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点秋香2》:出奇的烂电影 黄色隐喻的绝版搞笑想看唐伯虎点秋香2,是因为奔着明明、张静初还有樊少皇的大名去的。
有黄晓明的帅气与硬朗、张静初的美丽与惊艳以及樊大哥的武打功底,以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戏。
谁知道看了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为了搞笑而搞笑,并且不择手段搞笑的片子。
真不知道是总局的那些审片的领导是开放了还是这个社会开放了,这样的片子都可以通过审查。
故事一开头就想通过现代与古代的词汇的夹杂来博取观众的笑声,这样子只能降低整部片子的品味。
其实整部片子中,黄晓明、张静初、樊少皇以及咪咪的演技都是非常不错。
任贤齐的演技属于无法断定的那种,而周立波的出场,让人感觉这部片子是在《壹周立波秀》的演出现场,整个人的状态完全没有脱离以前固有的表演形式。
标准的周氏兰花指与调调腔。
可能这部电影中最大的看点就是不断穿插的具有隐喻式的黄色话语了。
简直是俗不可耐。
我都觉得这部片子的影评没有办法写下去了。
另外感觉巴沟的这个嘉禾影城不大舒服。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非常的感谢时光网。
感谢李昂小盆友。
黄晓明一直成不了气候 就是因为他原本长得太帅 遮掩了他原本就“搓”的演技, 又不会选剧本 脑子一热 什么烂片都敢接 ·
冲着本片片名和星爷的面子来看,谁知道整部戏除了片名一个“2”字,就再也找不到可看的理由了。
首先,演员之二。
黄晓明之二是一贯的了,这个不必多说;周立波演电影也跟海派清口一个样油嘴滑舌,没点有用的东西,估计也就那个水准了;任贤齐为何要拍这个戏啊,哪里有点合适你?
陈百祥啊陈百祥,让我说什么好?
难得片中还有些老演员,朱咪咪陈百祥苑琼丹之类,本来你们都是些难得绿叶,某年央视还搞了个“电影过年”专辑来纪念这些绿叶,可如今这些人却在砸自己的招牌,实在可惜;张静初啊,近年除了跟张家辉出演的《红河》之外,也没什么好看的东西了;可耻的是吴耀汉竟也来凑热闹,可知这位老师可是影视界大大有名的学院派啊,有着英国某某学院的正统表演教育;樊少皇一贯好片烂片都接,所以不必惊讶,人家不矫情。
最狠的是罗家英,这么多年你都干了些什么啊,难怪阿姐这么多年都不跟你结婚,本片中老罗的这个角色神捕秃鹰,就是当年周润发梁家辉吴倩莲徐锦江柯受良主演的电影《赌神2》里送发哥去台湾的那个船长台湾间谍秃鹰,还有那一脚鹰爪神功,没变过。
第二,编剧之二。
这部戏整个故事弱智到极点,毫无观赏性与激发性,看了之后诚如一个想吃饭的人忽然在饭店门口踩到臭狗屎,什么胃口也没了;剧本写得实在前无古人(最近倒是很多这样的本子),这样写剧本都可以拍成电影,难怪香港电影会没落。
其实这些人拍这样的戏无非就是为了圈钱,利用中影集团强大的院线配合,强迫性的垄断市场,变相使得观众这种消费群体选择这样的电影来看。
古人云:盗亦有道。
所以,何必如此无耻呢。
——还有最无耻的是,你不能老是偷拿以前好电影里的桥段(星爷《大话西游》飘在太空那一段;还有甚吗失忆之类的,多么滴弱智啊!
)来搞,好吗?
这不是拍电视剧,大哥们。
——还有更无耻的,总是那些网络上的流行语和段子掺和进电影里,你们不觉得十分恶俗吗?
真难为了你们还腆着脸笑嘻嘻的说出那些话来,我听了都感到有点磕碜。
第三,我也挺二。
一句话,何苦明知如此之二,还要看呢?
苦咧!
本来只喜欢看影评,不喜欢写影评的。
但是当我看完本片后,一直有种说不出的抑郁,想来这叫不吐不快!
近年来国产片的水准相信不说大家都知道,我也跟本不打算看这片子,可是某天我翻看周星驰版的唐伯虎点秋香,因为太累不小心睡着了,醒来才发现已经跳播到下一部电影,正是所谓“唐伯虎点秋香2之四大才子”。
因为在床上还没完全清醒,我就索性没关看了一大半。
先不说这部电影与第一部的比较,单单看片面,我至少知道这是一部和唐伯虎有密切关系的电影。
在看副片名,叫什么四大才子。
我又大略知道了可能是和其他三个才子有关的电影。
结果是什么?
