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幸运地在图书馆偶遇《鮀恋》的试映,站着看完了全片。
当了解到这部片子是2个普通年轻人靠微薄的工资,历时三年拍成的。
那种油然而生的崇敬和佩服,差点让我流下眼泪。
不得不让我这个没有豆瓣的伪文艺,激动得跑来豆瓣一定要说两句。
我不只一次问自己,同为80后的年轻人,同样拿着每月一两千元的工资,每天同样朝九晚五。
而,我毕业这么多年,曾经想过无数次做一点点额外的事情,却无数次被自己的借口打断。
借口工作忙,借口应酬忙,借口没有钱……所以,一事无成!
碌碌无为!
而,对方。
一部时长九十分钟的电影,而且拍得如此成熟!
堪比专业电影。
想想那些商业电影,内容浮躁,哗众取宠!
观后一点却共鸣也没有!
强奸了多少普通观众的审美!
纵然投资几百万几千万,拍得画面似乎唯美,演员似乎闪亮夺目!
场面似乎相当唬人!
都是一点营养也没有的!
我们不能用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投资去要求他们的设备。
用这个靠每月几千块钱省吃俭用才挤出拍摄资金的片子去对比商业投资片的设备画质或者收音。
但是在内容上,它所引发的观众共鸣是无法比拟的,它的真诚上,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它是属于汕头的,是属于每一个潮汕人最真挚的回忆!
追梦人,加油!
你能相信现在还有一部片纯净到连牵手镜头都很少吗?
或许因为现在各种无底线无下限的东西多了,突然出现一碗清汤白豆腐,不得不让你喜欢得不得了。
真是清新得一塌糊涂啊。
从导演的叙事风格来看,他肯定是个台湾新电影的痴迷者,至少是侯孝贤、杨昌德、魏德圣、吴念真之流的粉丝!
故事非常朴实真实,看似波澜不惊却意味深长!
很多画面桥段都能让你想到自己的人生,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
总体上是属于,看后回味型的片子。
当然,假如你是美剧商业大片的爱好者,喜欢大悲大喜一惊一乍的,我劝你不要看了。
侯孝贤、杨昌德之流的片子都是爱看的人爱之入骨,爱得醉生梦死,不得自拔。
不爱的人觉得平平淡淡,昏昏欲睡。
从片子本身来看,导演手里拿到的资源还是太局限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催。
可以看出导演花了很多心思来规避自己的先天条件的不足,场地的限制、人员的调度困难。
比如高中的来说,导演可能没办法调度大批学生的剧情,所以选择了很多巧妙的剧情设计,把故事的主线相当清晰地压在了课堂以外的少年成长烦恼上!
从个人关怀的角度去折射整个青春期的烦恼!
同样在中大的部分,估计导演申请不到更加给力的场地。
所以用了很多跳跃式蒙太奇和声音蒙太奇的方式,都是很有意思的处理!
如果说这部片有专业电影难媲美的地方,它的电影原声带,我相信是其一。
纵观当今中国数字电影,其实能够创造真正交响原声带的电影很少很少,很多电影甚至都不用原创,去盗版日韩的音乐。
其二、剧本。
这是一部非常干净真挚的剧本。
看过60分钟的试映后,很多场景的话语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不能说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是说,你的生活中本来有这个味道,这个剧本让它们一股脑的跑了出来,是你生活中的自己感动了自己!
而,电影成功之处正在这里,无论它是不是剧情本身感动,至少它确实做到让你感动,而且是无法磨灭的感动到你的内心。
第三,不得不说导演挑选演员的独到之处。
这些非专业的演员虽然没有表演的技巧但是他们却是用自己的生活原态展现了片子的内容。
正是因为他们是本色的,没有了虚情假意才让你会错觉这也许是真实的!
这点应该也是受到侯孝贤这一类导演的影响,尽量让片子看不出表演的成分在!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片子,它虽然有青涩地方,但它让绝对不能让你选择去错过它!
