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爱厨房,老公爱我。
当然,按体育总局于副局长的教导,应该是:妇女同志首先热爱国家,其次热爱生活,最后热爱厨房,至于热爱男人么,这么西方的表达,还是算了吧。
梅姑演的那个Julia Child,高高胖胖,咋咋呼呼,在外头买个菜嘻嘻哈哈,回家来做个饭叮铃当啷,别说毫无外交官夫人的范儿了,简直就是马大嫂和小燕子的二合一灵魂附体嘛。
可她傻得还真可爱。
看着她在美食学校里把一把菜刀舞得呼呼作响,从切洋葱山到卸龙虾甲,硬是把起先瞧不起她的男同学们活生生比了下去;看着她有板有眼地和女伴谈判不肯纵容她的捣糨糊,看着她用打字机咔嗒咔嗒一字一句地打菜谱,看着她在电视里从容淡定地做美食,她的开朗、较真、正直、坦率、孩子气,就像一只不断加温的煎锅,把你的心变成一块黄油,迅速而温柔地熔化,还要滋滋冒着香气。
所以,我们终于理解,她那个温文儒雅的外交官老公,为什么可以永远温柔地看着咋咋呼呼的她,可以在她一低头时就发现她的伤心并马上给个肩膀to cry on,可以深情地当着一大桌人大声说:“You are the butter of my bread, you are the breath of my life.”(不过得插一句,她老公的凝视常常让我发毛,因为他在lovely bones里演那个变态男演的实在太入骨了…)相比之下,我们的同龄人Julie的生活就不那么愉快了。
她上一份枯燥无聊的班(公司接线员之类的),住皇后区的一小破房子,还有一群个个混得比自己好的女朋友,连她老妈都数落她“一件事儿也没做成过”。
她这个looser的生活,全靠一个脾气好的男友,一个残存的作家梦,和一个爱烧菜的兴趣死撑着。
一次和女友聚会受刺激之后,Julie小姐决定做点什么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男友的启发下,她决定按照自己偶像Julia的烹饪书,在365天之内做完其中的524道菜,并用美食博客来记录发布。
接下来当然是她天经地义理直气壮顺理成章一发不可收拾地红了,成了徐静蕾、梅子和林无敌的三合一灵魂附体。
这样一个idea是多么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胃口啊:美女、美食、博客、自我挑战、全程直播。
我觉得Julie和她男友可以直接去芒果台当编导了。
估计看电影的人都在等着Julie红,即便我们知道她欢呼雀跃地奔向老公“床庆”是迟早的事儿。
等看到了looser女变身徐静蕾,我们才舒坦。
好比啃了半天烧饼,等出个响嗝儿才舒坦。
其实商业电影不就是个大烧饼嘛,导演一口一口地把我们喂饱,不就是等着听我们惬意地打个嗝嘛,这才两情相悦皆大欢喜和谐社会嘛。
这部电影的“意义”被定义为,当代女性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自我。
可我觉得,这就是教当代女性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名人效应、和广大人民的窥私癖来自我炒作来走向“成功”。
而我们时代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出名、有钱、下次和朋友聚会时有资本可劲儿得瑟。
不信你看,在电影里Julie几乎一直哭丧着脸,唯一开怀大笑的时刻,就是家里电话不断响起约她出书、拍电影、上节目的时候(徐静蕾她们家估计就这样)而Julia最开心的时刻在哪儿呢?
