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过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
整部片子观赏感受是从头到尾的压抑感,和迫切想知道是幻觉还是现实的焦虑。
影片最终揭示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一个丈夫对家庭的责任感,一个妻子最终对丈夫的谅解和支持。
自从丈夫出现非正常状态之后妻子从开始的不可思议不断地和丈夫磨合,试图理解和信任。
丈夫在聚会终于爆发,与人肢体冲突以后妻子的反应,和第一次暴风雨来临一家人进入避难所的行为,都是妻子对丈夫的支持。
同样丈夫顶住巨大心理压力打开了避难所的铁门走出去,也是同样对妻子的信任。
结局龙卷风的前兆,不管是真实还是幻觉,都不重要了,他们已经有了最好的避难所,就是彼此的信任。
我觉得这就是这电影想要表达的吧
人生的價值在於每個人擁有大致相同的無法交換的時間。
有這麼兩小時空閒,找點別的事情做,和家人一起吃頓晚飯,比這樣灌輸消極思想強多了。
以下剧透****************************************************************导演并没有想玩什么开放式结局。
全片中只有男主一个人看到的景象,包括梦境和幻影(鸟群、闪电),都有明确的男主主视角交待。
而结尾的风暴没有直接的男主主视角,全片中唯一一次,有男主以外的人,也就是女主,与末日风暴出现在同一镜头里,因此结尾不是男主主观意识,而是客观存在。
男主被证明是预言者,末日风暴最终还是来了。
那么片名Take shelter做何解呢?
让男主一家付出巨大代价的地下室并没有在最终成为诺亚的方舟,有形层面与命运的抗争终究是徒劳的。
然而男主从不愿把梦境告诉女主,和以为女主要弃他而去,到看到女主不离不弃,并接过女主的钥匙接受女主眼中的现实,已经打破了因为童年被母亲抛弃而留下的心障,真正向女主敞开了自己的世界。
而女主这边,从指责男主,到发现男主真的病重,接过男主的肩膀一手维系家庭,到结尾与男主的对视,终于理解了男主。
在末日之前,家庭成员理解了彼此,了解了命运,成为彼此最后的庇护所。
剧透警告。。。。。
先说结论,个人认为最后一幕的风暴肯定是真的,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真正点睛之笔。
前面导演处心积虑的暗示乃至明示柯蒂斯有精神问题,让观众认可柯蒂斯确实有精神上的一些问题(他也确实有),然后观众就会得出这样一个逻辑:柯蒂斯有精神问题,所以他看到的幻想到的都是假的。
到这只是第一层,其实这个时候很多有经验的观众依然在怀疑,毕竟柯蒂斯有精神问题,看到都是假的这个表达的太明显了,说不定导演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就真安排一场灭世级别风暴来个反转呢?
那么接下来就是在电影接近结束的时候,导演安排的一场假高潮,真给来了一场风暴,风暴规模还不小,镇上拉了警报,这时候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果然是反转了。。
那么第二层马上就来了,第二天一早醒来,柯蒂斯一家发现风暴不假,不过规模也就那样。
这个时候有经验的观众会心一笑,原来导演耍了个花枪,利用观众们猜到他会反转的心理,给观众来个假的反转,看到这,基本确定电影就是描述一个人到中年且有家族精神病史的焦虑男犯病的故事了,接下来收尾应该就是一家人团结起来不离不弃努力生活了吧,这是第二层。
接着柯蒂斯去看了上档次的心理医生之后,医生告诉他接下来需要离开家人进行一些真正的治疗,不过在这之前一家人决定去每年固定去的海滩再渡一次假,享受一下美好生活,然后真正的第三层反转来了:在海边堆沙堡的女儿先发现了异常,接着柯蒂斯也看见了,最后samantha也看见了那个巨型风暴,并且天上开始下黄雨,一切一如柯蒂斯梦中所见。。。
柯蒂斯在梦中预见了末日;原来柯蒂斯有家族精神病史;真的来了大风暴,柯蒂斯的预言要实现了;原来这风暴也就大的有限,预言没实现,都是柯蒂斯的臆想。。
前面这不厌其烦的大小反转,一层又一层,全都是为了让观众在反复以为自己猜中结局的过程中放下戒备,接受这不是灾难片,只是一部心理健康片的现实,然后在最后几秒中,让一场风暴击中观众。。。
最有趣的是,就算柯蒂斯预言中了灭世风暴,让人发狂的雨这些事情,也不代表他就没有精神病。。
最后再聊聊讨论区里说最后一幕是假的,因为柯蒂斯一家没钱去度假。。
说实话这个真不是什么问题。
柯蒂斯和samantha当时都已经认了柯蒂斯患病的事实,他们把事情和家人(samantha娘家)或者柯蒂斯的哥哥说一下,稍微支援钱,在柯蒂斯开始漫长的治疗前,让一家人最后去度一次假,真不是什么大事。
总之这部电影观影过程还是很有趣的,一层又一层,猜测电影最终的走向。
这个电影早有耳闻,曾心向往之开放式的结尾带给人疑惑更疑惑的就是豆瓣评分,不知道看官有没有发现此电影的节奏太慢了,我是说慢的不正常,很长一段时间都让观众不知所云。
