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要面对一个叫做果戈里的人。
而故事从一次印度的火车事故开始,然后是瓦赛特·潘查米节的准备。
关于印度如果从移民的角度去解析本片,我想意义并不是很大。
倒不如直接从印度出发,来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本作是非常贴切地反映印度人的生活现状的影片。
宗教节日、古典音乐修养、包办婚姻、移民问题、各类大小仪式、丧礼的剃度、骨灰入恒河等等等等,都在本片中一一表现了出来。
拍摄导演的拍摄手法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宝莱坞电影。
所以这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对比,在总的意义上来说,本片似乎要比较为虚浮的宝莱坞影片来得踏实,但这更可能是拍摄手法带来的幻觉。
实际上许多本土印度电影都是顶着压力进行拍摄的。
可没禁播那么简单,如果挑动了宗教激进分子的神经可要有小命不保的准备哦。
言归正传,我喜欢导演对于色彩的铺设及沉淀,这样的印象没有给我一种过度绚烂的感觉,反倒让我感到有一种“治疗”的意义存在。
在静谧无声又不断被切分的巨大空间中,我们看到了印度与美国的距离,人物仿佛是生活在幻境中般,只有他们的服饰、肤色、与风貌能提醒我们他们依然未变。
情节我认为故事情节方面确实讲述得非常细致入微。
每个环节都紧扣着另一个,提供给我们多重的视角——我们既可以把他们当作印度人、印度人的生活加以评论,同时又可以看到他们身为普通人的珍贵的那面——而这也是印度的电影往往强调的东西,总是被一股浓厚的情感所包围的世界(有时候也不是,而是道德说教之类的东西)。
名字与书这才是真正与书有关的作品。
果戈里。
看完本作让人不禁想读读看果戈里的书了。
似乎那个时代的印度人阅读俄国作品的颇多,让我不禁回想起奥修的少年时代疯狂买《母亲》和《复活》的经历,觉得非常有趣。
另外,书这条暗线又引出了主人公果戈里的名字,两条线索不断交织,谱写出别样而优美的旋律。
被铭记在心的父亲的自白,以及那句陀氏的名言。
Ashima这是在本作中我最喜欢的主人公。
美丽优雅到不似凡人的Ashima。
我们怎么能忘记她刚到异乡时昏黑的眼圈以及消瘦的面庞呢?
而这个名字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当她说:“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要去克里夫兰了,他是在要我独立。
”在片尾,潘查米节再次来到的时候,在加尔各答的顶楼上轻抚西塔琴高歌的Asihma,看上去更加美丽动人了。
音乐我喜欢那个吉他演奏出的颇有治疗风韵的旋律。
而Susheela的歌曲的出现则让人又是一度惊喜。
当然,其实像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们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来加以解读。
但本作实在是一部结构精巧、密不透风的作品,所以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如果你想欣赏一部关于印度与人的情感、灵魂、以及美所演绎出的作品,就请一定不要错过本部。
导演确实是一位对印度了如指掌的优秀者(或者是摄影师),在镜头下不断挪移光景的泰姬陵实在是太美太美了。
片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果戈里小说里的一句话,也就是每个人都在自己套子里。
作为第二代移民的果戈里,他本身像其他美国青年一样,是轻松的,没有历史感和民族感的。
但是由于家庭的变故,父亲的突然去世,在回到印度将父亲的骨灰洒向恒河后,他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回归感。
他曾经有反叛的时候,他曾要改变父母给他的名字,这个名字使他屡屡陷入被嘲弄和窘迫的境地。
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他还和美国女孩恋爱。
在父亲死后,为了让母亲高兴,他和一个印度女孩好上了。
这个原来因为她的呆板被嘲笑的女孩,到了巴黎后变得妖娆迷人,他们按照印度的传统方式举行了婚礼。
婚后不久,他的妻子却出轨了,他的牺牲并没有换来自己的幸福。
他们都回不去了,他回不去了,他的妻子moushumi mazumdar回不去了,只有他的母亲回去了。
在电影的最后,他的母亲恒河边吟唱唱着。
那古老的歌曲久久回荡在古老的河畔。
联系着过去的那座桥已经坍塌,不知所往。
他们想回去,去发现已经无法回去,如同一个再也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就像最后电影结束时歌曲唱到的:“Behind me the bridges have crumbled,No question of return ”.一切都回不去了。
