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作为》完结了。
我们跟着紧张了六周,猜了六周谁是凶手。
看弹幕几乎观众全员都是侦探,女主爸爸、闺蜜、儿子、被害人丈夫都在被怀疑之列,而唯独认为丈夫乔纳森是凶手的人却很少很少。
难怪大结局之后,有网友评论说,弹幕几乎就是全员被乔纳森精神控制的大型现场啊。
短短六集,直到第五集的末尾,凶器锤子出现在儿子亨利的琴盒里时,让观众倒抽一口冷气,这剧的节奏、冲突和张力都相当出色,据说在英国天空电视台收视率相当高,全员追剧,全员破案。
休 格兰特在剧中扮演了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不仅仅是渣,也不仅仅是自恋或者反社会人格,他演出了这个人物冰山之下多层的心理变化。
在妻子和儿子面前,他是一直在表演他们理想中的那个丈夫、父亲,但有时也会有疲惫、呆滞的时刻。
因为一直是在扮演,所以情绪相当不稳定。
解答儿子关于小提琴老师对他的评价,乔纳森甚至还说出了那句相当有哲理性的话:到头来你与歌曲的连结,存在于你和音乐之间。
不用在意老师对你的评价。
但当儿子问他: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很大时?
他的表情有一瞬间的凝滞,面色严肃且沉重。
同样在他保释回来后,一家三口第一次在外面吃饭,当儿子说出理解了他为什么不养狗时,他突然间就发怒了,引起他情绪如此激烈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觉得他可能穿帮了。
他意识到儿子和老婆之间分享了很多关于他的事情,他很有可能演不下去了。
而他和情人埃莲娜之间的激烈冲突杀人,更是让我想起了纸牌屋那句名言:性关乎权力。
在一段关系中,当乔纳森不再是受益的一方,而是不断损失的一方时,他自然要止损,选择中断。
但埃莲娜的性格也很极端,她认为自己才是占据主动权的那一方,不愿放手,并激怒了乔纳森。
当一个人一直占据着优势的时候,他会认为自己拥有权力和权威。
乔纳森在暴怒之下,认为埃莲娜怎么敢,怎么配挑战自己的权力,这段杀人让我心理极为不适。
也正说明乔纳森情感冷漠,不具备任何的同理心。
虽然我们一直在说,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但实际上,实现爱却是最困难的成就之一。
关心和责任意味着,爱是一种能动性,而不是一种征服人的热情,也不是一种“感动”别人的影响力。
这个儿童癌症医生娶了白富美心理博士,还一直出轨,出轨杀人后,还能说服白富美老婆让她回家找老爹用1200万美金的代价给他保释出来,他一直说自己无辜,人不是他杀的。
却能在电视上当着大众说那个死了的第三者是他的真爱,他也很难过,因为失去了爱人。
而引导大众情绪将怀疑的目光聚焦到有可能目睹他们偷情,会愤怒的死者丈夫身上。
而一转头再对律师和老婆说,那不是他的心里话。
他能脱罪的唯一靠山就是老婆 ,为哄好老婆 ,能晚上一个电话就把老婆的魂勾了过来,让本来就很生气的老婆午夜从父亲家回到渣男身边共度良宵。
这洗脑大法简直叹为观止。
一个早就失业,被医院开除的儿科医生,又出轨、重度杀人嫌疑,却能依靠着多年哄骗老婆的功力,差一点就翻身脱案了。
如果不是儿子,妮可扮演的格蕾丝,堂堂哈佛心理学博士,不知道何时才能清醒,认清真相。
还好,格蕾丝一清醒,身后又有亿万富豪的老爹做坚强后盾,才有了最后的反杀,保护了儿子,将渣男老公送进监狱。
当看到休 格兰特扮演的丈夫眼神从一开始的温情脉脉到惊讶,再到冰冷和凶狠,不禁想说,这个渣男,以这种催眠般的表演,不知哄骗了多少人。
孩子虽然还没有学会理性分析,但却有一双清澈的眼睛乔纳森无疑是个有魅力的混蛋。
第一集中最吸引我的台词就是这位高手说的,他当时对他心理学博士的老婆说:你把儿子养在一个泡泡里,尽可能让他们远离现实,当现实最终浮现时,他们无法应对而最后自残。
这就是现代育儿的精髓,不是吗?
这其实也正是我们这代父母的担心,我们小时候天生天养,父母只管吃饱穿暖,其他随心所欲。
可到了我们养孩子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强调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好像我们一个不留心,就会让孩子有了心理创伤,然后会在他成长的某一个阶段而成为一个他无法突破的黑洞,引发心理问题,引发焦虑甚至抑郁。
新闻上那些跳楼、自杀、退学、抑郁的低龄化孩子,每一次这种社会新闻的出现,都让我们迅速回忆一下,自己是否干过什么特别过分的事儿,自家孩子有没有过离家出走或者轻生的想法?
当自己拼尽全力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时,又难免会在想,是否他们会过于天真,不经世事,会是一朵温室里的花草?
但乔纳森和格蕾丝的儿子亨利在经历父亲是杀人嫌疑犯,自己在学校被人为冷落,去监狱看父亲,亲眼目睹父亲当庭受审这一系列灾难性事件时,亨利有着远超出同龄孩子的早熟和冷静。
当谎言的泡泡被戳开,亨利的表现和认知可比心理学博士的亲妈来得清醒得多。
他在监狱里探望曾经是人生偶像的父亲时,直视着他的眼睛问他:是你杀了她吗?
