读这本村上春树最著名也是我读过的他的唯一的书之时,我觉得这是另外一种版本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然而,在电影院里,《挪威的森林》俨然就是爱情片。
电影不再告诉你,因为木月的死亡,因为直子的死亡,因为绿子父亲的死亡,等等一串死亡之后,渡边,或者说村上春树的在他自己也隐射为“私人小说”里的化身,在生死之间的种种认识,书是说人的生与死,说珍惜,说爱护,等等更为深邃人类情感的书,它的“著名”并不在于它的爱情,而在于这些思想,可惜,电影只说了爱情,或者因为大刀阔斧的cut,连电影音乐也不够连贯的cut,让这片子,只剩下了支离破碎的爱情故事。
记得前年,跟朋友开玩笑说——爱情才是永恒的主题,因为它永远都有市场。
朋友笑着反驳,大家一乐,但现在,村上春树的那些背景描写里的日本六十年代不见了,成为放在任何年轻时代都存在的爱情的纠结,不能说爱情里没有深邃的思想,却不能将原著里所具有的思想给抹杀了。
再回到我个人认为村上春树所呼应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改编成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却显得更为生动得多。
或许因为米兰·昆德拉所写的苏联入侵捷克更容易表述?
或许因为村上春树所描写的那些心理更难以表达?
那么《入殓师》不是表达生死很清晰么?
日本文人,特别是日本作家,对于生与死,对于美与丑,对于很多情感的极端都有他们非常独到的描述,就像谷崎润一郎自己所写的——《恶魔》中佐伯舔恋人的手帕,就是一例:“……这是鼻涕的味儿,舔起来有点熏人的腥味,舌尖上只留下淡淡的咸味儿。
然而,他却发现了一件非常刺激的、近乎岂有此理的趣事。
在人类快乐世界的背面,竟潜藏着如此隐秘的、奇妙的乐园。
” 同样,村上春树描述在《挪威的森林》里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伤口,他们都在这伤口面前表现得局促不安和手足无措,其实,这是作家在表述现代的文化对于人类的自然属性的一种破坏而已。
而在电影中,这段成为一种比较怪异的表述——渡边对自己手掌上的伤口的嗅显得非常的自虐。
渡边疼吗?
渡边爱谁?
谁爱渡边?
是直子因为无法摆脱木月之死而选择渡边,还是绿子为了自己的孤单而选择渡边?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所提到的那些摇滚乐,在影片中支离破碎地出现,让我疑惑,是国内cut掉了,还是陈英雄自己就没打算弄完整?
“村上体”的文字可以被单独看做一段美丽的小景,影片除了有一些美景之外,“村上体”无处可循,或许,是我要求更高了吧。
看过评论说,喜欢村上的很多粉丝是女性,电影院里,看见后面有一个女子孤独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独自来看这片子,不觉得有些伤感,好在,实际上电影院里男女比例相差并不太大的。
【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405719532&BlogID=150117&PostID=35551740
村上春树的好,不在于故事,甚至不在于文字,而是那种无所事事的,绵长的,氤氲的,但欲罢不能的氛围。
这种氛围也许正是最贴近人生的本质状态的东西。
在村上的笔下,它化作人物罗里吧嗦但又给人以强烈异样感的对话,化作“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林少华)。
这使得村上的作品很难以被改编为实实在在的确切的电影影像。
一旦切实了,那种氛围就很容易消失。
加之小说曾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陈英雄改编这部作品的压力和困难可谓非常之大。
看到这电影拍出来,被骂得体无完肤,几乎于心不忍了。
可能大家的要求太苛刻了?
