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奥色治郡》中的梅姨太毒舌了!
她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
”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女儿让她不要直呼家中保姆“印第安人”,而叫“原住民”,她:“那我们也该叫恐龙原住民。
”说自己的姐妹:“你像在一个湿漉漉的硬纸盒里那样性感。
”女儿的未婚夫结过三次婚,她:“那你现在不是得心应手!
”她说:“我没说女人随年龄增长失去魅力……是变丑。
”说女儿们:“要是你们像我们这样努力地生活,你们早就是总统了。
”告诉女儿,她们的表哥是姨妈和她们爸爸偷情的结晶:“姑娘们必须现在就知道,否则哪天你们需要一颗肾呢。
”…………后来她得了口腔癌。
非影评 是寻求同样面临痛苦的人整个电影其实可以浓缩成为梅姨在秋千那里给三个女儿讲述的故事期待的生活其实就像故事里面穿皮靴的男孩 距离中产生很多美而我们的家庭就像一直想买的那一双女靴通过它我们总想终于可以和男神去对话 进而期待着接下来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我们无力控制女靴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被完美的包装纸所迷惑 满心欢喜 直奔过去迫不及待地打开发现里面不过是一双男鞋 而且破旧不堪 上面还沾着泥土和狗屎痛苦夹杂失望 还能隐隐听到别人的笑声但是我们无处可逃 我们身在其中我们的选择是什么隐忍微笑像Ivy一样 但多年的忍耐带来的却是如此伤痛的结果满怀愤怒像Barbara 撕破脸皮之后也还是要回到往日的无聊对话中或是像Karen 尽力自我催眠尽力不去面对家庭里面的痛苦 躲到迈阿密的海边沙滩 但也要独自饮下生活的苦各种现实的疼痛 让人笑出来的同时也隐隐作痛特别记得梅姨在从医生那里坐车回家中途下车跑向麦田的场景那是多么的一种无奈和痛苦 最小的女儿Ivy说的我们只是“随机”的基因牵绊可是就是因为这不知是随机还是安排的牵绊我们都面临着牺牲 牺牲自我来凸显了家庭的含义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痛苦 不同年代的认知都必须用鸿沟来衡量年轻的一代渐渐成熟 渐渐看到社会生活的现实带着美好幻想破碎的痛 或变为愤怒或化作眼泪家庭作为第一港湾又首当其中成为宣泄的出口很多错误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却难以企口和父母叙说像电影里面Barbara的女儿被毒品和老男人迷惑做出不雅的事情却不知如何向父母说出口 母亲的一巴掌是永远童年的伤痛就这样有隔阂的交流导致沟通的不顺父母就这样被冠以不理解什么都不懂的标签慢慢地不再是为了交流而习惯成为情绪的发泄口父母那一辈对新兴文化认知程度的有限总是抱着教育的心态 用自身经历的经验来试着提建议孩子在成熟的同时却一直在摆脱这种管教和束缚双方在拉扯中孩子渐渐长大成家了父母老了也变得没那么权威 生活中的坏习惯成了自己孩子的切入点有的是为了父母好其实也有童年时被管教压抑的宣泄所以父母又被束缚着 听着孩子的教育 尤其是在他们牺牲了一切为了这个家 忍受着他们那个年代很多不能想象的痛苦年轻一代的痛苦在他们眼里都不值得一提父母总结出来的道理看似浅显也不值一提但背后却是赤裸裸的人生经历梅姨在餐桌上说“女人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变得更有魅力”这句话的背后是丈夫背着自己和她的妹妹偷情的事实我们年轻一代不理解 我们也会被父母年轻时的错误伤害在每个时代面临着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问题之后人到中年有了家庭 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和问题被束缚和束缚 就这样错综复杂的网 把我们囚禁在其中“Maybe I'm the one who's brokenMaybe I'm the breaker of the heartBeen so low since we've spokenIt's been lonely, baby it's been hard”——Last Mile Home, Kings of LeonP.S1.遗书里面写了什么,其实死亡只是长久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Beverly Weston不是对妻子的失望是应该对这个生活的绝望,订好保姆写好遗书还有留存下来的钱都是对妻子的牵挂,信中能写什么呢——回忆,满满地回忆和真情话语,还有嘱咐。
这是最后一次和妻子交流了,梅姨拿着相框坐在丈夫曾经的书房,泪都流在心里。
2. 小女儿真的像会嫁给卷福么,肯定会的,而且也会像梅姨所说的再回到Osage这个地方,因为她和Charles都是善良的人寻求改变过后还是会归于平静,继续侍奉留在这里的父母。
我一直有个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缺爱的家庭里长大 渐渐地随着期望的落空一次又一次的现实打击 如何才能让他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因为已经习惯了有隔阂空间的生活 到头来自己的下一代可能延续着父母辈的方式 因为都从来没学会贴心地爱 如何解决?