在格蕾丝还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摇摆,甚至格蕾斯还需要去问前一任男律师的看法,当她明确听到男律师说丈夫是个混蛋,但不可能杀人时,才长出一口气,回去力劝老爹拿出一千两百万保证金给渣男担保。
亨利看出母亲的犹豫,在心里明知父亲就是杀人凶手时,每当妈妈问他是否相信这是爸爸做的,亨利总是先反问妈妈,他想知道妈妈的心意,如果妈妈也想保护爸爸,那么他也会和妈妈一起。
在父母感情破裂甚至离异后,孩子通常很难接受父母分开的事实,他们希望父母可以复合,并投入了大量的情感。
并且亨利这孩子竟然能够想出用洗碗机去除凶器上的DNA和指纹等痕迹,那么拼命的想要保护爸爸,在警察在海边祖屋带走父亲时,亨利还能够镇定的在窗前拉小提琴,心理素质真不是一般的强大。
有时候孩子的罪恶感,是因为没有充分爱他的父母,特别是在父母渴望自己成为感情中心的时候。
儿童在没有学到利用理性来分辩事物之前,就具备辨别好坏的意识。
他对价值的判断是由于他生命中重要人物的友善或不友善的反应结果而养成的。
弗洛姆《自我的追寻》甚至于乔纳森最后诱骗出儿子在公路上飙车狂奔,甚至在走投无路之时爬上桥准备在自己儿子面前跳河时,亨利一直拉着他在说:Dad,别逃避。
亨利在一系列变故之下,并没有如乔纳森所预言那样,会崩溃,会自残,反而在劝自己的父亲:别逃避。
孩子看穿了父亲的本质,他一直在逃避罪责,逃避人设崩塌的现实,逃避真实的自我。
抵消、否认、合理化---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这部剧的英文剧名是《The Undoing》,中文意思为抵消,是心理学心理防卫机制的一种,是通过象征性的行为、活动、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情根本没有发生,以减轻心理的不安,补偿心理上的不适感。
真正的防御机制都是无意识进行的,似乎有着自我欺骗的性质,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
而抵消正属于自骗性防御机制。
这种抵消的例子在剧中可以看到很多。
比如格蕾斯一直认为父母的婚姻很完美,父亲非常宠爱母亲,常常送贵重的珠宝给母亲。
而父亲却说自己经常外遇,每外遇一次,就会买昂贵的珠宝来送给妻子来消除自己内心的罪恶感,以赠送珠宝的行动来表示自己还是个尽责的丈夫。
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抵消。
但因为同是男人,所以格蕾丝的父亲坦言,从第一次见到乔纳森就不喜欢,因为男人的直觉觉得他们是一类人,肯定不是好丈夫,但女儿愿意,也就只好同意了。
乔纳森明明早就没有工作了,在外面鬼混,被情人伊莲娜步步紧逼得焦头烂额,却没有时间陪伴儿子亨利,在和儿子早晨一起出门时,他提出一定实现一次父子俩的公路旅行来讨好儿子,以消除他那一刻的愧疚感,以这个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个好父亲。
这是抵消。
乔纳森为了洗白自己,女律师安排他上电视,他在电视上说伊莲娜是他的真爱,当天在伊莲娜的工作室里两人发生了亲密关系,也许有人目睹之后更疯狂和嫉妒,直接将锅甩给伊莲娜的丈夫。
但在和律师、老婆一起开讨论会时,却以一幅心怀怜悯,不安的神态说伊莲娜的丈夫是一个好人,一个老实人,凶手一定另有其人,甩锅给这样的老实人,他心里非常不安。
这也是一种抵消。
而格蕾丝在乔纳森出事之后,从心理学角度,她的防御机制不是抵消,而是否认和合理化。
否认是一种原始又简单的自我防御机制,对那些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否定那些不愉快的事件,不承认不接受似乎就不会痛苦,从而缓解打击,获得心理上的某种支持和平衡,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这一过程可以使个体逐渐接受现实而不至于一下子承受不了而痛苦,这算是一种保护性的防御。
几乎是一夜之间,格蕾丝的生活几乎逆转,原本完美的上东区富人家庭生活,从丈夫会突然失联开始,生活一路溃败,丈夫的出轨、杀人嫌疑带给她的是羞辱、背叛,紧随其来的警方盘查、又让她的社交和生活圈子寒冷如冰。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否认的确对她来讲是一种本能的保护机制。
而合理化则是个体无意识的运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目的是减少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个人的自尊。
格蕾丝在众人都反对的情况下,依然认为乔纳森是个好医生,不会杀人,但在警方、同事、父亲一致意见下,她反驳不了,找的理由就是伊莲娜也许早就不正常了,有心理问题,她只是把乔纳森当成了神,才做出疯狂的举动。
只有这样去理解,她才能减轻一些她的世界突然崩塌的痛苦。
哪怕父亲一再提醒她,外遇是人的天性,但杀了人还在一直动手,将人的脸锤烂,连畜生都不如。
那时的她,听不得这样的话,因为她如果信了,那她这十几年来就全都错了。
“合理化”就是制造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即使完美如格蕾丝,当生活的痛苦大到无法承受之时,我们的内心世界总会设立很多屏障来保护自己不至崩溃,但总有一天,我们要面对真相,迎接生活的残酷与真实。
<無所作為>在我看來是比大小谎言和致命女人更好看的美剧。
有一种卡司叫做当妮可遇上休,无论表演、飙戏和颜值都可碾压同类的王炸cp。