我抱着哪怕再现了原著一二分的神采也好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
确切地说,陈英雄不是没有再现村上的神采,而是根本没想去再现那份神采。
他索性把村上笔下这个很具有“私人性质”的故事,变了一副样子。
每一个人物都变得有点似是而非。
松山健一对渡边来说太帅了一点。
渡边在我的心里是一个需要长久的相处和理解才能发现其魅力的人物。
而不是一个一眼望去就令人心生摇曳的忧郁美男。
他不是那么喜欢说话,但一开口绝对妙语连珠,而且是不经意的那种。
是一个对学业,对名利,对权势很疏离,但想要努力也绝对办得到的聪明人。
他的脸是“看久了觉得跟你在一起也未尝不可”的那一款。
非要具体地说,渡边君其实是一个王小波式的人物。
就是那么一副嘴脸,平时不怎么说话,其实脑子里一包乱七八糟的坏水,也绝不容易被打倒。
你想,王小波要是长得跟F4似的,不是挺别扭的么。
这还都只是表面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电影里的渡边太孱弱了,心理从始至终是非常脆弱的。
没有表现出渡边君因对世界的疏离而导致的强大。
他对直子的感情,混合了对木月,对青春,对自己的怀念。
同时有一种责任在其中。
随着直子的日益崩溃,渡边感到自己应该越来越强大。
“除了强大,我别无选择。
”这一点,在电影里没有得到足够的表现。
而渡边君从最初的满不在乎,到满不在乎之下仍然要奋力生活的转变,正是深深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直子的内心就像是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幽怨愁苦一大堆。
但直子是非常隐忍的,她很注意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别人。
在疗养院里,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没法说出完整的话,也没法写信,渡边君去看她,她也是微笑着,抱着身子听渡边和玲子说话,说抱歉没法交谈,但听你们说话我就很开心。
电影里直子的崩溃来的太快。
而且总是动不动就抽抽着哭。
导演又省略了直子亲眼目睹姐姐在房间上吊的经历。
观众自然对直子的崩溃和神经质产生不能理解的厌恶感。
绿子在电影里被符号化成一个活泼烂漫的美少女。
她为了省钱买锅而一个月只穿一副胸罩,她去千叶的女同学家里做客,她在贵族式高中度过的时光都一概被省略。
其实绿子性格里,经历里,都有和直子相近的地方,但绿子选择了不一样的态度。
她绝不认输。
她讨厌高中的学校,所以她决不能败下阵了,反而要每天坚持去上学,不迟到,不早退,生病了爬也要爬去学校。
这种自然而然的不服输的尽头是绿子阳光开朗的真正原因。
也是她之所以吸引人的根本。
玲子最重要的几段人生经历---小指突然不能动而再也不能成为钢琴家,她与13岁女孩的不伦关系,她在疗养院里与直子的亲密无间...陈英雄也都将之略去。
这就使得玲子的形象非常单薄,最后跟渡边君完事后那一句“我又找回了年轻的感觉”真是够雷人的。
同样的问题在永泽,初美身上也存在着。
永泽绝对是个喜爱读书,且对书的品味非常不俗的人。
他和渡边初次结识也是缘于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共同喜爱。
陈英雄却硬是让他讲出了“人生多么美好,不要在静止的书本里浪费时间”这种话。
整部电影把《挪威的森林》纯爱化了。
把它简化成了一部爱情故事。
这小说最大的主题其实是死亡,里面的爱和性,情和欲,以及其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是在这一主题之下才得以延展。
“死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着。
”导演要把它拍成一部三角恋,做这样的提纯处理,当然也无不可。
毕竟影片也是一次再创作。
但问题是导演也没有完全把它拍成纯爱片,似乎还想捎带着也探讨一下迷茫的人生。
最后使得整部片子怪模怪样,渡边不是渡边,但又有渡边的影子,绿子不是绿子,但又有绿子的影子。
搞到最后,这片子就既不陈英雄也不村上春树了。
还不如学学张艺谋,要改就把这“中心思想”给改得彻头彻尾的。
虽然山楂树之恋原小说里也有一些情欲描写,比如说写到老三和静秋躺在一起时勃起了,背着静秋过河时感觉到静秋丰满的胸部在后背上跃动等等。
但经过张艺谋的改编,现在一提起《山楂树之恋》,谁想到的不是“纯”啊!
PS 我觉得玲子和渡边为直子举行的音乐祭礼绝不能少啊。
他们喜欢看的书,喜欢听的歌神马的,陈英雄都视而不见。
村上的世界里,音乐绝对是要展现的啊。。。
NND继续背单词了。
一个小时写了这么篇东西好有负罪感。
这么说吧,虽说原著写得也没有多和风,虽说本来这就是一本情感私人的小说,虽说你导演作为一个越南人在讲述这么一件充满私密情感的故事时免不了要感同身受地想起自己少年时期的种种……可毕竟这是挪威的森林嘛不是越南的森林嘛……像水原希子这种特别素颜或者大特写时就会让人强烈想起东南亚的长相,用来演绿子的话,恐怕只有英雄你才觉得唤起旧日情怀吧!
