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期间看这样的电影真有趣,就喜欢这种真实的讽刺。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美国政治中鲜为人知的副总统迪克切尼的传奇人生。
电影从年轻的迪克切尼讲起,向观众展现他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坏学生到进入一个大国的政治中心。
同时通过掠影式的记录迪克切尼的政治生涯,让观众明白了原来美国政治的政治中心是一群这样的人在掌控。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桥段是,一个是迪克切尼和几个幕僚围在一起商讨大事,幕僚们都正经危坐,只见迪克切尼一边吃着甜甜圈,吃完还不忘吮吸着手指。
再比如迪克切尼和布什的几场对话,布什的一言一行,看上去和一个痞子没什么区别。
在迪克切尼看来,布什就是一个菜鸟,一切都在迪克掌握中。
但这些让布什带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一个傻子,而克里斯安贝尔饰演的发福的年起迪克切尼也像一个傻子,所以就是一傻子被另一个傻子操控着。
不过,迪克切尼一点都不傻,就是他一手操控着美国的各个部门,肆意敛财,说他只手遮天一点不为过。
几个演员也很有意思,饰演迪克切尼夫妇的贝尔和艾米亚当斯自然不用说,为电影做出了不小的牺牲,演技也是很棒的。
另外就是饰演唐纳德的史蒂夫卡瑞尔和饰演小布什的山姆洛克威尔也让人印象深刻,这两个人有一种天生的喜感——《副总统》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好多熟悉的名字,好多曾经的新闻联播上各种新闻,作为完全局外者加上不同国家且年龄小对于当时的新闻只是纯粹的看热闹,这部电影不管真的假的确实把当时小布什伊拉克战争那部分讲的挺深邃的。
影片的风格一看就和当年的大空头如出一辙,诸多大牌汇聚,黑色幽默加持,讽刺加写实。
贝尔的演技真牛逼,说胖就胖说减就减,配得上影帝了。
女主是超人女友,挺好看的,而且这里面的性格刻画比较有野心,好男人都是她教育出来的。
影片把黑暗肮脏的政治用黑色幽默表现的淋漓尽致,杀人放火金腰带啊,这边一个决定那边炮火连天,血流成河,正义与人权那么微不足道。
影片最后还有彩蛋骂特朗普的,挺有意思,里面鲍威尔拉姆斯菲尔德等人真的经常出现新闻联播里啊。
Dick Cheney, the most controversial, manipulative and omnipresent No. 2 in US politics, initiator of the wars in Afghanistan and in Iraq where the US forces couldn’t find any WMDs or nuclear programs but the sizeable no-bid contracts for Halliburton Company formerly represented by him as CEO, approver of the torture memo in Guantanamo Bay and the monitoring of every US citizen’s phone calls, texts and e-mails without a warrant, unusual advocate of the gay marriage in the Conservative Party because his younger daughter Mary Cheney has been a lesbian... A quote from film: There are certain moments so delicate, like a teacup and saucer, stacked on a teacup and saucer, on a teacup and saucer, and on and on, that this moment could fall in any direction and change everything... The film was produced by Brad Pitt’s production company Plan B, acted by “Batman”Christian Bale (fat man this time) and Amy Adams...
老米的强大在于一直有人说真话,小布什那场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无端摧毁一个主权国家,简直是米国霸权帝国主义的极品之作,是造成中东乱局的罪魁祸首。
各个美国公司在战争之后赚得盆满钵满,那才是战争的目的。
这种千年老大的思想我们中国人民不想对抗,不愿对抗,但也不怕对抗,中国是汪洋大海,狂风暴雨后,依然在那里。
美国的所谓民主,所谓的政府不过是财团,富豪,社会精英的傀儡,哪里是真正的民选总统,一切的内外政策不过是幕后老板的意识体现而已。
回到电影本身,把切尼描述成美国的影子总统,甚至于凌驾于小布什之上,这个角度很新颖,也但不太很真实,贝尔真是一个橡皮人,可肥可瘦,为了角色而生,拼得不是一般,太敬业了吧。
切尼家族,美国上层主流代表。
2000年当上小布什的副总统,让家族再上一个台阶。
切尼还是1995至2000年间任哈利伯顿公司的主席和行政总裁。
重入政坛后获得退职金2600万美元。
哈利伯顿,这家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服务公司之一,当然是油气企业的最佳伙伴,而布什家族是美国大型石油公司Chevron(雪佛龙)的第三大股东。
家族的一些成员拥有天然气和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康菲石油)的股份。
同时小布什任内发生的9/11事件,直接导致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2003年)和阿富汗战争(2001年),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布伦特原油价格于2003年8月摆脱30美元的长期桎梏,飞升冲天。
并于5年后的2008年8月达到147美元巅峰!
