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刷完,心情复杂简而言之,是部被精神控制的年轻妈妈翻身农奴把歌唱的鸡汤剧。
有一个happy ending,阿里克斯收拾好一切破烂摊子重新会到校园,和《educated》一样,给你一个充满期待的灿烂人生,让人庆幸,似乎也是某种意义的替自己庆幸。
感谢每次劫后余生吧,作为观众代入后,我不一定能比她做的更好 ,所以剧里每次对女主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似乎也是在自问,could you?
要是自己 ,我可以嘛?
完全能够共情到她,被精神暴力时的顺从 ,也很难说我没有经历过,每个你不想却没有拒绝的瞬间,可能都是在忍受这样的暴力,也许不准确,但是这门课题太艰辛了,了解它并从中成长,光是想想就觉得够了。
我不想选hard模式,所以一直在过hard模式的人生。
到现在为止,我也似乎都在掩饰自己的情绪,通过层层包裹,每次的愤怒都像个闷屁,希望有一天,它可以像闪电,惊到旁人。
剧里有一幕是让大家描述迄今为止你觉得最幸福的一天或者没有经历过但是最期待的一天,其实我不大记得了,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应该会印象深刻,可惜我现在大了,不敏锐了也变得粗糙了,但是如果有期待的事情,那么我希望是自由,选择的自由,可能某天,我住在自己的房子里,随心所欲且有人分享快乐的时候,那就是幸福的。
那就说下自己期待的状态吧,稳定的住所,明亮的客厅,可以晒太阳的阳台,冰箱里满满的新鲜食物,有可以拥抱的人,有可以照顾的家人,有明确的目标,是不是我太在意我了,所以不曾有为了某个目标奋力拼搏的感觉。
我可不想承认自己的软弱,就算它根深蒂固的印刻在骨子里,讽刺。
所以我很佩服爷爷,努力照顾家人,我做不到,没法为他们牺牲自己,原本拥有的就很少,让我再抛掉这点点安全感,让人觉得害怕。
我抗拒很多事,清理,包括清理房间或者清理电脑,对生活没有特别的期待,也希望生活中不会出现突如而至的打击。
我是情绪的奴隶,希望有一天不再是。
情感暴力就像一条蛇 它慢慢钻进你的怀里 再顺着你的毛孔钻进你的血液里 最后钻进你的心里 你的心脏被它搅动的又痛又痒 它的动作如果太大 你心脏就会骤停 可没有人会看到那条蛇 只有你自己可以看到它 所以你的反抗从表面看 就像一个不正常且愚蠢的弱智 你能做什么呢 或许可以像做胃镜一样 有个偌大的探头 从你的嘴里伸进你的喉咙再到你的心脏 像剥鸡蛋皮一样 小心翼翼的把这条该死的蛇揪出来 整个过程紧张又缓慢 还伴随着滴答滴答的倒计时声 结果呢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这条蛇都没有办法揪出来 因为经验告诉你 能彻底消灭它的次数 是7次 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
写给朋友的话也是写给自己的话,希望自己永远有勇气为自己努力。
这部剧本身讲的是摆脱家庭暴力,但细细看下来却看到了好多关于原生家庭关于自我成长的场景。
看剧的同时,我也跟着女主成长了一次。
刚刚想要发布评论,却说我字数太短了。
想想曾经我好喜欢写东西,大概是因为脑子里想的东西太多啦,但这么多年了,我连一次影评都没写过。
居中Alex总是一股干劲的去面对生活,这一点确实让我十分敬佩,但我知道,她因为她的女儿,才会有如此强大的动力。
最终她对她女儿的爱,也成功的将她救赎。
我承认我缺乏执行力,因为我没有她那样的一个“女儿”,我没有特别爱的人。
曾经有一个朋友,很爱很爱,每次去见她或是为她做任何事情都让我十分激动,但后来我们慢慢走远了,我好像就也失去了变好的动力。
看到最后我也不知道我的动力在哪里,最后那一刻Alex带着麦蒂去登山,麦蒂的小羊书包就一直在我眼前晃。
我突然觉得也许我也应该拥有自己的小羊。
我决定啦,这两天就给自己买一个小羊,陪我睡觉。
不对,两个小羊,还有一个我要随时带在身上。
所以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向Alex那样不卑不亢,努力的面对生活。
看了一些剧评,吐槽在心里如草泥马奔过内蒙古大草原,忍无可忍,只能克服自己的懒,自己来写一篇。
剧评里有两类说法:1 女主不苦,这哪能算苦?
