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冷静很缜密的剧,真正想让观众接触到恶,明白恶的起源,像用一把手术刀切割人的心理。
目前看到第三集,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剧集对杀人犯罪这一行为主打的并非是构思一个故事这么简单,了解杀人犯背后的家庭环境,这个很好,但是但凡一个杀人犯都要把罪证归结于家庭还是很单一的,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其次,男主的态度真的很奇怪,他是一个理想化理论化的探员,引用长篇大论和一些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是却并不考虑听众的感受。
因此,剧中他对杀人犯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他鼓起勇气耐着性子和杀人犯聊天,去倾听他们背后的故事,做别人不屑于做到的事,究竟是出自于个人目的,完成他内心伟大的志向,还是去改变人类。
如果是前者,那么对于男主来说,研究犯人成为了他实现自我价值的跳板,就像老探员bill说的老太太死了,他却在高兴思路的正确,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初衷,不太喜欢这个主角,演员演技尚可。
3.对于部分场景看得还挺难受的,在审问老太太杀人犯的时候导演可以剪辑了对话使对话变得咄咄逼人,感觉像是抱着一种猎奇和期待的心态来对待尚未定罪的嫌疑犯,之后的庆功这么看就太讽刺了。
2024-2-7很精彩的心理惊悚剧,看到结尾竟然浑身战栗,一个警探竟然得到了连环杀人犯的同理心,太讽刺也太震撼人心了。
其实,心灵猎人会不会是kamper呢,他善于伪装,洞察人心的同时善于玩弄人心。
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就明白霍顿是个怎么样的人,穿着朴素的西装和旧鞋子,浑身难以掩盖的紧张和害怕,只要少加施以善意再讲述一下自己过去的人生,霍顿肯定会同理心大泛滥,这样一个大气凛然,正义朴素的警探稍微引导一下就可以把他变成一个连环杀人犯。
kamper根本用不着说谎,他只要有选择的说些真话便可以轻易取得别人的信任。
然后,不停地给他写信,粉色的信封,精致的卡片,礼貌的用语,每个细节都是发自内心地精心设计过的。
难怪这样的人会成为一个杀人犯,谁不会被他骗到啊,就连一向憎恶罪犯的比尔都感叹kamper的友善。
像史派克这样的犯人才是装腔作势的弱者,只敢残害比自己弱小的生命,看似凶狠无比却遭到监狱里其他人的凌辱,现在回想一下,那刺青也幼稚得可笑。
优点:1.几个人物刻画得很好,尤其是几个杀人犯,比尔这个人物本来可以更加出色,但是在三四集里被写坏了。
2.情节安排非常厉害,头两集成功地吸引了我的兴趣,但是中途换了导演之后垮得厉害,3-4-5-6这几个案子拍得令人可笑,尤其是那个三人案,姐姐和姐夫联合男友杀了一个女孩,这么复杂的案子以一个轻率的方法处理,很可惜。
是真正让霍顿怀疑自我的那个案子,本来可以好好写写的,沦为了一个推动故事情节的工具。
但是从女鞋案开始又渐入佳境,没有异装癖也没有性别认知障碍,那个犯人只是单纯迷恋女鞋,或许是被高跟鞋优雅的曲线给迷住了,同时外界的两个女性对他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这燃起了他的兴趣同时伴随着青春期性欲的觉醒和燃烧,女鞋变成了性的物品,里面大有文章。
加上之前霍顿已经开始怀疑这项工作到底能不能被运用到现实里,霍顿开始思考怎样把理论更好地运用。
因此,对待校长的时候他便参与进去,哪怕校长真的没有过错。
(但不得不说摸脚丫这个一般家长都会接受不了的吧……)校长的例子让他进一步怀疑自己,这个项目一开始是为了深入了解犯人内心,总结犯人的经历并分类,用以预防犯罪的发生,初心很好。
但是既然已经是预防,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会不会犯罪呢,犯人会不会反过来利用这些理论呢,很有思考的空间。
这么有开拓性的项目遭到了开拓者的怀疑,同时女友也分手,同事也疏远,霍顿自然而然地感到痛苦和迷茫。
所以他来到了医院,来见kamper,而这些心理也肯定被kamper所洞悉,西装越来越新,皮鞋越来越亮,人却一脸菜色,再结合报纸,用脚趾头都能想到霍顿的心理,那个拥抱简直是神来之笔。
剧情可解读的空间很大,很可惜被砍了。
3.台词写得很出色,尤其是kamper几场戏。
几场对话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4.男主角演技慢慢变好,尤其是结尾,肉眼可见的进步。
在中间两人搭档的时候,霍顿真的巨令人讨厌,但还是被kamper几个演犯人的演员秒杀。
缺点:节奏偏慢,张力主要靠台词和演员来呈现。
减分主要集中在中间其他导演的几集,极其温吞,办案全靠编剧现编,尤其是霍顿和比尔几乎是逼供和诱骗的手段看得火冒,差点弃剧,幸好坚持到了最后。
四星半
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一个好人为了保护好人,思维都变成了坏人从而去打击坏人。
那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所以,没有人愿意去思考,为何罪犯要犯罪。
只要把他们想象成疯子就好,不要去想为什么会犯罪,想都不要想。
因为当我们理解了罪犯的思路,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与罪犯无异。
那么我们跟罪犯,区别在于什么?
仅仅是我们还没犯罪吗?
可是罪犯没有犯罪之前,想法也是一样的。
他们之所以成为罪犯,而我们不是,仅仅就是在某一天,他们实施了犯罪。
那么有着同样思想的我们,会不会在某一个契机下,也成为了罪犯呢?
而其他处在同样环境,有着同样想法的人呢?
我们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罪犯,越来越多的痛苦。
而同样的环境也会造就越来越多同样想法的人。
当我们不断地吸收,不断地变化,我们最后,会是什么?
那些处在与罪犯同样环境,但没有犯罪的人,以后又会是怎样?
