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 金 是个好作家。
一个好作家需要的素质:胆小,懦弱,敏感,自我,以及分不清现实的幻想。
这不是精神分裂,这是一个作家先天带来的写作的天赋的那一种DNA序列里同时隐藏的性格。
作家不应该有强健完整的人格,否则只能变成巴金或者冰心。
痛苦的看着世界我是世界的神所有不贞的女人应当受到惩罚
《闪灵》这样的故事,的确很不错,很早以前我看了,吓的半死,写出观感后才算略微平复,后来看阿金的《on writing》(写作这回事儿)方知,这个故事是阿金戒酒戒毒后的写的,有一些,是真实写照。
《闪灵》是库布里克拍过的,为数不多的通俗片,但因为导演本身太高深,太有文化,就算拍通俗片,也不知不觉塞了一大堆细节上的隐喻进去,足以令仁者见仁,鬼者见鬼。
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片。
然而,阿金手一滑,又写了部《secret window》(秘窗),一看就捞钱的。
故事和《闪灵》差不多,场景类似,情节都有不少重合。
结果看了5分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而且,问题是,我看过两遍《闪灵》还看过希区柯克的《Psycho》以及翻拍自希区柯克的彩色版《Psycho》...不过,开始那一会儿,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简直就是方舟子大战韩寒的缩影,作家分裂出来的另一个作家,敲开门说,你抄了我写的小说。
然后作家本人就千方百计气急败坏的找证据,约对方出来,报警,找保镖....后来证明一切不过是创作力衰竭,神经衰弱的引发的幻觉。
哎,这要是方舟子大战韩寒的真实版该多好。
约翰.戴普,演作家还挺像一回事儿,之前看过波兰斯基导演的一部《Nine Gate》(地狱无门),他也是演一个作家,那个电影精彩的多。
这个故事以及《闪灵》告诉我们,嫁给一个作家,和一个作家做朋友,或者睡作家的老婆,是非常非常危险的,他会为了写好小说,不惜毁了自己的生活。
当然,这是指有追求的,真刀真枪的作家。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此言差矣。
作为穿着衣服的神兽,我们始终在神性和兽性的两级之间徘徊,寻找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
如果对自己太苛刻,追求神性超过了合适的尺度,忘了我们的祖先只是在丛林中蹦来蹦去的猴子,神过了头不小心就成了神经病。
当然,如果像纳粹那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般恃强凌弱,任由冲动和本能肆意流淌,这个世界将充满杀戮和血腥。
尽管百事说突破渴望我能赢,但那也要看突破什么渴望,赢的定义又是什么。
为了公众的利益和整体的和谐,人类作茧自缚制定出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也可以被唤作伦理,道德,法律,它们像牢笼一样为半兽人们划定了活动界限。
这个世上没有全然的自由,所有人毕生都在带着镣铐跳舞,做着困兽之斗。
精神偶像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那么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应该既能发挥神性的一面,也敢于接纳并整合兽性的一面,不卑不亢,坦然地对待自己,宽容地对待他人。
《秘窗》和《搏击俱乐部》一样,主角都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
不同的是搏击的结局是主人格战胜次人格整合了自我,秘窗则是次人格喧宾夺主逍遥法外,脆弱的自我再也无法出面主持公道,最终使撒旦获得了统治权。
虚构故事里精彩的结尾却是人世间的悲剧。
不光彩的历史问题,妻子的出轨,创作灵感的枯竭……生活的背叛接踵而至,主人公活得十分憋屈。
一系列的负性情绪不断积压,魔鬼在心底阴暗的角落露出狰狞的笑容,主人公却顶着世俗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没有把自己晦暗面拿在日光下晾晒。
他只是成天躲避在偏僻幽暗的小木屋里,做出一贯的儒雅文弱的书生模样。
然而,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往往比真小人更加可怕。
这世上是存在规则没错,总有一些不容许我们触及的底线。
然而在不违反大局利益的前提下,个体的需求应该尽量得到满足,这意味着只要不违背原则,我们有敢爱敢恨让自己活得舒坦的权利。
每个人都生活在基本社会契约中,然而有些人活得游刃有余,有些人却活得如同负荆请罪。
区别在于,他们认知到的世界不一样。
