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街上或者在山里又或者在长途公共汽车上,你看到一个人,你被她的某动作、举止或者表情所吸引,你注意她并欣赏她,但这不代表你懂得她。
所以我又想,你看过了一个电影,也并不就等于你懂得了一个电影。
影片尽管有各种人们认为的瑕疵,甚至硬伤,我依然认为它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首先它让男女主角重逢了。
所以它不是恶狠狠掘人眼泪的悲情片。
也不是阴冷地鞭打世界的黑色片。
这应该是源于导演对色彩以及人类用来生活的身体的同情。
所以有那样可爱可怜的寡妇。
其次它抹去了二人重逢时身上的光彩。
衣服由婉转妩媚的旗袍换成一般的工装长裤长褂。
头发是女学生一样没有打理没有装饰像身体上任何一个没有装饰的器官一样普通。
还有陈坤的表情,对外来声音的长时间无法回应,凝视、观看,对伸过的手指无法自然地接纳,要有自己手指的一次颤抖,然后才依然迟疑但却小心地有阳光的握在一起。
再次是场景的苍茫。
黄色的风沙,色彩不明的树。
陈坤稍微残缺的身体。
两人在这样的场景中向前走时,镜头慢慢拉远,人也就越来越小。
这时似乎感觉到,路是安定的,人却是颠簸的。
画面很美,演员不错,但剧情一般。
我想像中的结尾应当是,陆平被释放了,回到小镇去那家理发馆,找到表妹,而不是沙漠中的相遇。
总体来说,算得上一部不浪费时间的可看片子。
《理发师》 一直对姜文印象不是很好,总听说他干扰导演的创作,在片场吆五喝六、自大之极。
观影之前,对《理发师》的那场风波自然也偏向陈逸飞一方。
看完电影才发现自己错了。
姜文的做法或许不大妥当,但他对这部电影的认识似乎更接近这个故事的本质。
他和陈逸飞的争执不是导演风格的差异,而是认知上的差异。
尽管我也偏爱唯美的风格,也喜欢小桥流水的意境,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有婉约的手法讲述,尤其是像《理发师》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
《理发师》确如姜文所说,带一点黑色幽默的色彩。
表现的是小人物在大历史面前的无力,个人的命运在历史波澜的推动下发生了匪夷所思的改变。
一个小小的理发师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国民党的将领,在不经意间,一会儿成了英雄,一会儿成了叛徒。
这样的经历看来可笑,想来却有一份身不由己的悲哀。
导演的再创作必须建立在剧本的基础上,必须在尊重剧本气质的前提下自由发挥。
如果端庄优美地讲述一个荒诞的故事,结果只能是一部既不唯美又不荒诞的四不象。
陈逸飞是视觉大师,这一点无可争议(虽然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在视觉上也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然而他对表演的掌控真是不敢恭维。
整部影片的表演不仅幼稚可笑,而且俗不可耐,基本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产电视剧的表演水平上。
最糟糕的人物就是那个寡妇和她的情人,好端端的一个卑微人物也有高尚气节的故事就被他们演砸了。
最糟糕的桥段就是那个结尾。
老情人相见这种情节落入俗套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表演上也处理得拖沓乏味,真是俗上加俗。
曾黎的表演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
我只觉得,跟她相比,陈坤简直就是表演艺术家。
电影拍成这个样子也不好全怪罪陈逸飞,因为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也许远比电影本身来得精彩。
该电影背景之复杂不是我一个普通观众所能说清楚的。
况且陈逸飞也去世了,电影结尾也弄得像纪念陈逸飞的纪录片一样。
对一个逝者指手画脚本就不厚道,此情此景,愈发让人觉得再说什么都不合适了。
今天走进电影院看了这部《理发师》。
理由有三:一,每次假期我都一定要进电影院看电影,这是固定的假日娱乐;二,电影的拍摄过程中,陈逸飞意外离世,这可以说是他生命最后的绝作,而且我对之前那部《人约黄昏》的印象十分好;三,陈坤这个演员,我一向是很有好感的。
灯光渐渐黑下来,银幕上不断浮现一幅幅陈逸飞的经典画作,那些唯美的仕女图,随着袅袅轻烟展开又隐去,音乐也很优美,仿佛要带人进入画卷。
可以说,这部电影有个很美的片头。
然而,后来的剧情展开,就让人失望了。
这里我不想再赘述之前几篇评论都早已提到的那些荒诞的情节,只能说,编剧失败,太失败。
如果这就是一开始的设计的话,我很可以理解姜文要离开剧组的理由了——编剧没有起码的常识!