同一历史阶段,著名的巴菲特先生也诞生了神来之笔。
2002年至2003年期间,伯克希尔共计支出约4.88亿美元购入1.3%的中国石油港股股票,一举成为了中国石油第三大股东。
到2007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市值达到2750亿美元。
这一年,巴菲特以40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石油股票尽数抛售,获得大约700%的超额收益。
所以,先知总是事先知道了一些,于是成为先知。
这才是价值投资的真实真谛!
对了,布什家族还与军工产业有重要关系。
不过和油气产业比起来,估计军火并不算主要。
这周其实看了两部电影,本来打算只看一部,但是偏偏在今天误打误撞就看了第二部,所以我决定把第二部留到明天或者后天写作为下一周的影评。
这周要写的主题是——《副总统vice》。
主要讲的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副总统之一——迪克切尼。
所以这部片也算是伪纪录片。
虽然它在本质上还是属于“爽片”,是那种能够满足观众窥私欲的电影,将政治黑料一起打包放送给观众,从而使得观众获得一种畅快感。
但是再很大程度上,导演亚当麦凯还是赋予了他一个以某种艺术角度上看得感觉。
文章脉络一开始是以一个普通美国公民作为旁述,描绘了迪克切尼在担任白宫defence minister时竞选总统结果因为其女儿gay所以放弃选举的前半生。
而这个前后的停顿,导演用了播放cast让观众误以为,“呀这么美好的故事到这里就happy ending了”其实不然,亚当麦凯的电影怎么会让你如此失望,还可以去看看他前几年很成功描写美国次贷危机的电影——《大空头》。
而切尼的后半生是作为小布什的副总统,导控了伊拉克战争的开始,以不断放大的权力也行争取自己的目的。
而一开始的美国公民跟切尼的联系在于,他把他的心脏,移植给了切尼,以切尼的心脏挖出来是黑色的作为整个故事的结束。
另外,最后还有一个小片段是关于对政治保守派的描述。
我对拍摄手法的赞赏1、其实故事情节上给了切尼两次重生。
第一次是放弃竞选后,播放演员表,而又用小布什急促的铃声给开了第二段政治生活;第二次是切尼即将临近死亡,而开头的旁白是一切的铺垫,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也是开始他第三次政治生活。
2、其实他的妻子,也是有详细刻画的。
在切尼参政期间,琳妮从鼓励其参政,到助其发表宣言,一直做好贤内助,一直也给出她充满了权力野心的心态。
所以导演也有刻意描绘,在切尼走上自我政治圆满的过程中,琳妮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3、片中充满了大量的镜头切换,镜头转移,其实是导演很明目张胆的在这部纪录片中揭发他对切尼这个人的看法,形象的认知。
4、有关于政治的电影,我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讲,也不是不懂,但是觉得自己单纯去评价,没有结合一定的环境历史的认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以后会重新在修改的原因。
5、整部电影的构思整体来讲,也都非常的棒,但是碍于是美国政治历史的电影,可能对于不同阶层的人的政治看法也就不一样。
6、但是我个人还是感觉,掺杂了很多导演以及导演咨询的人很多的标记有独立特点的观点。
不能说是非常客观。
但是导演也是非常努力的把他心中的切尼,给我们以大量的寓意以及剪辑,故事的策划给我们展示出来。
有一篇描写电影中很多细节寓意的评论,我给大家放出来。
我有很多点也是产品从这里看懂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55827/感觉现在写影评,跟一开始写影评不一样了好多,可能是时间太仓促了,没有把这个任务给做好。
好了快6.2了,我要赶紧把这个放出来!
