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皮克斯部部经典,部部惊艳但这部片子在我心中地位是皮克斯最顶神作,超过瓦力的存在。
06年的片子做工细腻考究不说,内核在于教会我们处于这浮躁世道的人们要学会发现身边美的事物,美好的人,慢下来享受生活才能有目标生活。
几个桥段设计曼妙,田野惊牛、山间兜风、小镇漫步。
贴画是幸运的,能有运气到达小镇并且发现这些美好的经历,不至于变成社会名利工具。
看了不下三十遍,台词都会倒背了,感恩😁😁
作为赛车新秀,“闪电”麦昆正驶在名与利的路上。
因为极度渴望,所以他的内心中紧绷着。
他自负,气走维修团队;不懂得感恩,看不起寒酸的赞助团队;甚至不尊重为其服务的麦克大叔。
在第七部动画长片《赛车总动员》中,皮克斯打造了一个有才华有潜力却不懂得给周围的人施与尊重与关爱的麦昆形象。
皮克斯总是给存在于我们周围世界的物体灌注灵魂。
之前是玩具、蚂蚁、怪兽、小丑鱼等,它打造了一个观众正在旁观另外一个世界的世界。
《赛车总动员》则是完全拟人化,没有另外一个人类的世界,汽车们表现的就是人类世界正在发生的。
麦昆就是我们身边年轻气盛的年轻人,一心奔赴名利,只有属于自己的狭窄世界,慌忙地进入一个小镇,不但破坏了这里的马路,还打破了小镇的平静。
小镇古旧没落,人烟稀少,唯一的陌生人是因为迷路不小心误闯的观光客。
麦昆曾经试图逃跑,被追回;也为了急着赶往加州的比赛而敷衍了事,把路修得满目疮痍,最后迫不得已才沉下心来决定做好事,因为路修得好,得到了小镇其他人的另眼相看。
通过板牙、丽莎和哈德森逐渐收获了友情、爱情和赛车的技能,同时了解了小镇过去的历史。
在麦昆试图逃跑时,哈德森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你最近关心的一个人是谁?
如果能够答上来,麦昆就可以离开。
可是没有答案。
这是小镇居民喜欢留在这里的原因,在后面哈德森说:这里的人都互相帮助。
丽莎曾经是城市的一名律师,因为喜欢这里的慢时光而留在这里。
小镇也曾经有属于自己繁荣灿烂时光。
66号公路还没有被高速公路替换时,这里曾经拥有过每个人都怀念的美好时光。
66号公路建于1926年,于1985年停止使用,曾经因为修建带动过美国的经济发展,也为遭遇大干旱的美国人打开通往新生活的道路,承载了美国人的光荣与梦想,被成为“母亲之路”,也是美国乡村音乐中的“country road”。
麦昆彻底发生改变是发现哈德森原来是曾经拿过三次冠军。
哈德森以自己的经历说明奖杯不是最重要的,让麦昆彻底了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皮克斯的导演会讲故事,尤其是喜欢从身边的生活寻找灵感。
《海底总动员》的导演安德鲁·斯坦顿是在带儿子去海底世界游玩时有了故事的灵感,又因为自己是个早产儿,所以对儿子过度爱护这段经历放到故事中去。
约翰·塞拉特创造《赛车总动员》是因为和全家人的一次公路旅行。
他因为把太多时间放到工作中,而忽视了与家人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关系变得紧张。
2001年他决定带全家人出门旅行,一路相处,他发现了和从前不一样的事情,和孩子们的关系也开始变得好起来。
这是《赛车总动员》的创作来源。
小镇虽然已经没落,可是仍然是卧虎藏龙之地,最终他们都成了麦昆的维修团队,而麦昆在平和的心态下,最终在赛车上做出了惊人之举,放弃冠军,而去帮助被创伤的前车王,虽然失去了冠军,但赢得了人心。
《赛车总动员》是皮克斯总裁约翰·拉塞特亲自导演的动画,也是皮克斯动画工厂与迪士尼合作的首部动画。
《赛车总动员》在2006年上映时曾获得4.62亿美元票房,更是获得了第64届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奖和第34届动画安妮奖最佳动画长片奖。
《赛车总动员》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了赛车新秀麦昆在一开始参加活塞杯比赛时狂放不羁、趾高气昂、目中无人,生命中只专注于他的赛车职业,为了胜利与荣耀不顾一切。
他气走了自己的后勤队长;看不起寒酸的维修团队;甚至一点都不尊重为其服务的麦克大叔。
在比赛的最后阶段,麦昆已领先其他选手一圈,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负,他并没有按照正常程序停下来更换轮胎,而是继续行驶,导致了冲刺阶段的爆胎。
最终独得桂冠的机会,只能与国王、路霸同时到达终点,因此主办方决定三位参赛者一个星期后在加州角逐活塞杯冠军。
内心只有荣誉的麦昆为了能首先到达加州,不顾麦大叔的疲惫,要求他连夜驾驶,自己却安然入睡。
困顿前行的麦大叔左摇右晃,后备箱里的麦昆因为摇晃触碰到后备箱盖的按钮,滑下卡车。
麦昆被高速路上飞快驶过的车辆惊醒,发现自己掉落在公路上,于是极力想要找到洲际公路追上麦大叔,却误打误撞闯入40年前已被废弃的66号公路旁的陌生小镇——水箱温泉镇。
在小镇的生活,他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善良、真诚、快乐,他们给予麦昆很多的帮助。
麦昆从中体会到了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幸福,渐渐喜欢上了这里。
麦昆重返赛场,小镇的居民成为了他的后勤团队。
冠军无疑是属于麦昆的,在他冲刺终点线的最后一刻,麦昆却选择放弃冠军,而是来到被撞翻的车王身边,帮车王完成了他的告别赛。