加上暗黑的题材,揽括了婚姻中的背叛与欺骗、童年阴影、心理疾病、亲子、悬疑、色情、凶杀等元素,6集3个半小时的故事紧凑激越,颇有欲罢不能之感片名Undoing双关,一个是表意~毁灭的归因,指向休因果循环的最终结局,另一个是里意~指一种一種防御性的心理疾病--既指休为了掩盖不忠而选择杀害小三,又指休儿时为了掩盖(或许连他自己都不自知的因疏忽致死妹妹的)愧疚,而选择从不表示忏悔、从此冷漠地远离原生家庭、并把真实的自己囚禁在重重的假相之中,永不见天日。
摄影和装造,纽约曼岛的高尚住宅区的背景,精英人群浮华做作的生活也是本片的看点,休的小三性感而带着异域风情的美,妮可不见岁月痕迹的脸上萃取的时间沉淀的魅力,都为全剧增色。
还有妮可父亲缓缓道出的所谓有钱有势的男人的原罪--背叛、貪婪、陰謀~全世界都一样。
如果当年当休因疏忽导致妹妹车祸致死时,他的父母不是一味责怪他并期待他忏悔,而是能感受到一个14岁少年在不慎害死妹妹後,也同样遭遇了撕心的伤害,能够去关爱他並帮他走出陰影得到治愈,那么30年后,世上就不会有那个一面深爱着妻子儿子,另一面却残忍的捶死情人的惡棍休了。
那个深受妹妹因自己夭折伤害的少年休,一直没有长大,在成年休精心營造的成功医生,完美丈夫的躯壳內,一步步异化成了惡魔。
诸多地婚姻当中,真正和谐、平等和均衡地关系几乎是不存在的,总有一种微妙的奴役存在着,甚至有一种食物链存在着,总有一方处于被奴役、被压榨和被啃食的地位。
在《大小谎言》爆火之后,妮可 基德曼又一次出任制片人和主演,和HBO合作,启用苏珊娜比尔和大卫凯利担任导演,推出迷你剧《无所作为》,并且妮可还亲自演唱了片头曲。
在第一集的前十五分钟,我以为这就是个《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之类的剧情,上东区富有家庭的婚姻、子女教育、事业的冲突和矛盾而已。
可没想到,进度条到第18分钟,突如其来的美女祼体吓我一跳,好吧,HBO,不愧是你。
《无所作为》目前更新到第三集,从第一集开始,节奏和叙事就非常抓眼球,那段小提琴的BGM也是太带感了。
说说这剧吸引我的点吧,在《大小谎言》中,妮可扮演的是一位高知女性,却深陷在丈夫的家暴中无法脱身,一次次被家暴,一次次又被丈夫的祈求、温柔、爱抚所打动,一次次想离开,一次次又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和力量。
这种变态和扭曲的爱,蒙蔽了曾经是律师的她的心智,让她觉得可能没有谁的婚姻是完美的,为了孩子选择将就,最终是通过四次心理咨询,心理医生让她逐步地看清了真相,接受了现实,放下面子和虚荣心,开始一步步进行自救。
而在《无所作为》中妮可扮演的是一位心理医生格蕾丝,她曾经挽救过许多人的婚姻,她能够在谈话中直中靶心,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事人情感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背后的行为逻辑,从而让她的客户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情感误区,将一团乱麻的感情生活逐步理顺。
多复杂、多难搞的婚姻迷宫,其实都有着相对应的情感模式。
一对同性恋人来找她,解决的是其中一方总是出轨的问题,格蕾丝在与双方交谈之后,指出,一方总是出轨,并且还总是容易被伴侣抓包的原因是:出轨方享受被伴侣发现的感觉,因为这是一种较量,为的是向对方证明,你并不能掌控我。
此话一出,一方拂袖而去,出轨方乖觉的坐在沙发上表示,医生你真厉害,直切要害,我们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现在我要出去安慰一下他了。
而另一个女客户则歇斯底里的抱怨着自己的丈夫昨天晚上冲自己发了多大的脾气,而她怀疑丈夫有躁郁症。
格蕾丝斟酌许久,才缓缓地说出:这是你的第三段婚姻,你平时是我认识的人中最有判断力的人了,你会至少试20双鞋子,才会选择一双,你选择染发师甚至会做背景调查,你选择我,肯定也对我做过背景调查,但唯独对于恋爱这件事,你一旦遇到让你动心的男人,你的那些判断力就消失了。
记得你上一次来我这里,我们本来是要谈谈你的第二段婚姻,但那天我清楚记得,你是飘着进来的,一直在兴奋地跟我谈起你刚刚认识的这个男人,也就是你现在的丈夫。
也许并不是你的丈夫一定会有躁郁症,也许是你的情感模式出了问题。
真相往往残酷到让人难以接受,所以人们付高价请心理医生来告诉他们实话,但往往听到真相后又气愤到不愿相信,不愿接受。
宁肯指责是心理医生不够专业,比起承认自己的无能、失败,还是指责他人更容易一点。
看上去多复杂、多难搞的婚姻迷宫,其实都有着相对应的情感模式,很显然格蕾丝是非常擅长找到那把钥匙的人。
这里必须得赞扬下女神的演技,在《大小谎言》中,她是湾区慵懒迷人的全职太太,她是需要心理医生指点迷津的那个人,在心理医生指出她和丈夫之间是否存在家暴时,她仍然逞强的不愿承认,认为她不是弱者,她也还手,只是之后粗暴的性爱让她难以接受。
在真相面前,妮可扮演的瑟莱丝特紧张、抗拒、痛苦,不愿承认自己是受害者。
但最终,在咨询师的包容下,她回顾了他们的婚姻历程,意识到这就是家暴。
然后,泪流满面,几近崩溃。
哭着说不止一次强烈地想要离开佩里,但当真的想到分开时,心里却是撕心裂肺的痛。
以前我不觉得妮可的演技有多好,但正是这段表演征服了我。
而在《无所作为》里,她又化身为纽约客,她是心理医生,是观察别人,给出别人建议的那个人。
妮可扮演的心理医生的感觉仍然非常到位。
可能因为妮可基德曼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也是一位大学教授,她的父亲曾经为很多人做过心理辅导。
所以妮可这几年参演的美剧都有着心理学的背景和元素。
什么是纽约客?
