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政治是一件让人扫兴的事情。
原本简单的邻里之间的纠纷,上升为两个宗教民族(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你我敌对冲突。
我们为何对现有的物质世界心怀怨恨,却对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恪守臣服;我们为何无法和我们的邻居和平共处,我们为何总是歇斯底里,抱怨不断,我们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感到厌倦却又不得不从共产主义的历史总结中吸取教训。
我们真的对这些无名的陌生人心存感激,心怀善意么;又或者我们只是对远方的诗人满怀敬仰,对近处的人类感到恐惧。
最终,我们不得不对现实妥协,我们不得不考虑,别人的母亲同样也哭得撕心裂肺,悲伤不已。
北影展之后,一部名叫《何以为家》的阿拉伯语电影狂卷中国市场三亿票房,如果说《何以为家》是伊朗大师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进行更加激烈的升华,那么这部助男主角拿下74届威尼斯电影节影帝的《羞辱》则是将一个基督徒和穆斯林并存的黎巴嫩更加真实的展现给大家,影片的结尾相比于娜丁拉巴基的《吾等何处去》更加友善,但现实便是这种冲突会在现实社会中上演无数次,并绝不会从人类历史中被完全抹去。
这部电影和伊朗大师阿斯哈·法哈蒂在《一次别离》里设置的戏剧冲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奇得多尔里早年间曾经担任过昆丁的助理摄影师,十八岁时只身前往美国求学,身为贝鲁特人的他深知自己虽游走于好莱坞,但完全不属于美国,这部《羞辱》也算是为他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过去的经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回忆,更是影响我们行为轨迹的一种力量,无论是积极的或者是破坏性的,这种力量左右着我们。
当这种力量面临审判,我们才开始真正思考他的能量及影响力。
敞开自己,接纳这种审判才是新生的唯一途径。
Tony真正接纳了自己的错误是从自己同样被羞辱的言语刺激到出手攻击对方时...最终两位涉事人都理解了对方,与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解,与对方和解,与自我和解,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和友爱。
相处之道的真谛是尊重,是体谅,是相互友爱,个体如此,民族如此,国家亦如此!
耶路撒冷,万人倒身下跪,三教归一的圣地,却激发出千年的民族信仰矛盾。
民族问题可谓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难解决的问题,人类史上最悲惨最可耻的篇章基本都与此有关,那些动不动就喊着要打仗、要消灭谁的人是最愚蠢的,因为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最容易被利用,而屠杀机器一旦开动,最终只会在冤冤相报中吞噬所有人。
希望我们的国家能真正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不会因为不同信仰、不同观念、不同习惯就心怀芥蒂,恶语相向,甚至挥舞屠刀。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别人的生活也有诸多坎坷,尽量不去羞辱别人,或者有说对不起的勇气。
希望这世上不要再有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因为历史的死结不会被战争和死亡解开,只会在互相理解和宽容中慢慢消逝。
重要台词1他没理由那样羞辱我2有些人道歉很难说出口,但不代表他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3“你在羞辱那个警察?
”“我在羞辱这个世界”4人们受到羞辱,结局只有相互愤恨5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铭记历史,但是我们不能让这些苦难摧毁我们现在的一切,还有,战争早已结束,是时候放手了
只是几个词语,构成了言语羞辱。
其背后是深深的伤痛。
托尼慢慢的从不敢面对到面对,亚西尔最后也还给托尼一个发泄的理由。
他们之间战争结束了。
都是受害者,做错事要有过程,心灵才会觉得被尊重。
发泄-道歉-原谅,这三步是过程,没人能够拥有独自承受痛苦的特权。
摘自片中辩护律师的一些金句1“根据法规,在极端情绪状态下,因为被剥夺了自尊和意识,因此情有可原”2“真诚与稳定,选择稳定”3“战争结束了,不要活在过去”我记不清了,应该会二刷的!
就像我看完印度的《炙热》以后本能觉得那不是一部印度电影,看完《羞辱》,我凭本能觉得,这不是一部黎巴嫩电影,虽然我也没看过几部黎巴嫩,对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的爱恨情仇缺乏足够的了解。
影片本身很棒,情节层层推进,隔段时间就有一个包袱,就像你打开一扇外边看来平淡无奇的大门,往里走,才发现这里曲径通幽,风光无限。
说的仇恨,但骨子里是西方式的克制,甚至有点点小温情。
结尾有点被打动,但我并不喜欢,似乎皆大欢喜,然而,民族仇恨,哪儿有那么容易化解。
还有点儿没看懂,老律师到底是什么目的?
