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己创造灵魂佐杜洛夫斯基如是说,电影对他来说不是一项产业,而是跟绘画,文学等等一样,是一门艺术.电影是探索灵魂的,打开思索的.你还在看星球大战吗?
你还在膜拜异形,银翼杀手吗?
你想看到有可能媲美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大作吗?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就是在尝试创造一个先知,改变全世界的思维,一场革命。
电影的构想在鼹鼠和圣山的成功之后,佐杜洛夫斯基与法国制片人Michel Sedoux在策划下一部影片,当Sedoux问他想拍什么的时候,佐杜洛夫斯基说““沙丘!”但其实他当时并未看过那本书,只是本能的觉得沙丘的题材和哲学性适合他的下一个目标。
通过沙丘,他希望能创造一个能改变年轻人的思想的先知,一个艺术上影史上的神灵。
在视觉艺术上,佐杜洛夫斯基也野心满满,他希望能通过科幻的特别题材,让观众能完全体验到LSD致幻剂所产生的心灵效果,却完全不需要服食LSD,仅单凭视觉艺术。
在哲学上,他希望沙丘能是每个人精神上寻找、探索的旅程。
没错,这将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他应该是神圣的,自由的,崭新的,打开人们的思想。
如果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拍成了,会是什么样的一部片子?
佐杜洛夫斯基是个相当的伯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构想,四处寻才能的艺术家,而到最后他的主力团队,分镜画师Mobieus,特效师Obannon,建筑,机体设计的Chirs Foss在70年代当时都还是崭露头角的新人,整个团队里年纪最大的是佐杜洛夫斯基自己。
他拒绝了为2001太空漫游制作特效的当红炸子鸡Trumbull,只因对艺术理解的不一和难以忍受好莱坞大牌的特有虚荣和专制,但他却不怕运用资历尚浅的艺术家们,反而很热情的激发鼓励他的团队的创作灵感,并引致它们创造了许多叹为观止的设计,并因此开始受好莱坞关注器用。
影片的开头佐杜洛夫斯基设想出浩瀚的长镜头,他企图超越奥逊威尔斯在历劫佳人的片头中经典的长镜头。
也许佐杜洛夫斯基就是那些年轻艺术家们的“cult leader”,他无时不刻的鼓励和启发那些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支持他们去开辟新的创作。
达利——银河的帝王佐杜洛夫斯基觉得帝王一角色非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莫属,于是寄了一张“倒吊的人”的塔罗牌给达利,希望他能够参演,达利很欣赏,于是奇迹般的加入了沙丘有趣的是佐杜洛夫斯基和达利间同为艺术家的竞争关系和调侃。
在最后确认是否参演之前,达利开玩笑跟佐杜洛夫斯基说,我跟毕加索年轻的时候去沙滩玩,经常看到埋在沙子里的时钟,你呢,有没看到过?
佐杜洛夫斯基回答说“我们见过,但是我丢过很多钟”好,我们巴塞罗那见吧——达利的小游戏似乎得到了不错的回应奥逊威尔斯——伯爵70年代的时候,威尔斯已经隐匿了起来,而且变成了嗜酒嗜食,脾气暴躁的倔汉,许多人劝佐杜洛夫斯基威尔斯的脾气可能很难驾驭,但佐杜咯夫斯基敬仰威尔斯的才华,也觉得现在的威尔斯跟沙丘中的伯爵再合适不过,于是经过几瓶红酒的“贿赂”,成功请到了威尔斯Mick Jagger——费衣德虽然觉得Mick Jagger是最佳人选,可是当时正在鼎盛时期的Jagger可不是那么好找的,但是机缘巧合,在酒店里偶遇的佐杜洛夫斯基和Mick,当佐杜洛夫斯基正盘算着怎么上前去打招呼的时候,Mick竟主动的自己走了上来,佐杜洛夫斯基直接的问了他你想参加我的电影吗,Mick的回答只有一个词,YES。
沙丘的寓意佐杜洛夫斯基认为拍电影必须有自己的理解和概念,在必要的时候不忠于原著才能做出伟大的作品。
纪录片内有几处披露剧情及分镜的部分,虽然都仅是片段,充满了佐杜洛夫斯基的个人哲学风格,有很强的启发性主角paul的父亲Leto是被处罚阉割的人,但是他碰到了他的真爱,充满智慧的Jessica,他们相爱,杰西卡将他的血变成了生命体,而因此怀孕。
