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的知识面也不很宽泛,但在很多年前,初次看《下妻物语》的时候,鄙人的脑浆清澈到几乎可以直饮,知识储备可谓是极度匮乏。
当时只知道盯着奶油蛋糕一样的洛丽塔裙看,完全忽略了暴走族,洋基,以及片名中明晃晃的“下妻”二字。
以至于浪费了100来分钟就看了个热闹,完全没有看懂这个电影讲的到底是什么——大概是女孩之间的友谊吗?
多年后再看,才稍微明白了一点。
不就是《下妻物语》吗?
顾名思义一下,就是讲发生在下妻的事儿,那么搞明白“下妻”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自然也就能明晰故事的底色。
下妻,地图显示它在茨城县的西部。
我没去过这个地方,因为太偏僻了。
作为俗气的游客,我还是更享受都市圈的繁华与便利。
而下妻呢?
那里只有农田和高耸的茨城大佛。
不为求来世确实没必要特意走一趟。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乡下地方”,而电影的两位女主桃子和草莓,汉化一下,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镇青年。
21世纪的茨城小镇并不滋生洛丽塔。
诚然电影上映之后在全球掀起了一波洛丽塔热潮,但洛丽塔风格与小镇是格格不入的。
正如电影开头一坨牛粪砸碎了桃子的幻想,小镇的底色是朴实的工作服,从超市买来的不出格的休闲装。
略有些扎眼的穿着也不太会是洛丽塔,反而洋基
那坨砸碎桃子美梦的牛粪不良ヤンキー“洋基”这一词汇出现在影片开头,牛粪砸碎桃子的幻想之后,用以形容她父亲的流氓生涯。
洋基这里所说的洋基,并不是指美国那只棒球队。
而是来自yankee这个词,广义指代美国佬。
而演化为亚文化「ヤンキー」后,或者还可以把范围画的更小一点,指那些上世纪50–70年代日本青年可以接触到的美国人,也就战后特产——住日美军。
最初的洋基风格就是从模仿住日美军开始的,标志性单品就是横须贺外套,一种缎面有刺绣的棒球夹克。
这种外套最初制造出来是作为退伍兵带回美国的纪念品,结合了美式棒球夹克的外观和具有东方情调的龙虎刺绣。
但后来却逐渐走歪,演变成一种诡异的殖民时尚。
横须贺外套上映于1961年的电影《猪与军舰》中主角欣太就身着横须贺外套。
那是一部荒诞喜剧,讲的是遇连队(战后小混混组成的黑帮)通过贿赂美国军官免费获得美军吃剩下的泔水和过期罐头,再用泔水养猪致富的故事。
欣太出场就在抢美军的帽子,给他们拉皮条。
结尾一头扎进马桶里带着满身的污秽离去。
《猪与舰队》的结尾在战后的日本,小混混通过潘潘女贿赂美国大兵,能够拿到很多稀缺资源,比如在当年日本的制造技术还生产不出来的牛仔裤。
在那个时代,他们确实是最接近欧美潮流的存在。
所以出现了很多不混社会却模仿他们穿着的年轻人,并逐渐形成潮流。
在《下妻物语》中,谁穿着横须贺外套呢?
就是草莓暗恋的那个亚美酱的未婚夫呀。
他还梳着很夸张的飞机头。
这种模仿猫王的发型,被摇滚歌手带火,逐渐成为洋基这一群体的标志。
梳着飞机头的洋基青年暴走族骑着摩托车狂奔的草莓,她们那个群体被称为暴走族。
暴走族这个群体最初出现与战后广岛。
暴走族广岛我也没去过,但我的帽子去过。
几年前年做新干线在冈山站下车,上了个洗手间才反应过来把帽子落在车上了。
这个时候再去失物招领中心挂失,被告知帽子已经被拉到终点站广岛了。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两点。
其一:新干线还是很快的。
其二:冈山离广岛挺近的。
暴走族为何率先出现在广岛?
那是因为那里被扔下过一颗原子弹,那里年轻人反美情绪最为高涨。
最初的暴走族几乎都是退役军人,他们穿的那种衣服被称为“特攻服”,最初是连体衣的样式,是由清洁工制服改造而来的类似于军装的东西,这里的特攻指的是——你懂。
暴走文化为何会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
这有电影的影响,比如彼得方达的《逍遥骑士》,当然本质上说还是工业化导致的。
成长于乡村的年轻人从小接触不到什么时尚,长辈们以着装出格为羞耻,村子里穿的最扎眼的可能就是那些小混混愚连队。
这些年轻人进入社会,在大工厂流水线上重复着无聊的工作,他们渴望获得认同,渴望彰显个性。
所以他们飙车,模仿流氓的打扮,这样不但可以释放工作压力,还可以打入小团体,成为一种社交手段。
暴走族更喜欢在衣服上绣汉字而不是英文,汉字看起来会更反美一点。
比如I love you 会被绣成“爱羅武勇”。
一些片假名也会被音译成汉字比如“夜露死苦”“よろしく”请多关照的意思,让我们看一下草莓的特攻服绣了点啥?