为什么最终宣判后,大家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再者,法律方面,不要求双方律师之间近亲回避吗?
黎巴嫩基督徒家的水管违建了,巴基斯坦难民包工头组织改建,俩人的口舌之争上升到了动手的程度,基督徒断了肋骨住院了,他要起诉对方伤害。
经过一次敷衍的庭审,他的气胸和妻子的早产让他更加觉得此事不能不了了之。
父女档的律师的介入和辩论使事件不断升级,从口角发展到对民族的歧视,对政权的攻击,对历史事件的仇恨……语言中的词语的放大和引用不止发生在庭上,也延伸到了庭外,暴乱和战火都在延续,双方都因此受伤。
最终二人还是用了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庭上的辩论也以无罪宣告结束。
这是一个全程冲突的电影,节奏很快,从电影的开始就能看到环境本身中存在的民族冲突。
在这个有战争有难民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国家里,人与人之间一直存在芥蒂。
就像电影里说的,“战争已经平息,但大家心中的战火未绝”。
开始的时候根本不懂为什么男主点火就着,明明是他先挑起矛盾,但到后面看到他的经历又能理解他无法释怀和激进的态度源于幼年的伤害。
这就是媒体和引导,人的情绪都不是凭空而来,但又有多少时间去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呢?
关于片中讨论的羞辱和矛盾太多人讨论了,我更想讨论的是由大见小到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冲突与矛盾。
每个人经历的事和痛苦都不能被其他人看见,而情绪的发泄和冲突的挑起往往都会伤害到无辜的人,甚至引发不可控的发展就像是引发战争的庭审一样。
当一个人任由自己的情绪发泄,并因他人之错自己犯错之时,道理和法律也不再能清晰的去判断对错了。
所以真正消解矛盾的是什么呢?
是原谅是宽容是冷静是自我约束吧。
虽然这是很难做到的,就像前人说的以德报怨一样,但我私以为这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
只有这样从有机会真正的平息各种意义上的战争吧。
我看到男主帮对方修车的时候,突然就有点泪目。
双方都不是恶人,他们都存有善念有信仰也有自己的坚持和信念,也因此他们拥有爱人和信任的伙伴。
但在不同背景下无法调剂的矛盾都让他们短暂的忘记了人性中的善,用言语和肢体暴力伤害彼此,这是最不可取,最遗憾,也最让人难过的事情。
也因此在他们回归个体展示个体的善与美的时候,格外动人吧。
影片最后,导演为这场殃及全国的庭辩画上了休止符,最终的判决没有和稀泥,也没有留下开放式结局,而是当庭宣布亚西尔无罪。
亚西尔重获了自由,女律师战胜了父亲。
托尼表面上输了官司,却也解开了心结,因为他拿到了亚西尔的那句道歉,并且让那件被历史无视的、导致母亲死亡的大屠杀,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结尾的对视,两个人都有眉毛、嘴角略微上扬的微表情,这是微笑的动作。
虽然没有笑的那么明显,依然能看出两人之间已经没事了。
1.美式make a story传统 在我过去看到过的美国的影视作品中,有关法庭情景的场面,总缺不了编故事这个环节:如果你想赢得这场诉讼,那么你要给自己的行为编一个完美借口,不知道过去的综艺好声音热衷于编苦情戏的背景是不是从这里学来的。
你有没有犯罪不重要,只要你说得够真挚动人,仿佛你的所有罪恶都可以被赦免,在我印象中Rick&Morty曾经有一集讽刺过这个现象。
2.巴基斯坦&黎巴嫩的体面人 如果美国的法庭靠编故事就能获胜(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我自然就要怀疑他们言论的真实性,其实从美、韩国家的影视作品中的感觉,他们是推崇弄虚作假,靠一些小聪明小伎俩去获得胜利的(或短暂)。
这一比较起来,片中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的体面人就让我印象很深刻了,他们不愿意去撒谎,甚至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在法庭上说对自己有利的言论。