正如剧中一个精英律师妈妈的说法:这可是纽约,在纽约却不忙得要死是种罪恶。
我们以为多大的罪恶,不过是一个底层的年轻妈妈在送完儿子上学后,坐在学校对面的长椅上发了一会儿呆而已。
而这被纽约上东区的精英妈妈认为,你看她既没有拿本书,也没有忙得团团转,而只是干坐在那里,真是罪恶。
纽约上东区的家庭,每个人都忙碌有序,见缝插针,多线程处理各种事务,但还保持着光鲜体面,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
我们是否都生活在自带滤镜的泡泡里,而有些真实的事却被我们自动忽略了上东区的富人家庭,自然夫妻双方的工作都很体面,格蕾丝应该是从小过着小公主般生活的那类幸运女孩,自己是小有名气的心理医生,丈夫乔纳森是一位儿童肿瘤专家,儿子上的是需要考量和筛选父母收入、家世、职业和教育经历的私立名校。
一个是心理医生,一个是儿童肿瘤专家,这意味着两人的工作都是压力极大,对身心和情绪稳定都有极大考验的工作。
乔纳森每天面对的都是身患癌症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对于他们来说,医生是像神一样的拯救者。
而每个医生都想尽全力去救治自己的病人,但最终的结果也往往是无力回天。
乔纳森会参加自己每个病人的葬礼,参加自己病人的葬礼,会是种什么样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外界眼中,乔纳森是位极有爱心的医生,他富有同情心又幽默,不是那种冷冰冰告诉孩子父母,你的孩子会死的那种医生,也曾登上过著名杂志。
专业、敬业、富有爱心,这也是格蕾丝对丈夫的印象。
所以,当丈夫回到家中,情绪稍有波动时,格蕾丝是很体谅和照顾丈夫的。
但在同事的眼中,乔纳森却是另一种模样。
他喜欢并且非常享受被小病人的父母当成神一样的存在,他享受着这些人对他的迷恋、崇拜和瞩目,这在某程程度上助长了一种极其不健康的自恋和膨胀,于是,当一个七岁小男孩的年轻、美貌又脆弱的母亲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出轨了。
无论是职业规范、道德还是婚姻,他都破了忌,犯了错。
格蕾斯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就是能够倾听、观察她的客户,并且无论对方是怎样的人,她都要接纳对方并与之共情。
这样长年的职业生涯使得她看上去非常的善解人意,无论对方多么不合群,她都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去理解对方的行为,使对方放松下来。
所以,当一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埃莲娜到来的时候,即使其他的妈妈们都表现出了疏离和不可理解,格蕾丝仍然释放了最大的理解和善意,甚至当埃莲娜在健身房的浴室故意一丝不挂的祼体出现在她面前时,她仍然保持着克制和礼貌。
我并不是说格蕾丝有什么不对,而是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有时候过于善解人意和体谅对方,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和痛苦。
比如,格蕾丝对于丈夫的理解是:他和原生家庭不睦,小时候养狗造成了创伤,每天的工作压力极大,病人的死亡也是一种创伤和濒临崩溃的体验,这些都使得她对丈夫充满了怜惜和爱的光环,而忽视了很多本应引起警觉的真相。
而乔纳森却对妻子的软肋了解得更加精确,他知道说哪些话会逗她开心,说哪些话能够马上让她对自己怜惜,甚至在当他被作为杀人嫌疑犯抓起来之后,他仍然能够牢牢抓住如果儿子有一个杀人犯父亲,这对孩子将有多不利的影响,而让明明已经知道他出轨,并且还在外面有一个私生女的妻子心甘情愿的拿钱出来为他请最好的律师,搜集各种证据来辩护。
并且,丈夫还能够利用格蕾丝和父亲之间的隔阂,顺利向老丈人借出巨款,既能瞒住老婆,还让老丈人感激涕零,感谢女婿给了他一次帮助女儿的机会。
这可真是扮猪吃老虎啊。
即使曾经的朋友 、自己的父亲,乔纳森的前同事都在提醒格蕾丝,不要相信他,远离他,保护好自己和孩子,而格蕾丝仍然执意地相信丈夫,是那个女人在纠缠他,或许是那个女人有强迫症,她疯狂的爱上了能够拯救自己孩子的神,所以干出了很多疯狂的事。
心理学上认为,当遭遇伴侣背叛之后,会产生几个阶段:悲伤、愤怒、否认、恐惧、适应、孤独、友谊。
在最初的悲伤和愤怒过后,因为被背叛的情绪实在过于痛苦,而人的心理机制又非常的巧妙,它只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能够承受的痛苦,这样我们就不会崩溃,难以承受的痛苦就被放在了“否认的袋子”中,要等到我们足够坚强,能够承受这份痛苦时才会被释放出来。
你看,即使是心理医生,也仍是凡人,只不过,作为格蕾丝,她应该会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有洞察力,相信在以后的剧集中,会有她慢慢走出来,认清真相的剧情。
(当然,如果编剧安排是她有人格分裂,是第二人格杀人的话,那就是另一种剧情走向了。
)《无所作为》值得一看,如果说硬要挑女神一点毛病的话,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女神可能针打得稍有点多了,侧颜无敌,非常美,但就是有点僵了,甚至有点影响到她的微表情了。
Hugh Grant老了之后演坠落渣男简直渣男力Max,每根皱纹都是戏。
年轻的时候只觉得帅得寡淡,老了之后油腻得如戏神附体🧙🏻♂️把一个渣男角色竟然演得层次分明,因而有了极强的批判性。
本来故事有点俗气,又套用《大小谎言》的框架,可是难得摄影和音乐俱佳,营造出一个湿漉漉、惨兮兮,压抑冰冷的纽约。
非常哥特的颜色中,穿行而过的是绿衣红裙如前拉斐尔派画中女子(纽约客影评语)的Nicole Kidman。
Nicole Kidman从《人性污点》开始就只会演这种时常处于lost的状态的受害者,比如《时时刻刻》的伍尔夫,《大小谎言》的Celeste和本剧的Grace。
这个好像是希区柯克那儿来的传统一样,或许美国观众看到高高大大精精致致的美人被操控被欺凌有快感?
我是觉得nicole的overwhelming 的美中具有一种脆弱的动人感。
比如巩俐的美是一种力量美,苏菲玛索的美是充满阳光的美,Nicole Kidman就像玻璃纸一样,闪耀脆弱一触即发,所以极其适合演那些神经紧绷的角色。
undoing不能翻译为无所作为,应该是“撤销”或者“重来”的意思。
意思是取消以前做过的事情。
所以,这是一个失害者与受害者一起反求诸己的过程,在申诉告求之中寻找自己的过程。
对人性没有二元对立的审视是这部戏最有创意的地方。
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尤其是Hugh grant的演技加持,把一个个略clinched的角色挖掘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一点是其超越family melodrama之处。
照理说凶手应该是妮可才对。
结果你给我来个这么突兀的拿锤子反砸??
这是在拍抖音段子吗??