说起来是年度撕b大戏,但我倒不这么觉得。
没有人愿意争吵,可她们像疯子一样大吼大叫,可见他们活的有多么痛苦。
不幸的童年,失败的婚姻,出轨的丈夫,叛逆的女儿,甚至狗血的发现,终于自己的人生中出现了那个他,结果还是自己亲哥哥。
对,人生就是这么狗血。
以前听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年纪越大,越是会为书或者影视剧中煽情的桥段而落泪。
因为你知道,它们也许有夸大的成分,但生活中,往往是真的会发生。
这部剧绝对是一部负能量满满的电影,但是就像梅姨不断狂吼的,我说的是实话。
It's f*ckin, truth...在这一点上,我同意Karen说的,人应该活在当下。
但是,我并不认为她做到了。
她只是骗自己,自己做到了,自己活得很洒脱,很开心。
苦痛不会永远吗。
可如果真的会永远,那该怎么办。
不怎么办,survive.如果不是梅姨,我可能不会看这部电影。
她实在演的太好,实实在在演出了一个hopeless lonely old crazy bitch.她最后倒在自己厌恶的那个印第安保姆的怀里,痛苦的表情一览无余。
"They are gone..."没有人愿意孤单的,但往往是自己,造就了别人的孤单。
以上,一些nonsense.
“Life is so long”诗人T.S艾略特说的,他不是第一个说,更不是第一个想到的,但他为此获得赞扬,只因他写了下来,所以只要说到这句话,后面就得提到他的名字。
由一句恐怕是最不艾略特并且人人都能说得出的诗句开头的电影,伴随老人迟缓而柔和的声线,德州开阔的风光,徐徐晚风。
它满足了一切罗马蒂克的场景,但你绝不会猜到后面是一顿饱含怎样暴风骤雨(即使说腥风血雨也不为过,但我仍不忍用这样的语词来形容一个家庭,即便它再不堪)的大餐,这平静的开头也是影片唯一祥和的时候,父亲对新雇佣的印第安人乔娜所言,语毕,还扔给她一本艾略特,那位写下这句诗同时也写下《荒原》的天才。
生命很短暂,生命很漫长。
这是人们常常在匆忙之后叹息的话语,它可以被出数次使用而不被透支,因为背道而驰却均有理有据。
短暂是因它美好,漫长是被它缠绕。
昨日翻看《傅雷家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大致可以将这短暂跟漫长勉强衔接起来:“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使得这句话尽管略含伤悲但也坦然实在。
在我极其有限的认知中,我本以为,家人应该是他们这样的:严父慈母,孝儿善女,任何一个人的缺席都仿佛拿去了自己一半的生命,剩下的一半自己也只是苟延馋喘。
他们感恩上帝的设计,感恩成为一家人的缘分。
所以的灾难和幸运都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家庭的。
伦理、血亲,骨肉,以往被这些羁绊得太多的是我们接受儒文化浸淫的东方人,将科学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用绝对理性的姿态来看淡这些的西方人永远在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以绝对潇洒的形象向我们招手,坐实了东方人伦理先行的愚昧。
前几日母亲节不知在哪里看到谁写的回忆录中提到:“她的离世,让我从未感到我与这个世界如此地没有关系。
”这是那篇长文中我唯一记得的一句话,因为毫不夸张地讲,这是我从小便在捉摸的一种情景,或许是需要拿一生来催眠自己去接受总有这样一天会到来,看看真的到了那种时候我能不能勉强还能站立。
“伦理不是一个枷锁,一个礼教,伦理是每天过日子必然有的情绪、惯性。
”我们对这个词说了太多的坏话,不遗余力地想要摆脱它,仿佛它就是绊住我们最大的一颗石头。
我们可以逃开吗,家人是我们的灾难吗?
“我们是姊妹”“可我并不觉得我们有多亲近”“我倒是觉得我跟你们两很亲近”“老是见不到你,你已经很久不在这儿了”“我还是觉得很亲近啊”“我没有办法继续玩家族秘辛和姊妹情的游戏了,我们只是凡人,碰巧因为基因扯上关系,是被随即挑中的细胞”“你何时变得如此愤世嫉俗了”“或许我会愤世嫉俗是发现照顾父母都是我一个人在做”“少来这套,我也有参与”“知道你因为受不了而逃走,我不是在批判”“你没这么做并不是我的错”“所以少来姐妹情这一套,当我离开这里,我不会跟你们一样有罪恶感”“真不敢相信,你看世界如此黑暗”“呵呵,那是因为你在弗罗里达啊”将这场不能仅用不欢而散来形容的最让我憋得慌的唯一一场三姐妹在一个场景对话的戏的台词这样一句一句地敲出来,那种瘆的慌的剜肉般的痛感丝毫没有因为我提前预知这几句对话的残酷而消减半分。
这让我想到邱老师在《20世纪西方文学》课上将《白象似的群山》一行一行念给我们听的场景,也许若干年后我仍然可以如同现今般清楚地记起那天下午的教室以及教室里面回响着的故事:那恰好也是一场有关伦理的对话,谈到最后恰也形成了一个找不到出口的死角。
一个指手画脚,一个怨声载道,一个假装天真。
这就是这个家庭的三个孩子。
我们是姐妹所以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得了吧,你怎么不说你离了婚,离婚是人为的很不光彩,可是子宫癌又不是你可以控制的,这是两码事儿,你是为了保持你的完美吧,顺便再一次证明我是瑕疵品,我觉得我跟你们两都亲近啊,你多久才回来一次就说这种话,能有多亲近,你为何想得如此黑暗,你很光明?
