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评主要讲了:在伊拉克与美国的战斗中,有许多的孩子失去了亲人。
这时,一个13岁的孩子一卫星,他凭借着一点科学知识,帮助长老们按好了电视天线,成为了战地难民中的孩子王。
为了生存下来,卫星带领着这些“难民”到战地上去挖地雷。
后来,有一个断臂的小男孩来挑战卫星在“难民”中的形象,但是卫星却爱上他妹妹。
于是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故事。
这部影评告诉了我:要多为他人着想,用自己全部的尽力去帮助他人。
就像卫星一样:在断臂的小男孩的孩子误入雷区时,毫不犹豫的上前解救,还使自己断了一只腿。
也无怨无悔。
故事倒是很简单,在美伊战争爆发之前,伊拉克和土耳其的边境上,一群孩子的生活。
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双臂,失去了脚,失去了眼睛。
要自己谋生——挖地雷卖钱。
故事的背景其实是很重的,战争,民族仇恨,难民。
但是导演没有用浓墨重彩地用那个背景说话,只是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
十分的朴素,十分的真诚。
那些孩子哟,那些不像孩子但又非常孩子气的孩子们哟,让人心疼。
孩子的小头领,卫星,戴着眼镜,走街串巷,砍价还价,有一群小喽罗,俨然一副孩子王加很有责任感的工头模样。
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照顾一帮孩子的生活,也时时刻刻不忘记在孩子们面前做出老大的样子。
——看他熟练地装卫星,和人讨价还价,敷衍村长们,还和那个难民女孩子说你是我这一生难得中意的女人,你真不知道他是十三四岁的孩子。
直到他为了救那个小瞎子,被地雷炸了脚,躺在屋子里(似乎是一个旧装甲车之类的改装的)呜呜呜地哭着,呜呜呜,呜呜呜,谁也劝不住地哭。
才让你发现,他原来也是个孩子啊。
疼的受不了了,还有断了脚的将来,他有什么办法?
作为一个孩子,只有哭啊。
而那个难民女孩子,亚格林,初看到这张脸。
让人震惊。
震惊之后,就是眼泪涌上来。
她对着镜头,一句话也不说,年轻的脸上写满了无穷无尽的哀愁、忧伤、疲倦,这些都写在一张十分十分平静的脸上,一张堪比任何经典镜头的脸——苍老和年龄没有关系。
可是,她也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所以,卫星的那个爱哭的喽罗,总是被人甩耳光总是哭的那个娃娃,一边哭还一边模拟大人甩自己耳光以告诉卫星是怎样挨了欺负的,是一丝丝亮色。
很感谢导演用这样一个朴素的视角去讲这群孩子的命运。
而那些批评,那些反思,都是非常平和地隐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里了。
在那个情境里,似乎只是看到了一群孩子的喜怒哀乐,在战争的间歇,一大帮的孩子,涌过来涌过去,只是为了谋生,但也仍然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为了保护自己,也一样会学着去用枪。
等跳出来,仔细想想。
那么小的孩子要去挖地雷,挖到的地雷以极便宜的价格卖给贩子,然后,贩子以高出千倍(忘记了在哪里看到的说法)卖给联合国。。
那种愤慨,那种怜惜,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而电影里头,只是卫星爬上山顶和贩子的一番看似随意的对话。
翻下石头来,卫星还要假装轻松地和孩子们说谈成了一笔生意。
——为了谋生,孩子只有接受剥削。
而最后卫星在美国的坦克车之前背过身去,也是一个无声的态度吧。。
开始的时候,卫星真的有美国梦么?
最后,他是以这种背过身去的方式来宣告一个梦的破灭,以及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的开始么?
