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藏

回西藏,老孔和久美,孔繁森前传,Kong and Jigme

主演:宋洋,金巴,索朗旺姆,丹曲,陶海,益西旦增,次仁旺姆,索南曲扎,卓玛木,旦增多杰,巴桑,旦志,达杰丁增,刘胜,玄忠一,扎西达杰,尼玛洛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回西藏》剧照

回西藏 剧照 NO.1回西藏 剧照 NO.2回西藏 剧照 NO.3回西藏 剧照 NO.4回西藏 剧照 NO.5回西藏 剧照 NO.6回西藏 剧照 NO.13回西藏 剧照 NO.14回西藏 剧照 NO.15回西藏 剧照 NO.16回西藏 剧照 NO.17回西藏 剧照 NO.18回西藏 剧照 NO.19回西藏 剧照 NO.20

《回西藏》长篇影评

 1 ) 有点认识真正的老孔了

以前总把老孔与雪域割裂开。

看了这部电影,对于我这上过八次青藏高原,对藏地文化宗教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准得还有一部我认为值得赞誉的国产片。

喇嘛拉加素切!

这个比王蒙的《巴颜岱》好多了,没过分强调援藏的视角,对高原人及文化有足够的尊重,好样的。

只可惜老孔去了,涛哥也退了……但愿有生之年能到后藏及阿里那边走访,拜神山圣湖!

 2 ) 推荐!

很写实生动的一部电影,虽说是主旋律电影,但看着不沉闷,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老孔才是我们新时代的好干部。

当人物出现的时候是老孔的时候我就隐约感到应该就是孔繁森了。

PS映后见面会有个杠子的提问真的是扶了,大致说这个主角(孔繁森)都那么好,难道没有缺点,你们为什么不拍呢?

这样不会显得角色不丰满么?

杠子真的无处不在!

 3 ) 总回旧房间,寻找新答案

先来学习一下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

基于上述真人事迹创作的回西藏,当然是标准主旋律,但主创选择了罕见的表达。

回西藏的主题,是来自山东的干部、孔子的74代孙孔繁森,在与藏区人民群众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当地的信仰、尊重当地人民的选择。

老人不去医院只是在诵经声中等待死亡;羊群感染瘟疫,牧民拒绝活埋认为生命自有其命运,最后是将羊群放逐在无人区;偷马贼前一秒还嚣张跋扈说自己没有偷,下一秒被扭送到寺庙前说你敢对着佛再说一次没有偷吗?

偷马贼直接沉默。

新年开耕的仪式、去冈仁波齐朝圣的长队、乃至餐厅吃肉只提供刀子不提供筷子,宗教、传统、信仰,飘荡在藏地每一个角落,主导着藏地生活,毫无左翼革命的痕迹。

不要忘了电影背景设定在1979,建国已经30年,这等于直接说这三十年革命在藏地已经破产,以孔为代表的干部,需要重建与藏民的关系。

对照西藏解放后的历史,就知道这种表达在主旋律中是何等离经叛道、尺度惊人。

电影拍了两个时间段,79年是老孔初入藏区,因缘巧合认识了会说汉语的藏民久美,一位地主家庭出生、在成都学过英文的阶级敌人。

县里信得过的翻译同志去了拉萨汇报,孔需要一个汉藏语翻译才能开展工作,县长不得已同意了由久美担任翻译的要求。

久美一身牧民装束,不修边幅,但信仰虔诚,过着最标准的藏民生活,床边墙壁上印着的藏文诗句显示他深爱着本族文化。

而不久之后从拉萨汇报归来的老翻译,已经完全汉化,回家先擦皮鞋,早起出门要坐车、打伞、提公文包,根正苗红的标准干部作派。

这个对比是什么意思?

到底谁才是养尊处优、剥削无产阶级的坏分子?

镜头再转,已是1988年,老孔再到西藏,出门就有人献上哈达,柏油路修在过去的泥路上,藏地已俨然是市场化的旅游圣地。

老孔在去工作的车上睡着,梦里是久美的婚礼,他姗姗来迟,平反了的久美衣袍华丽,然后是婚礼后的欢歌载舞。

久美一会儿是新郎装束,一会儿又变回1979年失意时的翻译模样。

老孔跟着1979年久美的身影,回到久美的住所,残垣断壁,只有墙壁上的藏文诗行还在,久美不知去了何处。

这当然是标准的断背山回忆,参加不可得的恋人的婚礼,婚礼后却看到他变成往昔最熟悉的模样,之后故地重游,恍惚间一切恍如昨日。

但前面并无这样的暗示,两个人都是工作伙伴的友谊,怎么到结尾忽然出来这么一段呢?