几乎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国外烂片,是一个典型的粗制滥造的垃圾电影啊,为什么在豆瓣上评分能够得到7.0的分数呢,只能揣测猜测妄断:是不是说外国导演演员把脸往那儿一摆,然后配上一定的特效,把电脑的画面颜色调一下,再结合所谓的深沉的配乐,就挠的很多国人心里痒痒呢,让他们大脑进一步进化开发出来,好像自己体会到了宇宙的深邃,然后开始打打分儿,还能够点点头,表明自己看懂了这部很有内涵的电影。
你们真的不是被这个刻意的故事,粗糙的画面和低沉的配乐锤懵了吧,或者有些人觉得开放式的结局更能让自己的智慧得到发挥。
其实不是每一个有开放式结局的电影都是好电影的,这不是评价好坏的标准。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思想家,哲学家,影评家,也同样能够被批量性引导。
《存身》可能跟这样一个问题有关“当你想尽可能的精准捕捉一部电影的秘密,又害怕真正面对电影时秘密的消失”。
在其中成为粗糙的过滤器而使得细节丢失的不是语言而是记忆,厨房中的对视牵引着紧张氛围的展开镜头却聚焦脚部,而后苍蝇案板上乱飞,湿透的身体遮挡住记忆的片段,空间的不规整处理像是把菱形塞进了方形的凹槽里,你觉得应该吸引你眼球的人物交互镜头却草草了事后退入阴影之中,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平庸的结局。
但是那些无效的存在遮蔽有效的隐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斗殴时餐桌上即将沾染衣服的食物,施工地窖探头出来时的迟钝感,刻意地缓慢像是所有发生的都是柯蒂斯的视线,这一表现角色自我定位之困境的情感回应不用纠结最终结果的来临到底证明了真假对错,它已暗示了一种意识的程度,用以回应他们的疏离或分裂。
每种镜头的不够精简叠加成退守的力度,被忽略的部分演化成最终结果的另一位面配合搭档,私密的诞生留存在我们脑海中,因此我们这群观看的柯蒂斯不因为观看渴求真实的尊严会被抢夺,反而每个人自身的电波早已与暴风雨交汇。
《寻求庇护》:遮风挡雨,安身立命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就抓住了我,不仅仅主角是我非常喜爱的演员迈克尔•珊农,还有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天地异象的末世气魄。
前半部分,我一直以为是《凯尔怎么了》这样的剧情,没料到后期竟然与《忧郁症》如出一辙,知道最后一个镜头,才发现这竟然是类似于《从今以后》的又一部通灵传奇。
迈克尔•珊农憨滞的脸庞极为适合演这类型神经兮兮但却先知先觉的角色,上一次表演是在《革命之路》中,也正是那一场为数不多的出场中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个大叔,那一年他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虽然在今年呼声很高的情况下没能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是对于珊农粉丝来说,这一次大叔没有让我们失望,配搭着这样一波三折的剧情,算是给大叔一个安慰,最终还是你是对的,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你赢得了桌上的所有筹码。
对于珊农背后的妻子,我觉得她更是推动剧情进展下去的关键,试想,如果妻子在珊农第一次将起重器,挖掘机开到家里时就怒不可遏要和珊农分手,那么珊农寻求庇护所的举动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妻子在获知珊农每晚噩梦连连有点被迫害妄想症的时候,胆怯的带着女儿离他而去,估计珊农该被人绑起来送去精神病院了。
如果妻子在珊农被辞退了优渥工作几近破产而失去了给女儿治病的机会的时候,如果妻子带着防毒面具在存身处防风洞里呆了一夜后结果发现雨过天晴的时候对着珊农嘲笑呵斥威逼离婚,估计珊农也没资格活下去了,该去洗洗破腹自尽算了。
但是,妻子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了自己的老公“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胡作非为”,这样就可以理解最后一幕中,当妻子面对惊天骇变时用一种极其抱歉的眼神望着珊农的时候,珊农没有任何得意抱怨咆哮的情绪,因为他知道,即使妻子一直误解他,但是她却一直没有离开他,这,也许就是世间最难懂的爱情。
关于最后一幕的意义,实在是庞杂,除了上一段中所说的夫妻深情对望诠释了这世间最难懂的爱情以外,对于全片来说也有了另一纬度的升华,没了最后一幕,本片将沦为二流的精神病片,有了最后一幕末世场景,本片则上升到了一流的末世灾难片。
表现末世灾难的效果分为很多种,最为直观给予人视觉冲击的是罗兰•艾默里奇的片子,还有一种以隐藏的心理灾难意象和狂戾的视觉冲击结合的灾难片类型,比如拉斯的《忧郁症》。
而本片更多是以灾难为噱头来绘制婚恋家庭的图谱。
因此,亦可以理解为何,影片很少会对灾难进行直面强调性特写,即使偶尔对准灾难也是像拍照片一般瞬间闪屏。
片尾,女主角以正面示人,而末日飓风则通过镜面映射效果来呈现,一反一正,并置眼前,反差效果立显,灾难的逼近使人不敢直视。
如此,巨大灾变效果陡增!
