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杀手爽片之外套了一层存在主义外壳,虽然看得一知半解,但赋予了电影一些哲思深度。
Gary在古板老师的身份下掩着买凶卧底的职务,在一次次设局钓鱼中演绎不同人格,最后遇到Madison坠入爱河并愿意为她掩盖罪名,剑走偏锋。
单从电影来看他似乎受到了Madison的蛊惑魅诱,为爱痴狂,至于除掉狡诈同事,把他只在口中咀嚼的杀人计划付诸行动,这与他斯文老师的形象不符,却和他多面卧底的假面相宜。
他在任务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不同身份下寻求自身的价值,最后于Madison怀里得到意义。
听起来还挺恋爱脑的。
但电影也确实止步于为爱付出这么多,本身卧底身份就蛮吸引人,且是真人真事改编,但没能从人格中深挖,只停留在惩恶灭敌的爽片套路中,磨灭了些许作者性,不知是网飞的牢笼,还是主创的怠惰。
职业杀手 (2023)7.02023 / 美国 / 喜剧 动作 爱情 犯罪 / 理查德·林克莱特 / 格伦·鲍威尔 阿德里娅·阿霍纳
这是我今年遇到的比较有趣但又缺乏生机的电影,因为他在以一种哲学思维去讲一个非传统意义的杀手故事,就好比让哲学家持枪,而让杀手执笔,怎么看都是新鲜但又别扭。
影片一开始就摆出来尼采主张的“过危险生活”,我也因此愿意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个教授的初始造型很德国。
在授课时,教授谈到人格、自我与意识,认为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但又向学生们提出假设,如果自我只是一种建构,那么就会遇到存在的基础冲击。
课后,男主和前女友在探讨如果自我是一种建构,那么类似角色扮演是否可以改变一个人。
男方认为可以,但空间不大;女方先说不确定,但又谈到很多研究数据表明可以。
这就引出了剧中的角色扮演行为和身份认同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已经预示了后面戏份的发展,男主的行为一直小心翼翼,而女主则是大胆主动。
值得注意的是,男主遇到女主后的转变是直接的,但协助女主间接杀人的行为又是隐秘的。
这里面有两套典型的弗洛伊德式内容,一是性驱动,二是本我、自我、超我精神系统。
剧情主线我觉得是很明显的,整部戏都在讲男主的角色扮演行为,虽然他扮演的每一个杀手都是精心定制的,但其存在都是短暂的;只有和女主的接触中他杀手的身份才是长久的,但其实也经历了我得假装杀手→我得假装我已经假装的杀手→我是杀手的三重转变。
另外,在男主从教授变装杀手的钓鱼执法过程中,多位雇凶杀人的雇主也是相当有趣且有意义的支线,他们的雇主行为其实也就是打破超我、本我协调,社会中无数个自我被肢解和坍塌的表现。
再回到海报上,副标题是HE’S NOT A KILLER,BUT HE CAN PRETEND。
我觉得也还是在讲自我、在讲身份、在讲意识。
所以杀人的不是杀手,是哲学。
这个电影是有趣的,但也是无味的,“杀手”一词确实无意误导了部分观影群体。
并且他用了现代网络最流行的嘴炮输出作为杀手的作案工具,这就好比你听说荧幕上会有一个新杀手,结果一看是伍迪艾伦一样。
当然,我也喜欢伍迪艾伦。
(夜深了,该睡了,有时间在更吧)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新片《职业杀手》确实像一个职业杀手,老练,知晓为了击中人心,该往哪里开枪。
一如Netflix的大路货。
不过《职业杀手》偏偏在讲一位非职业杀手的故事。
平日看似古板的教书匠加里在警察局兼职,某天临危受命,假装职业杀手去跟买凶杀人者套话,好让警方将至绳之以法,后来大家都发现,他在做这些工作时异常得心应手,而他也屡建奇功。
直至有一天,他遇到美丽的麦迪逊,一见倾心,于是本该劝诱时,放她一条生路,引发牵涉道德处境的连锁反应。
连锁反应除却要与警方斡旋导致的黑白暧昧,还有事态不断失控却瞄准浪漫喜剧造就的黑色幽默。
可惜电影相应地,只在人物身份的重重伪饰中,包藏本可以绽放的可能性。