估计原来10来集,临时没钱了砍成6集,草草结束。
其实这种悬疑剧情也不是不行,事实上很多电影都是玩这种套路的悬疑,最终也成为经典:就是一开始一个被告明显是被冤枉的,主角以及一众亲朋好友历经千辛万苦帮那个含冤入狱楚楚可怜的悲惨角色洗脱嫌疑。。
但是结局却突然来个大反转,告诉观众这货原来真的是凶手。。
这种套路其实很多电影都用烂了,即便俗套,但是导演的表现手法好,往往都拍的很精彩。
而那些拍的精彩的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这些作品中原先看起来无理取闹故意找茬明显是在迫害“蒙冤者”的警察、检察官之类的角色,全程都让观众极其讨厌痛恨,但是等到结局真相大白,那些角色的形象在观众的心目中也瞬间反转:原来他们都特么是好人啊,让人感慨万千 ,回味剧情,意犹未尽我发现了,要达到以上效果主要靠演技自然,演的自然,就会引人入胜。
可本剧这玩意演成这德性,还用这种烂俗的套路???
本剧中的警察,检察官并没有给观众留下任何反派的印象,男主也并没有给观众留下蒙冤的印象,女主也并没有很辛苦。。。
所有角色给人唯一的观感就是枯燥、平庸、无聊
虽然是一部悬疑作品,但魅力不在于连续的反转,而在于对人物的刻画。
妮可基德曼美如方物,那件绿色大衣太衬她金色蜷曲的长发,几个定格镜头宛如画报,许是保养或医美得当,完全经得起怼在脸上的大镜头。
对休格兰特的印象还停留在《诺丁山》,停留在呆萌的英伦情人,以至于差点没认出来,淡淡的老人斑和十几条褶子,看起来比一头白发的岳父还老,但演技浑然天成啊。
别说妮可被蒙骗,前五集我都不相信他是凶手。
那种真诚的控诉、那双哀伤的、皱起来的眉眼,仿佛一只可怜巴巴的蔫蔫小狗。
观众和剧中人既不相信他有胆量杀人,也不相信他忍心杀人,甚至以为他真的爱死者,真的怀念那位年轻女人。
可惜六集完毕,真相揭露,休格兰特的真面目原来是自恋型障碍人格,简而言之,只爱自己,对他人缺乏共情,所以不会因为妹妹的死而悔恨、不会因为出轨而内疚——被儿子撞见依然淡定、不会因为杀人而后怕——这种后怕是指对掠夺一个人生命的后怕,而非坐牢受到惩罚的后怕,欺骗妻子不在话下,嫁祸儿子随口就来,因为他只爱自己,别人在他眼里并不是人,皆是蝼蚁、是工具,踩死一只又如何,用完即扔又如何。
所以他的无法共情不仅是自私这么简单,他甚至可能不相信他人会痛苦。
他如此自大,你以为他真的是因为妹妹选择做儿童医生吗?
他是着迷于这种救世主的角色,世界上有什么人能比癌症儿童更可怜?
比癌症儿童的父母更绝望?
他享受他们的对他的感激和崇拜。
他伪装无辜,表演之生动自然,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那种得逞的沾沾自喜,那种以为自己骗过所有人的自信,简直非轻浮所能形容,那是一种没有根基的聪明,一种辱没真诚的自以为是。
做个人吧,把别人当个人吧,想来只有黑人律师早早看破男主,以为自己是上帝,以为自己能施咒,相信自己能逃过一劫,所以没把该死的锤子扔了。
再说说精彩的法庭戏,场场贡献惊喜。
第一次开庭。
控方律师介绍犯罪事实,原本乏善可陈,谁曾想竟拿出类凶器锤子,视觉效果惊人,锤在皮肤上的听觉效果更惊人,一想到死者的头部被捶打了十几下,简直毛骨悚然,真正印证了控方律师的话:这是一场比你们想象的更恶劣的谋杀。
辩方律师则抓住核心问题:如果A不是凶手,那谁是?
当时是可怜的B,请不起名律师的B。
第二次开庭。
控方律师继续强化罪犯的恶劣性,放出死者清晰的头部照片,血肉模糊,一片哗然。
辩方律师逻辑缜密,一环套一环,三环放出烟雾弹,从警察渎职的角度将罪责引向B——死者丈夫,警察不怀疑死者丈夫,是因为无监控证明,怀疑男主,是因为有监控证明,但女主同样被拍到,却未被作为嫌疑人。
警察的解释是无女主DNA,有男主DNA,律师抓住这一点,死者丈夫有DNA,你为什么不查。
最后一句更是意味深长:死者丈夫的不在场证明,只是熟睡的儿子,从而为终极庭辩做铺垫。
第三次开庭。
暴风雨前的平静,控方平平而过,辩方乘胜追击,将死者塑造为一位瞒着丈夫婚外情、关系紊乱的女人,激怒死者丈夫,将他塑造成一位易怒、有过精神问题,从而有动机、有胆量杀人的人。
此时胜算倾向辩方,不出意外,男主可能全身而退。
但真相,也在这时呼之欲出,男主母亲的电话,揭露了男主真面目——自恋型障碍人格,不会共情他人痛苦,因为失误导致妹妹死亡,无所谓、无内疚、无悲伤、无悔恨。
这时女主已在怀疑,他可能真的杀了人,儿子小提琴盒中的凶器锤子将剧情推向高潮,亦将男主的冷血表现得淋漓尽致,儿子为了帮他洗脱罪名不惜窝藏罪证,他居然将嫌疑推向亲生儿子。
不过此处有剧情bug——既然锤子是凶器,为何男主还提议查指纹?
还是为了演戏?
第四次开庭,电闪雷鸣。
男主出庭受审,辩方律师的问题和男主的陈诉,一反男主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反而呈现出一位卓越的、富有同情心、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位医生将死者儿子从死亡线拉回来,宛如他的父亲,被死者倾慕,从而互相产生感情,他不但不是犯罪嫌疑人,还是个好人,甚至是爱上死者的好人,他怎么可能会杀了死者!