这不禁让我想起《局外人》中的默尔索:“当你表达的比你内心感受到的更多的时候,就是在撒谎。
”而且片中第二次庭审时,控方律师用巴基斯坦大哥过去做的恶行去佐证他的天性就是一个暴力恶毒的人,也让我想起了默尔索的庭审。
不过话说回来,我对这种体面人是非常敬佩的,他们能够坚持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轻易被外界干扰,也愿意和干扰他们的人抗争,不妥协。
当这种抗争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还仍然为了自己的尊严坚持时,就会收获尊重。
3.爱哭鬼 片中巴基斯坦大哥第二次跑到黎巴嫩小哥仓库把他痛骂一番的时候,说我们遭受了比你们多得多的苦难和牺牲,而你们只是被龙卷风的边缘扫过,就寻死觅活,都是些没用的爱哭鬼(大意是这样)。
其中猛一听感觉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任何的悲剧只要发生了,创伤都是无法修复的,甚至巴基斯坦人民一直经历战争的摧残,反而更能够适应一些,影片中说对于巴基斯坦难民的问题大家都听得习以为常了,这就是不公平,他们已经承受了太多,承受更多大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而香蕉园的人民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却被战争波及被屠杀,这种创伤,对当地人民来说绝不亚于巴基斯坦的悲痛。
4律师认为美国议员道歉是体面的方式 影片里很有意思的一幕,控方律师宣读一则新闻:美国议员辱骂空姐是bitch,而美国法庭判他通过报刊向全国道歉。
并且认为这是体面的解决方式,我猜测编剧或者导演安排这一幕是为了表达面对侮辱,致歉是比冲突更好的解决方式,但是这个例子我实在无法苟同。
且不说美国一手阿拉伯之春搞得他们国家内战不断,单单是这种吹捧西方自由民主的方式就让我感到不适,不过也由此可见美国的政宣舆论工作做得多么优秀,舆论的话筒,我们还是不好抢啊。
5.律师父女 影片将控方和辩方律师设置为父女,分别为巴基斯坦人和黎巴嫩人辩护,也暗示着国家内战的分裂,其实就是父女之间的战争,无论什么创伤都是亲者恨仇者快的结果,但是冲动和仇恨让人民蒙蔽了双眼,导演通过暗示明示,都说明了他们双方都是背负偏见和仇恨的。
但是他们之间如果不能理智,注定是两败俱伤。
其实大家可以这么理解一下内战分裂,我们遇到天南海北的人,或者去到各个省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有时候脑子里可能也会有一闪而过的地域黑的想法。
但是如果让你把那个省,突然换成了一个国家,你和他属于不同国籍,是不是就有些毛骨悚然了。
再发生内战,你们原本是两个隔壁省份,突然成为两个国家还要不断战争、冲突、流血……这样想想内战真的算是国之殇了。
这是让一个人感到沉重而深思的问题,我想无论哪个时代的人来看这个问题,它都是那么的沉重。
不幸的是,这份沉重压在了去伤害别人又被别人伤害的人身上,这也是“教授”角色存在文学价值之处,伤在女儿身上同在父亲的心里,教授知道xx女儿的人之后表现出的愤慨足以看得他被伤得多深,可是这个时候他并有看到自己,在女儿坚持不报警之下,教授开始慢慢的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灵魂也并不是纯净的,更重要的是,女儿被xx之后怀了孕并执意要生下来作为自己以后不被伤害的工具。
在这万般无奈之下,教授回归了道德底线,向被他伤害过的女孩的父母道歉,可以说这是一个痛苦与耻辱交加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值得嘉奖的地方,可能就是它足够流畅。
一部有野心的作品,企图从一件私人争端通过法庭上升到民族和国家层面,却最终完完全全失去了对这两个层面的照拂,因此无比空泛。
导演的开拓点是民族层面,但是细想一下,他对民族层面的作结是什么呢:“这两个民族都互相伤害过。
”而且他的这个大层面的作结还是附属在个人层面的结论上,因为这位黎巴嫩基督徒的辩护律师就是用其个人苦难来为其侮辱性言辞辩护。
真正能表示导演对民族层面的考量的地方,只存在于后半段偶尔穿插进去的关于社会舆情的画面:抗议、呐喊、旗帜。