如果说导演的上一部作品《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完全摆脱了所在平台Netflix大数据推导的控制,那么《职业杀手》就是叛逆后的归顺,在大体上汇入若干名导被Netflix同化的大潮。
杀手,警匪,爱情,喜剧,这些关键词一旦罗列,我们都不必提好莱坞巨大的商业创作体系,单说Netflix,就每年都在盛产。
在这样的流水线之上,林克莱特的个人气质被最大程度地压缩,至少在明面上,《职业杀手》表现得相对庸常。
人物中规中矩地介绍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然后出现必然的转机。
当观众看到温厚老实的加里要顶替凶悍暴躁的加斯帕去扮演杀手,会知道他一定成功,并且成功很多次,而一旦见到麦迪逊出现,完全不同的气场交缠,完全好莱坞式的美人邂逅,也一定能断定他们会有浪漫戏份要上演,且不管怎样,一定能有善终。
这些电影看多了,是不太会为加里的处境担忧的。
他怎么平衡工作、使命与爱恋,怎么在危险的犯罪事件中全身而退,怎么跟美女走完传情、定情、别扭与和好的常规步骤,是一定有戏剧性的平滑在的。
在按部就班的起承转合外,加里周围那些人,都是相对脸谱化的,支持他的同事,恼恨他的同事,显然是为了成为他生活的推力和阻力而存在。
那些形形色色的准犯人或犯人,是用足够眼花缭乱的截面提供生活的困顿,以此构建幽默,也便于难得挑大梁的格伦·鲍威尔呈现多面性,过足戏瘾。
既然是这样的套路叠套路,电影是否还能足够精彩、幽默,取决于一些桥段是否新鲜或巧妙,一些表达方式是否讨巧乃至耐人寻味,但是这些,显然要面临见仁见智的分水岭。
对《职业杀手》喜欢或无感,不需要太长时间的发酵,就能判定。
这里无意批判林克莱特,因为除却对他的喜爱,多少也有对他的一些惋惜。
毕竟是林克莱特,饶是指令密布的行货,还是藏纳了不少颇为不易或相对少见的表达,差就差在被流水作业遮掩太多而已。
首先这电影依旧充斥迷影属性。
尤其是在关乎职业杀手的蒙太奇剪辑里,有电影《合约杀手》(1942)、《电话谋杀案》(1954)、《职业杀人王》(1966)、《黄金三镖客》(1966)、《手枪就是我的通行证》(1967)、《杀手烙印》(1967)、《龙虎铁金刚》(1972)、《杀手没有假期》(2008),以及剧集《巴瑞》(2018-2023)、《中间人先生》(2018-2021)。
《杀手没有假期》当中不只牵涉美国作品,还有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的,集中出现在加里的「回溯」里,形成了对职业杀手类电影的某种调侃与解构。
其次,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但跟大多严肃的传记片不一样,林克莱特没有往冲奥的学院派方向努力,他反而是在推向另一个极端,把一个传奇人物的传奇生平,处理得浮夸、诙谐、热闹,极尽商业色彩。
也是因由这样的包装,很多观众会迷失在这部电影的欢闹性质里,可当咬定它几乎是在胡闹,是在自说自话时,就几乎要遗忘电影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真实事件,于是那种厚重的传记特质就会抚平电影本身的部分庸俗,甚至能让电影不再叫人看了就忘,过分流于表面。
接下来的第三点,要说的也是某种反差。
我们在看模式化电影的时候,往往会拿模式化的期待来应对,认为善恶标准是始终贯彻的,认为喜剧收场意味着所有事情可以得到合法的圆满解决,但其实《职业杀手》放了些狡狯在里头。
麦迪逊的初期形象是个需要男人拯救,或至少需要男人点拨的女性弱者,深陷不由自主的婚姻,遭遇冷热暴力的夹击,然后观众会为她选择离婚,重获新生,跟加里缠绵,而感到开怀。
可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角色率先挣脱大众期望,还原出蛇蝎美人的本质。
她通过加里,掌握枪击技能,搜集情报,制造冲突,在合适机会杀掉前夫,又在适宜时机撇掉一开始就没有坦诚相待的加里。
她内在自我的显像,从二人亲昵游戏时制服诱惑的主导开始,到杀人,到反应敏捷地配合加里甩掉警方怀疑,到给寻上门来的加斯帕下药,是不断清晰透露的,哪怕电影看似醉心于从中提取性感缠绵与戏剧冲突。