不过这一切都抵不过实打实的证据,控方律师轻描淡写重如千斤——死者死去当天你的衣服呢?
我在第二天去乔治湖的路上干洗了。
目睹心爱的人惨死后,带着恐惧与悲伤逃离,然而在逃离的路上干洗了衣服?!
你要洗去什么呢?
剧情峰回路转,众人哗然,想必女主心中已有了答案,众多巧合,已无法解释。
第五次开庭,风雨已至。
辩方黑人女律师不愧是业界头牌,阵前不乱,另辟蹊径,审问死者儿子,达到两个目的:死者与死者丈夫常有争吵——有动机杀人,死者的不在场证明毫不可靠——有机会杀人。
似乎结局已了,控方律师已无招数,她哪里想到,女主临阵倒戈,力挽狂澜。
你能演戏,我也能演戏,女主明着要帮忙,将胜利钉在柱子上,实则是把男主钉在柱子上。
午夜梦回,父亲的忠告、死者的感谢,预示着女主心意已明,心意已定。
第六次开庭,曙光亮起。
最可靠的叙事者,最了解男主的妻子站在庭审台上,辩方律师小火慢煮,通过女主的背书,奠定了男主的良善温柔形象——从无暴力行为,律师和男主以为胜局已定,殊不知正是这个点,将案情彻底推翻。
控方律师利用女主的报警电话,一举动摇了这位最可靠叙事者话语的真实性,她在电话中声音颤抖,一字一句都是对枕边人的恐惧。
此前人们多相信妻子的话,如今就有多相信男主有暴力倾向。
这还不够,除了妻子,谁更了解男主呢?
——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说他是反社会人格,妹妹因自己而死后毫无内疚。
咚!
真相落地。
六次庭审,层层递进,控辩双方策略不断升级,出庭证人从外延逐渐圈拢至核心人物,男女主关系从逐渐缓和到彻底决裂,男主形象亦一层层饱满起来。
在真相大白前,我有猜测过各种凶手,死者丈夫、女主、男主儿子、女主父亲、甚至女主闺蜜,最离谱时,以为女主闺蜜是男主另外一位从未出场的婚外情对象。
有幸看到最后,原来不是什么狗血悬疑片,而是一部丰满的人物片,其中最出彩的,亦非完美人妻女主,反而是那位自恋狂丈夫,所有线索、旁人所有心思变化皆为他的人物角色服务。
自恋型障碍人格,看起来是盖棺定论的医学名词,成因、特征一目了然,但表现在具体的人身上,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命题,作为身边人,也许要经过足够沉重、漫长的伤害才得以辨认。
心理公众号《knowyourself》发过相关文章,有句话说得非常中肯——你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选择离开,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是自恋者,而是这个世界上,你想要凭自己的力量改变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十分困难的。
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隐蔽性无需赘述了 哈佛毕业心理医生都无法发现相伴身边伴侣的精神问题。
或者说基于其自身的精神状态,不愿发现或承认对于其自恋型人格的危害也不需所言,对于一个世界中只有自己的人来说,任何人都是为满足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资源。
工具被随手丢弃不说了,连最终的自我毁灭都不能关注任何亲人的感受。
妮可最后的桥头狂奔,应该是看过她所有影片,除冷山之外,最有印象的演技了。
基于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同样这样无端自私的同事分析来看,她确实满足此人格障碍的全部分析结论。
仅基于百度简单的病症介绍,做简单对比分析。
这里修改下之前的猜测,我忽略了重要一点,“男主的PUA表演型人格”。
这点从黑人律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被律师看穿了。
补充几点:1.儿子去监狱看他,他还一副为人父的样子说教,对于出轨,毫无悔改之意。
2.他母亲的视频讲述了童年时候的害死妹妹往事真相,故事中的他和在餐厅被妻子追问的他,有表演成分。
3.被辞几个月还装模作样衣冠楚楚的去上班。
4.Grace晕倒后,他冲去医院一顿专业医生和好丈夫的操作,有没有被恶心到!
5.儿子看到他跟情人在一起,他还完全无所谓的样子微笑打招呼。
这些都可以断定,男主是一个只有私欲的PUA男,满嘴谎言,完全无感情可言。
第五集控方所说的现场唯一的DNA只有男主的,以及黑人律师一开始就说了“可以帮你混淆视听”,男主的嫌疑无疑都是最大的。
还有一点就是,一家人在餐厅吃饭的对话,儿子在餐桌上的一连串质问,Henry这个小眼神,仿佛就在对他妈说,妈你其实对眼前这个男人一无所知,他可擅长表演和讨人喜欢了。
五集最后一分钟出现在儿子小提琴箱里的关键凶器,以及儿子淡定的眼神,个人觉得有两种可能:1.第一集Henry说有一星期没有练琴,有可能是在目睹父亲杀人后改造藏匿了凶器,儿子似乎是知晓一切的人。
2.男主谎称出差当晚进过Henry房间告别,有可能把凶器交给儿子,让儿子帮忙隐匿。
如果是父亲说服了儿子帮助隐瞒,那的是多强的表演能力!
牛逼!
再则,如果儿子知道是自己父亲干的,并帮助隐瞒了事实真相,甚至希望父母还能复合继续之前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这三观真的无语了。
在原著里,凶手就是男主。
可是原著作者也说了,这个剧只有前两集保留了原著剧情,至于后续怎么发展,期待吧。
在原著里,凶手就是男主。
可是原著作者也说了,这个剧只有前两集保留了原著剧情,至于后续怎么发展,期待吧。
忍不住想吐槽下妮可扮演的女主,作为一个从业20多年的心理医生,这人设也是无语了,那么多疑点,还是相信老公是无辜的。
甚至在一系列她未曾了解的可怕时间暴露后,还是选择继续相信他老公。
还在老公电话几句好听话后,居然跑去跟老公睡觉,简直匪夷所思!
女主还是活在自我的幻象中,不肯醒来,又悲催又憋屈。
这就是所谓的医者不自医?