Lots of good acting. Christian Bale once again transformed himself. Similar style to The Big Short, which can be thought of as "explainer movies": lots of voice over, lots of information being shoved down the audience's throat, while the director still manages to make it entertaining. What I don't feel comfortable about this movie though, is that this movie doesn't leave much space for the watcher to think, because the director has a very strong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 and he is presenting it in a matter-of-fact fashion. It doesn't matter if I share his point of view; it just doesn't make it an engaging movie.
看完整部电影是震撼的,本人比较喜欢看这种政治斗争,或者换一个角度看历史重要事件的剧。
让我想起了纸牌屋和之前看过的一个关于911的纪录片。
美军攻打伊拉克,这场战争应该说是陪伴了九五后的童年到青年,因为切身体会不大,记得小时候也只是经常开玩笑。
慢慢体会到了人命的珍贵,情感的珍贵,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总体来说,电影不错,但是缺少了很多细节,好像很多事情都是很快达成的。
喜欢电影里一点就是时刻将那种政治之争和钓鱼类比。
其实没有对与错,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合理。
也对电影中切尼夫妇的爱情有点感觉,和纸牌屋不同,这部电影里,在整个政争之中,切尼夫妇的感情似乎都一直很好。
尤其是他们在床头吟诵莎士比亚。
最后,喜欢贝尔。
今天介绍美国电影《副总统》。
片名Vice / Cheney / Backseat (2018),别名为副不仁(港/台) / 位居次席。
本片导演亚当·迈凯Adam McKay最成功的作品就是《大空头》了,凭着其伪纪录片和抖机灵的叙事风格,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揶揄了金融业后,亚当·迈凯将目光瞄准最具争议的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用同样伪纪录片的方式和机灵感十足的叙事风格,给迪克·切尼拍摄了一部有趣另类的传记片。
大家对副总统的印象一般就是那个在任期内总统突然挂了、弹劾了接任总统的人,也没啥实权,大部分时间都是做个吉祥物。
比如《纸牌屋》里的人就会曲线救国,绕过选举等一系列繁琐过程直接当上了总统。
当大家都在死盯着总统的一举一动时,副总统似乎并不那么引人注目。
因此有关副总统题材的影视剧一般也以喜剧为主。
比如美剧《副总统》,这部《副总统》,都带着喜剧标签。
俗话说的好“当官要当副,穿衣要穿布”,美国人没有听过这种顺口溜,但在政客职业生涯中肯定也悟出了这个道理。
尽管是个副职,迪克·切尼可是号称美国史上最有权势的副总统。
在小布什执政的八年时间里,切尼作为副总统主导了很多决定,搅得世界一片混乱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监狱虐囚事件、棱镜门等,都是他的杰作。
而在台前的小布什则像个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整天忙着闹笑话。
迪克·切尼职业生涯一直泡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做过尼克松、福特、老布什的幕僚,当过哈利伯顿公司CEO,又和小布什一起主宰白宫,可谓是地球村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电影《副总统》用一种极不正经的方式展现这位政客的从政经历,满足人们偷窥高层的心理,不时地加入一些插科打诨的对白,通过旁白和演员自白打破第四面墙,让观众们感受到一位活在自己身边的副总统。