是当她在市场上发现了新鲜的菜,当她在厨房里把锅碗瓢盆敲得叮当响,当她把大龙虾大卸八块… 这个女人最大的乐趣,就是沉浸在做菜本身里。
电影没有解释为什么Julia前辈不喜欢Julie这朵后起之秀,这事儿经不起解释。
我想是因为那个后起之秀,不是“优秀”,而是“真人秀”。
事实上,除了没有孩子,Julia的生活都是幸福快乐的。
而我们的现代女性Julie,除了出名,她的生活没什么是快乐的。
当然,我们作为现代女性还是有优势的:不会像Julia那样闲得发慌,咱们有工作啊;不会像Julia那样因为没孩子而伤心,咱们能丁克啊;不会像Julia女友那样没老公而五雷轰顶,咱们能单身能二婚能打官司要赡养费啊;就算没有Julia老公那样的绅士来表达爱慕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抢先表白啊: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
妇女解放运动这么些年,就是把我们从附加品黄油变成了必需品面包。
所以牺牲一下黄油的香滑有什么关系,面包才是王道,才是那个噎得你说不出话打不出嗝儿来的东西。
女人料理美食,梦想料理现实,战胜无聊人生——电影《朱莉和朱莉娅》的中心思想应该可以如此简约解读。
《朱莉和朱莉娅》是一部双线索并进的影片。
一条线索起自1946年,34岁的朱莉娅•柴尔德随丈夫保罗来到巴黎,对厨艺一窍不通的朱莉娅报名进入法国顶级厨师学校——蓝带厨艺学校,虽然班上只有她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美国女人,从涕泪交流地切洋葱入手,朱莉娅通过钻研苦练将男同学们都比了下去。
朱莉娅后来出版了一本《精通法式料理艺术》,成为美国人制作法式料理的“圣经”。
而朱莉娅主持的电视烹饪节目《法国大厨》是美国历史上首个厨艺秀节目,可以说她改变了美国人的厨房。
影片另一条线索来自2002年,三十而立的朱莉•鲍威尔和丈夫搬家到纽约皇后区,她做着一份枯燥的工作——在政府机关里面当接线生,每天接受各色人等的投诉轰炸;住一个租来的公寓——必须放一个减震器才能抵御户外的卡车轰隆声入睡;有几个定期聚会的闺密——有的当了公司的高级副总,有的对着手机报价一两亿美元标地,有的当了记者约她做一个专访,却将她写成一个一事无成的迷惘一代代表人物……还好,她有一个将她当仙女一样爱的老公,像她的偶像朱莉娅•柴尔德一样。
于是,鸡蛋都没吃过的朱莉娅决定开始挑战她的失意人生和注意力缺乏症,她决定将偶像朱莉的“圣经” 《精通法式料理艺术》付诸现实,她要用一年365天料理出524道菜,并将进展发布到个人博客上……《朱莉和朱莉娅》是一部主题比较轻快的女性电影,脚本来自真实故事构筑的两本畅销书——朱莉•鲍威尔的《朱莉和朱莉娅:365天,524道菜谱,1间小厨房》和朱莉娅•柴尔德的自传《我在法国的生活》。
在俗世的现实中探讨女性的人生归属感,探讨女性如何从庸常的人生中自我救赎,尤其是两个不同时代女性生活的相互映射,这样的影片并不是很容易驾驭,搞不好就会弄得很沉闷。
还好,68岁的女导演诺拉•艾芙隆是个中高手,她同时还担任了本片的改编剧本工作,而她之前编剧的《当哈利遇上莎莉》、编导的《西雅图夜未眠》、《电子情书》等都是浪漫爱情轻喜剧的标志性作品,也都有相当程度的双线索叙事特征。
诺拉•艾芙隆对《朱莉和朱莉娅》这样的题材堪称驾轻就熟,让人垂涎的美食料理,逼真的生活细节,明快的节奏和剪辑,略带机锋的台词,当然,还有立体的各色人物,虽然不是什么恢弘经典,收尾也略显潦草,但《朱莉和朱莉娅》确实是一篇精致隽永的优秀小品文。
《朱莉和朱莉娅》中最大的亮点当然是老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位以模仿各种口音而名闻遐迩的女演员,传神地模仿了传主朱莉娅魁梧硬朗而大巧若拙的身体语言,还有笃悠悠、高调门、拖长重音的口头语言以及带些磕巴的法语,看过影片的人都会记得她那句掷地有声的口头禅“BON APPETIT!