但这些画面不过是用来暖场的虚晃一枪,因为在结尾,导演又把他们扔掉了,试问,一场由社会舆情为其造势的法庭审判,在结尾审判出来后,导演却单单撇开了社会声势,把一切都付之于双方当事人(在我看来)尴尬的对视一笑。
至此,影片结束,导演想呈现的民族意义也就此完全失效。
更致命的是,此刻影片的结构也垮掉了,因为正是社会层面的植入,才驱动了电影的进展、情绪的扩张。
而在这个大命题进展的过程中,它不单被导演用假把式固定在了“人群呐喊”之类的素材库上,它的形式主义还侵蚀掉了前小半段积累起来的人情之迫切,也就是说,社会层面和法庭形式反噬了人物内核。
这两个人物到后来已经失去了对峙的力量,或者说被导演伪善的包装成了“道德正义”的追求者,他们不在乎肋骨的断裂、气胸的诱发、连累的妻女和指到脸上的挑衅的言辞侮辱。
的确,他们起初是在乎的,这是影片的开始和转折,要是不在乎这部电影都发展不了,但是到高潮处,两人因为帮忙修车和诱使还击后的道歉而泯去私仇。
泯私仇的切入点是无关民族的善意、理解、还击扯平,然后这两个人物就没有了这股子原始气力,原本在前小半段就突然开始追求道德的两个人这下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蹲完这场法庭辩论,以法律的体面来收束民族大义,剩下的,就只是在法庭上由律师代言进行收尾,收的也就是那个不痛不痒的“大家都曾蒙受苦难”的尾。
在以民族矛盾为标签的电影里,用“大家都是苦命人要相互理解”来收情理的尾,也是要命。
(换言之,“两个民族正因为互相伤害过所以扯平了”这种收尾完全撇开了异族难民在另一个国家面临到的社会经济上的被排斥,他人潜意识甚至无意识的恶意)而最后法院作出的判决也是预设感强烈、看起来最符合表面道德的那种判决。
两人的最后一笑,充满了好不容易完成道德业绩指标的工具人的轻松释然。
说是标准的糖水片绝不过分,丢出议题却满篇不议论或是用奇怪的替代品来议论,自然是能顺顺利利敷衍完的,但是却全无思考价值。
民族纷争都是明意识的利益争夺和潜意识的狭隘偏见,用“去掉利益层面论述”和“抛去偏见”的道德观来作结是极不负责任的。
用“超越民族界限”的理解力来相互理解”也是置换概念,善意理解和偏激歧视客观同时存在,并不是前者的被激发出的道德感就能替换后者。
前者是情感道德,后者是情感非道德(本能道德)和物质道德。
但是这个把戏却是影视最常见处理方式,毕竟现实难解且棘手。
作者电影的重点倒还真不是制作费便宜(………)一篇论文,往往只有作者没有什么个人观点却要写一篇的时候,才更注重某种不求深入只求结构完整的表面光滑。
真正有表达欲的作者可以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挖掘展开,有时反而无需面面俱到。
这是无关经费、制作方、发行方、工业技巧、拍摄形式的真正内核:作者的表达欲,这才是作者电影的实质。
可以不完整、狭隘、观感不佳,冒犯观众,但是话是要说的,信息量也有。
这才是作者电影的的精气神,而这是能看出来的。
当然,作者电影的另一个本质属性就是:电影还是希望能卖出去、能好好发行,这样才能有观众。
两条线一收束,电影表达就能被约束在这相对自由的地带:面向观众的自由表达。
不恰当的部分自然也会被创作者自我审视着筛掉一部分。
这是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圈。
不然我没事看什么电影,如果我看不到此形式下的真正的观点和信息的话,毕竟它们的娱乐性对我而言已经很弱了。
当然本身状态颓而不进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只是想看看同时代的电影人都在想些什么,一个人的想法是如何被构架成剧本,变成影像产物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迷人的过程,一个事物的重构和再孵化的过程,一种人能通过媒介来表达的能力,一种对空间、人体、声音的捕捉释放,叠加裁剪。
一人是黎巴嫩基督徒,另一人是巴勒斯坦难民,两人因口角摩擦走上法庭。这场斗争...
中东故事,美国表现手法,略夸张,略牵强。
电影的立意是极好的,背景资料罗列的也够详细,让不熟悉政治环境的人也能大致了解局势,但它失败的地方在于,剧本设计的冲突漏洞太大,情节上没有给观众独立思考的空间,每一个精心计算出来的钩子的目的都显得太露骨,使得《侮辱》失去了原创价值,更像是照着模版打造出的商业片。
一切以“傻逼”开始,我没看完,大约一半就弃坑了!