首先感谢Tasimina的multi-culture club举办的movie night,我可以一边吃Indian Food 一边看namesake. Ashima跟随读pHD的丈夫远离家乡亲戚朋友来到纽约以后周围的一切都是新奇陌生,最大的障碍自然是孤单. 我从Ashima寂寞而无助的眼神中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四年前刚来纽约时候,那种歇斯底里孤单绝望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体会到. Ashoke是一个好丈夫,典型的心地善良的知识分子类型. 当Ashima躲在卫生间里偷偷哭泣,Ashoke哄她开门的那一幕很温馨,没有什么甜言蜜语,只是傻傻的轻轻的重复喊着:Ashima,Ashima,Crazy Ashima, my Ashima, My baby,Crazy girl..最后Ashima终于破涕而笑. 伴随着Gogol的出生,Ashima也越来越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一家人搬进了house.Gogol长大以后变成英俊帅气的小伙子,真应了以前邻居说的"ladies-killer".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的Gogol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跟其他的美国孩子一模一样,除了拥有一张印度裔的面孔.他的妹妹也如其他美国女孩子一样打扮怪异前卫.这与传统保守的Ashima,Ashoke产生了强烈的反差.Gogol在yale的sweetheart是个漂亮的白人女孩, 虽然Ashima和Ashoke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娶一个Bengali做妻子,但是他们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几年前一次全家重归故乡的经历让Gogol看到了Taj-ul-Masajid, 过去一位印度国王为爱妻所建的豪华mosque, Gogol被建筑深深吸引,从此决定major in architecture.Gogol带女朋友回家见父母,然后又去女友的父母家过周末, Ashima叮嘱儿子到了给她电话,但是Gogol只顾与女友享受爱情,早把电话的事抛在脑后.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Ashoke在外州授课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去了.正和女友逍遥在外的Gogol接到妹妹的电话后,后悔不已.跟女朋友分了手,把头发都剔光,从那时候起,Gogol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慢慢的理解了自己的父亲...写到这里,忽然写不下去了.看看周围的朋友,有中国人,韩国人,越南人,缅甸人,印度人,他们大部分出生在美国,有些是小时候跟随父母移民过来, 相信他们在经历着双重文化的生活同时, 都有过对自己identity的困惑.其实他们都是幸运的, 因为真正不容易的是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只有第一代移民才能真正才体验到其中辛酸苦辣...看完电影我打了电话给妈妈,告诉她我一切都好.要知道真正关心你的人也许只有你的父母.就像Ashima最后所说的一直想跟Ashoke过的生活"6 months in America, 6 months in India" 希望我的爸爸妈妈可以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大连度过,另外半年在美国帮我看孩子(如果我会有的话...)呵呵.其实看到Ashoke跟Ashima一直不离不弃相依相守到生命最后一刻,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这么多年以后,丈夫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当激情褪去的时候,有多少人又能够恪守一生的承诺? 没有风雨躲的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得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
每个人否会经历生老病死有当孩子的时光 也会有当父母的日子看过这部电影 你就会明白 在文化的冲突下亲情的伟大就会显露出来你会有两个最大的感触1 给你的妈妈打电话2 去印度旅游
目前看过最好的关于跨文化(移民)身份认同的电影之一。
片子提出的问题,比片子本身更有趣。
从第一代的父母移民印度,面对与自己国家生活迥异的文化和环境,其中的种种差异,在文化的轻微对撞下才显现出来。
到第二代的儿女面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渴望融入美国文化,到因父亲去世的颠覆(tricky的是,“传统”成了Gogol认同的支点,但所幸故事没有停留于此),娶了印度裔的妻子(但她骨子里更像是个西方人)却看不到真正作为“一个人”的她。
母亲选择放开她的孩子们,寻找自己的自由;Gogol也才在双重身份认同的失落下,真正面对自己(“第一次觉得自由”)。
几段台词:1.母亲的朋友:前几天我在读Joseph Campbell的书,他说你感到迷惑的时候,就应该闭上眼睛,想自己最快乐的时光,不是乐昏头的那种,而是深深感到喜悦的时光。
那叫做 following your bliss。
2.父亲:跑这么远结果没有带相机,那就记在心里好了。
你会记得今天吗?