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麦昆虽然没有得到奖杯却得到了荣誉和崇拜。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人生真正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超越别人取得第一这么简单。
生活中我们总是在盲目的追求最好的成绩、名次,最多的金钱、利润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当我们真的获得了我们所追求的第一时,往往会陷入迷茫,感到失落,因为那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成功。
其实真正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在超越自己中得到的自信,得到的快乐,得到的自我肯定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成功。
今天这篇文章,我会根据麦昆超越自己取得真正成功的三个阶段,来分析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以及该如何追求真正的成功。
亚马孙创始人贝佐斯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成功法则:成功需要有才华的专家、初学者的头脑和长期的定位。
《Inc.》杂志将贝佐斯的成功法则解析为成功的三个要素:优秀合作的团队、开放学习的心态、持之以恒的精神。
麦昆因为骄傲自大失去了自己的团队:成功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电影以麦昆参加的活塞杯比赛作为开端,这时的麦昆已经是蝉联活塞杯的赛车明星,众人追捧,骄傲自负,就像麦昆在一开始说的:“速度,我就是速度。
”充满自信的麦昆,相信自己一定会赢,而且他坚信,自己的成功完全是因为自己的速度快,与团队的合作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的自信,让麦昆早早就失去了团队中最重要的后勤队长,在比赛中拒绝团队更换轮胎的建议,导致了最终的爆胎,只取得了并列第一的成绩。
而此时的麦昆,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性格缺点所导致自己的失误,仍旧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不仅看不起自己的后勤队员,还将他们气走了,他甚至不屑一顾的说道:“哪还找不到个加油的!
”最后,麦伦失去了所有的团队成员,不得不独自上路,前往加州,而这一切,直接导致了他最终会孤身一人误入水箱温泉镇,经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麦昆的错误在于,他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性格的缺陷,骄傲自大,盲目自信,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在比赛中孤军奋战。
成功的前提是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当我们明白自己的长处短处、优势和劣势时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取得我们想要的成功。
著名的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承认缺憾,弥补缺陷。
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可以让这种缺陷成为一种促使自己向上的激励机制,而不是自甘沉沦,当我们意识到自身的缺陷影响了我们的成功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想办法解决缺陷所给我们带来的困难。
而弥补我们自身缺陷的最好办法就是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来协助我们。
一个人只是孤军奋战,一群人才能携手向前。
有一个好的团队,团队成员各有所长,互相配合,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成功。
麦昆因误入水箱温泉镇学习到了诸多道理:成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误入水箱温泉镇的麦昆,破坏了小镇的公路,为此他不得不接受惩罚,修好这条公路,然而急于离开小镇去加州参加比赛的麦昆,将公路修理的坑洼崎岖,无法让人满意。
麦昆只能继续留在小镇重新修好公路。
静下心来的麦昆,开始享受温泉镇的静谧时光,他和拖车板牙成为了朋友,一起去惊醒熟睡的拖拉机,他从板牙那里学会了最棒的倒车技术。
他和莎莉成为恋人,一起去欣赏小镇的风景,他从莎莉身上明白幸福有时候和金钱无关,是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他和蓝天博士成为伙伴,他和蓝天博士身上学会了自己最不擅长的转弯技术,他也从蓝天博士那里明白奖杯不过是个杯子,还有很多比奖杯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朋友。