通篇都是唐伯虎和其他三个才子在耍宝。
根本不知道才子的财气从何而来?
想想第一部,至少周星驰有吟诗作对,水墨丹青等等桥段,虽然陈百祥的祝枝山实在有点猥琐。
但是至少周星驰的唐伯虎还是才气逼人的。
至少让我们感觉到和唐伯虎这个历史上人们心目中传统的才子形象是符合的。
而我们这部续集呢?
通篇和文章、书画、诗词无关,只有耍宝,耍宝,耍宝。
如果换成西游记2可以,换成水浒传2也行。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只不过借用了几个相关的名字,然后胡乱拼凑一通的狗尾续貂之作。
之所以没给1星,是觉得黄晓明真不容易,为这么个电影都豁出去了,我也别太刻薄了。
对于那些被《唐伯虎点秋香》的片名骗过来的观众,我得说,这片子里就那个2字有点靠谱,其他的,如果你看过姜文导的《纽约我爱你》那个短片,就知道我想说什么了。
(据反映这段太晦涩有人不明白,《纽约我爱你》中姜文导的短片是英文对白,其中有三句中文对白,分别是“谢谢”,“操”,“不靠谱”……)总之,明教的哥们,别来这里捣乱了,我都对你们家教主网开一面了,别给脸不要啊……
闹剧是什么?
似乎没有约定俗成的解释,因为制作闹剧的人从来不觉的自己的东西是闹剧,由此可见它是一个贬义词。
喜剧是什么?
这个就一言难尽了,但可以肯定它是一种智慧,而且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尤其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能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谈何容易?
喜剧的内核永远是一出悲剧,它戏谑的茧刻下有着朴质的人文关怀,嘲讽中渗透的一股子悲鸣。
最好的喜剧即是“黑色喜剧”,它上升到了悲天悯人的格局,悲不再加以掩饰,和喜感来的同样猛烈,悲喜交加,水火不容的元素碰撞出一块吞噬人心的黑洞,让观众破笑为啼、笑泪同飙。
卓别林如此、伍迪·艾伦如此。
荒诞剧不是喜剧,它具备了喜剧的悲鸣,却抛弃了常规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将影像和叙事搅攘的支离破碎,一切尽显狂躁。
滑稽剧更不是喜剧,它虽然有了喜剧的调笑,可没有一个根基来支撑它的笑果,它不用去过多考虑文化和心灵,因为一只憨态的企鹅摔倒也是一种滑稽。
那么闹剧是什么?
首先它没有文化性,它常常把故事设定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年代,可以是古代,但是说的是现代的语言,也可以是未来,可是那个未来一切都还很落后,所以创作闹剧的人是很省事的,他们不用考虑时代的背景,人们穿什么、人们想什么、他只需要把下个月就会过时的网络桥段拆拆解解放到一个纸搭的空中楼台上,让演员就在上面摇摇晃晃的念着对白。
这就是很多人吹捧的后现代解构,其实和后现代主义哲学风马牛不相及。
其次,它没有叙事性,但又没有荒诞剧的酷炫与疯癫以及巧妙的结构,如果说荒诞剧是成人的狂欢,闹剧就是小孩子尿泥地里打滚,闹剧的任何桥段都是矫揉造作的,我们甚至可以撇开呆板的定义,直接用会不会让人发笑来审视何谓喜剧,这样一来闹剧的处境就更为尴尬,观众除了在观看闹剧过程中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然后冷笑之外,并没有什么会心的言笑?
那么这样一来闹剧是什么?
可以说它什么都不是,一无是处,但为什么闹剧在中国突然大面积的泛滥了呢?
我甚至会发问,中国有喜剧嘛?