这就是easy模式啊!
2 女主的苦都是自己作出来的,咋年纪轻轻想不开和渣男家暴男低学历男在一起还放弃大学生个娃还不肯接受身边人的帮助呢?
这不是作是什么?
针对以上两种说法,送一句非常烂俗的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这是好听一点的说话,难听点的说法是“关你屁事,你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别人?
”。
我们都是他人人生的旁观者,习惯性站在上帝的视角给别人的人生出谋划策,你看着觉得是小事那是因为你只是单纯地看着,每个人在经历困境的时候都是无助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困境,没人从娘胎里出来就学会遇事需冷静,需果断,找最优解,遇事慌张绝望无助才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最优解的,能力有限,视野有限,头脑发热,很多原因都会致使一个人看不到最清晰的那条路,很多人会绕了一大圈之后才发现原来明路如此之近,这你还能judge她?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找到明路,那又怎么样呢?
你以为玩模拟人生呢?
这部剧对于女主的身世已经呈现得很明了了,父亲从小家暴母亲,母亲五岁带着她离开父亲,从此一路漂泊,母亲显然精神有问题,女主从小靠自己。
凡事都有因必有果,你不能苛求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身心健康,善于为自己做选择,不去犯显而易见的错。
一个出生于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大有可能犯下和上一辈一样的错。
就像女主从小没爹(这和爹死了情况差不多),她内心肯定渴望一个长久的伴侣和一段稳定的关系,在这种渴望之下,她必然会做出一些让步,一些自我催眠来获得。
这也就解释了她为什么愿意辍学呆在Sean的房车里照顾孩子。
指责她做出这些错误决定的人以为这故事发生在中国啊?
身边一堆七大姑八大姨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告诉你应该离那个男的远一点?
女主身边人会对她的生活指手画脚吗?
当然七大姑八大姨也会帮助你,如果你那么惨了的话。
说得再难听一点,如果她生在中国农村小镇那种地方,年轻轻轻怀孕了,也大有可能家里人劝她别读书了早点把孩子生了也正好赶紧结婚吧,不同的是可能会催她产假之后去做做省力的工作。
我就这么说吧,你自己好好看完这句剧,自己观察一下,她身边的这些“祸害”也好,遇到的良人也好,都不会使出全身力气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你接下来最好该如何做,她爹她妈顶多有口无心地说两句你也许该和Sean和好,给他第二次机会,她碰到的良人都那么有钱了那别墅那么大花钱如流水,看她那么惨,也就说这样吧我给你一份工作。
他们的态度基本都是:这是你自己的生活,和我没太大关系,我可以尽自己所能向你提供帮助,你愿不愿意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接受我也无所谓,我也不会给你什么建议,因为话又说回来了,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至于这种态度可取不可取,如果这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即即使在离婚的情况下夫妻双方也共同努力给予孩子关爱,一起把孩子拉扯大),那肯定是有可取之处,但剧里面这么一个坑爹的家庭,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但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国外家庭对孩子的态度都是如此。
同样的道理,有人说女主退一步就海阔天空,接受帮助不就完事了吗哪那么有自尊心?
你这里的“退一步”指的是继续呆在房车里忍受Sean的家暴出轨还是接受工程师的示好还是住到她家暴爹那边去?