图案有两侧的升龙以及般若(一种女子嫉妒之心生成的恶鬼)
文字从上至下依次是“下妻最强暴走队”“铺而威帝刘”就是英文ponytail,马尾辫的意思,有可能是队名。
“硬派一心愚连女”前面说了愚连队指的是战后价值观沦丧的小流氓的意思,“御意见无恙”其实应该是“无用”,就是“你的意见没有用”的意思。
草莓全队特攻服上都绣了这个错别字,吃了没有文化的亏。
那个错别字后面脱下特攻服,露出了一点细节,衣服的下角,错别字旁边还有“夜露死苦”请多关照。
夜露死苦暴走也分“文暴走”和“武暴走”。
事实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是黑帮分子,只是想通过飙车发泄学习or工作压力的普通人。
你看电影中草莓,除了凶一点其实是无害的,她也在努力找工作,争取早日进厂。
距离广岛很近的冈山,那里如今以生产牛仔面料而闻名。
而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牛仔制造业方兴未艾。
老一辈只会重复购买白衬衫,一件灰色或黑色的外套可以从毕业穿到退休。
服装制造业新的增长点无疑在年轻人身上,于是乎越来越多工厂开始生产适应年轻人口味的服装。
于此同时,创汇工厂里那些重复着单调劳作的年轻人也开始迷茫,想要通过奇装异服博取关注。
我看到过一种说法,“洋基”是日本第一个属于蓝领阶层的时尚,是工人青年第一次想要通过穿着表达自我。
其实跟曾经在鄙视链底端的“杀马特”背后逻辑是一模一样的。
连“辣眼”也别无二致,看一些老照片,洋基青年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挺土的。
杀马特哈日哈韩,模仿视觉系却并不了解日韩,也并不听视觉系摇滚。
洋基,暴走脱胎于美式风格,又模仿又回避活的像个深柜,看似矛盾,其实也并不矛盾。
因为大部分参与其中的人也并不了解美国。
只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有那么一波年轻人想要穿的与众不同而已。
洛丽塔洛丽塔一词源自纳博科夫的那本争议很大的禁书,后被库布里克拍成了电影。
洛丽塔风格在日本的成型其实跟电影关系也很大。
不过不库布里克版,而是97年翻拍的版本,那一版本的热映造成了“洛丽塔”一词跟少女紧紧捆绑到了一起。
其实类似风格的洋装店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它们。
简单来说,洛丽塔风格就是要穿的像个少女。
但由于洛丽塔风洋装店通常售卖一些有欧陆宫廷元素的裙装,也给这一品类加入了幻想的空间。
比如《下妻物语》中的桃子,她幻想生活在洛可可时代。
洛可可,在教科书上可能只有短短的几行字,是浮夸,媚俗,饱受争议的病态审美风格。
但它的形成却源于科技,大航海,和人类逐渐开阔的视野。
洛可可时代的欧洲,航海家带回了远东的稀有香料和奇形怪状的热带生物。
人们反复描画一只叫克拉拉的犀牛,仿佛能通过它看到它所在的国度。
他们幻想着东方的世界,拿起折扇,学着喝茶。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还在他的无忧宫中修建了中国茶室,将他在进口瓷器上看到的东方世界复原了出来。
虽然在一个中国人看来,这古怪极了。
王腓特烈二世的中国茶室。
恕我见识浅薄,这是个什么乐器?
但,古怪的远不止中国茶室,上文所述的一切其实都古怪极了。
千禧年后的中国青年幻想自己生活在日韩,昭和年代的日本青年幻想自己生活在50年代的美国,平城时代的桃子幻想自己生活在十八世纪的欧洲,而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人幻想自己生活在中国。
完美闭环!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幻想“生活在别处”呢?
这是个问题。
无论是贵族还是贫民,无论身处小镇还是宫廷,我们似乎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不满,幻想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时空存在某个乌托邦。
其实别处也未必会比这里好的,只是肉体凡胎的,总逃不过生老病死诸多苦楚,有个幻想总会多点盼头。
说到这里,想到很多年前在小西天遇到的一个杀马特男孩。
那天资料馆似乎是放《雌雄大盗》,时间太久远,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不过对于那天散场后吃的那家炒菜馆,那个梳着杀马特发型的服务员我至今印象深刻。
他画浓妆,梳黑色爆炸头,应该是新来的,业务不太熟练,对菜单也不太熟。
人倒是挺勤快跑来跑去的,可他每放下一盘菜我都在担心那一脑袋炸毛会掉到菜里。
那个餐厅后来没再光顾过,也不知道那个男孩干了多久,我猜他那一头炸毛要是不剪,估计干不了多久。
人有幻想还是好的,不畏惧别人的目光更需要勇气。
而我们中的大部分终将被生活磨平棱角。
变成那种穿着一样衣服,过着按部就班人生的平凡人。
下妻物语 (2004)8.22004 / 日本 / 喜剧 / 中岛哲也 / 深田恭子 土屋安娜
「洋装是我的老师,它教会了我生存之道,遇见一件很漂亮的洋装,为了能与之匹配,为此想尽一切方法,洋装能给我答案。
」自我的身份是通过与世界建立联系而存在的,再喜欢孤身一人的人也无法一厢情愿地活在一座孤岛,有人选择家庭,有人选择工作,有人选择爱好。
通过喜欢Lolita,桃子能够被安心地填满生活的空白,吃精致的甜食,穿baby的洋装,为了买洋装而去东京,为了买洋装而攒钱。
通过喜欢Lolita,该怎么生存呢,该学习什么,该努力什么,目标是什么,都有了答案。
在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中流行起来的Lolita文化,只是当时对惨淡的现实和未知的未来感到恐惧的日本人想象与构建出的乌托邦之一,这种文化或许曾经随着经济的回暖而让那些迷茫与迷思被淡忘于消费主义层出不穷的花样中,但是恐惧和痛苦总是在人类的不同社会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Lolita的意义。
开场又是传统日本电影的故事性叙述仿若童话般的场景设置以深田恭子的声音作为画外音趣味地演绎了洛可可历史momoko迷恋于洛可可风格的事物以洛可可的美学标准来约束自己日常生活吃着甜腻的甜点穿着满布蕾丝的裙子,头上系着大大的蝴蝶结撑着洛可可时代的蕾西小遮阳伞虽然不知道这样的小伞到底能遮多少的阳光去洛可可风格的咖啡厅边看书边喝咖啡只为自己的一切生活习惯能够延符合可可时代的规范深田恭子饰的momoko将COSPLAY式的服装作为自己的日常服装执着地追求着。。
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一个人走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每个礼拜去东京买baby 屋的衣服她一点也不因为是一个人而有所害怕她拥有坚定而有冷静的心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片子里面面对着刚离婚有结婚有些游移不定的妈妈导演借着小学一年级的momoko的嘴向观众讲出了“人在面对巨大的幸福时,会突然变得十分得胆祛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但人们总会在一定时候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智慧所以导演安排了小学一年级和17岁时的momoko的对话让momoko从曾经的智慧里得到清醒与拥有坚强内心的momoko相比片中的女暴走族们强悍地成群结队地在城市里穿梭但是她们害怕单独行动她们总是以人数的多来压倒一切以群体来战胜心中的恐惧她们为了逃离世俗的成规而变成暴走族但是在影片快结尾却还是落入俗套自己制定了一堆的所谓的家法和规矩团结更多的组织变成一个集体性的大组织将自己的世界完全性地和她们当初渴望逃离的世界一摸一样外强中干和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反差非常讽刺。。。
