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的连环双响炮,让达米安·沙泽勒追逐电影梦的故事,慢慢广为人知。
《爱乐之城》的灵感和原著剧本来得最早。
那是2010年的故事,但没有大佬想去理睬一个毛头小伙。
好莱坞的山脚下,你开车随便撞到一个人,他手里可能都拿着一沓剧本。
达米安只能曲线救国,写了一个更加私人的剧本,那就是后来的《爆裂鼓手》。
有人对剧本表示了兴趣。
在当年没有被拍出来的好剧本中,它也榜上有名。
但资方还是无法相信,他能Hold住这一切。
结果,他只能先从拍一支《爆裂鼓手》的短片开始。
未来有一天,包括在奥斯卡一较高下之后,达米安也会成为新版的好莱坞神话。
以这个故事开头,只因达米安身上就有浓烈的梦想色彩。
虽然没像李安那样,需要跨越巨大的障碍,但也称得上一波三折。
把导演的故事放到《爱乐之城》,就不难发现两个心有灵犀也为坚持原则撕破脸的恋人,却会因为梦想的茁壮成长而悄然分开。
又或者观众一开始就搞错了,比起爱情,他们更渴望梦想的开花结果,也就是:成功。
但成功并没有错,不偷不抢不出卖自己不破坏规则。
成功,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好莱坞的神话,当然也是美国梦的一部分。
你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勇气,创意,信念和决心,便能在美国得到更好生活的信仰,以及物质满足和名利双收。
好莱坞更是如此,有时甚至更加赤裸,不问原则。
在两个人爆发的剧烈争吵中,石头姐怒斥高司令怎么不坚持爵士梦想,跑去流行乐舞台上获取满足快感。
她自己却因为看话剧的人太少,心灰意冷滚回老家疗伤。
但在我看来,这只是无疾而终之前的小题大做。
结尾平行世界大杀器之前,石头姐过上了好莱坞明星的奢华生活,但高司令又回到了过去的自己。
没人知道中间到底为什么,其实电影也是没有打算告诉观众,为什么。
只有一句不带情感的转场字幕:五年过后。
在那个会被许多观众错认为是“闪回”的高潮中,《爱乐之城》似乎在告诉观众:错失,遗憾,甚至是谬误,它们都是人生和梦想的一部分。
你可以认为高司令最后做的事情,比他一度所沾沾自喜的来得高级。
你也可以认为,人生海海,两人分开在所难免,石头姐找到她人生想要的。
在完美的爱情和人生版本中,一切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和发展。
在每个需要运气、抉择和调解的关头,命运女神都会在站在我们的电影主人公这边。
可事实是,人生不存在唯一,正确,合理的答案选项。
所以,我们看到高司令和石头姐,好像完成了一次角色位置的互换。
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调整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舞步。
许多人的困惑在于,如果实现彼此的梦想,逾越于爱情之上,结果打动观众的又是作为完美梦想,不曾实现的另一个平行世界的爱情本身。
这听起来有点悖论,却好像成为了这部电影买定离手的赌注筹码。
争论爱情与梦想谁更重要之前,人们应该意识到,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爱情这回事,而只有合适的两个人,或者,追逐完美爱情这回事。
正如《千年女优》总结的那句台词:再怎么说,我真正爱的是追逐他的旅程。
梦想是自我实现,梦想也包含了梦想之上的东西。
正如人们调侃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高司令怒斥石头姐的理由就在于此。
那实现了以后,梦想就不存在或者破灭了,还是说,梦想一直作为特定,具体,有指标的梦想而存在。
一大堆名人传记告诉我们,实现梦想,通往也会伴随着一个糟心过程:某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你变成自己曾经所讨厌的那种人。
可是这也不代表,人就不应该去追求梦想。
恰是自我怀疑与持续否定——不断修正,调整,推翻重来的人生梦想这码事,引导人类作为一种文明生物,去保留那些真与善,去追求更美好与崇高的艺术,影响后来者,接收更多人的顶礼膜拜。
因此在我看来,《爱乐之城》固然有对歌舞片和老电影的诸多直接致敬,甚至于对爵士乐的即兴表演讨论,包括结尾的A ONE AND A TWO,都会让我奇妙地调频到杨德昌的《一一》频道,东方人的初恋婚姻生老病死,小孩子老情人。
再浓烈的爱情色彩,那也不过是漫步人生路的一段乐章。
无论歌舞与音乐,它们本就是滋生于洛杉矶(LA、好莱坞)和电影世界的美妙异想,歌舞片这个类型,本来就有“跳出我天地”的形式条框。
所以,《爱乐之城》打动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会再相见”,而不是再见时候请拥抱我,再见时我们到底变成了什么模样。
参见:知否世事常变,电影原是永恒让我们在电影里相见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昨天晚上去二刷,忍住了没有像第一次到最后哭的泣不成声,但是依旧感觉身体内每个细胞都被激活,晚上回家后久久不能入睡。
太多感悟,大家都看到的好和精彩就不赘述了,说几个自己很喜欢的小细节。
(严重剧透)1.