驱使罪犯屠宰民众的力量,最终有一天也会屠宰我们。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现实中的Robert,Ed和John
John Douglas,原作者,全剧也是基于他在1995年出版的回忆录《Mindhunter》改编。
(剧中Holden的性格设置和John Douglas在书里体现出来的差异挺大的。
Douglas本人的声线和外貌也不太搭,第一次听惊到了……)Douglas出生于1945年,早年曾在军队服役。
退伍后从事犯罪学研究, 侧写专家,前FBI组织BAU(行为调查支援科Behavioral Analysis Unit)主管,为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犯罪行为分析及现代刑侦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对抓捕美国连环杀手居功至伟。
1977年,Douglas调入行为科学科,当时该科的主要精力还是教学,正是 Douglas深入研究罪犯心理,与在押的数十名重犯访谈,系统总结出了一套对罪犯侧写的方式,在他的努力下,1978年,FBI正式批准行为科学科为各地警方人员提供罪犯心理侧写的咨询,Douglas也成为了第一个专职侧写的FBI探员。
作为首席侧写师,Douglas协助警方破获多起重大案件,为 FBI挑选并训练了其他侧写师。
1990年,Douglas任行为科学科主管,正式将其更名为调查支援科(BAU),1995年退休后从事写作。
中文译本有《犯罪分类手册》,《心理神探》,《破案之神》(两册),《黑暗之旅》,《恶夜执迷》,《从哈佛来的大学杀手》。
Robert Ressler,1937年出生,2013年去世。
FBI探员,70年代和Douglas是同事,出版了四本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专著。
中译本有《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20年缉凶手记》。
Dr.Ann Wolbert Burgess,波士顿学院护理学教授。
1988年,Ann,John和Robert三人作为联合作者共同出版了《Sexual Homicide: Patterns and Motives》一书。
剧中三个角色是参考三位原型,选择了他们的一些经历,但是具体状况是原创的。
贯穿全季的“BTK杀手”,但还没有和FBI这条线搭上,现实中05年才被抓获。
本名丹尼斯·雷德,BTK是他自己取的名字,为“捆绑,折磨,杀害/ Bind,Torture,Kill”的缩写。
他的受害者包括7名妇女、1名男子和2名儿童。
他在1974年至1977年间共杀害7人,其间还向警方和媒体致信承认罪行,气焰十分嚣张。
沉寂25年后,又写信给媒体,公开1986年杀人的信息,在他落网后,警方发现帕克市1985年和1991年发生的两起杀人案也与“BTK”有关。
目前在监狱服刑。
原书出版的时候,BTK和绿河杀手都未被逮捕,Douglas对二人有所提及和分析。
Ed Kemper,1948年出生,真人身高达到2.06米,体重140公斤。
15岁枪杀祖父母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和医生们关系良好,甚至还会让他参与管理。
出院后杀死六名女学生,因而被称为“女学生杀手”。
在杀死母亲和母亲好友后主动自首,被判处终身监禁。
本人极其聪明,有很多采访视频,非常健谈,剧里一些台词是他采访时说过的原话。
由于剧中Ed Kemper戏份很多,加之本人仍在监狱服刑,有在讨论他会不会看到这部剧。
Jerome Henry,在1968——1969年,杀害了至少4名女性。
1969年被判处终身监禁,2006年死在狱中。
Richard Speck,1941年出生,少年时期就屡次犯罪。
最为出名的罪行是在1966年,潜入南芝加哥社区医院的宿舍里面劫持了9名护校学员,强暴并杀死了其中的8人,幸存者躲在床下逃过一劫。
1967年被判处死刑,1973年改判为300年监禁。
1991年死在狱中。
Darrell Gene Devier,1979年,Devier强暴杀害了一名12岁女孩。
1995年被执行死刑。
Monte Rissell,在1976——1977年,18岁的Rissell强奸杀害了5名女性,还涉及十二起强奸案,被判处终身监禁。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硕士,看了龙勃罗梭和其他相关的论文,有过这方面思考。
零几年北大法学院有几个老师搞过这个项目,刘艳红教授也有参与,当时也是想的从犯罪人的生活背景和心理学分析犯罪的提前预防,和监狱的管教的实际效果,以便正确量刑和确立有效的监狱管理模式。
讨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模式可以分为天生的犯罪人和后在的,后在的犯罪人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平等对待甚至是虐待(一定意义上的犯罪)导致人格不健全,一步一步走向反社会意义的重大犯罪,在量刑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减轻,并在监狱进行分类管理关押?
2,对犯罪人的减轻处罚是否是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二次犯罪?
3,少年犯罪人与成年犯罪人关押在一起会导致交叉感染,所以产生了少年法庭和少管所,那么少年们关在一起是否也会相互学习犯罪方法?
4,如何预防犯罪人出狱后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发生《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情节?
正如剧中的ED,他的母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施加了太多的负面的影响,父母的性别观点,离异父母转移对对方的恨于无辜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着犯罪,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对社会进行犯罪,这些人被法院判决死刑,无期,7年以上的长期刑罚。
然而有的罪犯结了婚有了孩子,这又是不是整个社会对孩子的(合法)的犯罪?