Gogol:要记得多久呢?
父亲:记得一辈子吧。
记得你跟我走过这段路,我们一起到了一个地方,下面再也没有路了。
*倒是很喜欢Mushmi的角色,是电影里第一个勇敢跳脱“印度传统”的人,追求个人所认同的文化(但不是建立在为逃脱原生文化,或顺从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础上的),渴望被真实地看见regardles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片子的老少两代倒是可以很好地讨论下传统。
传统之于父母,并不是某种抽象的、异文化刺激下所形成的认知,而是十分具体的、夹杂着个人经验的细节,是他们面对异文化时一方面感到新奇、另一方面有所保留的底色。
这底色和西方主流文化之间的冲撞,成了儿子渴望逃离的原因;而儿子后来因迷失而诉诸的“传统”更像是某种应激反应,群体性、包含想象的成分,也因此,Mushimi的离开才打破了他的保护罩(M比他勇敢,更大胆地拥抱西方文化、离开(但非逃离)印度文化),迫使他第一次直面自我。
——何为传统?
所谓“传统”如何被诉说,被解读?
(群体性/个体性,人与文化之间的距离)*有机会看原著。
下载的时候我还很犹豫了一下,因为担心太闷,我电脑里太多我觉得闷没有耐心看下去的片子了。
看到相亲的时候,就差不多进入了状态,等到故事到了一半的时候,我按了暂停键,到厅里和妈妈说这个故事,我说很象我们家的故事一样。
妈妈就听我把那一半的故事说完,然后我说,我继续回去看了,事实上我觉得我的心情还有点小小的激动,只能借助于这样的讲诉让我的心情平静下来。
故事后来就看完了。
事实上要我说我也不知道说什么。
我姐姐今年的回国,是她离开家第二次回来,转眼之间,她已经去了八年。
嫁嫁(就是外婆)去世,是大前年的事情,有一年我姐姐准备回来,可是却怀孕了,然后又觉得孩子太小,飞机上可能不行,所以我外婆死前,是没有见到我姐姐的。
前年我与我姐姐分别五年后再在美国相见的时候,姐姐说,她怎么就没等我呢,语音之中是难过的,但是我和我姐姐都没有哭。
故事里的一对印度人也是,在美国的北方生活下去,离开家,生了孩子,然后有第二个孩子,以为一切都不会有变化,一切还在原地等待,然后传来的是她的祖母去世的消息,那是她第一次回国。
她第二次回国时,儿子是高考的那一年,一家人回到印度,给所有人带上礼物,礼物有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还有一把伞,丈夫还写了一个单子,每分配出去一个大概是划掉了一个。
姐姐也是如此,零零碎碎的,只是有一次她和我说,好象国内的人都不怎么用美宝莲了,是觉得便宜吗?
他们在国内用的,都是我在美国也不会舍得用的。
我都不好意思送出手。
我说,东方本来就是世界奢侈品的大国。
我后来还加了一句,因为我们都不怎么化妆,所以你送也没有用。
猫说,你姐姐显得好老呀。
她只比我大一岁。
有海外亲戚或者是件值得羡慕的事情,我辞职的时候,单位里有很多流言,大意就是,自然是出国了,才会辞职。
我愤愤不平,有一个同事说,你为什么生气,这又不是什么坏话。
花花安慰我说,没什么,那些人都是俗人。
我并不无意在比较两国的政治制度,或者经济环境,或者大的发展,小的进步。
但是真正让我难过的是,在意亲情,在意除了社会环境除了金钱以外的人与人的牵绊的是不是真的那么少?