这三种选择每一种实质上都不是长久之计,都大有风险在。
首先,Sean,一个原生家庭不幸的人,小小年纪喝酒喝到疯逃避现实,可怜的大男子主义让我隔着屏幕都无语,他根本就不愿意让Alex赚钱独立,他看不上Alex当女佣赚的那点钱(但其实Alex挣得真不算少,只要在有活干的情况下省吃俭用也够她和孩子花)觉得靠自己当bartender完全能养得起,其实根本养不起,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最可悲的是他为了阻止Alex第二次逃跑,干脆把她的车处理掉,不给她手机充话费,不给她钱,就让她呆在房车里,动不动要求Alex给予他精神支持,做一个暖心的小棉袄,这样的角色大家熟悉吗?
还挺贴近现实的。
这男的嘴上说着我要戒酒,我要重新开始,我要好好养孩子,其实压根就是放屁,他短时间内根本不会去改变自己。
女主要是再相信他我可真是要生气了哈!
这样的男的,我真没啥想说的了,就一个字送给女主:跑。
再来,Nate,向Alex示好的工程男,离异男自己带着孩子,剧里没具体讲他的离婚故事,他很久以前就看上了Alex,可惜Alex选择和Sean在一起,还生了个孩子彻底套牢。
Alex可谓是人间清醒,她挺喜欢这男的,但她自己清楚这男的就是想泡她才愿意给她那么多帮助,她如果真的接受了他的帮助并且和他在一起,她在感情中必然处于弱势地位,发生冲突该怎么办?
这是很难办的一件事情,最后也很有可能落得很难看。
其实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阶级对等,一段阶级不对等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请不清楚的人自行观察大千世界。
最后,投靠她爹。
我看许多人说她爹不是看着挺正常挺好的吗?
她爹肯定变好了啊,女主怎么就不肯给她爹再一次机会呢?
请问你看最后一集了吗?
女主希望她爹可以为她作证Sean对她emotional abuse,她爹说Sean没有啊,我没看见啊,倒是你怎么不愿意帮助他戒酒呢?
女主质问他还记得年轻时候怎么对她妈妈的吗?
他说我不记得了。
不多说了哈,说多了都窒息,看过的人自然就懂。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今天接受了这人的帮助,明天你就有可能加倍奉还。
女主非常清醒,她年纪轻轻也没断手断脚,她必须独立自主,而独立自主从工作开始。
就像Regina说的:只有工作不会背叛你。
没有学历,那只能做最简单的劳务工作,那就先做着呗。
那也得搞个学历啊。
一个女人的独立自主之路是很难的,就像波伏娃说的一样:女人的不幸在于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
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我是先看了剧再看原著,然后再来看剧的,剧和书有很大一部分出入,剧里的女主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操作,但是仍旧同样是个坚持为女儿奋斗的妈妈,一样精彩。
她所处的环境其实相比书里更复杂,男友一边酗酒一边打温情牌诱惑女主放弃独立自主重回他身边,投靠朋友和父亲,然而他们却要女主给男主机会,真的是外国人也有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的执念哦,她妈妈操作更谜,一边说着爱她一边连个汉堡都不请,而且在女主最困难的时候连娃都不肯照顾,还不停的追求自己的艺术人生,一个男生给女主提供各种帮助想泡她,女主自己呢,在写下日记第一行字之后打开了交友网站,找社工去寻求帮助的时候,连自己是不是无家可归、被家暴了都不清楚。
真的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虽然看下来有种剧里有很多女主的苦是自己作的原因,但是后来想想我有上帝视角,想想如果本身就在穷困的环境长大,无力改变困境的习得性无助,不到绝境是无法觉醒的,所以剧里的绝境就是第一集男主酗酒砸东西,一拳打穿女主旁边墙面,女主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了,于是就连夜走了,但是好在女主清醒,无论如何都不重回之前的生活找安定。
但是一个没学历没技术的单亲妈妈,突然面临生存困难,又怎么对社会帮助体系的操作流程驾轻就熟呢,她又怎么会一下子懂得改变自己的困境呢,很多人是会陷在这种怪圈走不出来的,所以大多时候女主是懵懵懂懂的,她在用社会救济金去买事物的时候,可能都搞不清楚状况,我是个需要被救济的穷人了吗?