整部片子充斥着日本式的搞笑夸张的人物表情夸张的人物动作深田恭子还是坚持她一如既往的装可爱路线看过她的很多片子总觉得虽然角色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她。。
演绎的感觉还是一样的感觉上就是同一个角色出现在了不同的片子里还不算很突兀这么强烈的个人特色也很难得不管怎么说她牢牢地树立了自己标志性的东西震撼于土屋安娜的中性的美略带沙哑的富有磁性的嗓音以前听过她的歌这是第一次看演的电影看惯了日剧里面柔弱的女主角看到她觉得眼睛享受到了冲击看过中岛美嘉的NANA觉得她并不是如日本媒体自己评价地那样把NANA这个角色完美地诠释出来还是有那么点虚葵演的奈奈还更出彩点。。
安娜演的女暴走族发现momoko奶奶年轻时候骑过的尘封已久的本田经典款机车的那场戏让我很惊讶因为它像极了曾经在ly空间里看到的一篇日志他在朋友家吃饭发现朋友的车库里有一辆好几年没骑的本田机车他开始了拯救它的行动巫女也是如此把车子拖出来用清水擦掉它身上的灰尘巫女开心地边哼着歌边擦车的情景让我可以更真切地想到那场拯救行动的场景一样。。
全部一样。。
爱车的人都有同样的灵魂,他们能在千万人中找到自己的同类为着自己相同的爱好和同样献给车类而不属于人类的情感沉浸与这样的感情中就永远不用害怕背叛和孤单这样的感情才是正真意义上的天长地久。。
巫女在夕阳中用修长的手指夹着香烟她就这么悲怆地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单恋坚强如她也还是不能自己地在接触防备后失声痛哭就像曾经的大姐头看见初中时的长期被欺负的女巫时说的“哭的时候一定要找个没人的地方,这样,流了多少眼泪就会变得多坚强”再坚强的女人在感情面前都只是一个可怜的蚂蚁在先爱上一个人的同时就已经变成了感情中的弱者效果:很喜欢momoko和巫女在东京街头寻找MR时还有最后结尾时的老胶卷电影的播放效果处理大大的噪点慢半拍的动作偏黄的色调lomo机的效果the end作为经典片子它真的可以让人探究很久
這部片子其實去年就知道了,甚至還很意外地聽某位品味非常陽春白雪的重度影迷說過並不難看,但是,但、是——光看到海報上作極度繁複華麗蕾絲娃娃裝打扮的深田恭子我就倒盡胃口(衣服還是其次,畢竟那只是造型,這個完全不會演戲長相又不討喜不知到底在紅什麼的傢伙才是問題所在),因此絲毫不感興趣。
結果前兩個星期看了,居然相當喜歡……嗯,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以貌取片是可能大謬千里的。
下妻物語也者,這種直譯漢字若要望文生義實在不明所以。
是說下堂妻的故事嗎?
咳,搞半天原來下妻是個地名,就這麼簡單,而且還是個鳥不拉屎的小地方。
一言以蔽之,這部電影就是「一秉 Lolita 洛可可風超自我中心怪腳少女與日本老土鄉下熱血超聳暴走族不良少女的青春友誼故事 à la kuso」(呼呼呼~怕了吧)。
深田演桃子這個角色出乎意料的貼切適合,戲裡膚淺(且徹底只追求膚淺表相程度的人生)卻至少很有型有款有堅持的桃子,使戲外膚淺得毫無重點的深田也跟著沾光加分不少;但表現最突出的還是飾演イチゴ的土屋安娜,那種聳擱有力的「日本台客」舉手投足生猛自然而不過火,搶眼之至。
劇情簡單,節奏流暢,畫面構圖鮮豔得一塌糊塗,類似漫畫加廣告的誇張手法謔而不虐,看起來非常有趣;然後對我而言更精彩的是,手邊這支 DVD 的中文字幕是港式白話,搭配片中充滿惡搞的情節和對話真是神來之筆(隨便舉個例,比方ためおやじ翻成「廢柴老豆」就怎麼看都比「沒用的老爸」傳神活潑多多啦),如此「雙重異國風」的刺激十分搔到癢處,令我屢屢拍腿大笑不已。
總之,是一部有些驚喜的花俏可看小品,算值得推薦囉。
好多年前看过一部叫《下妻物语》的电影,当时只觉得色彩非常艳丽,画面极富装饰性,整体风格有动漫的感觉。
也许因为画面太抢眼,其故事本身反而被我忽略了。
就在刚刚,我忽然觉得自己理解这部电影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真正的酷,真正的强,并不是混黑道、打群架、穿特攻服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冲破一切阻碍,包括出身、经历、周围的白眼和嘲笑,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人才酷,即使穿着萝莉装,即使梦想是成为家庭主妇。
桃子的爸爸是混黑道的流氓,妈妈离开他们父女改嫁了,桃子自己也曾是暴走族中的传奇人物。
但是,有一天,她决定不再当流氓,而要成为一个温柔、甜美、小公主一样的女人。
所以,即使在只有牛和稻田的乡下,在以前伙伴和新朋友的嘲笑声中,她也会穿着自己缝制的萝莉装,一言一行都像大家闺秀一样可爱端庄。
后来,她果然在东京的一家高级的萝莉服装专卖店找到了工作,朝自己梦想的生活大大的迈进了一步。
想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需要付出很多,放弃很多,要吃很多苦,经历很多挣扎,更重要的是,要违抗很多人的期待,甚至会让曾经爱你的人失望,被曾经崇拜你的人嘲笑……但只有挺过这一切,只听从自己的声音,只坚持自己的意愿,才有可能得到梦想的生活,成为一个很棒的人。
《下妻物语》的导演中岛哲也还拍过一部更有名的电影《被厌恶的松子的一生》。
在我看来《下》和《被》这两部电影是“对映”的关系,两部电影不单拍摄风格几乎完全一样,连主题也是。
《下》讲得是坚持自己追求梦想,无视他人的白眼和嘲笑,得到幸福。
《被》讲得是放弃自我随波逐流,一心讨好别人乞求被爱,结局悲惨。
最后当然还是那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只看是否适合于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人此事,适合的就对,不适合就错。
电影只是电影,从电影里看到的道理仅仅是个人体验。
龙哥说了(还是用法文说的呢),生活是复杂的。
PS.忽然想到《下妻物语》是因为乱七。
我为什么喜欢她,大概就是因为她说:“关于异类的问题,在望海崖先生的世界观里,性取向并不能成为划分类别的标准。
望海崖先生认为,人只能划分为三类:帅哥、丑逼和普通人。
如果是一个帅哥被性取向所苦恼,那就是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如果是一个丑逼被性取向所苦恼,那就是丑人多作怪,新一代的开山怪。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被性取向所苦恼,你将一如既往地,不被列入讨论范围。
假如世人都能想通,从根本上改变人生志向,立志成为一个帅哥,而不是逃避根本问题,纠缠于细枝末节,我们的世界,一定比现在美好很多。
”然后她就真跑外国学做糕点去了,吃了很多苦,也做出很大的成绩,因为她梦想要和她的湖友们开一间可以一起“吹水”的咖啡店。
桃子遇上草莓的结果是……一道美味的甜品?