那是因为你住在弗州,那个全世界阳光最充足的地方,而我,只有我,五十岁了还独身一人地呆在这个发霉的热炉(又热又发霉的地方恐怕也只有这里)看守着两个老疯子多少年,替你们尽义务。
阳光充足吗?
那是因为你只看得到别人的阳光。
我的下半身都浸泡在污水里没人看得到。
看完之后大致扫了一下所谓的短评、影评,都以绝高的姿态点评这部改编之作的缺陷,我没看过剧本,也没看过话剧,也未去调查它的改动在哪里,到底改得有多坏。
“《红楼梦》表面上看着是这么一间宅子,但每个人身后都是一个哈利波特式的通道,都可以拍出一个特别长的走廊”——史航这句话一度作为我衡量影视作品好坏的一把标尺,我没有手术刀,也无法成为外科医生,因此,看东西也仍然停留在最低级的阶段,剧情的好坏,故事的好坏。
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故事,也许它不完美,跟《密会》一样,过于集中地戏剧冲突增加了它的戏剧感,削弱了它与现实的互涉。
尤其是小查尔斯与艾薇三姐妹是同父异母的姐弟这个包袱,是影片下半段最减分的地方。
可从另一个角度,它的减分由于牵扯出另一个家庭和另一辈人的故事而又加了分。
另一个减分却也合情合理的桥段在人设上面,印第安女人的出场,那种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的平静与超脱于看惯了美式故事的观众而言无疑是和可恶的剧透没有多大的差别,一个最低等的身份脸上却散发出圣母般的柔光,她就是耶稣在世来悲悯这群可怜的躁动的动物,的确,最终她抱着这群动物中攻击性最强的那个结束了这个故事。
这个人物从一出场就稳定了自己的功能,从电影的角度这的确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美国人尊重传统的价值取向再一次得到彰显。
由白种人以外的种族来拯救这些堕落的自以为是的混蛋是美国故事里亘古不变的传统,《汤姆叔叔的小屋》《喧哗与骚动》,沿袭这种传统是编剧们的使命。
然而如果这样的设定永远继续下去就证明他们的文化里永远存在种族问题,现实中不能消灭它,仍然要依靠无数的艺术加工来隐晦地反思。
可这对于可怕的种族偏见有多大的意义呢,如同茨威格在回忆录中写到罗曼罗兰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艺术可以使我们每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西方文化中无处不在的艺术崇拜(曾几何时,我们更是如此,但如今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在这部片子中,不仅是体现在开头那句没头没脑的艾略特的诗句,也体现在他们整个家族唯一都认同并暗自为之骄傲的一点:父亲是诗人。
母亲对大女儿没有从事写作而愤慨;讽刺丈夫60岁之后就没再写过诗但也常常拿他出版诗集的事儿作为荣耀;姨妈对姐夫艺术家似的神秘和心思敏锐的欣赏,并对儿子小查尔斯丝毫没有遗传到父亲的好基因而懊恼(事实上遗传到了,只是她没看到)命题过多也常常是使一个故事没办法无暇的致命伤,种族、两性、养老、育子、嗑药年轻化、婚姻、代沟、南北方。
美国故事里面永恒轮换的老生常谈,戴锦华老师曾说过:英国的事儿就是英国的,法国的事儿就是法国的,可美国的事儿却是全世界的。
这句话放到这里很不适合,但她所言是事实,在上几周看二战回忆录和奥利弗斯通的纪录片尤其有这个感触。
只是,这些母题是可以推彼及己的,想想看,人类没绝种一天,一天都逃不开这些事儿,也许你想说它们是破事烂事烦神事,最消耗我生命拉低我格局的没事找事。
那是因为你不愿意承认经营家庭其实并不是拿不上台面的一项事业,它的和谐可能是外部任何的风光都无法比及的重要。
再亮丽的职场都抵不住一个惨不忍睹的家庭放在你身后,它是悬崖,是炸弹,是随时将你的放光放亮撕得粉碎的凶手,是让你不堪一击的利器。
持刀相向的对象通常是你的敌人,这是没有错的。
只是,敌人跟家人的身份有时候也是能够重叠的。
单纯的敌人也许就向着你开一次枪就跑开了,因为还有更多的人等着他去开枪他无暇顾及你了,但如果同时他也是你的家人,那么他不会跑开的,他逛一圈等你伤刚要好的时候再向你开一枪也不一定。
因为他的敌人极其有限,他有一生的时间与你周旋。