饰演迪克·切尼的是著名橡皮人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五六十斤的体重在他这里完全不成问题,他可以增重胖成两百斤的胖子,也能瘦成一百斤的瘦子,完全不依靠化妆完成造型变幻。
因为这部《副总统》网上也有了一个段子,当有人说自己像克里斯蒂安·贝尔时,记得多问一句,是哪部电影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迪克·切尼在片中像是一只能够只手遮天的恶龙,总统在他面前也只是个啥也不懂的新兵蛋子。
全世界的安宁或混乱全部由这几个人在一栋矮房子内决定,而主导决定方向的就是这个副总统。
迪克利查找法律漏洞,组建效忠自己的团队,摇身一变成了全美国的地下总统。
这样的设定自然非常带感,但过于阴谋论,让勾心斗角的政治题材电影变成了一部爽片,原本逼格很高的电影现在变得像一出闹剧。
用喜剧阳光的方式表现黑暗的吃人政治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只不过影片表现过程过于轻佻。
戏谑政客种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时,影片还怀着一颗拯救苍生的心,可惜力不从心,让观众觉得总差了一口气。
政治娱乐化,娱乐阴谋化。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VICE(副总统)》,2018年 观感:拼凑而成的半虚构历史有好几个朋友推荐了这部电影,而且还被提名了多项奥斯卡奖(成为历史上被提名最佳电影的最具争议的电影),又是关于小布什政府和伊拉克战争的,因此就看了一下。
看完后大失所望,而且很吃惊:这样水平的电影居然还被提名奥斯卡。
可见美国政治分化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完全屁股决定脑袋。
说这部电影好的,一定是普通民主党(包括整个好莱坞)和反伊战的人。
说电影不好的,就是大部分的共和党以及稍微对历史还有点了解和尊重的人。
1、 这部电影非常奇特,又是历史重构(reconstruction),又像纪录片,但里面包含大量的想象,其实就是历史虚构。
可以归类为historical fiction,而且是政治立场驱动的historical fiction,为了达到特定的预设结果,要安排一些特定的场景与对话,纪录片形式是不足够的,于是加上历史想象。
由于应用了演员,又不得不把所有有演员参与的历史人物的印象影响重构——例如鲍威尔的联合国讲话;小布什在航空母舰上宣布伊战圆满结束,这些场景全部用影片中的演员按照真实情况重构一遍,然后配上低清效果。
为了虚构一小部分,就要重构所有相关历史,我觉得可能达到历史题材电影的一个新的高峰。
其效果就是让不熟悉这段历史,不熟悉电影手法的人完全没有办法辨别这个片子什么地方是纪录片,什么地方是真实的,它把历史和虚构用我所没有见过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在政治宣传领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2、 电影的人物刻画一方面是一边倒的,另一方面是非常不完整的。
比如小布什的刻画,就摘取了他参加父亲酒会里喝醉的一幕,显然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场景来给观众形成印象是一个不靠谱的浪子。
Rumsfeld这个人物的想象非常模糊,他是什么背景?
干什么的?
什么性格?
都没有交代,观众有印象的可能就是两个场景,一个是他对国会实习生的讲话,一副政客嘴脸,一个就是当Cheney问及他“我们信仰什么”是他嘲笑的关上门并大笑不止,表明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犬儒主义者和政客。
这是非常粗糙地矮化。
对于z主角Dick Cheney,不知道作者/导演要塑造一个什么人物?
Cheney到底是个什么性格?
他到底是一个极度热爱家庭的温情父亲和丈夫(跌落至谷底但可以被爱唤醒的有责任感的男人,又深深热爱自己两个女儿的父亲),还是一个精于心机非常冷漠的大政客?
大关注的是什么?
金钱?
权力?
某种特定政治信仰?
对这个人的描述非常的模糊,看完电影你除了认为他独揽大权,和美国发动伊战有直接关系之外,看不出其他的。
这个电影的人物刻画如此薄弱,原因也在于一两个小时的重构叙事影片是没有办法把人物性格背景展示出来的(但纪录片通过旁白和访谈却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为什么电影要拍成重构的叙事影片而非纪录片?