这是Mia从party筋疲力尽的退场后发现车被拖走后在街上疲惫的走着。
随着Mia沿着这条背景是涂鸦墙的路向前(右)走,镜头也在不断向前(里)扩大,从一开始的多半身,慢慢拉近到半身,在慢慢拉近至整个脸部特写,这种横向和纵向同时的双重移动,让你的注意力一点点的聚焦到Mia的身上,仿佛一点点的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切的感受到了她当时心里的那种无助,失落,迷茫,难过,也就是这个时候主题曲Mia & Sebastian’s Theme 第一次响起,那种安静里带着一丝丝落寞,平静里藏着一点点忧伤的曲调吸引着Mia推开了门。
Update: 三刷更新,Mia进门之后,有一个对涂鸦墙的全景。
很喜欢,仿佛是对刚刚整个心理进程的总结,也代表门外门内的分割。
预示着故事即将开始。
2.
这是Mia和Sebastian第一次趁着工作休息时间约着出来散步。
两个人走到这个片场外面的时候,这两个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个镜头是场外面的两个人,背光,阴影,几乎看不清脸,仿佛道出了两人都还是默默无闻的追梦最底层无人关注的形象;与之对比,第二个镜头是场内的缤纷多彩,绚烂夺目;两人痴痴的望着里面,那么近又那么远。
3.
两个人听完jazz越好看电影之后分开的画面,都开始有点点依依不舍。
道别之后两人向左右两个方向走去,最最喜欢的是,当两个人走的接近于镜头边缘的时候,交错的Mia先回了头,然后Sebastian在Mia转回去之后也回了头。
两个人回头是站的位置,回头的时间,停留的长短都恰到好处,让这种交错的遗憾都完美的让你觉得胜过两人回头对视上千百倍。
4.
Planetarium这段真是美醉了。
一个喜欢的细节是最开始两人跳舞在镜头右侧旋转和摆钟在镜头左侧旋转的交相辉映。
还有一个喜欢的细节是男主拿手帕擦把手显绅士的俏皮和后来手帕起飞发现magic的呼应,不尴尬,还点缀的刚刚好。
5.
这是两人在一起后summer恋爱时光的快节奏画面的一个。
就是很喜欢这个仰拍角度,层层的座椅,和车内车外的光影对比。
有一种恋爱时我的整个眼里除了你谁都看不见的甜蜜,有一种恋爱时我的世界除了你谁都不重要的幸福。
6.