中国人常常说儿女是冤家,又有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说法。
俗语都是人们经验的提炼,其中暗含着我们这个乐感文化的民族对于家庭事务的繁琐的毫无恶意地无奈与嘲讽,中国人骨子里认命,我们相信成为一家人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命运,也愿意以全部的勇气去直面这种命运,即使它会耗费你毕生的经历让你看上去一事无成。
但从这部片子里我也感受到面对伦理血缘时一切的潇洒也许都只是徒劳和假象。
豆瓣上的短评都以“年度撕逼大戏”来定义这部电影(搞不懂什么时候我们也变成任何话语都离不开生殖器的民族,好像好好说话就有罪一样)其实,一切古今中外涉及到家庭甚至是家族的艺术作品就没有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糟,这一部也不例外。
出轨、乱伦、性格不合……写去写来也就是这些东西,借用一句艾薇的话:我们都是凡人。
是啊,我们都是人,犯的错误也都差不多。
苦情戏也许早已经过时,然而它却以不同的包装仍旧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是凡人,我们是动物,与我们有关的事情都代代相似。
《红楼梦》中有大批撕逼戏也有源源不断的诗意,如果只剩其一都不能称之为艺术精品。
《喧哗与骚动》中也有与之相似的人设与情节设定,家人变仇人、乱伦、为一正常的人是黑人保姆,但它也有其柔软的部分让你在绝望中有个地方喘口气儿。
《雷雨》中也是如此,甚至连“热”的意象也都相似。
锵锵在谈到文章出轨事件的时候许老师说他问过网友为何会如此关心这样一件八卦,对这件事的传播度很是惊讶,网友回答说:这件事看似是别人的家事,可搞不好明天就是你我的事儿了。
对,还有什么理由比“与我相关”更冠冕堂皇理所应当的呢。
我们人类这种物种真的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我们只考虑我们自己的感受,只明白自己的委屈,只觉得自己无辜。
就如同这部片子中的每一个人,都只考虑自己,这种情况下,要依靠家这种东西来将这样一群动物统一到一起根本就是笑话。
话到此处,可以回到标题上了,“家人即地狱”,当然是援引萨特在《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
将知乎上的一个比较好理解的解释贴过来:【涛吴,sapiosexualRosier、陈海星、Tyro 等人赞同可以看别人的演绎,不过最好结合小说自己去理解。
以下是我的理解:在小说《禁闭》(Huis Clos, "No Exit")之中,萨特描写四个人(的魂灵)坠入地狱,地狱中没有预想的酷刑,也没有火焰,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关着他们四个人。
他们无论干什么都要在别人在场的情况之下进行,灯永远亮着,刀子杀不死人——因为反正都是魂灵。
这样的痛苦就是地狱的痛苦,l'enfer, c'est les autres。
此种情况下,他人的目光影响我的自由意志,左右我的选择,这令我痛苦,尤其是有时候在他人的影响之下做出违背心意的选择的时候。
而我将别人视为“非我”、“他者”,“我”和“他们”的区别,界定什么是“自我”的范围。
所以,如果没有他人,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我,但是现在这样的我因为他人而存有丧失判断和自由选择能力的危险。
】——括号内引自知乎想想看,这个家庭是不是如此呢,每个人都将他人的存在看成是自我存在的障碍。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梁文道在锵锵里说过他观察到我们排队时候的焦虑、我们做任何需要我们等待的事情的时候的焦虑,那种把排在自己前面的人异化成怪物的情绪,像随时可以点着的火药,仿佛恨不得眼前的人全部消失,留下令自己舒心顺畅的世界。
我不愿再去梳理这个家庭的不堪来佐证这种现实。
正如姨夫所言:为什么,你们两姐妹说话要那么刻薄,你们面对的是你们的家人,是爱你们的人。
他们相爱吗?