就这样,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犯罪循环。
以上都与本剧没多大关系,只是个人没有答案的思考。
毕竟大卫芬奇,享受这10个小时吧
《心灵猎人》(或心理神探)是大卫•芬奇执导的一部美剧。
当一部美剧可以大肆宣扬其导演是谁的时候,事情就变得特别了起来。
著名电影导演执导美剧的情况,这些年开始变得越来越多。
随之而来的是关于电视剧电影化趋势的诸多讨论,这一点我不去谈论。
主要说说这个剧的内容本身。
这个剧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罪案悬疑剧(当导演是大卫•芬奇的时候,想常规也是不可能的),我更倾向于把它定义为以罪案为背景的历史纪实剧。
它展现的是“犯罪心理学”实践之初的面貌,以及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系统性运用的开端,承载这些内容的主体是FBI的BSU(行为科学部),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摸索。
关于“心理画像”最有代表性的美剧就是《犯罪心理》了,BAU(从BSU改名)的成员们通过这种技术协助全国各地的警方追捕连环杀手,一集破一个案子,神乎其神,这已经是“心理画像”和VICAP系统的成熟阶段了。
如果以《犯罪心理》作为一个参照的话,本剧就是讲述的BAU前辈们的创业史,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那时关于“犯罪心理学”的运用才刚刚开始,甚至连“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这个名称都还没有正式确立。
《犯罪心理》之后,关于“心理画像”“读心术”“微表情”之类的影视剧多了起来,某种程度上讲,犯罪心理学在真实案件中的作用被影视剧和小说等虚构作品神化了。
因为在这些虚构作品中,由于情节需要,案件最终必然成功告破,但真实情况绝非如此。
本剧展示的大概就是真实的情况,BAU的前辈们是在探索、试错、争议甚至是失败中一路走到今天。
(下面从多个方面开始对本剧的简单梳理,必然涉及剧情内容,但这应该算不上什么剧透,因为不会涉及什么核心悬念。
不过实在在意的就不要往下读了)主角原型
道格拉斯的原著本片的两位FBI探员主角霍尔登•福特和比尔•坦奇的原型是谁?
基于本剧是改编自约翰•道格拉斯和马克•殴夏克的纪实小说《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Mind 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这一事实,年轻男主角霍尔登的原型自然被认为是约翰•道格拉斯自己(已经有过太多以这位前FBI探员为原型的角色了,比如《沉默的羔羊》里的杰克•克劳福德,《犯罪心理》中的杰森•吉迪恩,甚至后来加入的大卫•罗西也被看作这个原型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对应约翰•道格拉斯当时的工作情况,不难不发现本片中年龄较大的探员比尔,即时任BSU负责人的原型是罗伯特•雷斯勒。
左:雷斯勒 右:道格拉斯约翰•道格拉斯和罗伯特•雷斯勒,此二君可以说是“犯罪心理画像”的先驱,是70年代在FBI中系统运用犯罪心理学于实践的最核心人物,后来离开FBI后都著作颇丰。
事实上,在此二君之前还有两位先行者,即霍华德•提顿和帕特•姆拉尼。
其中,霍华德•提顿是在FBI首开“犯罪心理学”这门课的人,授课的内容主要是之前未被侦破的案件(这就与本片二位主角的探索有了本质不同)。
二位主角在人物设计上的某些思想和行为的出处应该来自于霍华德•提顿,说一点较为牵强的吧,二主角的名字霍尔登(H)和坦奇(T)的首字母放一起刚好是霍华德•提顿名字的首字母。
上面这个论据过于牵强附会了,我承认。
我只是想借此说明二位男主角并不能完全对应上约翰•道格拉斯和罗伯特•雷斯勒。
本剧在人物原型基础上做的改动还是挺多的。
比如,采访在狱中服刑的连环杀手这一想法是来自于罗伯特•雷斯勒的(即剧中的比尔•坦奇),也是他带头实践,建立了自己的小团队,约翰•道格拉斯是其中的核心成员。
剧中反了过来,把想法的发起方改成了年轻探员霍尔登•福特,这在剧情上的效果无疑更好。
此外,霍尔登•福特开场是以人质谈判专家的身份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后来对犯罪心理学更感兴趣并决心实践,但实际上,真正的人质谈判专家也是罗伯特•雷斯勒。
约翰•道格拉斯当时作为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探员,主要还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和罗伯特•雷斯勒共事。
顺带一提,剧中他们用来做人质谈判教材的影片是特吕美执导,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热天午后》(1975)。
列出以上种种剧中人物与原型的不同,并不是要挑刺,正好相反,我认为以年轻探员为绝对主角的改编是相当成功的。
霍尔登•福特也走出了一条让人惊叹的人物轨迹,甚至有人格黑化的迹象。
但这一点倒不用担心,毕竟是以真实人物约翰•道格拉斯为原型,再黑化也不会特别离谱。
不过转念又一想,导演是大卫•芬奇,这一点还真不敢打包票。
关于剧中人与原型,最后我想提这样一个观点:两位主角不能简单对应真实中的单一人物,他们的背景和特点更像是来自于多位FBI探员。
不论是是约翰•道格拉斯,还是罗伯特•雷斯勒,甚至霍华德•提顿和帕特•姆拉尼等人,他们的生平事迹,性格特征被编导切碎成了很多片儿,分别糅合在两位男主角身上,再辅以一些原创内容。
所以两位男主角可以说是这些原型的合集,也让他们看起来即有点像A,又有点像B,有的地方还能看出点C或D。
<图片4>安娜•托芙饰演的女博士原型就比较单纯了,就是安•伯吉斯博士(Ann Wolbert Burges)。
这个人物是作为学术界进驻FBI发展“犯罪心理画像”的代表。
采访对象全剧作为主角采访对象的连环杀手一共有四个,分别是艾德蒙•肯珀、蒙特•里塞尔、杰罗姆•布鲁多斯、理查德•斯派克(按出场顺序排列)。
其中,第一位出场的艾德蒙•肯珀占的戏份最多,对剧情起的作用也最大。
可以说,这个人是本剧中连环杀手这一群体中的主角。
这个人物本身也是最有戏的一个,身高两米多,智商高达145,相当健谈,相比其他罪犯,与他交谈是最容易的。
连道格拉斯自己都写道:“我必须承认,我喜欢艾德,他很友善、开朗、敏感,并且很幽默。
”正是因为这种给人的印象与此人犯过的案反差如此之大(至少要为8起谋杀案负责,其中包括自己的母亲,但绝大多数受害者为女大学生,所以他被称为“大学生杀手”),更加印证了犯罪心理学亟待在实践中被发展和完善。