麦昆因为水箱温泉镇的朋友而渐渐改变,变得更有人情味,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了温泉镇的朋友们实现愿望,他体会到了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对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的道路见你扭曲着,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持之以恒。
所谓开放者的心态,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成为一个全知全能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学习者,一个终生学习者。
但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遇到问题是,不要急着想知道答案,而是应该以一个学生的身份,重新思考与问题有关的一切。
而且不必限制自己的思考,相反应该去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将成功道路上的错误和失败转化为学习的机会。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与错误共生,迎接成功,想取得成功,就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方设法回避错误,而是要正视错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错误成为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而在面对错误,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这就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贝佐斯的亚马孙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并没有盈利,他也曾陷入风口浪尖,但是,贝佐斯从来没有动摇过,因为他知道成功需要时间。
麦昆重回赛场在团队帮助下取得了真正的成功:成功就是要超越自己电影的结尾也是整部电影的高潮:麦昆重返赛场,可是离开水箱温泉镇的麦昆,一心想念着朋友,无心比赛。
可是当他发现,水箱温泉镇的朋友都来观看他的比赛,蓝天博士还成为他新的后勤队长时,又重新找到了比赛的感觉。
在团队的合作下,麦昆最先冲向了重点,就在冠军非他莫属的时候,麦昆突然停下了,他犹豫片刻,来到被路霸撞翻的车王面前,这是车王的告别赛,麦昆要帮车王完成比赛。
最终,麦昆推着车王驶过终点。
虽然,路霸得了第一,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真正成功的是麦昆。
麦昆虽然为了帮助车王而失去了奖杯但是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崇拜。
这才是麦昆想要的荣誉。
麦昆战胜了那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自己。
麦昆不在是那个目中无人,心中只有名誉奖杯的骄傲自大的年轻车手,他明白了成功的真谛,他体会到了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他知道奖杯只不过是个杯子,朋友才是他一生的财富。
真正的成功是战胜自己的内心,当自己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通多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时才是真正的成功。
而那些别人口中的第一、成就、名誉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得到了也不会幸福,而人生真正的成功应该是让自己发自内心的快乐、幸福。
结论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取得成功,可是,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成功。
我们总是习惯跟随别人的脚步去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从而得到别人最自己的认可和尊重。
可是这样的成功,真的会让我们幸福、快乐吗?
在别人认可自己之前,你认可自己吗?
只有我们先去了解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成功,再去持之以恒的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努力,才能得到我们的成功。
而只有这样的成功才能让我们认可自己,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满足、平静和幸福
