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片子才知道自己的历史有多么的差,这个故事原来是真实的。
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是,故事情节很紧凑,很牵动人心。
但是故事的结局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或许我真的是不熟悉这段历史),斯陶芬贝格他们的计划失败了。
我还以为计划成功了。
真藐视自己,没有学好历史。
这部电影好看,我觉得好看,但我想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吧。
每个国家也都会有相似的故事。
结局也可能不一样。
但是,相似的是,它们都留给我们的有太多的深思和回忆。
也总能让我们刻骨铭心。
据说阿汤哥为本片着实很上心很努力的表演但我只能说实际效果不好本片恰恰在表演方面没有预想的出色所有表演都很平看到最后我还是没能看懂这位独眼龙上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唯一能看出他非常的理想化故事本身依托历史应该说还是很吸引人的我想重点还是在于导演要把重点放在什么上面想向世人展现什么仅仅是历史吗
德国之所以让人尊敬,是因为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的历史,所以看德国人拍的传记很真实。
就像影片最后电台里报道的一样,这次事件是一小撮人的叛国行为,在当时也确实如此。
刺杀希特勒,不仅仅是刺杀元首,而是刺杀德国疯狂的纳粹主义希特勒精神。
然而就像影片中展示的那样,德国军官都是狂热的纳粹分子,那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怎么可能被一小撮人去改变。
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影片也同样展示出德国军官的教养人性和热爱和平,这同样也根植于德国人的血液之中。
看了几个网友对影片的点评,好像没有一个说好的。
可能我对片子不是那挑剔吧,又或者因为是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影片所以我觉得还不错故事情节和结局相信对德国历史有些了解到都很清楚,影片很好的营造了紧张气氛,演员们也很好的刻画出人物的心态表情感悟: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一群人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另一个感悟是一个团队中没有不重要的成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主角,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影响全局
去看刺杀希特勒之前到豆瓣上看过影评,不少大虾对影片里的小正太念念不已,让我心有旁及的到了影院。
看完后真是大呼上当,唯一让我感觉有帅锅出场的时候大概就是希特勒第一次出镜时他身边的哪些卫兵,时间仅持续三秒,此后就只看到发福的阿汤和一群老头子,我很想问下帅哥在哪里?
再说影片,大概因为才看过黑皮书,感觉刺杀希特勒的导演手法太过平常,完全没有惊心动魄或千钧一发的紧张,影片毫无悬念,主题由于过于口号化而流于形式,从头到尾都没有哪个人或哪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不得不说我再次被忽悠了
今天晚上和朋友在德基看了电影《刺杀希特勒》。
又是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只是这次的主角换成了一批用生命来谋求改变的德国社会精英。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我心中的疑问。
二战中,在希特勒的引领下,德军做出了很多惨绝人寰的罪行,为什么没有有识之士站出来抗争呢。
原来这些对抗一直都存在着,只是我先前并不了解罢了。
而抛开电影本身,它引发了我些许的思考。
1 排除异己在我看来,阿道夫·希特勒最大的问题,不是发动了二战,而是他不允许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有别于他的意识形态和声音。
于是对外疯狂的入侵、屠杀犹太人;对内盖世太保横行,军政内部充满着白色恐怖。
不允许不一样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很多罪恶的根源,也是人类本身的劣根。
就因为惧怕不一样事物的存在和强大,从而影响、颠覆甚至取代自己,人类往往“丧心病狂”。
这其实能从一定意义上去解释西藏问题、朝鲜问题、微妙的中美关系问题。
因为怕自己所谓的文化、传统、特色并取代和同化,于是小心提防、步步为营。
其实这种事情也经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发现自己身边出现特立独行的人或事的时候,我们最先和最本能的反映就是疏远和排斥。
因为更多的时候,“不一样”代表着危险,代表着矛盾和争执。
就像我们的口号“one world,one dream.”我们渴望的是共鸣,但是也许这个世界,因为不一样才充满着精彩和魅力,也许只有当人有足够的眼见和心胸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能做到“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而不会更像一种梦想,一个口号。
2 站队本身就是悲哀电影中,描绘了很多德军将领在政变中对于“站队”问题的困难选择。
因为一旦分不清楚形势,选错了阵营,危险就一触即发。
于是大家需要观望、分析、求证,谨慎行事。
事实上呢,他们真的有正确的选择吗?
战争年代,形势瞬息万变,今天的强者也许明天就孤立无援,今天的反叛也许明天就成为正统。
更多的时候,大家只能看到当下,而看不到长远,很难预见。
这样的事情同样也发生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相信任何的公司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派系,作为“小蚂蚁”的我们,也许会涉及到“站队”的问题,虽然我们极力避免去跟随、去选择。
但是被迫的“站队”还是会时时发生,这个时侯我们就需要冷静下来深思熟虑。
但是,事实上呢?