这就是paul的诞生“我想知道如果一个人,不是从性的愉悦产生,而是精神的愉悦产生,会是如何”电影的结局革命的领头人paul被杀害了可是他却并不会死他变成了所有人的意识他是人人,人人是他想要消灭paul,必须先消灭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拥有“paul”的意识当人性之光受到点亮时,大地也会因而改变沙丘开始变成绿地森林海洋沙丘变成了绿色的星球她的光仿佛是星球们的救世主照亮整个星河如果佐杜洛夫斯基的片拍成了,它有超过2001太空漫游的可能这部本应在75年上映的史诗级巨作,如果真的被拍出,恐怕星球大战就不会问世,就算问世也不会得到如今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尝试打破一切传统旧观念,打破旧电影产业的电影。
也是我认为被好莱坞各大片场商拒绝的最根本原因也许可以搪塞说,这电影在准备期间就花掉太多预算了,电影的时间太长,没有人肯在影院里呆一整天,不忠于原著但就像这部纪录片中所说,佐杜洛夫斯基的思想太过超前其时代了,它的野心,它尝试改变,会让即成产业的巨头们产生恐惧,也许,它们只是过度恐惧佐杜洛夫斯基的意向,会将现状都改变,而让他们无法控制。
但是,那本比电话本还厚的DUNE的企划书,在好莱坞流传后,被无数其它电影取去了不同的部分,某种程度上还是呈现到观众面前了。
异形,这部Ridley Scott的经典代表作,用了以Obannon为首的沙丘的班底们,包括Mobieus,还有设计了有名的异形外形的Giger星球大战中更是到处可见沙丘原案的影子,闪光剑,Luke跟机器人的空中挥舞。
也许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就是"PAUL",他虽然死了,却给后世万千的电影留下了"paul"的影子,paul的精神,仍然存在,沙丘,是一部超越时空的从未被拍摄的电影。
有趣的是因为这部片子,很久没有合作的法国制片人Michel Sedoux跟佐杜洛夫斯才再碰面,拍出了时隔二十三年的新作舞吧现实
这纪录片,只能用“可爱”来形容,真诚坦率而又一厢情愿的那种可爱。
全程,就听佐杜洛夫斯基“piu piu piu”“biu biu biu”地狂吹自己的想法多么牛逼,然后一看素材,服,那可真是“piu piu piu”“biu biu biu”地牛逼!
那个简笔画模拟出的长镜头,恐怕是任何一个太空迷科幻迷都梦寐以求的开场。
但是,别像达利一样被老佐忽悠瘸了,在那个时代的技术,完得成这样的构思吗?
哪怕几十年后技术成熟时,《超时空接触》开头和《黑衣人》结尾也只能做构成更简单的效果。
我超级喜欢老佐设计的莱托公爵之死,其生猛程度,只有我国cult鼻祖之一《封神榜》能媲美。
可这种砍瓜切菜的镜头,能出现在七十年代预算高达1500万美刀的鸿篇巨制中吗?
米老鼠都吓得说咱不玩。
对于老佐来说,“有趣而任性”是不够的,需要的是“天才加疯狂”。
钱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老佐就像是堂吉诃德,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以摧枯拉朽之势,立在名为“现实”的墙前,咚咚咚先撞为敬,头破血流,又哭又笑!
憋哭惨,老佐死得不冤。
说得客气点,这是史上最牛饭制团队。
说不客气点,是史上最有才华的自杀小队。
很多天才导演,是知道要在技术和完成度之间找个平衡的。
库布里克知道自己拍不了《人工智能》,就是时辰未到;卡梅隆歇了14年才拿出《阿凡达》,也是在等技术。
要知道,这俩可是技术狂魔,但凡有点机会,可是会跳一跳摘下大果子的。
当然,技术如果能搞定,只是完成可行性报告的第一章节,投资,发行,定级,市场平衡,都是佐氏沙丘注定失败的原因。
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要想想里面是不是有廉价的成分。
请莫把“旷世神片”一词套在一个胎死腹中的项目上,其他很多好项目都没有它这么幸运,有这样一部趣味横生的纪录片为自己喊一声冤。
那本传说中的大画册,恰恰是佐氏沙丘的最好归宿。
当然,作为影迷,看这纪录片是满心欢喜,尤其是一个又一个大佬哐哐地横在面前,眉宇间的豪情仿佛年轻了四十岁。
更震撼的是结尾,一个被毙的项目,成为多少经典的养料,看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这纪录片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电影是靠团队作业的工业品,如果你想搞创作,得往哪几个方向找哪几类人;最终拍板的,不是导演,是制片厂和投资方;研究电影技艺前后代际传承关系,可以从年代和团队成员两个维度去考察。
更功德无量的是,本片就是个“秽土转生”,不是吗?