是不是所有人真的觉得,时间不存在,家里的白发之人既然能将白发染黑,自然就是没有老的。
那些我觉得就象是墨汁中间一块白一样明显的东西,从来没有人看得到一样。
是真的是因为认识的浅薄,书读得不够多,还是仅仅只是因为,那些心里的感情早就变质的太多了。
我离开电脑时,故事里正放到那样一段,爸爸给儿子取名字叫果戈理,这个奇怪的名字,让儿子在读书时受到了一些嘲弄,果戈理是一个有点精神问题的人没有什么朋友孤僻的人,当然也不怎么符合现代的审美,我想他也没有什么钱。
在儿子高中毕业的时候,爸爸辛苦地在书店里订了这本书,经过了几个月到来,显然,谁还在现代看那么一本古老的书。
爸爸试图向儿子解释,这个名字的由来,儿子当然是不在意的,后来爸爸说,他和我一样,都在异乡渡过了半生。
这是这一句话让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我和妈妈说这个故事,说这句话,妈妈说,当然他不能理解。
我说,笨笨要是在美国长大也是这样。
妈妈说,是呀,他在美国长大,他以为那里就是他的家。
我们都有点难过,只是妈妈用格外乐观的语气说,“好在,他马上要回来了。
”我们同事都喜欢问我,你们家笨笨的外语一定很好吧。
我们都被英语考到怕了,怕到都忘了知道,英语只是我们一种选择。
妈妈总说,笨笨回来时还是要在北京去玩一下,我也总反对,他那么小,能看明白一些什么呀。
年轻时,你可以等自己,但没人等你。
故事里的爸爸去世了,当我妈妈后来进来问我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时,我告诉她。
那个男孩子正一心想融入到美国的主流白人社会里,那时正在谈恋爱,他的妈妈花了很长时间,一个人在孤伶伶的房子里打了很久的电话,找到了他,告诉他这个消息。
去美国的印度人,我想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都是在从事基础学科的研究,死是很意外的。
男孩剃了头,想象一个印度人一样活着,他后来找到了一个印度圈子里的女孩子恋爱,结婚,他以为他懂得的文化,那个女孩子也懂,然后,那个女孩子爱上了一个白人,离开了他。
故事的结局,男孩子在火车上看着《外套》,象他爸爸一样阅读。
他的妈妈回到了印度,在恒河边唱歌。
我和我妈妈讲完了这个故事,妈妈说,哎,你想认识你的文化的时候,她没有认识,她又想融入白人社会。
不过我倒不是这样理解的,事实上,这个故事没有在反复强调两个民族,或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冲突,事实上,不管你接受不接受我相信这个世界总是会慢慢缩短各种差异,你选择一个所谓的正宗美国人,和打上各种印符的,美籍华人或者美籍印度人,并无太多区别,区别只在于,他是不是愿意和你拥有同一个世界。
故事也没有反复强调作为第一代移民者和后来者之间的冲突,反而在强调这两代人之间的某种理解。
一直到故事的结尾,男孩子都没有和他的两位爱人谈起他名字的故事,关于各种各样的好几个层次的理解的故事,也许他自己都觉得他可以去理解一生,但是还没有找到值得分享这些体会的人。
回头看下载时,网上提供的资料,仍然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让我下了这个下载的决心,不过我喜欢里面的团结着“名字”的展开的故事,因为是美国的故事,属于印度文化特有的歌声和舞蹈都减少了很多,但是结婚的那场戏中,两个美国长大的印度孩子仍然表现了一些在他们血脉之中的美。
不过有几处,我是觉得并不那么重要需要描写,比如,回到印度时,男孩子去长跑,家里的仆人去追他,想表现一下美印的差异,我觉得不大有必要,这样的差异,一定有的,但是对于整个故事情节都没有太多的意义。
还有,男孩子因为看到了世界七大奇迹的泰陵姬,决定报告建筑也有点让人觉得转得太快了。
事实上我觉得用了一个俄国的作者是比用一个印度的作者的名字更有意义的,人生的答案,也许并不是从一个狭隘的国家限定的文化中给出的,而是在于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各国的伟大的人,他们也许已经共同给出,或者正在共同给出。。。
我看完之后是另一种感觉,我觉得全篇不仅是在描述人在异乡为异客的生活,也是在描述主要人物们早就被名字所“定义”的命运。
gogol从出生开始一被子都在尝试打破自己命运的限制,但是从来都逃不出命运的囚笼。
他一被子都在尝试做一个美国像Maxine一样的美国人,但是生活的种种总会把他拉回现实。
而这一切都如小说标题一样跟名字有关。
他小时候曾经有机会丢弃gogol这个名字,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错失。
当他上高中和大学,他意识到了自己名字给自己带来的与众不同,所以把自己介绍称Nickhil,并且还正式改了名字,但是当他父亲在他生日与他谈话时,他意识到了自己名字的分量,再一次产生了犹豫。
他后来和Maxine Retliffs(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是故意在玩一个文字游戏,retliffs读起来像reckless,意味着他们家不像gogol一家这样有着这样那样的culture barrier和identity issues)的恋情也是在逃离自己在家庭中受限制的生活,逃离“被定义”的人生,但是由于父亲的突然去世,他又再一次体会到自己对父亲应尽的责任,选择了陪着亡父的空宅而疏远了Maxine,从而再次回到Bengali life-style中。
后来Gogol认识了moushumi,一个受西方教育的印度女人,这似乎不仅满足了家族的期待也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但是最后结果证明这只是一段错误的婚姻(有一点有趣的是在以moushumi为第一人称做叙述的那一章里,moushumi在提到Gogol的时候用的都是“Nikhil”这个名字,也就是说,但是在她第一次遇见Gogol的时候,她却是以Gogol的身份认识的他。
名称的变化,亲疏的变迁)(还有一点有趣的是,Gogol自己也曾经跟一个已婚人士发生过婚外情,这是上天的安排?