二人主导性的清晰交棒,在《职业杀手》中后段篇幅里成就了麦迪逊的角色塑造,至于加里,要等到他决心帮助麦迪逊对加斯帕进行毁尸灭迹,才真正从循规蹈矩的加里变成一度想要成为的那个杀伐果断、魅力逼人的罗恩,在最后关头重夺角色光环。
最终,这两个转变姿态的人物能够过上童话般的新生,是建立在逍遥法外的基础之上。
一部看似弘扬正义的寻常电影,甚或合家欢电影,允许主角私底下杀掉两个反面人物,本身也很黑色幽默。
有了这样的转化说明,就要提及林克莱特在这部电影里更为厉害的第四点,是把存在主义哲学,给做出娱乐电影式的诠释。
从尼采开始,存在主义的种种讨论,《职业杀手》孜孜不倦地畅谈多遍,不仅借了加里的课堂讲述,而且连他的两只猫,都被取名「本我」和「自我」。
不过稍微有点意思的地方是,其他电影直白表现人物的挣扎与蜕变,林克莱特则是很明确地拿这套理念,跟深知这套理念的加里捆绑,不仅让他在以身试法地表现这些思想与行动的分分合合,也让他「明知故犯」地突破这些理念,形成另一个更自信、更强大也更藐视法规的自我。
每一堂课的教授以及交流,每一次学生对他形象的新知,都是印证他在人生苦短时「跳出舒适圈」,然后「活出自我」。
尤其是最后那次授课,他提及大家会被各种不同的观点与可能性淹没,而他曾经认为客观现实不可变更,困于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的哲学观,但后来觉得无论是道德还是认知,都没有绝度可言,而这样的观念,能在复杂的现实里,给人更大的力量。
可以认为越过那段黑暗经历的加里在诡辩,也可以认为他在以娱乐化兼戏谑化的自身,推演存在主义。
既然「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是地狱」,人有选择的自由,但一个人的自由选择会对他人造成影响,如何在这些荒谬中摆正自己,看清世界,是很博大的话题,也是很基本的需索。
基于此,《职业杀手》归根到底落回「身份」的讨论,存在主义作为相应的归结与实践,带领观众见证加里/罗恩的身份转化以及相应思索。
事实上,林克莱特对「身份」话题长久抱有兴致。
比如《摇滚校园》,被踢出乐队的杜威失去摇滚乐手身份后,挪用旁人身份,伪装教师,在校园里重组乐队,重获乐手身份,而更让观众感怀的,则是那些与古板校园捆绑的十岁学生,获得了自己身为儿童、身为自由人的身份。
一直到《伯纳黛特你去了哪》,依然在关注身份问题。
一个艺术家不再创作了,她是谁?
一个女性不再担当妻子或母亲了,她是谁?
一个人决定放下所有,出逃了,她是谁?
《伯纳黛尔你去了哪》还有随后的《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被嵌套在登月历史里的普通孩童,是在以怎样的身份去回望进行时的人类重要进程,又是在以怎样的身份去鉴定六十年代美国社区结构与文化图层,而我们透过这些虚实结合的表达,如何判断自己在世界版图与历史纵横中的身份位置,都很妙趣横生。
即便是「爱在」三部曲,也在通过时间推移,让两个人九年又九年地构建、填充自己的身份,再让这样的身份,成为观照性别、婚恋、际遇、命运种种的参照,经典性毋庸赘言。
《爱在黎明破晓时》他的很多电影,人物本身就充满传奇性,不然时间也会赋予他们,像是拍了十二年的《少年时代》,以及要拍二十年的《欢乐岁月》。
这些电影一脉相承下来,对《职业杀手》有更多期许,可谓一点不为过。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在一个充满好莱坞公式和工作室安全赌注的世界里,《职业杀手》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而且它是开箱即用的古怪故事。
格伦·鲍威尔 它跟随格伦鲍威尔作为同名杀手,他与他的一位客户建立了复杂的关系。
我不会赘述更多细节,因为这部电影有很多有趣的层面需要解开,最好在当下发现,但如前所述,它感觉非常新鲜和独特。
它有非常扎实的喜剧、戏剧和浪漫,会让你自始至终保持警觉。
格伦·鲍威尔登上了这个伟大故事的舞台,他再次在主角中大放异彩。
他的魅力总是闪耀着光芒,与他和他的性格有一种永不减弱的实时联系。
与他完美匹配的是阿德里娅·阿霍纳,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绝对是电动的。