对很多人来说,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剧情,如果这里失败,就好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一切都不再有意义。
我之所以讨厌张艺谋近几年的作品,就是这个原因。
带着那么多的不满,还继续看下去,很大原因是因为陈坤。
看他的表演,看他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随遇而安的淡然,置生死于度外的超脱——既然无力改变,不如就平静地接受命运的无常。
与其说是陆平,不如说是陈坤本人,他一直就给人这样一种超然无我的感觉,这也是我欣赏他的原因。
一直不觉得陆平对嘉仪有什么爱情,还不如对那个上海歌女俞棉呢,至少他曾因她而杀人,曾试图带她离开,不在一起了还反复听着她的唱片;而对嘉仪,也许只是岁月积淀下的感情吧。
而嘉仪对这个“表哥”的一往情深,投怀送抱却是显而易见的。
曾黎这个演员,曾在几部电视剧里见过,典型的上海女人形象,美则美已,红的嘴唇白皙的肤色,入画很好,但在动态的电影里表情却总是不够鲜活,不过这也是画家陈逸飞一贯的选择——木然的静态花瓶。
其它角色,不想多说。
叶师长的角色想必原先是定给葛优的吧,想象如果换作他,一定会出彩得多,但是就现在这个剧情状况而言,陈坤的角色若还由姜文来演,我肯定看不下去了。
By the way,电影的配乐很不错,大有厚重壮阔,小有婉约柔美。
总之,还没看的朋友们,除非很富裕,否则在现在这个电影票价的情形下,劝你们别浪费银子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了。
很早就有了《理发师》的DVD,但是一直没看,等到评论已经风起云涌时,才想起家里还有一张《理发师》的碟。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似乎感觉每一分钟都在提醒你,这是陈逸飞的作品,是一出流动的画展。
情节略有平淡,表演也只能说是一般,但让人记住的是素雅的色调、婉约的江南、郊野的风光、上海公馆的夜景、西北的风沙,大量的长镜头将他们一一定格为流淌的油墨。
也读了陈逸飞与姜文的不和,不禁失笑,这两个人一同拍电影,怎么会没有矛盾?
姜文是中国电影的鬼才,他骨子里黑色幽默的灵感,无人能出其右,《鬼子来了》令人叫绝!
陆平荒诞的一生,在姜文手中,将肯定成为对那段悲惨混乱历史的最大嘲讽。
可遗憾的是,这不是陈逸飞要的,从他镜头中出来的必须是那种沉静、悲伤、甚至略带哀怨的美觉。
主人公陆平是30年代上海的一名理发师,他是个清瘦矮小的美男子,略带羞涩不大讲话,有一些胆小,手艺不错,喜欢他的事业——理发,且很小资,最大的爱好是摆弄他大留声机。
抗战中,他在给一个日本军官剃须的时候失手杀了他,而后去一个江南小镇的师叔家避祸,在当地继续给人理发。
在那段时间内,他认识并与师叔的女儿嘉仪相爱,但嘉仪已与国军的师长定婚,并很快成婚。
婚后小镇沦陷,陆平虽也曾因不愿意给日本人理发而自残,但终究还是和师叔一起暂时地为日军进行了“服务”,抗战胜利后,险些和师叔一起被作为汉奸枪毙,关键时刻,师叔的师长女婿出面,免除了他们的罪名,并以陆平曾杀过日本军官的理由安排这个理发师出任上尉参谋,而后晋升为少校,最终在解放战争结束前被“提升”为国军少将以“拼死抗敌”,后被解放军俘虏,在西北改造五年后,重新与嘉仪相逢。
陆平只是一个理发师,他的希望只是太太平平地过日子,从前女客的青睐,常使他能沾沾自喜,一句“上海来的师傅就是做得服贴”,也能让他得到最大的尊重,他的手只能拿剪子、剃刀、电吹风,握不了手枪,指挥不了千军万马。