也势必让人们做出观念上的改变,所谓“变态连环杀手”,很多时候看上去并不是什么穷凶极恶之人,其中有的还看似人畜无害,甚至讨人喜欢。
在没有露出最狰狞的那一面前,他们或许就跟街上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
想起《杀人回忆》里宋康昊的角色终其一生都在追捕的那个凶手,影片最后他问一个目击者凶手的样子,那人答道:记不得了,很普通,很普通(大意)。
艾德蒙·肯珀,左为剧照艾德蒙•肯珀有着连环杀手中少有的“自省”意识,他想要了解自己的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于是在监狱里大量阅读心理学书籍。
在与探员们交流中,他可以很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好像是在说另一个人),但绝对没有对受害者表现出怜悯或悔过,反社会人格在此彰显无疑。
这四个采访对象中,从头到尾都完全不承认自己犯案的是杰罗姆•布鲁多斯。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布莱特•E•特维把他作为自己“行为证据分析”研究的重要例子。
大概就是说,罪犯是会撒谎的,但证据不会。
从理论上,这就与当时的其他画像专家不同(他们更注重收集和分析数据),特维可以说是自成一派。
杰罗姆·布鲁多斯,左为剧照剧中对特维的理论进行了演绎。
对于满口谎言的布鲁多斯,能击倒他的只能是证据(物件),男主角霍尔登把这一想法以道具的形式呈现。
击败布鲁多斯的是一双高跟鞋,这直接让对女性鞋子具有强烈迷恋的他当场就犯,那是内心深处的一股不可遏制的冲动。
霍尔登就此总结每一个罪犯都能被某种东西打开内心之门,想找到这样东西必然要从心理分析入手。
艾德蒙•肯珀和杰罗姆•布鲁多斯是许多心理学家和FBI探员重点研究的对象,他们案例的共同点都是受母亲的影响(暗合弗洛伊德的理论)。
至于其他罪犯的斑斑劣迹,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有兴趣请自行查阅。
推荐一个专门总结这些谋杀犯的百科:http://murderpedia.org/,英语还过得去的可以看看(注意批判性的看,免得着了他们的魔,别问我为什么知道)。
实时案件 在本剧的时间轴上处于正在进行状态的案件有4起,其中3起分别是袭击老人与狗案、保姆被杀案、12岁鼓手队长玛丽被杀案(自己总结的名字,方便叙述)。
以及一起还称不上案件但对剧情有关键作用的“校长事件”。
还有一起贯穿始终的大案在后文从会提及。
这些案件与主角们对罪犯的采访并行,其目的在于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用实践来检测主角们在犯罪心理学尤其是心理画像上的努力。
以此给观众展示他们总结的那一套到底有什么用。
从案件的排铺看,呈现的是他们的进步,这是一条明显的往上走的线。
直到最后的鼓手队长一案,让他们名噪一时。
这个设计与事实是基本相符的。
稍有一点不同的是,他们的团队最早使用心理画像帮助地方警方办案是1979年10月发生在纽约的卡尔米•卡拉布罗一案。
当时在确定凶手为卡拉布罗后,纽约的一名警督感叹他们的心理画像之准确,就差把凶手的电话号码直接写出来了。
石头与凶手剧中放在最后的鼓手队长玛丽被杀一案,也是道格拉斯的团队最早参与的案件之一,时间上只比上述案件晚了两个月左右。
如剧中演绎的那样,这个案子对霍尔登(道格拉斯)个人声望的提升起了很大作用。
原因就在于他那设计独特的审案方式。
他认为需要制造让吉恩感到恐惧的审问环境,其中最重要的道具就是一块沾满血迹的石头。
本剧故事层面到此结束,实际一切才刚刚开始。
背景:陌生人杀陌生人 陌生人杀陌生人的案件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了,是心理画像能够在70年代兴起的一大背景。
美国各地警方的办案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困难。
一般来讲,在彼时的美国,警方办过的大多数谋杀案的被害者都是被关系亲近的人所害,如配偶、亲戚、邻居、同事等。
动机大多是一些利益或情感纠葛,警方的办案过程也因此变得简单。
但当情况变成陌生人杀陌生人的时候,动机就变成了一个大问题,地方警察开始摸不着边了。
30年代的“杜塞尔多夫吸血鬼”彼德•库尔腾的一席话也算是为后来的连环杀手们代言了:“我不是因为爱或恨而杀人,我在有谋杀冲动的时候会选择任何一个人。
”在普通人被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谋杀案越来越难办的背景下,对此类谋杀案系统性的研究并实践势在必行,这一重大责任就落在了FBI里的BSU的先行者们身上,亦即本剧的几位主角。
他们迫切的需要总结这类凶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以便在实际发生此类恶性案件时对地方警方提供帮助。
想要深入了解连环杀手的内心世界,没有比和那些在狱中的凶手们面对面来得更直接的了。
看似顺理成章,但在他们之前,没有执法机构这么做过。
因为这后面有着道德的承重枷锁和某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剧中有相关情节展现地方警方对查尔斯•曼森这样的人(如果可以称之为人的话)是多么的嗤之以鼻,光是提到这个名字就怒从心起了,更别说把他当成研究对象,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主角们执意要这么做,这一决定是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的。
剧中的女博士作为学院派的代表是同意两位男主角这么做的,在她看来在全美各地监狱的连环杀手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与其让这些十恶不赦的怪物在狱中等死不如让他们对社会还有那么点作用。
于是,在那些年里,雷斯勒和他的团队几乎采访过他们能采访到的所有狱中服刑的谋杀犯。
不过,长期与怪物打交道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在现实中,雷斯勒和他的团队一路走来也有些不堪重负。
他用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和怪物作战的人必须确保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不会变成怪物。
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所以,剧中的主角们随着剧情的深入,脚步越来越沉重,生活的方方面面变得不受控制。
和怪物打交道,绝非常人能做之事。