她感觉到了超市各种人的嫌弃和鄙视。
所幸女主吃苦耐劳、独立自主人又清醒,能在不同人的帮助下慢慢学会了利用各种帮助去一步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没有沉沦在政府补贴中、没有去利用美色获得物质保障、没有因为坚持不下去重新和男主开始,她坚持勤劳的工作,慢慢学会抵制无数诱惑,坚持学习,学会寻求帮助改变自己的环境,最终她自己搬了桌椅去草坪争取了各种贷款帮助开始了学业,逆境求生改变了自己和女儿的命运。
相比书里,女主的环境更绝望,其实有时候更加绝望的环境才能迫使人坚强,然而现实世界中,大量的女性正是在剧里的中复杂的环境中挣扎,困境不够绝望的彻底,在独立与依耐、奋斗与随波逐流中摇摆不定。
这里面关于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要说一下的,女主虽然搞不清流程,但是她去的社会救助部门真的给了她很多帮助,解决了工作、住房、食品救济、儿童幼托等各种难题,原著里面说的更为完善,因为原著里不是三岁的宝宝,而是七个月,有了这些保障,女主可以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后能够迅速独立自主,她可以将小宝放到福利幼托机构,去参加全职工作,然后凭借这个获得临时性住所和救济金,可以支撑在没有亲戚朋友帮忙的情况下独立下来,而且大学也可以在慢慢完成各种学分以后申请下来,并且可以申请各种贷款帮助她完成学业。
书里不同的是女主因为自卑是不怎么和朋友联系的,而且她在收入提高后,各种补贴是下降的,算下来有时候还不如不工作,但是书中的女主没有这个想法,所以干啥都别懒,也别太唯利是图,她坚持工作也坚持学习,工作到成了明星员工,甚至为了学业辞职后,老板还劝她自己也开一个清洁公司,而学习方面真的是坚持不懈,书里其实是更励志的。
女佣 (2021)8.42021 / 美国 / 剧情 / 约翰·威尔斯 恩辛哈·斯图尔特 海伦·谢费 莉拉·内格鲍尔 陈权 / 玛格丽特·库里 尼克·罗宾森
误入这部片子,最初看了下简介,感觉不是自己会喜欢的,海报也没有带来更多联想,几次错过。
后来片荒,又加上注意到评分很高,抱着打发时间的想法打开。
然后就意料外的流了两个晚上的泪,熬夜直到看完。
不断想到自己……有几个情节,其一:女主刚从家出走时,并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只是感到害怕。
她觉得因为自己身体没有受伤,就不能算作被家暴,所以不应该得到相关的救助。
是的,我也是这样以为的。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有个无法确认的谜:我觉得我爸对我是暴力的,但父母总会告诉我,那是管教,是因为我做的不好在先。
所以尽管我有被父亲从椅子上拎起摔在地上的记忆;有坐在父亲自行车后被他试图甩落的记忆;有他踹开房间门,抓着我的胳膊把我拖出房间的记忆,但是NO!
我妈事后总会说,我爸这样做是为了我好;而我也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体没有真的受伤,所以也许,这算不得是家暴,哪怕我是真的害怕。
剧中女主再一次重回关系后,表现出了深陷、麻木、无力自拔的状态,那种面目不清、灰头土脸的感受,在我的记忆里也有。
就像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的:“很多人需要花几周时间,才能想起自己喜欢的颜色”。
其二:母亲建议女主接受爱慕者,女主拒绝了,认为那和“轻微卖淫”无异。
后来爱慕者饱含诚意的表达追求时,我其实心里也在想,“接受他”,但女主还是拒绝了,因为她认为他们当时的关系不是平等的。
我的头脑里被吹了一阵劲风,清凉好多。
其三:女主向父亲质疑他曾经对母亲的暴力行为,父亲眼神躲闪的表示,他不记得了。
就像发生在我成长过程中的事情似的,我爸从来都说他对我的行为“不叫打”。
多年来我常做噩梦,梦里和我爸歇斯底里的对峙,直到情绪激动的哭醒,我爸知道后,认为那都是我自己想太多想出来的……父亲的遗忘,母亲的隐忍,男人和女人们共谋着,一代一代的人们周而复始,互相伤害。
其实在这个模式中,男性也是受害者不是吗?