” (法语“祝你胃口好”)。
斯特里普又一次成功炫耀了她 “方法派”的表演功力(不喜欢她的人或许会)。
凭借《克莱默夫妇》、《苏菲的抉择》、《走出非洲》等经典影片在好莱坞被誉为 “1980年代最佳女演员”的“梅阿姨”,如今已踏进花甲之年,竟然可以保持着如此旺盛的创作势头,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经过作品相对乏善可陈的1990年代后,进入新世纪的斯特里普几乎每年都有一两部比较抢眼的作品问世,即使电影本身并非上乘之作,她的表演常都是最大的看点并得到好莱坞各大表演奖项的青睐,例如近几年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妈妈咪呀》、《虐童疑云》等。
姿色平平、绯闻绝缘的斯特里普是史上获得奥斯卡奖提名最多的演员,去年奥斯卡颁奖礼温斯莱特上台领取影后时曾向斯特里普给予示威性的致敬,而今年斯特里普又带来《爱很复杂》《朱莉和朱莉娅》两部影片,并凭借“朱莉娅”一角在金球奖歌舞/喜剧类中成功封后,第七次捧得金球奖。
1977年,斯特里普主演影片《朱莉娅》开启了演艺之路,30多年后,她是否能凭借这一个“大厨朱莉娅”登顶奥斯卡影后,值得期待。
作为一个贪吃嘴馋之人,我对与美食相关的电影总是保持高度的敏锐,常常流着哈拉子双目紧盯电影中一道道美餐。
所以,听说我很喜欢的演员梅尔斯特里普出演了一部美食电影,我自然要将这部《朱莉与茱莉亚》找来好好看看,好好闻闻。
其实,看了这么多美食相关电影,我知道,美食电影从来不是仅仅和美食相关,它常常关乎人的生活状态,人的追求,人的成长,人的情绪,美食由各类食材加上各类调料,在各类厨具上由各种火候下的各类做法造就,想想看吧,这是多么恐怖的数量级的排列组合,一如我们的情绪,由万千因素造就,所以,美食是一种情绪,这部电影中,两个时代的两个女人,隔代烹饪,带出不同的情绪。
其实,这是一部情感单纯,线索简单的电影,一边是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主妇茱莉亚随着外交官的丈夫,来到法国,天性热情开朗的她,热情的学习烹饪技术,并逐渐积累海量食谱,终成影响了万千美国主妇的烹饪大师。
而另一边是21世纪初的美国纽约,朱莉是一个每天干着接听客户投诉这类困苦工作的小职员,她对现状有些困惑,同时热爱烹饪的她每每在烹饪过程中,在与丈夫享用美食的温馨中,逃离城市生活的繁忙与无趣。
捧着茱莉亚的经典烹饪名作,她萌生奇念,开通博客,要在一年内将茱莉亚的528道菜实践并在网上记录烹饪的点滴,可以想象,这是考验心智的美食长征。
整部电影就在两个女人的美食实践历程中不断切换,各自推进,同时又彼此相关,相关的往往是两人相似的人生阶段,或者困惑时,或者热情时,或者挫折时,或者成就时,两个时代的女人无法谋面,却因为一本美食之书有了联系。
其实,与茱莉亚产生这样联系的人何止朱莉一个,她们可能是千万家庭主妇,又可能是更多美食爱好的各方人士,而朱莉则是一个个体,也是群体的浓缩,和朱莉相比,相同的是她也不停的烹饪,不停的提升技艺,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不同的却在于,朱莉的态度,朱莉的情绪。
从这部电影的两条线索中,你可以明显感觉两人对待美食烹饪的态度其实是不同的。
尽管有人对梅姑扮演茱莉亚时,那显得有些做作夸张的鼻音腔调有些不适,但是我倒是很喜欢这样的嗓音和味道,茱莉亚在片中块头很大,却非常可爱,她常常发出爽朗的大笑,初到巴黎时,她即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带着好奇与热忱对待新的生活。