混乱的年代对他进行了愚弄,他因为害怕失手杀人,不为日本人做事,却被当作汉奸,提升为军官却完全不懂军务,深爱嘉仪却被迫娶一个舞女,最后“少将”的名头使他以高级战犯的身份成为阶下囚。
自始至终,他根本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连说些什么的机会也没有。
最后的长镜头,是渲染力极强的油画。
远处隐有山脉,遍地黄沙中,一条小道,道旁一株枯树,两人相互扶持着走向远处。
刹那间想到了陈逸飞。
他为了这部电影,投入了家产、耗尽了心血,并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我读到一篇报道,说他曾为了给女主角买一双四十年代的袜子,寻找许久,并花费了上千元,他之所以如此投入,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我想,他在陆平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陈逸飞声名大噪不过十五、六年吧,一个喜欢女人但不大懂艺术的克林顿将陈逸飞的油画搬进了白宫,自此天下无人不识君,但据专家说,真正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陈逸飞还不能称作大师,或者说比他强的人还有许多,只是他的运气特别好而已。
成名后的事实是,陈逸飞开始投资拍摄电影,进军时装界,创设自己的服装品牌,开始频繁地接受采访、参加一些电视节目的录制、作为名人参加各类的时尚活动等等。
与财富增长相对应的是艺术创作的停滞及私生活的遭人垢病。
我相信他早已意识到了很多,只是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挣脱出来,就好象在陆平握剪刀的手里塞上了一把手枪,他还没法放下,因为“少将”必须端着。
陆平只想做个理发师,也许陈逸飞也只想做回一个普通的画匠,在他岁月渐老时。
当一声上海话“小陆师傅,侬过来”让在场的北方人疑惑不懂的时候,我却不经意的笑了,如此熟悉的上海人,这部海上画家陈逸飞执导的电影就这样开场了,陈坤演绎的理发师就这样在1930年代后的中国历史大格局中经历着人生起伏、涩情悲喜。
电影的情节并没有特别出众,甚至有些老套,那些隐隐晦晦的情愫似乎在《花样年华》这样的上海人电影中似曾相识,我想相对于剧情的布局,陈逸飞显然更擅长对于画面、镜头的拿捏。
陈逸飞其实是电影在布局他的画作——胶片就是流动的画布。
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我认为很完美,片中有一个夜晚陆平穿过院门,走进院中,在“表妹”的自行车旁坐下的镜头,自上而下,自俯到平,自远及近的衔接如此漂亮,能想象摇臂上的摄影机如何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作为陈逸飞的遗作,电影在最后的时候,辑录了陈逸飞在拍摄现场的一些工作镜头,“永远怀念陈逸飞先生”的句子,让人不免伤感,可惜大部分的观众已经离开了。
晚上一点钟开始,连夜把《理发师》看完了。
只是因为一直有个名字在萦绕:陈逸飞。
关于《理发师》,听说了它的遭遇,团队的分离、导演中途离世,剧本几易其稿。
如此多灾多难的它而今还是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如果这可以成为一个理由的话,也未尝不可。
发现整部电影一直浸润在陈逸飞的艺术境界内,浓郁的油画气息,彷佛每帧影像都是一幅逸飞的画,记起来陈逸飞那幅成名的周庄油画,而整部电影的场景仍然是这么一个周庄似的江南场景――一个逸飞艺术生命维系的空间。