一幅绚丽的图画?
一场势均力敌的碰撞?
答案是:以上都是。
因为桃子和草莓是两个女生。
穿洋娃娃装超爱洛可可风的桃子和穿特攻服骑机车酷酷的暴走族草莓。
一看到“下妻物语”的海报和介绍,就已经很迷。
看过之后更是无法自拔。
在日记本上用两大页纸记下每一处细节。
但因为叙事功力实在欠佳,这里剧情就概括为桃子和草莓的友情之路,呵呵。
人一生遇到的人,数不胜数。
世界上并没有非如此不可的事情。
我却认为总有某个人,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人生。
那个人,是无可替代。
如果没有那个人,人生当然可以继续。
但缺了一大块。
娜娜和奈奈是彼此的那个人。
花和爱丽丝是彼此的那个人。
桃子和草莓也是彼此的那个人!
相遇前的桃子是一个人,没有朋友,也不感到寂寞。
她在小学的时候对离婚离开自己的母亲说,太幸福的话会让人变懦弱。
需要更大的勇气才能抓的住幸福。
她不骑单车,宁愿走路转很多次新干线去昂贵的"baby.the stars shine bright"里买衣服。
她从不参加运动,不喜欢酸的东西,每天带粉红心形的饭盒。
她说人都是孤单的来去,父母对于她来说和科长、主任这些头衔没有区别。
她第一次见到草莓时反驳说:外表就是一切!
相遇前的草莓是一个戴眼睛、弹钢琴的乖乖女。
她不断的被同学欺负。
她一个人推着单车在街上哭时认识了大姐亚美树。
她被告诉,女人可以喊,但要在没有人的地方。
被同情的女人是可怜的,喊过以后要变强……她在车行里兼职,每天都要飞车。
相遇之后呢?
草莓经常在桃子家里自说自话,告诉她自己的过去。
桃子被拉着一起去弹珠店,赢了九万块和草莓一人一半。
草莓陪桃子去代官山买衣服,看见她激动的晕倒立即冲过去把店长打了一拳。
桃子和草莓一起寻找传说中的刺绣店。
虽然也曾互相伤害,虽然一开始并不明显。
可改变已经翻天复地。
因为草莓那一句“衣服在你手里,命就在你手里”,桃子冒雨跑回去,连学也没上的绣了三天。
因为桃子一个电话,草莓就赶到她身边。
在约定交出帮"baby"绣的衣服的那天,桃子还是选择了和草莓站在一起。
桃子骑着奶奶的机车,不顾发带飘走,不顾撞车。
看草莓因为要退出帮会而被围攻,看她满身伤痕。
看桃子纯白的洋装被沾上鲜血,看她被丢进泥水。
看草莓支持桃子生活态度的表情。
看桃子为了草莓拿起棒球棍打人的样子。
当桃子遇上草莓。
洛丽塔装下冷漠的心变的热情。
特攻服里软弱的心找到了真正的勇气。
从《下妻物语》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岛哲也只拍过两部长片,但是这两部电影却先后入选《电影旬报》2004年和2006年十大电影。
导演的造梦能力非同一般,中岛式的奇幻爆笑成为其必杀绝计技,看得人直呼过瘾!
虽然是童话式的作品,但是我们却能从中对人生领略一二。
或者我们应该从《下妻物语》开始。
【独立的桃子】桃子一直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孩子,她所向往的是法国十八世纪洛可可式的生活,为此她总是保持一身洋娃娃的打扮。
正如她自己所言,“洋服是我的老师,它告诉了我生存之道”,所以也如巫女所言,“桃子她一直都是靠她自己一个人,相信自己所制定的规则”。
然而,这样的生活形式必然远离了我们的现实,为了保持这种生活形式,桃子必须面对诸多的困难。
但是这对于桃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一是她生活在比较自由的二十一世纪,社会不再对个人生活形式采取过度强硬的极端态度(对比一下中世纪那些异端们的下场),二是她采取了自我封闭的面世方式。
从小时候起,她就是一个“保持异常冷静,近似冷酷无情的小孩”,因此对很多事情,她看得比大人还透彻,她母亲跟她说离婚的事情,她很冷静的请母亲要及时抓住幸福,“千万不能松手”,同时她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她选择跟父亲一起过,原因异常的简单——“可能仅仅因为那边乱糟糟的日子更加有趣而已”。
但是,如此清晰的想法与她与他人生活的隔离是分不开的,当局者迷,对她来说却不是问题,从精神上来说,她并不怎么入局。
“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去”,朋友、恋人、父母,总的来说,“就跟社长、课长、股长、负责人、管理员这些头衔是一样的除此以外毫无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则更多像是一种“借东西不还主义”,连“你来我往”都不是,因此也就可是减少更多人际关系上的瓜葛,但她却并不因此而感到寂寞。
而“这样的我,大概一辈子一直单身,80岁时的某一天,在便宜的公寓里,一个人穿着BABY屋的衣服死去,最后被机器人管理员发现”,这是何等的决绝!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桃子这个女孩子,最核心的特征并不是洛可可,而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洛可可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已。
【巫女的闯入】对于这样一个高度独立的自我来说,巫女明显是一种强行的闯入。
巫女与桃子,其实是另外一个极端。
如果说桃子的自我是高度独立型,那么巫女的自我则是典型的依附型。
加入暴走族之前,她被人欺负得不行,却还要硬迫自己挤出一个笑脸来(想想这跟松子何其相似!