像我就只能想起泰国鬼片啊!
为什么要特意找这么一位有如此鲜明异国风情的日本女演员来演小鹿一样的绿子啊为什么啦!
而且不客气地说水原希子的演技实在有限好吗。
更不客气地说导演完全没有理解绿子这条线,这么重要的角色结果处理得非常差。
绿子现在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生活气息,渡边会选择她我都觉得好奇怪,她完全就是路人而已!
还有渡边你好像呆得有点稍嫌过分了唷!
永泽和初美那条线完全就应该删掉!
不要害怕删掉它啊!
打乱整个节奏搞得我以为另一部电影开场了!
玲子是怎么回事??
所有的风景看起来都又湿又绿整个太浓密了我想要点空隙!
一直各种下雨是在诉求什么啊!
……最后我还是得承认,大家都尽力了。
真的。
打出五颗星,多多少少是违心的。
这本书伴随我两年,让我开始喜欢上村上的作品,对生活有了全新的憧憬。
从前年11月听说电影在拍,到这周四在Understanding Media Context的课上下载了这部电影,期待的太久,也期待的过多了。
Trailer已经看了数十遍,连里面的广告也熟稔于心。
于是已经不忍心给这个电影打出一个非五星的评价,尽管电影到底是与我理解大有不同。
两个小时如果把这部小说按照原意完全诠释固然是不可能的,剧本是一切,剪辑也是一切,电影元素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塑造出一部原作的衍生品,每部衍生品还都可以大相径庭。
我理解的作品,作品中每一个鲜活的性格,在电影的表达上多多少少都有出入,算是一定遗憾,也算是为我将来的电影事业创造了点动力。
后半句,我是开玩笑的。
如果从人物来说,松山健一塑造的渡边不是我想象中那样,深刻而沉默寡言。
电影里的渡边仿佛更像一个帅帅的,而略带羞涩的大男孩。
渡边的很多个性魅力并没有得到彰显。
书中更多的是渡边的心理活动,他对直子的复杂的感情,对绿子那鲜活的生命力深深的渴望,对交换女友的寂寞与苦恼,都是在书中能感受到的。
在电影里,他的心理活动却可以诠释成“因为直子是个疯子,所以受不了了,移情别恋喜欢上了绿子”,并把对直子的复杂的感情说成了简单的难以推卸的“责任”。
直子死后渡边在海边礁石上大声哭泣,这一点是原著没有的,也是不该有的。
渡边是一个不善表达感情的人,更多的是喜欢把感情藏在心里。
而电影的处理过程中并没有mise-en-scene,framing, editing等等去侧面诠释这种隐晦的情感,反而把渡边表达成一个情感外露的人。
同样,直子和绿子的个性也没有得到彰显。
屏幕上的更多是两个病态而平庸的女子。
电影在宣传过程中,提到了这样两个概念:「強く生きること」和「深愛すること」。
导演把这两个女人的理解极端化了,仿佛直子的存在就是为了生存,而绿子就是一个单纯去热恋的女孩。
而忽视这种生存与爱的纠缠存在于每一个角色之中。
直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电影并没有交待清楚,如果没有看过原著,以为她单单就是疯了。
而直子的温柔,她内心不断纠结着的无法融入这个世界的苦楚,却统统被电影所忽视。
直子与渡边单独相处,有好多次直子都突然发作,并且反应非常激烈。
而书中的直子,更多的是静静的,非常脆弱的,羞涩腼腆的日本女性。
正是这些特点才吸引了渡边。
相对来说,绿子在原著中吸引人之处,则是她的顽强的生命力。
书中只有绿子一个人是不带变态地活着的人。
绿子之所以能够得到渡边的青睐,还是因为她的爽朗直白,还有她那些看似奇怪的理论。
而电影在这点上又让人失望了,绿子那些神奇的言论没有留下,有的只是她欺骗渡边关于自己父亲的事情,还有莫名其妙地和渡边生气,却没有从电影情节里可以推敲出来的生气的来由。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永泽,永泽的塑造总算是原汁原味,至少他的性格中比较重要的元素都在,不过仔细推敲还是不足。
比如永泽的强大气场没有表现出来,他的很多经典的观点关于前途,关于性,关于人性也没有丝毫体现。
因而渡边搬家之前他说出的那句“同情自己是懦夫的行为”显得很突兀。
渡边、永泽和初美吃饭的那段应该是原作主旨的重点,很多村上想说的话都在那一段冲突中揭露出来。
