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的作品第一次被搬上大銀幕,結果是...其實不需要評價此片,整件事非常簡單;只要你是村上迷那就去看,否則我絕不推介大家進場欣賞。
至於一些久仰村上大名卻仍未起步欣賞他任何作品的人,《東尼瀧谷》提供了一個上佳的出發點予他們。
故事講述主角東尼瀧谷自小因名字奇怪受盡嘲弄,甚至因此養成自閉傾向,及至長大成人後仍非常孤獨。
由於他的生活就只是自閉在家作畫,不會有甚麼玩樂洗費,三十多歲起始便過著已婚的小資生活。
他深愛著妻子,只是妻子有著病態的購物慾,屢勸無效,最後更因此掉了性命。
妻子過身後,東尼瀧谷難以釋懷,請來一位外貌跟妻子十分相像的女子作秘書,待遇非常優厚,唯一條件則是她得穿上他妻子堆積如山的衣服工作。
時間漸漸過去,東尼瀧谷發覺這代替妻子的女子只有讓自己更難忘卻亡妻。
沉溺在痛苦回憶中不能自拔的他決定辭退秘書,然而日子一直下去,他又發覺該女子於自己心頭已不經不覺佔著揮之不去的位置。
影片最後以該女子正要走到電話旁接聽東尼瀧谷來電的開放性結局終幕。
村上春樹被喻為近代最具都市觸覺的日本作家,此片正是改編自其一個描述孤獨都市人的短篇故事。
影片內,充滿著村上春樹作品中的icon,比如是爵士樂、孤獨、中年男人和第一人稱的心靈獨白等。
這些再再都使電影完全忠於村上的世界觀,對於表現村上作品中的氣氛更是形神兼備;只消一個多小時就可讓大家知道村上春樹是否自己杯茶,其實非常抵試。
順帶一提,本人僅是看過村上春樹兩部著作的入門級粉絲,如有說錯,還請見諒。
浪费时间是可耻的,但对极致孤独者,浪费时间是一种能力和美德。
2005年,电影《东尼泷谷》(トニー滝谷)讲述了一个命定孤独者的故事,我们从东尼小时候看到了他中年,以至于可以遥想他的晚年。
他发呆、弹琴、机械工作、陷入爱河又失去至爱、躲在聚会的角落、拒绝融入所谓的圈子。
工作和业余时间,对他是一种惩罚,他用看似忙碌和看似闲散的两极来抵抗孤独的宿命。
电影的画面与坂本龙一的配乐相得益彰,甚至有人认为是配乐赋形了这部电影。
与配乐相一致,电影在单调重复中刻意保持一种处理上的节制:低饱和度的画面、性冷淡似的对白、不疾不徐的节奏,旁白与独白的无缝衔接,都让这部电影沦为了村上春树原作的附庸。
从电影的独立性来看,改编自文学的电影,要么大刀阔斧改成经典,要么小心翼翼沦为图释,《东尼泷谷》显然是后者,但不影响村上迷甚至一批孤独癌患者对它的沉浸、认同和收藏。
在这部缺乏独立性的村上电影中,反倒可以投射更多自己的情绪。
在这层含义上,电影成了一个可以盛放孤独的容器,它的时间性延展出了空间性。
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情!
虽然很多时候是人类在自欺,另外一个好听的字叫:哄。
1986年,海子在《昌平的孤独》中写道: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鱼筐隐喻着空间,而泉水隐喻了时间,开篇三句就写出了孤弥漫在时空中的存在,但在最后,海子又否定了这些隐喻,他说:孤独不可言说。
我想这正是孤独无法赋形的本质所在,它可以在任何时空任何人事物上存在,却又从来不会固定在任何上面,有时像山压人窒息,有时像水又激人逆流而上,但这部电影师承村上春树对孤独的疏离:孤独是山,我就远观;孤独是水,我就近汲。
在村上春树的原作中,孤独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为了完成与孤独的对抗,他剥离了孤独原本的欲望来源,变成一种消费性的使用和丢弃,从不试图占有,即便寻找到身形像小沼一样的女孩,来充当亡妻的影子,也马上发现这是徒劳,于是果断解聘了还未正式上岗的女孩。
这是一种对抗命运似的拒绝,怕被孤独吞噬,于是先拒绝人与人天然的交往欲望。
过于冷静和清晰的认知,带来的就是笔下超越正常逻辑的情节,无法用正常人的思维去解释的“变态”。
两人第一次事务性见面,小沼穿衣的自然舒服形态,吸引了东尼,这个情节本身就是一个隐喻。
通过下文已为妻子的小沼购衣狂似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东尼迷恋的是小沼身上心灵枯寂而不自知的纯粹物品特征,就像衣服模特搭配上标准尺寸的名牌衣服,那种洗练自然熨帖是一种高度工业化的作业装饰结果,又有几个人的肉体符合标准尺寸呢?