我个人认为久美是藏地传统的化身,老孔在1979年看到了传统的力量并为之折服,但1988年西藏迎来了左翼革命之后的新一轮冲击,也就是市场化的浪潮,比前三十年更有澎湃的无声无息的力量。

老孔的梦是对旧传统的怀念。

新时代让人恐惧,久美是一把钥匙,老孔借由他,想要回到旧房间,找到面对新世界的答案。

49年后我们主张横扫牛鬼蛇神,对宗教,有时是避而不谈,有时是激烈批判,只有在80年代之后是搁置争议,才逐步变成今时今日的样子:人们可以在佛寺烧香,在基督教堂参加平安夜活动,可以在清真寺祷告,冈仁波齐成为圣地,转山成为都市人的时髦旅行。

但商业化、城市化、消费主义掏空人民的内核与理想,面对当下的萧瑟,人们想要回到过去,重构一个假想的理想社会,映照当下种种。

回西藏对神性的俯首、对党性的轻描淡写,都是主旋律中罕见的表述。

当革命叙事消亡,理想破碎日久,省略了主语的回西藏,可以指代老孔的回归,当然也可以喻指所有人。

公众号:只是走神

 4 ) 回西藏影评

我想谈谈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桥段:在对待染了瘟疫的羊的态度上老孔和村民截然不同:老孔采用科学的态度认为不及时处理将会感染更多的羊,并且告诉村民会有金钱补偿;但是村民却反对埋羊,认为羊有羊的命,他们不会用钱买羊的命。

老孔本来认为这是一个棘手的的事情,但没想到村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太带领下同意了埋羊,而且不要补贴。

久美对老孔说,在这里有些方法是行不通的。

在西藏那片纯洁的领域,人民愿意花一两年做一名虔诚的朝圣者,一步一叩首行万里,也不愿抛下信仰做金钱的奴隶。

信仰在他们心里大于一切,甚至大于自己的生命。

 5 )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 这首藏族诗歌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死观:身体空是一副躯壳,对躯壳的消灭从不抱憾,但智慧(组建的文化、文明)若随着躯壳一同消失,那才让人倍感惋惜。

西藏是一个有信仰的地方,人走了要天葬,几只秃鹫盘旋在天空就是最好的留白。

老孔找久美要证据,小偷面对寺庙的惶恐与不安就是最完美的证据。

藏民不愿活埋感染瘟疫的羊群,理由是生病是注定的命运,我们应当尊重命运。

满天飞撒的青稞,让人分不清是青稞还是尘土,熟悉的旋律响起,藏民随着《格桑拉》的音乐跳起锅庄舞,久美和妻子微微曲颈,接受老孔献上洁白的哈达,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飘荡在婚礼上空。

这是老孔亦真亦幻的梦境,镜头转一圈,热闹的场面转瞬即逝,老孔独自一人游离在久美充满神性的房子中间,镜头再一转,老孔在现实中醒来,即将去向阿里,这也预示着他的死亡命运。

影片像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

没有戏剧冲突的张力,只是娓娓道来。

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回西藏》是充满艺术表达的主旋律。

观众看到的只是老孔接触、尊重、逐渐融入藏文化的过程,像一条小河在静静流淌,散落的情节被一个主旨串起来,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此过程中老孔与久美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影片最后俩人真实的合照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它提示着电影中这些人物、冲突、风光、死亡,都是真实存在的。

 6 ) 回西藏,这片土地上的情感润物有声

西藏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是独特的,语言文字是独特的,宗教信仰是独特的,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海拔5000米高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一开始,我也会和老孔发出一样的疑问,得了瘟疫的羊为什么不埋葬,老人生病为什么不去看医生,冈仁波齐那么远为什么要磕着头去,影片没有对这些做具体的解释,而我看到后面也不在乎这些为什么了。

这片土地上蕴藏的丰厚感情已经完完全全打动了我,正如制片人说的,这部影片更想表达的是,这片土地是什么让老孔产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让他一次又一次回到西藏。

我想,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这回离音响坐得近所以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声音环绕在我身边,风缠绕着沙子,马蹄踩着溪水。