另外,真的很欣赏他们勇敢地做自己,特别是在汕头这个看似缓慢、循规蹈矩的城市!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以前看别的电影从来没有这样的习惯,但是上星期看完鮀恋之后却让我有了打开电脑留下感想的冲动。
我不是一个潮汕人,但是这部电影里面家庭的羁绊,爱情的抉择,现实的无奈,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我文笔不好,就随便写一点感想。
奕新走过了青涩懵懂的青春,把他心中的梦洁留在了那段时光里。
走过了逐渐懂事的大学,把心蕊留在了那段时光里。
青春莽撞后,和曾经不起眼的普通的女孩晓楠在一起了。
想到这里,觉得结局不免有些残酷,但这恰恰就是现实的写照。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这样,沉醉过,执着过,迷惘过,然后选了一条普普通通的路,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经历普普通通的快乐或是痛苦。
在未来的某一天里,你突然回想起曾经你暗恋过的女孩,想起你曾经执着过的梦想,想起一段曾经以为会天长地久的恋情,想起逐渐在你世界里褪色的人或事,你可能只会笑一笑,便把他们搁置在记忆的深处。
我觉得鮀恋已经并不是潮汕人的自娱自乐,而是发生在这一个特定地方的青春。
可能潮汕人看到里面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会心生感触,泪流满面,但是这并不代表一个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人无法看懂其中的苦涩。
其实我非常佩服心蕊,她虽然是一个女孩,但是为了不确定的爱情可以付出那么多,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认识他的城市。
可以为他改变,为他牺牲。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因为周末没事做去参加了一个小型比赛,遇见了W,她是汕头的。
当时她穿着黑色的裙子,白色的上衣,扎着马尾辫,带着黑框眼镜,在走廊上打电话通知报了名参赛的人。
从侧面看过去有点可爱,有点傻。
W并不是很漂亮,但是却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很舒服。
自从那以后,我偶尔会在她的微博上留言,qq上聊一下天,但是一直没有勇气去追。
我一直都尝试着去了解W,听她喜欢听的歌,看她喜欢的动画,了解她长大的环境。
这次去看鮀恋也是找了个借口跟她一起去的,结束之后有一种寒假就一个人去汕头的冲动。
就在前天,晚上11点过的时候,我和朋友约出去骑车,经过宿舍的时候看到了她和她前男友走在一起,然后就想着,这个故事应该有结局了。
这篇影评 我想分两部分来写 一写戏中的故事情节 二写本土观众的表现所折射的问题原谅我如此开门见山 如此直接 实在是不吐不快一个半小时 要把完整的《鮀·恋》再度呈现 时间实在太短太短但只要想到 这是一部完全公益性质的电影 所有成员自己筹措资金排成的电影 已经是一个奇迹多少人为了它 不远千山万水而来 也是它应得到的回报和馈赠物欲纵流 真心才是无价的林弈新 出生在一个典型的潮汕家庭 是家族未来的希望似乎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就注定他连远走的背影 都有那么多无奈编剧业青说道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的 要考虑到许多人的感受这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因为在毕业后快到200天的日子里 我意识到 人最难的 是学会爱自己而不去伤害人结婚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磨合的过程究竟要化解多少鸿沟而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女孩子要面对的社会家庭的压力 