看上去像是从立项起就冲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去的。
开头不好,结尾不好,中间凑和
一场看似不足挂齿的小口角,让两个固执男人上法庭激烈对持,并进一步引发失控的社会骚乱。黎巴嫩电影《诋毁》,通过极其过瘾而戏剧化的冲突递增,以小见大的创造出一则悲观的当代中东社会寓言。尊严在本片中分量极重,它在复杂社会里导致司法困境。狠狠打一架对彼此能带来的伤害,远远不如言语侮辱剧烈
本来只是私人恩怨矛盾,但随着案情逐渐深入,就上升成国家民族问题,对黎巴嫩和巴基斯坦冲突历史不太了解的我部分戏份比较缺乏代入感,但主创们直面过去揭露历史伤疤的勇气值得嘉奖。……P.S.:昨晚的《黑暗骑士》里被吐槽中国枪支不及美国,没想到《羞辱》里也有台词说中国的机器不如德国(掩面)……
对国外历史不熟悉,造成了影片涉及仇恨不能深刻理解。这种对一件小事引发的政治名族冲突的浅层感受也使得观影感受一般。
@Cinematheque 确实很刻意。但我觉得最惊悚的是讲道理的女人因为自己的孩子变得失去理智……
#资料馆留影#先看《何以为家》再看《羞辱》,前后逻辑就都说得通了。黎巴嫩的难民问题(特别是巴勒斯坦难民)是举国上下神经最敏感的地带,涉及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生存与人权等方方面面。律师的话一针见血,“在这个国家,巴勒斯坦人其实和吉普赛人,小商小贩,黑人,同性恋者一样尴尬”,片中举国轰动的审判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民族试剂,用来呈现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宗教争端和民族矛盾。面对这样的电影,你除了肃然起敬并默默沉思外,几乎无他可说。
一个小冲突无限放大,中东的事
不太懂耶,但是感觉不像是道歉能解决的。
虽然似乎有一点点过于直白和说教,但这个故事实在是饱含力量和情感,浓缩了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历史纽带和晦暗难辨的是非曲直。当然,如能知晓那段历史的话,对理解这个故事会更有助益。要挣脱身份政治的互害陷阱,需要能够把对方更多当作一个个体来看待;而要做到这一点,那就必须首先把自己视作一个个体才行。这是不容易的,对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无疑就更加困难了。但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从上一代人手中接过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既成事实。可以选择的,是我们想要交给下一代的是一个怎样的未来。关于这一点,我也特别喜欢一位以色列记者写下的这段话:“我觉得我们——‘人’可以在政府失败的地方取得成功。我们应该显示,和平不是来自勇敢,而是来自邻里。”
really? in your womb she heard everything but now nothing? 这里真的lol 为什么判not guilty??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排水管引发的政治案件和武装冲突!你想要的道歉,我已私下给你;可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道歉,该有谁来给?
愿我们的国家能真正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不会因为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观念、不同习惯就心怀芥蒂,恶语相向,甚至挥舞屠刀。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别人的生活也有诸多坎坷,尽量不去羞辱别人,或者有说对不起的勇气。希望这世上不要再有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因为历史的死结不会被战争和死亡解开,只会在互相理解和宽容中慢慢消逝。中东太乱了
弱智一样,这nm就能撕起来,中东请烂下去吧
【HKIFF】五部奥外正赛里最drama的一部了,那种步步为营的“设计感”、互揭伤疤直至挤破毒疮的自救手腕,还蛮三块广告牌的。尤其是剧作相当狡黠,利用黎巴嫩非典型伊斯兰国家的身份,把中东基督徒、穆斯林、犹太人百十余年来的遗留恩怨清算到尽,仅仅用了一场法庭戏。
微不足道却怨声载道的《羞辱》门于后殖民主义时代只会有增无减的愈演愈烈。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面对悬置的“法”两面打我们不禁要问:诉讼辩护的双方为什么眼里只能看到对立而非统一。正如那位孕育生命的妻子/母亲批评她的丈夫/孩子那样,造成无法挽回局面的原因就是人想要不惜一切的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