然后重新定义下岳父,岳父角色设定代表的是纽约资产阶上层肮脏的现实一代, 重权高位上无所作为甚至胡作非为的昏聩大佬 ,多次出现的静坐画廊的画面是富含隐喻的,这里引用下友邻(陈小姐 ,原文在此https://www.douban.com/note/785717531/ )对此的看法,我完全同意“那个画廊是第五大道与第70街交界处的Frick Collection,这座美术馆就是收藏夹弗里克本人的豪宅,他是一位商业巨贾,曾为了利益与另一位商人朋友反目成仇。
他的一生为了利益作出不计其数的伤天害理的事情,残害无数家庭,可谓劣迹斑斑,是19世纪美国资本家的典型,最终他捐赠了自己的豪宅 捐赠了自己生平所藏,博以历史留名 想用艺术洗去自己的罪孽。
这位收藏家的叫Henry,与剧中Franklin的外孙同名……”友邻陈小姐挖的很细。
这些安排并非毫无意义,还看过一篇详细分析了陈列馆里的画作所代表的意义,原文在此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1410303/ 。
剧中多次出现的画廊对话和老头独坐画廊的画面,为什么每集都有画廊画面?
再联想下,剧集开头女主小时候画面中一闪而过的血腥画面,以及后来的格瑞斯愿意把“故友”律师引荐给女儿,还有借钱给女婿事件的不合理性,以及在威胁校长谈到丑闻的时候、在告诉女儿自己出轨老婆的时候,这些都表明了其实他自己也是个肮脏的商贾。
作为纽约名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地位还有名誉,杀人越货不足为奇。
所以他才非常讨厌和看不起女婿,因为女婿和他是同一类人。
这些情节丝丝相扣,老头在这件杀人案中,绝非完全事外。
岳父是知晓并带着对女儿疯狂宠溺的态度置于其中的。
这个角色的设定,我相信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反思和批判美国资本主义体系下的腐败荒淫而存在。
民主实为钱主,并试图找到其中的根源所在。
上
儿子是:藏着凶器。
儿子不是:儿子是跳起来捶死她的吗?
怎么着也得搬个板凳给他捶。
女主是:只有她敢看血肉模糊的尸体。
女主不是:女主视角叙事的内容都在暗示不是她。
男主是:死渣男谎话连篇,反社会人格。
男主不是:这个还没看出来证据,但是也没有任何证据确定他是凶手。
所以,这个剧真的是精彩,期待最后一集。
《The Undoing》是部很有看点和可看性的美剧:作为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它使用了一系列视觉语言给予观众各种心理暗示(呼应了它心理术语的剧名)和线索,让观众拾起,并串联出自己的逻辑,在自己头脑中进行推理游戏。
在我理解中,该剧的中文译名简直是undoing的反义词:并不应该是“无所作为”,而是恰恰相反,对于发生的暴力和伤害,人往往要做出极大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劳动,来压制情感上的波动和修复心灵上的创伤,叫做undoing,消解。
朱迪斯·巴特勒在诠释她关于性别理论的著作《消解性别(Undoing Gender)》中举了911事件对美国人造成的心理伤痛,她写道哀悼,恐惧,焦虑,愤怒。
在2001年9月11日以后的美国,我们被暴力包围着:我们实施暴力,遭受暴力的痛苦,生活暴力的恐惧中,也计划着更多的暴力。
暴力一定是最糟糕的秩序代表,是在他人面前展现的人性脆弱的最骇人的形态,使我们失去控制,完全依靠他人的意志,并使生活易受他人的意志的影响。
在某些社会和政治条件下,这种脆弱性将严重加剧。
尽管美国的主流方法是加强主权和安全以减少这种脆弱性,或者将其与危险隔离,但是这种方法也可以达到另一个目的和理想。
我们的生活取决于他人这一事实可能是我们诉诸非军事政治解决方案的基础。
我们不能任意消除这一事实,而必须认真对待甚至坚持不懈,特别是当我们开始考虑人身脆弱性与政治选择之间的关系时。
在这里我先不谈巴特勒重点谈的身体与政治,虽然最后会谈到,我想先以这段话为引子,从剧中出现的两幅画出发,谈下剧中对代际(家庭)暴力与资本(国家)暴力的暗示和诠释。
从闪灵到家庭暴力一开始看这部剧是因为看到友邻对于剧中出现油画的精妙分析,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在The Frick Collection的这幅Goya和接下来会提到的那幅Turner。
Goya ,《The Forge》就像友邻提到的,画是一个精妙的隐喻,它准确抓住了动作/谋杀发生的那一秒。
画中的锤子可以看作一个很明显的凶器暗示;熔浆的颜色像血迹的红。
但对于当时看完第五集的我来说,凶手到底是谁已经不重要了,我想的更多的是画中/片中的三名男性(很容易从他们的样貌体态看出来他们是三代人:最左有些婴儿肥,中间灰白头发的老者,和背对着我们的强壮成年男子)的合谋的隐喻的暴力,是父权的,男性的,是白人的暴力。
片中的受害者绝对不只是被谋杀的Elena;还有Grace(她一直生活在身边男性的阴影和谎言中:住在父亲给予的昂贵公寓里,被丈夫出轨,儿子也助父清理和藏凶器);是目睹了凶杀现场的Miguel(Jonathan作为医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也让他成为谋杀目击者,毁了他的人生),也应用于失去了作为精神信仰父亲的Herny和那个婴儿;是被夺走了一切却无法反击的Fernando,是没出面的,不停被出轨的Grace的母亲,甚至Jonathan母亲在提及Jonathan是个psychopath的时候也许暗示他谋杀了他的妹妹?