人群聚居在一处,感情藏在歌声中,流传于群众之间的曲子,在一山又一山之间回荡。

看过这部电影就一定会对这六字诗印象深刻,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结合这六字诗的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再一次体会到那来自遥远的最接近天空的地方的声音,与我的灵魂的共振。

 7 ) 《回西藏》,一部色调和情感都很温暖的电影

1979年,汉族干部老孔到西藏日喀则地区支援当地工作,与懂藏汉英三语的“翻译”久美结下深厚友情。

还好,没有拍成那样那样的。

在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县村子里,工作和生活徐徐展开,琐碎而忙碌,真实又细腻,那些自然而然的呈现如同茶与乳的交融。

老孔是真正把自己融入这里了。

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拉华加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与陈国星导演合作)。

有拉华加,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缓缓道来。

更没想到电影中有一个大彩蛋,竟然看到了阿木(优秀藏族演员卓玛木)。

他在其中客串了一位翻译,那种来自拉萨而与岗巴县乡村有所隔阂的感觉,出镜不多却特别传神!

金巴自不必多说,非常好的演员。

每部片子的模样甚至气场都差不多,但就是放在哪儿就是哪儿。

在这里,他就是久美。

还有曲珍奶奶,当她躺在羊毛褥子上,面容含着微笑,什么都没说,就那么安祥慈爱地看着老孔,我却瞬间泪流不止。

他们的身心都在这片山河草原,一直在。

 8 ) 《回西藏》——写给藏地生活的散文诗

这部片子和传统主旋律不一样,没有说教,没有刻意煽情,没有故意制造矛盾,就像缓缓流淌的小溪,向大家娓娓道来藏地文化与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的琐事、趣事。

服道化讲究,剧情不悬浮,配乐很感人,可解读的空间也蛮大。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感谢导演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一部特殊的、优秀的主旋律藏地电影。

PS:映后的分享会,导演表达欲非常强,蛮有意思的。

《回西藏》映后见面会

导演认真回答影迷的问题

和导演、制片人合影

团队小伙伴和导演合影 好开心

 9 ) 关于《回西藏》的一些疑问

1.标题为《回西藏》,但并没有围绕“回”这个关键字展开,反而着力刻画老孔第一次去西藏的经历,第二次只是为了展现他去世的超现实画面,不太理解主次。

2.故事前面花了很多情节铺垫让村民埋瘟疫羊和开水坝的艰难,但到了解决的时候好像轻而易举就完成了,而且这过程并没有展现老孔这个角色在其中的重要性,就好像只是因为他出现了,所以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一样。

3.曲珍老奶奶第一次出现看起来非常健康,但第二次出现就躺在病床上岌岌可危,这过程没有任何交代,就好像是为了让老孔看到藏民对死亡的态度而刻意安排的死亡,她本可以不需要去世,一个工具人的感觉。

4.原本要安排的翻译看起来也很专业,只是在穿搭行为上可能没有那么接地气,但也不至于担不起翻译这个工作,感觉只是为了让久美产生工作危机而生硬搬出的角色,再一个工具人。

5.一开始县长说久美的出生不好,人物刚开始也给人一种一个人在村里游荡的感觉,他一开始就没有工作吗?

但他在内地读过书,回会汉语和英语,又为什么选择了回来呢?

6.久美被几个小偷围着威胁的夜晚,为什么老孔可以刚刚好到那里救下他,刚好的时间刚好的地点,只是因为外面打雷下雨他睡不着?

7.五个编剧写出来的剧本还是片段式的,拼接出来的不够完整,一个好的故事编剧越多越好吗?

(仅个人疑惑)

 10 ) 新鲜!从《回西藏》看传记角色的神性与人性

新鲜!

从《回西藏》看传记角色的神性与人性_哔哩哔哩_bilibili1. 用一丝神性来塑造主角今天,2024年1月11日,我踏上了公映首日的《回西藏》观影之旅,刚从影院走出,心中满载着思绪。

影片中尤为触动我的一幕,是孔繁森在临近阿里之际,于车中入梦的场景。

这里提及的“阿里”,起初对我来说是个地理上的盲点,直至我通过高德地图探寻,才得知阿里地区以冈仁波齐山最为著名。

这一细节不禁让我深思,或许这正是影片巧妙地暗示孔繁森前往冈仁波齐山和朝圣之间的关联(后续留言了解到这是孔繁森调任到此处)。

这样的设定,在我看来,标志着当代电影在深度挖掘与文化表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谈及此事,我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了解到的一个历史趣闻。