所谓的标准,又是谁制定的呢?
谁又有权力来制定呢?
……但我们活在标准设定中,日常得以变得日常,常日也有了基本的保证。
为什么?
很隐晦的,作为一部孤独短篇,村上春树其中关于东尼婚后的性爱场景是完全隐去的,这么一大片空白并不是小说的硬伤,似乎是有意为之。
实际上,我们发现东尼的父亲和东尼都有类似的命定,都受困于孤独,都痴迷于一种艺术,都渐渐失去所有亲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花花公子的父亲,也必有个欲望旺盛的儿子,东尼的欲望哪里去了呢?
小说中并无其买春或出轨暗示,这股遗传的原生力量,可能都隐藏在了村上春树省略的床事上了。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于人,我们要听他没有说的。
于一位作家,我们也要想想,他没有写出来的,或许那才是完整小说拼图最关键的一块。
除了孤独,没有什么完美无缺。
除了繁衍,大自然不关心一切。
参考资料:孤独的人都是爱的囚徒(东尼泷谷)影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2010/
喜欢村上,这部电影的原作看过,2005年得知这部电影要上映的时候那叫一个期待遗憾大陆没能引进,不过也在情理之中,虽然谈不上很小众,但绝对也不会有很多人看,从豆瓣上参与评价的人数上就能看出来了看到这部电影是在2006年上半年,伟大的BT下载。。。
第一次看的是原版的,没有任何字幕,不过因为本来对白不多,外加上看过林老师翻译的小说,电影能看懂。。。
后来看到了中文字幕版本的电影很细腻,几乎和看原著差不多印象最深不是情节,不是表演,而是耳边回荡的和缓的钢琴声随后毫不犹豫的下了原声大碟,每当这张专辑是播放了次数最多的了工作的时候在听、无聊的时候听、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也在听不懂音乐,仅仅就是觉得好听,而这就够了
直到职员表出来以前还并没有清楚地感觉到这部电影和村上春树和坂本龙一的关联,但是看到职员表的一瞬间忽然就觉得是哦,不然呢?
那种模糊的似曾相识的感觉终于落实…爸爸的战争背景被和审判被遣返的经历,配乐里那股清澈的哀伤,明明就很村上和坂本啊!
电影有点像男生版的《被嫌弃的“东尼泷古”的一生,不过少了凄厉多了唯美。
影片的主题是不由分说的孤独,然而是直白的的,悬浮于真实生活之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孤独。
通过直白的语言,空档的屋子,慢节奏慢镜头温柔的配乐来表现人物极致的孤独,在感觉到唯美的同时因为脱离了生活而丧失了共情。
整个故事对孤独的刻画也是流于表面的,看起来似乎孤独取决于是否有心爱之人陪伴,有妻子便不孤独,失去妻子便重回孤独。
毫无疑问爱情和陪伴可以抹平某些层面某些时刻的孤独,可是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那种深入骨髓无处可逃无法排解的孤独,大概我们都曾感觉到过吧,这难道不是无论爱与被爱都无法全然消解的吗?
类似深刻的有关孤独的讨论几乎并没有出现,加上朗读小说原文的解说,优美的镜头语言,动人的配乐,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唯美物哀的忧伤情绪的集合,美却浮浅。
人的秉性源自祖辈的基因,反反复复,来来去去,终究逃不出这天性使然。
难道寂寞也是遗传,父的一生孤寂注定是要儿来继承,只能够活在一个人的灰色世界。
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活在这个社会,却始终与这个社会保持距离,从事的工作无不可独立行事,与人无涉,就象村上春树的写作。
这些人物都是村上自身的投射,又或者说是我们这些村上迷们的投影,至少从内心有着渴望如隐士般的边缘生活,额头上均贴着寂寞的标签。
寂寞不是表象,并非形单影只便是寂寞,这是内心时常听见的自言自语。
影片的主人公叫托尼泷谷,就象村上春树的文字一样,是一个夹杂着西语显得很不日本的姓名。
村上的小说受到西方的影响大过日本,他的视角从来是远离日本来看日本,托尼泷谷这个英文名日本姓的结合体就是村上自身的写照。
对村上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是期待的,同时也是担心的,村上文字独有的意味如何用影像来表达是个很大的问题,《寻羊冒险记》、《舞舞舞》、《奇鸟形状录》这些充满意识流的经典作品该如何转变成电影?