这样的家庭还有爱可言吗,我觉得有的。
Bill多次主动的示好想与芭芭拉重归于好;芭芭拉在父亲葬礼之后告诉女儿:你千万不要死在我前头;Violet得知丈夫死后刻薄中无法掩饰的绝望;姨夫与小查尔斯的父子情深;艾薇绝境中唯一的甘泉和表弟查尔斯的心心相惜(大卷儿谈情唱歌真的很棒,声音简直了;第一次惊艳到是在夏洛克里面小提琴);凯伦每一次尴尬的讨好般的笑脸相对在她带着未婚夫去找童年的回忆的时候我真的相信也许她比任何人都想要依靠这个回得最少的家。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被那些无数次FXXK的相互伤害中深深地掩埋了。
每一个人都在某一瞬间露出了,我后悔这一切,我后悔我把这个家搞成这个样子的,家本应是相互取暖和疗伤的地方,却被我们亲手变成了地狱,这样的表情。
但是,亲爱的,生活需要前行,即便我们带着原罪,带着诅咒,带着镣铐。
“我已身陷血泊中,即使不涉血前行,回头也同样恼人。
”——《麦克白》
《八月 奥色治郡》剧中的女主,得了癌症,并且吸食毒品上瘾,这依如她的生活:感到绝望,用逃避的方式来拒绝面对痛苦。
这样的模式,从她的童年便开始了,她的原生家庭的暴力,冷漠,让她没有体验到亲密关系的温暖和支持;对她内心的渴望,母亲会用一种捉弄和羞辱的方式来压制和回应;也许就在那个时候,她放弃了她想要的安慰和照顾,因为她知道她得不到,她表面的冷漠和抽离是她很好的保护外衣。
在谈话中得知,她有一个悲惨的童年,母亲的情人会用牛角棰攻击她,而保护她的只有妹妹;而当她萌生爱恋,幻想自己拥有美好时,却受到了妈妈的欺骗、羞辱、并被取笑了好几天(靴子的故事),因此她滋生了“我不配拥有,我很差,我不值得被爱。。。。。。。
”等等的负性的组织经验。
她在回忆时情绪愤怒的表述“她的头骨被砸出了一个坑”“如果我管我妈叫骗子,她肯定会把我的头扭下来”,时而淹没在情绪中,时而竭斯底里的大叫、大笑;可以看出这些创伤尚未解决,从依恋模型来看,她更偏向于混乱/未解决型。
而这些创伤,又不断的在她的亲密关系和家庭中被重演:和妈妈一样邋遢、刻薄的自己冷漠、嘲讽、攻击丈夫和女儿们;不能够去尊重别人内心的想法和欲望;一会强大而控制,一会又退缩成一个孩子;在得知丈夫离世,在狂欢的音乐中自语“贝弗利回来了”面对现实没有解决的能力,处于一种混乱和抽离的情绪状态中。
男主人公没有太多的镜头,大部分是在家人的谈论中了解到他,他是一个老师,诗人,酗酒,童年很贫穷,在妻子面前显得有些懦弱,对生活感到悲观,用他的话说“我最后的避难所就是躲进书里”,他是一个善良有才华的诗人,可是在亲密关系中却得不到欣赏、认同,他对妻子的隐性攻击—出轨,表达了他对亲密关系的绝望和愤怒,却又在内疚中渡过了几十年,最终用自杀结束了生命。
剧中的三个女儿,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但都有着不安全型的依恋模式。
1、芭芭拉和母亲最象。
她时而在母亲的强势下沉默,时而反转去控制母亲,扔掉母亲的药,命令她吃早餐;在与丈夫的沟通中充满了指责、嘲讽;她混乱,充满情绪,无法理解和看到女儿的更多,就象和母亲的冲突、纠緾一样,不知道该如何去相处;2、艾维更象父亲,她更多的是隐忍,一直照顾双亲,面对母亲的指责,挑剔,她更多的是选择沉默,哪怕是在子宫被切除,也不告诉亲人,用她的话说“难道被妈妈嘲讽一辈子吗?
”她不相信亲人之间能够彼此帮助、关心。
在母亲轻描淡写的告知真相时,她彻底绝望而伤心,当她痛哭离开家时,象父亲那样“我永远再也不回来了”。。。。。。。
3、凯伦偏向于回避/冷漠型依恋模式,她对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但却对依恋相关的体验理想化,选择性不注意,所以她会这样描述“妈妈她会做个好母亲”、“爸妈有件事很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他们这段长久的婚姻”、“我觉得你们很亲”,哪怕是面对男朋友的渣,她还是选择合理化和理想化,以便将这些不好的体验的搅动降到最低。
电影看了二遍,第一遍看完觉得压抑、混乱、烦燥,对剧中每个人受到的源于家庭的创伤感到震惊;第二遍看时才能用一种心理专业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感受最深的就是在每个人受到伤害时的抽离,看似那么无助,却也给予了保护,在那么痛苦的情境下活下来了。
这让我回想到自己的童年,面对创伤时同样的混乱和抽离,在现实面前,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阻止发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感恩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让我可以不再让家庭的创伤沿续。。。。。。
有人说,一部片子成色是好是坏,看个十分钟就能看出来。
我认同,在看《八月:奥色治郡》(以下简称“八月”)十分钟之后,我更这么觉得。
十分钟,这也许是能呈现影片故事大致内容和自身气质的最短时间。
当然,每部影片都有种区别于其它的气质,而将气质分解,就是使影片成型的个个工种最终的工作完成情况,尤其重要的是,我想说的是,在十分钟内决定影片成色的最主要单元是,摄影、影调、表演、和台词。
前两者决定影片的外在气质,背景环境、天色光线,明亮欢快或晦暗抑郁,后两者决定内在,传达情绪、情感、和意义。