喜欢他这种颜色的处理,浓郁而淡雅,不是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却有一种清洁而绵长的意味。
那种感觉很怀旧很悠远。
很是赞赏陈坤的表演。
是一个活生生的上海男人,简直演活了。
一个把剪刀玩活了的精巧的技艺,貌似柔弱的外表下怀着的是一颗非常坚强的心,包括一刀了结日本军官,一刀自残手指。
但给人感觉总是儒雅的,虽然他总是说,自己只是一个剃头的,但,最终还是勇敢的把他和嘉怡的感情揽在了怀里。
很多人看《理发师》时,都不自觉的把它和《活着》作了比较,我也是。
因为两部电影有着相似的地方。
都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在大变动的时代里艰难的人生历程和丰富的心路体验。
相比之下,《活着》让人震撼的是那么多巧合的生活累积以及生活命运的无法改变还有悲剧性的结局.而《理发师》则是另外一种抒写,明线上,它也是一种命运注定的无奈,以及一个小人物的随波逐流,但一条更大的线,却是小人物慢慢改变着一切原本注定的命运。
也许永远是悲剧的命运让人更加深入骨髓。
《理发师》最需探讨的也许就是这点。
总之,这部电影是属于一个人的作品,那就是陈逸飞。
它更多是属于陈逸飞的艺术,而不是影视。
也许从一个艺术家的眼里,电影也可以是这样的。
电影何尝不可以是这样呢。
耐人寻味的是,在电影结束后有一段拍摄花絮,镜头集中在了陈逸飞一人的身上,一笑一颦,一举一动,现在看来总是被一种悲情笼罩,毕竟出师未捷身先死。
也许,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就是一个陈逸飞。
片子据称是要描述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命运,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选题,横向纵向,从电影到小说都能找到不少。
和真正的经典作品相比,《理发师》就只是校园文学社团的创作水准。
怎么说呢,也许是原著就欠雕琢。
陆平每一次命运转折极其“戏剧化”,没有铺垫,不合罗辑,简单生硬。
看着像一记者拿街头巷议里的片断,硬是将其丰富成一部一脸认真的报告文学。
这种传奇性真没啥意思。
《理发师》想说的是什么?
只是人生的无常感吗?
但陈逸飞显然想在小碟里搞出一锅叫宏大的菜,想说的太多,又没有能力将之说清楚。
每次我以为该有高潮的地方,都莫名其妙地收束。
在解放前夕,陆平被“擢升”并奉命要抵死防守。
镜头打几个陈坤发呆的表情,画外音一句:战场上绝望气息让我无法忍受(大意)。
然后,陆平就拎着箱子走了。
还是沿着大铁轨慢悠悠地走了。
这就走了哇??
战场怎么绝望了?
电影镜头跟四格漫画一样跳跃才让人绝望呢。
寡妇偷情,小男女私会这种桥段上倒费墨不少,让人着急。
被盛赞的电影画面也一般,真没找出油画的感觉。
只有一个镜头微微有点震撼:低空呼啸而过战机的阴影,一船逃难男女的仓皇。
陈逸鸣说哥哥会在天堂等待喝彩。
片尾剪进了一段陈逸飞生前执导的花絮,我突然觉得有点悲哀。
有很多事人们总以为用心就能做的好,但多数时候会是心有余而力不逮。
本来是想看看陈逸飞的遗作结果,只到一半就睡着了只记得陈坤跟他表妹互相喜欢,又没有在一起应该不是我的错吧??
但愿不是我的错,呵呵
一直以为,陈逸飞的电影还没有超越美术的境界,直到终于看了《理发师》,才发现他做电影的梦终于了了。
这是一部讲故事的动态的电影,更是他人生姿态的彻底表达。
他虽然走了,却已然了无遗憾。
“剃头又怎么了?