当Sebastian乐队巡演越来愈忙,逐渐忽略Mia的时候,当Mia可怜巴巴的给Sebastian电话留言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电影进入了两人追求事业成功步伐不一致不欢而散的俗套,但是一场surprise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解救了你。
Mia看到惊喜面部表情的丰富变化不想过多的再表扬。
喜欢这场戏,因为矛盾冲突吵架的每一句都在点子上,两个人吵架都是有着节奏的,知道Sebastian最后说出了那句最伤人的“你就是想让我什么也不是才让你感觉自我良好”,彻底trigger了无法挽回的爆发。
然后马上报警器响起,一是打破了沉默,推着剧情发展,二是预示着两人的恋爱关系鸣响了警笛。
Sebastian去开烤箱,镜头顺延从厨房引向餐桌,Mia伤心起身,决绝出门,然后镜头从门又绕回厨房,看见Sebastian拿出了烤糊的蛋糕(厨房-餐桌-门-厨房,整个转了一个完整的圈,空间感丰满且人物感情交替更迭,且最后道出蛋糕烤糊的结果,更是突出的彰显了原本惊喜的好意和最后的不欢而散)7.
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例如电影里面两个人开车多数都是向右,仿佛是追梦的勇敢之路。
Mia在演出失败之后对Sebastian说她要回home home,然后是Mia在夕阳下开车回家,这个时候她是向左开的,仿佛是慢慢蜷缩了自己。
8.
Mia很多场audition,无论是衬衫还是夹克,都是穿的很锋利,突出了她求胜的心态,唯有最后一场她穿了淡蓝色的茸茸毛衣,整个人很温和温婉恬静,也表现出她逐渐看开,放松,成熟的心态。
9.
最后这一段的Epilogue重走过一生的这段有多美好不想赘述。
只想说这段长达7:38的音乐是整部影片里所有音乐的集合。
包含了开场的 another day of sun,还有经典的city of star。
整个音乐跌宕起伏,悲伤-》欢乐-》紧张-》轻快-》振奋-》祥和-》温柔-》甜蜜-》安静-》喷涌-》温暖-》安心-》平静-》忧伤-》心碎-》碎到窒息流泪。
The song has a great buildup to a terrific ending. 就如同电影一样。
画面都美好的不得了,其中这个剪影觉得简直美爆了。
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参透了面试官的认真,Mia的动情和Sebastian的紧张和关心。
无需多言语,画面就讲述了太多。
10.
说到最后,说说我喜欢的这么多细节中最最最最喜欢的两个。
第一个:当Sebastian看到Mia之后,说了那个“Welcome to SEB'S”之后坐到钢琴旁边,一直到他开始弹琴,这中间有一段很长很长的沉默,Sebastian的内心的复杂情绪,对Mia的想念,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看着她身边早已有人相伴的酸涩,对重逢的欣慰,对我们都坚持了梦想的但是却没能一起坚持的幸福和遗憾,那段很长很长的沉默却长的恰到好处,感觉少一秒都不能这么淋漓尽致的体验所有这些一切奔涌的情感的交织,感觉多一秒就会太满会破坏了这种意境。
在你觉得心已经到嗓子眼快要窒息的时候,熟悉的甜蜜且悲伤的钢琴声响起。
第二个:这段音乐的最后,当我们从梦幻走回现实,当镜头又退回到舞台上的Sebastian,当钢琴声又逐渐变慢,那种复杂情绪的纠结又再一次将你吞噬。
但我想说的都不是这些。
我想说的是,最后的最后,Sebastian其实是有一个音符没有弹完的。
第一次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我反复听着段听了好多遍,就发现少一个音,我一开始以为是原声带录的失误,作为一个强迫症,每次听到最后都很难受,感觉少了点什么。
直到昨晚去二刷,才发现电影里面,就是没有弹最后一个音。
那个时候我才明白,这就是最细节的表达。