其实也不亚于男生《鮀·恋》将我们的生活琐碎所折射的深刻问题 大部分都搬上了屏幕无论编剧、导演和场记等等成员 都试图在为生活忙碌奔走的人儿心上 播散信念 希望和力量所以才有了片尾的那一行——献给所有甘于平凡的人 那么有力量的致辞梦洁 编剧业青说 这个角色的名字 有一个“梦”字意思是她代表林弈新年少时梦里的一个美好女子 美丽 善良 内敛又真诚只为成绩而发愁的高中年代 可以挥洒热血的社团活动 点点滴滴 都记载在林弈新和梦洁的通信里那么真挚诚恳的文字 过了那个纯真年代 或者就真的找不回来所以 梦洁才会害怕 才会发出感慨——如果有一天 这些古老的街道都不复存在 我们要在哪里找回忆呢街坊邻里背后对梦洁是抱养来的 对她去了杭州念大学之后的变化议论纷纷 家里人对她的不重视让她更加无助 她试图寻找一个依附 可以让自己不再恐慌却忘记 其实人生的路 到头来 还是要靠自己走而和梦洁截然不同的 是敢爱敢恨的心蕊她的红围巾 让我难忘当她来到汕头工作 诸多不适应的时候 她每次安静的倔强 选择瞪视对方的眼神 让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她能为爱奋不顾身 也能为爱全身而退故事的开头 便是她坐轮渡的情景 对 她完全是为了爱人林奕新而来因为她要亲临其境得到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只有相同文化地域的女孩 才能真正融入你的家庭而故事结尾开放式的结局 让这个问题留给了观众那一刻 我在想 如若离开舞台和屏幕 在生活里 心蕊和弈新真的组建了家庭如若生活的重担和琐碎不能磨平心蕊的棱角 弈新的无奈 他们两个和各自的家庭不能在生活中探寻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那么 就相见不如怀念吧最后 聊聊《鮀·恋》粤东首映会的观众们金中的孩子们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汕头一中和聿怀的孩子也很可爱 他们都做好了该做的细节反而是一些本应具有更高素质的观众 在影片出现笑点的时候 肆意大笑或者 我们可以理解为 这是一种变相的捧场但原谅为了《鮀·恋》抱着一颗诚挚的心而来的我接受不了我很明白 虽然可以“以小见大” 但不能“以偏概全”可如果真的钟爱这片潮汕大地的话 请严格要求自己吧最后 谢谢鮀恋剧组 继续加油
《鮀·恋》,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潮汕电影。
“鮀”,意指鮀城,也就是汕头。
《鮀·恋》海报很早以前就想说一说这部电影了,一直没动笔,它折射出来的,是汕头的年轻人与汕头这个没落特区的现实困境,对应的主题自然就是抗争与突围,是年轻人的抗争,是汕头的突围。
影片展现的潮汕元素
影片展现的潮汕元素
影片展现的潮汕元素
影片展现的潮汕元素奕新在学业、事业、婚姻等方面都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压力。
奕新的父亲生病做手术,奕新的母亲为了送多少钱给医生而烦恼,生活的变故让她希望儿子能够读医科,毕业后从医。
在学业上,奕新对母亲的抗争取得了胜利,他没有选择读医科。
奕新与母亲奕新毕业后,母亲又希望奕新能留在汕头当个公务员。
爷爷则指望奕新能够光耀宗族门楣。
“在潮汕,宗族亲戚间互相帮衬关心,是一种温暖,可是有时候,也是一种困扰。
”这是奕新的话。
在心蕊返回苏州后,奕新想要背着家人跑到苏州,恰好这时爷爷中风,奕新最终选择了妥协,顺从了母亲的心意,留在汕头当公务员。
奕新与爷爷苏心蕊两次质问奕新:“一起长大真的那么重要吗?
”她尝试过融入,去寻找奕新生活过的每一个足迹,然而正如梦洁所说,一切早已改变。
梦洁在给奕新的信中写道:“你还记得南生百货不?
听说要拆了,这样的消息无论真假,听起来不免有些伤感。
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一过年全家就去南生买东西。
奕新,我很难过。
假如所有的老街都消失了,我们上哪儿去找回我们的回忆呢?