另一些人还给自己额外添加了很多条条框框,用理想化的自我把人生捆绑得严严实实,反而无法释放真正的生命力,这些人疲惫地生活在人格面具之下,对人性阴影的内涵感到焦虑,奋力作出不屑一顾的表象,却不知道压抑太久的阴影早已在蓄谋一场巨大的阴谋。
终于有一天,这个过去没有却又一直向往的,被禁止的本我扬眉吐气地反弹和膨胀了,并以巨大的破坏力和压倒性的优势报复着曾给予它伤害的一切。
自我启动了防御机制,全然把本我投射到子人格上去,对这一切毫不知情,饶有兴趣地隔岸观火,游离于事件之外,以逃避超我严厉的谴责。
同时自我的同一性也分崩离析了。
这个世界上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那是我们的月之暗面,我们的秘窗,我们动物性的一部分。
其实荣格说过,阴影或说伊底,是人性中最富能量,创造力的部分,有必要对其加以有趣的辨认。
其实如果去感知阴影,承认它,考虑它,并对此承担责任,很多事情不会变得那么糟糕。
心里烦躁就找人骂几句,有性欲了就去看看情色片,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总比一个平日是阴郁寡言与世无争的圣人,发起疯来你们谁都看不懂的人好。
半兽人没有为所欲为的自由,但除了他自己,谁也不能阻止他透透气或吼一吼。
否则,不在沉默里爆发,就在沉默里灭亡。
冲 出 你 的 窗 口《神秘窗》 影片的开始是在漫天的风雪中,雷尼那双被车窗阻隔的阴窒、忧郁的眼眸,这双眼眸已为广大的影迷所熟知:在伦敦下区的鸦片馆里,弥漫的烟雾中有这双眼睛;在小女孩的花园里,纷飞的雪花中有这双眼睛;甚至在碧波朗阔的大西洋里,耀眼的阳光里也有这双眼睛。
从地狱到人间,从人间再到天堂,到处都有这双忧郁深沉的眼眸。
每一次,都带来一个让我们穿越生死,穿越情爱的故事,今番,我们又可以看到怎样的一个精彩故事呢?
说它精彩,是因为这又是一部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成的电影。
当然,金的招牌就像他的姓一样,那个“金”字很管用,虽然并不能保证这一定是部好电影,但至少保证了这部电影的基础一定是个好故事。
影片开始时莫特"雷尼在汽车旅馆发现妻子出轨,然后随着镜头慢慢从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扫过树林,扫过木屋,来到了蜷缩的邋遢破烂的雷尼身上。
这时,约翰"舒特出现了,他拿着一卷手稿指责雷尼剽窃了他的作品,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雷尼是不能忍受这个的,尤其是在他婚姻失败、创作受阻的情况下。
这个阴狠的陌生男人打从一开始就没有给雷尼回旋的余地,一步步地似乎要把他逼到一个临界点,他杀了雷尼的狗,烧了雷尼的房子,毁了雷尼能证明自己的作品不是剽窃所得的证明,杀了汤姆,杀了格林里夫,也撕毁了雷尼最后一点希望——那个原版的杂志,可是这个临界点是什么,我们要到影片的最后才知道。
随着这股难以抗拒的威慑力的加大,十分懦弱的雷尼越来越处于一种惊慌失措,茫然无措的境地。
从那只狗开始,一切介于这件事的人都死了,一切和这件事有关的物品都毁灭了。
约翰的要求——修改故事的结尾,这个提议开始被雷尼考虑了,懦弱胆小的他越来越感到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控制。
可是当雷尼戴上约翰留给他的帽子,一切都不言而喻了,雷尼!
是他自己自导自演了这一出戏。
由于妻子的不忠,儿时不快乐的记忆,加上生活的不如意,他的思想已经严重的发生分裂。
如同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背影一样,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自己。
当雷尼竟然看到自己的背影和各个角度的自己时,他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被两个灵魂操纵的肉体,他的敌人是他自己。
他烧了自己的房子,杀死了朋友与格林里夫这些局外人,自己把自己逼到那个临界点——冲破那扇窗户,去做他内心想做的那件事,去变成约翰"舒特。
最后就是他要的结尾,杀死妻子和她的情人,把他们埋葬在神秘窗下的花园里,他用行动完成了结尾,一个他所认为最完美的结尾。
影片开始时,雷尼衣冠不整,那条纹的睡衣仿若出土文物,顶着一脑袋堪比雀巢的金色乱发,一双始终睁开到三分之二的眼睛里满是迷离和恍惚,从形象到眼神都告诉我们他有多迷惑,有多困扰。
而当他在两个灵魂间做出了取舍之后,就完全变成了约翰的样子——穿着合体,头发整洁,我们都会记得约翰的碳色西服和梳得油光水滑的头发。
从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那扇低矮的小窗一直是莫特的心灵桎梏,善良的莫特在窗内挣扎惊慌;暴虐的约翰在窗外狰狞施暴。
哪一个更真实呢?