在非洲某部落,昔日因战乱偶得外界援助,飞机带来了食物与新奇之物,这在当地人眼中仿佛是神迹降临。

飞机与那些步伐独特的外来者,共同构成了他们心中的神圣形象。

战争平息后,飞机不再造访,但那份崇敬之情却化作习俗延续至今。

每年特定时节,当地人会用木棍搭建飞机模型,模仿飞行姿态,以此表达对曾给予他们食物与药品的“神”的无限敬仰与感激。

我并非意在探讨当地人如何形成这些习俗的根源,以及去评判是非,而是想强调,有时强烈的信仰并不需要过多合乎逻辑与科学的支撑。

比如,当我们崇拜某人,认为其传奇非凡,这种情感往往超越了理性验证的范畴。

它可能源自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一种不是超自然的共鸣,或许是默契,或许是第六感。

回顾以往国产电影,鲜少如此细腻地刻画拥有伟大信念的人物,尤其是通过略带神性的手法来展现。

然而,《回西藏》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制作团队巧妙地运用当地人的视角与感受,塑造了孔繁森的形象。

这种描述非但没有显得愚昧,反而在保持客观的同时,融入了轻微的超自然与魔幻元素,令人深感震撼。

这部电影无疑是中国影坛的一大亮点,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制作团队,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面对银幕上那些前所未有的场景,制作方不仅让它们合理存在,还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动机与行为逻辑,避免了空洞与浮夸。

这些超自然元素的背后,实则是当地古朴价值观的体现,它们不仅丰富了孔繁森的形象,也深刻揭示了当地文化对生命与价值的独特理解。

因此,《回西藏》不仅是在讲述孔繁森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他与当地文化之间深刻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提及《片警宝音》这部我近期观看的电影,其导演杨瑾与联合导演拉华加曾共同打造过《那年八岁》,两人合作的默契令人印象深刻。

在《片警宝音》中,导演聚焦于内蒙古自治区一位普通片警的故事,展现了他虽从事基础工作,却拥有超凡的毅力与善良品质。

这些特质,影片巧妙地将其归因于当地淳朴、善良的价值观。

影片中,宝音在寺庙询问壁画完工时间,被管理者以“该画完时就画完了”的质朴回答所回应,这一细节凸显了他生活在一个未受现代都市冲击、保留古朴价值观的世界。

我曾在影评中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塑造具有神性或非凡特质的人物。

《回西藏》在这方面则更为大胆,影片不仅融入了超自然现象,还巧妙地避开了详尽解释,留给观众无限遐想。

例如,孔繁森在梦中惊醒,随即感知到好友遇险,这一情节虽无直接逻辑联系,却深刻体现了两人间的默契与深厚情感。

这不仅是孔繁森对当地人与事的深刻融入,也可能是一种超自然的直觉体现。

随着故事发展,孔繁森前往冈仁波齐山的路上所做的梦,更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深层次的思考:他不仅在当地扎实工作,更深刻理解了当地古朴的生命观与价值观背后的力量。

影片末尾,冈仁波齐山那标志性的白色三角峰顶,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神圣而庄严,这一画面不仅是对大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敬,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古朴力量在现代社会中也能具有意义的深刻反思。

这种设定,无疑是在引导我们探索古朴力量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力,这一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之所以用“足够”来形容,是因为这些观念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们在我生活中频繁触发深刻的思考。

初入职场时,我时常患得患失,计较得失,生怕吃亏。

然而,历经两年风雨,尤其是遭遇一系列挫折与挑战后,我开始反思:是否该继续这样的生活态度,还是应更加洒脱地追寻内心的愿望?

如今,年近三十五,我意识到未来的五十年尤为珍贵,为何不放手一搏,去做自己真正热爱之事?

2022年末,突如其来的裁员加之疫情刚散去的阴霾,让我承受巨大压力,面临抉择:是继续沉溺于得失之间,还是勇敢追求心中所爱?