”
奕新与梦洁
这座小城已经不是奕新少年时候的那一座小城。
这也是很多城市的发展困境,汕头人将“汕头”揶揄为“省尾国角”,年轻人大多出外谋求发展,汕头自身的发展则破坏了年青一代的记忆。
拿潮汕人特别信奉的“营老爷”来说,当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元素加入到其中,“老爷”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潮汕营老爷心蕊说:“萦绕耳边的潮汕话,让我感觉置身在遥远的异国他乡。
我多么希望他突然出现在这城市的街角,喊我的名字,让我不再感到这么无助。
”这里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是,影片为了突出心蕊融入潮汕文化的艰难,刻意突出了潮汕人对她这个外地人的排斥,这种“胶几人”的自我抹黑是极其可怕的,写再多澄清的文章也难以洗白。
心蕊 奕新与苏心蕊的矛盾更多地缘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与梦洁的隔阂则是由时间造成的。
奕新曾在信中对梦洁说:“每天忙东忙西,忙到最后,几乎忘却了忙碌的意义,唯一期待的是你的来信。
”
后来,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和梦洁的默契,似乎停留在了高中时代。
也许横亘在我和梦洁之间的不是距离,而是不再共鸣的世界,世俗吞噬了我的内心,而她却好像一直孤零零地坚守自我的样子。
”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座城市,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帮奕新传递情书的陈晓楠在奕新的同学录中写道:“反正我是不会嫁给你的,你别瞎操心了。
”但是后来她还是让奕新“操心”了。
奕新与陈晓楠心蕊对奕新说:“忽然有一天,我发现,早已忘记了你的样子。
”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首先,电影情节确实一般,对情节不做过多评论。
然而,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息,只因剧中某些情节产生强烈共鸣。
同样来自潮汕、中大求学、在校6年交往一个省外女孩,最后没能走到一起,只因自己的思想无法摆脱潮汕那种桎梏。
恰如剧中心蕊说的:你是不是想说只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女孩儿才能融入你的家庭?
即使现在在省属单位工作,仍心思故乡,念着家乡那一方故土,是否是潮汕那种特有的文化已深深埋藏心底,冥冥之中呼唤着回去。
看完这个电影之后让我内心更加纠结……
尽管是后来才加入电影的拍摄,但是我错过的情节不多。
并不专业的操作,让我们吃了许多苦口,但我们都是在困难中找寻解决方法,因此学到了很多很多。
尽管我是负责配乐的人员,却经常跟导演编剧混在一块,讨论演员讨论剧本,这部电影之所以拍了这么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断改进不断重新拍,尽力做好每个步骤!
这部电影是我们从菜鸟向专业进步过程的产物,是我们一群追梦人共同孕育的“孩子”。
追梦的旅途,从不停歇……
这部片子是我通过视频网站无意间看到的,不算长的电影,但是我却是忍住一颗不断想吐槽的心看完的。
看到最后知道里面的参演者没有一分报酬,且是拍了三年才完成的,感觉真的很震撼,照我的理解,年轻人可能有热情来做这些,但是要“动用”上老年人什么的就很难了。
不过最后还是决定只针对一些技术上的说一说。
1.故事本身就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这个时候就要多动用一些渲染,挖掘人物的心理,从小故事中找寻青春的美好或是现实的无奈。
但是这个电影基本上就是一个流水账了,到最后男主在家乡当了小公务员,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却是令人唏嘘,但是这点唏嘘似乎只是杯水车薪。
2.没有什么镜头语言。
可能是因为资金的问题,没能像专业团队一样搞推拉摇移,但是连一些特写镜头都很少,很多的中景,显得生硬,没有表现力。
比如男主跟他妈争论去苏州发展的问题时,两个人一边择菜一边争论,显得很奇怪,这个时候就应该用近景或特写才对。
3.剪辑。
戏没做好可以剪辑补,可惜这部分也是个大槽点,电影拍得拖沓,剪辑处理过于简单,有时候显得拖泥带水,比方说出现几个写信场景,时间都稍长,而对话就只是对话,没有一个适当的停顿。
场景切换又生硬,不妨增加一些淡入淡出效果或使用过渡字幕。
还有就是汕头风情的插入过于生硬,对于一部剧情片来说,最好是通过事件来表现一个地方风土人情,而不是单纯拍些画面,其实电影中男主的爷爷就很有潮汕style了,潮剧、潮汕歌曲什么的纯属多余。
4.灯光、布景。
资金的问题吧。
5.表演。
里面像爷爷和去居委会投诉的大妈几个龙套的表演得都挺自然的,应该是本色表演吧。
不过主要人物却很生涩,情绪没有到位。