“闹剧”是个国外传来的,但是有一点让人感动,国外拍摄闹剧的人的姿态本来就很低,他们的目标也很纯粹,知道他们不是在拍《公民凯恩》,他们只管肆无忌惮的制造离奇情节,尽情屎尿屁性,不管是《惊声尖笑》还是《美国派》,纯粹的东西是会让观众笑了起来的,观众看闹剧的心态也无非是想体会一种简单的喧杂,功劳就是那些屎尿屁性。
当这类东西移植到我国必然是要和谐的,可没有这些东西势必就和不做爱的A片一样,毫无意义。
不要小看他们,卫道士眼里的低级趣味玩转好了也可以上升到高级智商,就像贾徳·啊帕图的喜剧电影一样。
刘镇伟近几年总想去复制《大话西游》的成绩,《情天大圣》、《越光宝盒》不厌其烦,而且自我感觉良好的以为又拍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结果却拍出了我以为的人类史上最难看的电影,(《越光宝盒》里郭德纲想出了让曹军克服晕船的办法,骑马的时候侧着骑左右摇摆,这样的桥段标志着一个电影低智商的极限)他的动机实在是单纯了。
一部好电影的成功就像一个人的成功一样,是不可能复制的,当创作变成了投机,在前提上就是一次失败。
周星驰的辉煌就像卓别林一样,《城市之光》换个人演就不是《城市之光》,卓别林的成就也伴随着默片时代的伟大,同样周星驰也和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密不可分,当那个时代远去,聪明的作者都会选择勇敢离去,在新时代里摸索,努力塑造自己的新价值,而不是恋恋不舍的沉溺于过去的踪影里。
我们之所以喜欢香港电影恰恰就是因为那一份恶俗,无论是周星驰早期的电影还是吴宇森的警匪、枪战、“古惑仔”,当还很少接触好莱坞电影的那个年代,香港电影里打不尽的子弹、射不完的精,混混们为了争夺马子、地盘血战街头、周星驰看毛片挖子弹,即使是《大话西游》也充斥着解不开的裤腰带和被践踏的小鸡鸡,我们喜欢它不就是因为它那份不加掩饰的下三滥嘛?
一种肆虐的张力和酣畅的真性情。
当我走进电影院,在《唐伯虎》和《嘻游记》巨大的招贴海报中,看了一场《玩具总动员3》,让我又笑又哭,好的喜剧是爱电影的人拍给观众看的,闹剧只能说是不爱电影的人自己在那里玩的,他们的目的也是投资方的目的,虚张声势的招呼所有人进电影院,靠着几张明星脸和吃老本的伎俩,来看一场综艺耍酷秀,能多赚一部是一部。
好比有一个阶段,千禧年后吧,香港电影充斥着烂俗的爱情故事,当它多到一个层次,就突然灭绝了,如今闹剧、警匪片也都是回光返照,无论再拍几部大话西游和唐伯虎,它的贡献只会让观众看到这些“伪闹剧”的真面目,加速它的消灭,以备让市场更平均的分化各个类别的电影,而不是让胡闹扎堆上演。
我觉得还行,主要是故事情节还算完整,几大配角也蛮出彩,黄晓明中规中矩,张静初一般般吧,但是爆笑的地方还是有的,暑假图个乐,这电影至少让我和朋友大笑了,放松了,就达到喜剧目的了。
最近鸭梨比较大... ...
1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片子,搞。
实在是太搞了。
从头到尾纯粹是不搞不高兴。
不晓得编剧是石榴姐还是四娘,有娱乐精神是好事,但您这样不要脸只要钱式的搞法真的不怕会上火吗。
2还是剧情的事儿,哦不,不是剧情的事儿。
这片子有剧情吗?
在哪儿呢?
谁能告诉我。
从头到尾都只见到一群人在那儿傻啦吧唧的欢乐得很,这场戏这个欢乐得嗝屁了,下场戏换拨人继续恶搞。
没事儿啊,反正现在的观众都很欢乐的,在单位被上司恶搞、在网上又恶搞别人,最后还要被玩跨省追捕的人反恶搞回去。。。
长此以往,大家都被恶搞的习惯了。
没事儿。
3唐伯虎招谁惹谁了,被从棺材里搬出来马甲都不带穿的上来表演,甚至套路都一模一样。
这次,只不过把网上那些被传烂了的三流段子加在一起再组合上周星星的人,一个加量更加价的大杂烩罢了。
人家那烂俗的海报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我是来乱整的我是来骗钱的,你要不想来欢乐欢乐就去别家店算了,反正隔壁厅的那些货色也好不到哪儿去。
4小明啊小明,至于吗。
还嫌叶文2里面的表演不够惊艳不够2吗。
年轻演员有上进心,想多多尝试不同角色开阔开阔戏路是挺好的,但也要量力而行啊。
作为整部片子为数不多的看点,从看到您的那一刻起我就彻底地亮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宗教力量何其伟大。
能够把2的精神发扬光大并持之以恒的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人,全天下除了凤姐恐怕就只有教主大人您了。
5其实还有比教主更为惊艳的张静初小妹妹表现的可圈可点。
这厮完全沉浸在角色的臆想世界中不可自拔,姑娘,为何要想不开接这样的戏呢。
您还是好好在《唐山大地震》剧组呆着吧,跟着冯大爷走天下可比这靠谱多了。
您说是不是?