当莫特黑衣黑帽地出现在门后,仿若地狱使者时,真实的表象就是那把铁锹下的鲜血。
在那个中远镜头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有雅致的小木屋,还有一个冲破了心灵的窗户,回归到地狱的魔鬼。
真实也在于那煮熟的金色的玉米,和小窗下的结实的玉米茎,以及玉米茎下黑黑的绝望的泥土,在埋骨处种上玉米,玉米成为莫特的食物,啃食着自己的妻骨,那种真实大抵只能来自于地狱。
整部电影就应该结束在那个啃食玉米的镜头上,女孩布雷斯、警车、花白头发的警察以及他说的那番话实在是蛇足。
让我们记住了善良懦弱的莫特胆寒心惊的眼神,和站在临界点上的他,活动下颌关节时的那一丝令人不寒而战的狠毒和残暴,以及冲破小窗,蜕变成约翰的他,在笑容中都透着来自地狱的阴寒,这就足够了。
一扇狭小的窗,可以看到树林,和斑驳的光影,可以种上自己心爱的花,可以成为一方快乐天堂;当然也可以成为荒荒的,阴森的埋骨处,种上被啃食的玉米,成为一方悲恐地狱。
站在窗前,如同站在生与死的临界点,退后一步,还是上前一步,可以决定你自己和你周围的人一生。
莫特冲出了那扇窗口,天崩地裂。
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可以不发生?
这扇窗是不是可以不存在?
我想,是可以的…… 在莫特心中,最开始的窗,并不是那扇定生死的神秘窗,而是大雪中的汽车车窗、是少年时的不快,婚姻中的失败,写作时的受阻。
一次次的障碍,使得他越来越偏执,从心中最开始的不快到最后的自我崩溃、分裂、转变,将善良完全打压下去,剩下的就只是残暴的报复和疯狂的杀戮。
其实,不只是莫特,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神秘花园”,我们只能看到花园里长着各色美丽的植物,但是却看不到植物长长的根须周围,有着怎样混合的泥土。
那些混合在泥土里的东西会变成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有可能爆发,随便一个小小的契机,都会变成我们内心的那扇“最后的”神秘窗,窗外,是地狱!
而魔鬼,在你被过去的那些窗户桎梏住的时候,就一点点占领了你的灵魂。
正像雷尼在片中说的:“the ending is more important part in the whole story(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结尾)”,当结尾展现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因为他结束了自己混乱的双重生活,又回归纯粹——纯粹的魔鬼也是纯粹的,他彻底从两种性格中解脱了。
在影片开始时,在雷尼的回忆中,妻子推开柜子,发现了那扇神秘窗,也推开了雷尼蜕变的序曲。
那么,如果我们永远不打开那扇窗,是不是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社会强大的压力下,在无可预知的生活变故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忽略掉那扇窗户?
这是一个问题。
雷尼是个作家,有着天生的敏感、神经质和优柔寡断,所以他会推开那扇窗户,所以在影片最开始,汽车里和雷尼对话的那个灵魂还算是隐忍而理智的,而后来,那个灵魂竟然会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将无辜的卷入者杀害。
我们,这些既不敏感,也不神经质、优柔寡断的我们是不是可以不推开那扇窗呢?
不推开那扇窗,我们势必就要推开另外一扇,因为心灵总要有一个释放点的,否则只会加快崩溃的速度,加深灵魂的负重。
那部绿色的古旧的电话。
注意到那部电话没有?
它成了莫特与周围的人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也许这就是斯蒂芬要告诉我们的——连接人与人的,除了长长的电话线还有眼神、抚摸、甚至笑容。
电话线里传来的是真实的声音,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心声,当我们遇到任何境况时,身边的人,最爱的人,应该就是打开那扇心窗的钥匙,在那个时候冲出你的窗口,你看到的一定不是地狱,而是湖光山色的秀丽,就好像在莫特的小木屋里。
其实,从任何一个窗口望出去都是美丽的湖边景色——除了那扇“神秘窗”。
不要让我们等到窗口边的景色变成地狱的颜色,在想起去冲破它吧!