就怕拍成个奇幻电影,让人失望。
导演市川隼是小心翼翼的,小心地挑选了村上的这个短篇来拍电影,小心地运用暗灰的色调,小心地配以坂本龙一的钢琴,小心地将镜头定格或平移,小心地用局部特写来转化村上对细节的描写。
一切均是小心翼翼,对于这个简单的故事市川隼努力去还原小说的原貌,这样的努力还是找来了村上文字的些许感觉,不过想彻底用影像来替代文字的感觉,似乎很难,两种不同艺术型式如果做到相同,只怕都失去彼此存在的意义。
事实上作为村上迷的我们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电影完全表现出村上小说的气质,一方面又觉得电影不应该拘束于原作而丢失影像的特色。
托尼泷谷的父亲泷谷省三郎一生都在飘流,娶妻生子后妻子偏又死了,注定只有继续独自飘流,这仿佛是早已注定的宿命。
“泷谷省三郎不适合做父亲,托尼泷谷也不适合做儿子。
”在别人奇异的目光中托尼孤独地成长,成了插画家,继续孤独地在家里工作。
他已经习惯了孤独,只是有一天他想改变宿命,于是与心仪的女子结婚。
影片中他与妻子生活的那一段是灰暗色调中唯一一段亮色。
然而托尼害怕寂寞会回来,可寂寞却偏偏要回来,一个寂寞的人无法忍受止水生活为外物所挠。
他终究无法忍受妻子对衣服的痴迷。
于是在他的生活中她被带走,但是爱在得到后又再次失去,这似乎比爱从来不曾来过更令人痛苦。
那个被找来替代妻子存在的女子也只是短期缓解痛楚的麻酸剂,仍旧需要去将爱遗忘戒掉,托尼还需回到最初的孤独寂寞之中,这是他一生中无法逃离的宿命,从父亲的血液流淌到他的生命中。
影片中一出现尾形一成饰演的托尼泷谷时,给村上迷们的第一直感便是,这个其貌不扬的男子实在很具村上春树的外形气质,只是年龄比所饰角色略显大。
由旁白与角色自叙连贯起整个故事,让影片始终弥漫在一自封闷的内心世界中。
市川隼的确是尽全力在试图还原出村上春树的小说,哪怕是一丝丝的气味,应该说这部电影也自始至终是针对村上迷的,或许有人挑剔有人满意,但就我个人而言它的确是做得足够到位了,最重要的是将孤独的感受表达得深入骨髓。
也许作为一名喜欢村上作品的读者的视角,未必能全方位来评价这样一部电影,但确实体会到村上作品的一些特质,而不仅仅是表象的模仿。
或许唯一让人遗憾的便是那个开放式的结尾,与小说的表达有所背离,但或许也能理解为导演对艺术的再创造,在影片上印上个人标签。
文:眉间尺
几年前在一次外出时看的原著,这篇小说被收录在村上春树的短篇集《列克星敦的幽灵》中,好像是第四章。
这篇故事讲述了一个一直沉浸在孤独的情绪中的人,小说的记叙从他父亲在二战时上海吹爵士小号的时光开始,一笔笔缓缓地没有半点起伏地代入了托尼瀑谷的成长、他姓名的由来、他对绘画机械式的偏执、他一生唯一一次的爱情的开始到逝去、他对亡妻的追念、直到他父亲的去世,最终诚如小说最后一句话:“一大堆唱片彻底消失后,托尼瀑谷真正成了孤身一人。
“从故事的叙述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无论从小说平缓的叙事方式还是市川准电影版中一幕一幕的串联记叙方法来看,都和博尔赫斯”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瞬息“的诗句相合,大概村上确实是想在这篇小说的情绪上找到这样一个调子。
托尼瀑谷的母亲生他后就辞世,成年后的托尼与父亲大概两三年才见一面,他没什么朋友,平时话也不多,只喜欢用画笔临摹,却被人说他的画都过于机械、没有感情;再看看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个能手,迷人的个性和硕大的阳具让他在上海的日子里不缺女人不缺乐子,他总有找到生活资源的方式,但故事并没描述他的情感世界,他好像从没爱过谁,或至少他从没对别人追忆过自己的情感往事,甚至对托尼,好像也没曾表示过爱死去的亡妻到什么程度,反正就是结婚生了儿子而已,之后也没有再婚;托尼的爱情也充满孤独的宿命感,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迎来爱情,却为此寝食难安,他之前一直安静地生活在孤独的王国里,如今却被一下子打破,他开始患得患失;最终与他结婚的妻子也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她是个购物狂,对有设计感的美艳服饰有一种发狂的贪恋,一种瘾,而每次没有过瘾时,她就觉得自己空虚得无处可逃……这样的故事,好像开头就可以看穿结尾,读者的眼睛好像瞬间被一种作者设计出的宿命陷阱捕捉,在一点一滴没有任何意外的情境下感受一种难以诉说的悲哀情绪,从故事内部,到身为故事局外人的读者的阅读体验,都形成了一种情绪上的一致性,这是纯粹得很难得的文学作品可以做到的。
可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我们从文本中可以看到它开篇描述了托尼父亲在二战时代上海日本租界的往事,将它作为前因,而后托出托尼瀑谷的人生。
父亲看似欢快的生活,读者却不难看出一种快活的短暂性,它终将悲哀地沦落到最平淡与孤独的境地,而这样一种境地,以一种轮回的形式传承到了托尼瀑谷身上。
我很好奇为什么村上要这样写?