而电影的诠释仅仅把初美当作一个逆来顺受的怨妇。
初音映丽子绝对有初美的感觉,但是强加于她的台词扭曲了她的个性。
原著中的初美,是一个很有涵养,大器不去计较的伟大女性。
原著中吃饭那段,初美之所以问起渡边与女生睡觉的事情,仅是希望他不要重蹈永泽的复辙,并没有教训永泽的意思。
而在电影中,初美非常纠结于渡边交换女友的事情,仿佛声东击西审问着永泽。
而真正有营养的谈话,关于永泽和渡边对世界对周遭的看法的对话却没有写在剧本里,取而代之的是初美一气之下摔门而出,而这对包容心极强的初美又是错误的诠释。
在吃饭之后,初美与渡边一起打了台球,又去初美家包扎伤口,这些有被忽视掉了。
当然,这个也无可厚非,如我所说,2个小时不可能极尽村上的精华。
不过有一段描写我至今深深映在脑海中,就是数年后的渡边在美国南部一个墨西哥风味小馆看着外面绯红的夕阳,突然想到这种看似微弱却足够震撼的力量正如当年的初美一样。
似乎导演也没完全忘了这点,所以在出租车上,初美脸上的光是变化的,曾有那几秒钟的红光,大概来自车窗外的霓虹,但那一瞬间的光又消失在持久的昏暗之中,也是不幸的前兆。
另外,原作中渡边最后一次见初美,也是那晚在离开初美家的时候初美的电话响了,初美毫不犹豫地去接起了电话。
这种临别的一幕就间接了初美最终自杀的悲剧,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就算不交待她最后割腕也无可厚非了。
玲子的故事应该是删节最多的,比如她和那个严重扯谎癖女同性恋的故事。
玲子完全变成了一个配角,由于直子没有被塑造得足够柔弱,玲子的母姓也无法体现,她和直子的关系仿佛只是室友。
我印象中的玲子,仿佛能把一切的情感都化为音乐,但是电影中她的率性开朗,拿着吉他就弹唱的性格却没了。
甚至最后一段在渡边家,玲子的穿着并不如书中描写那样与世隔绝,她和渡边的关系也没有书中描写的那么熟悉。
在最后之所以玲子和渡边发生关系并不是玲子一时的饥渴,而是两个人处于对直子的深切怀念,仿佛抱住直子的身体寻找一种直子的存在感。
这点却没有在电影中体现出来。
如果说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应该是它的sounding。
在写这个评论的时候,我也是在听着OST的。
渡边在电影中说了好多次「もちろん」,或许“当然”这个词本身就是最接近渡边性格的。
音乐的composing主要分两支,一支是村上比较推崇的五六十年代的摇滚,另一支则是提琴勾勒出来的痛苦与纠结的旋律。
在电影中,从东京到阿美寮的切换,总是伴随着音效的骤变。
这和大部分电影中场景切换,音乐渐变的手法是不同的。
突兀的变化衬托出直子、阿美寮与外面世界的隔阂,侧面也为直子的自杀做了铺垫。
另外就是音乐响度的变化,也表现得惟妙惟肖,把一系列琐碎的镜头增加了戏剧效果与震撼力。
mise-en-scene是大部分人都比较满意的吧,从这点来说陈英雄做的和张艺谋有点像,都是过于夸大了对景物的描写,尤其是对草原,杂木林和海的描绘,有些过头了。
“挪威的森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导演总觉得既然提到了もり就该真枪实弹来上几发景物描写。
炫耀的成分似乎多过了叙述的需要。
说实话,我是真没想到挪威的森林可以排出恐怖片的效果,不过直子死的那段的确是令我毛骨悚然了一下。
音乐过渡到惊悚的旋律,频率在增大,响度也在增大,画面虽不是黑白,但是逐渐色调变冷,而且对比清晰,这时出现了两只沾着泥土的小腿,吊在半空中,音乐的响度和频率同时达到了最大,画面停留了半分钟。
接着在剧烈的音乐声中惊涛拍岸,恐怖片又演变为灾难片。
渡边一个人趴在野外的种种场景构成了一组蒙太奇,这倒是出乎意料的,总算荒岛求生这部分还算可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光线的运用,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主要是旧照片的黄色调和晨曦灰蓝的色调,再就是景色中的绿色,在不同的场景中对故事情节的渲染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如果说失望更多的还是对editing的失望。