导演的电影目前就看过一部《圣血》,本着对《圣血》的喜爱和对导演才华的仰慕,参加了本次的观影活动。
主题虽然是《沙丘》,但看完之后比起《沙丘》,更吸引我的是导演对电影制作的激情。
有留意到纪录片中(2013上映)导演提到的年龄是84岁,在一幕幕访谈中,他的眼神和面部表情还有聊到忘我时的一些动作非常抓我的眼球,很难想象84岁的高龄能有如此穿透的眼神,尤其是提及《沙丘》的制作的时候,那眼神简直在发光。
有一段访谈很吸引我,就是导演说他的版本把原著的版本的结尾进行了改动,结尾让沙丘成为了和地球一样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星球。
动画的演示虽然剧透了主角的结局但是表达了我个人认为的导演对电影的态度——造梦,电影就是梦,电影展现梦,电影完善梦。
当时看《圣血》的时候就觉得导演非常会表达艺术电影中的完美、梦幻、纯粹,而在之前我从来没看过离商业电影很远离艺术电影极近的电影。
另一段是关于野心的访谈。
对于野心想必大部分人羞于启齿,《沙丘》之于导演无异于是一种野心,而在纪录片中导演毫不避讳,大胆直接地表达对《沙丘》的期望,甚至言语之间感觉导演在鼓励创作者们拥有这项特质。
几十年过去了,纪录片中的导演看上去仍旧秉持着这种心境。
看了纪录片后我有很多问题想去思考,对于艺术创作,我们需要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是激情?
是野心?
还是两者都要?
还是说是其他的特质?
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它能给艺术创作带来什么?
能给艺术创作者带来什么?
因为一系列原因导演的《沙丘》止步了。
止步是结果,纪录片当然不是为了结果存在的。
它不留余力地展现了导演对《沙丘》的投入,尽管导演的电影理念是艺术先于技术,但为了最大程度呈现《沙丘》,在电影制作上也请来了相关的专业人士,以至于纪录片后半段提及到被影响的科幻作品,作品片段和合集里分镜头的一来一回的切换,无不透露着骄傲。
在多个版本的《沙丘》中我们仍为上世纪先锋的《沙丘》人物设定和分镜头感到惊叹,电影《沙丘》虽未出现,但电影《沙丘》的制作理念无处不在。
是的,从纪录片得知导演的《沙丘》并没有真正的出现过银幕,而在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它得到了再创作,也获得了重生。
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对于制作团队来讲这种足够遗憾的往事拿出来讲很揭伤疤,但关于制作《沙丘》的热情和野心,还有导演的访谈,真的值得一遍又一遍回味。
这部没有拍成的电影不只领先时代30年。
它领先时代100年。
即使到了今天,也领先时代至少50年。
“创造自己的灵魂”,“让没有服用LSD的人有用了的感觉”,“打开青年一代的心智”,这是Jodorowsky的出发点。
坚定的“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的信念在一开始就有所立足,随着当时最伟大的一批天才在这信念的鼓舞下逐步卷入,理想和现实一步步互相强化。
他带领着当时最伟大的一批天才,走向了他们自己都不可预知的领域。
听他讲述莫比乌斯、克里斯福斯、吉格尔等人的创作过程,让人跟着一起嗨起来。
从这一点出发,产生的是一颗宗教的火种。
Jodorowsky的《沙丘》中的疯狂,或者说蛊惑人心的力量,具有改变世界的潜质。
我想,这也是温丁雷弗恩说的“好莱坞的人害怕这部电影”的地方。
大制片厂对于这样在灵性领域走得很远的电影,会在骨子里感到恐惧。
他们可以接受的,是卡梅隆这样开辟技术领域新天地的电影;能去的最远的地方,是《2001太空奥德赛》这样从技术和理性进行探索的电影;对更注重艺术和灵性探索的《沙丘》,他们的态度只有敬而远之。
此外,Jodorowsky不像另两位导演那样,经过好莱坞制片厂的认证,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Jodorowsky的《沙丘》,正如人物所说和片中呈现,是众多电影的视觉、灵感来源。
只需温丁雷弗恩所说“十亿黑色空间碎片”中的一片,就足够一部后来电影享用。
跟常见的探讨意识、宇宙等概念的作品(例如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和《超体》等)相比,Jodorowsky的《沙丘》在于它从意识出发,从每个人的潜能出发,从信念出发,让意识从一个人身上延展更多更多人直到激发整个星球的意识,再把它带给全宇宙。
它跟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完全不在一个位面上。
这种基于意识位面的启发,跟主流文化大异其趣的价值观,何尝不是追求真正自由而无以言表的嬉皮运动的切实体现呢?