我不知道,因为实在是不太了解库尔德人和伊拉克人、美国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最后,这个片名,会飞的乌龟,据说是导演用来形容自己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虽然背负了重重的历史和苦难的现实,但仍然是要用细弱的脖子挺起来,飞起来。。
是种象征。
正因为爱之切,知之深,所以,才能够用这样平实的方式来表达。
而当年与他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那个张某人,正是一个绝妙的对比——正是因为内心空洞所以才要扯个历史做虎皮大旗。
(要我,真是不去做这样没脸没皮的参照对比。
)
本片适合一个人静静的看。
当我还不知道小孽种是小孽种的时候,都知道他注定是一个悲剧。
但还真没想到是小女孩被军人强暴了,而她一直照顾着的那个小男孩居然是她儿子。
着实让我震惊了。
不过当第一次听到无臂男孩说“你孩子”我就担忧了。
果不其然……女孩咋就以前没死成呢?
到抚养了她儿子两三岁后的现在才狠心冷漠选择将自己和儿子致死。
其实她在那晚喂食无臂男孩和幼儿时都还说着一起离开这里丢下幼儿的,我觉得是因为她遇见了卫星,面对帅气优秀机灵,对自己那么真心,爱护的卫星,难免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激起了她的悲伤痛苦无奈,想爱不能爱!
一般情况原本以为美好实质却沉重的电影我不会推荐人看,想打三颗星,但觉得这样子做实在对不起影片的水准,这确实是部好电影。
孩子王卫星很帅,又有情义,那个容易哭的小男孩很有趣,第一次出现时在讲自己去传话被打巴掌,呵呵呵,好好笑,到最后表现出的对卫星的友好也很情义呢。
其实那个幼儿也很可爱。
巴厘岛又炸了,肯定是头条新闻。
伊拉克天天爆炸,炸得大家熟视无睹,炸得大家麻木疲惫,什么时候那里不炸了,也许会成为新闻吧。
走在熙熙攘攘的王府井街头,却想起刚刚看过的伊拉克电影。
一部号称获奖无数的影片——《乌龟也会飞》。
孩子们匍匐在地上,熟练地用牙齿拆除地雷。
他们在用生命来填饱肚子,断手的孩子比健康的更加无畏。
每天都在发生这一幕,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不公,感谢导演让我更加了解。
没有自己家园的库尔德人,也许注定还要背负着多灾多难前行,如同驮着重重龟壳的乌龟。
主人公“卫星”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也挂满了东西摇摇欲坠。
不过这车可是有观后镜的,你不相信他会用来超车么?
看过这些孩子们的乐观,善良,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你会相信。
而且你还会相信,早晚有一天,乌龟也可以飞翔。
喜欢在半夜看电影,融入导演的世界,一个关于纯真的世界。
我是进了大学才开始接触伊朗电影的。
伊朗导演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其实早在高中的某个晚上看电影频道分析过,当时就被片子的一种纯真所感动,总觉得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就有这个片的影子。
今晚又看了一部伊朗电影《乌龟也会飞》,由戈巴迪描绘的关于战争与儿童的片子。
影片里极少看见军火的对抗,追杀,残暴的血肉模糊,可带来的震撼如同用针穿过手指直接在指甲上绣出一抹红花。
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就是灰色,却是下雨后的那种灰白。
纯净,透彻有点忧伤与无奈。
该片以故事的结果做为开头,也不能说是倒叙:特写一个女孩的脸,深红色的长裙下坚定的脚步。
然后镜头拉远,大角度的仰拍:灰蓝色的天,高高矗立的悬崖,天上的云层显地移动,呈现出冷色调的压迫感。
接着特写脚的跳跃……导演似乎很喜欢用中景的大角度仰俯拍,很少用特写。
这种拍摄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
比如“卫星"与女孩的相遇,就是女孩背着一个小孩仰起脸看着正在装卫星的“卫星”,使原本就矮小的女孩更加瘦弱,而她背上背着的孩子就更加突兀。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小孩不是她的弟弟而是她的孩子,被美国大兵轮奸后生出的孩子,而且小孩天生眼疾。
小女孩的哥哥双手被炸断,却是个预言者,他每一次预言的透露都会给这个三口之家带来厄运。
一般电影里的语言多多少少会带有导演自己的思想比如有一段是“卫星”排遣一群小孩子去帮拆地雷这活的,就选了几个孩子,村里人问到,怎么这些小孩都大部分都是少胳膊的,“卫星”高声回答到,这是我们的精英他们少了胳膊都敢继续干活,他们才是不怕地雷的。
还有反映这个小村庄淳朴的画面,不管是小孩子哇哇大哭时被女孩亲,还是“卫星”后来被炸断腿后哭泣着被老人们亲,让人有种温暖的安慰,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痛的时候亲一下就会好的,一切就都会过去的。
《会飞的乌龟》乌龟到底是不是指缺少双臂的哥哥?