比如女主男友,被他的痛苦的母亲虐待,被带上了伤痛和愤怒长大,然后再如法炮制的施与别人。
我们现在常说“女性意识觉醒”,时代赋予了我们这样做的权利,但这不是空喊的口号,不是发生在某个瞬间的一次顿悟,这是一个过程,需要勇气、需要挣扎、需要反复。
如果不是真的往前走了,我们不会知道自己其实一直生活在黑暗中,我们不会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有那么多。
父权、强权、威权,里面有太多的害怕和苦痛,我认为这不是某一方的错,这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阶段。
我希望我们,不仅仅是女性,能有更多的觉知,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和他人之间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以前我以为自己还挺有“女权”意识的,但是越来越,我发现自己也是参与者,也在重复同样的“推责”行为。
看了这部片子让我又稍稍的多清醒了一些。
是的 我也仿佛看到了Shameless 里面Fiona附体 共同点包括:1. 穷 2.原生家庭创伤 3.倔强的想自强 4.漂亮于是 5.有时候和男性关系因为缺乏其他方式而变成一种默认的应对机制 (压力大心情不好时候即使知道不明智 但也会用sex找答案)长得好像都觉得有点像感觉很有点贫困夫妻百事哀 双方原生家庭创伤造成的死循环的无奈Alex大部分还是在挣脱 想挣脱 做出了太多的努力 但是她缺失有几个不明智的选择1. 任性 结果把对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弄没了 缺乏有长期策略的想法2. 妈妈住院震惊状态下回到默认应对机制 明知道不行却还是和前夫过夜 把自己其他出路堵死 还是一样看不到未来看不到长期的应急3. 用房东的小亭子坐生日派对 这个 我们都猜到了肯定会出大错的结局另外 吐槽的就是这三岁的女儿 简直也太乖巧太完美了吧 因为家有三岁星人而且身边聚集其他三岁星人以及家长 我能理解因为剧情需要所有小朋友需要乖巧 Alex的人设也是天生和孩子有一套 但是从我们这些水深火热的家长来看 Alex是太成功的不太真实的妈妈了 再另外 三岁孩子 如果第一次和马亲密接触 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亲近开心的 亲身经历一群三岁星人和马一起玩耍 一开始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怯生生 还有的小朋友不想接近突然发现我关注的点好奇怪 非常好看的故事 非常高明的制作 母女两人一同出演是亮点 背后主题揭示的深刻 前面几集女主演技感觉非常清新 后面几集发现 其实女主表情还是相对单一 还是妈妈更厉害 姜还是老的辣呀#高分美剧推荐[话题]#
9.0/10女佣浮生录大概是我这几年看过的最不悬浮的现实剧了。
编剧团队好像要在这部不算太长的限定剧不留余地地传达因果论概念,没有浑身散发金光的圣母倾囊相助只有靠自己努力一步步过关斩将捡道具改变人生轨迹。
为了生存耍小聪明抢私单被发现以后就会失去工作,一地鸡毛时和前任上床以后暧昧对象不会再提供收留,真心待人也可能攻略在未来帮自己逃出困境的贵人……故事逻辑闭环严丝合缝,剧情节奏富有张力让人一口气追到上头,在圆满伏笔时既能适时抛出煽情炸弹缓解中后期一口糖接一顿大棒的落差带给观众的不适感,又能在关键时刻戳穿龌龊的真相狠插一刀调动观众强烈共情,观点输出精准又不带冗长的说教,不得不佩服编剧团队强大的写作能力。
两个95年前后的年轻演员来担当这种苦逼挂的现实剧主演不仅贡献了相当有说服力的表演也是自身职业生涯戏路的一大突破,光是担当男主的尼克.罗宾森短短几年时间从《爱你,西蒙》青春可爱的西蒙演到本剧酗酒且有暴力倾向嫉妒心极强叫人恨得牙痒痒的颓废渣男就已经单独值得一个五星好评~个人觉得女佣浮生录被豆瓣分类到喜剧片类型是非常非常不合理的,即使霸榜多家媒体年榜收看成绩也足够亮眼但全剧微乎其微的娱乐性使得连短视频平台剪五分钟快速追剧的拉片解说都少得可怜。
而之所以下了要么一口气追完要么不要看这么重的标题也是因为这部剧的观感太特别了!!!