在我看来,无论怎么选,都很难阻止悲剧的发生,都很难确保自己现在和将来的万全。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一些微妙条件的变化,时局可能就瞬间扭转……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不喜欢做“选择题”,而喜欢做“问答题”。
因为“问答题”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阐释、去隐藏,去运用官方辞令回避矛盾的实质。
3 改变历史的人,往往不被时代所接受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另一部我非常钟爱的电影《勇敢的心》。
那悠扬的苏格兰风笛,那发自内心关于“freedom”的呼喊,和一个叫“华莱士”英雄的故事。
是啊,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我们很难去了解所谓的真相。
就如社会的变革往往都需要先行者,但是他们在当时的年代,却经常是被“抛弃”的一群。
于是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彻彻底底的“叛逆者”和“牺牲者”。
当然历史会铭记他们,只是需要等待,要等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久,而他们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4 态度决定一切这些年,反思二战的电影越来越多。
在对待二战的问题上,德国和日本可谓截然相反。
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利用各种机会对纳粹德国的罪行进行真诚忏悔和谢罪。
1970年12月,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人一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
更为可贵的是,德国政府对二战的反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罪、忏悔和道歉上,它在战争赔偿、战争纪念和历史教育等实际问题上也显示了极大的诚意:几十年来认真履行赔偿义务,向受害国及受害者个人支付了巨额赔偿;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严禁以任何形式宣传纳粹思想,并对新纳粹分子进行严厉追究;近十几年来,每年都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和苏军墓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以警示世人;在教育方面,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的有关纳粹行为的内容,教师必须对有关纳粹专制特别是集中营和大屠杀的历史进行充分讲解。
而相形之下,日本政府的做法只会激情民愤和不满。
日本教育部门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愿承认也不愿反思当年侵略东亚各国的史实;日本法院一再判决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和赔偿的东亚各国受害者败诉;日本首相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并为远东国际法庭判处死刑的七个甲级战犯树立“七士之碑”。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在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原谅日本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一谈到日本我就会用“小日本”相称的原因。
战争是罪恶的,但是战争背后深沉的“罪恶”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警惕……
这是一部好电影,之所以给了四星的原因也是本片的的一个缺点就是用了英文而没有用原汁原味的德文。
连希特勒也讲英文着实有一种人兽交配的感觉。
虽然看电影之前已对故事明了于心,但毫无乏味厌倦之感,这完全归功于把控节奏的高水平能力。
有一点不能不提的就是克鲁斯,演技着实比年青是纯熟了许多,但是在戴上假眼之后就感觉要么是那只假眼太好了,要么就是他不会演一只好眼和一只盲眼,最初戴上假眼的不适纯属做作之举。
但是这点绝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优质。
导演做的正是认认真真的讲故事,将近2小时的电影随着故事的进展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没有特意卖关子也无画蛇添足之笔,这不正回归了电影的本位了吗?
先不表扬Hugo Boss的制服,人家已经洗手不干了。
以下N点与事实不符1.施陶芬贝格的左手只有三根手指2.7.20实际上是施陶芬贝格第四次携带炸弹试图刺杀希特勒3.装炸弹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4.装炸弹的地点是一个卫生间5.再撤离过程中,施陶芬贝格并没受到阻拦6.7.20刺杀行动中共有4人当场死亡7.刺杀前施陶芬贝格确实换过衬衫8.当时,施陶芬贝格只有两个儿子9.这个纯属凑数,虽然德国版的演员比阿汤靠谱,但是长得仍旧没有施陶芬贝格本人帅
先看了Valkarie才看的Stauffenberg事后证明这个决定还是十分英明的- 重心 -好莱坞版重点放在行动上,添加了很多扣人心弦提高紧张度的情节,用交叉蒙太奇将双方的行动叠加对照,从整体呈现局势走向德国版的名字Stauffenberg证明这个片子从根本上说是一部传记片,视角都是从男主角角度出发,呈现他的内心- 灵魂人物 - 再度证明一个演技欠佳的主角会拉低整个影片的水准,即使配角出色,声光电效果加上刻意改写得跌宕紧张的剧本也无济于事美国版在情节发展成功营造出大事件紧锣密鼓的紧张气氛,可惜对于角色性格的层次描写不够深入,没能充分的表现出这个角色丰富的内心,好不容易触及内心的部分也被Tom兄弟浪费了时间渐渐流逝,当年帅气逼人的靓汤慢慢变成了老汤,演技却没太大进展,通观全片,男主角脸上翻来覆去就那么两三个表情来回交替变换,没有代入感德国版以传记片的眼光相近描叙了角色内心的变化虽然只用很短的篇幅交代他这十一年的军旅生涯,从德国到波兰再到非洲,而后转回德国,勾勒出他对于纳粹和希特勒的态度转变同样是重伤被送回国,同样是和久别的妻子重逢,把两个版本的摆在一起看,就能看出对角色刻画的水准高下失去的右手,失去的婚戒他对妻子的爱和对希特勒的恨Sebastian Koch的演技无疑是出色的刚毅的线条,紧抿的嘴角,坚决的表情,总是挺直的脊梁,德国军官的气质他的决心,他的悲愤,他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他和自己的几个孩子一一道过晚安,那么温情作为旁观者的我,知道他会一去不返,这样细腻的情节让我心里一酸- 妻子 -Tom Cruise版的妻子温柔体贴地支持丈夫以天下为己任,他得以义无反顾地奔赴自己的理想Koch版的妻子是一个渴望平凡幸福的女人,她心疼自己因战争而饱受伤害的丈夫,她渴望一家人平静的生活,不愿他再投身到漩涡里他希望得到她的谅解和支持,却无法承诺自己活着回来这对相爱的人最后一次谈话以冷战的方式收场他再没能和她说上一句话,只能通过别人转达他爱她放弃倾心相爱的人需要勇气,但带着爱人的体谅支持和为理想不得爱人理解所做出的选择哪个更加艰难?