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一般认为“变态杀人狂”只存在于西方世界。
但事实绝非如此。
说来有趣,美国认为“变态杀人狂”是从欧洲传入北美的。
学术与实践学院派和实干派之争也是本剧的一条重要线索。
作为学院派代表的女博士的同伴一开始就看不上FBI探员们,她说:“这些人已经达到了他们智力的上限,他们永远听不懂更深层次的话。
”满眼皆是清高和鄙夷。
而FBI或警方对于学界专家协助办案也多有质疑,指他们缺乏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
这些帮助警方的学院派大多是心理学家或心理医生,从事极端犯罪行为的研究。
说直白点,这些学院派带来的是知识和理论,但没有实际参与此类案件的专业经验,让他们无法对办案这件事情本身提供更多帮助,有时候反而提出了错误的侦破方向。
剧中的三人组就是在学术与实践的争论和摩擦中一步步走下去的,但更多的还是合作。
两位男主角也承载着把学院派的理论和执法机构的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的使命。
两位主角的原型后来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相关书籍被许多执法机构的成员们视为圣经宝典。
这个三人组作为先行者的一大成就就是以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一套体系。
比如,给罪犯分类,组织型和无组织型;各种专业术语的确立,包括“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这个名字本身。
这套体系让后来者可以直接使用,再不必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而这个未来我们在《犯罪心理》里已经看到了。
未来走向本剧内容的基本构成就是采访凶手+实际案件+三主角的生活,它的后续剧情也应该是在这一模式下填充内容。
采访凶手方面,本季中反复提及的最著名的那几个如查尔斯•曼森,山姆之子等应该会被拍出来,事实上,雷斯勒和道格拉斯最开始采访的就包括索罕•索罕(刺杀罗伯特•肯尼迪的枪手)、查尔斯•曼森和艾德蒙•肯珀。
也就是说,这季没出现查尔斯•曼森只是出于剧情编排上的需要,这种量级的研究对象后面迟早会出现的。
此外,我再提一个有希望在后面出现的罪犯,就是被称为“密尔沃基食人者”的杰弗里•达默,这个人在时间线上比较靠后,差不多90年代了。
雷斯勒把他称为自己采访过的连环杀手中最诚实和最合作的。
那时,雷斯勒已经离开FBI成为了一名独立顾问。
这也可以看作,在更长的时间线上,两位男主可能出现的变化。
实际发生的案件就不好猜测了,那之后大大小小的案子太多,是否被写进剧情还得看具体的需求。
不过,后面应该会有剧情来表现VICAP系统的建立,这个东西实在太重要了。
有了它,才能完成《犯罪心理》里表现的那样:加西亚键盘一敲,无数的信息就自己出来了。
其实,有一个真实案件的大幕在剧中已经缓缓拉开了,并且贯穿全剧。
就是每集开头会着一点笔墨的那个男人。
从地点、外貌、道具来看(最直接的还是有人称呼他为丹尼斯),这个男人无疑就是自称BTK(Bind,Torture,Kill)的丹尼斯•雷德。
丹尼斯·雷德,左为剧中截图作为一个连环杀手,BTK占据的时间线是1974—2005(犯案的时间止于1991年,但未被捕),由此可见,本剧引入这个人物是挖了一个大坑。
真要在剧中具体表现BTK的案子,本剧面临的是叙事加速和主人公的更新换代等问题。
我猜想,如果以目前的节奏,BTK应该还是以背景人物继续再贯穿个两三季。
这是放了一条很长的线,对于喜欢该剧的观众来说,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说一个巧合,BTK杀手于2005年被捕,那时这个恐怖连环杀手的真面目才被揭开。
2005年,刚好是《犯罪心理》的播出元年,此后,一播就是十几年。
犯罪心理画像是科学吗?
近年来的影视和小说作品对“犯罪心理画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演绎,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在那些神乎其技的演绎背后,很多人没有想过一个本质性的问题:犯罪心理画像是科学吗?
布伦特•E•特维直截了当地说:“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不是。
它是一种经过相关培训后形成的一套推理,而非科学研究。
”它更多是建立在猜测、假设或先验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有助于破案,但也不过是警方所拥有的众多工具中的一种。
这种工具的一大缺点是过于依赖运用者自身的直觉经验。
这种工具在早期的应用中常常是错得离谱的。
比如,在英国的一起案子中专家运用心理画像分析认为罪犯是一名身高190,精神有问题,刚刚来英国的黑人,但实际的罪犯是一名身高170,精神正常并且一直生活在英国的白人。
只不过,运用这一工具的专家们往往只会宣传他们的成功案例。
顺带一说,84%的连环杀手为白人,这也是剧中人猜测凶手时一般不考虑拉丁裔或非裔的数据支撑。
本剧中的“校长事件”可以作为一种警示。
相关领域的专家们几乎都呼吁过,犯罪心理学、心理画像或是行为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必须慎之又慎,尤其忌讳在没有实际案件发生的情况下就对人妄下结论(倒不一定是错误的结论,但却是不恰当的结论),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都无法承受的。
有时候,真的就会毁掉一个人的生活。
列出本文的参考资料来源,方便有兴趣的人查阅:《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 布莱恩•隐内 著化学工业出版社《FBI心理分析术》 罗伯特•雷斯勒,汤姆•夏希特曼 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 布伦特•E•特维 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遇上一部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神剧不容易,所以写起来话就有点多了。
但能力有限,做不了深入解读,只能对本剧及相关内容做一个简单梳理。
希望让没看过的知道它的存在,给正在看剧的人增添一些乐趣,给看过的人多出几分回味。
如果能勉强做到,便心满意足了。
如本文中有事实性的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光影梦里人”,欢迎关注!