在《年会不能停》中,我详尽分享了这段心路历程。

《回西藏》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有些人为何能拥有超脱常人的信念。

深入体会这些古朴世界观后,我获得了一种非凡的心理力量,它超越了物质,尚且可称之为信念。

这信念让我追求做事的意义,而非仅仅累积财富或追求外在的浮华。

拥有这份无畏的力量,我更加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痛苦乃至死亡——这些人生的必然部分。

向死而生的心态让我学会放慢脚步,减少愤怒与焦虑。

观看《回西藏》至尾声,字幕缓缓升起,揭示孔繁森在新疆遭遇车祸,与翻译永别的悲剧。

那一刻,我没有感到绝望或苍天不公,内心反而异常平静。

因为他的一生,虽短却充满善行,他是公认的好人。

这份平静与力量,正是电影想要传达的——无畏生死,珍惜当下。

此外,电影还展现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深受当地古朴价值观影响,所展现出的神性光辉。

这不仅仅体现在剧本编排上,其镜头语言的精湛运用,更是让影片在影院中大放异彩,令人难以忘怀。

影片中设置了两处幻觉场景,分别位于开头与结尾。

开头时,孔繁森初入该地区便遭遇缺氧危机,濒临死亡之际,他幻见一小男孩呼唤他醒来。

起初,我以为这小男孩是翻译的童年形象,但随着剧情推进,当孔繁森前往冈仁波齐山的旅途中再次入梦,梦中与众人共舞时小男孩再度现身,其寓意逐渐明朗——象征着轮回的临近,有人即将引领他步入新的生命循环。

这一设定不仅引导观众坦然面对生死,更添一抹超自然色彩,使影片在此方面尤为出色。

然而,影片并未完全脱离现实因果框架。

例如,片中老奶奶因不忍将染病羊只活埋,选择将它们放归无人区,此举虽出于积德行善之心,避免杀生,却并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当孔繁森携礼探望老奶奶时,老人已病入膏肓,行将就木。

老奶奶面对死亡,并未有丝毫怨言,这一情节展现了影片在探讨生死议题时的客观与科学态度。

影片巧妙运用轻微的超自然元素,如幻觉与梦境,以不对抗的方式处理,让观众在感受人物身上超自然神性的同时,亦能体会到一种深刻的现实感与客观性。

2. 还关注地域带给主角什么影片全程未直接提及“孔繁森”这一名字上。

撰写影评时,我曾犹豫是否应持续以此称呼,但考虑到影评的语境,最终认为并无不妥。

影片预告中虽出现“老孔”等昵称,我初以为制作方意在回避真实人物,实则多虑。

电影频道、山东电影制片厂及孔繁森故乡的参与,足以证明团队对使用其真名的全力支持。

然而,未用真名之妙,在于前半段营造的悬念氛围,让观众误以为“老孔”仅是位普通朋友或干部,直至结尾揭晓其真实身份,那种从平凡到伟大的反差,令人震撼。

此手法极为高明,通过展现孔繁森作为普通人的细腻生活片段,如他目睹老奶奶平静接受死亡后,转而给母亲打电话,倾听母亲对家中琐事的唠叨,这一幕温馨而真实,无声中拉近了英雄与观众的距离。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想起了2023年我姥姥离世时的情景,那份共鸣与感动,正是影片接地气的魅力所在。

影片深刻展现了人性之美,尤其是孔繁森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辉,正是触动人心之处。

这种人性描绘并非孤立,而是巧妙融合了当地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其中,翻译角色的设定尤为独特且深刻。

他出身于当地一个曾经的富足家庭,土地被充公后,虽心怀不满,却仍保持着高雅的品味,如聆听留声机音乐、唱英文歌、书写漂亮的黑板报。

然而,这份特殊并未让他获得广泛接纳,但孔繁森并未孤立他,这种包容与理解,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真实。

翻译角色的复杂性格也体现在他的情感取舍上。

当孔繁森需前往寻找上级商讨水坝事宜时,翻译不得不放弃与恋人一同制作朝拜所需的木板和羊皮布的机会。

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如翻译在离开前凝视女友家的楼梯,无声地传达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牺牲。

这种不借助煽情音乐的表达方式,更显情感的真实与深沉。

翻译的选择,体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识大体与大局观。

此外,影片在展现孔繁森与翻译等人解决水坝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连干数碗酒的豪迈场景,将气氛推向高潮,展现了他们的坚韧与决心。

这不仅是对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也是对当地文化习俗的深刻体现。

影片没有单一聚焦于孔繁森,而是将更多的镜头与笔触用于描绘当地的环境、文化与人的品格,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丰满。

这种多视角、多维度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现了两种人或两种观念的不同状态,更在相互交融中呈现出一种和谐与共鸣。