想想那些问世的嬉皮作品,没有被拍成电影的《沙丘》,是真正的嬉皮之王。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传奇电影梦,它的梦境富有激情和想象力,却也因为跨越时代的思维而注定无法投射在现实之中。
达利、奥森威尔逊、平克弗洛伊德、HR吉格…哪个不是超越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先锋艺术家,而这几个不同领域的顶尖人物居然被一个艺术梦境拧到了一起,这将是一个多么华丽的梦境,让人忍不住颤抖。
我想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即使真的拍出来了,也不一定会如佐杜洛夫斯基所言将改变世界,但它必定会给世界绽放一朵奇异的花。
佐杜洛夫斯基是一个相当具有才华的导演,从《鼹鼠》到《圣山》、《圣血》,爆棚的艺术想象力夹杂着丰富的喻意,从思维深度到艺术上的广度,均向人传达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观念,他本来可以用《沙丘》来完成一次冲击艺术巅峰的尝试,但是事实上这也是一次豪赌,最终现实不愿意去承担这笔失败的代价,而这笔“昂贵”的代价在佐杜洛夫斯基眼里连粪土都不如,这是奴隶的选择。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佐杜洛夫斯基本身便是一个充满了个人魅力的艺术家,他身上的魔力可以吸引才华出众的艺术家们跟着他创造,去打破规则的束缚,野心勃勃的去征服世界,他身上的澎湃激情和抑制不住的想象力也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渐去,如今耄耋之年的他和四十年前的他一样,都是一个值得去尊敬的艺术家,一个真正的战士。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虽然夭折了,但是沙丘的梦却依然活着,它没有投射出现实的躯体,但是却没有人敢否认这个梦境的存在,这个梦境如保罗的身体一样真实,它具有跳动的心脏,蓬勃的血脉,呼吸着想象力,怒视着躲在角落里恐惧的奴隶,手上紧握着佐杜洛夫斯基不断遗失在沙地的钟。
本片是一窥佐杜创作历程与理念的重要作品。
但我仍对本片传达的观念存疑——佐杜的创作与表述看似极具野心和视野,却缺少扎实与深度,含义不清。
“电影是有心脏的,是有思想的,是有力量的。
”听起来好像道理,但好像也就止于一种激励式的“有道理”了。
难道好莱坞真的就百害无一利么?
它的体质难道就没有丝毫的可取之处么?
本片的讲述者一致赞美佐杜的《沙丘》,但没有详细分析佐杜电影的创新性;而本片的反对者则是集体“缺席”,这让本片缺少思想的碰撞,缺少思辨性,缺少说服力。
无论如何,《沙丘》没有拍出来,这也是一个有关艺术与商业之间如何权衡的教训。
另外,纪录片本身拍的实在是好,剪辑精彩,配乐带感。
因为看《异形》的时候想起吉格这个牛人,然后就又想起这部片子了。
起码四年前,观众们还很遗憾地球上没有拍成这个版本的《沙丘》,都是万恶的好莱坞和商业电影体制造成的……云云。
其实呢,本片完全是个喜剧,开头十分钟就能让人笑哭。
男主怀揣着一个超级庞大的纯艺术家的自我,霸气地碾压了“电影协会”,打破了所有的行规,拍出了“让人疯掉”的处女作。
这案例如今大概率会被视为一个“走野路子”的反面教材——那么多人老老实实上电影学院,毕业后从助理当起,累成狗还成天被喷拍的是烂片。
一个搞先锋戏剧的,连啥叫场面调度都不知道,就拍出神作了。
气人不?