)
经过学妹介绍,说这部剧开篇总提涂尔干。
作为一只学术狗,就抱着兴奋和好奇的心情用三天时间看完了第一季。
想到一些问题,分享如下:1、算是《犯罪心理》的祖师爷了,喜欢这类纪实+学术+剧情的片子,某一学科发展的过程以及各种术语出现的背景故事很容易让有学术背景的人激动兴奋。
2、男主女友的社会学硕士背景、嬉皮装扮、甲壳虫汽车(大众mini van的灵感之一)、Pot、酒吧搭讪大谈学术(涂尔干)等等等等都是本学术烟酒生追剧的理由。
但是之后女友的出现只是辅线真的是印证了“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的真理。
3、涂尔干不过片头有一个Bug, 既然酒吧偶遇的社会学女友提到了社会学和涂尔干,为什么不深入下去讲讲《自杀论》。
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女友更应该推荐这本书给FBI男友啊。
毕竟整部剧开始的研究以及研究得以延续的动机就是暴力杀人犯的先天性&后天性的讨论,以及连环杀人犯的共同的(悲惨无爱的)家庭&社会经历,基本是在寻找一种社会原因去说明人的暴力的后天养成性,包括男主去学校跟小朋友分享其研究的部分结果呼吁小朋友能够举报身边有“being mean to animal”的小朋友。
也是在希望从小就能杜绝这一类犯罪的发生,及时预防和矫正。
所以,我提到《自杀论》,也是想说明这一点,涂尔干这本书中利用和男主类似的方法——采样分析法,也是想说明人的自杀行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
也是因此,开篇的女主要提到涂尔干和“偏差行为”。
这本书成书应该是在100多年前,涂尔干从社会本质的角度,揭示出17世纪以来理性主义思想家们所忽略的社会事实:社会是一种仪式秩序,是建立在人们互动的情感基础上的集体良知。
(collective conscience)以此出发,他开始讨论20世纪最为深刻的一个问题:理性的非理性基础。
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集体良知尽管形式有所改变,但是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并构成我们社会的隐性秩序。
可以验证其存在的,是我们社会中比比皆是的偏常(deviance)行为。
因为在这些行为中,社会秩序得到最鲜明的显现。
任何一种偏常行为,比如杀人、强奸、诈骗,被披露出来以后,会激起许多人的愤慨,尤其这些人的直接利益并没有被触及。
原因在于,这触犯的并非单个人的利益,而是集体良知本身。
人们因为普遍的共同仪式,比如遵守法律法规,而与社会产生与个人利益无涉,非理性的从属关系,遵守并维护形成的集体良知。
一旦仪式被破坏,就必须实施仪式惩罚恢复其纯洁性。
这也是为什么公众关注法庭审判,哪怕死刑对暴力犯罪并无多少威慑也要支持死刑的原因。
于公众之中,法律的惩罚主要体现的是仪式作用而非实践作用,将自己与某种仪式连接起来的人因而支持这仪式以维护内心的集体感情。
对偏常的研究,促使其深入对自杀的研究。
在他的巨著《自杀论》里,他利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数字说明,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
他秉承着这一原则:如果你想知道某事发生的原因,那么就去看“他在何种情境下发生的”,并将其与“何种情景下它不发生”作比较。
因而,他对许多观点进行正反对照和相互比较来进行解释。
可能编剧也有不提的理由,或者男主和女朋友深入讨论或者重回校园坚持学习,估计就会朝这个研究(即Nerd)方向发展。
但是这样确实没有什么看点(学术的生活确实也很无聊,所以女票没什么故事成为辅线也是这个原因吧。
)。
自怨自艾脸o(╯□╰)o4、“厌女症”(misogyny)之前读一些关于美国的摇滚乐发展的书,看到这一名词和这一现象在社会文化中的深刻根源。
就觉得很好奇。
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厌女症的表现,当然,这里的每个人部分性别。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标志着婴儿对自身认识的起点,这个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
通过镜像,婴儿已经初次领会到一个完整的人体的能动性。
拉康将婴儿的镜像称为理想我(ideal-I),在此基础上形成婴儿的自我及自我意识。
自我与日后通过掌握语言而形成的主体是不同的。
自我从一开始就是沿着一个虚构的方向发展,自我永远是主体的一个异化和疏离的部分,而婴儿和镜像的关系构成想象的秩序。
既然所有的言辞都被大它/石祖/父亲的名义/法律——象征界的中心、语言的中心——所固定、所锚定,那么在落入象征界的某个位置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得经过一个有性别标志的门廊。
女孩子的位置不同于男孩子的位置,男孩子比女孩子更靠近石祖,虽然没有人是或者有石祖。
而主体,只是石祖——属于语言自身的结构——分配和支配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被象征秩序所分配和支配的对象。
只有服从了语言自身的规则——父亲的法律——才能进入象征界秩序。
然而女性难以完全认同男性的认识和规则,因此她们无法充分接受和内化这个象征秩序。
她们虽然也进入了这个秩序,并在秩序内受到压制。
在这个秩序内,女性得到的是男性的词语——男性气质的词语。
然而这些词语不能表达女性所感受到的一切,而只能表达男性的思想。
由于缺乏女性的词语,妇女在这个象征秩序之内只能含糊其词或者保持沉默,不可避免地陷入语言和现实之间的空虚。
正如拉康认为的“她们只能留在象征秩序之外,超乎思想和词语”,因此她们是不可知的。
拉康甚至说:la femme n`existe pas.(女性是不存在的。
)女性的这种与象征秩序疏离的关系构成了负面意义投射的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男权社会,或者男性家长制社会中,男性的位置会影响一个人从婴儿阶段就开始的性别印象。
女人不如男人,女性的位置从一开始的意识之中就被贬低。
这种意识和印象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固和强化,就或成为一个人的性别评判的标准。
比如在家庭中,男性一直占据主导,女性处于弱势,甚至是被暴力对待,都会出现这样的印象。
所有在剧中出现的真实存在的暴力连环杀手,都处于一种成长过程中男性形象(父亲)缺失,女性形象(母亲)又没有给予足够的正确引导(母爱)的家庭环境之中。