这正是影片的独到之处,也是其能够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

3. 是神更是人我认为,孔繁森之所以能在那个时代出色地完成工作,关键在于他能够求同存异,以尊重和理解当地生命的方式行事。

面对当地问题,他采用当地方法解决,这正是“入乡随俗”的精髓,但也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每项工作背后都有其习惯与缘由,这些并非凭空而来,亦非本就错误,而是可能因不适应现代变化而显得落后。

影片中不乏此类例子,如骑马在当地比开车便捷,因当时道路稀少;当地人通过敬畏自然来约束行为,这些都是独特的解决之道。

作为干部,孔繁森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人脉与资源,这些资源在关键时刻得以运用,通过类似敬酒等方式维系关系,推动工作进展。

当地方习惯无法解决问题时,如修建水坝,便需借助孔繁森等外来干部的专业方法与资源。

总之,目标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民众生活,这样的努力自然能赢得人心。

影片的编剧与联合导演拉华加,无疑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当地色彩与真实感。

即便拥有丰富考察经验,非本土成长的创作者也难以完全捕捉那些细微而真实的当地信息。

但拉华加的参与,使得影片从始至终都散发着地道的本土气息,毫无外来视角的生硬感。

影片的情绪铺陈同样出色,如孔繁森思念母亲时,新翻译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默契与合作,这一情节转折自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孔繁森迎接新翻译时的傲气与不情愿,细节处理得既真实又可爱,展现了编剧与导演对故事与角色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

4. 《冈仁波齐》摄影师再次出山不得不提的是,本片的摄影师郭达明,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片头字幕中。

值得一提的是,我最近也在撰写《冈仁波齐》及《皮绳上的魂》的影评,深知郭达明的摄影才华极为适合大银幕展现。

今天是影片公映首日,尽管北京城区内晚6点后的放映场次寥寥无几,不足十家影院上映,但我要特别感谢我们公司附近的太平洋中国电影院,作为艺术影院联盟的一员,它选择了大厅放映这部影片,而非将其挤压至仅容十几、二十人的小厅。

尽管放映时厅内仅我一人及一位女影迷,但能在画质卓越的大屏幕上观赏,实为难得。

因为本片以视听语言为核心,而非传统堆砌文字与台词的制式化作品,其镜头之美,值得细细品味。

接下来,我将按记忆顺序分享几处深刻印象。

首先,是祭拜耕作的场景。

由于该地区以农业为主,开播开种之际必会举行仪式。

这一场景中,镜头缓缓扫过孔繁森及周围的人们,他们欢笑着撒下种子。

随后,镜头聚焦于三位祈福者,仿佛在定格那个时代的神灵形象。

而这一镜头的机位与移动方式,在影片尾声时再次重现。

孔繁森乘车前往冈仁波齐山途中小憩睡着,梦里镜头再次以相似的方式扫过人群,最终停驻在孔繁森身上。

在此之前,镜头中一位向孔繁森敬水或敬酒的人面向观众,营造出一种第一视角的错觉,随后镜头才缓缓转向孔繁森。

两个镜头,一前一后相互对应。

这一设计巧妙地暗示,在当地人心中,孔繁森已如旧时代的神灵一般,享有同等崇高的地位。

这种视觉语言,深刻传达了当地人的情感与敬仰,令人感慨万千。

影片中不乏细腻之处,如那晚突如其来的雷雨夜,孔繁森行色匆匆却无明确目的,镜头刻意延长并失焦,瞬间营造出浓厚的悬疑氛围。

这种失焦与静滞的镜头运用,巧妙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感。

此外,镜头角度的变化也耐人寻味,初期翻译望向孔繁森时采用俯瞰视角,透露出对这位干部的初期不信任或保留态度;随着剧情发展,两人平等对视,地位的微妙变化跃然屏幕。

布达拉宫的构图同样精妙,它被巧妙地置于画面一隅,被阴霾笼罩的山峦衬托下,并未过分强调其神圣性,反而更贴近当地人心中那份质朴而深厚的感觉。

孔繁森探访寻找友人的一幕,更是通过这一构图强化了角色的内心压力与使命感。

翻译家的场景设计也别具匠心,两次进入家中,无论是实际造访还是梦境再现,光线均从侧窗斜入,带着一抹绿意,与墙上的壁画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超脱日常的神圣氛围。