格伦·鲍威尔和阿德里亚·阿里亚纳(Adria Arjana) 我对这部电影唯一真正的抱怨是它花了太长时间才开始,而且结束得太快了。
除了这些节奏问题,这部电影真的没什么可抱怨的。
因此,如果您想看一部有趣、性感和戏剧性的电影,将您吸引到它奇怪而神秘的故事中,那么《职业杀手》就是您的不二之选。
题记“40%的美国人把枪藏在家里,特别是床头柜的抽屉里。
放在这里的枪被拿出来射向罪犯的概率根本就在一百万分之一以下,而这把枪被拿出来射向家庭成员——基本上是孩子们闹着玩——的概率至少是上一个数字的二十倍。
但是一亿以上的人下定决心忽略这个事实,甚至有时候还威胁说:如果你老是就这个问题叽叽歪歪不停的话,就要亲手给你吃颗枪子。
”---比尔·布莱森《全民蠢萌的美国 :其实是一本美国人日常生活观察笔记》从情节来看,《职业杀手》是一部荒诞的电影,大段独白,将严肃的杀人阴谋的交涉当做男主角易容便装秀,至于占据2/3篇幅的那段爱情更是让啼笑皆非。
但是当你知道故事主角有原型的时候,你就会认真思考这部电影了。
原型叫盖瑞·约翰逊(Gary Johon 1947-2022)曾是越战退伍军人,后来去休斯顿一所大学读心理学博士遭拒,便接受了地方检察官办公室调查员的工作。
经他的参与,近70多人遭到谋杀指控逮捕。
《职业杀手》剧照电影剧情是大学教授兼职警察线人,假扮杀手,诱骗雇凶者说出企图,然后将其绳之以法,这是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实际故事情节刻画很周密,而且电影对主角的形象大胆做了黑化(原型2022年去世,不知道他在世的家人会不会谴责),但对观者来说,既然是喜剧,这种黑化也就无伤大雅,而且观赏性更强了,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观影。
这里我不太不想剧透电影,也不想吐露观影感受或评价演员的演技,因为那种几分钟讲一部电影的小视频,会比我讲得更生动,更完整。
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迥异于所有杀手题材电影,它所体现的内涵也另类得多。
在电影史上,关于杀手题材,包括连环杀手(连环杀手与职业杀手有区别,只为自己的嗜好杀人,常常表现出变态凶残一面,而职业杀手通常接受委托,杀人为赚钱。
)的影片,演员也大多不是不是泛泛之辈,比较经典的有《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年)、《借刀杀人》(2004年)、《老无所依》(2007年)《杀手没有假期》(2008年)和《疾速追杀》系列……,这些电影剧情迥异,要么刻画作为主角的杀手宁死也要捍卫原则或保护妇孺,要么突出作为反派的杀手的极尽凶残,再要么就是揭露杀手与黑社会或腐败官员之间的生死缠斗,等等等等,但是正如前面提到,《职业杀手》还是与以上电影截然不同的视角与剧情。
与该片同一年推出的《杀手》,是大导演大卫·林奇的作品,影评褒贬不一,据说电影展现的是:杀人成败与否事小,专业精神才不能有所闪失,这是大卫·林奇的依然故我、不顾观众的作品,大师嘛,任性,但尽管如此,电影还是无法与《职业杀手》归为一类。
《职业杀手》为何独树一帜?
回答之前,我想大家先回答另一个问题,要买到一只体长1.3米的大龙虾和寻找一个职业杀手,哪个更困难?
如果你回答是买到超大龙虾更难,那么你和说寻找到一个职业杀手更难没有本质区别,因为你陷入了一个误区,而这恰恰是《职业杀手》表现出来的。
剧中盖瑞独白说,“我一直觉得很不可思议,竟然有人相信十分钟前才认识的人,愿意拿不多的钱,帮他们行凶杀人,而不怕被判死罪。
”“他们的天真、执着实在令人羡慕。
”而他的“客户”来自各行各业,有石油工人、猎人、音乐人、富婆、中学生……,简直就是世间芸芸众生。
《职业杀手》剧照为什么会这样?
杀人这么严肃的大事,搞的这么不慎重、不严谨,这不是其他杀手题材电影的剧情啊,哪个是真实的?
你看其他电影,那些雇佣职业杀手的哪有普通人,要么是在大落地窗内,衣冠楚楚者的大人物对着一面墙大的显示屏指点亚非拉局势,要么是腰缠万贯,嘴叼古巴雪茄,手拎1982年拉菲的大富豪,那样才能衬托杀手那天地惊、鬼神泣的“事业”之险峻与料峭啊!