她是一个乐观的女人,她纯粹出于对美食的热爱不断实践着自己的烹饪爱好;她是一个倔强的女人,她为了让当时男性主导的烹饪学校的男人们刮目相看,可以仅仅为了练习刀工就切一桌的洋葱。
她也常常遇到郁闷之事,但是总是表现着惊人的反弹能力,很快就再次发出爽朗的大笑,这笑声驱散了生活的枯燥,驱散了烹饪的挫折,驱散了麦卡锡主义猖獗时对她家庭的政治压力,驱散了她搜集食谱,出版食谱的种种挫折,她将这种情绪带入到烹饪的过程中,带入到美食中,代入到食谱的文字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美国烹饪爱好者,朱莉就是其中一员。
朱莉对于烹饪的最初态度让俺同样热爱烹饪的女友心有戚戚焉,就是在烹饪的过程中,获得超越现实生活的自信与宁静。
而同时,现代人又是浮躁的,包括朱莉,她不自觉的将这种浮躁代入到烹饪的爱好中,当她立下一年实践茱莉亚食谱的宏愿时,一方面,这让她生活有了目标,有了动力;另一方面,烹饪成了任务,那些美食成了需要被完成的“目标”,成了个人的生活业绩和KPI指标,一种本应是乐趣的生活内容也开始异化。
一段时间,她关注别人对她的评价多于她自己从烹饪中,从美食中获得的乐趣,在写博客上,她经历的心情起伏想必也是不少博客作者都经历过的,从偶然有了兴致在网上写东西,感受写作过程和与人分享开始,到关心点击率,到关心评论好坏,以至于到了最后,几乎成了为写而写,而朱莉也一度筋疲力尽,为了她的热心读者,为了完成她的“壮志”,她有些迷失,那曾经让她短暂脱离枯燥与浮躁的烹饪过程变得比工作还让她恼火,当茱莉亚总是以美食来增进家庭关系时,朱莉却让丈夫负气离家。
茱莉亚与朱莉,两个女人隔代烹饪,却带着些出发点和情绪的不同,我一直认为,美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情感体验。
我们常常在情绪不佳的时候说,“今天没胃口”,又可能在享用一顿美妙的大餐后大呼“真好吃!
”,进而心情大好。
烹饪是一种情绪,你不能将它当作目标,当作业绩,当作你必须攻克的堡垒,这样,你才不会为鱼骨没剔干净而恼火,不会为火候差那么一点点而发飙,不会为盛上菜后发现少加了一点佐料而郁闷。
而带着烦躁的情绪,你也不可能做出多么美味的美食,就如朱莉一度无助的横躺在厨房地板上。
还是像茱莉亚一样吧,这个女人起初只是普通的家庭主妇,但是却平和、乐观,以爽朗的微笑向四周传达着愉悦的情绪。
我喜欢片中这样的场景,大家围坐吃饭,茱莉亚大笑,进而大家也心情愉快的边笑边吃,这才是美妙的烹饪结果,它从味蕾传达到你的全身,让你的情绪变得美妙。
本片的结尾显得有些仓促却又耐人寻味,终于出名的朱莉,在得知自己被偶像茱莉亚不满的斥责后,带着片刻失落,却很快走出误区。
在电影中,没有朱莉和茱莉亚相互拥抱这样的皆大欢喜性结尾,但是朱莉被茱莉亚点醒后对人生的再认识却更加富于感染力,“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呼吸”,我相信,美食是一种情绪,它会渗透到一个人烹饪出的菜品中,影响自己,影响他人,还是带着放松和乐观的情绪去烹制美食吧,带着这样情绪的菜上桌,那才是美味和幸福的温馨生活。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b05aacc051d511a00e928c3.html
做饭不是一件寂寞的事。
即便是做给自己一个人吃。
和美食共对的时刻,你们之间一定有秘语的存在。
每一颗花椰菜、每一根萝卜、每一只虾,每一条羊腿……都有自己的魔法。
我爱它们每一位!