有一个在水里探看小孩子溺死的尸体时候这个预言家不断挥动的残臂使他看起来很想一只乌龟,影片的结尾这只会预言的“乌龟”是否真的飞上了天?
乌龟到底又是不是指那个小孩子呢?
幼小的生命,有疾病的大眼睛,他笑的最快乐的时候是跟妈妈和舅舅在一个水洼旁边,他将手上的两只乌龟啪地扔进水坑里。
这个原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最终飞上了天,是在水中上的天堂。
乌龟可不可能是指那个小女孩呢?
坚强却又脆弱,承担着硕大的压力,背着坚硬的壳,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她的壳是她的孩子,是战争带来的壳,是所有痛苦的源泉。
但是当乌龟脱掉它的壳的时候也是它死的时候。
最后,乌龟会不会是“卫星”?
他的责任是给村子装卫星,照顾村子里所有的小孩子,带他们干活带他们逃难,也背起抵抗战争袭击的反击。
最后预言家带话给“卫星”257天以后,这个地方会有新的变化。
而影片的开始,是美伊战争爆发几周前。
我喜欢看伊朗电影。
每一部伊朗电影里都有特别美好的人性。
节奏缓慢却有韵味,情节简单而富有诗意。
最主要的是,里面的主人公几乎都很善良。
《乌龟也会飞》里面那群挖地雷的小孩,单纯得像是从天堂里下来的天使。
当然,大多数伊朗电影的主人公,尤其是以儿童少年为主角,那里面温暖朴素的人性,让人有一种想要救助他们的冲动,但大多数时候只有无奈和哀叹。
战争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最艰难的其实是底层的孩子们。
他们一出生就被抛在一个困惑无解的成长环境中。
这部电影里的两个男孩,卫星和Hangrv(无臂男孩)有着少年的身躯,却藏着一颗成年男子的心:有责任感,有担当,坚强勇敢。
无臂男孩的说预言能力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也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力量。
他的预言带着变故。
一个简单的小小故事,拍出如此的震撼,令我们对伊朗这个国家刮目相看。
战争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却夺不走他们的内心精神力量,还有文化传统。
大约是得益于伊朗电影严格的审查制度,所以出现了这么一群又一群来自天堂的孩子,他们身上全是人性的美好,善良和亮点。
好像恶的因子,从来不会在他们身上出现。
这是伊朗电影的套路,但是又不得不折服于这种陈词滥调,佩服他们的底蕴和表现力。
我们民族也经历过战争,可是我们表现战争的手法全是高大上的英雄,还有敌我对立,正义和邪恶的正面较量。
我们的镜头从来没有对着最普通最朴素的人,战争给我们留下的只有一大堆的纪念和概念。
在《乌龟也会飞》里,战争的影响在晦涩地呈现着,民族冲突体现在Agrin和她的瞎眼儿子身上。
这些隐痛犹如女孩忧郁的表情,难以言表。
而美国和伊朗的战争,在挖地雷的那群儿童身上闪现,他们残缺的肢体,只是为了挖出美国地雷去集市上换点钱。
难以总结的伊朗电影。
单调而真实的背景,灰白的画面,孩子们清澈的眼神,都在默默地言说战争的残酷。
电影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由难民扮演的孩子们,成群成群的,其中很多是残废,如果算上每个人心灵上的创伤,我想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残废率。
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中间有多少人能够幸存下来,幸存者目前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那个地区仍然是动荡的,并且制造着越来越多的难民们,同时也诞生了IS这样的恐怖组织。
这其中既有西方国家的干涉(片中的美国兵们),也有大国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挑起的冲突,总之情况是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糟糕。
这些孩子们的命运让我想起了BBC的纪录片“非洲”中的一个场景,母海龟在海滩下了无数的蛋,孵化出来的小海龟们出生以后要从海滩自行爬到海里,而这一段路程中天空中的猛禽(忘了具体是什么)会猎食刚刚出生的他们,只有少数才能爬到海里存活下来,绝大多数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自然界就是以这样方式来演绎的,虽然残酷但总算达到了平衡。
而这样的方式千百年以来同样适用于人类,战争时期血淋淋的杀戮,和平时期被美化的尔虞我诈的竞争。
有点想不通的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进化了这么久,有了这么多的物质发明和璀璨的人文思想,最终还是改不了自己的动物性!