1、食神《汽车总动员》之后就联想到《食神》,从故事的主题到叙述的安排结构,两者有着相似,主人公马奎尔和食神都是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拥有非常高的天赋,但是两个人都没有珍惜自己的天赋,前者把赛车看作是“耍酷”的资本,而他希望自己比赛夺冠仅仅是为了能够成名,成为大众崇拜的偶像;后者则把自己非凡的厨艺和“食神”的名号用来骗取消费者的钱。
之后两个人都各自机缘巧合地从颠峰上跌落,被迫陷于一种和自己以往生活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马奎尔从集装大卡车上掉下,闯入了一个已经快废弃的小镇上,还被迫修理被自己弄坏的公路,小镇上的生活简单而缓慢,是马奎尔从来都没有体会到了;而食神因为被商业竞争对手暗算,身败名裂之后只得混迹在香港的旺角小吃街上,和曾经看不起的大排档主和下等小吃为伴。
后来两个人也都是同样在一种简单质朴的环境中,在一群善良的普通人的帮助下,重新认识了自己,激起了比赛和生活的勇气,甚至与最后的结局也如出一辙,两个人虽然都输掉了似乎对于他们无比重要的一场比赛,但是又都成为了胜利者。
“迷失→寻找→发现”,这个传统的模式一直一来都是非常热门的影视题材,但是能够如此类似的撞车,一开始似乎还觉得有点意思,但是在电影结束之后,剩下的恐怕只是对于电影创作灵感的枯竭,不过遗憾的是,未来这样类似的撞车情况还是会越来越多的。
2、变迁的生活以往我们已经看过了太多的类似题材的电影,无论是天才迷失之后,经过一番磨砺,终于卷土重来,重整旗鼓,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通过自己顽强的拼搏奋斗,最终获得了大成功。
这样的电影,可能被包装成动作类型,科幻类型,或者是卡通类型,但是类型不同,它起到的教化性却是相同的,因为前者让我们在过于追逐名利之时,能够稍稍冷静下来想一想,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那些最平凡的人,那些最平常的生活,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拥有的,这样我们才会在为名为利拼搏的同时,而不变得过分自私和贪婪;而后者则可以让无数处于生活困境,而看不到希望的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努力而不放松,在银幕上拼搏奋斗的小人物总可以让银幕下的观众对号入座,于是在一场电影之后,观众总能够被潜移默化地激励一下。
这样的电影一直深受大家的欢迎,就是因为电影里的人物,电影里的故事和普通人没有距离感,而且能够让观众在看电影的 同时,恍然发现真实生活中逐渐已经消失的东西,就像在《汽车总动员》中,一方面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疯狂追逐名利,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是怎么重新发现自己,发现真正的赛车的意义的故事,而另一方面,它其实是在用一种卡通化的手法讲述了美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汽车王国,也是公路王国来说,曾几何时,那些建立在公路旁的小城镇,都是一幕幕色彩鲜艳的,风格独特的风景画,疲倦的旅人停下脚步,给汽车加油,自己则走进小旅馆休息,和小镇的居民,旅店的老板聊天,喝酒,分享彼此不同的人生故事,感觉上虽然大家都是匆匆地过客,但是却通过这种好像家人的方式,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但是后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每个人都开始加快生活的节奏,原来那些漫长而优雅的汽车道被符合现代告诉发展的高速公路所替代,人们再也不会去享受在路上开车的乐趣,而仅仅是为了抓紧时间,以便及时的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于是,那些依靠来往过路人维持生计的小镇逐渐萧条、慢慢消失,失去的不仅仅是小城镇和曾经的柏油马路,更重要的人与人间的温情和关心。
《汽车总动员》里的马奎尔最终被这样的一种感情打动,选择放弃光彩夺目的明星生活,而回到小镇上和当地居民过一种简陋却相亲相爱的生活。
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有几人可以作出这样的选择?
3、回归迪斯尼,回归平庸《汽车总动员》应该是皮克斯公司与迪斯尼合并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吧,因为在这个电影里,有太多迪斯尼的风格——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家庭的重要性……,80多年来的迪斯尼,虽然发行了几百部取材各个民族,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的经典动画片,但是在电影中始终阐述的就是同一个主题。
而皮克斯公司出品的动画片,无论是前期的《怪物公司》,还是前年的《超人特攻队》,所倡导的则是完全不同于迪斯尼的动画风格,它的作品更加善于反讽,用卡通这个本来就挺夸张的表现形式来揭露成人世界里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他们的动画片其实更加适合成人来观看。