”理发师陆平的这句小小的温和的诘问是影片的全部,是陈逸飞先生的全部,也是不曾有人,至少不曾有中国电影人说出的一句声明。
听上去似乎软弱,更会被儒家正统认为没出息,但却是矢志不改、至柔至刚的心声。
理发原本是凡俗、无论如何也称不上高尚倒要叫人小瞧的营生,儒家的哲学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究兼济天下才是正道,做人讲究要积极进仕,做官是多少人的梦想,是教育变来变去却变不了的现实终极目标,可是,官帽帅印人送到陆平的眼前,不费吹灰之力,他却不稀罕做,他只要做他的理发师、剃头匠。
他是不是不识抬举,不可理喻,愚蠢之极。
汉魏六朝名士,阮籍、嵇康不肯做官,那是因为怕了,因为那时官不好做,容易被杀头;陶渊明要“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那是当官当腻了,当心寒了;而苏东坡那样豁达有趣的人,尚且没法不做官,到了儿被皇帝整来整去整死了,也不敢说“老子不做了,你爱谁谁。
”陆平跟这些人都两码事儿。
你看陈逸飞给他配了那么漂亮的理发箱子,那么瘦长好看的手,那么温顺无争的性情,他天生就是做手艺人的,他有手艺人的资质,他满足于动剃刀、使剪子时手的智巧的快乐,这件事已经令他的日子很充实,让他的才分能发挥,他何必再去想其他的事,他没有那份野心。
这也是陈逸飞,画画以及一切与美相关的事才是他的领域和所在。
影片对国民党政治不无嘲讽。
有点亲戚关系,一个小小的剃头匠就一路直升上去,运鸦片运出个上校官衔。
对于当下这样繁乱的现实世界,这个只做理发师的单纯人物、这段不乱要甚至拒绝不属于自己东西的人生,有着一种特殊的安神静心作用。
一个朋友说,现代人每天对着电脑,脑子里却一刻不得闲,一会儿算计这个,一会儿惦记那个。
这个朋友于是就学了佛。
其实,若是人人都可以安心于他自己的理发箱,画笔画布,世界岂不简单许多。
影片的整个情绪是温和平静的,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恨之入骨的批判。
即使对于寡妇和胜哥偷情这样的有悖礼法的事,竟然也是被宽容地一笑置之。
这个上海之外的小镇是简单的,安静的。
理发师的手艺让陆平衣食无忧,让他身心满足。
他甚至是胆小的,第一次的杀日本人,竟然只是一个意外。
而再次站在日本军官面前,他拒绝为他剃头,也不过是弄伤了自己的手指,并没有有胆到拿了剃刀抹日本人的脖子。
美术在这里出乎意料地没有被夸大、突出,虽然影片开头的特写居多,许多局部,滚落的黄土、土地的质感、留声机、剃刀在磨刀布上摩擦,一系列镜头语言简洁又有内容,但美术没有超越在叙事之上,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被故事占据,而不是某个单独画面的用光和构图的美。
这也许和陈逸飞没有参与后期制作有关,也许亦是他的本意。
陈逸飞没有能在制作完影片后再走,给影片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影片的结尾是无法令我容忍的败笔。
黄土高原的一棵枯树,穿着都异常不上海,整个两北方人的男女主人公,完全破坏了影片整体的美学风格。
黄土高坡,那是影片其他制作人的故乡,而绝不是一个六十多岁画家的故乡。
看见这样的画面,我这个南方人就联想到贫瘠、干旱,没有一丝亲切感,影片整个的温和气氛及上海、江南韵味都被破坏殆劲。
我猜,姜文和陈逸飞的冲突是两种完全异质的人的冲突,导演的冲突,也是南人与北人的审美冲突。
若陈逸飞泉下有知,也会对这个结尾捶胸顿足吧。
五一的时候和爸妈去电影院看的。那个年代的爱情依旧动人。
我觉得曾黎演的有点不到位~差了一点点。。呵呵呵~
曾黎和王雅捷是同一种类型。
曾黎好漂亮,不过影片切换得不好
陈逸飞的遗作,没啥印象了
无论何种境况,他都能这么淡定,有点假了。而贯穿始终的主旨爱情戏也同样生涩,毫无荡然回肠的质感。
爱情伟大,爱情万岁~
三星全送给颜了!!
也是很久之前看过的了。也已经连影片内容都已模糊、结尾也不曾记忆了……陈逸飞的最后一部电影。只记得当年看得很是感伤,因为带着对陈逸飞的感怀。
好片。为陈坤的半道接班鼓掌,更应为陈逸飞的理念鼓掌。
吴思远导的部分明显比陈逸飞好很多。陈逸飞还是不做导演的好。
夹生饭!
不得个人喜欢
始终不明白陈坤为什么会红,总是那张忧郁的脸和忧郁的眼神,倒是觉得刘冠军的表演更出彩。
没有你,我做不了理发师,可是现在你在我身边,我还是做不了理发师。。。。
剧情超烂,因为是在电脑上看的夜感觉不到别人所说的画面美。陈坤演技很棒
剧情有毒
事实证明,逸飞毕竟是画家,做导演的火候欠缺啊。
190516 皮特森rule7之后的感想: 时代车轮的碾压下 个人的有限性。
陈逸飞的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