在朋友跟我介绍过《乌龟也会飞》这部电影后,在广州听五条人时又听到了小二对它的大加赞赏……只是,我似乎没有受到朋友们大力推介的干扰,直至过了很久之后的今天才终于把它放进了我的影碟机中。
其实在看完一部电影后试图就着它写点什么东西的时候我总是希望能尽快把刚刚看完的影片忘得干干净净……我总是希望它能够以最纯粹的方式从我脑瓜里沉淀下来。
也许通过毫无章法的“冥想”的方式,能让我把这电影的“氛围”描写下来。
是的,我并不需要像专业的电影评论家那样指出电影本身的不足,也不需要像学习拍电影或者写剧本的人们那样从电影身上找出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那面对一部电影,我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角度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去“解读”它呢?
当我发现自己看电影时的态度不再像当初那般漫无目的“浪费”掉自己剩下来的时间时那般纯粹,这个问题就开始了困扰我的征程。
那么电影或者构成电影让我沉浸其中的某种“氛围”,能不能像我平时接触到的具体的事物那般成为我“观察”或者“描写”的对象呢?
这时候广州某个智力有点问题的天才画家阿璞那个画音乐的想法突然在我脑海里浮现……在“画音乐”的想法产生后,阿璞把自己听到古典音乐后产生的种种主观而虚幻的感觉用手中的画笔一一表达了出来。
阿璞的做法让我觉得描写氛围或者感觉其实是可行的,只是描写电影的感觉对目前的我来说也许难度太大了。
具体到这部电影,我并没有记住为朋友们所津津乐道的“孩子王”卫星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言语与周遭孩子们的天真,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的是穿着一袭红衣的小女孩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苦苦挣扎试图逃离大兵们的魔爪,而小女孩失去双臂的哥哥无力地趴在地上嘶吼着:放过她!
放过她!
此刻电影的镜头是晃动的。
昏暗的灯光、摇晃的镜头与大兵们模糊而狰狞的面孔与女孩的挣扎与歇斯底里地哭嚎、求饶与嘶吼叠加在一起,这份力量足以扯碎任何一个喝着可乐吃着薯片安安稳稳地坐在屏幕前观看这部电影人的心。
我一点都不愿意相信小女孩被许多大兵蹂躏的事实,可是,战争却让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成为真实。
这时候我渐渐理解了小女孩在电影刚开始时的沉默,渐渐理解了她为什么总是粗暴地甩开身旁孩儿的小手,渐渐理解了为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在她眼中会是个杂种……小女孩的身上其实担负了很多很多外人难以想象的东西,她总是一个人来到高山悬崖边望着葱翠的山峦与干净而飘渺的白云发呆……每一次我都知道她很想很想对着悬崖纵身一跃,然而每次都能看到她强忍着悲痛转身离开。
直至战争可能结束的消息传来,小女孩渐渐明白她被士兵蹂躏并产下婴儿的事实将不可能隐瞒众人,而无论是自己还是失去双臂与自己一样年幼的哥哥都无法将这个让她对其爱恨交加的婴儿抚养成人。
为了让自己忘却这永远无法洗刷的创痛与耻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在众人的嘲笑中渐渐长大,为了让自己的哥哥体面而幸福的活下去,她又能怎么办呢?