莫特将自己禁锢起来,让长长的电话线像绞索一样缠绕着自己,却逃避着和现实、真诚、接触和交流,让那扇窗外的景色一点一点的变化。
所以他最终失去了自己心灵的最好释放点,当他的灵魂被禁锢得开始自我分裂时,剩下的,只有地狱的入口。
要知道,是他自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解救他的窗户,偏偏要打开那最后一扇。
虽然莫特冲出了那扇窗,带来的是血与杀戮。
但是,如果生命中真的有一扇桎梏住你灵魂的窗户,朋友,还是冲破你的窗口吧——在一切还不太晚的时候。
*************************** 谢谢朴树把他的歌名借给我用——虽然他本人不知情~~~~~~~~~从故事本身来说,《神秘窗》很有悬念。
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是主人公雷尼与前妻及其情人托德的感情纠葛;二是雷尼与约翰之间的著作权纠纷。
影片的节奏很是让人舒服,在刚开始几分钟里,编导就让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大致框架,这便于我们理解影片,也便于制造错觉——请注意,是错觉而不是悬念,因为影片刚进行了一半,主人公和观众就认为约翰是托德派遣来的骚扰者。
这么做其实还有个好处,就是欲擒故纵!
对啦,就是这个,我们亲爱的导演就是想要我们往这个路上去想,这样他才好让整个故事峰回路转,拨云见日嘛。
可是,可是,可是……编导大卫"科普大人,您怎么能忘记了,这部电影的基础可是史蒂芬"金!
你以为我们会相信故事是那么简单的吗?
难道你以为我们都来自冥王星,不知道这个姓金的有多么的富于想象、诡异、复杂吗?
事实是,显然我太不给导演面子了,怎么能骗骗耳尖地听到管家太太说:“雷尼先生,我还以为约翰"舒特是您的另一个笔名呢?
”老天,这个暗示是不是太明显了?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我太不懂得观影的先后顺序了,怎么能在那么久以前就先看了《致命ID》、《小岛惊魂》、《第六感》呢?
于是,导演给我们设定的第一个窗户,被我们很不给面子地冲破了——至少我们知道,约翰先生既不是托德派来的,也不是现实中的人物。
秘窗的確是充滿了噱頭的一部電影。
改編自Stephen King的小説,導演是David Koepp,主演又是Johnny Depp,陣容很是強大。
但是電影卻沒有給我什麽大驚喜。
不太强大。
一個與妻子分居的神經質作家,一個人格分裂的簡單故事。
電影毫無驚喜的給了觀衆這一個梗,然後揭破這個梗。
太過乏力簡單,儘管電影不乏味空洞,當然重要的是有Johnny Depp吸引票房。
雖然是Stephen King的小説,但文字真的是和畫面不一樣,文字中細微的心理描寫就可以成就一本書,但是放到電影中就難以顯現,這完全無關Johnny Depp的表演,即便是David Koepp也無法將其改編的充滿懸念。
這是改編心理懸疑劇的必然問題。
作爲翻拍,這樣一個題材似乎是不太討巧的,況且這個懸疑推理的梗本身就已經被用爛,隨處可見的爛港劇中都有很多。
我是半夜看得這部電影,完全沒覺得有什麽所謂的驚悚恐怖之處,倒是狗被殺死的時候太集中注意,被聲音嚇了一跳。
Stephen King的作品被翻拍有很多,良莠不齊,而當中最出名的當然是[肖申克的救贖],這個里程碑式的翻拍應該是無法超越了,而這部電影當然和它是相去甚遠的。
值得一說的是影片最後那個鏡頭,還有那句her death will be a mystery,驚悚的架勢顯現了,狠是喜歡啊。
于2007-07-22
随便说说,又是旧话。
又是一个关于人格分裂的故事.似乎最近好莱坞尤其热衷于此类影片的拍摄.从<美丽人生>到<搏击会>再到johnny depp的
到是johnny depp的演出让人赏心悦目至极.被称为个人秀在情理之中.这种绝对围绕个人中心的电影在近期似乎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如<神秘河>那样的多线发展,感觉是depp一次比较淋漓的个人发挥.