特别是男主的妈妈,讲话总是磕磕绊绊的,有些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演才好。
这个导演也有责任,没能指导演员放开地演。
整个片子连市级电台制作的小短剧的水平都达不到。
不过这样的电影或许以后都很难有吧。
鮀恋 在《血》的尾声中结束了 思绪万千 流泪并非为心蕊和奕新之间的爱情故事 而是为自己 为千千万万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潮汕青年们 我想说 其实 无关爱情关于那些印象深刻的片段 我想说 最难忘的台词 是那句再普通不过的 要记得吃早餐 不要省 从高中的回校路上 到大学的电话里 似乎每次都会听到妈妈这句嘱咐 也似乎每个妈妈都会这么说 最温暖的画面不是奕新和梦洁高中时代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而是奕新和妹妹坐在门前吃龟苓膏的情形 妹妹的撒娇 哥哥的体贴 不需要太多做作的言语 最催泪的不是心蕊在钢琴前悄然泪下 而是奕新跑出家门时响起妹妹那句 哥 你在广州 我和妈妈都很想你 一句再平淡不过的话 却不仅仅触碰了奕新更是观众们内心深处 柔软的地方 正如编剧业青所说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的 要考虑到许多人的感受 我们不是一个人活着 不能太自私 我们有家人 有责任 有牵挂 最揪心的 不是因为误会从此心蕊去了苏州 而是一向懂事听话的奕新和妈妈吵嘴 奕新想去外面发展没有错 她妈妈想让他留下有个照应也没错 可是矛盾就偏偏存在着 时代发展 是去是留 已经成了困扰着成千上万潮汕青年的问题 而我们在要求老一辈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同时 是否也能明白 该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着想 学会体谅呢关于平凡 我想说 二十几岁的年纪 我们拥有青春 冲劲和梦想 我们想有更好的发展 想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 想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然而 面对现实 甘于平凡 有时也是一种勇气 奕新放弃去苏州留在汕头 并非他的怯懦 更不是对命运的妥协 恰恰是直面平凡的勇气 是对家人的深爱 是面对家庭 命运表现出的担当 是经历过后的沉淀 轰轰烈烈过后的平淡 更是一种幸福 关于外省仔问题 我想说 其实每个地区 难免都会排外 比如香港人称内地人为大陆仔 而潮汕 因为它的闭塞 和语言 文化的独特 还有作为潮汕人天生的优越感 自然会更严重 一句“胶己人” 一句“外省仔” 便置外来人员于门外 但是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 价值观的形成 更多人走出家门 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包容和尊重 不再盲目排外 而这个称呼 也不再带有鄙夷的色彩 关于未来 我想说 不要太早下定论 谁知道呢 梦洁说想考中大不想读师范 最后不也忙着考教师证 奕新说不喜欢公务员 最后不也当了公务员 而晓楠说她不会嫁给奕新 结局他们在一起了 年轻人啊 话不要说绝 路要走好 否侧 在未来的某一天 我们只能无奈地自嘲所以 请不要以普通的爱情片来定义 鮀恋 不要光凭演技 化妆等表面的东西来评价它的好与差 缺乏资金 演员中途退出导致的不完整性 并不显得突兀 它的残而不缺 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想象 它并非流水式地记录奕新的成长历程 并非简单地讲述他和心蕊那令人惋惜的爱情 而是在向观众展示潮汕的文化 美食 风土人情 迷人风光 展现了这种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冲突 在时代发展下年轻人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多么希望 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样的物欲横流 怎样的风云变幻 怎样的喧嚣浮华 总有一片属于我们的净土 这片土地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潮汕 在这里 我们能找回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 我们的回忆 那未改的乡音 甘醇的功夫茶 古老的骑楼 再有 拜妈祖 跳大神 看潮剧······给我们浮躁 疲惫的心一个 宁静 栖息的地方最后 愿 与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的我们不要难过 平凡不意味着平庸 我们还拥有勇气和爱的力量 在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一直走下去!