很多看了电影的人抱怨电影变得过于片断化,而失去了一种整体的感觉。
而即使是众多片断夹杂的电影,还是丢掉了许多村上的精华。
村上的小说本身节奏感就不强,这就为片断化打下了基础。
另外,还是因为电影的剪辑过于突兀,音效场景的剪辑,时间的跨度都没有衔接好。
无论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没有任何一段冲突占用了十分钟以上的时间,也就是说没有一段是一次完整的剖析,话头刚挑明内容就不翼而飞了。
我一向喜欢日本电影的aspect ratio,2.35:1的画面比例,应该是惟美电影的绝佳选择,至少场景显得更加宏大了。
而日本导演中不乏运用2.35:1尺寸的高手,比如黑泽明,在这个aspect ratio之下,适当的构图可以把人物之间隐晦的关系,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意图等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日本人之所以喜欢这个aspect ratio就是因为他们本身文化的内敛性不喜欢把什么感情都表达出来,相比之下旁敲侧击则是一种好办法。
而framing在旁敲侧击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在这个电影里的体现当然也是有的,比如尽管这个宽的屏幕,理论上可以容得下多个角色在一个镜头中,而导演却选择了分镜头的方式,这种切分使每个人物在构图中都更加孤单,从而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冥思苦想暂时也就想到了这个好处,或许以后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会对导演的思维方式有新的觉悟。
有一点有些疑惑的是,在初美质问渡边为什么找女友的时候,镜头上是一个zoom in,拉近了初美的侧面。
我不知道想要表现什么,是想说她侧面真的很美吗?
如果这段场景让我设计的话,恐怕我不会使用分镜头,或许角色之间距离的远近,还有位置的构成,以及各个角色画面中所占大小,都是表意的契机。
一口气发神经写下这么多东西,实在是对挪威的森林的用情至深所致。
很多地方说的或许过于浅薄,我毕竟是个刚刚接触电影的人,有的也只是生涩的思考,以及长久没有写汉语的生涩的笔触。
对于电影的评论并不是这篇小文的重心,重点在于我发现了电影内容中的一个闪光点。
电影的开头部分,美军进驻冲绳以及越战开打,使得日本的学生也群情激奋,于是有了我们看到的街头争斗。
但当那些热衷于运动的学生返回课堂,质问讲课的老师不知孰轻孰重之时,我们的这位教授古希腊戏剧的老师却淡然而有绝然的回答说:我不认为有比希腊戏剧更严重的问题。
这一段情节,给我印象极深,因为他很自然的让哦想起米兰昆德拉在《笑忘书》的一段情节,那段故事是说,布拉格之春的时候,当所有的人都在关心街上的坦克之时,一位母亲最关心的确实是自己的梨树。
没有比那棵梨树更重要的了。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无非把一个长久以来的没有答案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
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
既然没有答案,自然也不需要讨论。
只是很多这样的例子摆在那里供我们品评。
在一个混沌的时刻,卡夫卡没有关心什么大战,世界和平,他关心的是周遭的那些不起眼的小事。
在某个混沌的时刻,钱锺书先生没有写什么宣言书,只是给我们留下一部《围城》。
我不能说他们所做的都是正确的,但我觉得我要举起双手支持那个坚持好好上课的老师。
因为他坚持上课,不但是因为这是他的自由选择,也是他的职责所在。
真的,没有比希腊戏剧更重要的事情了。
期待了好一阵子,但是完全看不下去,且不说这空泛的感觉和多到令人厌倦的旁白(你到底是在拍电影还是念电影啊),直子的选角太让人无法忍受了。而且而且……这能拍成三级片的素材肿么会清新成这样!!