你再看盖瑞那弱不禁风的样子,配上和他交谈的、揣着薄薄钱袋的衰样“客户”,怎么看他们的互动像中国白领公司搞年会的小品表演。
不过剧情可能有夸张,那些有需求的这些“客户”可是真实存在的,因为盖瑞的主要“客户”就是他们。
据《德克萨斯月刊》报道,盖瑞在家中通过黑色电话获取案件线索(线人提供,可想而知,找杀手是件半公开的事)。
请他实施暗杀的人,都不是经验丰富的罪犯。
“我的人民一生都遵守法律。
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从未收到过交通罚单,”盖瑞解释道。
“然而,他们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感到如此沮丧,以至于他们认为除了消灭造成他们沮丧的人之外,他们别无选择。
他们都在寻找快速解决方案,这已经成为美国方式。
”这是原型本人的话,不是台词,美国人民是不是蠢萌到家?
盖瑞·约翰逊是越战退伍兵,他是在80年代末正式投身这一行,很难想象,当时的美国人民就这么超前了?
知道去找杀手来对付自己的仇敌了?
假如盖瑞60岁退休(2007年),那么他工作区间在1990-2007。
说到这,看到美国普通人笃信杀手能满街找,很想知道这个时间段的中国人在做什么。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80年代末兴起的气功热,在九十年代进入高潮,那时的中国人岂止是热爱,简直是进入癫狂状态,人手一个铝锅,挥动划拉着勾取天地之精华,戴在头上接收大自然的磁场,罢了,罢了,比起相信到处有杀手的美国人,中国人似乎也离谱,还是说回美国人的蠢萌吧!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气功热的闹剧据说2006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做了个调查,发现有63%的18-24岁美国年轻人无法准确指出地图上伊拉克的地址,可这年美军正在攻打伊拉克啊!
想想也是,那些年,美国人认为杀手可以在酒吧/夜总会托人找到呢!
虽然美国人不一定是受本国电影影响,1967年法国意大利合拍的《独行杀手》,风靡全球,里面杀手谁演的,阿兰·德龙,这个帅哥杀手,早就就被全世界观众记住了,美国人当然也记住了。
再回过头去说《职业杀手》,一言以蔽之,这部电影根本就不是什么杀手题材,它就是嘲讽蠢萌的美国民众,浅薄无知到居然会相信这个世界有为他们准备的杀手,全然不知道自己这么做的悲惨后果。
现实中的盖瑞曾经说过一个案子,这是他接的第一个“杀手”身份工作。
37岁的造纸公司实验室技术员凯西·斯科特在结婚四个月后,想找人“消灭”自己的丈夫。
盖瑞化妆成摩托车手在保龄球场与她见面,女子愿意以100美元定金约请盖瑞实施谋杀计划,而她最终被判处 80 年监禁。
因为把一个雇凶念头付诸实施,就遭遇如此重的牢狱之灾,真是作死,这不是典型的美国式蠢萌吗?
《职业杀手》剧照多说一句,20年过去了,现在美国人聪明了吗?
看起来没有,别不信,你看看2020年,时任总统的特朗普说用紫外线或注射消毒液清除病毒,他只是说着玩,结果引发了一些美国市民口吞消毒剂和清洁产品的荒诞事件。
蠢萌不仅会传染还会遗传。
上帝保佑美国。
不过美国人有个值得全中国人尊重的一点,那就是当他们生活不好了,会用手里的选票四年后选上另一个人,以惩罚现有的领导,当然,新上来的未必完美,但是至少让他们在台上时,眼里有国民。
哦,天哪,我也蠢萌了,美国人有选票是宪法规定的。
-微信公众号“洛城老徐”
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犯罪题材的内容在美国那么受欢迎。
男主开头引用尼采,过危险的生活,算是点题了。
把问题抛给学生,其实也是在让观众思考。
电影中,男主在草坪给学生上课时候的讨论内容,是在证明主角选择的合理性。
讨论的是回到新石器时代的思想实验,没有法律、国家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如果对群体的生存发生了威胁,大家怎么办?
答案是处死。
男主的总结,历史上人类确实如此对待那些威胁到人们“生存”的人,而这种做法不但使得人类社会得以延续;而且也对人类的基因进行了清除调整,使那些暴虐基因慢慢消除,可以说是进化过程中的人工选择。
在前半部分有一段男主跟前妻的对话,前妻大概是说,最新的研究证明,人是可以在成年之后改变自己的人格的(过去通常认为,成年之后,人的人格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
男主以自己的行动对此进行了展示,以电影结局给中毒倒地的同事头上套上塑料袋为标志。
当然,男主的转变也并非一蹴而就,草坪演讲,学生们就发现了,这位过去看起来呆头呆脑的老师似乎hot了。
为什么犯罪题材受欢迎?