或者你可以理解为Sebastian到最后已难过的谈不下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Sebastian根本不想把它弹完,就仿佛心里还执着的觉得我们之间还有些什么故事没有结束,他舍不得把它弹完。
在众人都以为弹完了鼓掌的时候,我相信Mia是能都懂得Sebastian的这种用意的。
最后的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感受,这部片子已经成为我的最爱,没有之一了。
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看到一半的时候,感觉脸僵了,才意识到从开场就一直不由自主下意识的在微笑。
好多次热血沸腾,禁不住的想怎么可以拍的这么好,这么这么多的细节。
镜头、色彩、音乐、舞蹈、节奏。
满足了我对电影的所有期待和幻想。
希望能去三刷。
相信还会有新的惊喜发现。
努力努力努力的想记住每一个画面。
最后的最后,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在四十五岁之前找到一个对的人一起学习、练习、表演电影里面男女主所有的舞蹈。
歌舞片已经不像它们在上世纪30至60年代那样普遍了,虽然每隔一两年我们还是能看到几部,但这些屈指可数的歌舞片大都在原地踏步,已无法恢复鼎盛时期的天真与烂漫。
此番《爱乐之城》能够脱颖而出,正是由于它返璞归真地采用好莱坞传统歌舞片的形式及法国导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歌舞片的技法,去讲述一场通俗化的爱情故事。
从服装、歌曲到编舞都在创造一种怀旧的基调,使人怀念旧时的歌舞片。
不过它依然现代感十足,以免疏远当代观众。
对于歌舞片的探索精神也延伸至故事层面,就像《艺术家》(The Artist,2011)的默片形式,《爱乐之城》是用歌舞片的子类型(包括:传统的米高梅歌舞片、华纳歌舞片、大爵士及当代的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各段落相映成趣,有传承,又能带出类型演变,拥有历史底蕴的积淀。
它们同时又能服务于爱情主题,做到内外兼修。
导演达米安·沙泽勒深深知道如何保有过去的风格,还要朝前看。
男主角塞巴正是这样一种怀念过去好时光的乐迷,与当代那些杰出的音乐家相比,他陷入了一个尴尬处境——沉迷于对传统爵士之中,无法自拔。
片中组建乐队的塞巴同学(约翰·传奇 饰)对他说的那番话一语道破:“我知道,这不一样(指当代乐队),但你说你要拯救爵士,如果没人听,还怎么拯救?
因为你这样的人,所以爵士才在消亡。
你在灯塔咖啡屋对着90岁的老人表演,孩子们在哪里?
年轻人在哪里?
你执迷于肯尼·克拉克和塞隆尼斯·蒙克,这些人是革新者,如果你固守传统,怎么能成革新者?
你抱着过去不放,但爵士讲的是未来。
”这是话中有话,影片也在借爵士乐去诉说歌舞片的未来。
当代歌舞片不该默守陈规,应当在维系传统的同时去革新,使人呼吸新鲜空气,带来希望与荣耀,才能拥有闪烁、活泼的生命力,这才是它们曾经深受欢迎的原因。
相较于其他类型,歌舞片可能是最喜欢谈情说爱的,不同的是角色们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
歌舞片也最仰仗公式化的创作套路,因此常被批评“幼稚可笑”。
这种看法,显然错失了用歌舞展现故事的魅力。
歌舞片难就难在控制故事与歌舞(音乐)的均衡,《爱乐之城》成功把歌舞融入故事,推动故事,替代对白。
不过在当今,能唱会跳又会演的明星几乎为零,高司令和石头姐都是非职业舞蹈演员,所以只能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
好在导演懂得用画面扬长避短,效果看起来仍然非常好了。
尽管不少技巧在前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和《爆裂鼓手》中也见过,但此番效果和语境已然不同。
当然,洛杉矶的城市载体也很突出。
剧作上,用四季比喻爱情、事业的不同阶段,探讨个人对它们的妥协与坚持,以及它们的无法两全。