而这部《汽车总动员》作为两个风格迥然不同的“流派”的第一次嫁接,却并没有展示出1+1>2的效果,虽然动画的视觉效果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但是故事却呈现出老套无比的迹象,基本上就是看了前面10分钟,就知道之后的发展方向,当马奎尔来到小镇,就知道后面他在这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包括小丑一样的配角牵引车、注定要出现的“女朋友”保时捷,隐藏在小镇上的“绝世高手”老爷车等种种人物和情节的安排,一个词“老而俗”就能够概括了。
虽然作为最伟大的动画制作厂,我承认迪斯尼在处理动画片上的能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在《汽车总动员》中该激烈的时候激烈,该舒缓的时候舒缓,要煽情的时候,还有好听的乡村音乐,但是总觉得这个故事给人回味的地方不多,也没有什么非常深刻的场景。
也许这也是迪斯尼动画片的一个主要特色,也许我不应该对于一部动画片有太多苛刻的要求,只不过,皮克斯公司曾经给过我太多美好的观影感受,我不希望它从此变成迪斯尼下面一个普通的特效工作室。
中规中矩的励志动画,几乎所有人都说cars的第二部丧失了情怀,我倒觉得还好,于是就翻看了第一部,结果证明第一部起点也不是那么高,剧情似曾相识的程度快要突破我的忍耐极限,不过皮克斯混了这么多年考的可不光是剧情,于是我被狠狠地煽了一把。
看过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被感动,虽然同时也会吐槽这剧情架构。
但是有那么多温暖人心的细节,谁还会在乎那些呢,有些东西值得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不是没有道理的,只要感情饱满,枯木也能逢春,何况里面还有保罗纽曼。
作为一个现在已经被00后叫大叔的90后,我并不十分了解保罗纽曼的生平,但是对于他的人品也有所耳闻,他曾经捐赠接近三亿美元的财产给这个社会,放在现在,以前的三亿美元不知道要翻多少倍。
这就是保罗纽曼。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把韩先生与他重合起来,沧桑又磁性的声音充满了智慧,作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演员又和黄蜂哈德森的过去相契合。
不知道这是不是编导为他量身定做的角色。
怎么说呢,我一向喜欢这些有智慧的演员,好莱坞以前的演员总是有一种特别的魅力,玛丽莲梦露艳情而不色情,白瑞德的笑容勾魂夺魄,奥黛丽赫本纯真而不造作。。。
如今演员们越来越漂亮,造型越来越精致,却很少有人能像以前的那些演员那样让人念念不忘。
我想他们定是有大智慧的,保罗纽曼在这部影片中的角色就是如此,年轻人总是看的太短,跑的太快,而有些人,即使垂垂老矣,也会为一些蝇头小利喋喋不休,智慧有时与年纪没有多大关系。
保罗纽曼经历过美国的起起落落,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想必很多事看的比旁人更加清楚,所以他的人生好像是个传奇。
我也是个年轻人,总爱怀疑一切,成龙和李连杰大办慈善基金,都时常被我认为是做戏,诺兰的电影爱讨论深刻,也基本上被我认为是装逼,直到今天,我仿佛明白了许多。
对于那些真的想做好事的人来说,别人相不相信他是真有一颗善心根本不重要,即使别人不相信又如何,结果是一样的就够了。
我希望我能拥有智慧,不要无端烦恼,但是我也知道智慧要用青春来换,很多道理虽然明白,却不是那种深入骨髓的明白,所以可望而不可即的,才最让人钦佩和牵挂。
闪电麦昆是我童年男神。
小学组织看电影时看了这第一部赛车总动员,当时又翻的是汽车总动员,不过现在都统称前者了。
只觉得闪电麦昆太帅,第二天就叫爸妈带我再看一遍.爸妈嫌无聊,我却疯狂喜欢上闪电麦昆...疯狂到我现在都不懂小时候这么厉害呢……上网搜了英文版.连英语单词还不认识几个的就去查了原版台词当自己是麦昆开始Focus..Focus,one winner,forty-two losers,I eat loser for breakfast. 然后开始等等等等等,I am American made....学的第一首英文歌。
每天重复地整整看了17遍。
看我骄傲的男神从赛场上狗屎运地以舌头优势进入总决赛,从运输车上掉下闯到水乡温泉小镇,发动机轰鸣是我最激动的声音..然后把沥青路面搞的一塌糊涂。
Fly away,Stanley,be free. 然后哐~马车雕像落回镇门口。
然后就是傲娇小车车被友情感动收获伙伴的经典套路剧情...但我真的太吃迪士尼这一贯套路....这一部就是闪电麦昆的狂傲小年轻成长篇,我仿佛电影里那两个双胞车迷妹,麦昆一咔嚓我就兴奋...成长后的麦昆有了责任担当,还得不停在朋友和女朋友间串场,当时不太喜欢板牙就觉得你一破车吃啥人家女朋友的醋啊……当然如他所说我们吊车还有前保险杠呢不管这部评分怎样喜欢的人有多少,都是我心中最喜欢的皮克斯电影
文/南开大学朱佳蔚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馀光趁着寒假看了许多电影,《赛车总动员》就是其中一部。
虽是很久以前拍的电影,也虽然只是一部动画电影,但却未尝不能引发种种思考。
“好,来吧,专心。
速度,我就是速度。
一位冠军,42位失败者。
我会把失败者当早餐吃掉的。
早餐?