)。
只有在加入了暴走族之后,她才找到了足以支撑自我的东西。
可以想像,加入组织,对她来说获益匪浅,除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之外,个人也获得了成长,尤其是她很深刻的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所以当年引导她加入组织的大姐美树亚也对她说“当年在路边哭的中学生终于长大成人了”。
所以,巫女与桃子的第一次接触,桃子对价格完全没放在心上,而巫女却认为这是义气的表现。
对于巫女来说,义气是很重要的,所以她会把桃子当作朋友(当然桃子并不认同这一套)。
于是接下来的几次交往,可以说都是巫女讲义气的一种表达,是她觉得这个人值得交往,所以主动去搭建双方的关系。
当然在方式上,不免显得非常的强硬,当然她不会反省这点,因为对于她来说,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桃子觉得她很烦,巫女对于她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连买家都不算!
但是巫女每次都是强行闯入,她也很无奈。
桃子最强烈的一次反抗是巫女硬要拉她去弹珠房,她气不过,在路旁买了一棵包菜,递给巫女,说“今天开始这就是你的朋友,你的朋友就是这个人”。
何等奇特的表达方式!
但是巫女还是把她拖到了弹珠房。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思考,桃子在这里是否显得软弱呢?
在身体上她“既没有握力又没有臂力,脚步移动又慢,实在玩不来”,所以她很明智的采取了洛可可的美学——“女孩子越柔弱越有价值”但是现实中,这并非处处行得通,因为“越柔弱越有价值”的价值,是体现在他人的怜爱上面的,当她决意特立独行的时候,就意味着拒绝他人的怜爱,所以这种“柔弱美学”,对她来说,只是一个虚幻的假设。
而在巫女这里,更是切切实实遭受了冲击——只是她自己没有直接意识到而已。
实际上,只要她继续行使“柔弱美学”,她就无法摆脱巫女的闯入——因为她不愿意任何人的闯入,结果,就是个体自身的受损。
但是,对这种“柔弱美学”的坚持,很明显需要非常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智慧,不然这个小女孩老早老早就被打趴下了。
所以在这里软弱的只是“柔弱美学”,而非桃子的意志。
【疑惑】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弹珠房桃子大赢,出了店门,桃子主动提出把钱分一半给巫女。
这说明,桃子这时对这段友谊已经有所接纳。
(这里有个比较悬浮的细节,就是桃子居然打过电话给巫女。
因为之前一直都是巫女主动,而桃子对这个闯入者一直爱理不理的。
所以这里虽然引出了巫女其实是叫“草莓”,但是就打电话这个举动,未免有点突兀。
)然后就是代官山之行。
代官山之行在片中也是重要的一段,其一是因为它展开了另一条线索,即对桃子刺绣能力的认可,其二是它展现了影片的主题,就是在她们寻找MR刺绣店的时候的那段MV中:Life、Freedom、Love和Friend;其三,当然是主线,就是两人友谊的发展。
从BABY屋出来,桃子决意去找MR刺绣屋,但是她的理由是“我现在特别想做点蠢事”。
这就是说,对于桃子来说,对外有所松动,但是这个松动并非名正言顺,而是一件蠢事!
而寻找刺绣屋不得,两人却起了争执,因为巫女在寻找的时候表现得若无其事,而桃子不住质疑妃魅姑和刺绣屋,争执的结果是两人分道扬镳。
这里,桃子显得很委屈和颓丧。
但是这委屈和颓丧却并非小事,因为之前她从未为其他人而委屈颓丧,因为别人对于她来说,从来都是无关紧要的。
回到车站,却见巫女一早在等候,她把弹珠房分得的钱还给桃子(当然,她知道代官山之行本来就不会有所收获的)。
之后是最关键的转折,桃子决心为巫女亲手刺绣。
而巫女把特工服脱下来交给桃子,并说道“把特攻服给你了就等于把命都给了你,全部,不管什么,都交给你了”,于是她们之间的友谊关系就最终定下来了。
当然桃子依然很疑惑,因为从独行到并行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尤其是她看到巫女拿到绣好的特工服之后万分惊喜的神情,桃子想哭,但是她依然没有理解自己想哭的原因。
也难怪,对于桃子来说,由于一直都是独立特行,没有朋友也没有想过需要朋友,所以对于朋友之间的关系,她一直不甚了了。
正如前面所说的“人与人其实是相连的,这件事对我而言,实在是一团迷雾”。
【打开心扉】接下来,你来我往式的交往方式开始生效。
先是巫女找桃子谈心。
这里有两个进展,其一是,巫女是打电话找的桃子,这与之前直闯,硬拉、绑架等方式不同,这次不需要在场,就可以把桃子找来,说明,她们之间的关系有所进展。
其二,谈心这种交往方式,为桃子进入友谊关系提供了一个先例,因为之前既然没有朋友,她也不可能想怎样与朋友交往的问题,更不会想到会有谈心这种方式,所以对于她来说,她并无法知晓怎样进行深一步的交往,现在巫女给出了一个范例,而且更微妙的是,实际上她基本没有为巫女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因为这个矛盾是无法解决的,桃子提出了“背叛理论”,然后又自我否决掉。
而从更深一层看,这里巫女与美树亚之间的友谊,也为桃子提供了一个范例。
于是,之后,桃子遇到了选择的问题,她也打电话找巫女以求解决。
当然,同预计的一样,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最后桃子都一直在自问。
倒是让她知晓了巫女将会承受家法消息。
这段过程,与之前的交往完全不同,因为之前一直是巫女找桃子,桃子只是被动的听众,对巫女说的事情一概觉得无聊。
【重生】而当桃子从父亲口中得知所谓的家法是如此残酷,她明白自己将要明白自己面临一个抉择,因为家法的时间刚好是交货的时间,她向社长请求改时间。
这里社长的所说的话并非没有深意,实际上,社长采取的生活态度跟桃子很像,他也是把自己的生活托付给一件事情上,只不过他选择的是做洋服,所以他也没有朋友。
但是他明白桃子的意愿,他很支持桃子前去搭救朋友。
从另一个角度看,恰好表明了他自己也明白没有朋友所带来的后果,这也是封闭式的生活方式的一个弊端。
桃子下定决心,骑车出去救人。
于是出现了片前的一幕,桃子撞到了车上。
但是导演这里采用了童话式的手法,他让桃子见证母亲生育她的过程。
这里其实一个隐喻,表明桃子全力以赴去搭救朋友,正像是一个重生的过程!