于是,我们看到女孩故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悬崖边,放在地雷区,放在湖边的种种举动……每一次我们都会沉浸在孩子被不明真相的人们救下来后的喜悦中,而女孩望着天真的孩儿,带着眼睛里的不忍与哀痛她却只能选择痛彻心扉的沉默……这喜悦与沉痛交加的僵局终于在战争结束的前一天被彻底打破——卫星坐在湖边默默地流泪,而女孩无臂的哥哥哀嚎着一头钻进湖里试图救出已经被湖水淹没了的婴儿。
电影的最后无臂的哥哥来到悬崖边对着广袤的天空撕心裂肺地喊出了妹妹的名字……然后,他流着眼泪用脚夹起妹妹留在悬崖边的鞋子后默默离开。
其实,面对战争,面对在战争的洗礼中不幸的人们,一切的言语都是多余的……我沉默了。
当我抬头试图阅读一遍我刚刚敲打下的这些字时突然发现,泪水竟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如果说,乌龟真的也会飞,我想它长的显然是对浴血的翅膀。
这是一群战争中的孩子,他们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或许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隐藏的地雷炸死,他们无比贫穷,很多孩子都被地雷炸掉了,肢体成为了残疾人,他们每天都要去捡地雷过生,死亡和苦难,不知哪一个会先来临,可是他们依旧没有放弃生活,依然像孩子一样纯真快乐。
男主角卫星是这个小村子里所有孩子的头,他很聪明,有脑子又会说英语,指挥孩子们挖到了不少地雷,让他们避免了很多被炸伤。
他喜欢同村的一个小女孩儿,那个女孩的家里有一个已经残疾了的哥哥和一个更小的盲眼孩子。
没有人知道这个盲眼的孩子其实是这个小女孩儿受到伤害后生下的孩子,小女孩儿打算丢弃了这个盲眼的孩子,偏偏这个孩子被卫星找到了,又送了回去,他不知道自己心上人苦难的源头就是这个孩子。
小女孩每天都活在自己的痛苦中,她再一次遗弃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自己走到了地雷阵中,卫星为了救他炸伤了腿。
卫星没有了腿,自觉配不上小女孩,也不愿意再见到同村的大家,禁闭了自己的房门,关闭了自己与外界交流的世界。
小女孩也决定结束这一切苦难的源头,那个孩子随着湍急的水流冲向了远方,淹没在河中,小女孩也从悬崖跳了下去,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这孩子都是战争中的乌龟,他们拼命的拥抱生活,想要飞到天空,可是战争的苦难仍旧压在他们的身上,幸福好像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就永远的消逝了。
可怜的卫星,可怜的小女孩,可怜的小男孩,他们只是这万千苦难中的一个缩影,如果没有战争,或许小女孩会与卫星青梅竹马的长大,可战争不许他们幸福。
幸福对于战争中的孩子是无比奢侈的存在,他们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寻找到幸福的真谛,愿世界和平,放过这些无辜的孩子。
这也许是巴赫曼·戈巴迪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电影,将写实和诗意、现实和超现实结合的最为精妙、浑然天成的一部作品,既充满着儿童的纯真,又充斥着无处可逃的战争的残酷,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儿童的生活。
战争、丧亲、残疾,使这些儿童被迫经历了许多人一生也无法经历的事,他们的出生和童年就如此悲惨。
他们生活在伊拉克和土耳其的边境。
影片开头是红衣女孩跳崖的场景,苍茫天地间,晦暗无光,女孩的红衣在黯淡的背景中显得触目惊心,她带着绝望跌落悬崖。
为全片奠定了凄楚悲凉的基调。
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个性鲜明、立体、生动的。
卫星,一个孩子王,周旋于孩子、军火商、当地大人之间,许多孩子在他的带领和庇护下成长。
他富有领导力,一呼百应,大人们需要劳动力,卫星就指派孩子们分工。
和军火贩子谈价钱,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
勇敢追爱,对红衣女孩一见钟情,三番五次大胆示爱,帮助她。
他象征着一股顽强不屈、积极乐观的生命力,然而最终他的腿受伤,拄拐走路,对美国大兵失望。
他曾希冀着美国军队的到来可以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就像那个红鱼的故事,是灰暗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是他对仰慕的女孩子的承诺,是战火纷飞中的一线生机,他潜入水中却不见红鱼踪迹,然而当另一个男孩把他期待已久的红鱼带给他时,他晃了晃水袋,原来鱼是染红的,是美国人的骗局,所谓的新世界、新生活也只是虚假的谎言,幻想破灭了。
如同美军直升机向山坡上的人们撒下报纸,宣称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即将到来,“不公平、不幸、艰难将结束”,这也是一个骗局,幸福真的到来了吗?