看了此片明白为啥有一群Johnny.Depp迷了,他在《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加勒比海盗》和此片里的角色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过仔细闻能闻出一股子阴郁来,透过他的皮肤发出来的,我觉得那味道一定巨冷,反正他挺适合演史蒂芬.金的片子的,我觉得史蒂芬.金本人也该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苍白内敛有点儿神经,出身平民却喜欢华丽腐朽的东西。
影片的情节形成了史蒂芬自个儿的套路,就是主人公无不精神分裂或具有间歇性精神病,就像每个社会人脸上的面具,没人知晓面具下的秘密,这是真正精彩之处。
其余部分为了挑逗观众情绪而不得不做的噱头,没什么不好,也没什么好。
适看人群:喜欢史蒂芬.金或Johnny.depp的同学
JOHNNY DEPP毫无疑问是演技最出色的明星之一,个人感觉是尼克尔森和德尼罗一类,他有一个在说话时抬下巴的习惯性动作.我不得不说,该动作非常具有女性感,让人怀疑他是个GAY.整体情节来说,有的同志说它是人格分裂的老套路,我赞成,但也有点自己的意见.在人格分裂之上,STEPHEN KING还对人格分裂的来源作了自己的回答愿望(潜意识)的积累所导致.这与弗罗依德和荣格的理论有了不小的差别,前者只是在梦的解析中采用了这样的提法,而在人格问题上,仍然基于里比多的理论(童年时期的性压抑),荣格则过多地讨论了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我不得不说,STEPHEN KING的回答是肤浅的,但却非常生动.当DEPP在MOTEL的房间里拿出枪,因为胆怯没有上子弹,这件事就成为他心理的潜欲望,在影片的最后,墙上到处写满了SHOOT HER,而他也最终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这种回答无疑是精彩的,直观的.搞精神分析的人都应该来看这部片子.在回答问题的同时,STEPHEN还在告诫心理平衡非常重要,无论是素质多么高的人,他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平衡里,这种平衡的是非常重要的,有相当比例的犯罪都产生于这种不平衡.当DEPP杀了两个人,到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轻松和焕然一新,原因是他重新找到了平衡.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与我有同样的感觉,至少我对DEPP杀人这一节没有什么厌恶感,想反,我几乎获得了同样的快感.可能类似的事我也经历过(女朋友跟别人上床,呵呵),只是我没有像DEPP那样冲动到去杀人.由此我也想到婚姻的可笑,在DEPP的妻子跟别人上床被抓住后,没有任何的惩罚,理智和道德的只是一句话解决感情不存在了,离婚吧.而那个第三者还洋洋得意地在DEPP面前反复出现,仿佛是说,抓住了又如何,结果只是我们从偷情转变为公开合法地上床,而你这个可怜虫,一无所有,你的房子,你的老婆全部都归我了.当影片的最后,DEPP的老婆假惺惺打电话来问DEPP,目的只是一个,让他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DEPP笑了,识破还没离婚的妻子的真实目的后,幻想和平衡彻底打破,DEPP彻底转变了,他要把自己没有干完的事干完,这毫无疑问是畅快淋漓的.是谁最终让他变成了恶魔?不是别人,正是他老婆.我们不禁要问,在一个理智道德的世界里,感情是不是可以替代一切,那么我们还要婚姻制度干什么,为什么不想跟谁上床就跟谁上床.如果真的那么理智和道德,婚姻基本上狗屁不是,男人可以到处寻欢,女人也不例外,当我们被抓住时,可以反客为主地说---感情不存在了,离婚吧.在这种情况下,不愿意离婚的人反倒成了舆论谴责的对象.这叫什么事?我不认为DEPP最后是个恶魔,在恢复了平衡后,我相信主角最后仍然将是一个"好人".当然他是有罪的,但心理平衡之后,这种罪,哪怕是要用生命去偿还,对于DEPP来说,也是无所谓的.这一点,我们从最后那个警官来找DEPP时,他表现得那种轻松就知道.其实STEPHEN KING本人也站在DEPP一边,这一点要仔细看才知道.干得好,DEPP!!!!