两人其实是用爱情为彼此的事业(梦想)树立了信心。
用悲剧收场,避免了传统歌舞片对于大团圆爱情的天真描绘,那只存在于童话中。
最后幻想的大团圆结局是一面镜子,从现实抽离又关照着现实。
用歌舞表现幻想、造梦是歌舞片惯用伎俩,可以弥补遗憾,道出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加深音乐的治愈能量。
自古歌舞片就喜欢幻想奇景,因为多数时候,它们都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
说到底,歌舞片的柔情梦幻与现实世界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为什么歌舞片在60年代后期由街头巷尾走向高山草原,由矿场学校走向歌楼舞厅,部部大场面的自然主义歌舞片应运而生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
因为触及真实,便会把它原来的浪漫本性毁灭殆尽。
所以现在我们在很多动画片中,并不觉得它们突兀的原因,如《冰雪奇缘》《海洋奇缘》《了不起的菲丽西》等。
我们都知道,《艺术家》并不能为默片带来复兴,《爱乐之城》当然也无法对歌舞片带来革命,它有的一种情怀。
简单、纯粹,每个节拍(场)、每个鼓点(幕)都能敲中听者(观众)的心。
让人进入一个美妙世界,忘却现实的种种,我想这就足够了。
当然,《爱乐之城》更是一场精心为歌舞片爱好者设计的迷影电影,编导还把自己对于爵士乐的一点小趣味也藏在其中,玩的不亦乐乎。
影片在模仿前人的姿态时,还能延续其精神,迷影、复古又革新。
下面回到我的常规套路中来,展开说一下藏在片中的陈年老梗。
我已经在脑(掉)洞(影)联(袋)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然而(不止本片)很多都得到了导演本人的承认。
ps:我给桃姐的时候是82个梗,晚上梦游时又补充了7个,剩下一个留着你们补充吧,最好给我强有力的论证。
1.
《爱乐之城》中的“西尼玛斯科普”
《圣袍千秋》中的“西尼玛斯科普”首先,《爱乐之城》采用了古老的西尼玛斯科普式宽银幕立体声电影(Cinemascope),这是20世纪福斯于1953年推出的银幕系统,银幕比例是2.55:1,电影《圣袍千秋》(The Robe)由此成为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后来各大公司对于宽银幕的竞争激烈(此处省略一万字),使得《谍报飞龙2》(In Like Flint,1967)成为最后一部西尼玛斯科普影片。
算起来,《爱乐之城》还是时隔50年之后的回归。
“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最后一部米高梅歌舞片《玻璃丝袜》(Silk Stockings,1957)有一首歌就调侃过:“这个时代想让观众进电影院光有明星已经不够了,还要有Technicolor、Cinemascope和立体声。
”《爱乐之城》用的是超35毫米胶片,配合潘纳维新 (Panavision)两倍压缩比变形镜头(左右略裁)仿2.55:1画幅。
所以我们在片头看到的是“Presented in Cinemascope”而不是“A Cinemascope production”。
开头的黑白+4:3“顶峰娱乐”的厂标结束后,画幅慢慢拓展成色彩斑斓的西尼玛斯科普式宽银幕,已传达了它的复古定位(国内院线版在“顶峰娱乐”之后还加入了香港某公司的厂标,实际上破坏了黑白4:3的过渡)。
2.3.
《纽约,纽约》影片纵向比较的参照对象是《艺术家》,理由上文已说明;横向比较是马丁·斯科塞斯的歌舞片《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1977),那部片男女主角的身份是爵士乐手和歌手,同《爱乐之城》中爵士钢琴家、演员相似,同样围绕他们的爱恨交缠与人生困惑展开。
其实,无论是百老汇音乐剧还是好莱坞歌舞片,都喜欢让主角在爱与工作中找寻幸福,两个目标交织在一起更是驱动剧情的动力。
两部影片的共性还有很多,稍后再续。
4.9.