为什么他要引入一段被框束于真实历史的往事。
这样一种引入与这篇看起来”力图以最极致简洁的叙述贴近情绪本身“的小说究竟有何基调上的关联?
从这个问题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这篇小说到底在贴近一种怎样的情绪?
毫无疑问故事中的人物都沉浸在一种孤独中,一种恒久的孤独,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逃避,有的沉沦麻木,有的试图用爱情与幻想,有的则通过一种依赖,可最终依然要回到原点。
可是,这篇小说的主体并不是逃避宿命,相反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沉浸。
托尼瀑谷对于爱情幻象的追念在村上的记叙下,以一种病态的迷恋呈现,他让女助手装扮成妻子的模样,犹如希区柯克《迷魂记》结尾斯图尔特对金·诺瓦克的要求。
托尼瀑谷沉浸在他的孤独宿命里,这脆弱的短暂爱情不过是这种孤独宿命的延续,托尼太软弱,他只能在茫然和意识的不清醒中拥抱这种宿命,浸泡在里面,当然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更加孤独与偏执。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那段真实历史中构架的人物往事,也是在这样的情绪下呈现的。
它与真实世界的相连,恰恰是与后续整体的故事与真实世界的不相连所对称的,对托尼瀑谷的描写是如此的不清醒、一种执的沉浸,甚至可以说是梦幻的,而对梦而言的梦,则是真实。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暗藏的梦中梦故事,只是这种”梦中梦“,并非在于小说的叙事中,而在于这种基调和情绪里。
父亲的往事和托尼的由来,对于托尼来说是如同梦幻般不清醒与迷离的,而托尼孤独的精神世界对读者甚至叙事者来说正如同托尼父亲的往事之于托尼一般,也是沉浸在这种不清醒与执恋之中。
这是我作为读者对这篇小说的感受。
小说中这种仿佛做梦初醒的情绪,与我真实中的生活体验非常相似,读完这篇小说的感受:正如同我在梦中得到了一样我梦寐以求的东西,而在濒临睡醒时我心底里的某一处忽然知道这其实是梦境,于是我下意识地在梦中抓紧那个东西,可梦终要醒,醒来我才意识到手中其实什么也没有,非常得空虚。
唉。
真喜欢这小说。
这世上或许真的有东尼这么一个人存在。
东尼泷谷。
就像他出现在村上的小说与市川準的电影中的那样。
他的存在好像比你或我的存在都更像真的。
当他占据了你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你面前演绎着他的人生,孤独的人生,被人分享,这之后,他就像是真的存在——不像你,你也孤独,这孤独却不为人知。
所以会跟东尼共鸣,因为他孤独得那样彻底。
甚至可以成为孤独的代名词。
他的在1940年代中国的牢房里静静听着窗外行刑的枪声、在地上蜷成一团的父亲。
他的仅仅相伴三天就撒手西去的恬静美丽的母亲。
他作为绘画师的一个人的沉闷漫长的工作。
他以为让他摆脱了孤独的、却因为自己内心的孤独无法缓解而拼命购物的妻子。
他们都让他孤独。
作为一个从小就一个人生活的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走路,一个人思考,成长后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在路上开着摩托,一个人在工作室绘画。
在没遇到成为他妻子的女人之前,他没特别体会到这种孤独,很习惯。
遇到那个女人之后,他意识到孤独,想要结婚,结婚后,他看着她,无论是她睡熟的脸还是做家务的样子,都让他由衷地喜悦。
孤独会结束吗?