Shooter=Shoot Her 很有意思的一个设计,Mort从一开始设想出这个形象就已经有杀妻的想法了,同时也暗示妻子出轨是Mort人格分裂更加严重的直接原因。
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很有趣,就是作者1995年发表的小说,刚好预言了自己之后的人生轨迹,而现实一开始的发展与小说不同,但其实结局一开始就已经在Mort心中定下了,就是像自己小说里写的一样杀死她然后埋在她最爱的花园里,种上玉米,尸体被玉米消解掉,玉米再被Mort消化在胃里。
(这点真的很creepy)结尾也能看出Mort根本不在意他是否被发现是凶手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结局最重要”,确实他也只在乎结局,自己的生活已经跟小说融为一体。
因此当他终于也改写了现实中那个结局,他整个人都变了,生活规律,家里甚至装了跑步机与开头的邋遢颓废形象刚好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最后私心想说下,德普的演技真的绝了,就成功演出了一个人格分裂患者分裂和内心挣扎神经质的过程,人物的恐惧也演绎得很真实。
03、04年的普子的颜果真还是最絕的,介于性感和可爱之间,演颓废作家也是迷人的很,弹幕里时不时跳出一个被普子迷得七荤八素的姐妹也挺缓解悬疑片的紧张氛围的(笑)
从内容上说,此类电影根本没有什么看点,也不提供思考,只是通过矫揉造作的手段把剧情故弄玄虚,在我看电影时就感觉出人物相当的做作,因为人物的感情达不到,观众的感情也没有到达那个程度,所以,在看到人物的表演时,往往感觉人物做得太过。
知道还缺什么吗?
还缺点色情。
类似的电影还有:《门》(陈坤),《穆赫兰道》,《搏击俱乐部》。
此类电影都没有提供一些思考,运用所谓的“精神分析”来编造故事。
(人格分裂)雷尼的妻子出了轨,他发现她和另一个男人躺在床上,他提出了离婚。然而,婚姻的阴影并没能使雷尼恢复原气。他的文笔开始暗淡无光,找不到从前的创作激情。于是,他来到了一个湖畔小屋疗伤创作。然而这个小屋,却给他带来了新的麻烦。 首先是一个陌生人的造访令他十分恼火。那人声称雷尼抄袭了他的作品,雷尼百般解释也不能让他信服。于是雷尼翻箱倒柜,想找出原稿,却发现原稿离奇失踪。惊悚事件陆续有来,整个小屋,好像出于某种危险的情势中,雷尼非常害怕,然而却查不出缘由。是不是前妻和她的情人在作怪?他们到底有何目的?然而,真相却让雷尼自己都不敢相信。
6.8分,这是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难怪感觉有《危情十日》的影子。可惜尽管是从名家作品改编,剧本却是个二流剧本,悬疑程度还不及《捉迷藏》。这就是现在许多网络或地摊不入流小说家最爱用的人格分裂段子,幸好有约翰尼德普的演技挑大梁。
i figured out what&#39;s going on in the middle of the movie:(
虽然喜欢Depp,但这片子确实没什么可说的。很平常也很平淡,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影片的表现手法,都极其普通。猜到结局并没花我太多时间。不过Depp后来暴露真实人格戴帽子藏在门后的画面、以及掀起铲子准备杀人的画面还是很帅的,特地截图留念了。
我从没看过Stephen King的小说,就因为这破片,也不打算再看了。。。
可能看的時候太累了,我睡著了=_=&#34;
比较失望的片子,看到一半就猜出是怎么一回事了,随后真相大白的那一段证实了我的猜测,也就没有带给我应有的震撼。
故弄玄虚 depp没有演出那种深邃
分裂again....
是一个从开始就不太好看的又一个分裂的影片,和致命ID无法相提并论!但是不得不惊叹老外处理双胞胎的镜头,完美啊~~~
字幕结束竟然惊现德普独唱。。
剧透短评高赞就离谱,点进来就看见了……不过就算没看见剧透,我也不会认为这电影拍得好,全是老掉牙的烂梗
depp的表演还不错,不过stephen king的作品改变始终太普通...
多重人格看太多已经麻木了.......
即使一开始就能猜到这是怎么发生的,但是一个好的演员就是能硬生生撑起一部剧
就算你是德普 这也给不了面子啊亲~
1/3不到,就猜到了。
同题材的片子不少,这部还凑合
尽管只是看了一段 但是为了Depp先生当然还是满分啦
好像打个喜剧的标签儿啊...剧情弱爆了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