《爱乐之城》
《柳媚花娇》
《名扬四海》开篇那场一镜到底的洛杉矶交通阻塞,据导演本人证实,是从戈达尔的《周末》(Weekend,1967)、费里尼的《八部半》(8½,1963)片头和乔·舒马赫的《城市英雄》(Falling Down,1993)片头找寻的灵感。
但是人们纷纷下车起舞歌唱,是在呼应雅克·德米歌舞片《柳媚花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1967)的开场部分,让歌舞场面具有临场感。
这场戏也与德米的另一部歌舞片《瑟堡的雨伞》(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一样,所有对白都是唱出来的,好像他们生来就用歌声表达一样。
仔细看能发现,这场戏的歌曲应该均为幕后配唱,这也是遵循《瑟堡的雨伞》的特点,演员不会唱歌,由幕后配唱。
整场戏一镜到底(由三个镜头后期拼接而成)调度酣畅淋漓,充满活力。
雅克·德米歌舞片就是将场景置于实景中,轻快、时尚、朝气蓬勃。
当然,包括如嘉年华般的街舞、体操的融合,包括人们在车顶起舞,是借鉴了艾伦·帕克的歌舞片《名扬四海》(Fame,1980)。
《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导演一直都是雅克·德米的死忠,在其处女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开场,就能看到《瑟堡的雨伞》的印记。
《爱乐之城》顺便说,米娅挡住了塞巴的去路,结下一个小小的梁子是典型的好莱坞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的开场套路,引出冤家男女的相遇方式。
不少歌舞片也喜欢采取这种出场,比如《我爱马文》(I Love Melvin,1953)等。
10.
英格丽·褒曼是贯穿米娅灵魂的人物,米娅的卧室床边挂有一幅巨大的英格丽·褒曼海报,后被撤下。
在导演2013年完成的原始剧本中,其实有更多关于褒曼的故事:① 米娅公寓的海报对应结尾结婚之后新家的海报(正片中新家并未再出现);② 米娅和塞巴聊天时有详细讲过《美人计》中被褒曼表演打动的细节(正片只提到了她的姑妈小时候带她去看过很多老电影,其中包括《卡萨布兰卡》和《美人计》);③ 褒曼在DOS的第一次试镜,米娅给这个试镜做了旁白。
④ 播放《美人计》那段经典吻戏时,米娅念褒曼的台词与银幕上的男主角加里·格兰特互动。
结尾米娅还说了一句:“Here I am crying for a dead actress I never even knew. That’s L.A.”尽管正片中已经看不出褒曼这条线,但涉及她的点还是散落于各处。
11.
《爱乐之城》
《卡萨布兰卡》除去《纽约,纽约》,另一大致敬影片是《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这是导演有意为之的。
它虽不是歌舞片,主轴却有共通之处。
对白约有两次提到《卡萨布兰卡》,当米娅向塞巴介绍华纳片场时,指着咖啡馆外的窗户说那儿曾是褒曼和鲍嘉拍《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的场景。
仔细看,还能看到窗下一家名为“Parapluies”的店铺(法文“雨伞”的意思),这里一定是导演有意为之,因为这又是一处小小的对《瑟堡的雨伞》的致敬,《瑟》片名也有“Parapluies”的单词,女主角家也是经营一家伞店。
《爱乐之城》
《卡萨布兰卡》《爱乐之城》最后20分钟充满深深的惆怅与遗憾,已经成家的米娅和丈夫偶然走进塞巴开的爵士俱乐部,他们各自实现了梦想,却与他们的爱情失之交臂。
当两人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正是《卡萨布兰卡》情节的再现。
“全世界有这么多城市,城市里有这么多酒吧(俱乐部),可她却偏偏来到了我这儿。
”《卡萨布兰卡》中是里克夜总会,里克不得不对他的命运做出一次抉择;《爱乐之城》是塞巴爵士俱乐部,也通过臆想的方式做出了命运的另一版结局,它从现实抽离却又关照着现实,是一面镜子,映出梦想与爱情、现实与童话的落差。
12.