这电影的共鸣和触动出乎预料的强烈。
诚然,如果从拍摄、剪辑和演技这些方面来品评的话,这片子是有很多瑕疵。
然而,且不提创作团队制作过程的不易,光是这共鸣和触动的强度已经让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的地位变得特别。
这部电影很真。
典型的潮汕文化,无论好坏,都被努力地展现出来。
长辈的念叨被传神地呈现,特别是“爷爷”和“妈妈”这两个角色,说的话甚至说话间的举止都不免让人心中惊叹——“暴熟啊”!
估计让很多人动容和抵达泪点的是爷爷与奕新在田间的谈话和奕新想去苏州闯一闯时与妈妈的争吵吧!
影片切入的角度和探讨的问题都是很值得称赞的。
借助片中的角色,很多潮汕人的感受和心声都被浓缩式地传达了。
从一开始奕新以地域文化差异为由拒绝了心蕊到最后放弃追回因误会而离开的心蕊,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奕新同室友说的那句话—— “过远的距离承载不了太多的责任”。
从奕新的爷爷在田间对他说的那番话就知道奕新背负的家族责任有多重,既是温暖亦是负担的宗族之间的帮衬实在是太让人爱恨交织了。
在亲情和追求理想生活之间因地域而生的距离问题总让人不断陷入迷惘中,似是无解,至少这问题还是会时不时蹦出来让我纠结一下。
而且,在潮汕地区,这种距离更是因为方言而扩大,潮汕话对很多外地人来说极为费解。
这种迷惘在80、90后这些面临规划自己未来生活的年轻一代更是普遍吧!
且不谈及家族这么大范围,单说同父母之间,这种选择之中的矛盾怕是已经很难寻到解决之法了。
在另一座陌生的城市,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拥有更优越的经济条件。
都说父母更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物质上的那些给予。
当然我们可以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照顾,可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
适应新环境对我们来说轻而易举,即使是略带口音的普通话也不会对语言沟通造成什么障碍,而对老一辈来说, 方言就是最大的屏障,说上流利的“潮普”都不是那么容易,就算有再好的生活条件,在异地,语言上的不适应和沟通上的不便是怎么也让人舒坦不起来的。
而且,亲戚朋友都在这里,父母内心也一定舍不得离开吧!
再说,一直传有“汕头是适合养老的城市”的说法,生活节奏和空气质量都是适合的,不少人心里也有“年轻时出去闯闯,最后还是要回来,因为根在这儿”的想法,既是这样,何苦再折腾父母呢?
我总感觉地域文化差异里很大的比重都在方言这块。
片中奕新的妈妈叮嘱他“要谈女朋友,切记别找外省的”还要看八字,看八字这个现在应该是越来越少了吧,但前面那句话大多数观者心里肯定是——“啊哈,暴熟”。
其实,生活习惯差异还是可以慢慢互相迁就的,而父母最担忧的应该是没法很好沟通。
我感觉方言所引致的问题会在几代之后慢慢消退,但现在面对老一辈,问题依旧困扰着很多人。
当奕新最后还是决定挣脱束缚去苏州时,却得知爷爷中风了,他最终选择留下,直面家庭的责任,考了当初说不会考的公务员,默默将心蕊深藏在心底。
影片最后他和那个当初在同学录里写着将来一定不会嫁给他的晓楠站在一起,也许,这也就暗示了奕新最终选择了现实,和不是最爱的却是最适合的在一起。
结局不免令人唏嘘,却难以说是好还是坏,如果说是遗憾,那这样的结局其实也是缺憾之中最好的了。
现实生活中,相似经历的人不少也是殊途同归吧!