本片交织着悬念,让人徘徊游走在珊农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的末世异象中,珊农的三个梦境,梦见被狗咬而疼痛了一天,梦见被人掐住脖子女儿被抢走而在床上垂死挣扎,梦见恶人捶门同时全屋失重磁悬浮而尿失禁,这样真切让人窒息的梦境不知道用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能否给予解读,但是那种磁悬浮的噩梦经历对于家有食梦貘宠物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吧。
在一个瞬间就可能一无所有的年代里,能寻求到一方遮风挡雨,安身立命的庇护所是每一个人为之企盼的愿望,终其一生能否找寻到这一庇护是人们心灵中最脆弱、最缺乏安全感的骨节,延续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断断续续,这本电影我看了三天,都是晚上看的,有点看恐怖片的味道,虽然此片并不是恐怖片。
这类体裁的电影好象不是很多,关于人格分裂的电影倒是很多,但关于抑郁症方面的电影,少之又少。
电影主要是讲男主角从正常走到病人,内心一次次经历强大风暴的冲击,周围的一切都发生变化,光明面变成了黑暗面,甚至妻子都不在那么亲切,并且自身身体也因为精神改变,比如男主角在床上失禁,抽搐等。
他们的世界是灰色的,充满风暴的,男主角的母亲就说她常感到身边的人无时无刻都在监视他。
精神病人其实内心都是好的,只是扭曲了,男主角所做的一切只是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并没有故意去伤害别人。
我们常说精神病人的行为诡异,不可理解,影片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让正常人也稍稍体会病人的非常规世界,并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部分解释。
想想看,如果每个人每天都经历这样的风暴,不变疯才变怪呢,所以我们不管怎么样,要多理解精神病人,绝不能嘲笑挖苦。
电影略显沉闷,好在演员的表演,喜欢迈克尔-珊农能当男主角,毕竟是提过奥斯卡的人,长得不好看,主流电影当不了主角,小制作的也好。
但电影的剧情还是很不清楚,所谓末日到底是真是假,要是按科幻片来看可以是真实的,看你怎么理解了。
仔细品味电影里没有惊悚,而是满满的爱,有妄想症爱妻子爱女儿爱家庭的丈夫,爱丈夫爱女儿爱家庭的妻子。
2011年,剧情悬疑惊悚电影《 存身 Take Shelter》这个电影名字翻译的是真好,非常少见的好。。
很有感觉。
本片被称为先知版《闪灵》,但是我觉得对于这个评价有点过高了。
电影的前半段表现的很好,但是剧情稍有拖沓和沉闷,当电影突入后半剧情的时候。。
剧情不但没有高潮迭起,反而更加冗长和沉闷,虽然结尾有惊喜,但是完全不能挽回这样的不适感。
不过这个电影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恐惧感,非常的深入人心,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原始的恐惧感,只是没有被放大,表现出来又会变成像主角一样的异类,甚至被说成疯子。
最后连自己都开始不相信自己。
电影中梦境的描绘非常的值得一看,手法也非常好,对我而言,真的是有点小恐怖呢。
我是鸟儿的分界线---推荐指数:★★★☆(7/10分),也许只是我不太适应这样的节奏吧。
所有、所有两个小时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那一个镜头!你妹的!拖沓死了,反复表现男主的精神有问题,周围人不理解,然后最后那一个镜头宣告男主啊我说的都是真的,你们都特么可以去死了!太无趣了,跟迷雾没法比
片源有点差啊 小成本么?
现代罗亚
悲催的男主!很喜欢这片子的调调,有点迷雾的意思呢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恐怖的不是风暴成真,而是男主其他的那些关于妻子、同事的梦会不会最后也变成现实。是部不同于忧郁症的灾难情怀片吧。
难以评价
我表示很不喜欢这样故弄玄虚的电影
手册在退步。片子也不差,就觉得少个性。结尾给力
what the fuck?
最后的结尾毁了一部影片,拜托,精神病就是精神病,不是预言家啊,汗~~
完全系快进
不算懸疑片,應該算是家庭愛情片
疯子抑或先知?
恳求那些喜欢拍抑郁片的导演,你既然选择了抑郁,就不要让它沉闷,明明可以一小时完成,偏偏要两小时,何必呢?
抑郁症什么的最吓人了。。。。心理恐惧什么的最惊悚了。。。然后晚上就又做梦。。差点死了。。
影片败于一个画蛇添足的结局
结尾模糊类型就是棒
所以是个先知的故事么...影片节奏慢剧情没什么起伏而且阴阳怪气的...
大闷片 男主是唯一亮点
比较一般的故事,没有什么亮点。美国缺钱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看看可以跟国内情形对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