进一步的脱胎换骨是在桃子目睹巫女为自己的理想拼杀,她终于忍不住,大喊一声,结果即刻被人扔下水坑。
这时候,桃子决定(暂时)放弃自己的洛可可原则。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出生在洛可可时代的法国”,但是,她现在只能为朋友拼杀!
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
她成功了……到这里,桃子已经完全从一人独行,到达了友谊的最高境界——为朋友牺牲。
巫女那句“这次可是算我赢!
”,并不是单向那帮暴走飞女说的,同时也是宣告了友谊法则的胜利。
【非你不可】刚才提及代官山之行展开了另一条线索,这里提及一下。
社长认可了桃子的才能,其后,他由于赶活的原因,请求桃子帮忙在样品上缝上图案。
这里社长对她说“只能靠你了,到底还是非你不可”,这里“非你不可”一方面是一种对能力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意味着这件任务必须由你完成,因为已经没有其他人可以代替了。
后一方面的逻辑,桃子并不完全认可,对于她来说,“穿洋服?
还是为谁做洋服?
”是一个事关幸福的问题,穿洋服,意味着只为自己开心,而为谁做洋服,则意味着要对别人承担责任。
对于以前高度独立的桃子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之后她约巫女出来谈心,巫女直接把这层意思说清楚了:首先,“所以我拿到你的刺绣时才会那么开心啊!
难道说这对你而言是毫无价值的事情吗?
”,这里要求桃子从以个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转向以利他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然后,“你有才能,而且有人认同你的才能”,这更是具有社会高度的价值取向。
接下来交货与搭救朋友的选择问题,也就是工作与友谊之间的选择问题,当然这里的工作当然不是为人打工的意思,对于桃子来说,更多还是为自己打工的意味,所工作与友谊的选择,这里其实是指个人与朋友的选择,当然如我们所见到的,桃子选择了后者,从而如导演所要表达的,她获得了重生。
而在后继部分,桃子还在犹豫着“做BABY屋的服装设计,还是为最爱的BABY洋服提供好的设计方案”,因为她“觉得那样不会太过挑剔而且超容易实现”,这一方面说明桃子对自己所爱之物极端的负责,另一方面说明“也就是说,我还是个孩子”。
所以整部片子的定位,其实还是桃子如何从高度独立的自我,到进入一份友谊,这一段成长的过程,人生的路,真正的成长,还很漫长……【巫女的成长】前面已经说过,巫女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
她在组织中获得了一次成长,而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她在桃子那里获得了什么。
导演对巫女的着墨比桃子要少,而且她的表现比较模式化,有什么动不动的就以模式化的粗暴行为表现,以至在心理刻画上,有所欠缺,所以在影片里,我们并无法获知巫女详细的变化过程。
当然,巫女的变化并没有桃子那么大。
但是,在最后家法一场戏,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巫女心里的想法。
她看出了所谓组织的软弱性——这只不过是一群弱小动物依偎在一起的保护伞,对外张牙舞爪,实际内心却非常软弱。
而“桃子她一直都是靠她自己一个人,相信自己所制定的规则,跟不是群体就无法飚车的你们,觉悟是完全不同的,笨蛋们!
”更可笑的是,组织居然要用妃魅姑来为其命令提供合理性,要知道,妃魅姑只不过是巫女自己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而已!
看着这帮可怜的小混混,不由得她不感到可笑和愤怒!
所以她直接叫神子跟她单挑,可以对方毕竟人数众多,又习惯了以多欺少,所以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桃子的出现,不但给以了她勇气,而且,这个小女子,居然脱胎换骨一般,使起蛮劲,更运用其智慧,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使两人全身而退。
(这里意味深长的是,她俩使用的是一种类似意识形态的东西)从此巫女脱离了组织,实现了另一次成长,那就是形成了真正的自我,摆脱了对组织的依赖性。
其实,加入了组织,并没有完全解决她的自我问题,想想当年,她受人欺负还要挤出一个笑脸,其实也不是一种向人讨好试图建立关系的方式吗?