加之,女性如果又是用各种行为或者语言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比如苛责,诋毁,蔑视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导致男性(通常都是男性连环杀手)形成一种基于性别印象中男权固化的“厌女症”基础上的对于女性的进一步的仇恨和敌视。
不会处理成长之后的两性关系(如Ed Kemper),或者幻想对于女性的操控和拥有(如Jerome Brudos)等等。
目前的分析也是基于第一季中所有被分析的连环杀人犯的犯罪对象都是女性而有的一线感想,欢迎大家批评和讨论。
当现在的犯罪探案剧,都在追随快节奏刺激推理,或是用着根本和探案八竿子打不着一边的方式来吸引关注,这部剧就有着密集的对话,扎实的镜头,如果说在现在探案剧是为了让你有极强的紧张,或是推理夹杂刺激的动作场面的话,那么它则是用着冰冷的基调与调色,来讲述着,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没有各种各样让人惊奇的推理 ,有的只不过是极其写实冰冷的事实。
看懂了界限和同类这两个词,你也就看懂了这部戏。
1/界线:这部戏最大的价值观就在于界线这两个字—你注意每个角色,甚至是FBI本身。
比尔是一个看似莽撞粗鲁,但最有行为准则的人,无论是其家庭/工作/问询方式都可以看出,最终和男主的割裂是工作方式和道德观的不认同;温蒂是学术派,同时也是拉拉,她将严谨治学的方法论作用于小组工作,排斥任何即兴发挥,严守自己的底线,她同男主的割裂是价值观向左;新同事面试时就显露出怯懦和骑墙的性格特点,他为了自己的前途绝对不会背锅,出卖男主是他不站队的割裂;至于女友戴比,典型美国高材生的显性高傲人格,她同男主的恋情非常勉强,校长夫人打上门的问责直戳她的心房,她同男主是男女主权的割裂;至于上司,更是代表美利坚的传统旧势力,他爱才但又不认同方法,与男主是立场的割裂—-所以很清晰了,导演要表达的就是在美国这个看似自由的国度,其实无比的守旧和保守,每个人都固守自己的界限,守护传统道德价值和旧势力,谁试图打破界限,谁就要付出代价,很不幸,男主就成了这样一个异类;2/同类:大卫芬奇将连环杀手肯培的拥抱作为最后的高潮来处理,是别有深意的,这代表着肯培将男主归为了同类甚至同好,从第一眼见到男主开始,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就开始了,表面上是男主依靠对话变态杀手们利用行为心理侧写不断破案,从而沾沾自喜,殊不知掉入了高智商杀手制造的陷阱,在一次又一次对话中,男主不自觉进入到杀手的思维幻境之中,最后破获的案子男主已经将自己彻底置身于罪犯场景和立场,加上道具的设置让嫌犯都惊尿了,替代法破案一眼被曼蒂看破,而男主还不自觉,而肯培的自杀只是招唤男主的手段,他要当面告诉男主,你已经被我驯化成了同类;而男主奋力推开肯培意味着对手的驯化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大卫芬奇在这里呼应了七宗罪的结局,暗示两位男主的相似而又不同之处,霍顿最终还是找回自我,但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巨大的假设——当一个人打破一切边界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的时候,你就像在镜子里凝视深渊,而深渊也在凝视甚至会吞噬你。
我们常常提及人性,用有或无、多或少来形容,仿佛它有一个恒定的模式。
这也难怪,毕竟大部分人的“人性”都是类似的,于是我们习惯于称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为“没有人性”。
事实上,如我们将人性定义为人类生而自带的一些特质,如道德观、价值观,那它一定是流动且多样的。
甚至人性也许只是我们编造出来的概念——我们并没有什么共通的人性,只有相近或相远的特质。
我在看《心灵猎人》的同时正好在看一本书,叫“The Psychopath Test”。
作者是Jon Ronson,本职记者,书中他采访了很多从事研究、治疗心理变态者、及反社会人格的学者,以及被界定为心理变态的人们。
The Psychopath Test7.9Jon Ronson / 2011 / Riverhead Books通过这些采访他发现,在心理学中“Psychopath”或“心理变态者”和心理疾病不同——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只要对症下药,也许可以被治愈或恢复健康。
而心理变态不能。
这不是一种病症,更像是一种天生的残疾。
他们生来缺少某些能力,且无法被治愈。
在书中提到,界定一个精神变态者,最显著地特征就是lack of empathy,即缺乏同理心。
这不仅是指同情心,更是无法对别人的情绪和境遇感同身受的能力,无论喜悲。
于是因为从未体验过内疚,当他们杀人、犯罪或使他人痛苦就像我们顺手碾死一只蚂蚁,不会在心里掀起一丝波澜。
他们并不理解常人会有的情绪,于是他们像研究实验室的白鼠一样研究我们,并非常善于伪装这些情感。
只不过和我们不同,他们能恰到好处地表演喜怒哀乐,惟妙惟俏,只为达到他们的目的。
曾有一个实验,给正常人和心理变态者看一些非人道死亡的尸体图片,如肢解、毁容等,心理变态者几乎不会感到不适。
他们往往甚至表现出陶醉、享受,就像常人在看一本耐人寻味的小说。
甚至可以发现生理上,他们的大脑被这些图片激发的方式都和正常人不同。
然而这本书的重点其实不在于心理变态者的特征,而在于我们如何判定是否要给一个人贴上“心理变态”如此骇人听闻的标签。
书名提到的Psychopast Test是犯罪心理学家Robert Hare制定的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试图用一张表来判定一个人是否为心理变态。
而这张表常被滥用,让一些也许有一定程度的psychopathy,但不至危害他人的人们被限制自由。
这源于自诩”常人“的我们对这类人的惧怕:他们对我们的责骂或感化无动于衷,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天性,这就像劝一只有兽性的老虎当素食主义者一般可笑。
于是我们只能囚禁他们。
然而研究显示,100个人里边就有一个人可被判定为心理变态。
而金字塔尖上的CEO或领导人的比例比普通人高得多,为4%。
这恰恰证明,心理变态的一些特质和领导能力密切挂钩,而同理心究竟是否让领导作出最好的判断是有争议的,看过三体的你们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但话说回来,这也绝不能成为川普造墙的借口) 于是我们要宁可错杀、绝不放过,把他们都关在一起或扔在孤岛上?