“八月”透露出的情感和内涵是复杂的。
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一群深陷沼泽的家庭成员,始终是好莱坞探究人性的标准配置之一。
本片中,离家自杀的父亲,一个早早离场的人物,将离散的家庭成员再次组织到了一起。
成员之间一直隐而不发或者一直避之不及的种种矛盾,有如火山喷发一般涌动而出,淹没了生活,留下了厚重的灰烬。
影片以父亲如独白似的对白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仿佛延长了人物的在场时间,也以T.S.艾略特的“人生很长”一句,直接营造了一种苦涩的情绪氛围。
后来父亲自杀,再想这个开头,才发觉这些话语就是一种独白,呈现了影片的叙事视角。
死去的父亲在天上,拥有了上帝视角。
在这一视角下,家庭的荒诞剧尽收眼底,而“人生很长”,明显就是上帝悲悯世人的发声。
人生很长,苦难很长,但仍要经受。
这是一个恒久的命题,重要的是,如何来呈现这种苦难。
纯粹的苦难并不值得夸耀,反而带些荒谬的,不可名状的,笑中带泪的苦涩才更令人回味,就像“八月”带给人的感觉。
酗酒、嗑药、偷腥、吵骂,所有这些无非是人失去控制的表现,对生活也是对自己的失控,而失控的根源,也许只是生而为人的疲惫和空虚。
无法正视这种残酷,就无法善待自己和他人,无法和生活和解。
传达这些可能的意义,演员功不可没。
此片的阵容绝对可谓强大。
前阵子看斯特里普上艾伦秀,才明白她早已人戏不分。
因嗑药而精神失常,神经敏感的老母亲,被她演绎的入骨三分,几乎一人挑起了整个影片。
就算只是用单单几句话讲一个故事,也能激人眼泪。
编剧一个巧妙的峰回路转,让这个人物更加丰满,原来她表面上精神混乱,易怒毒舌,十足尖刻可恶,但实际上又是先知先觉,始终掌握着揭露还是隐藏真相的主动权。
三个女儿,四个家庭,先后离开。
本以为只剩下大女儿芭芭拉和老母亲守着一堆真相,然后和解,有如《饮食男女》的结局,但到了最后老母亲自私自利的本性仍旧将最后的希望驱逐边境,真是冷酷到底。
除斯特里普之外,其它众人无不是演写实戏的实力派。
想说的是大嘴和她“女儿”阿比盖尔。
为什么说斯特里普撑起整片只是几乎,就是因为还有罗伯茨。
想来,也只有大嘴有功底有魄力能和嗑high的斯特里普正面对抗而不显势弱。
无论隐忍还是爆发,每一帧表演都充满了张力,特别是长桌聚餐一段,实在太震撼,无愧我的挚爱。
阿比盖尔演什么都让人想起《阳光小美女》时的可爱傻样。
想说她是想说《阳光小美女》。
它和“八月”是同一块磁铁的两级,同样的命题,却是不同的风格表达和引力。
小女孩长大成人,从“阳光”下的橙黄色,步入了“八月”中曝光过度的惨白和家中内室沉重的黑灰。
成长残酷,真相残酷,人生残酷。
片尾的民谣袅袅不绝,Last mile home. Tripping on the last mile home. 看着芭芭拉开车离家远去留下的扬尘,也许home并不只是一座房屋一种陪伴的概念,它也是远行、承受、反身默识。
还记得芭芭拉对想要逃逸的母亲说的话么?
What are you doing?
Where the fuck are you going?
There's no place to go.人生很长,苦难如是。
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奥斯卡的奖已经颁完了,没有一个奖项垂青《August: Osage County》。
我至始至终都没有看最佳影片《为奴十二载》,这个故事对现在的我来说太沉重了,即便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但因为潜意识中我拒绝再经历一次“肖申克的救赎”,因此即便在纽约的时候,也没有进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意愿。
事实上今年这么多热门片里边,我就缺《为奴十二载》和《华尔街之狼》没看,都是因为故事不足以打动现时的我。
看过的片子中,最喜欢的其实还是《August: Osage County》和《Nebraska》。
我承认我看的片都很闷,但跟小清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前几年的最爱《天水围的日与夜》,以及今年最心水的两部片,都属于一种风格。
要说起来,《August》已经算是故事性最强的一个,一个接一个的drama包袱丢下来,至少观影者不至于像看《天水围》一样觉得过闷。
John Wells其实已经很擅长导这种掉节操的狗血戏码了,这一点从美版的《无耻之徒》就足以证明。
我不喜欢《无耻之徒》,并且从私心来讲,如果这部片没有那么多drama,看起来会更好。
人们总是喜欢说“老顽童”“老不修”,大概是因为人到老年的时候会放弃无所谓的自尊,想要肆无忌惮再为自己活几年,因而在我眼中看来,Meryl Streep在戏中的角色Violet与那个14岁的小女孩Jane无异,唯一的区别大概是在“自私”这个层面上,他们一个是经由完整的世界观而做出的选择,一个是因为世界观未完整亦未了解什么是责任。
同样的,在《Nebraska》中坚持要到林肯市去兑奖的Woody,身上也有着这般“执意”,过往可能为了家庭做出的妥协,到了这般年岁都不愿再去考虑,不如乐得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两部戏其实在情节推进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许久未见的家人亲戚,因为一件事聚到一起。
