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喜欢松太加,看他的电影总能让我内心安静下来。
松太加处女作相当强悍了。如何写“悲痛”和“赎罪”,本片给了一个绝好的例子。片子最厉害的地方莫过于完全把磕长头去拉萨放置在文本之外,转过来写磕完长头之后回家的故事(这么看[阿拉姜色]刚好是另一半的故事)。老人这条线的信息控制很精彩。松太加的剧作上比万玛才旦矛盾激烈多了……大全景/风景的用法。
所谓独立电影
喜欢带红帽子的老头儿啊 总让人觉得活着其实并不是一件差事 最爱下雪的那几个长镜头
原谅他人容易,原谅自己很难。我们都打不开自己的门。
相比于男主人公的救赎,更心疼这位善良、有爱又空虚的大叔。刚参加完女儿的婚礼回来,他跟司机说:抱了孙子以后又盼什么。儿女成家了,老人心里是寂寞的,没着没落的,夜里都说了让他儿子给妹妹打电话,结果想了想还是亲自打了电话,还叮嘱女儿要好好照顾老公。他在路上遇到这个孩子,可怜这个心里有伤的孩子,陪着他,照顾他,其实也能看出来他内心里无处安放的父爱啊。有人说这是人老了,不被需要了,失去了存在感的落寞,但我怎么看到的都是满满的爱呢。
故事的戏剧冲突十分强烈,这也导致人物的内心困境能够贯彻始终;但外部人物、情节对人物内心一点点的感化,能看到进程,但不可说编排缜密;同时以朝圣、旅行的方式化解人物内心障碍、完成救赎,结构和形式也不算新鲜。但作为处女作,导演对视听、情绪的掌控很到位;藏地天然提供了荒芜和迷惘的气氛。影片的摄影和音乐加分,尤其音乐很能提点情绪。
摄影和(门窗)构图已颇具想法,文本单薄了些,在表现心理转变上欠缺了些,并仍会仰仗到藏文化的独特之处;因为太阳在左边,向着一个地方走,自然会被灼伤——所以不妨回头看看。我们生长,我们结婚,我们老去,我们死亡——长者是亮点。
你与无常对抗,无常静默不语。你让太阳一直照着半张脸,太阳没变过,你的脸却再不是最初的那张脸。无常无处不在,你必须与之和解。
8.8影展。镜头的语言感觉是比较漫长的,像片大漠,就很有公路片的特色(因为是步行,节奏比其他公路片慢好多好多,有点惭愧,我确实中间有点想睡觉,以至于没能看明白主人公是如何不慎轧死母亲的。。)。叙事性不强,单薄了些,但是象征意义感觉是有的。两次主人公倒在地上,左边灼目的太阳烧着他的眼睛。我感到这是一种境地,极慢的节奏似乎是一种民族性的语言。但他最后还是回头了。
节奏有点太慢了...一个人走进院落的镜头硬生生从出现在门框到走出镜头还走得特别慢...也许是我这几天晚上都有些困.在电影院睡着了三四次- -.不过还是挺纯净的一部片.导演想说的都铺在路上了
节奏真慢,男主真淳朴,那个老人很可爱
我们用一个一个故事打开彼此心扉。
有点粗糙的片子似乎会给诚意加分。至深的悲伤都是孤独的,不管是母亲之于少年,还是人生之于老者,而救赎孤独的方式太主观了,所以导演要找的平衡点很容易通顺——宗教、流浪或者回家,而转折点就在于,重新放别人进出你的心里的那一刻。
是很平淡的公路片,全剧主角的台词不多,但总有一种悲伤的气氛,似乎一直弥漫着。悲痛和愧疚一直压抑着男主,在路上被救赎是最好的选择,只有放下执念才能继续向前走。摄影音乐都不错,3星7分。
自我救赎的公路片,虽然节奏很慢,但是留下了很多给观众思考的时间。磕长头到拉萨的人确实值得敬佩。
来看万玛才旦专用摄像的导演作品~
尼玛的母亲不幸被他驾驶的拖拉机碾死,这让我想到了“重庆外婆开车压到刚下车的孙子”那个非常诡异的视频。外婆,妈妈,刚睡醒的孙子,路边的台阶,三个人差一个动作,一个分秒都不会酿成悲剧。但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安排,半点不由人。死人无法感受痛苦,只有活着的人去承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事已至此,时间与新的生命是填补痛苦的最好甚至唯一的解药,旅途与远方只是换了一个形式。或者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容易解脱一点,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总有一天他们会再相见。
感谢大象点映,感谢风哥。痛苦在时间和孩子面前都会黯然失色。松太加导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很不错。
HDTV.720p.x264.AC3-CMCT快进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