这种争议,在艺术史上屡见不鲜。
也许一个非专业人士不受规则束缚,天马行空的狂想,能为某种艺术带来出人意料的创新,但业内对这种“天降伟人”总是抱有明里暗里的不忿和怀疑。
如果像毕加索那样,先有扎实的学院基础,再随心所欲,那还说得过去。
但佐杜洛夫斯基是纯粹的半路出家。
在六七十年代的迷幻文化里,还能容下这种折腾。
等科波拉、卢卡斯、斯科塞斯这一批科班生毕了业,这种“跨界人士”就只能玩纯粹的小众文化了。
确实有些事,也只有这种人才敢想——比如他为计划中的《沙丘》构筑的华丽梦幻碉堡天团组合。
神经正常的制片人肯定做梦都做不出来。
或者说,他们觉得做这种梦也没用。
在电影这门“造梦工业”里,如何把梦变成现实,才是最关键的那一步。
无数的片子,就因为演员的档期调不开,永远失去了最佳的角色人选。
这损失并不比没请来达利和威尔斯更小。
无可奈何,这是一个属于日神的宇宙。
它决定了这个世界上只会有卢卡斯的《星战》,而不是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对这一点觉得无法接受的人,可以去看看《狂怒之神》——纪录雷利·斯科特拍摄《普罗米修斯》的超长花絮片。
之后再想想,除了找吉格和莫比斯画设计图之外,接下来那一大堆繁琐至极的制景、选角、服装、道具、混音,以及一环扣一环的流程,是不是靠见面抽一根大麻再侃上一天就能搞定的。
实际雷导的一生最有资格吐槽:快40岁才开始拍长片,认认真真地干,却总是碰到坑爹的制片人和公司的暴力剪辑。
《天国王朝》稀里糊涂丢了一个钟头,逼得影迷把等待“导演剪辑版”变成了一种习惯,像《黑金危机》这种拍好了却被喷一脸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他甚至养成了自觉的抠门,访谈里总在磨叨“用电脑特效会多花钱”(即便如此,片方还是认为《普罗米修斯》不够商业,因此影响了《契约》的剧情走向)。
在如此不友好的现实里,艺术只能磕磕绊绊地前进,而不敢指望一飞冲天的运气。
像佐杜洛夫斯基这种灵魂导演,虽然能爆发出突破性的灵感,但没人敢在他们身上押宝——毕竟,用摄影棚要掏租金,裁缝、道具师和木匠的工资也得有人付。
这些事,都得靠那些“没用的纸”来解决。
再说,想象力爆棚逆天拍出来却不堪入目的例子不是没有——参见肖恩·康纳利主演的《萨杜斯》。
而酒神也没必要非得和日神正面怼。
在迷狂之中,祂被信徒撕碎,用血肉滋养葡萄藤的形式复生。
真正具有价值的精神创意,也完全可以将艺术基因融入那些更具执行力的项目内。
由此,后来出现了从《沙丘》的班底衍生出的《异形》,还有其他一系列科幻片和漫画。
在有了CG技术的今天,让维伦纽瓦这样的成手来再启动这个项目,也是更有底气的选择。
当然,世上没有达利和威尔斯了。
但演一个胖子男爵和一个话痨国王真有必要这么奢侈吗……还是拉倒吧。
真没想到无意中看的片子对我会有这么大影响,到现在还依然在冲击中。
回顾过去包括现在,我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唯结果论者。
虽然也认同过程、感受的重要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看重最后的结果,总觉得如果达不到目的,过程如何,感受如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因此也总是因害怕达不到预期而担忧,距离预期哪怕有一点点偏差也会烦恼。
直到今天看了<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这是一个多么理想主义的人,如此愿意为了一个想象而倾其所有甚至甘愿献身的人。
在准备的那样充分,决心那样坚定的情况下,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梦,可那又怎样呢?
沙丘是没有成真,可如果没有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做超越时代的领路人,如今如雷贯耳的许多经典科幻电影可能都只是平行时空的泡影吧。
打开这部电影,有沙丘的影子;打开那部电影,也有沙丘的影子。
那么,能说沙丘没有成真么?