稍等,也许我已经吃过早餐了。
稍微休息一下也不错,不不不,专注,加速,疾上加疾,快上加快。
我就是‘闪电’。
”这是电影《赛车总动员》的开场白。
电影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一场赛车比赛,谁是冠军,万众瞩目,故事也从这场比赛展开。
情节并不复杂,“闪电”麦昆、“国王”和“路霸”三辆赛车最终同时冲线,为决出最终优胜者,比赛组委会决定举行一场三车附加赛。
“闪电”麦昆为能最早抵达,在赶往比赛地点的路上被疲劳驾驶的运输车丢在半路,得以偶然闯入一个陌生的小镇。
在小镇的经历使麦昆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也让他在附加赛最终赢得了一场不是胜利的胜利。
电影虚构的汽车世界未尝不是真实世界的写照,这里有城市与乡村的区分,也有传统和现代的分明。
一场赛车比赛,再加上一个狂妄自大的主角的转变,故事就充满了对于友谊、善良、团队精神、冠军真谛的种种思考。
然而影片最打动我的却在于两个细节,这两个细节在我眼里饱含着人性的光辉。
第一个细节是故事中小镇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从前人们修路不仅仅是为了赶路,还为了欣赏风景,一切都是慢悠悠的节奏,道路上也相互礼让,而那时的小镇在地图上也能找到。
后来小镇边上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它不再有随着大地起伏的弯曲,而是在速度的目标下把大地直接切平通向目的地,而小镇也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从地图上消失了。
今昔对比间充斥着对田园生活方式的怀恋。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最后的比赛。
“闪电”本可轻松冲线获得冠军,但最后它却选择推着被“路霸”撞得报废在路边的“国王”一起到达终点,帮助它完成生涯的最后一次比赛。
观众的欢呼最后没有给第一个冲线获得冠军奖杯的“路霸”,而是给了善良的“闪电”,“那不过是一个杯子”几乎成为一种口号。
在我眼里,这不仅是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善良品质的一场赞颂,更是一次对市场经济基本逻辑的猛烈抨击。
因为市场经济的基点在于竞争,而竞争的本质在我看来就是在一系列标准化流程和特定规则约束下对特定目标实现速度的竞争,有如电影中的这场赛车比赛本身。
它要世界变成一个“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世界,因为谁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则谁将拥有那座奖杯下的所有荣耀。
因而,是它要“路霸”将“国王”撞出赛道去赢得冠军,也是它让曾经获得三座奖杯、却在最后一场比赛中被撞毁在赛道外的蓝天博士被人们淡忘。
如果放眼现实,一些问题无不能在这个逻辑中寻找到答案。
在“效率第一”的目标体系下,于是鸡可以长三对翅膀,原来需要饲养两年的肉猪如今只需要三个月,相应地,时间也就成为了金钱和生命。
另外,市场本身同资本一样,也具有不断扩张的天性,因为市场要求分工,分工又要求市场范围的扩大,从而更加稳固了技术革命带来的通讯和交通的发达,最终表现为电话变手机,2G变4G,火车不断提速,高速公路的线条向四面八方不断延伸。
自然而然,生活在此种逻辑下的人们也往往很少觉得真正的快乐。
他们的生活被一个个规定时间必须完成的目标标准化,也因而被一定程度地剥夺了从容和自由,正如电影中隐居在小镇的莎莉曾作为一个白领在城市有着紧张和富足的生活但却很少觉得快乐。
同样,这样逻辑下的人们也很难产生小镇中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亲近,也更难获得淳朴的板牙身上那种宝贵的品性,因为竞争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自私,最终把人与人的关系打碎成一个又一个孤独的个体。
总之,整部影片在我看来几乎就是一次对现代性的重新思考,它怀旧而伤感,深刻但却并不压抑。
2018年2月19日
2006美国动画片《赛车总动员1》,全球累计票房4.61亿美元,定级G,豆瓣评分8.1,时光网评分7.7,IMDb评分7.2,于2006年8月22日引进国内上映。
经典终归是经典,多年来刷过数遍,令人意犹未尽,故事构思精良、情节曲折起伏,节奏紧凑,张弛有度、引人入胜,既有小插曲、又有大场面,角色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笑点密集、笑料丰富,从头笑到尾。
情感元素设置丰富,有团队情、朋友情、男女情、师徒情。
本片在场景的设计上匠心独具、赏心悦目,既有规模庞大的大型赛车场,又有美国西部的塞外风光。
本片定级为G,是老幼皆宜、男女通吃的全年龄段动画片,片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汽车(赛车,拖车,跑车,警车,老爷车,火车,货车,拖拉机 …… ),是青少年科普汽车知识的好教材。
本片的中文译名《赛车总动员》是错误的,赛车只是众多种类汽车中的一类,应该为《汽车总动员》才更为贴切,因为本片实质展示的是汽车王国,所有角色全都是汽车(连飞虫也是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三部《赛车总动员》的中国上映日期都在8月下旬,第一部为8月22日,第二部为8月24日,第三部为8月25日。
不可能每篇文章都说很多。
1 常常希望我能有这样的奢侈,通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伟大的迪斯尼,伟大的皮克斯,他们,就是这个奢侈的创造者,他们明白,真正的成熟,往往带着理想主义的天真,我们却不懂。
我们只知道,成熟是成熟,天真是天真,这岂非是世界上最为乏味的成熟,最不长进的天真?