至今我们还没有答案,但总而言之,心理变态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尺度的量值。
回到《心灵猎人》,Holden在最后几集陷入了一种神经质的偏执,他认为自己看透了人性,他开始将罪犯及身边的人归类整理,试图将他们像颜色不同的糖豆一样,放入自己贴好标签的文件夹。
“The Psychopath Test”书中提到了一个心理侧写师。
他一度因有如预言般猜中了多起案子的犯罪者特征而名声大噪,各地警察排着队请他帮忙为没有头绪的案件做心理侧写。
而在一起案件中,一位嫌疑人因和他形容的罪犯心理画像太过吻合而被逮捕,关了多年。
而真正的犯人却逍遥法外,还顺带再杀了几个人。
历史告诉我们,当我们开始试图将复杂的人性归类而无视那些灰色空间,那么它终将反噬。
十分期待第二季,相信其中会对此有所探究。
**安利Jon Ronson的TED演讲https://www.ted.com/talks/jon_ronson_strange_answers_to_the_psychopath_test/
第一集思考1、龙勃罗梭打开的历史新纪元确定的几种犯罪模式:天性使然犯罪、激情犯罪、精神疾病犯罪、偶然性犯罪以及习惯性犯罪。
2、社会的异化使得犯罪动机走向复杂,缺乏逻辑。
3、随时代,人本身的复杂性更深层次被挖掘,人本身就不太好下定义,片中探员两次被问从哪里来,他无法具体回答就证明了这点。
4、单纯犯罪动机判断这个人是不可靠的,第一集想证明的是人在社会里受到的各种异化导致犯罪行为。
5、值得注意的是犯罪人并不知道自己被异化。
6、无逻辑犯罪值得被研究,犯罪是异化者的社会反应,这样的研究有利于人类探索自我。
龙勃罗梭曾就天性使然犯罪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长期在监狱里研究罪犯,研究罪犯的相貌特征,证明什么相貌更易犯罪,但这个数据来源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被推翻,另一方面继续解剖罪犯死者的大脑,以求得犯罪者的共同点,然而不能作为判断犯罪动机的可靠线索,反而为种族歧视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小乔的女朋友就是用来做证明题的。
第三集犯罪动机的研究可以转向犯罪对象和犯罪人。
随机杀人如果不及时阻止,犯罪行为就回越加成熟。
无逻辑杀人者共同点自信 喜欢和执法者打交道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犯罪对象都能从母亲那里找到原型第四集极恶的"善"的真实性熟人社会中程序无法得到保障。
第五集情绪的伪装及自我欺骗第六集父亲的缺失是否合理如何面对研究成果不能和其他专业有效沟通的挫败感?
第七集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会在小时候形成某种偏好,但是否会因介入导致偏好的改变,比如责骂等方式?
第八集小乔身上发生的是在论证深渊理论。
教授和猫之间的引诱投食行为暗示的就是探员和罪犯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你自得掌握了犯罪模式,到最后会发现根本没有规律这件事情。
花了三天时间集中的观看了第一季,说到底对现在美剧也是极为失望,或者剧集压缩到3集能够5星好评。简单来说美剧的转折都差不多成了一定的规律,给第二季留扣的痕迹太明显。最后一集当Ed和小鲜肉拥抱那下,彻底让我弃剧了。
实在看不进去,年轻警探的演技有点出戏
我喜欢剧中的演员,但不喜欢复古拖沓的剧情。
交織無法分割的主副線,每個角色不斷推進的性格變化,時刻流動的演員與兇手間關係,統統打破了所謂套路和常理,打破了所謂正邪也打破了所謂的正邪難分,所謂黑白角力。美劇罪案實驗新拍法,也遠遠比十二宮更加複雜與不同。每一集時長不定,精緻的不規則敘事。而國產劇還覺得自己良心?
#killers with mommy issues
不好看
中间情绪有所起伏但看到季终还是觉得很好看。切入视角没那么功利,情节没那么戏剧性,但根基非常扎实,呈现了快节奏同类剧没时间展示的细节(其他剧都是应用,这应该算奠基)。很值得琢磨。沙丁鱼罐头的命运也映射了BSU,喜欢。
豆瓣这评价的人都是傻逼吧,就这么墨迹没有起伏的剧情,给尼玛9分?看了两集感觉跟《真探》差不多,又是一些剧情怪瞎鸡巴评的。
并不觉得多好看,犯罪心理学真的是被生造出来的伪科学,我们现在觉的理所应当的侧写,其实都是各种强行加戏。
我感觉编剧对主角的兴趣比对变态们更大,最后两集就能看出来,要不谁能容忍这样的剧充斥着幼稚武断的推理和对人类复杂内心世界的毫不尊重。充满着吸引我的元素和主题,但是甚至从头到尾连问题都没有理清楚。好处是back to basic。看你第二季表现。
选角好失败,男主角 gay气那么浓,出戏;其次磨磨唧唧,絮絮叨叨不等于逼格很高
男主holden最后变得自大,他自己也说不清和变态杀手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朋友。当你用同理心靠近变态杀手的时候,看似免疫的holden其实也在被杀手的思维、性情所影响。看似受到了压力的bill才是正常的,在一个正常人的善恶观、同理心下感受到了来自变态冷酷话语的反感与不适。而女博士wendy可能因为没有直接接触犯人,一直保持冷静客观。第一次真正明白“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的意思。
不喜欢这种风格的剧,本来想看破案推理来着,结果各种谈话分析,看了两集,兴趣耗光了,不想看了。我看过原著,案例也比这剧好看。
又一值得期待的剧,封面罗夏墨迹?
芬奇對犯罪心理是有多迷戀?與男主或許有不少重疊。「everbody needs the light」這段太酷了,真是給第二季吊足了胃口。
为了我最爱的大卫芬奇,第一季的前两集我可能看了有5遍。。愣是没有一遍看下去的。。这个男主角色塑造也太刻板化了吧,为了书呆子而书呆子,进入主题太慢了 总算看到e9了,多小的团体里都有老鼠屎。。总算看完了。。。这男主就是个pussy,从第一集出来最像变态杀手的就是他好吗!一直到最后一集结尾我都怀疑每集片头出现的胡子眼镜男就是男主老了。。这剧直接拉低了芬奇在我心里的地位
2013年后男性主演迷你剧里最矫情的最做作的人设都集中在这一部。用十集预告,浪费生命。
我大学两年来的课没有一节听的比这部剧认真
五集弃,不是很懂大家的评分标准了。。。
前半不错,后半开始磨叨个没完,一季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