相较之下,影片对布达拉宫远景的处理则更为内敛,避免了过度的神圣化,展现了导演独特的审美与智慧。

片尾字幕滚动时穿插的旅游宣传片,以无人机俯瞰布达拉宫的宏大视角,与影片中的内敛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选择更显导演的匠心独运。

另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水坝奠基仪式上,没有俗套的挖土拍照,而是采用长排透视镜头,人物缓缓行进,尘土飞扬,那份庄严与神圣直击心灵,影院中的体验尤为震撼。

还有那场舞蹈场景,红色光芒的流转与镜头的旋转,虽无直接符号说教,却深刻传达了情感与寓意,展现了导演在视觉叙事上的高超技艺。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部影片在摄影层面相较于《冈仁波齐》与《皮绳上的魂》更进一步,它通过对人物、场景的视觉塑造,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情感与认知,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5. 万玛才旦宇宙最后,尽管时间已长,但在结束之际,我仍想特别提及万玛才旦。

在我心中,他不仅是一位电影工作者,更近乎于我心中的一位精神导师。

若我是当地长大的居民,定会视他为活佛般的存在。

他的作品中蕴含的强大力量,以及他持之以恒、不为商业所动的创作态度,都让我深感敬佩。

反观当下,许多导演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万玛才旦却坚守初心,致力于构建并推广当地影视化的表达语言和符号。

《回西藏》的呈现,正是他这么多年坚持当地题材,培养当地创作者的另一种开花结果,他们为影视作品的深度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玛才旦的才华与坚持,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

他能够从历史长河中提取元素,加工成独特的影视语言符号,并融入电影中,而非像某些国外制作方那样过度神话当地的文化和人物。

他保持了一种客观的视角,直面生死等敏感话题,如藏戏面具象征死亡的镜头,以及车马、摩托等象征寓意的运用,都体现了他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表达。

这些细节构建了一个丰富的电影世界,我愿称之为“万玛才旦宇宙”。

在《气球》上映时的观众采访中,我向他提出了关于电影宇宙构想的问题,他虽未具体设想,但确实是个点子。

观看《回西藏》时,我能感受到他的这些努力。

即使未来他不再亲自创作,他所创造的影视语言也将继续在影视界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电影中的小彩蛋也令人惊喜,翻译与其女友的扮演者金巴和索朗旺姆,也曾在拉华加导演的《旺扎的雨靴》中饰演夫妻,这种跨作品的联动,仿佛构建了一个紧密相连的电影宇宙,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

我衷心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坚持用镜头讲述他们当地的故事。

《回西藏》短评

想起张暖忻85年拍的那部《青春祭》,一样的民族志,但拍得远不如。罗列了一堆文化差异,摄影美架不住观念过时,本质驻村干部电影。真要深入藏地不如把泰伦斯马力克弄来拍个呢喃风格,直接从藏族奶奶少女讲起,三代变迁交织解放历史,也就想想了,拍不了。

4分钟前
  • 木下漱石
  • 还行

上海飞新加坡的路上看的。看到最后梦境里的久美,还是有点感动的。

9分钟前
  • AmberAqua
  • 推荐

我无比怀念万玛才旦。

14分钟前
  • 卡隆猫耳
  • 很差

和万玛才旦有差距,最没想到是个主旋律电影

19分钟前
  • lacily
  • 较差

高原之上,一腔热血,朋友之情,烈过豪酒。原生态藏地风景,引人心向往之,而真人真事,更添历史颗粒感。

21分钟前
  • Neutralization
  • 力荐

陈词滥调 腻味

24分钟前
  • Caress
  • 较差

金巴演的藏族电影还真有点味道,感觉有特色的演员又多了一个。虽然这部片子有万玛才旦的艺术指导,但是整体节奏还是差了点。

26分钟前
  • 玩儿少
  • 还行

叙事太平淡了,把援藏干部的信仰和奉献拍成了寻常人生。观感就是老孔还没有久美有魅力… 这又是何必?