虽然不需要像悬疑剧一样需要观众带着放大镜逐帧挖掘线索但各个伏笔揭露瞬间带来的直观震撼和共情是频繁间断或者加速观看的追剧模式所完全无法体会的,上面说到中后期剧情一口糖接一顿大棒的起伏在切割成片段破坏掉连贯性以后也会变得难以下口。
网上冲浪时也发现很多人因为片段式追剧就会将玛格丽特.库里针对女主Alex为了女儿在服软躺平或是强硬出走之间辗转游走的一次次被迫选择中层层递进的茅盾性格成分设计与把握给轻易曲解为绿茶火速弃剧。
而短短10集的限定剧抛去片头片尾的演职员表加起来其实也只有八个多小时,所以还是推荐大家找时间在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一口气追完~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不是爽剧,最初帮助女主的酷朋友一次又一次走进家暴轮回,女主不理解过,然后在她脆弱的时候,前男友再次走进她的生活,然后她再次进入深渊,看得人着实生气,实在不明白一辆车竟然可以使得女主失去反抗的力气。
可是女主再次清醒了,这回她真的走向最有利于她和她女儿的生活。
她前男友也是可怜人,他也不是全然的坏人,只能说这个循环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
女主生在那样的环境,有着那个只会在嘴上说的父亲(我一度不理解她为什么求助其他人也不求助她父亲,看到她父亲共情前男友就知道了,她父亲还是那个当年家暴她妈妈的人,没有改变),还有一个永远不省心却也在她小时候拼尽全力让人无法放弃的母亲,她能走出原生家庭给她的这些,走出遇人不淑,25岁的她真的很棒了,大家在怒其不争的时候请站在她的角度想一想,真的能比她做得更好吗?
感谢那些在她绝境时拉她一把的好心人,那个喜欢她多年的大胡子(好在女主坚定的没有把感激当爱情),那个富婆女律师(她的出场不被喜欢,那么利己的一个人会在四周之后去寻找这个本不回被她看到的女佣,会在半夜接到女佣电话带着儿子去找她,会帮她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那个庇护所负责人(虽然体系官僚程序繁冗,但这个庇护所帮助这些被家暴的女子有勇气走向新生),那个酷朋友(有时候可以帮别人拥有勇气,却自己走不出循环),感谢他们。
这部剧很多剧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一个不幸的家庭会吞噬所有希望,不幸是会传染的,从内部挣脱螺旋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运气的,女主差点就没挣脱出来,感谢她的努力和勇气。
她若没有女儿可能早就去了大学,她若没有女儿可能就没有这些勇气,写不出这个自传故事,凡事都有利弊吧。
结构、节奏都非常完整。
听说看了这部剧,能改掉女性的拖延症。
是一部选材优秀的女性题材的剧。
女主、女主妈、女主前男友都有成长,完成自我救赎,甚至给我一种,女主性格如此,是因为她6岁开始照顾被家暴,且离家出走的妈妈,前男友如此,是因为他12岁开始酗酒,高中辍学打工,,否则他的弟弟就会挨饿。
由此可以往前推,女主的妈妈如此,肯定也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女主的爸爸、前男友的爸妈都各有原因……而女主努力在做的,包括前男友意识到的,就是不能再给女儿带来坏的影响。
大的轮廓上没什么问题,甚至非常奶思,但小的细节上,又让人感官不是那么的舒适,或许是中西方文化认知不同,站在我的角度来说,女主品行有点割裂,饿晕都没去吃雇主即将扔掉的苹果,却在雇主不在家的时候,喝人家酒,穿人家衣服,泡人家浴缸,还约男人到雇主家??