因为它要塑造、构造特定场景的对话和互动,而这些互动可能是虚构和想象的。
为了部分的虚构而牺牲了历史叙事的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
3、 这个电影在历史问题上槽点实在太多,多得没有办法一一道来。
我只是这个电影对历史的叙述非常、非常、非常的不完整,只抓取了整个大事件中极小的个别事件,以非常跳跃、非连贯、缺乏逻辑、发散的方式牵强的串在一起,引导观众接受某种作者/导演认定的结论。
这个结论大致是:1)美国政府编造了证据,对伊拉克这个主权国发动了攻击并颠覆了政权;2)Dick Cheney及其幕僚策划了对伊战争以及其他对一些政策举动(包括酷刑及关塔那摩)。
他们(而非小布什)对此要负主要或全部责任;3)Dick Cheney攻打伊拉克是有预谋的,并且和他在Haliburton的任职有关。
4)攻打伊拉克造成了人命伤亡,并催生了ISIS;就这么几个主要结论,把非常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粗暴的呈现出来,在一些非常重大、关键的地方仅做暗示,但因为自己的证据不足,又不敢做实。
例如,止于指控说Cheney就是为了Haliburton等能源公司的利益攻打伊拉克的,这是美国伊战最大最主要的阴谋论,但电影止于把这个说出来,只提到了Haliburton在伊战后希望争取项目,以及股价上涨。
还有就是暗示说Dick Cheney早在911当天就在酝酿某种阴谋(例如扩大行政权力甚至具体到攻打伊拉克),但又不敢这么说出来,让读者如此联想。
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很容易受到电影的暗示所引导,得出导演希望得到的结论。
这种对如此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的草率和非专业实在让人震惊,而且考虑到电影潜在的影响力,只能说极度不负责任。
可见在美国的政治环境下,为了获取本党的政治目的,一切手段都可以应用,我只能说这种片子可能比戈培尔的宣传片还有力。
相比这部片子,之前Michael Moore的片子就是小儿科了。
4、 伊拉克战争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
这部电影把当时非常复杂的背景环境基本都忽略了,只强调一条线索(即萨达姆和基地组织/911的关系),试图说明Cheney发动对伊拉克战争就是依靠的这一条。
这个并不是当时的历史情况。
在2002-2003年,我在国外,通过主流新闻报道非常投入的跟进了整个事件我凭借记忆简单概括当时的场景:1) 美国在911后确实被伊斯兰恐怖主义彻底震撼,作为全球军事、政治、经济的老大,怎么能忍受曼哈顿的两栋地标大楼被恐怖主义炸掉而束手无策?
全国上下都希望惩罚真凶,并且残酷打击所有庇护恐怖主义分子的个人、机构/团体和国家。
这是本世纪初美国总体的情绪和立场,不退回到2001-2003年那个历史时点是不能理解的。
公众总体上支持一切反恐的举措。
这和美国发动越南时有很大的区别。
美国老百姓不是都能理解远在亚洲、和自己无关的代理战争。
但恐怖主义在美国本土发生了,对伊斯兰又十分恐惧,对反恐是非常支持的。
2) 美国很快就知道911的真凶是基地组织,并且发现基地组织由阿富汗的塔利班庇护,在向塔利班要求交出本拉登未果后,就决定攻打阿富汗。
对于美国来说,基地组织是一个跨国的准地下网络,很难打击。
但阿富汗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美国政府不能对911的后果无作为,必须对谁发动打击,结果瞄准了阿富汗。
但在初期,对911的主谋是谁肯定是有讨论的,这部电影所做的事情是放大了对伊拉克的猜测:专门说Cheney怀疑伊拉克,好像Cheney早有预谋,故意要往伊拉克身上引。
实际上很多中东国家都是嫌疑。
包括大多劫机者来自的沙特阿拉伯。
这就是导演引导的手法。
3) 美国很快就打败了阿富汗塔利班,但发现本拉登逃跑了,还没有抓住。
这就说明抓911真凶的事业还没有成功(直到奥巴马第一任后期,本拉登才在巴基斯坦被美国特种部队奇袭击毙),反恐战争没有目标了,没有“抓手”了,这时当然要寻找新的目标,让反恐事业得以前进4) 伊拉克很快就成为反恐的新目标,因为i) 伊拉克有进攻科威特的往绩,在第一次海湾战争被击败,但老布什手下留情,放了萨达姆一马。
ii) 伊拉克和美国及以色列关系非常紧张,大家还记得飞毛腿和爱国者对抗的故事吧。
萨达姆希望将自己打造成阿拉伯民族英雄,独立代表中东和美国对抗。
美国早就想把他除掉iii) 共和党的一群主要都是犹太人的智囊/知识分子——新保守主义者(neo-Conservatives)一直都有一个独立的议程,即希望美国借军事/政治力量,在中东推动民主国家。
一方面可以推动西方的lib dem体制及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还有一个潜意识即保护以色列。
之前,一般都认为neo-Conservative是劫持并利用了小布什政府实现自己目标的小团体的。
2002年,小布什提出的美国先发制人之布什主义(Bush Doctrine)即被认为是neo-Conservatives的主张。
Paul Wolfowitz是neo-Conservatives白宫里的代表。
但大家可以注意到,这部电影对neo-Conservative几乎只字未提!