)。
总而言之,Gogol一被子都想跳出Bengali的生活方式,跳出Ganguli的家庭牢笼,让自己成为像Maxine一样的reckless的美国人,但是现实一次次提醒他,你是Gogol,你有一个很有意义的来自于你父亲的名字,你应该以Gogol的生活方式生活,而不是nikhil那样(跟女人一夜情,融入美国家庭的生活,与一个在巴黎学文学的女子的婚姻,这都是他以nikhil的身份出现时的表现)。
你只是一个Bengali,你的命运如此,并且不可逃避。
顺带一提,另一个角色Ashima,也是个被名字“定义”的角色,她的名字Ashima,就想楼主所说,代表“无拘无束,没有疆界”。
尽管Ashima一生都在追寻家庭的意义,把家庭的永远放在第一位。
她想念Bengali的家庭,但是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去,自己也远离生活了19年的地方千里之外;他想在美国建立自己的家庭,可是丈夫的突然死亡让他的家庭不可能完美。
于是最后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当她终于离开丈夫呵护,要独自做决定时,她毅然决定一年中半年在美国生活,半年在印度生活。
因为她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家,他只能把自己劈成两半,各分一半,而这样看起来她有两个家,实际上她一个也没有,只是一种“无拘无束,没有疆界”,这是她的名字给她的命运的定义。
虽然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下生活的两代人,但却在这两代人组成的家庭里,有着另人感动的情素。
这个家庭里充满了爱,妻子深爱着丈夫和孩子;丈夫深受着妻子和孩子;兄妹相互爱着,并深爱着爸妈。
在这样一种到处都有着爱的气息的家庭里有什么不能融和的呢?
成长文化相异,但情感相同,虽然有着无限的压力,但能相互理解和支持。
这世界有了爱,什么都能解决。
别说移民外国,就拿国内的深圳来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及中期,从内地到深圳的第一代移民,以及他们的在深圳出生,在深圳受教育的孩子们(第二代深圳移民)同样不一样。
比如:前者从不跟别人说是深圳人,而说**人,现居深圳;而后者则曰:我是深圳人。。。。。。。。。。。。。。
(芷宁写于2007年8月21日)曾因《季风婚礼》见识了印裔女导演米拉·奈尔,也因此获知其银幕处女作是《孟卖,你好》,之后是小成本影片《密西西比马萨拉》、接着是以16世纪印度为背景的《欲望与智慧》、再后来是曾获得金球奖的电视电影《歇斯底里的盲目》以及场景奢靡的《名利场》,然后就是这部又被译为《同名人》的《同名同姓》(窃认为,这两个译名都不足以表达影片和原著《The Namesake》的精神)。
作为一个在美国生长的印裔导演,奈尔似乎需要用光影来诠释很多和她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堆积在心中的困惑和迷题,特别是那些有关归属感的问题。
“一代人牺牲了自己,将机会留给了下一代”,然而,下一代却可能已完全异化,成为上一代的陌生人,也可能脱不掉血液里的东西和与生俱来的烙印,更有可能的是陷入没边没沿的困惑中且迷失了。
到底该怎样认知自移民潮以来,每个移民国家乃至移民城市里移民家庭所面临的心理失衡和混乱状态,新一代是该被同化并摒弃自己的根,还是适度融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再或者,这个理想主义的平衡点是虚无的、是缺乏根基而悬空的。
奈尔似乎想要通过此片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好在她有信心而非野心,给出了一些认知,却没强加个人倾向。