前脚备胎送车的时候,女主表示,如果附加条件是和备胎约会,那车她就不要了,备胎赶紧否认,不用约会也送你车。
后脚女主住进备胎家,虽没明确表达,但她的幻想,两人各自进门前的回眸,以及她妈妈在作出判断“你肯定喜欢他”时,女主并没有对此反驳,可以推断出,这个阶段她是喜欢备胎的。
但紧接着,就出现了女主妈被骗钱的情节,女主和前男友去处理这件事,备胎打电话关心,女主答应待会儿回家,却因妈妈的过激行为受到刺激,然后就被前男友回家了,到这里都还算能说得过去,但后面女主突然吻前男友,还在前男友一遍遍询问“这是你想要的吗?
你想这么做吗?
”的时候,一声声答应“yes,yes,yes”然后顺理成章的啪了。
另外一边,备胎在家里乖巧的替她看娃。
备胎破防把她赶出来,女主火速住回前男友家,又坚决否认两人复合。
说她不接受备胎帮助吧,她接受了人家的车,说她要和前男友分手吧,她嘴上说分手,但和人家啪啪啪…… 她任劳任怨,同事要偷拿客户的东西,她不参与,但同时,她又利用低价优势抢老板订单,还用老板的吸尘器去打扫,并且找老板换滤芯,缺钱了,开始给前男友做饭,开始给好脸色?
离谱的是,她妈妈才刚丢了房子,她就在烦恼,她妈妈是个大麻烦,还是前男友安抚她,会和她一起照顾妈妈。
别人想的都是,会有办法,而她想的是,她是麻烦大麻烦…… 我看全剧最大的麻烦就是女主本尊。
包括她申请大学,她完全可以跟瑞吉娜说一声,可以借一下你的电脑吗,而不是趁别人睡觉偷偷用,别人进来的时候再赶紧伪装。
明知道前男友是共同抚养人,还在没有搞定前男友的情况下,提前申请夏季入学,如果不是前男友临阵发挥工具人属性,助力她完成大女主人设,她这个大学都读不了,还会背负上贷款。
这个性格真的讨厌到,无法通过看演员那张美丽的脸来宽容她…… 看完整部剧,我又不禁反思,或许我的固有认知,觉得主角就该是好的,善的,没有原则性瑕疵的,而现实是人无完人,西方的影视剧更能接受主角的缺点和瑕疵。
还有一点,让我有所思考,具体情节忘记了,大致是女主接到瑞吉娜电话,瑞吉娜提供出一份要女主上门打扫,并帮忙看孩子的工作,这样女主就能让女儿继续在岛上的幼儿园上学。
在我看来,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仅仅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在女主成长道路上,非常小,不足以改变任何路线的小事,语言上鼓励一下就好的那种,前男友却用上了“你做到了!
值得庆祝!