旁边的小孩问他你不是一直想看美国大兵吗?
他沉默不语。
在影片结尾,拄拐的卫星在路边看着美军的大兵和坦克纷纷入驻村庄,他失望地转头离开,卫星用地雷租界武器,他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是不够的,教孩子们使用武器。
卫星善良,他愿意冒着踩地雷的风险去救孩子,机智地用自行车吸引盲人小孩的注意力。
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极力挽回一个生命。
卫星之所以得名卫星是因为他给村庄安装了卫星天线,让大人小孩得以看到被禁止转播的节目,比如性感和跳舞节目。
卫星有责任感,负责照应村庄的孩子,帮他们寻找收入。
红衣女孩,她和哥哥、孩子是流浪到此,他们的父母在战争中丧命,哥哥失去双臂,女孩被一群士兵强奸,生下了盲人孩子,但她一直想抛弃或杀死孩子,因为这个孩子对她来说是噩梦,是魔鬼,是耻辱,是敌人强奸她诞下的杂种。
红色,醒目的颜色,象征着战争带给库尔德族无法忘记、无法释怀的悲痛。
红衣女孩无法摆脱耻辱和痛苦,最终选择跳崖自杀。
当卫星对她示爱时,她无动于衷更想要逃避。
战争对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她不再有小女孩的羞怯或者心动,她有一双看透世事炎凉的深邃眼睛。
红衣女孩被强奸的回忆通过闪回的方式呈现,燃烧的大火,发疯的士兵,嘶哑的吼叫,两个孩子拼命反抗却遭敌人钳制不得脱的痛苦。
无臂男孩,他是红衣女孩的哥哥,悉心照料着妹妹和妹妹的孩子,他有预言能力,能预知未来发生的事,上帝关了一扇门又给他打开一扇窗。
对于妹妹的孩子,他和妹妹的态度迥然相异,他珍视这个孩子,因为他是无辜的,他是天真可爱让人不忍伤害的,即使他流淌着仇人的血液,他也是一条生命,库尔德人对生命十分重视。
无臂男孩胆大镇定,用嘴挖地雷。
他不是冲动的,却也血气方刚,卫星把他从自己的地盘赶走,并辱骂他时,他沉默着离开了,又翻身折回,用头将卫星撞到在地,警告他有自己的尊严。
他心怀慈悲,将预言告诉其他人来帮他们避免一些灾难。
盲人小孩,患有梦游症,睡觉的时候脚绑着绳子,象征了库尔德人的迷茫,在下一代面前眼前一片迷雾,看不到光明,也寻找不到出口,只能在黑暗中负重前行。
乌龟也会飞,乌龟虽然背着沉重的壳,但它渴望飞翔,而不是当一只缩头乌龟。
库尔德人被战争压迫了许久,每天在心惊胆战中活着,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死了。
比如孩子们挖地雷,随时都有死亡或者伤残的危险。
这部电影也展现了库尔德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群山环抱中,人是天地中小小的。
孩子的情感自然真挚,卫星的随从誓死追随卫星,对他忠心耿耿,在卫星冒着被地雷炸去救盲人男孩的时候,他一直劝阻卫星,焦急地哭了起来,在卫星腿伤残后,他带着红鱼来看望卫星,并用自己全部的地雷换取萨达姆雕像的手臂,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先给朋友,把朋友最期待的东西带给朋友,他们的友谊是如此纯洁无私。
孩子们非常团结,他们听从卫星的差遣,总是聚集在一起,相依为命。
战争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壮丽的自然风景下是危机四伏的地雷,稍不留心就可能丧命,谋生手段是挖地雷,在刀尖上跳舞,在刀刃上舔血。
孤儿、残疾儿童非常之多。