这种家庭和种族的暴力让我立马想起另一部大名鼎鼎的小说改编电影《闪灵》,英国作家Mark Fisher曾写过一片很有趣的评论。
文中他探讨了父权和暴力史。
闪灵中的Jack和Jonathan有这样多的相似点:都丢了工作,变得疯狂,甚至谋杀的方式,都是斧头。
在电影中,而这种“白人男性的负担”演变的暴力的受害者,第一个就是那个黑人警官。
Turner,《The Harbor of Dieppe》聊到种族暴力,第二幅画要说的就是Turner的这幅,让我想起英国泰特美术馆最近做的Turner回顾展,展览导语道:从1790年代开始,当Turner首次观察到现代生活的影响,展览将追随他对工业化影响的迷恋。
它将展示画家是如何参与当时的重大政治问题的:反对奴隶制运动和制作表达拿破仑战争恐怖的画作。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种族问题最应该看的就是Turner的画,比如说1940年的《奴隶船》。
Franklin长时间凝视Turner的画绝非偶然:首先一个纽约老资本家在另一个大资本家的私人画廊里看这幅工业革命时期油画就很有象征意义;更讽刺的是,帮助他的律师,是一个黑人。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黑人的奴役和压迫上的,碰巧帮他们制造烟雾的人,也是个黑人女性。
她试图帮助白人一家get away with murder,片中另外一个有色人种Fernando被这种资本操控的法律程序污蔑到无招架之力,几度崩溃。
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在剧集讨论区我看到了诸如“纽约好漂亮啊”的探讨,对此我不置评论,如果你真的进过纽约地铁站就不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很明显剧中展示的视角是女主的纽约,这也让我想到妮可基德曼出演的《小岛惊魂》,整部电影的悬疑点都基于观众看的是女主的视角。
也让我想到那部《大开眼戒》,其中戏里戏外阿汤哥和妮可的感情线都有很多juicy gossips。
而我记忆中休格兰特也不是第一次出演这种谎话连篇的有魅力渣男,如《BJ单身日记》系列。
配角Elena的选角也很出色,原作者曾说Elena是一个haunting的角色,她美丽得像油画中muse的身体确实做到了令人难忘,让我想起《双峰镇》里同样美丽的Laura Palmer。
其实该剧最细思极恐的细节,就是Herny对父亲的崇拜(他床头摆放着父亲的照片,一般人不会这样做的),以及他不回避,一直在忍不住看关于父亲谋杀的新闻报道,甚至帮父亲藏凶器和答应父亲最后的见面。
剧尾比较让我失望,没有表现得太明显,像Grace一样胆怯。
但是是看在Grace面对家庭残酷真相的回避的态度上,他们家下一个psychopath已然诞生。
剧照
?not very good~~
休格兰特这个角色可以说渣到家了,冷血变态自私虚伪甚至巨婴加懦弱。出轨欺骗假惺惺,最后再加上利用和绑架儿子,企图用崩溃自杀博取同情。简直是极品人渣。没有一丝一毫值得理解和同情的地方。但问题是,这样一个案件,前面五集的意义到底何在?
普劇情,節奏鬆散,Nicole Kidman一直演同質性角色,Hugh Grant最後一集演技不錯
3星半。这么大卡司拍成这样实在有点勉强。最后一集HBO 的extra里导演说,都拍到这份上了结局当然要 insanity (大意),看到这立刻觉得,啊难怪¯\(ツ)/¯ 女主这个角色无论是试图接受还是转变的过程都拍得很花俏,完全没能感受到剧情设定本应有的 chilling。
女星努力修补那张脸,男星任凭皱纹肆虐;律师还真能颠倒是非。
看完之后我想说的就只有:“就这…?”说实话一直以为结尾会来个反转,并且我一直笃信Nicole的角色也许才是真正的凶手……直到最后一集给我的感觉也都是一直在暗示这一点(诸如Nicole脑海不断的闪回),然而结果当然并没有如此之意外。这样我反倒觉得持续不断地制造悬疑反而削弱了原本要解剖的内涵,颇为可惜。
剪辑真的很奇怪,第一集莫名其妙那个眼珠子就来了。第二集剧情推进和妮可基德曼的演技不知道哪个更垃圾,她好像突然呆滞了。剪辑剧情和演技,每一个都非常令人失望
男女主角好吓人(老去男神女神)。剧中人(众)的性格又不吸引我。不堪入目?所以我会打包睇。
Grace在大桥上抱着Henry头也不回的往前走,脸上带着笑意!伤害过我和我爱的人,都给我滚!
讽刺的是,婚姻咨商师的婚姻恰恰最难堪,明明精谙心理学,却看不清自己,过于追求完美生活,容易陷入偏执自欺,不健康的信任是过分依赖,健康的信任是及时止损,任何婚姻离不开暗黑博弈,剧中出轨者的心声倒是很坦荡:外遇是一种人性,爱和不忠可以同时存在。
开头很悬疑,过程和结果其实都不怎么悬疑了。话说很多年前我就一直觉得最适合演渣男的英伦演员就是休·格兰特,没想到这么多年后,他还是那个special one
妮可基德曼是真的美,休格兰特是真显老
鏡頭拖沓,似乎是故意給大牌明星增加曝光率,或者盡量用大牌明星來吸引觀眾。情節冗長,似乎警察都是廢物。最後的反轉也不合邏輯——女主到底是想搭救老公還是陷害老公呢?
题外话:人类为什么要追求没褶儿到做不出表情的同质化假脸?对,说的就是女主和她的律师妈妈友。
只是觉得评分虚高
2.5
浪费前两集高开的悬念,我脑补的最后一集都比这个精彩!!!
除了前两集,其他都是快进看的,虽然妮可基德曼美艳绝伦,但她的心理医生真不像心理医生。觉得两个主角撑不起,反而是黑人律师、儿子、外公和小三更让人印象深刻,个性更加凸显。有人说是悬疑片,但除了弹幕以外完全没有反转;有人说是心理片,但是女主视角故弄玄虚刻意制造的悬疑比重太大,失去了原本的感觉,女主散步在需要坐地铁才能到的小三家附近难道是为了冒险??哪怕你通过家庭原来的和睦,以及小三家庭的争吵,和庭审上的心理挣扎形成鲜明对比,我都认可你是心理剧。现在就这算不上心理剧。看到小组里有人说原著里有一个爱马仕的情节,天呐这个情节太棒了,比小三老公跟踪女主,女主在林子里晕倒要好太多了。希望过高,失望过大,很多剧情就“大可不必”的感觉,6集甚至还能压缩至4集。
It&#39;s always the husband.
オチがずさん。--------------おっぱい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