1948年法国有位小姐叫做朱莉娅,她高大而不美,但快乐得无与伦比。
她是我心中那位遇见第一抹日光的树洞精灵,而生活对于她天天都是人生的第一抹日光。
用尽十年,她写出一本《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的厚书。
这是一本快乐的书,从此之后,天下所有美食巫婆都将蘸着手指头,认真翻看的魔法书。
写博客的小职员朱莉,她干一份无聊的工作,住在比萨店楼上(他们觉得讨厌,我窃以为还蛮不错的)。
她计划用一年的时间亲自实践《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里的菜谱。
于是49年朱莉娅和现代职员朱莉由此并行前进。
朱莉娅成为小职员朱莉的参照体,至少在谋杀虾子这件事上,我觉得朱莉娅小姐更擅长,所以她能成为编写魔法书的人,而不是照着书本来调配的普通巫婆。
恩,她的光芒无法被超越。
农贸菜场永远是全天下最鲜活有力的地方,蔬菜瓜果无论怎么摆放都自成美丽,顾客和商贩的关系经久不败。
我喜欢看朱莉娅在菜场里买面包、肉,闻蔬菜瓜果的香味,我爱她挎的那只篮子,我爱她摇摆不定的高大身躯,爱她比奶酪更香甜的笑容。
这是一个太容易让人感到快乐的故事。
里面充满了红酒烩牛肉的香味、烤鱼排,黄油、芝士,以及各种食器五颜六色的可爱样、碗碟相撞的美妙声响……当然还有朱莉娅小姐那独特的笑声,贯穿了整个法国。
在看完《美味关系》翻阅补充资料的时候才发现,盎格鲁撒克逊世界对法国菜长久以来就存在敌视,比如认为厨师巧手打点妆扮食物看起来很虚伪,费神费时又花钱,在烹饪上投入情感更是没有男子气概的行为。
美国人和英国人一样对简朴烹饪有着忠贞不二的感情。
他们更愿意吃简单的炙烤牛排,“什么酱料也没有,而蔑视罗西尼牛排上的鹅肝酱和马德拉酒酱汁这类奢侈品”。
同样的,法国人当然鄙视美国食物的简单粗糙,在电影中,Julia Child接受法国蓝带厨师学院考试时被女教员扔下这样一句话——“你没有烹饪的天分,好在美国人也永远看不出差别”。
中国老饕蔡澜也写道“如果骂英国人不会吃,那么,美国人更是不会吃了。
他们要到六十年代,由 Julia Child介绍,才知道法国人吃了些什么” 。
菲利普•费南德兹—阿梅斯托在书中写过“食物至少和语言与宗教一样(甚或程度更大),是文化的石蕊试纸。
同一文化社群的成员经由食物而辨识出同伙,并透过审视菜单而查出圈外人。
虽然饮食常有时尚流行,广告可以鼓励风潮,饮食文化却是保守的。
跨文化饮食的障碍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深植在个人心理当中,个人的口味很难调整。
”虽然我们现在可以在一个大城市轻易地尝试法国菜、日本料理、美式快餐或者中国的各个地方菜系,但每个人依然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主导口味,比起对其他东西的趣味和爱好是最最难以变更的。
Julia对法国美食的爱始于在里昂,那一次的牡蛎和法式干煎鳎目鱼对她开启了召唤。
她认为法式烹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并且只要按照规则就可以做到很好。
后来她便一人担当起跨文化饮食的传播者。
她的《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自1961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了47版,《纽约时报》称之为一座文化里程碑,因为它让法国菜和法式烹饪进入了美国中产家庭。
她的电视烹饪节目《法国大厨》影响广泛,也是美国公共电视台最长盛不衰的节目之一。
很多美国家庭主妇在电视前跟着她学做一道一道的法国菜:勃艮地红酒炖牛肉、法式洋葱汤、鲜橙烩鸭……除了高明的烹饪技术和厨房经验,Julia的尖嗓子和幽默感同样深具吸引力,难怪电影中Meryl Streep始终拿腔拿调和穷开心得有些卡通,却很生动地表现了Julia的积极乐观和感染力。
甚至电影中的Julia用锅翻饼的时候饼掉出锅外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但在烹饪节目中似乎就这么原原本本地播了,据说这让电视机前的那些家庭主妇们放下的失败的担忧。
Julia还帮助建立了“美国葡萄酒和美食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Wine and Food”以及Copia(美国美酒美食艺术中心)。
“她提升了整个美国的烹饪水平”——《纽约时报》是这么说的。