不是。
只是一起走了一段路。
妻子走后留下了一屋子的衣服。
父亲走后留下了一堆珍贵的黑胶碟。
看着这些,他就没法平静。
把这些都卖给二手店之后,在空荡荡的屋子里,他以父亲在1940年代中国牢房里的姿势,躺在地上,静静地躺着,心终于渐渐静了下来,他又重回孤独,可是,真的没有什么不好吧。
我们的身上曾经住过一个谁。
他也曾经住在我们的心上。
他带走孤独,再把它还回来。
东尼的父亲在战争中失去父母和兄弟,从中国回到日本,“他只能孤单的活在世上”。
或许这是说他跟世界的血脉联系断了。
他有了东尼,一个继续孤独下去的人。
当东尼以偶然又有些必然的、与父亲完全相同的姿态躺在空荡荡房间的地上,我发现有些东西是没法抹去的,一种希望,即使种下一种孤独,只要收获了这种孤独,就不会空虚,生命就不是虚无的。
我喜欢东尼重新享受他的孤独。
虽然人们总是想法子要摆脱它,可始终陪伴你的,只能是你自己,东尼比谁都看明白这件事。
他继续画着那些在别人看来冰冷、毫不温情的机械人,但或许这样的画也有人喜欢。
就好像看了这样的电影,而喜欢东尼的孤独的我。
东尼总是面无表情。
他蜷坐在电脑转椅里,来回旋转着,拿一支笔把玩,或者只是静静望着窗外。
有一种很奇异的感染力。
这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收获的画面。
他一个人。
托尼滝谷的真名,真的是叫托尼滝谷。
托尼的爸爸,叫滝谷左三郎,是一个爵士乐作曲家。
就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左三郎在国内惹了一些麻烦,他被迫离开东京来到上海,在那里他度过了兵荒马乱的日子。
在上海的一个夜总会里,静静地吹着小号。
当战争结束,由于他长时间呆在上海而受到牵连,他们把他锁在监狱里很长时间。
他的大部分牢友,一个个相继受到处决,几乎没有经过审判。
处决经常是在下午两点的时候进行。
有一天,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他们把他拖到了外面的靶场,用自动步枪从他的头上打过。
在那个地方,生与死的界线,只有一根头发丝那么薄。
滝谷左三郎。
回到日本的时候带着一袋子骨灰。
那是1946年的春天,他发现他的家乡已经在轰炸中被毁,他的父母和他唯一的兄弟,也遭到了同样悲惨的命运。
换句话说,他当时,成了世界上一个孤独的人。
最后,他和妈妈远方亲戚家的一个女孩交往,一年之后他们结了婚,生了一个小男孩。
在小孩生下三天之后,他母亲死了。
她的死来得那么突然,她的火葬也是一样的突然。
滝谷的一个朋友,美军少校,安慰他面对生活的现实。
那个少校说,你应该给他起个名字叫托尼,跟我一样。
这样一来在受美国人影响的年代,给他的孩子起美国名字这个主意,没有一点坏处。
这就是左三郎说的。
没有一点坏处,托尼滝谷。
没有一点坏处。
因为这个美国名字,当托尼做自我介绍时,人们总是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有些人甚至不可理解。
由于这个那个的原因,托尼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孩。
在他可以记事的时候,他的爸爸就和乐队到处流浪。
一个人孤独的打发日子,对托尼来说成了自热而然的事情。
他年轻的时候一个房东照顾他,但他上了中学以后,就自己做饭,自己锁门,自己上床睡觉。
托尼不能对他同学所讨论的画作出评价。
那些渗透艺术和思想意识的画,对他来说,画代表的是一种自然,一种空想。
托尼画机器最拿手,他对车子,收音机的零件很熟悉,而且对发动机的了解也超过了其他人。
后来他成为一个插图画家,那是很自然的。
从杂志封面到广告插图,托尼接了和机器有关的一切活儿。
这些工作很有乐趣,报酬也不错。
左三郎和托尼,两三年见一次面,一旦他们解决了必要的事,两个人之间就没有什么需要讨论的。
滝谷左三郎不是天生以来就是一个父亲,就好像托尼不是天生以来就是一个孩子。
左三郎还在奏着以前奏过的音乐,不过跟托尼记忆中的音乐有点不一样。
他的爸爸在演奏。
这差异可能很微妙,但是对托尼来说,这种差异是致命的。
托尼想靠近自己的爸爸,“为什么不一样?