我意识到自己的狭隘,想象力的缺乏。
过去的我,死死盯着我能想象出的唯一结果自我纠结,可今夜过去后,我希望自己最好会时常想起佐杜洛夫斯基,得失了都是yes,当一个行为发生后,产生何种影响何种结果,如何可能是唯一的? 如何可能被全部预见到? 说句恶俗的话吧,尽力而为,接受结果,反正这看到的结果也并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
像沙丘那厚厚的几大本手稿一样,虽然没有成为那部佐杜洛夫斯基理想中的电影,但其中的无数细节,成为了科幻电影的奠基石,成就了无数他认心中理想的电影,这又何尝不算是梦想成真呢?
今天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个写的影评了,感觉自己被掏空,就是说,完全就是为了当天犯的懒而补得锅jodo一直都是我的心头好,假如说让我在拉疯园子温和jodorowsky里选一个人的电影去海岛,我肯定会选jodo的电影 这部纪录片我边看边想,看到最后开始破防,我想,一群理想主义者们建起的巴别塔就因为一堆肮脏的粪土,所谓的钱而倒塌了,而更讽刺的是没有一个人离得开它。
明天没有变得更好,明天永远不会变得更好。
哪怕最后大家释怀的释怀了,去世的人也去世了,但这么巨大的伤痕谁来弥补呢?
越想越痛,只想到一句话,冬天走了,但理想主义者们的春天没有到来。
真的越想越恨,和朋友破防得讨论了好久,在现在这个时代,假如用技术把曾经去世的那些演员的脸还原,假如把这部电影改编成叙事性游戏,那是不是还有可能。
但最后讨论结果发现挡在前面的最大的障碍还是钱。
版权费各种费,演员肖像费。
又或者说,技术做到了,但谁能复原那些演员真的还在时演戏时出现的惊喜呢,谁能复原PF的音乐呢。
总之是不可能了。
还想说什么来着,还想说,电影里的设计真的神中神,真的很想看到像迷幻药一样的效果,或者给我看一眼电影的设定集也好啊…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就是给自己创造灵魂。
对我而言,电影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工业。
它在寻找人类的灵魂,像绘画、文学和诗歌一样,电影对我而言就是这样。
”“我开始变得很开心,因为那部电影很糟糕,这是个失败品。
好吧!
这是个本能反应。
这很不好,但这是真的反应。
我说,这不可能,这不是大卫林奇拍的,他可是个大艺术家,是制作人做的。
”“在这些失败当中,有很多创造性的东西。
在生活中,有事发生,你说好;事情消逝,你说好的。
我们没拍《沙丘》好,这就是对,我们没拍它。
那又如何?
那又如何?
《沙丘》就像一个梦一样,改变了世界的梦。
”“《沙丘》就像保罗一样,没有拍成,沙头被砍,但你可以听到,我就是保罗,我就是《沙丘》。
”“对我来说,失败只是换了个方法罢了。
赫伯特是《沙丘》的根源,但现在《沙丘》就是我们,是视觉的,是富有创造性的。
然后,我会用我放在《沙丘》里的元素去创造宇宙。
”“我继续了我的作品。
我会死去,他们会拍我的电影。
我84岁了,但我仍在创作。
我一生创作的,会很多很多。
思维就像宇宙,不断地扩大,真的就像宇宙,打开你的思维。
每天都在打开思维。
这部电影,打开人那时候所有人的思维,从制片人到艺术家到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在这部作品集打开了思维。
有野心,但没有过于膨胀。
我自己也有要活300年的野心。
”“如果你失败,这不重要,你要去尝试。
”
虽然是流产的项目,依然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一众科幻电影,如《异形》、《星球大战》。如佐导儿子所说,虽然沙丘被杀死了,还有无数电影喊着“我是沙丘” “我是沙丘” !和佐导改编的结局一样。他的vision太宏大,请到的梦幻团队也意味着预算极高,其实不难理解好莱坞为何望而却步。谈起近40年前的梦想,年逾八旬的佐导依然是充满激情,绘声绘色。爱艺术的人是不会老的。