我们至今搞不懂成熟和世故的差别。
这又岂非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哀?
2 有一种梦想叫美国梦,不同的年代,她的含义不尽相同。
现在的美国梦,就是在美国,只要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无论你是什么地位,什么性别,什么种族。
在美国梦的召唤下,人们前赴后继,力争上游。
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丧失了很多,诸如道德,诸如友情,诸如责任……每个人都争着挤上快车道,都希望自己是法拉力,没有喘息,错过了很多其他的东西。
现在是叫暂停的时候了,把你的车速慢下来,看看沿途的风景,想想生命的意义,也许这些,才是真正的美国梦。
3 当华盛顿作完两届总统之后,不顾人民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总统的宝座,返回他的田园生活,留下一句话:“我要回家了。
”当你在风口浪尖上急流勇退,不恋战权利,不恋战繁华,洗尽铅华,回归自我,这是一种伟大的美国精神,这也是一种伟大的中国精神,“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
”乡村之路带我回家,大山妈妈的怀抱总是那么让人留恋。
终于,你会发现,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又谈何容易!
4 美国最著名的交通工具不是波音客机,而是灰狗公共汽车,四通八达的公路贯穿整个美国,连接乡村和都市,这公路上承载着美国梦,没有任何国家的公路会像美国公路这样富有传奇,富有故事。
而这传奇中的传奇,就是66号公路,它代表了西部,象征着开拓精神,红色的山,白色的土,绿色的仙人掌,赋予这条公路田园牧歌式的情怀,想要了解美国,就不能绕开66号公路,想要融入美国,就不能绕开66号公路,想要实现美国梦,就不能绕开66号公路,因为就像约翰·斯坦贝克说的那样:“66号公路是母亲之路,是飞翔之路……5 结尾那俩法拉利跑车有车王舒马赫配音。
6 在66号公路上,驰骋着 我的梦想。
我曾信念坚强,满怀希望, 年少的轻狂,迎着朝阳, 无所畏惧,向着前方, 在莫哈维沙漠,在这66号公路上。
只因那远方的海浪,正轻拍着沙滩, 梦中的故乡,就在那个方向……
当年最喜欢的皮克斯动画了,永远记得赛车手⚡️麦昆,当时记得一开始的麦昆骄傲自我,他没有想过他会输,因为他一直很厉害,后来他失利了,然后他被遗忘在了一个小镇上,然后他结识了一群朴实善良的小镇上的小伙伴,让他认识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让他重回赛场,最后赢得了胜利,赢得了朋友,赢得了掌声。
感觉一般,也许是因为前面的超人特攻队太过于出色了
很不错,Pixar的又一经典很喜欢汽车的脸,尤其是那辆女Porsche
天天编故事已被洗脑……“车们”已经成了家里无处不在的虚拟成员……
看的中文配音。囧死我了。
想象力还不错,汽车拍得活灵活现
。。。无语
没劲
超级无爱这部动画
就记得当时国内大板牙好像是范伟配音吧
在星美看完,出来和马骏约在双安见,后来遇见高阳了,本来要去一起k歌,后来就我和马骏去了,钱柜包了一宿夜
纳斯卡是充满魅力的。
美国人有创意
喜欢那部浇花车,好娇羞。
让人审美疲劳的烂片
从小就不喜欢动画~~~这次还是不喜欢~~
配音很好玩~
红色的车真好看。动画片总有感人的点。
2007.1.17
皮克斯很平庸的一部作品,而且对白太多了。
佳片~他们仅仅汽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