该片给予观众的心灵共鸣或许和原著的精彩不可分,作为一部年度最出色的畅销小说,曾因短篇集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裘帕·拉希莉创作的首个长篇《The Namesake》赢得了很多人心,它深度再现了一个印裔美国移民家庭的悲欢离合和所面临的尴尬境地。
而作者拉希莉本人就是印裔美国人,在这点上她和导演奈尔有着认同感和亲切感。
阿索科和阿什玛(塔布饰演)在父母的安排下相亲结婚,婚后,阿什玛随在美读博的阿索科前往纽约。
在陌生的环境里,两个陌生的人相依而存,儿子和女儿的相继诞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和谐美满起来。
阿什玛曾打算带襁褓中的孩子回印度,不想让其受西化教育,阿索科则表示,孩子在美国会有更好的未来。
他们给儿子起名果戈里,这个有着抑郁病史的俄国文豪的名字,令果戈里(卡尔·潘饰演)在求学过程中不断成为同学们的笑料。
上大学时,果戈里改了名,其简称Nike十分的美国化。
在适当的时候,父亲告诉了儿子取名果戈里的原由,那是有关生命延续的,而更多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恩和对未来的期许。
果戈里和美国女孩玛克辛(杰茜达·芭瑞特饰演)恋爱了,玛克辛并不符合父母挑选儿媳的标准,他们希望儿子娶个印裔女孩。
接着阿索科被派往克里夫兰教书,从没分开过的夫妻分开了,阿什玛送别了丈夫,却不料这是最后的告别——阿索科因心肌梗塞客死他乡,而此时的果戈里还在陪女友及其父母度假。
父亲死后,果戈里似乎一夜间学会了思索,原来的他除了长得是个印度人,作派完全美国化,轻松自在有时甚至是轻狂无畏,故土的一切对他而言是辽远而疏离的。
当他回到印度,目睹母亲将父亲的骨灰洒向恒河时,却产生了一种陌生而强烈的归属感。
当初在他中学毕业之时,一家人也曾回过印度,他们游览了恢宏而精致的泰姬陵,出于对民族建筑的叹服,果戈里选择了大学的建筑学而非工程学,那时的他终于有了一点点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家庭变故让果戈里和玛克辛的爱情终结了,果戈里娶了一位印裔女孩Moushumi(祖雷克哈·罗宾逊饰演),这位中学时代自视甚高的刻板书虫,在巴黎留学其间,蜕变得性感撩人,果戈里被迷住了,两人很快就举行了印度式的婚礼。
当女儿要嫁给美国人Ben时,母亲阿什玛欣然赞同,原由是“时代在变化”。
儿女都有了归宿,母亲打算卖掉房子回印度生活,儿媳叹道:“就像你的名字,自由自在,没有拘束。
”母亲的感悟则更多——来这里的几十年,一直思念着加尔各答的生活,要离开了,却开始思念这里的一切,这里有太多的回忆,在这里,我爱上了我的丈夫……母亲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归了,而果戈里则像父亲年轻时那样游历更宽广的天地,他坐在火车上,嘴角带着笑,手握着中学毕业时父亲送的礼物——果戈里的《外套》。
要在有限的长度内,浓缩一个家庭两代人近30年的生活画卷,很多细节一定会被割舍掉,所以导演多次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加速再现这一变迁,如父亲的鞋子,初见时,母亲就对父亲的鞋子十分喜欢,并偷偷试穿;当父亲离世,儿子去克里夫兰整理遗物时,镜头聚焦在门前地垫上,画面闪出父亲刚穿好鞋子离开时的情形。
又如儿子的爱情,父母不认同没规没矩的美国女孩,认为安分乖巧的印裔姑娘才是理想人选,可惜儿子和Moushum的婚姻因激情始,也因激情而终——性感而开放的印裔姑娘Moushumi有了外遇。
再如海边的父子,在果戈里的回忆里它再次出现且比正叙时延展,父亲拉着年幼的儿子走到波涛汹涌的海堤边,告诉儿子要记住曾到过一处地方尽头的感觉。