过往的秘密、身为亲人间熟悉又陌生的隔阂,只需要相处几日便可显现,自然这时候故事也就慢慢进入正轨。
我最近偏爱这些片的原因,大概也是人到25岁,会更加明白家庭和责任来,特别是到了家庭相聚的时候,很多我们平时避而不见的问题都会显形。
有时候你会感到非常无奈,这些身上和你有着相同基因的人未必明白你的人生和追求,正如片中三姐妹聚餐时,Ivy所说的亲人间的淡漠一样。
不怎么联系了,即便联系也不知道再如何变亲密,如何去分享各自人生和快乐。
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Meryl Streep告诉三姐妹关于靴子的那段往事,讲到最后,Julia Roberts半带讽刺说道故事不可能就这么结束了吧,但是Meryl Streep说这便是故事的结局。
没有剩下的了,这便是一切了。
就好像你年轻的时候,曾经幻想过的爱情,或是想要追寻的远大理想,他们就像那个有着巧克力色牛仔靴的男孩一样在故事的末尾不见了,没有交集了。
没有什么节点可以告诉你这件事是如何结束的,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没有来由就结束了。
等到你回想起来,可能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没有我们撰文时必要的高潮或结尾。
但这才是人生,真实得令人觉得可怕。
Meryl Streep在这部戏中的演出几乎无懈可击,但她并不是这部戏中带给我最大惊喜的那一位。
对我来说,Julia Roberts是这部戏当之无愧的女主,而且她更应该得到奥斯卡奖项的褒赏。
凯特在《蓝色茉莉》中的崩溃还是美的,但Julia Roberts却放下了一切。
生活的不公从一个女人变老开始,这一点在电影演员上大概表现得最为彻底。
我不太爱赶奥斯卡的风潮了,比如近些年我很喜欢的Nicole Kidman,演技在《兔子洞》和《送报男孩》中都令人惊艳,但没有奥斯卡奖项亲睐她,提名了又如何?
这东西跟发糖一样,手上没有的人总比手上已经有一个的人更需要照顾。
还有一个这部电影令人深爱的原因,大概很多人从未关注过,那就是这部电影的配乐由Gustavo Santaolalla完成。
他配乐的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是我的菜,最知名的大概就是《断背山》了。
而在《August》里,这些悠扬的的吉他和钢琴,配以奥色治郡平原般辽阔的景色,几乎与《断背山》开场时群山和羊群的远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在Facebook上关注了Gustavo Santaolalla,他几天前发了一张自己蜷缩在沙发躺在他妈妈腿上的照片。
你如果谷歌一下他的模样,大概就能想象中这张照片多么具备喜感。
但我总觉得,自己在他身上看到了Violet、Woody和老年的Ennis,一种想做自己便去做的“肆无忌惮”。
因为你终有一天会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懂得之后就可以解决,也并不是你考虑别人的处境别人就一定会理解你。
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有些问题不是我们去面对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正如《August》的故事,我不认为它停在了所有问题都有完美答案的节点,但这就是一切了,这就是完整的121分钟了;大概跟我们的人生一样,步入成年之后,你会发现没有哪一刻单独拎出来,是解决了所有问题的真空时刻。
对我私人来说,大概唯一的遗憾,就是这部片的导演不是李安。
But What if the story ends this way in real life?Sometimes we just don't have another choice.
18年看的电影,当时在台北做交换生,刚好远离家人和家里的各种琐事。
无意中搜到的电影,压抑却又激发着强烈的共鸣。
看到一句影评说“生活,远观是喜剧,近看是悲剧”,形容的真好,讽刺的是很多人都更能看到别人被“远观到的”生活喜剧。
“家人”真的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说是“细胞的随机选择”残忍又无法反驳,当每个人被自己的破事儿弄的焦头烂额的时候,connection 是失功能的。
当真正陷入绝望的时候有多少人会相信或者会想起来去相信家人是能带来力量的。
小时候总是讨厌妈妈把自己丢给奶奶或外婆,尽管也许是为了生存或者为了让爱更有力量~现在想想,等她老到不足以照顾自己,出于同样的理由,也许我也会不得不把她丢给保姆,那个时候的妈妈,可能也会如此这般讨厌我吧~ 最后的最后,走着走着,终究会只剩下自己,我们谁都不能责怪。
正如影片最后留给我们那一幕般……
我的外公在我5、6岁的时候去世了。
关于他,我的短暂的片段式的记忆大部分来自小时候去外婆家吃饭。
在我的印象里,外公和外婆简直从没说过话。
我记得我问过我妈这个问题,她好像很惊讶的样子,似乎从来没注意到过这一点。
至于“为什么不说话”,她似乎也没给出一个答案。
其实那时候,我心里还有个问题:难道外公不爱外婆,或者外婆不爱外公么?