6至于“周立波 / 任贤齐 / 陈百祥 / 朱咪咪 / 樊少皇 / 郑祖 / 张达明 / 罗家英 / 高亚麟 / 吴耀汉 / 田启文 / 苑琼丹”这一干人等,我只能请大家相信我,他们没疯,他们只不过是寂寞,只不过是想夺回被马诺、lady凤凤、小芙蓉等妖孽们霸占的江湖地位罢了。
7a想勾搭b,b被 a的可爱所感动,放弃伤害a的念头爱上了a。
这时出现反派c,ab两人联手搞定了它。
这剧情真讨厌,好考验人家的智商哦。
8事实证明,现如今黄晓明演的片子都很黄晓明。
9每分钟一个包袱,开头没有铺垫直接恶搞进入剧情让你以为片子被阉割了,之后继续恶搞,结尾想要煽情结果更加突兀不搭。。。
当你看到最后还在期待影片进入真正剧情的时候,你才恍然发现,这原来仅仅是个预告片,欲知后事如何还得到周星星同学那里去听上回分解。
10总之,这是一部注定要在影史中留下足迹的片子,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进入比烂片还烂的时代。
除去史学价值,它的心理学价值在于,让你感到愧疚:原来那些我所一直坚持鄙视的烂片们竟然是那样的优秀。。。
11去影院认真的膜拜膜拜吧。
你可以研究一下它到底是怎样乱搞的。
而这个辩证的过程,想必要比阿迪王和春哥曾哥要来的有趣得多。
12这期《看电影》的特别关注就是烂片,这真可惜。
少了这部片子的“烂片”专题,就如同少了本山大叔的东北二人转一样,不具备代表性了。
是吧。。。。。。。。。。。。。。。。。。。。。。。。。。。。。。。。。。。。。
ps:对不住大家了,愤怒得只能这样写。
大家像看这片子一样将就看看这评论吧。
真对不住。
ps2:去看的首映式,看到了小明。
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ps3:其实。。。
这种极品还是要自己去影院亲眼目睹一下才有快感。
看了《唐伯虎点秋香2》,而且跟看《非诚勿扰》一样,被挤到第一排,仰望了整部电影,颈椎病又加重了。
四下里坐满了十几岁的少年儿童,逢喜点必笑,一个不落下,而且每次都笑得人仰马翻,上气不接下气,让面色平和的我徒生些许年龄上的自卑感。
《唐伯虎点秋香2》里没有秋香,而是《倩女幽魂》式的小倩,也就是说,这个故事除了四大才子,几乎所有的原故事人物都抹去了。
当然,在结尾处,故事告诉我们,秋香就是失忆的小倩,于是才有《唐伯虎点秋香1》。
导演李力特显然想通过这部前传证明一件事,即维持所有周星驰喜剧的元素,单不要周星驰,会有怎样的效果。
看了这部电影,你突然发现,其实周星驰喜剧的关键因素竟然就是周星驰,没了他,一切噱头都有山寨之嫌,就算加了原班人马依葫芦画瓢,依旧是一个精美的赝品。
看赝品的感觉就是,再怎么装修点缀,还是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缺乏内在的东西,经不起推敲,二个字,廉价。
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周星驰就这么难以复制呢?
他身上有一种自然而颓废的喜感,游刃有余的嬉笑怒骂,港版无厘头的都市痞性,总之,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黄晓明演才子真的有些像唐骏的博士学位,左看右看都长得不像。
他因为在新版《上海滩》里某些地方有超越发哥的亮点,于是就以为谁都可以超越了。
其实,明哥绝不是演喜剧的料,那部《鹿鼎记》就很说明问题,看上去不是令人羡慕地娶了9个俊俏媳妇儿,而是找了9个怒目圆睁的妈,把下半辈子的自由托管出去,无处可逃。
明哥的帅虽然亲切,但骨子里还是摆Pose扮酷,男模特那几招,一出道就是汉武大帝,接着不是贵族,就是英雄,八抬大轿抬出来的,很难走下神坛,痞性严重不足。
痞子大都举重若轻,而黄晓明演得很努力,很累,颇有大陆杰出艺人咬着牙的干劲儿。
哪知道一认真,就不自然了。
周星驰是跑龙套、扮路人甲混出来的,出镜几秒就被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拍死,轮回很多次后,终于修成正果,小人物的底蕴在,演啥都有一种平易近人的喜感,让观众很快移情于他。
对比黄晓明与周星驰与小强的对话,你会发现,前者手里的小强是PS上去的,互不相干,找不到感觉;而后者拿着小强就像拿着自己的前世,哥们儿对哥们儿,无话不谈,浑然一体。