” 这是他想问的。
而,她就像是远方飞来的一只鸟,很自然地穿着衣服,被一种特别的微风包围着。
托尼好像坠入了爱河,第一次开始考虑到结婚。
在托尼和她的第五次约会中,托尼向她求婚,但她同时也关注另一个男人。
托尼和她,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有15岁。
“好好让我想想”这就是她说的话。
孤独就像是一所监狱,这就是托尼的看法。
如果她说她不会嫁给我,我一定会死掉。
他把他的想法跟她说清楚,他说他有多么孤独,他已经在生活中失去了多少。
见到她以后,终于让他明白“你不仅让我明白我是孤独的,而且让我知道见到你是多么重要。
我已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切。
”托尼的孤独生活已经结束。
当他睡醒过来的时候,他找她,如果发现她睡在旁边,他会放松。
如果她离开了的话,托尼会焦急。
摆脱了孤独,托尼有时还是觉得自己有点怪,因为现在他不孤独,他非常害怕,害怕重新回到孤独的生活。
有时候,当他想象这事时,吓得他出一身冷汗。
他的这种害怕一直持续到他婚后三个月。
当他开始习惯于自己的新媳妇时,他的担心减少了。
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出现了阴影。
她是个天生的家庭主妇,有条件的整理着这个家。
但只有一件事让托尼不快,那就是,她喜欢买很多衣服。
在周围有很多衣服时,她几乎不能管住自己。
几乎在一瞬间,她的表情,她的声音都变了。
在他们游览了欧洲之后,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在他们的旅行中,她买了很多时尚的衣服。
她好像被迷住了一样,只知道买衣服,见到的每一件衣服都买下,而托尼只需要留意衣服上的价格标签。
回到日本之后,她的热情还是没有减退,一天又一天,她继续买衣服。
他们得买几个大衣柜,同时还要买设计好的鞋架来放她的鞋子。
当这一切还不够的时候,他们就得把整个房间当做一个衣柜。
“少买一点东西如何?
我不只是想到钱的问题,你变得漂亮,我会很高兴。
但是,你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衣服吗”“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做。
但是当我知道得更多时,我不能控制自己。
当我看到美丽的东西时,我一定要买下,一定要买下来。
就好像是上了瘾。
”她答应说要摆脱,摆脱自己的心瘾。
一周过去了,她呆在家里,这样可以避免诱惑。
但就在这一周里,她觉得自己空空的,整天呆在更衣室里,看着自己的衣服,她看衣服从来都不会厌倦,她越看就越想得到新的衣服。
当这种欲望增加的时候,她失去了控制。
其实她很喜欢她的丈夫,接受他明智的建议,她只有一个身体,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衣服。
于是她到喜欢的小店去问,她能不能把最近买下来的衣服退掉。
把衣服退回去之后,她觉得轻松了很多。
但是当她等待有所改变的时候,她什么事都不能去想,只想到她退回去的那些衣服,它们的颜色,样式,还有布料。
她在开车想倒转回去的时候车祸去世。
从第十三个申请的女人当中,托尼选了跟自己妻子长得最像的一个。
“放松。
这工作其实很简单,你在这里每天朝九晚五地回答电话就可以了。
还有分发一些资料,或者是帮忙复印文件。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条件,我老婆离开我了,我这里有很多她的衣服,有一些还是新的,我很希望看见你穿上它们,就像你在穿制服一样,当我们在这里工作的时候。
”“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请求,但是我没有别的动机了。
我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她已经离开我的事实。
如果你穿着她的衣服到处走走,我知道她走了的事实已经被了解了。
”说实话,她真的不明白托尼的意思,但他看上去并不像个坏人。
她认为他只是失去了他老婆后的失态,除此之外,她已经没有工作了,钱也用完了。
她需要一份工作。
“我明白了,我是说,实际上,我真的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我认为我知道你在问什么。
在我做之前,我能看到你老婆的衣服吗?
