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狂人”赫尔佐格又来了,这次他导演一出老挝丛林的惊险越狱,而不是南美雨林里的“陆上行舟”;不再推出多年来自成一派的纪录片,而是越战题材的好莱坞风格大片。
《重见天日》的故事蓝本来自赫尔佐格1997年的纪录片《振翅高飞》(Little Dieter Needs to Fly),主角迪特确有其人,他在2001年病故。
影片特别注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名向往飞行的德国人在越战时如愿加入美国海军,执行任务时被击落俘获,送到战俘营后寻机与难友脱逃。
影片开头赫尔佐格就用了一组飞机上拍摄的轰炸镜头,下面的越南村庄炸得火花与碎片共舞,绿意中迸发出美丽的杀机。
这些画面和片中士兵们观看的“教学片”一样,都来自那部1997年的纪录片。
纪录片里,老迪特现身说法,讲述30年前的丛林往事;而剧情片《重见天日》,则突出了他不灭的逃生信念。
当主角身处无边的雨季丛林时,影片再现了赫尔佐格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人与天的对抗,意志的不摧。
赫尔佐格对飞行员迪特的故事如此留恋,才有将纪录片再编成剧情片的大胆之举。
《重见天日》是部观赏效果不错的战俘逃生片,平实而震撼,缺陷就是它由始至终太接近好莱坞风格,让赫尔佐格的拥趸有些无所适从。
不过即使有迪特的自传以及赫尔佐格的纪录片在前,但仍然有人对片中细节的真实性提出抗议。
电影里有个偷走三双鞋、溜之大吉的角色菲西特(Phisit),对应的真实人物被认为是另一名逃出生天的战俘普思提(Pisidhi)。
这个普思提和其他没能逃出丛林的战俘的亲友合建了一个网站,名为“电影《重见天日》背后的真实”(http ://www.rescuedawnthetruth.com/),称《重见天日》的编剧荒谬可笑,说那三双鞋又不能吃,有那功夫不如去拿米盐。
在史实中,获救后的迪特体重不到80斤;所以这里需要提下“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瘦身大法的高效——当然,他也奉献了完美的演技。
在2004年的《机械师》(The Machinist)中他皮包骨头,当时这个演戏敬业到有些疯狂的家伙居然提出要求减到90来斤,被拒后以不到110斤的形象出现,令人惊讶也令人敬佩 ——这个体重是他正常体重的2/3。
演完戏他回复了正常体重,结果这次在《重见天日》扮演饱受折磨的美国战俘,又是瘦骨嶙峋——贝尔的体重忽上忽下,还真是让人替他捏把汗啊。
================提醒:如果看过Little Dieter Needs to Fly,相信可以有更多认识,一部纪录片为何在十年后被扩充成剧情片。
看图:《振翅高飞》与《重见天日》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92362/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720253/
看多了电影特技、大导演、名演员的大片。
这部不出名的片子让人感到比较满意。
碟本介绍写着“战争励志片”。
有点道理。
结尾让人比较感动。
一直莫名的沉溺着沃纳-赫尔佐格的电影风格..神秘且写实...况且他一直在向大自然较着那份纯真的劲儿...无论是<陆上行舟>还是这部<重见天日>...仿佛只要战胜了自然丛林..就注定为其留下一笔光辉..这是沃纳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电影...作为德国的四大导演之一...可见他对自己不常涉足的产业环境的拍摄手法还是有些许变化的...不再过分执拗于自己...而是和大众有着融合...但他固有的现实主义风格仍旧不会少...只有沃纳才有这种魔力了..让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满脸皱纹...狼狈不堪...衣衫褴褛...让另一演员史蒂夫·茨恩减去了几乎四十磅体重...但这一切的付出给我们的效果是惊人的..无论是迪特在途中不到目的地不罢休的傲人气质与自信还是杜安在途中的疲惫与放弃都让我动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德国鬼才笔下的又一个现实中存在的美国英雄在萤幕上的自然呈现...
我想问问大家,我们的战士被敌人俘虏了,回来以后是什么样的待遇你们知道吗?