Wolfowitz(也是犹太人)整个就是一个边缘人物。
我认为这是希望淡化一切其他对布什的影响因素,将其全部摊到Cheney身上。
另外民主党的base是犹太人,对于处理压倒性为犹太人背景的neo-Conservaitve处理上要比较谨慎。
这是制片者的考虑iv) 布什自称是一个再生的基督徒(born-again Christian)。
道德和正义在他任内的话语体系里非常重要。
他的行为是有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维度的,包括支持了neo-Conservatives。
仅仅用地缘政治(甚至简化到若干美国能源或军工企业的经济利益)来判断布什及其政府的行为是不对的。
v) 萨达姆被各国(包括法、德、俄、中)普遍认为或怀疑在偷偷进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研发,并拥有储备,虽然伊拉克宣称武器均已销毁,大家没有对此直接证据,只能怀疑。
但各国八九不离十基本都认为伊拉克肯定多少有大规模杀伤武器。
当时的顾虑并不是伊拉克会使用这些武器,而是会出于经济或其他目的把这些武器销售给国际恐怖主义。
这种可能性肯定是不能排除的。
vi) 最初,美国是通过联合国要求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检查。
萨达姆一直不予配合,并对国际组织提供的要求和熟视无睹(关注当时新闻的人应该还记得伊拉克政府的强硬以及他们出来发表强硬措辞、开战后瞬间逃跑的那个外交部长)。
在伊拉克持续反复不配合联合国的调查行动,发表强硬措辞,漠视通牒后,美国即联合盟国发动了进攻。
这是美国对伊战争的主要契机。
没有萨达姆的嘴硬,美国当时不能开展。
事后我们发现,萨达姆就像打阿拉伯英雄,就是逞能,开战很快就落败。
他根本没有抵御美国的实力。
当时看(在2003年那个时点),他的行为极度不理智,只能用莫名其妙来形容。
vii) 美国既然打下了伊拉克,全球都相信很快就会发现大规模杀伤武器。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居然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武器!!
当时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美国最主要的盟友)绝对是傻了眼了。
他们做梦也无法理解伊拉克居然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同时萨达姆如此强硬的拒绝配合联合国进行检查。
如果你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你配合调查不就完了么?
萨达姆的嘴硬和理性葬送了自己,也让美国和英国完全完全的错误估计。
当时美国提供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证据非常弱,基本拼凑而成,并且让鲍威尔用自己的人品人格担保去联合国讲话,这些都是事实。
美国政府认为,打下了伊拉克自然就会找到这些武器。
早些时候的证据也不重要了,结果居然没找到这些武器!
因此,说Cheney和Rumsfeld早就知道伊拉克没有这种武器而硬是发动战争是不成立的。
我印象中电影也不敢做这种暗示。
viii) 电影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希望说明:Cheney等人虚构了萨达姆和基地组织/911的关系,籍此说服美国人支持攻打伊拉克。
这个和当时的情况是不符的。
当时美国民众反恐心切,基本指哪儿打哪儿,根本不是要引导的重点,重点是说服美国国内的政治军事精英以及国际社会,特别是安理会、西方以及愿意当美国盟友的“新兴国家”(主要为东欧国家)。
当时熟悉中东政治的人都知道,萨达姆是一个世俗政权,靠个人权威对伊拉克的多宗派(什叶、逊尼派)、多民族(阿拉伯人、库德人)等进行统治,属于传统的世俗威权主义。
他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代表,不是原教旨伊斯兰的代表。
他和基地组织这种伊斯兰恐怖主义没什么关系。
甚至,萨达姆作为世俗政权,可能还是原教旨主义反对的对象。
但问题是:不能排除他们有出于利益考虑的联系,如果有联系,万一伊拉克把大规模杀伤武器卖给基地组织或其他恐怖主义组织怎么办?