只有在认识了桃子之后,她才真正意识到自我的缺失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她勇敢的脱离了组织。
缺乏自我而与他人沟通,只会导致过分的依赖对方,而如果对方并不以对等的方式操作,那么,自我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也是松子的不幸的一生的源头。
【松子的不幸的一生】其实我是先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然后才看《下妻物语》的。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拍得及其绚丽灿烂,梦幻斑斓,同时却是一个悲切到了骨子里的故事。
如果说这个片子成功,就成功在导演把那种梦幻的色彩发挥到了极端,调动观众不断的投入到松子的梦幻生活中去,然后一次又一次把那个梦活活湮灭,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要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主题,无疑就是梦想。
松子的侄子整日醉生梦死,无所事事,以至完全处于毫无方向感的状态,人生也因此失却了意义。
所以,松子的故事才对他醍醐灌顶。
松子最有特色的表现有三:一是她的噘嘴;二是她的造梦能力;第三是她追梦时所展现的那种惊人的爆发力和忍耐力。
噘嘴是小时候父亲带她去公园玩的时候跟小丑学会的,父亲其时由于女儿久美病情加重而心情沉重不已,所以即使带松子去了公园,却一点都笑不起来,松子就学小丑的噘嘴讨父亲欢心,结果一招见效。
从此,松子每每以此换取父亲的笑脸,以及,关爱。
这个习惯甚至变成了一个怪癖,甚至在自己处于被宰割的情况下,她也照使不误。
这里暴露了松子的内心深处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只要付出,总会有所回报。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付出回报这种关系却并非总是平衡,就像因果报应一样,只是内心一种美好的想法,真正实现起来,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双方的关系足够牢靠。
而对于不牢靠的关系,付出总会有风险。
但是松子却似乎总不能领悟到这点,所以在人际关系上面,她倾向于一味的退让,以至于频频处于险境。
但是处于险境却并不能使松子失却生存的欲望,她具有另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那就是自我造梦能力。
每次跌倒,她总能很快的使起这个武器,然后进入一种追梦状态,而追梦状态中,松子最令人惊叹不已的爆发力和忍耐力就展现出来。
松子那个一边下蹲一边扩胸的锻炼动作,在电影中不断的出现,让我们看着这个女子在生命的旅程中奋勇直前,在一旁自惭形秽。
可以说,梦想是松子的一切,我们所见到松子唯一的快乐是只有在她在做梦和追梦的时候,而当她苦等8年却换来龙一的抛弃之后,她放弃了所有的梦想,从此“什么都不干,就是吃东西,喝酒”,“也不化妆,也不打扮,也不打扫卫生”,以至于到变成了一个又肥又臭的瘸老太婆。
同时,“也不信任何人,再也不爱任何人,再也不爱任何人,再也不让别人介入我的人生”,成为了了最令人厌恶的邻居。
或许这里可以同桃子作一比较,独立的桃子也放弃了与他人的关系,但是她的状态与此时的松子却天差地别,一个在梦想中品尝幸福的滋味,另一个则堕入黑暗虚无的活死人状态。
这里的差别显而易见,可见,没有了梦,松子就失去了一切。
但是有了梦想,松子依然无法逃脱命运对她的嫌弃,问题依然出在她的梦想上。
如果要问松子所追求其实是什么梦想,或者松子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梦想都是与他人建立一种关系,尤其是爱情关系。
这是典型的依赖性人格!
然而她却没有巫女那么幸运,她在人际关系上永远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付出,而这种让渡却并不能使对方理解,因为一般人都明白一定深度的关系上,只能承受相应的付出,但是松子却在这点上却没有掌握好分寸,以至对方无法处理好这个关系,往坏处说,正是她的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导致了她悲剧的发生。
这对于龙一来说尤其是如此,直到后来他信仰了神,领悟到存在一种无私的付出之后,才明晓松子的待人方式。
但是,悲剧已经无可避免的发生。
所以,后来松子的弟弟所说的那些无私的付出之类,实属废话,因为看不出来他自己有这个领悟的能力,如果早能领悟到这点,他就不至于连姐弟情缘都不顾!!
可怜的松子!
可悲的人们!
【结语】正如我所想到的,写完松子这段,依然无法逃离无限的悲怅,人生无法割断人际关系,桃子的成长正在于她终于走出自己想像空间,而巫女的成长则在于于找到了独立的自我,而松子呢?
松子似乎未能真正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就被抛入了苦难的生活之中,只能靠做自己的白日梦去获取点滴虚幻的快乐,她的付出却在死后才为人知晓,为人尊重,怎能不叫人唏嘘不已。
或者,这正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冲击力所在吧。
(全文完)2007年3月10日凌晨康乐园寒舍
超级可爱啊,大大超出预期。
想象中日本电影总归不太好看,没想到十分好看,无论画面色彩还是情节。
相当无离头的故事,深田恭子扮演迷恋洛可可生活穿花花衣服的桃子,很适合她,配上混社团的草莓,古怪的组合呢。
不同于上节目时的无趣,影像中的深田恭子很吸引人,有点类似于蛋糕上的草莓里那个古灵精怪的女生,结尾实在是脱轨的紧啊,难怪日本可以诞生出那么多不正常的奇妙漫画。
顏忠賢很喜歡的電影。
他在其中看到仿名牌、坏品位、人穿衣还是衣穿人、名牌执念,等他一直念念不忘的中心话题。
他也曾在读毕Lagerfeld的减肥日记后得到启示,当时已高龄的Lagerfeld说我只是想要穿进美丽的衣服而减肥,这不是难于启齿的理由。
乐趣若建立在一种偏执上,无论那是什么,最终都是我们人生大小各种问题的万能钥匙。
罗莉洋服会告诉桃子,你最近对小钢珠有些过度迷恋咯,你的身材不太适合这件洋服,你的身材是还合适,可是这件洋服的气质还要等你成熟一些才穿得出来。
桃子生长在全民只去就近大卖场买服装,青年人流行在特攻服后刺绣难看日汉字的下妻县。
她却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活在洛可可时代的巴黎,这个在历史教科书上缩成一小节的短暂风格,被后来的评论家批评为轻飘过饰,桃子觉得自己开心不就好了吗,没有朋友也没关系啊,胃里只想塞满没营养的甜食啊,人本来就是一个人来去,一个人死,轻飘飘地戴着精致刺绣的遮阳帽,躺在有老鼠的粉红色繁花闺房,即便是一穷二白,也要坚持买到代官山最喜欢的昂贵洋服品牌。
契诃夫的最后一部剧<樱桃园>讲了一个最后的贵族的故事,也是旧俄时代最后一代贵族的缩影,其中有一对非贵族的男女互相有情却最终没有表白。
是因为贵族阶层的消亡,使得社会上对于美,对于优雅,对于温饱以后的谈情都没有可以模仿的对象了。
想起来是很悲哀的事。
所以有很多毫无实用价值的东西(人)存在,仅仅是为了树立一面美(或智)标杆。
耽于一种虚空的兴趣,都是他人给我感动的地方。
有人到处旅行,始终坚持热饮熟食,必在行李箱中挤进电饭锅大米小葱熬成的油,有人为了更适合hello kitty风而减肥换发型,有人mp3里装的都是平剧评弹,有人仍然在听早年笨重的cd机,有人坚持玲珑浮凸的女装扮相。
每当想到有很多人正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一样与众人为敌的乐趣,就觉得很安心。
伴着阴雨天的冰冷味道,一个人窝在幽暗的宿舍再一次看两个女孩子的故事。
与其说这是有关友情,不如说这是有关生活吧。
巫女说,女人不可以在别人面前流泪。
于是桃子悄悄转过身。
巫女说,把特攻服交给你就等于把命都交给了你,不管怎样,全部,都交给你了。
巫女说,我们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到一起,不就是为了摆脱所谓的面子跟常识吗?