Koch演绎的Stauffenberg从而更加坚忍- 英雄感化论 -最后的情节是一致的:面对即将降临的死亡,Stauffenberg为自己所爱的祖国而呼喊死心塌地追随他的副官一起从容赴死ok,先不提两位演员的演技比较美国人让男主角变身好莱坞模式的悲壮英雄,一如既往的感动包括对手在内的所有人,执行枪决的纳粹兵士都做出深受感动若有所思的姿态德国版里行刑者无动于衷的冷漠,尊敬他的Schweiz不敢做声按照SS的指示打开车灯眼睁睁看着Stauffenberg死去躲在车内偷偷哭泣,这样揪心的情节描绘更贴近那个奉希特勒为神的时代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追随希特勒的脚步,敢于表达出对希特勒不满的却还是少数,能站出来反抗行动的更是稀少SS死忠纳粹的思想更是坚如磐石不可转移,和中国明代的东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排除异己心狠手辣,杀人如拾草芥,受尽迫害而不屈从的反抗者(如Sofie Scholl)他们也不是不曾见过,德国军人基本上了战场就死生不论地坚定(西线无战事里那样的毕竟不多),不必天真地期待相信一个从容赴死的上校就能感化他们没有莫名的热血澎湃,而是冷冰冰的真实而作为一个观影者的感动,不需要片里作为对手一方莫名其妙的感动转变来作为引导和参照- 制作和整体 - 好莱坞版一开篇就是非洲空袭的大场面,惊心动魄,而后情节发展中穿插其间的特效场面也不少,画面质量也十分精良德国版的制作自然比不上好莱坞的大手笔,故事方面稍弱,但是角色塑造上胜出一筹,果然德国人的故事还是要德国人来演绎才叫原汁原味,那样拘泥事实严谨不通情理近乎冷硬的陈述表达,让角色更令人信服
汤姆克鲁斯主演,瓦格纳政变。
有记载的德国人15次刺杀希特勒的最后一次。
从军方发起。
黎明前最后献身的一群人。
如果没有耽误那三个小时,说不定政变就成功了。
但这只是假设。
历史没有假设。
没到时候,不管你计划的有多周密,总会有一个环节出现纰漏。
只差九个月,他们就可以看到希特勒政府的倒台。
但他们宁愿冒险。
为什么?
这些精英人物是为了正义?
为了德国人民?
还是一群意欲跳下沉船的老鼠?
又或者为了篡权争个更高的位子?
不管怎样,他们都会为世界人民永远记住。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为什么去死,为什么而活。
为了正义而对轻视生命,反而是对生命的敬重
刺杀竟然没有成功.有点令人失望。
没有悬念的故事令人扼腕。
一个人应该有必要看到事情的多面性,还是有血性和人性的德国军官的
不晓得是字幕翻得差,还是片子情节差,反正就是看不下去
朋友推荐的,说非常好看,看完觉得还行,可能是我对这种题材不感兴趣吧
这个版本好看些
最后副官冲向施陶芬贝格的时候……气氛都被现在流行的基情文化打破了
小白说得没错,看一个已知结局的片子好无趣。另外,阿汤哥表现平平。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行动计划超级不严谨,就这水平还搞刺杀哪?难怪希特勒活到了苏联进城时~
太一般了
既然之前已经知道任务不可能成功,所以没有被电影迷惑住
gute Rolle, schwaches Drehbuch
= =一句话~心里堵得慌!
前半部分要睡了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都让我一直把心脏提到嗓子眼 历史很残酷 既没有如果也无法改写;喜欢看历史片是因为它细腻而缓慢的讲述节奏 这一部尤其冷静 值得收藏
哪怕是德国人自己拍摄的这一历史事件,也是比较平庸的,人物的成长和内心世界根本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面施陶芬贝格的死根本达不到重于泰山,一个不太成熟的计划导致了彻底的失败,即便当场炸死希魔,戈林和希姆莱戈培尔他们估计也能封锁住消息控制住局面。所以施陶芬贝格虽然悲壮就义,但依然恐怕只是悲剧人物而不是悲剧英雄。或许,德国人一直以来也根本没把打算他塑造成英雄吧。
真实 节奏感 男人气概 民族精神
没有莫名的热血澎湃,而是冷冰冰的真实 。这样拘泥事实,不通情理,近乎冷硬的陈述表达,才叫原汁原味。
怎么说了。毕竟是德国的历史,不是我们的历史所以看起来没有他们那种此起彼伏的心情,只能当的普通电影来看6.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