菜谱和烹饪节目都是神奇的东西,它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五六十年代的巴黎和二十一世纪的纽约烹调出同样美味的食物,并给小姑娘Julie新的生活体验和机遇。
菜谱的作用就在于一种标准的传承,“就像Julia在我们的厨房一样”。
但与菜谱不同的是,很少人特别买了菜谱而光看不练,但电视屏幕上越来越多、受欢迎的烹饪节目却很可能只是作为一种娱乐。
观众们渴望看到各种新奇和美味的烹饪,却一边享用着快餐和外食。
在现代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妇女外出工作的情况下,家常菜渐渐在远离人们的餐桌。
《外滩画报》的一篇文章写到:“今天的美国人平均每天仅花费27 分钟来准备饭菜(另有4 分钟用于清理),这比朱莉娅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那会儿整整少了一半。
许多美国人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看电视上的烹饪节目,而自己却很少做饭。
他们总会推辞说没有时间。
” 《食物的歷史》,菲力浦•費南德茲—阿梅斯托著,左岸文化,2005年。
《不會吃的人》,蔡瀾的新浪博客。
《法國女大廚顛覆美國廚房》,《外灘畫報》,2009年9月7日。
365天,524道菜,一间狭小的公寓厨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住在曼哈顿的公司职员茱莉•鲍威尔因某次看到母亲橱柜上的《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便扛回家慢慢研究起来。
而这本被美国人堪称为“厨房圣经”的书作者便是茱莉亚•切尔德。
于是,朱莉和茱莉亚,这两个从未谋面的女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关系。
朱莉在丈夫的鼓动下,开通了博客,决定在365天的时间内,将《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这本书中的524道菜通通做出来!
于是,在曼哈顿的这间破旧的LOFT公寓,朱莉做了人生中第一枚鸡蛋,学会了翻锅,打发奶油,捆鸡......这些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情,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她的博客慢慢有了固定的读者,到最后如果她停下几天偷懒没做,都有粉丝嚷嚷她赶紧现身!
这个在公司坐着无趣乏味工作的小职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价值和快乐。
她羡慕茱莉亚·切尔德的大厨房,明亮通透,她羡慕茱莉亚·切尔德的珍珠项链,希望自己也能在做饭的时候保持优雅,她羡慕茱莉亚·切尔德的老公,体贴温柔,无尽的支持。
其实,朱莉和茱莉亚一样幸福。
她那善解人意,没有脾气的老公,在她因做坏了菜发狂时,在她泄气时,一直守候在她身边。
《朱莉和茱莉亚》的原著是我这几天晚上的枕边书。
看这样的书睡觉真不是件理智的事儿!
有一天看到嘴馋,起身找零食啃啃才罢休。
看电影时一定要把吃的放手边,否则真的禁不住诱惑啊!
几个月前看这部电影时,看完就拉着犀牛跑去大吃了一顿西餐才心满意足!
记得很久以前在柏邦妮的一片文章中看到,她写家里祖传的一道菜,说人是会消失的,但是味道却是可以流传的,那带着家族的气息通过食物来代代相传。
今天这个日子,窗外的雨下得一阵阵热闹。
冬日里的天气,似乎让这雨渲染得格外寒冷。
窝在被子里,借由这食物的温度来驱赶这寒冷的天气。
《茱莉与茱莉亚》,爱美食的人定不可错过的一部片子。
似乎美食本身就具有一种魔力,这魔力不仅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让相隔几个世纪的人都能互相亲密,更能够在人们疲惫,沮丧时,赐予某种特异功能,让之迅速振奋起来,投身到食物的革命中去。
也许女人的伟大,首先在于做母亲,还有就是与厨房打交道。
我一直认为,能够下得厨房,拥有一手好厨艺的女人,她也是一个相当懂得生活的人,生命苦短,吃是当头,何不好好地善待自己的胃呢?
光是那食材的挑选上,再加上各种调味料的比例调制,还有你在酝酿食物的过程中,那些原材料在你的精心烹制下,变幻出的各种美妙无比的滋味,光是想象这个过程,就让人兴奋不已,更何况它是由你创造出来的,怎不令自己颇增自豪之感?
茱莉在万般沮丧的时候,遇到了美食,遇到了令她颇有兴趣的一件事,打起精神,鼓足勇气,加倍干,这食物怎么不赐予你一场奇妙之旅?