29分钟前
  • 安然
  • 还行

故事原型蛮感人,用这种方式写主旋律人物很值得肯定,但电影有种在主旋律叙事和文艺表达之间犹豫不决反复横跳的感觉,导致到最后老孔跟久美的友谊写得突兀,老孔走近藏民为藏民做事的情怀也表达得不充分,两头不占的遗憾感。而且故事节奏有点奇怪,该详写的地方很快写过,偶尔却莫名来一些拖慢节奏的抒情段落(比如结尾那趴梦境),看着不是很理解用意。总的来讲问题是没能抓住一个坚定的立意走(反观雪豹舒适的点在于它一直在写一种诗意的关系,所有剧情都围绕着人与雪豹的关系展开)。金巴不愧是个诗人,眼神里确实有很纯的东西,蛮喜欢。

30分钟前
  • 马马
  • 还行

加一星鼓励。不知道是因为资本不再进入主旋律大片,还是政治性要求深入到中小成本文艺片的缘故,近半年的明显带有地方宣传任务的影片都落到很小很小的个人上,且都是根据真人改编(《我本是高山》同样),但显然本片的改编更为成功,因为其选择的人物有着充足的改编材料(日记),最重要的是人物已经定型。本片套着的壳是山东人孔繁森援藏的背景(电影频道、山东电影制片厂出品),但影片却有着反宏观叙事的手法(尤其是开头的主观镜头以及最后的梦境表现),甚至在两位男性角色之间增加的情愫使其越过了友谊(在双人坐于篝火前的手掌游戏以及Danny boy到达极点)。

32分钟前
  • 三岛
  • 推荐

真美好 观感安稳踏实 票钱不亏电影朴实真切 少有这种体验了了解不少藏地的文化 挺有意义的电影

34分钟前
  • 重塑呆毛的权利
  • 还行

断断续续看了四五次才看完,这得拿着高倍放大镜看才能看出断背山的味道吧。

3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看之前我没想到是主旋律片,更没想到居然是同性片!老孔和久美的手覆在一起的时候,久美骑着马从山花前走过的时候,我瞪大了双眼(´∪`●)ゝ我愿称之为24年第一对磕生磕死cp!好磕!太好磕啦!!!

37分钟前
  • 毁毁的短途跋涉
  • 还行

靠过度联想才能完成的电影,到了银幕前我大概只剩下正襟危坐。

40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较差

3.5分。在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代,现在的人早就没得了信仰,当然会去提问那代人的动机是什么,好笑。所以当代的小朋友也不能理解同志之情,才会看到什么都像“同志”。映后提问和豆瓣短评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42分钟前
  • MOMO(老年版)
  • 推荐

能掏腰包去捧所谓的叉旋律电影,是因为万玛才旦和拉华加(男主居然叫久美),也因为想知道金巴和宋洋到底碰出了什么瑰色姿彩。烤火那幕,小火曳出了抵达童年深处的星空,也扭出了似有还无的磁场,他让他把手放上来,他给他唱男孩丹尼,唱你走了但我还守在这里,镜头一转,是他九年后现实的重逢,梦境的别离。这电影,本就挣脱了枷锁,要能放开了拍,要多美有多美,要多动人有多动人,对得起西藏的壮丽,对得起人与人之间的一瞬笃定,但是社会主义兄弟情嘛,当然不作数的呀。

4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寡淡如水。我只看到了一个村官来此地做任务,至于影片强调的他与西藏的生命联结一点也没体现出来,他与久美之间的关系也刻画的太单薄了。因为前面过于寡淡,就像是一个下乡宣传片,以至于后面的抒情部分就变得虚情假意了。本以为最后还会有升华的部分,在我渴望看到惊喜的时候就草草收场了。这………

49分钟前
  • 正经刁民
  • 较差

又名《藏地での禁断の恋》。他无法理解他的信仰,却顺着他的指引窥见了神迹。他无法拥有守候在他左右的名分,却永远记得他为自己拔枪狂奔的身影。共吻割肉的刀刃,互为彼此的救赎,他却只能借游戏握住他的掌心,他也只能把情愫藏匿歌声之中。“Oh Danny boy, I love you so.”

53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有一种上当受骗去看了一部主旋律的感觉,即便电影在一些表达上是站主旋律的反面的,但这些夹带私货看上去完全力度不够都算不上控诉连讽刺都不算。所谓的和万玛才旦的相似性也仅停留在民族上,当看到字幕的最后大量官方机构名字出现的时候,我是非常膈应的,有一种主流入侵文艺的感觉,连本应该是最个人表达的阵地都要守不住的怆然涌上心头

56分钟前
  • 翎上
  • 较差

7.5吧,不是这类电影,不知道藏民生活的场景怎么样,人物原型也很重量级,但拍的没有亮点

57分钟前
  • pinkca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