但年(zǎo)少(shú)如我,也知道那是个太不合适的问题。
而我记得外公去世的时候,外婆的眼泪一直无声无息地流。
直到刚刚过去的冬天里,外婆也去世之后,妈妈跟我说,翻出了当年外公写给她的情书。
隽秀的字,用属于上个世纪的人的特有的谦和内敛的笔触,涵蓄地表达着对于这个年轻女子的喜爱。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另一件事,是去精神病院探望我的一个舅舅。
无论再怎样“知识分子家庭”也好,家人对于这病的态度到底还是不同于支气管炎、反流性食管炎之类,多多少少要叮嘱小孩子一句“别在外面乱说”。
可能就是这么句话,使我面对这个舅舅时总是紧张兮兮,生怕他觉得我怕他,或是对他跟对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那天我们去看他,车好像是停在一个不大的操场上,我和大表姐坐在车里等他出来。
表姐的五官皱成一团,不知是阳光太刺眼,还是她真的太不耐烦。
我记得她抱怨,抱怨干嘛要来看这个“精神病”之类的。
反正我记得她叫他精神病,吓了我一大跳。
后来我听说,他得病之前,一直觉得外公更喜欢另一个舅舅,一直努力却感到得不到外公的认同。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说不上来这片子是哪打动了我,但,你看,它确确实实让我想起这些。
可能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生活的真相是“I love you, but you're really a pain in the ass!”,是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儿告诉姐姐的那片不黑不白的中间地带,是心里知道自己不是深爱的儿子的亲爸的男人在房子后面抽的一地烟蒂,是癌症,是病痛,是脱下假发后无处遁形的苍老和狼狈,是腼腆的可怜人以为找到真爱后的那一记响亮的耳光。
电影像是一阵长长的席卷过家庭痛苦的风。
其实,我不确定在另一部分的真相里,有足够多的温柔香甜来抵消以上所有。
漫长的冲突和伤痕可能会溃烂到表面,迅速留下伤痕,之后缓慢愈合。
And you take it as it is. Just like taking the plate in front of you--Eat your fish.——————————————————————盗火贼。
微信号:fire_stealer。
互相扶持,活得明白点<图片1>
终于看完《八月:奥色治郡》。
熬过前面半小时的铺垫,后面就很精彩了。
梅姨演技很传神,从尖酸到心酸过渡得很自然。
乍一看到本尼有点出戏,他唱歌居然还蛮好听。
整个家庭简直就是各有各的悲剧。
父亲自杀,母亲常年嗑药又有了癌症,大女儿的丈夫出轨和自己的学生搞上了,还有个十四岁正值叛逆期的女儿,二女儿留在家里照顾母亲,爱上了自己的表弟,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们两个是亲兄妹,三女儿带着未婚夫回来,结果未婚夫又和她大姐十四岁的女儿调情被看到。
之前cover up 下来的冲突一个接一个爆发。
母亲把所有真相都撕扯开,亲人一个个的离开,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
家庭氛围很重要,这部片子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毒舌是要不得的……
高深的艺术,我是真的很想却不能理解。45分钟后快进看完。
这是什么结局啊摔!好极品的一家,放在天涯上绝对是撕逼热帖啊!
可能是我不太喜欢这样类型的吧,觉得一般,表演不错
精彩的剧本,导演的功力相对较弱。许多Drama的核心没有爆发,而是靠着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茱莉亚罗伯茨精彩演技的强势推动来达到应有效果。梅丽尔斯特里普用力很猛,相比下茱莉亚罗伯茨的一些无言近镜头更能够让人体会到那种矛盾和苦楚
能想象话剧会好特别多!!!!!!真的,对我来说毫无吸引力,有一种看着一帮老戏骨撑戏的赶脚,无敌的是无法抗拒的类比起来贺岁片儿!
简直是关于家庭关系的完美心理学案例。故事正如Osage的天气一样,燥热让人乖戾躁郁,低气压压得人透不过气,然而霎时之间龙卷风席卷而来,一切都被摧毁殆尽。冲突的核心从不是外力或失误,而是来源于人物的性格。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但在梅姨面前都黯然失色,这个可悲可怜的老虔婆
人生苦长。。。
泪奔
@2024-05-31 15:11:21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种戏剧改编的片子全片充斥着大量的对话冲突,戏剧感甚至强过了电影感,主要就是看演员们飚戏了。梅姨再次证明自己是这地球上最会演的女人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挺好的片子
家庭关系太复杂了,没懂
情,,,
我花2小时看这么一出家庭纠纷烂戏,任何大神的演技都救不了烂剧本,我他妈还以为他们聚餐时候吃的是他爸的肉呢。剧本太烂,烂过琼瑶戏。最后怒打一星是因为Juliette Lewis演了个什么鬼角色啊!我日!
姐夫睡了小姨子,好深刻哦~
生活总逼着你
7.2 各种drama但是却兴奋不起来
自己家庭失败的时候看看别人家庭怎样更加失败也算是种很不错的治愈,话说ewan怎么可以比戏里所以的娘们都还要娘。。。。。。。。。。。
梅姨简直是戏仙,我也同意这个本子真的更适合话剧。好玩的是编剧原来是戏剧编剧出身,这真是,要跟导演闹多少矛盾啊。。
就是因为不完美 所以才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