知道的回答我,看了这个电影以后我感觉他付出的都是值得的,至少得到了回报,你们说是不是,受了那么多的苦,这可不是一般人吃得消呀,最遗憾的就是他没有带一个人出来,那简直就是完美了,我希望我们国家以后也会这样去对待自己国家的战士,这是我第一次写电影评价,第一次
作者|赫尔佐格译者|黄渊转载自《赫尔佐格谈电影》第423-425页《重见天日》是迪特·丹格勒逃离战俘营经历的戏说版本。
【答】我其实一直都想得很清楚,迪特的故事如果要拍,那就应该拍成剧情片。
但出于各种现实考虑——特别是找资金和找演员都花了好多时间——我还是先于《重见天日》拍摄了《小迪特想要飞》。
另一点就是,当初拍摄《小迪特想要飞》时,有些事他还不太愿意谈及。
例如被俘期间,他和另外几位战俘之间,其实彼此敌意很深。
倘若不是因为大家都双手交叉铐着手铐,外加被铁链锁着,他们早就互相掐脖子了。
其实,他们被中世纪式样的脚铐锁了整整两年,再加上那么潮湿的环境,以及腹泻带给所有人的痛苦,有那些情绪,完全可以理解。
当迪特告诉狱友自己打算逃跑时,所有人竟都回答他说,“那我们一定会大吵大闹起来,一定会让看守注意到你的。
我们得留在这儿,反正再过几周,这场战争就要结束了。
”除此以外,谈到他小时候做学徒时被那位铁匠师傅打得好惨的事,迪特也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他会告诉我说,“那老人还健在呢。
”《小迪特想要飞》所承载的这个故事版本,是我在当时出于某些实际原因,非拍不可的。
可是拍完之后,我第一次陪迪特一起看这电影的时候,灯才一亮,他就转过身来,毫不迟疑地对我说,“维尔纳,到这儿还不算完。
”迪特和杜安之间的故事,我一直都想用剧情片的方式来讲述。
那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生存的故事。
虽说《重见天日》时间上晚于《小迪特想要飞》,但从精神上来说,它其实才是第一部。
反倒是《小迪特想要飞》,可以说,它是从一部当时尚不存在的剧情片那儿,受到了强烈的影响。
《重见天日》是以迪特那本自传为基础的吗?
【答】其实也不算是。
当然,他那段故事的核心所在,我们没去改动。
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也都是他在丛林里遇到过的那些。
他公开出版的那本自传,《逃出老挝》(Escape from Laos),是由一家军队出版社负责发行的,而且经过了他们的改写,文字上做了简化,许多有意思的细节都被拿掉了,只保留了关于那些战俘最基本的一些内容。
迪特的原稿其实写得相当散漫,有好多能给人启迪的东西,结果无一幸免,全都只留了一个大概。
最终的成书毫无想象力可言。
迪特从没好好学过英语,读和写都不行。
所以他写起书来,基本上就是靠拼音。
各种拼写错误和词语创造,真可谓五花八门。
“machete”(砍刀),他按照自己理解的拼法,写成了“muchetty”。
我一直爱拿迪特的文字与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做比较。
我并不怎么喜欢《芬尼根守灵夜》,觉得它把英语文学带进了一条死胡同,直到现在都没法完全兜出来。
乔伊斯是博学的诗人,他试图将语言推向某种极限,为此采用了一整套方案,可以说是经过了相当缜密的计划。
但由此得出的这本《芬尼根守灵夜》,却显得过于匠气、理性。
它是语言的实验,偏离了真正的讲故事。
迪特也用同样的方式驾驭语言,但他那是出自一腔纯真,他是真以为英语就是那么写的。
好吧,我说了这么亵渎神明的话,已经能预感到那些乔伊斯学者的当头棒喝了。
但我确实就是这么想的:迪特处处洋溢着生命力的那份手稿,那才是货真价实的《芬尼根守灵夜》。
《重见天日》拍得很艰难。
【答】整整四年半,没人愿意投资。
然后,突如其来地,同一时间就有两位制片人找到了我,都愿投钱拍这部影片。
第一位的体重严重超标,他的梦想是成为桌上足球的世界冠军,而且他这个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了。
多年之前,他靠投资卡车运输,赚到了第一桶金。
之后他又搞过夜总会生意,并由此入门干起了电影。
很不幸,我忘了先去查一下他的背景。
后来才知道,这人过去的案底,可谓罄竹难书。
第二位是个篮球明星,全无电影制作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倒是件好事。
正因为没经验,他可以说是没怎么干涉过我们。
不过拍摄过程中,资金问题始终不断,最需要用钱的时候,偏偏没钱可使。
运输组都没钱加汽油。
某天,剧组里三十多位泰国工人因为一直没领到薪水,索性不干了。
甚至他们开给我的支票也都是空头支票。
真是一场灾难,我使劲浑身解数,寻找各种对策,结果倒还比预先的计划提前了两天完成了拍摄。
剧组中的技术人员,大多数以前我并没打过交道,他们分别来自好莱坞、欧洲和泰国三地。
这些人也需要时间来适应整个处境,外加彼此熟悉。
最终,他们顺利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刚开拍那阵子,想要把这些电影制作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顺利捏合成一个整体,绝非易事。
美国来的那些电影人一直都很紧张,总是对我说,我拍得还不够保险。
我把助手叫到一旁问他,“他们说的保险是什么意思?