”这样的言辞。
本来是觉得,这也太夸张了,但很快就想到,或许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时候,都只能遇见这样小小的进步,小进步也是进步,也值得庆贺,我们为此发自内心的开心,由此产生自信,用热情和信心推动前行,而不是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完成目标前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你本就应该做到的,甚至会因你进步的速度太慢而遭到负面的评价,在走到目标点之前的一切,都不值得庆贺。
由此,慢慢丧失掉热情。?。
整部剧太压抑太难挨了,直到最后一集才看到了希望,不是想象中的重新出发逆转胜而是无数次绝望挫折后终于获得新生,以及尼克罗宾森怎么现在就开始演酒鬼渣男了我的爱你西蒙滤镜多少是碎了些
NICK!!俺来了/花痴脸。大多数女人最终决定离开前需要七次尝试。这也是为什么女主在第一次离开后会选择又重新回到男主身边。这不是一部爽剧,而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片子。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女主从离开到重蹈覆辙再到恍然大悟。以及女主妈妈的成长。
上山的路漫长曲折,登山很艰辛,但我们会爬上山顶。到时候,我会告诉她,那个M字代表的是‘麦蒂’。这个全新的世界献给她。
生活中最讨厌这样我弱我有理的人群,年轻的时候不好读读书(美国社会中),仗着年轻吃喝玩乐,最后基本的交通法不管,法律意识淡薄,甚至表格也不会填。似乎这些都是理所应当,情节简直是反智主义意淫出来麻痹大众的。另外选角很失败,女主及其母亲过于美丽,身材长相和穷人没有半点关系(美国社会的穷人身材),像是巴黎时装模特们来体验生活,实在无法激起同情。
没钱真的不要生孩子,破碎的灵魂总是能够找到同样破碎的灵魂
一直在想Fiona,平行时空里的她可能过着这样的生活吧/怎么会有这样的父母,好神经病啊,好垃圾啊/一个女人平均要逃离七次才能真的完全离开,她们也在挣扎/谁在标签里加的“喜剧”?!
喜剧的摄影风格缓解了不少压抑情绪
Alex 總是一副讓人禁不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衰樣。
太有达内兄弟的风格了:一旦跌入受害者与白人垃圾的裂缝,作为求助对象的社会服务和家人也会变成没过头顶的水流,让她时而窒息时而被托起。对于社会服务机构的描写尤其出彩,比如被迫到处去问房东是否接受租房基金被拒绝,但如果是国内的话这种情况连这个机会也不会有…想看原著~
奔喜剧看的 结果看了一集压抑死了
说实话蛮一般的。打发时间剧。
最大的槽点是不戴手套做卫生~后半段开始渐入佳境
感觉女主的老妈活得更通透 资深的文艺女 懂得浪漫的精髓 没有玛丽苏的剧情 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反转 更没有血腥与暴力 但是却让人深陷其中 这里的每个人都可爱到无辜!除了女主的老爸 那个外表看上去亲切温和的男人才是心地最冷酷的一个
女主美得过分,进不去角色的气质,演技也比较稚嫩,亲妈带着也不顶事。你看剧名你还以为太阳打西边出来美国主流片商要观照当代底层劳动人民了,实际呈现的效果却更像模特小姐姐体验生活的真人秀。导演和编剧明显关心家庭问题胜过阶层议题,穷人的窘迫和绝望都只是符号化的打擦边,更不要说几乎每一集都有人性和体制的温情转折。另外不得不感慨美国毒品问题之严重,一个人只要稍微表现出异常举动,就会被怀疑磕药。
退却主角光环的fiona也有绝处逢生的权利!
这也算困境里的坚韧吗?同样是垃圾原生家庭,乡下人的悲歌都比这真实。健全的社会保障托底,无处不在的备胎,随时张开怀抱等着回归的前任,女主真的有什么时候是独自打拼的嘛?如果不断糟蹋机会后仍有命运之神眷顾就叫乐观向上的话,那Frank Gallagher都比她励志!真正的坚韧是虽然好像永远逃不出宿命,却一次次尽自己所能往上爬。底层人连自强生活的典型都是靠有钱人的施舍和姣好面容的换取,编剧真是何不食肉糜,优越感爆棚
这个分类也太奇怪了。这哪里是喜剧嘛……我是想看完的,但是女主演技太烂了,看的很难受,美国版angelababy无疑了。看到第五集弃。
绝了 除了女主 其他角色都有血有肉(包括两个家暴老公)
A bit cliché, still she made it, after all of these happened to her, she made it. 但有一个问题一直没解释,why she kept the baby at the first time, doesn’t really make sense if she wanted so much to go to college.
大团圆了属于是 一般来说该类型女主的疯逼嬉皮 boomer 老母总能一语中的 'Having a bunch of doobies all lined up to please you all hours of the day...You don't even have to spread your legs. They just pant around you any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