佐杜是个疯子,邪教领袖,人形鸡血包。他招兵买马的过程多令人热血上涌,最后梦断LA的时候就多令人惋惜。佐杜的《沙丘》拍出来会不会有本片里吹得那么神,能不能真的拳打2001脚踢银翼杀手甚至不是重点。正因绝大多数人都保守、算计、中庸、患得患失,才更要珍惜真艺术家,我们spiritual life的营养源。////维版后重看观感骤降,虐待儿子不可原谅,最大贡献是组织起了除导演外的异形班底雏形。
最爱纪录片之一
又名《旷世奇片之死》……《沙丘》的美术设计太好看了!老爷子很生气,因为没有资金,伟大的点子永远只是个点子。遗憾当然遗憾,但是没办法啊。
Too good to be true. 光是想到阵容都会颤抖。映后talk导演讲Jodorowsky和Michel Seydoux,J以为Dune没做成Michel会怪自己,导演进到Michel的办公室迎面墙上两幅Dune原画,进到会议室又两幅。导演说I couldn&#39;t imagine a man hated another while he actually lives with him. 确实,以及这必定是真爱
这阵容真是豪华到夸张,有这样一部纪录片拍出来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挺无聊的
与2年前那部同样在嘎纳上展出的《这不是一部电影》类型极为相似,显然这部获得了更多的好评。看导演介绍自己前期的几部电影,想象力远超普通观影大众的所能接受,所以还好这部没有拍成。
Jodo和制片人不是没拍过电影的人,那些玄了吧唧的话术和闪耀的阵容不等于电影;纪录片更是搞笑,烧了一千万刀到头来还是只能给我们看分镜,到底是导演拿不到胶片还是当时拍的东西的确没法成为一部电影,或者连苗头都没看到?《东邪西毒》一样套拍了《东成西就》来确保收回成本,只能说工业的游戏规则的确就是这样,Jodo手上的是太多人的生与死,不是奥逊威尔斯的红酒和达利的智力问答。
看过纪录片之后,才发现原来我几年前不经意间就把这么牛掰的系列小说给读了。
【3】有一种真拍出来也会很难看的感觉…
真天才
老实说一上来的观点我就不认同,“电影是艺术,不该是工业”我觉着正相反…片尾也证明了,漫画才更艺术,一个需要一堆人才能完成的东西,艺术纯度怎么会比几个人就能完成的东西高呢🤪(真心的,最近几年我在漫画世界获得的美学冲击远多于电影),虽然老爷子品味和想法卓绝,超然于世,激情无限,但我也不觉得这版沙丘变成胶片后就能比纸上的画更美好…毕竟电影在开拍前都是100分,而电影制作的过程往往就是在减分,这才是日常现实…更何况是那个技术受限的年代呢。当然,我总是乐于远观欣赏一个人的疯狂和偏执的
艺术家想做成一件事真是难,逼格太高
哪怕有个先导或几分钟短片也行,这么宏大的蓝图看来只能等到VR时代的英雄重新开启了。也许对电影的膜拜光有激情和热情是不够的。倒是林奇在有限条件下接拍沙丘,这种激情和热诚背后是强大艺术素养和没钱也拍的一根筋精神(林奇版Dune不能算他完整作品。但影片中舞美设计一点不差,现在看也不落后时代)
反正没拍出来怎么吹都可以 顺便可以拉上达利和奥斯威尔逊装逼 一亿刀预算反正不上税 不过想到1984大卫林奇版Dune拍得如此辣鸡 感觉这种吹牛逼大概只存在于cult片里边吧 顺便 cult是个垃圾桶 什么都能往里塞 拍好了就是神作 大家看不懂就先锋电影 拍垃圾了还可以像艾德伍德一样再卖一轮情怀。。
前一小时没有为脑洞惊叹,最后半小时也毫不为夭折可惜。不觉得拍成会是杰作。最受感染的反倒是佐杜洛夫斯基本人迟暮之年仍然这么有激情有活力。
纪录片制作得一般,最大的缺憾就是所纪录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虚无缥缈的,单是看那位什么司机和其他人都非常默契地夸沙丘将会多牛逼,加入进来吧,我觉得这群人有点像搞传销……是不是扯远了。-
真的没人觉得难看吗?单纯作为一部纪录片也就中间吸麻那点好看。自己没弄成的一个草稿,楞说别人都抄自己的。最后人家拍成了,直接笑话人家内是failure。然后说你要真爱拍电影,就得强奸电影,认为自己就强奸了Frank Herbert,我操,傻逼是吗?要牛逼也是沙丘的作者最牛逼,您算老几啊?忒狂了吧?
只要你爱墨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