我开的车上了保险,但我不懂拍电影要什么保险?
”原来,他们希望我能把各种过渡镜头、特写镜头和反打镜头,全都拍一整组,这样才有备无患。
可是,我向来只拍电影里真正用得上的镜头,绝不多拍。
明明做的是心脏手术,你非要去找阑尾在哪里,或者关心脚指甲怎么样,这又是何必呢?
做心脏手术的时候,只需要关心那颗正在跳动着的心脏就可以了。
杀青之后,因为没钱做后期,我们不得不干等了半年,这才开始剪辑工作。
这片子另外还有好几位制片人,后来全都银铛入狱了。
影片上映几年之后,我也在经过曼谷机场时被他们扣了下来。
他们用手铐把我铐在椅子上。
原来,当地政府以为我也是那伙制片人中的一个。
那些人逃离泰国时,留下一大堆拖欠未付的账单。
我费了一番口舌才让他们相信我只是导演而已。
但是,正如我说过的,这些都属于无足轻重的小事。
类似这样的曲折,我几乎每拍一部电影都会遇到不少。
干这一行就是这样,我前面之所以提到那两位制片人,也完全不是出于抱怨。
我只是实话实说。
毕竟,当初也只有他们愿意接受挑战,投拍《重见天日》。
至于他们以前是干嘛的,是开夜总会的,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
别忘了,山姆·高德文(Sam Goldwyn)当初靠卖手套起家,约翰·皮特斯(John Peters)原本还是个理发匠。
对我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是不是有人会逼着我做出妥协。
遇上这样的事,我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断然拒绝。
《重见天日》的成果之一便是,最终拍出来的这部影片,与我原本所计划的如出一辙。
尤其是那片丛林看上去的样子,它带给人的感觉,都和我预想的一模一样。
再多残忍苦难的越战电影都不能描绘这场战争的千分之一的伤痛吧。
而且,这伤痛不是两方共享,而是疼痛的叠加。
要拥有多豁达勇敢坚毅的心才能自救于如此水火劫难,简直不能想象。
看得心纠得疼。
还是感恩编剧导演在折磨了我将近两个小时后,给了一个如同Dwyane想象中的大餐般丰盛又暖心的结局。
贝尔的神演技和敬业精神自然不需要用这部片来检验了,给满分不过分。
外加本片写实内敛的风格,略阴郁的BGM,以及丛林绝望的色调氛围,也都是我喜欢的。
因此,两小时我并不嫌长,毕竟是电影,且是反映如此残酷惨烈战争内情的电影,对于一个战乱零体验的旁观者,出于好奇窥探也好,闲来找虐也罢,都是一场惊心难忘的体验。
看这部电影很容易联想到另一部致郁长片,《生于七月四日》,褪去战时的鸡血与荣光,拖着残缺的躯体与灵魂,寥寥余生,不致死又不能活,那是另一种绝望,另一种炼狱。
War, war never changes.