无厘头,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走投无路的老百姓臆想出来对付生活窘境的策略,是“不是办法的办法”。
《长江七号》被誉为最不周星驰的周星驰电影,其实,骨子里都一样,就是无路可走的穷人渴望无厘头的奇迹,说到底,周星驰吃过苦,悲天悯人。
颓废的喜感是周星驰独有的创造。
一般颓废都跟悲剧结合,很少跟喜剧搭配。
如果没有无厘头,周星驰的电影本质上是悲剧,因为小人物的问题在现实中是解决不了的,所以令人泄气。
然而有了无厘头的解决方式,悲剧被喜剧化了。
比如孙悟空、九品芝麻官和特工008都是受排挤的下级,若没有周星驰式的夸张,很难有皆大欢喜的结局。
在《唐伯虎点秋香1》里,唐伯虎在家被父母管着束手无策,到华府当家丁寄人篱下,也是不得自由。
整部戏里演家丁的时间多,这个周最拿手了。
小人物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的感觉通篇都是。
而明哥的唐伯虎,就是偶像剧《流星花园》里的道明寺,贵族寄宿学校住豪华单间的高价生,对社会的黑暗一无所知,天真无邪,谈不上颓废,倒是相当卡哇伊。
《唐伯虎点秋香2》故事编得还算流畅,该有的包袱都抖了,恶作剧的亮点也很多,互文性阅读的成分很高,讨巧但没有太大的硬伤。
只可惜演员组合颇为奇怪,还是喜欢香港演员演无厘头的电影。
大陆演员可以前卫先锋,就是没法时尚靓丽。
即使能时髦,也只是穿得时髦,而不是演得时髦。
周立波在剧里笑点虽多,但就是味道不正,骨子里没有瘫在泥地里小人物的贱性和灵活性,而是海派清口那种上海人看外地人居高临下的讽刺神态。
张静初饰演的倩女面部特写过多,导演可能是想掩盖她在动作上过于文艺的韵味。
而单就特写来说,也顾盼得过于得体,学院训练出来的那种得体,反而少了几分夸张的喜剧色彩。
陈百祥、任贤齐、朱咪咪、罗家英等香港演员倒是演得贴切,没有深一脚,浅一脚那种生分劲儿。
赵本山就是赵本山,周立波就是周立波,郭德纲就是郭德纲,而周星驰就是周星驰。
窜不得味儿。
这电影绝对是对我耐性的挑战……黄晓明果然演戏还是靠眼神啊,那贱贱的笑容实在让我难忍打他的冲动……叶问2已经很让人不爽了,又来糟蹋星爷作品。
看到90分钟都没反应过来这点的哪门子秋香……张静初还是很漂亮的,女鬼演的还真是入木三分……小齐在这里的发型实在是,关键是最后那身材,唉。
周立波么,对于一个海派青口而言,已经算是演的凑合的了,也就他那我笑了几次,其他时候都是痛不欲生……樊少皇最后华丽丽的变身真是令人汗颜,烟熏妆、变形金刚、武士发型,给下属喝的极乐酒更是让我想到了神龙岛的洪教主。
坚持到最后石榴姐出场,才明白原来这是星爷版的前传,原来第一部的巩俐阿姨有这么可歌可泣的经历,编剧太不容易了,真能掰啊。
一众明星使出浑身力气搞笑,可我依然想哭。
原谅我,实在不能跟你们一起2………
推荐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张静初在电影里太漂亮。一直以来不怎么喜欢黄晓明,他也算我们国产的优质偶像,但是和台湾省出品的第一优质偶像——王力宏,一比,就差太多了,应该和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沉淀有关吧。力宏的各方面都太优秀了。
好2
黄晓明 是个奇才。。。。。烂的出奇。。。
波波同学9了下这部电影
真好看 笑死我了 张静初太美了
演员真想不开,接这么2的片子……
好老好古板的秋香,好流氓好帅的唐伯虎……
里面压根就没有秋香!还点什么呀!大S的龙凤店是亮点!
全然无法超越周星驰啊
波波,你好可爱~
要不是晓明
二的没内容没笑点的 实在没法打三星
真糟践读书人啊,看了三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妹妹嚷着要看- - 我只看张静初,其实觉得黄晓明终于肯牺牲自己一点形象了也不容易,给个三星吧
恶俗喜剧片
为了最后的大S 勉强是三星吧····
挺有趣的 黄晓明表现的不错
这是垃圾。波波掉价啊。
豆瓣为什么没有0星呢!!!
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挺可乐的,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