影片赞扬了孩子的纯真、坚强和友情,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质疑了新政权代替旧政权就一定会带来光明未来,对统治者的不信任,看穿了权力的更替,表达了对真正和平自由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在向世界发问,幸福的生活、真正的和平何时能降临,结尾意味深长,令人意犹未尽。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想起同事发在BBS上的萨达姆倒下的塑像的时候,只是觉得有些许感慨,可是,当看到电影里的萨达姆的手臂被做为礼物送给“卫星”的时候,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那些身处乱世的孩子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啊,离乱是轻,死生亦是轻,却令我们有不堪承受之重。
杀死孩子
看的好像是西班牙语的版本,有点别扭。女孩像公主一样。
这部伊朗电影是我看得第一部也是记忆最深的一部。。女孩跳入山崖的那一幕让人垂泪
战争对于大部分平民都是劫难。电影其实拍的一般,但触动了大部分平民的怜悯之心,所以高分
讨厌导演让真正的难民做戏给人看 手法也很花哨
四颗星,8.5/10。能预言未来的无臂男孩、挖雷买卖的孩子们、断腿男孩、孩子领袖“卫星”、两伊战争、被美大兵强暴的红衣女孩(呼应后面“卫星”手里美国人送的红鱼血染水袋)、生下的“孽种”沉湖自己跳崖、战争的残酷。
很棒的影片
http://www.acfun.cn/v/ac2030504片中的文字好漂亮,就像符号一样。真穷、生活条件艰苦,和他们比我好幸福。只看新闻有什么意思。地雷太可怕了,当时没用到,以后还能爆。就不能好好说话啊,总用手比划什么?这么多电视节目,几百个频道。片名很奇怪。在地摊上卖枪,像卖肉一样。还能租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5887943
一边是牛B哄哄的童年,一边是生不如死的童年,皆拜战争所赐
3.5 (豆瓣为什么不能打半星呢..
当预言没人在乎,那就是彻底的绝望——除了奔向谶语指定的终结,我们没有任何道路。
战争结束了,可没人关心这群孩子的命运,无关对错,也无关正义或者邪恶,只关乎战争本身所带来的苦难。战争夺走了孩子们的童真,孩子们的青春,夺走了对今后的幻想与奢望,而那些苦痛本身所带来的生存法则会篆刻在他们的一生中,挥之不去。
太煽情!煽情!煽情!煽情!煽情!煽情!煽情!煽情!煽情!伊朗导演就知道煽情,MLGB。
给水母面子,加颗星吧。。。说实话不算很喜欢,主要是不算很有趣,手法也比较拖沓
我看豆瓣基本不说话,这次实在忍不住,这电影充满负能量。尤其是作为一个父亲,看到那个瞎眼幼童最后死亡,看完几天了,想起了眼泪依然忍不住想流出来。我只能说导演为了悲惨而悲惨,不当人子。
对于这样一部影片实在不忍心对导演说三道四,只是我需要一篇专业的影评来帮助我理解这被翻译地支离破碎的伊拉克语以及这难以揣测的片名
孩子们演的真好~ 通过孩子的生活告诉大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痛苦 希望能够引起你我的反思~
3星半,战争阴影下的儿童流离失所,艰难生存,角色设计上还是较为丰满,最令人伤感的是溺水孩子。
我是比较反对脱离谈问题实质单纯玩感动煽情的 库尔德人也是心里没点b数的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