冲着本子和演员去的,还不如书呢,唉……实在是差得可以。冲着本子和演员去的,直子的形象与感觉差距十万八千里,没看过书的估计十有八九看不懂。看这片子靠的是想。
多年梦想终于幻灭。那个说着“全世界的雨落在全世界草坪上”的绿子去哪里了,有些事有些人有些文字只有在当时才觉得感动,时过境迁,你再也找不到一丝触动。打散原来结构,人物不自觉重组变形,格局关系性格都走样,华丽外衣下,连回首过去的情怀都荡然无存。
原著记不太清了,但电影氛围对
“无论领悟到什么,下次哀伤袭来时,还是派不上用场。”毕竟太喜欢原著小说了,所以难免会觉得电影版有许多许多遗憾之处。但两次norwegian wood音乐响起来的时候,都彻头彻尾地陶醉了。
没读过原著的同学表示,这部电影拍得有点糟。开片的镜头与场景的转换看得云里雾里,叙事太零散,多是靠旁白来讲诉内容。还有,情爱场面所占时长过多,还不如多用来弥补情节上的缺失;也因此,找不到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叙事重点。值得嘉奖的是摄影,挺美挺清新。看过原著的励志姐曾说希望岩井俊二来指导。
感觉直子跟心目中的印象差距很大,所以绿字出现的时候感觉反而觉得比较贴近原著了。看了电影以后对小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为毕竟画面和声音对人的冲击力要比文字大一些。活着的人要背负着死去的人的嘱托幸福的活下去,本身就是非常沉重的
且不说村上春树 连陈英雄本人的风格也不大明显 绿浪里的白衬衫迎风而立 倒有几分岩井俊二的影子 原声还不错 画面干净细腻 也有精彩的场面调度和剪辑 如果不是改编 如果不是村上春树 如果这片子早那么三五七年 也许会引起一群小清新的追捧。
挪威的森林这个电影似乎的确跟原著没有多大关系 村上的任何一部小说的神韵当然都是影像无法表达的 我说这个电影还行就只是指镜头语言本身而已 而且我很喜欢直子 菊地凛子那么美 你们都瞎了吗 你们眼里只知道漂亮 让我不满意的是绿子 如果不看小说 电影里的绿子就是个没个性的花瓶
这真的只是个风景片啊有木有!书里那种淡淡的氛围完全莫有.电影里的男人们还能忍受,毕竟有颜,女主就受不了了。特别呱噪,话不停的。情节选择以及场景转换都非常奇怪。看书的时候挺喜欢玲子与绿子,电影完全毁了我心中的印象,尤其是绿子,那不断“风骚”抛向渡边的暧昧小眼神哦,这还能是绿子么?
有些男的就是硬不起来,有些女的就是湿不了;因为这么点事日本就那么多少男少女上吊——电影怎么能把原著改编得只剩下这点内容了呢?村上你也忍心交出版权让他们瞎胡闹啊。。。
我还是喜欢L我还是喜欢L我还是喜欢L我还是喜欢L。。。。。ps:雪地里的拥吻雨天暖屋的OOXX这样的场景还真是美好
青木瓜森林
一部让我在硬与软之间徘徊、所有女演员都想跟男主做的关系很屌乱的电影。
并不是所有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他們有不同的語言係統,就像并不是所有的詩都能被繙譯一樣。陈英雄善于制造疏离感,並且十分尊重原著,也捕捉到了乡愁和田園牧歌的一面,然而小说里的荒诞和自我沉溺却荡然无存了。
在奔波了无数天之后 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这部电影 挪 是我唯一的看过的村上的书 之所以看是已经无法逃避 不过一切都忘记了 我下的翻译很多地方都异常的搞 虽然情节压抑 但是也增添了不少乐趣女主角好怪 好古典结尾的歌是列侬的挪威的森林 很爱很爱
直子 绿子 玲子 这是每个男孩的梦想 一个初恋 一个热恋 一个情人每个人对于小说都有不同的理解 只要是美的 我都喜欢 当电影唤起你看书时那份感伤和喜悦 那就是成功的
看完了,不推荐。直子太丑而且神经质的太过分,为疯而疯,失去了自我。绿子不错,虽然胸太小但是演技弥补了。许多喜欢的情节没了,敢死队基本无视,火灾之吻变成雨后之吻,最后和玲子在一起也处理的很突兀,主要是玲子没展开,失去了别有的韵味。初美和永泽很好,没失望。总体评分65。
看第一个镜头还以为是哈利波特。最不适应的未必是改编的问题,而是通篇的镜头运动,太不日系了,看惯了固定长镜的日影,看这部难免觉得心慌,注意力总要四处跟着跑。至今,仍然无法接受菊地凛子的直子
有些画面好美好美的,菊池穿过树林,那一道道阳光犹如刀锋般锐利,却切断不了菊池内心的恐慌……好吧,我不是原著控,我是来看松山的#PuNa在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