更如母亲的歌唱,影片开始不久就是身为歌者的阿什玛唱歌的情景,而结尾处,仍是阿什玛在恒河边歌唱,嗓音依旧动听,只是多了份沧桑感,当唱到“Behind me the bridges have crumbled,No question of return”时,她的脸微微一侧,鼻子似已酸楚。
影片画面干净流畅,Nitin Sawhney的配乐蕴含丰富而贴切,或印度曲风的缭绕婉转,或美国式的饶舌动感。
就整体而言,片中父辈们的戏份较多,拍得也有味道,镜头下印度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街景都显得真实而充满质感,纽约冬天雪后的街道也颇能体现阿什玛的心境。
只是二代心态的表述和两代人之间的几次沟通都显得缺乏底气,没有力道,似乎被搁置悬空了,父子之间就通过一个“果戈里”来维系感情,似乎略显单薄。
可以说,该片缺乏那种适度着墨就能点明要害的深度和大气。
可见,在彰显文化及沟通的异化与错位方面,米拉·奈尔显然和李安不在一个段位,而且颇有差距。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2065294_d.html)
关于移民家庭在文化冲突下的坚持与舍弃。
逐渐入境的观看过程。最后母亲返回印度后重新学习音乐、独自弹唱的一幕非常感人。
很流畅,拍出了书的精髓。
寻找我们的根基
cassie
这部电影是我翻译的第一部非英语片子。最开始不想接,毕竟关注印度电影的人远没有好莱坞多,后来是“移民”“文化”这两个字让我接下了这部片子的翻译。看到cd2果戈理参加父亲葬礼在削发的时候边翻边哭,键盘都是湿的。画面是果戈理的脸和父亲的脸在不停的切换,重合,那么的相向;旋律是rap的不羁,但歌词却满是移民或者可以说是美国所有非白人人种的心酸,无奈,反抗和呐喊。我喜欢探讨文化冲突的片子,片子里第二代移民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与觉醒以及第二代移民和父辈们的矛盾冲突那么的尖锐,但是这种尖锐在片子里一次又一次的化解。
两代人的对立与融合,走出去又走回来。看远方天空海阔也不忘寻根传统。两个小时展现了东西文化,时代变幻,印度异域传奇风情。节奏稍显文艺,看的时候恍惚就“少年派”了。印度竹笛实在太神秘空灵了,似与宗教的庄严又忧伤自由如青涩的爱情,直透灵魂深处。
一点也不
又是移民二代的彷徨
不同种族移民都会感同身受的一部佳片。出于个人原因,我是被感动得不行。10 out of 10
“打点好行囊,去看看这个世界。”犹如一场寻根之旅。一部关于移民与移民者寻根情结的电影。
很美丽的一部电影
很细腻的演出,感动了很多次,豆瓣演员表上面漏掉了最重要的角色,演妈妈的塔布。
看《少年派》时不识塔布,去年《调琴师》对她印象深刻,前不久《误杀》才将人和名对上号。又在此片里看到她难得的母性的柔情的一面。电影里角色45岁时她的扮相青丝染白,但出演《误杀》时她真到了那个年纪却依然风情万种。
有时候一个人的根和民族性是永生无法改变的!
移民身份在米拉奈尔近年作品中成为了重要主题,影片重点刻画了两代印度移民的生活状态,从对故乡的认识到对自我的发掘,如何定位,如何选择,亲情的纽带背后是文化的根基和无法抹去的信仰,虽然转折略显仓促,还是很好地展现出一个关于名字的寓言故事,不过印度部分的场景太少,美国太多
这类型的片几乎全亚洲都差不多没什么新意。而关于移二代的视角基本拍法跟我国同事发展中国家一样样,特别用力特别站在美国的角度去拍,总之它还是歌舞了这让我气急败坏的减掉一个星!
For parents who gave us everything
我也是一名移民,所以电影内的很多场景我也很熟悉.
我好矛盾啊!我觉得又难看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