看美食,想起《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厨房成为了一座秘密花园,药方都在这神奇的食物配料中,跟随她的配方一起在脑海中进行一场想象之旅,这食物仿佛真的色香味俱全,还热气腾腾地出现在你眼前,真是让人垂涎三尺,若手头有一切工具,恨不得立马跳起来,也做上那么一番。
就是有这种冲动。
爱美食,爱吃。
才是幸福的人生。
但是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光凭兴趣,那么人人个个都是天才料理家。
茱莉成功的一点还在于,她的坚持。
也许到了而立之年,与周边的朋友相聚,你发现他们个个在社会上混得比你出色,与你聚会,你就成为他们嘲笑和安慰的对象。
你面对自己的平庸与平淡也相当地不甘心,你也希望受到万千关注,你也希望人人个个都能向你投来羡慕的眼光,至少,我们得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
茱莉开了博。
期待别人关注,期待别人留言。
收到第一个留言的时候,她欣喜若狂。
这不正如你,我么?
我们在漫无目的地敲下这些字的时候,不也期待着别人的关注与回应?
若你永远只是自言自语,你还有多少热情和勇气来继续喋喋不休呢?
这是个励志片。
我知道她到最后是铁定成功的。
但是成功的路上肯定要经历一系列的失败,挫折与沮丧,这样才让故事一波三折,更吸引你。
但是我更欣赏她的真实。
她的博不仅仅停在我又做成功了哪一道菜,图文并茂地接受一番表扬与羡慕。
而是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失败,尽管她会在写下自己与丈夫吵架的事又用delate键,至少她诚实面对自己。
而我们不能。
我们小心翼翼地掩饰失败与不安,我们大声宣告那小小的快乐。
仿佛就此就可以自以为是地自我麻痹。
等到某一天,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真的快乐?
还是假装的?
丢失了真实,丢失了自己。
食物很美味。
人生还是值得期待的。
真的好希望自己也拥有一间厨房呀,用热气腾腾的食物来抵抗这寒冷的冬天。
1949年Julia Child随外交官丈夫来到法国,欧洲田园式的生活是那么令人向往,Julia也不例外。
但真正让她爱上这个国家的,是这里的美食。
她通过一本名为《掌握烹饪法国才的艺术》的书将法国烹饪介绍给“没有仆人的美国人”。
2002年Julie Powell和丈夫搬到了纽约的皇后区,平淡而无聊的生活让她心生厌倦,唯一能让她逃避现实的就是烹饪美食。
在丈夫的建议下,她开始写博客“Julie/Julia计划——做给没有仆人的美国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纪的女人本没有交集,却被烹饪美食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美食类的电影总是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电子情书》、《西雅图夜未眠》、《当哈利遇到莎利》都是导演Nora Ephron的应典之作,这部也不例外。
相比较那些浪漫爱情,这部显得格外清新,就好像主人公在和美食谈恋爱。
两个貌似有点傻大姐的女人都在做饭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慰藉。
姐做的不是菜,是生活。
Julia Child将法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写成一本有关美食的书带回了美国,半个世纪后,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一位政府的小职员正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
365天,524道菜,从最简单的煮鸡蛋到红酒炖牛肉,从“龙虾杀手”到给鸭子脱骨,失败的泪水,成功的喜悦,每一道菜都是生活的体现。
当Julia Child收到自己写的书,当Julie Powell完成最后一道菜,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们自己能体会到,但无疑她们是最幸福的,因为她们通过烹饪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Julia Child真人身高1.88米,梅姨的身高确实无能为力,但梅姨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神似。
看过一些Julia Child电视节目的人都很佩服梅姨惊人的模仿能力。
口音、神态、举止,就好像Julia Child自己演自己。
Julia刚到法国的时候,惊讶于这里的妇女不工作,她无法接受整日无所事事,最后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是做饭。
可家庭主妇的雕虫小技怎么能满足我们日后的厨神呢?