因为犯罪是走出舒适区的一种方式,给生命带来“刺激”,是一种尼采所说的危险的生活,让你感觉到自己还“活着”的方式。
人们寻找生命寻找自我的方式有很多,很长时间里,去一个空间上的别处旅行承担了这种责任。
后来,去别处旅行已经不够了,人们开始穿越,把自己投放到一个时间而非空间上的别处。
再后来,人们开始为自己创造多元宇宙,这就是《人生复本》想要表达的。
我们该怎么过好这一生?
记得某个电影播客里说这是所有电影的主题。
那么,这是所有音乐、书籍的主题吗?
旅行、穿越、多元宇宙,其实都是在走出自我、跨越边界,把自我置于陌生之处,感受生命的鲜活。
(有些)犯罪其实也是如此。
而大众欣赏犯罪题材更是如此,把自我带入其中,感受打破边界带来的刺激。
以这样一种危险的方式,感受生命的鲜活。
社会的结构、文化的习惯,都是轨道,让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得以绵延。
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朝朝暮暮也许不够。
冲出轨道的个体来到无人涉足的荒野,这里有前所未见的世界,也有前所未见的危险和恐惧。
一个男人的成长少不了另两个人,一个是女人,一个是坏人。
女人这点比较好理解,歌词里不都这样写的嘛,为了她崇拜的目光,为了她温柔的一吻,叫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男主虽然一出场就具备某种灵活度,不拘泥于做某一类人,说他是教授吧,他是卧底,说他是卧底吧,他也是杀手,说他是杀手吧,他是个警察,说他是警察吧,他其实做着演员的工作,但说他是演员吧,他其实是个情种。。。。。。
不过他在片子里的重要改变还是由另一个人带来的,答案就是女人,对女人的追求和爱慕让他打破结界,变成了一个更好的男人。
旁白里也是这样说的:在这段时间里,爱改变了我。
最后在盖瑞和阿朗之间找到平衡,毕竟人生很短,要活出自己,这个女人我对她一见钟情,她最后让我成为新好男人。
坏人这点我想到的是另一部电影《老狐狸》,讲的是老好人男主需要在传统观念浓厚,代表善的父亲和自由灵活高,代表恶的老狐狸间做选择,他到底选择继承谁的衣钵,做怎样的人。
《老狐狸》这片儿我觉得它就像其他台剧和台影一样,总是很纠结,一方面台湾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对人性之恶这部分很擅长思考,有好奇并且愿意深挖,甚至片中老狐狸和北野武都有几分相似;另一方面,他们对恶有好奇又担心好奇害死猫,想变得坏一点又不想完全认同坏,成品就总显得拧巴,故事里处处是对坏的向往又处处是传统道德规训的影子,什么父亲的背影了,老妈妈的遗照啦等等,都是最能戳中国人心巴的符号。
《职业杀手》相比之下就干净利落多了,没什么道德规训,枷锁束缚,如果坏一点能让我过得更好,坏一点又有何妨,它还把这种坏解释成迎接生命里的各种可能,任何问题都给到个开放式的答案,也允许我有千万种人设,选一个最舒服的去过日子。
所以对女人的欲望和追逐成就男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能拓宽这个道的界面,不至于太拘泥于道的坏人也可以成就男人,要想成为牛逼的男人,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解放你身边的女人,允许她变坏,处处限制担心,害怕女人强大起来的男人,只有做怂包的命。
犯罪 剧情 卧底 爱情 DDDDD 这简直是太坑人了,我咋觉得警方在钓鱼执法啊!
盖瑞在遇到麦迪逊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一度觉得麦迪逊好可怕,就像一只黑寡妇蜘蛛,甚至以为她也会干掉盖瑞,没想到最后是幸福的大结局。
影片质量还行,前面60分钟没啥意思,一直在重复钓鱼执法,从61分钟盖瑞和麦迪逊遇到麦的前夫雷开始有意思了,尤其是盖瑞和麦迪逊俩人演戏糊弄警察那最有意思,麦迪逊不简单,头脑清楚反应快,这女人智商高啊!
不过从整体来说,影片有点鸡肋,我给3星6.7分!
周六下午,忙活完了所有,还有两个小时到五点(接崽崽),想着正好一部电影时长,安排!
原先以为动画片杨戬是我没看过的,结果看了下影片简介,发现之前和猫猫去影院看过(居然毫无印象),作罢,于是继续找片,猫猫问我想看什么类型的,想了想,说,想要快乐的喜剧(对,不要黑色喜剧,看完更累),生活已经这么苦这么累了,不想再看“立意深远”的影片了。
于是猫猫提议了这部影片,一听简介,妥,很有《王牌特工》的意味,安排!