我是个博爱的人,看过的电影从不吝惜给5星,这次我给christian bale打5星。
就故事本身而言并无多少出彩之处,开头就可以看到结果,但我对演员充满了敬意。
christian bale出场是个标准的美国大兵,高大帅气,被营救出时已经是皮包骨头,纵使化妆技术再出色,演员的减肥过程抑或是增肥过程是可以预见的。
一直以为演员是个没什么大不了的职业,一副漂亮脸蛋,一个高大威猛体型,其中也是充满了艰辛的。
想起了成龙,大大小小的伤无数,成为了中国标签。
我写的很烂,但我要对演员致敬。
在越南的密林中完成不可能的救赎,这是当年【第一滴血】的套路,很显然,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不会完全重复,他用他气球一样的身体,瘦成一道闪电以后,在各种蛇虫鼠蚁、各种苦难、各种潦倒、各种艰辛的过程中挑战自己。
美国政府号称越战是“美国对外战争史上,唯一没有取得胜利的战争”,自视过高如美国人,也承认越战对他们的伤害。
在那永远湿漉漉的雨林里,留下了多少大兵的尸骨?
好莱坞就是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种爱国烂片真的看20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刻意丑化越南人,美化对越战争,把侵略战争轻描淡写,好像越南人没有受到战争的苦难,把美国战俘包装成英雄,把双手占血死不认罪的美国兵说成英雄。
真的恶心的片子。
可以说从演技到剧本都超烂。
演员敷衍了事的演技,和剧本简单可笑的对白。
几个好莱坞演员拼凑出一个滑稽的画面。
不管从哪方面认识,我会觉得技巧支撑信念制造了伟大的结果。
我不太喜欢看那些很差的影评,虽然影片中有过分夸张的嫌疑,但总得说来是完美的,总有一句活着真好在你耳边回响吧!
我看到爱、团结、希望、技巧、策划...让希望照耀未来!
但一定有策略有步骤的进行计划着!
非常非常优秀的一部片子,可惜一直放在电脑里,两年后才开始看!
尽管俗了点,但赫尔佐格个人风格依稀可见,并且这片子看完还是挺爽。//卧槽,07年的自己可真能瞎说,还赫尔佐格个人风格呢,我看过赫尔佐格么?!?!//天呐,别赞了,我是要脸的,拜托了🙏//真的要脸,真的,🙏放过彼此。
不好看啊
超低成本电影,随便找了个雨林开拍,要剧情没剧情,要演技没演技,要特效没特效,要深度没深度,十几个跑龙套的围着几个俘虏转,是真的很闲,真的无聊死了
Herzog是神经的吃苦狂人/Bale是神经的吃苦狂人。有了他俩,这部片子如此平实,如此充盈,如此富有张力……神啊,这就是Bale一直红不起来的苦逼之处啊,吃力不讨好,一点都不花花绿绿声色犬马……【他吃虫子还吃的那么香啊魂淡】TAT他们给他唱生日快乐歌的时候我鼻子酸了挖
逃亡、求生的细节做得很好,贝尔演得也很出神,救上直升机那一刻,真的有了死里逃生的兴奋和感动,泪目,与之相伴的感受是活着既荒谬(互相残杀)又幸福(树林、蓝天、朋友,一切是那么美)。
前面是反战题材,后面是美国鬼子的主旋律。
美国侵略人家国家,活该!
制作很粗糙
侵略者
芭乐的声音即便在越战还是听着很BFX!
贝尔够坚毅够大气,编剧很谨慎,各种场景都合乎常理,紧凑
赫尔佐格。。。调子虽然慢了点,但是很真实。
一般,没反思,这是美国失败的越战好不好,还拍成个人英雄主义片子了,这个德国导演是得有多让人无语啊~ 可惜了我的贝尔
最后拯救你自己的,是自己的信念!
蚂蝗吸血是真的不
死磕导演镜头下的美式英雄是与死神死磕的人
弄了半天是对越反击战的时期的事儿啊,我是中国人,好吧….🥹
贝尔大神时不时的就用生命来演戏啊,那种眼睛都饿绿了的镜头,生平头一遭所见。
老套
和赫尔佐格首次亲密接触...关于越战、战俘、越狱、生存的旧酒新瓶,并没看到什么有新意的内容,有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