如果设想他拥有这样的武器,同时他又如此反美,“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他把武器卖给基地组织大概不是什么很难理解的事情吧?
回到911后的本世纪初,在对恐怖主义的巨大恐惧下,有这种联想就足够了。
同时萨达姆拒绝充分配合联合国对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调查!
这就让人们愿意支持打倒萨达姆,尽管他们不一定认为萨达姆和911有直接联系。
这就是说服精英们的真正理由。
ix) 有了上面这种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在未来发生联系的可能性作为基础,鼓动对伊战争的话语实际上落在了对萨达姆政权的描述上。
我记得当时美国盟友英国首相布莱尔就把主要时间花在对萨达姆的描述上。
这是一个专制的屠戮自己百姓的专制者。
从人道主义干预的角度,就应该打倒萨达姆。
这是为了帮助伊拉克人民。
让伊拉克获得民主。
这是当时支持对伊战争的非常重要的依据与叙事。
因此,对伊战争发生,西方社会非常关注伊拉克老百姓对战争的举动(例如是否积极的推翻萨达姆雕像),以及民主机制在伊拉克的建立。
这是他们评价这场战争是否为正义战的依据。
在这个角度上,反对者的理据是伊拉克没有发生这种人道主义干预的具体事件,就此进攻一个主权国家是不对的;另外伊拉克在战后陷入内乱,民主难以落地,ISIS崛起,都是在事后证明这场战争非正义战、应当予以批判的原因。
首先,不能抛开911后的美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心态、脱离历史语境去探讨伊拉克战争。
其次,发动战争是各种力量聚合的结果,比如美国民众希望寻找一个抓手,解决给911报仇的问题;人们恐惧萨达姆在未来与基地组织联手打击美国;新保守主义者希望在中东推动民主;西方水对萨达姆政权的普遍憎恶,等等。
把这些因素全部忽略,说成是Cheney早已酝酿的个人阴谋,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的捏造。
5、 上面展我开写了许多,旨在说明这部片子多么的不严谨,它不是客观呈现,而是戏剧化的曲解历史,以达到某种针对现实政治的目标——包括反对共和党、反对Trump(包括将Trump对待伊朗的态度和Cheney对待伊拉克的态度联系起来,以及批判Trump扩大总统行政权力的做法)等。。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的历史价值。
除了Christian Bale的精彩演出外,我认为也没有电影价值。
里面跳跃式的叙事让人非常崩溃。
还有其中加插一段Cheney不再介入政治而“养老”的剧情简直就是莫名其妙,不知道想说什么。
6、 基于美国左翼反共和党、反Trump的强烈立场,在左翼主导的好莱坞,这部片子居然被多项提名到奥斯卡了。
我觉得为这种片子捧场的人——除非是确实不了解历史的——和为戈培尔宣传片捧场的纳粹并没有本质区别。
而对导演,只能说,要么是不诚实,要么是无知。
终于把今年奥斯卡提名的几部最佳影片全看了。本片像拉洋片一样地把这位副总统的一生过了一遍,内容是我们这代人熟悉与有兴趣的,结论却难以认同;44岁的主演贝尓下了功夫,从青年演到老年。这位演员12岁时来中国拍过《太阳帝国》,前些年又来参演过中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是位好演员。八部最佳影片提名的我喜欢的是《罗马》和《绿皮书》,至于谁会得奖咱们猜不准,这是美国电影人的奖,投票的是人家电影学院的会员们。
怎么说呢,不适合我这种都不知道啥是民主党啥是共和党的中国小老百姓看。这个旁白的结局还是挺震撼的
很传统的传记片,没有大空头惊喜,但结构建构得很有想法,叙事张力不弱,表演高级,感觉这次贝尔拿影帝概率不小。(PS:个人还是对政治片不感冒啊摔)
只有十几分钟的内容体现切尼真实的人格,就是讲述他当上副总之后贪污的桥段,可以看看纪录片中的切尼。贝尔演的太不像……太出戏……要不是政治正确,艾米·亚当斯真的该拿影后。
竭尽全力的哗众取宠,但在经营“虚构”这个层面上讲却又无疑是成功的。
彩蛋才是全片精华,电影剪辑还是加《大空头》的料,但主菜(剧本)和主食(主题)都不复当年之勇,除了偶尔的灵机一动,全片更多时候充斥着一种诉说无力的感觉
让俺再去看一遍大空头吧
不精彩
谁会在圣诞节看这样一部电影,结果第一次只能买到第二排的座位。琳恩切尼和里根的话放到今天说是川普说的也没有丝毫不妥。反复出现的鱼饵,民意被手持鱼竿的人操纵,持鱼竿者又何尝不是被权利引诱的大鱼。太阳能板装了又拆,对于liberal和conservative的隐喻还蛮有趣的。作者终于忍不住在彩蛋中呐喊“Why just showing fact will be consider liberal”,可是即使showing fact也有被操纵的余地,想想真的是费脑,也难怪小女孩说不如我们看速度与激情吧
像自由党劫持了Times之后用一整期的版面把众人吃十次饭后谈论的政治搞笑本子做成了年度专题,正剧式剪辑被不时插入的伪纪实手法搞成了四不像,戏说批判倾向要是强到这份上的话不如多看两遍In the Loop还更轻松.......