【剧透开始】盖瑞是一名大学教授,教心理学和哲学,喜怒不形于色(扑克脸),性格孤僻(喜欢独处和观鸟),同时是警局的兼职人员,提供相关专业咨询服务。
因警局中扮演假杀手的警员犯事儿被停薪留职120天,而任务不能断,于是警局请求盖瑞扮演杀手钓鱼执法。
盖瑞非常忐忑,上阵后表现优异,非常迅速就获得雇主的信任,在获得酬劳后立即实施抓捕。
为了获得各类雇主的信任,盖瑞运用心理学研究不同个体的心理偏好,让抓捕率一路上扬,警局十分满意。
在一次行动中,盖瑞遇到麦迪逊,一名漂亮的、有个人抱负却被有钱老公限制个人发展的少妇。
盖瑞一见钟情,不忍将其抓捕,于是说法麦迪逊放弃雇凶杀人,放其回家。
之后麦迪逊和盖瑞有过几次约会,其中一次被麦迪逊老公发现,也被那名停薪留职、被盖瑞顶替职位的警员发现。
后传来麦迪逊老公被杀的消息,盖瑞去找麦迪逊,麦迪逊坦言是她杀了老公,盖瑞也揭开了自己的伪装身份,表露真身,两人不欢而散。
警局将麦迪逊列为嫌疑人,讨论时盖瑞保持镇定,没有向警局袒露自己与麦迪逊的情感。
在停薪留职警员的拱火下,警局派出盖瑞带着窃听器前去找麦迪逊对质,盖瑞临危不乱,欣然领命,在敲开门之前就在手机上编好了言语,开门后,麦迪逊迅速get,两人配合默契上演了一出不知情戏码,麦迪逊摆脱了警方嫌疑。
正当两人以为就此埋天过海时,盖瑞在晚间回到麦迪逊住处时,发现停薪留职警员也在,已然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麦迪逊在酒中下药放倒警员,盖瑞经过利弊分析后,判断警局也早已对这名劣迹斑斑的警员早有不满,而其对他和麦迪逊也是莫大的威胁,决定将其做掉。
后面镜头一转,麦迪逊和盖瑞前往某地旅游,麦迪逊的出色工作表现得到某组织工作人员的充分肯定,而盖瑞则一如既往淡定,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剧透结束】最魔幻的是,当全片结束后,居然出现“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并附上了一名警员的照片,是一名大学教授兼警局技术顾问后兼职杀手,同时还是越南老兵。
影片注明,该警员零谋杀(并标注片内最后的谋杀情节纯属虚构)。???
啊,不是,这部如此搞笑夸张的影片,你告诉我是真人真事改编?
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远比艺术精彩。
其实看到盖瑞和麦迪逊互相坦白的时候,有点担心两人就此一拍两散。
后续在警局内分析麦迪逊的嫌疑时,心也掉到了嗓子眼,在交代还是不交代间反复摇摆,万万没想到两人如此默契,在警方监听下完成了如此一场完美表演,到此处其实已经非常欣赏麦迪逊——美貌又不失智慧。
某种意义上,这部影片男女主给我的感觉像是旗鼓相当的史密斯夫妇,而与前者的不同时,史密斯夫妇更多是互相防备和猜忌,而这部影片的两人是彼此绝对信任又配合默契一致对外,让人观感舒适。
在麦迪逊被停薪留职警员堵在家里、盖瑞又送上门的时候,也令人十分担心,男女主该如何处理——对,彼时作为观众的我也知道,最好的处理就是将其解决,可男女主若是手染血腥,又该如何开启新生?
好在,这不是国内影片,没有极为严格的审片制度,在这部影片里,男女主做出了最符合逻辑的处理,同时也因为两人的高智商顺利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舒坦。
或许有人会因为“杀人没有偿命”而忿忿不平,但怎么说呢,作为一个没有绝对是非观的人,在这部影片的情景设定下,我对这个结局感到十分满意。
聪明又有担当的人值得更好的生活。
P.S.莫名觉得男主像乔布斯(尽管我其实也不是很清楚乔教主到底长啥样)。
还有那种理性内敛的小表情,真是令人着迷(确诊自己是智性恋没错了)。
以上。
观看时间:20240720
看完全片,导演没听过,男女主没听过,其他配角都不熟悉。
究竟谁是反派也搞不清,但是,这部片子就是能让你坐在那里一气呵成,轻松愉快的看完。
男主盖瑞是大学教授,专修心理学,哲学, 同时偶尔兼职指导警察办案,类似钓鱼执法,阻止谋杀案发生。
没想到自己去成就了另一个自己的身份,罗恩–职业杀手。
人的同情心是好事,没想到女主更是心机妹,狠的一塌糊涂,你以为她很弱小。
结果下手比你狠。
片子最有意思的还是男主的嘴炮功夫,和他的聪明机智。
片子最后一段帮女主脱身手机贡献如何回答,那一段非常精彩。
百变罗恩的造型简直绝望了!