现在这样,说什么‘我们已经决定了,你们照着去做吧’,‘因为这是规则所以一定要遵守’之类的,这跟那个因为讨厌而逃离出来的世界不是一样了吗?
桃子说,有时人在把握幸福的时候比承受痛苦更需要勇气。
桃子说,洋服是我的老师,它告诉了我生存之道,看到一件很漂亮的洋服,为了能与之相称究竟怎么办才好等等,动足了一切脑筋,洋服能给我答案,‘你要穿这件衣服身材还不行呢’之类的,‘虽然这件衣服与你挺适合,但我觉得真正适合你的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类哦’之类的。
桃子说,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去,说什么一个人就无法生存之类的,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不做人也行,我做条狗也可以,至少比不得不依附别人的人,要自立得多的多。
爱,自由,梦想,友情。
这些组成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冷血,独立,看到死去的动物毫无感觉,爸妈离婚也不觉得痛苦。
这个按照自己的原则和路线生活的女孩子,总会给我生活的勇气。
貌似温吞吞的怪咖不合群,其实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自得其乐。
无论是轻飘飘的洋装还是花哨的甜品组成的心形盒饭,或者遮阳帽上的手工刺绣遮住老鼠咬出的破洞,她都安然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她知道自己和那些穿着从JUSCO买来的衣服的人是不一样,她有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她自顾自的美美的走在自己的路上。
谁说一个人就不能生活的很好呢?
然而总会有一些人的出现,打乱故事本身吧。
就好像巫女之于桃子,她喋喋不休的诉说,有关成长的回忆和感动在两个生命体之间流动,又重新回归鲜活的生命。
看到巫女拿着绣好的特攻服激动的尖叫,谁会再说桃子是个冷血的女孩呢?
就好像桃子之于巫女,只有她知道巫女爱上了谁,知道她需要的是一个人躲起来悄悄哭泣而不是一个矫情又做作的肩膀。
她们带着自己的主义生活着,像两颗耀眼的星球,各自独立转动,却又用光芒彼此映照。
宇宙安静又美好,她们不需要甜腻的陪伴,却无时无刻不是对方的力量。
总有一些人,她的出现是为了让你发觉自己身上更多新鲜的生命特质。
不是为了改变你,不是为了陪伴你,更不是为了否定你,是为了让你更坚定固执的坚持自己肯定自己。
让你无论怎样都能美好又骄傲的走下去。
怎么说呢就是透着股吸引人的劲啊越后面越有这种感觉啊,画面,音乐。也许两个问题少女发展出来的故事你会觉得无聊,可这就是友情啊!!还有代官山的那段淡淡的百合~好像一场超长MV~最后骑着机车的洛丽塔好帅!!穿着沾满血的白裙子挥着铁棒的肥恭简直美爆了!!土屋安娜还是那么招人爱!小麻由由赛高!
疯疯癫癫的······俺有点承受不了·····
除了有一句台词有点力量外, 整部剧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看不下去看不下去....
中岛的作品,支持个。女人的友谊,跳跃的剧情,无厘头的调调。但是却让我想起以前。
3.5.画面很漂亮,挺有漫画感。PS:那个萝莉版桃子是L外传里那个小女孩
别的都不错!就是恭子内些衣服花边让我头晕!
这种本来就不喜欢的风格却看得这么开心,那肯定就是非常非常喜欢了 被这种片看哭了 我实在是太蠢了
布景~服装很赞~演技自动忽略行不~毛的情节~话说小时候的桃子和宅女时期的土屋安娜很赞诶~
看人家这理直气壮的日本时尚文化
很遗憾~只有两颗星星~
对不起,我以为很好,但是太失望了,如果也许我没抱着“应该很好”这样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不至于给两星!但是除了色彩的美丽外,我实在找不到任何优点,中岛哲也,哎,我觉得被人嫌弃松子的一生和这部就是两个极端,松子 我给满分
首先我是形式派的,其次你们用了一个我讨厌的形式,再次这个形式被用得很过分。
“人在面临巨大的幸福时,会突然变得十分胆怯,其实抓住幸福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像是关于Lolita的一场华丽广告,又像是夸张的青春漫画.两个女主角足够可爱.片子的颜色鲜艳的晃眼,但这不就是青春的颜色么?
还行,很轻松搞笑的少女漫,算是当年很流行的两种时尚的碰撞吧。
厄……好混乱……
就说为什么跟松子这么像,原来是同一个导演~可是这片除了无厘头的风格之外就没让我觉得有什么了
如何从不幸的过去中走出,电影给出的答案是cult精神。忍耐痛苦不难,难的是如何接受幸福。原本这是个可以拍成很悲伤被压抑故事的素材,但是导演却把它变成了一场娱乐闹剧,而且让人从中感到了希望。华丽丽的风格更是无法被模仿的。剧情上和《NANA》有相通的地方。
人在面临幸福时会突然变得胆怯,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虽然我一直向往自己生活在洛可可时代,但是在现世,为了朋友也可以大暴走!!!最终人都不是一个人,还是需要朋友的。洛丽塔加暴走女的组合本身就很有看点。
混帐别乱用蓝色多恼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