Julia来到蓝带厨艺学院学习。
这里一水儿的男人,他们以为来了个无聊打发时间的小姐,可他们错了,起初连洋葱都切不好的Julia最后比他们谁切的都快。
这是Julia最快乐的时光。
在学校学习的几个场景里,梅姨的小动作尤为可爱。
向旁边不屑她的人做鬼脸,在自家厨房用上百个洋葱练习,完成任务时得意的表情,上课听讲的专心致志,遇到刁难自己的院长在背后吐舌头…这些小细节都充分体现了Julia的乐观、天真。
连她丈夫都说看Julia做饭是一种享受,这个身材高大的女人是如此可爱!
Amy Adams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员,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不逊于梅姨。
角色本身并不讨喜,一个整天抱怨工作、一事无成的政府小职员,只能借着做饭发泄。
如果只是一时兴趣,她可能不会坚持那么长时间,但Julie做到了,坚持是她最大的本钱。
在这间狭小的厨房里,用心烹饪着每一道菜,排除一切杂念。
美食是她们的一切,如此相似。
我们都曾有梦想,心怀梦想,就像电影中的。
朱莉和朱莉亚都有一个非常疼爱她支持她的好丈夫,一个愿意陪着她吃遍她做的所有美食,失落的时候也不断的鼓励她安慰她,并且相信她可以做到!
朱莉亚对烹饪那绝对是真爱,充满了激情,烹饪的每一件事都让她觉得开心,非常乐观积极!
印象最深的是在学烹饪期间,她为了不让同期男人看不起她,回家切了一大堆的洋葱,最终做的比他们都好!
朱莉亚在厨房忙碌时候,她的丈夫觉得她在厨房忙碌发出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会!
她丈夫爱她的一切,也是一位浪漫的人!
她们的爱情让人羡慕!
而朱莉她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因为工作压力生活浮躁,她想通过喜欢的烹饪来改变生活,她通过茱莉亚的书来学习烹饪,在这过程中她经历种种困难,失败发脾气!
甚至迁怒于丈夫,冷静下来思考后继续研究菜谱!
由于自己的坚持,最终收获大众的认可,自己也从中得到了成长和改变!
即使茱莉亚并不认可她,她感到伤心但她依然爱朱莉娅,因为朱莉亚也因为自己的坚持,她的人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升华……只要坚持努力不懈的做一件事,最终即使最好结果不是你所预料的,但在这过程中你得到了成才,足矣!
缺点是有点刻意为之了。
想要表明生活充满阳光,也不用四个人老是那么甜甜腻腻,太假了。
梅姑,太活泼了。。。。。。
活泼得太假了。
包括年轻那位,把龙虾锅盖盖上我就知道它要弹起来。。。。。
导演你不能比我这个观众还没创意。
每天一份食谱,每天一种情调、一分爱意。“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呼吸”——调调十足,略显温吞。
她们的男人真好。
唯一的亮点就是梅里尔斯特里普的脑后腔共鸣音了。而且也非常的让我受不了
故事平淡温馨过了头,而且梅姨让人觉得聒噪,没想到她竟然凭此片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看得一度要睡着,两颗星打发了事。
没有看完
看不下去都。。。
很想尝试下法式料理。
梅姑腔调太奇怪..
Meryl Streep的角色很欢快 色调加分
依旧不给力
原来只是不同时间空间的两段故事只在结尾小交集了下,没有期待中的彪戏。但梅姨的气场依旧强大,艾米.亚当斯的大眼睛还是闪烁可人。
受够了梅演的传记片,这部电影里的她和撒切尔和跑调天后没区别,谁能欣赏谁欣赏
煮一个荷包蛋她就那么幸福难道她是和我们一样惹人生厌的小清新灭?
美食不够诱人,讲女性伟大又不突出,说探讨人生意义又不深刻,总感觉是少了一个核心的东西。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法国口音的美式英语,真叫人受不了,也差不多给后辈让让位啦,别老占着提名了。
Meryl could have certainly done better than this...much worse than I expected
“u'r the butter to my bread, the breath to my life”
Meryl的声调真强大
可爱的女士,可爱的丈夫,可爱的电影
在发烧的情况下看的,只觉得主角絮絮叨叨,声音又难听,最后实在受不了关掉了。
两对夫妻都太有爱。#佳片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