从一开始被推着鸭子上架,到后来挥洒自如,导演编剧演员三方功不可没。
近几年看过最开心的杀手片!
2024年6月8号 南京
一边是虚词诡说的杀手,一边是有心没胆的主顾,然而假作真时真亦假,当枪出现的那一刻,子弹到底还是射出了。电影似乎极力想呈现一种写实的氛围,结果在原本应该幽默或者凶险的地方力有不逮,主演们更是个个表现得处变不惊,导致总体节奏有些平淡。尽管有掉书袋嫌疑,本片在哲学上关于人格、谋杀的探讨依然是一个亮点。PS:本人对格伦鲍威尔这两年突然翻红一开始是觉得莫名其妙的,看过之后竟然能get到这种好好先生式男演员的魅力所在——当然也有可能是现在好莱坞歪瓜裂枣太多的缘故……
除了真实的部分还算有点意思,虚构的部分真是非常糟糕,故事讲述得不合逻辑。
婆婆妈妈磨磨唧唧喋喋不休,隔靴搔痒般始终进入不到主题,讲不好故事的电影技法再精湛也称不上佳作。
我还以为男主会面对femme fatale及时醒悟自救呢,结果来了个怪怪的黑化
女主很养眼
合格的喜剧小品。
最搞笑的是有原型而且原型没杀过人,在改编个什么东西
难以置信的是这竟然是一部根据真人事件改编的电影,当然为了故事性和冲突性加了一些夸张和离奇的情节….7.5分
杀了两个人心态还这么好,嬉皮笑脸给娃开玩笑。变态杀手!剧本不行。
有点意思但是不大,越到后面越疲乏。
超无聊,哪里搞笑了,一点儿都不喜剧,尤其讨厌男主这张嘴脸,看着就不舒服
我要看的电影是职业杀手,不是职业教授兼职警察的伪杀手,这就是国外的杀手版的钓鱼执法吧,
这电影的愚蠢开头让我一点没有期待它好看,结果越来越棒。懂哲学的男人活学活用,可以让自己充满魅力,可以副业起飞,可以做睿智杀手,可以帮女人成功脱罪。大家好好学习吧。
前半段飾演不同的人去放蛇還挺有趣的,後半段故事也太懶得編了太順了就完結了,還以為好歹搞個女主腹黑的反轉結果就相親相愛的結束了???太無聊了也
披着杀手电影外衣的糖水小片,男女主的台词对话很有趣味。反高潮结尾略无感。
浪漫幽默新黑色电影,good,男主角从Gary变Ron,说你可以成为任何人,看完之后我直接想听劝爆改自己,化身帅气潮男,变回E人,变为生活易如反掌的人,变成Zelda,成为早睡早起健康人,成为内心平静的人,成为再也不看阿德利亚阿霍纳演电影的人,因为唯独她我是真的顶不住啊。
格伦·鲍威尔,第一,本子挑得不错(当然他也有编剧署名);第二,多种卧底身份的切换也彰显(给观众/给各种资本、制片人)其多变的演技,属于非常恰当的植入了(给演员本人打广告),多赢了,也侧面论证了第一点。虽然整个警局貌似就一个警探断案显得略有儿戏,但不要纠结,轻松一点,这又并不是硬核纪录/犯罪侦探片。24/06/07
林克莱特真是导演中的nerd代表,拍个neo noir也是这副slacker慵懒气
43分钟之前,《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现实版本+最常见的见色起意。滥俗的见色起意。帅和美,再有些性格张力,在“性”上真的可以省很多事。说句旁的,一胖毁所有。/43分钟进入到恋爱段落,故事才开始有魅力。/77分钟,丈夫死了。那个悬念挺抓人的,但很快就破了。/90分钟,男女主双簧挺有意思的,那场戏很好。但铺垫90分钟就为这一场有点…浪费。/去吧,都去爱上一个说谎者。我个人不喜欢这个剧作的结尾,但这个结尾没有影响我的打分。/原型更酷一些,因为他没有谋杀别人。/对了他还有一点值得学习的是,前30分钟虽然略不够劲,但我不能倍速,是看下去才发现那些信息不用认真对待的。
动作标签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