我认为我应该把它们试一试,看看是否合身。
”“我在外面等你,你试吧”过了一会儿,托尼进来看她怎么了。
“你为什么而哭”他问她。
“我很难过,我很难过。
我只是,我从来都没有看到过,这么漂亮的衣服。
我真的很难过,我被它弄糊涂了,对不起”“去吧,你去选一件能穿一周的衣服和鞋子,然后我们带上。
还有,要冷静下来。
你为什么不选一件外套”托尼说。
她选了一件暖色调的天鹅绒外套,像羽毛一样轻,她从来都没有穿过像这样的外套。
她穿着她的衣服,看起来像他老婆逗留不去的影子,这些影子,注入了温和的呼吸,和他老婆在一起移动。
是的,现在他所面对的,他很重要的一个根源,看起来像很多个影子每时每刻都在消亡着。
当托尼,注视着发生的这一切,他渐渐地开始噎住了。
“对不起,但是事情有了变化。
你带回家的那些衣服,你可以自己保存着,请把所有的这些事情都忘了吧。
请不要对任何人讲。
”托尼联系到了一个二手衣服商店,他们来了,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
他无聊的走开了,试衣间变得空荡荡的。
甚至是他最信奉的那种感情,渐渐地从他记忆中消逝去了。
他的记忆渐渐地也转换了,像一阵带薄雾的风,每一个改变都变得迷糊了。
他老婆死去后的两年,他的爸爸,也死于肝癌。
他只留下了他的长号,一部旧爵士唱片。
这些唱片都具有模型,所以托尼得周期性的打开那个试衣间的窗子。
就是这样的,一年过去了。
无论如何,他继承了那部唱片集,渐渐地担负起它。
托尼为这个二手唱片做了一个鉴定,因为很多唱片都是罕见的,这个鉴定也相当高,但是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一旦这个唱片集消失了,托尼,就成了完完全全的一个人了。
“每时每刻,我都会回想一个不知姓名的女人,她也在哭,在前面那个试衣室里,看到了衣服,他老婆留下的。
”他的记忆恢复了,她的哭声,之后,他几乎忘记了一切事情。
奇怪的,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那个女人的回忆。
题记:当孤独被叙述的时候,观者就成为了孤独的主体 ――――卡夫卡·陆KavkaLu 《托尼·瀑谷》让我在2006第一天的下午昏昏欲睡,文字的图解是愚蠢的,电影首先是视像的幻觉应和观众的认知,过多的旁白让影片成为更年期综合症。
影像是不被叙述的。
这样的电影还不如广播剧更有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赞美此类电影的精致,我们可以在阴郁的色调里想着自己的失去和获得,伫立在坂本龙一的钢琴声里听(请注意不是看)异国的男人叙述他的寂寥,那样的声音是不需要翻译的,甚至不要画面。
生命是遗忘的过程,话语还是发生都在向右的平移镜头里失去,那些作为阻隔的廊柱,割断了工作对于存在的感受,于是,寂寞就像一滴跌落的墨汁包裹住你的心灵。
这是文学的期待而不是可以描绘的图像,寂寞不是一间屋子的空旷。
寂寞是一颗蛀牙,在夜深人静之处让你有了无法言说的痛苦。
无论你有没有朋友,你总会拥有孤独,当托尼的父亲在监狱里被恐惧折磨,未来的托尼却在离别里看着昨天的自己死去。
倘若,我们独自在某个空间囚禁,那幺我们是否能够确信希望的存在。
作为参照,导演让父子两代都有过煎熬。
在消失的往事里追寻自己的未来。
失去是人生的含义所在,因为缅怀我们有了追索和继续向前的动力。
这部改编自村上小说的电影从影像上过于刻意而缺乏创造力,导演只是利用影调来表现心灵的萧瑟。
当所有的纪念物消失,我们也就逐渐让往事成为传奇,托尼曾经想还原的在场,也在那试衣女孩的哭泣里让他触及现存的冰凉,所以,在处理里关及往事对象的细节里,拒绝就是一种解脱的方式。
导演市川准一直以冷峻、疏离的风格拍摄人的寂寥,这或许和他的广告公司经历有关,画面和内质的抽离。
这部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的电影只有境而没有人,所有的演员都被影片的调子限制,成为导演寻访孤独的方法。
村上喜欢爵士乐,所以他就让托尼的父亲省三郎成为了当年远东最大城市一个爵士夜店的长号手,在泛黄的照片里,联系着关于托尼所有的一切,包括那个美国人给他起的名字。
在托尼父亲在太平洋战争被俘的戏里,我听到的却是弦外之音,作为日本人对于其父亲的监狱叙述是有着某种鼓动性。
埋葬过去是忘记伤痛的方法,当所有的标志物都被去除,我们就可以再次装下新的记忆,为了确信我们和世界的可能联系。
这样的电影处理得当的话能够成为很好的心理剧,然而,导演被外在吞没了。
我没有看过村上君的小说,然而,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如此图释一部文学作品没有多大的意思,过多旁白只能是喧宾夺主。
回忆里我们其实是在再造历史,往事的背影里只有忘记。
【附录:影片资料】《托尼·瀑谷(Tony Takitani)》 2004日本导 演: 市川准原作:村上春树主演: 宫泽理惠、西岛秀俊 音乐:坂本龙一片长:74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6(单指影片的色调),欣赏性4(不是村上书迷可以忽略此片)2006年1月1日 星期日 下午18时25分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市川準的トニー滝谷#绝对算是神改编了,故事内容95%以上完全忠实于村上春樹的原著,旁白与对白也基本照搬原著。
(改编得符合原著不=电影质量)市川準这次的改编并非像有些导演那样,在电影中加入了自己对生活或是世界的理解和观点,村上如何用文字讲了这个故事,市川就如何用镜头讲。
这类型的改编电影着实少见。
最棒的是不光故事内容,连叙述方式都与原著一致,自始至终由左至右平移的镜头如翻书一般,是真真正正的“用镜头读书给你看”。
而故事中究竟包含了些什么?