除了CB演得还过得去以外基本上一无是处了吧。bias真的太重了我不懂为什么可以提名奥斯卡最佳。
充满偏见,里面的内容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我都不相信
全靠演员演技撑啊,白宫风云变幻拍的云淡风轻,说是showing the fact,但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导演自己的立场
比大空头更加枯燥乏味。
无聊与投机齐飞,电影之耻
这片没拿最佳剪辑才是大黑幕。几乎是Micheal Moore的fiction翻版。导演用尽各种叙事和剪辑上的小手段,既有昆汀的天马行空,又有科恩的黑色荒诞。执行层面,它不仅让我想起了上面三位导演的作品,还有纯粹进行戏剧冲突勾连编织的美国骗局,甚至某些段落也能嗅到芬奇的味道。然而影片结束,我依然只能给出两星的评价。纵使剧本的书写已经快要把Aaron Sorkin借尸还魂,但问题的本质恰好就是最后彩蛋里导演自嘲的那段话-如果这些只是facts那还好说。我给了华氏911很高的评价,因为它利用了有限的事实,试图勾连的是布什脑子里在想的东西。然而本片有了fiction的自由,却没做出fiction的东西。完全没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一切变成了对现实进行模仿排演的过家家。和科恩、索金的作品就差在这里了。
非常认真地去拆解证明一坨屎拉出来之前都由什么构成,从这点来说,亚当·麦凯勉强能称为个作者。对比起来,《大空头》写的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传递下来的纽约气质,《副总统》写的就是托马斯·杰斐逊一脉相承的华盛顿立场,当然电影虽然没有概括地像传记书里写到“这是某某名人的一段故事,然后它就变成了我们认识的那个人”,不过也简单地把错综的线团(政治)归结到了单根的线条上(切尼个人生命历程),通过剪辑改变和本来就特设的结构,加上离间手法、直接纪录片的插入和那颗心自述的切入点,都给人一种妖艳贱货版的迈克·摩尔的感觉,从最后结尾可以得出某种人的样子决定国家的样子的论调,一:可以直白的看出怼川普和选川普的民众;二:可以大开脑洞地推断,导演可能并不知道东方某核心领导力量的老大哥,又或者就是知道也有可能不敢写。
男主演技不错。感觉还不如韩国黑ZF给力。
看过了,但是说实话,太多的人名、太多的历史事件、太多的政治术语,巨大的信息量向你砸来,作为一个对美国国家政治体制与历史不甚了解的人,说实话很难准确地对海量的未知信息作出反应。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野心政治家族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美国近代史政治权力的中心人物的,是如何影响21世纪初的全球的历史进程的。我只能说,美国人什么都敢拍,也什么都能拍。能够在电影当中大谈当代政治事件、政治人物。这在我们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我也怀疑是不是美国将所有的失败与过错都归结到某一个人物身上?当然,突然贝尔打破了第三堵墙,他将角色的所作所为归结为选民的集体意志,其实也没错。这片会让美国人反思么?
开什么玩笑,电工进体制爬上副总统,你国考考过了么233333。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