挣脱一切束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固然勇气可嘉,可太理想化太诗意化了。
有时候,直面平凡更需要勇气。
选择去外地发展的人很多都经历过奕新想去苏州发展时和妈妈争执的那一幕,话都是相似的。
这种以爱之名义的桎梏就算是挣脱了,心里那只“迷惘”怪兽还是会时不时跳出来,亏欠感和内疚感还是会隐隐萦绕于心吧!
毕竟,亲情的羁绊是人此生最逃不掉的。
在影片快结束时,奕新的一段内心独白让我很感触,因为自己也说过类似的话。
“是主观能动还是客观,当初说不会……结果……又说不会……结果又……有段时间我常跟人讲得失,现在想想失的也许本来就不该拥有”。
是生活故意开的玩笑吧,你越是不要它越是将你步步引上那条路。
与其自怨自艾和感叹造化弄人,倒不如相信,在既定的路途上也会有别样的风景。
敢直面与意愿背道而驰的生活亦不失为是一种勇气。
生活过得乐与否很多时候看的都是心态。
得不到的就让它们留在想象中吧,保存最美好的印象,亦避免了付诸现实的落差感。
在现实而既定的路上好好欣赏另一番景致。
一般吧
纯粹处于对片名中那个奇怪的字的好奇才在腾讯视频上看的这个所谓的首部潮汕本土电影,基本上也就是学生作业的水平,但真的挺有地方特色也很小清新,特别是前半段学生时代的小爱情很有80后的代表性,另外摄影很棒,把汕头拍的很美。
看呆了。。
拍得有点像潮汕版的《那些年》,看这部电影时的心情完全和其它时候不同。有机会了解到潮汕文化,电影每到对白精彩之处场内都有人鼓掌叫好笑声阵阵,是消除潮汕佬和外省仔之间隔阂屏障的好平台。
汕头版,那些年
拍得很真实,部分潮汕父母的思想就是这样的。但现在大都开明许多,并不排外。
画面颜色不佳,剧情的衔接不太自然,演员说话很OTL,台词水平有限,演技很很很有限。但冲着心蕊对爱的执着,扑面而来的家乡气息,和镜头里那些汕头特有的东西,这片给五星!【汕头被“问老爷”耽误了前程的孩子真的不少啊!!那种潮汕大家族的束缚也很可怕。对“外省”也有看法…只是没有那么严重啦!
男主角是我哥朋友..... = =
前大部分拍得不错,潮汕版那些年,学生时代的女生男生都挺养眼,长大换了演员就长残了。很多潮汕习俗,还有长子的压力,爱上潮汕男人的苏州女孩真是心疼,为他来到他的城市受尽委屈,很心疼也很佩服太不容易。后半部分烂尾了,剧情一般。整体还是挺有感触的
接地气。作为学生作品来说,惊艳了。
高中看过,剧情很一般啦当时看得很懵。不过最近看了《爸,我一定行的》预告片....emmm....大概这部的画面还要更好
熟悉的港湾,熟悉的校园。。。
太过于贴近生活,平淡与琐碎,美好只停留在那个青涩的年代。
还是不要评论我不懂的世界的好:1.我不懂电影剪辑手法,但是我觉得好多角度都很美。2.我不懂潮州,不懂汕头,所以还是不评价为好。本片再一次证明女生跟着男生去别的地方都是BE。
家乡的电影,怎么能不满星
小男主加一星 看不出长大会变得这么懦弱
居然是在投毒事件知道这部电影的- -问老爷、八字、圣杯、金中、对父母的听从、排外、潮剧、牛肉丸粿条汤、薄壳等等这些传统的潮汕东西,外人是无法理解的。尽管剧情不足、剪辑混乱、演技生涩,但我还是被它的诚意打动。
終究稚嫩,但也不乏令人感動的片段,給三星算鼓勵吧。如果沒有潮汕因素,我想我不會看完。
配音太造作了吧,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感觉
连个剧情简介都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