正如村上所说,要靠读者自己来理解了。
故事始于用沙子堆砌战舰的トニー滝谷,结束于无法再被灌溉的那株仙人掌。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关于一个人的故事。
トニー滝谷与他的孤独。
另:坂本龙一的音乐依然精彩,完美的还原了原作的节奏与情绪。
配乐配到心坎啦,只不过更适合看书吧,比如说最后打电话给那个身材比例和爱人一样的女人……
把村上放到銀幕會是怎樣?
情绪电影,摄影、人物、画风舒服,整体调性不错,坂本龙一的配乐加分,可惜故事一般,或者没故事,都是口述出来的。
丧得很冷静,喜欢。灰色的影调克制又平衡,流动的镜头像缓缓翻动的书页,干净的疏离,感孤独是种洁癖。市川准执导,村上春树编剧,坂本龙一的原声。宫泽理惠的背很直很美,西岛秀俊的旁白好听。云在青天水在瓶,狱中人重逢梦中人。
催眠
其实是相当无聊的一部电影,呵呵:)
不应该是这样的孤独感
托尼扮作村上的样貌作甚。。。。。。。。。
5分。故事性弱,比较闷。
真受不了日本的文艺电影,毫无逻辑可言。控制不了爱买衣服的毛病就跟隔壁《无人知晓》没钱吃饭好几天,居然有钱买烟花给妹妹办葬礼一样儿戏。
有声书。
结合了小说的多人称,第三人称叙述,と引第一人称台词,这种电影和文学的关系呈现再适合日语没有了。横向移动镜头,平铺生活横断,把电影场景分幕。前史之后就是人之孤独本质,专注于某物,欲望投射于具体的所爱精神或物质之物,降低世俗关系,内在的人皆孤独,只不过外化的孤独者更怯于拥有。坂本龙一的音乐空灵飘渺衬托在每个横向的冷色调空间,风吹树动,このままでいい。
把音乐撤了就没法看了
..
拍出来的感觉,始终和文章不同。不过还好,没有惊喜,没有失望,只是太平淡了,几乎没留下影像。略微出现的,是托尼那张缺乏表情,木纳,皱褶的脸。和原著比,沉闷了。
流亡者之殇。东尼妻子那不停翻新的生命力,也不过是另一种精致的孤独罢了。再囤积再丰裕,仍旧如同堆符号组成的寿衣,失去了冬春的引见,遗世自伤。如此空洞,如此凝视,一次次交换了假冒的生死。氛围如此萧索阴沉,影像则太过单一,旁白具有间离效应,他的一生凝固于75分钟,我们在人海也只短暂汇合,与现实互文。
看到后来几乎混淆这是电影还是纯粹的文字,通篇的旁白使得画面成了陪衬,成了阅读过程中自己脑中浮现的场景。没有看过原著,只有关于吹着爵士喇叭的父亲和妻子痴迷买衣服的某些片段让人联系到村上春树,似乎他并不常在文字里流露出这样的孤单。电影其实很动人,看完也觉得,孤单其实是一件自然不过的事
拍得像有声书,其实作为电影意义就不大了,只是没想到イッセー尾形可以演得这么像村上
无论如何,都抵挡不住潮水般的孤独感。
无论是开头对人物历史的叙述,还是后面大段的推拉转场,还会画外音与画内人物台词的接续,都表明这真的是一部从语言层面力图完全贴合原著小说的电影。也正是从这点上说,东尼泷谷的视听的确非常特别,比一般小说改编作品要强太多。但满口孤独还是挺LOW的哈哈。男主说女主像是为衣服而生的一样,衣服没了,人就不用生了。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疯狂的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