《瑟堡的雨伞》最后一幕的错过与遗憾,也令人想起《瑟堡的雨伞》的凄美结局——多年后,已嫁做人妇的女主角在加油站见到同样已婚的男主角,但他们只能相视以对,默默离开。
13.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中的葛瑞菲斯天文馆塞巴和米娅的约会电影是《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后来米娅提议去葛瑞菲斯天文馆,不只因为可以在馆内看到“繁星”(呼应主题曲〈繁星之城〉),更因为那是《无因的反叛》高潮戏的发生地。
在影院看电影那场戏,刚好演到《无因的反叛》天文馆一幕。
14.《匪帮传奇》删减片段_腾讯视频石头姐和高司令之前拍《匪帮传奇》(Gangster Squad,2013)时,也有在葛瑞菲斯天文台拍过一段感情戏,不过最终成片被删掉了,可以在蓝光碟的删除片段里找到。
对比看来,颇有前世今生的感觉。
15.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男女主角都穿过红夹克,红夹克也是《无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的经典行头。
迪恩在片中演一个反叛青年,那件红夹克可以说是年轻、反叛的象征。
影片似乎有意把英格丽·褒曼视作米娅的精神符号,把詹姆斯·迪恩视作塞巴对于老电影的一种精神符号。
在《爱乐之城》开始,米娅经过好莱坞大道旁的《You Are the Star》壁画时,里面也有一个穿红夹克的詹姆斯·迪恩。
16.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繁星"在《无因的反叛》中的天文馆中也有出现17.
《爱乐之城》
《百老汇旋律1940'》在星空共舞的设计灵感出自《百老汇旋律1940'》(Broadway Melody of 1940,1940)中弗雷德·阿斯泰尔与埃利诺·鲍威尔共舞的场面。
百老汇舞台的美术置景仿若星空, 两人轻盈无瑕的舞姿更是置身星空。
18.
《曼哈顿》另外,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和摄影指导莱纳斯·桑德格伦(Linus Sandgren)都是伍迪·艾伦的粉丝(我甚至有理由怀疑导演可能也是单簧管手伍迪·艾伦的乐迷),这部电影你能看到很多深受《曼哈顿》(Manhattan,1979)影响的桥段。
包括两部片对于城市和爱情的描绘,让人感觉鲜活无比。
《曼哈顿》有一场戏就是伍迪·艾伦和戴安·基顿为了避雨躲进一个天文馆,有场对话戏也是在星空的背景前展开。
19.
《爱乐之城》
《曼哈顿》“冬天”之前那一幕,两人气定神闲坐在格里芬公园的长椅上,发现从未停下来欣赏过白天的景色,这又是一处致敬伍迪·艾伦《曼哈顿》的镜头,那里面伍迪也说从未真正欣赏过这里的风景。
20.
《爱乐之城》
《人人都说我爱你》再说飞天戏,伍迪·艾伦的歌舞片《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中也有歌蒂·韩腾空飞舞的镜头,不过两部片的最大共同点,恐怕还是用四季来代表叙事篇章了,只不过《人》没有明确用四季的标题来区别,但《瑟堡的雨伞》是分标题讲故事的。
21.
《爱乐之城》
《红磨坊》云层之上牵手共舞的场面可参考的对象是巴兹·鲁赫曼的音乐、歌舞片《红磨坊》(Moulin Rouge!,2001)。
22.
《爱乐之城》
《睡美人》星空中的翩翩双人舞是迪士尼动画片《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的再现。
23.
《爱乐之城》
《雨中曲》米娅和赛巴踱步到山上时,赛巴抓着灯柱开嗓无疑是《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中金·凯利唱着《Sing'in the Rain》在雨中绕着路灯起舞的画面,就差手里拿把伞了。
《我爱马文》《雨中曲》两年后,另一位主角唐纳德·奥康纳在歌舞片《我爱马文》又照搬了这个动作。
《爱乐之城》里的好多路灯…路灯是好莱坞歌舞片的常见元素,即便进入60年代,由舞台走向了真实世界,路灯依然是经久不衰的布景、道具,无论是60年代的《电话皇后》(Bells Are Ringing)还是70年代的《纽约,纽约》。
24.29.
《爱乐之城》
《礼帽》
《篷车队》《爱乐之城》山上的双人舞明显致敬了米高梅“舞后”和“舞王”——金姐·罗杰斯与弗雷德·阿斯泰尔,(费里尼的《舞国》(Ginger e Fred,1986)就是以他们俩为原型拍摄的),在导演的原始剧本中也是这么描述的:“dissolving into a Fred-and-Ginger-style dance”。
金姐和弗雷德是统御30年代的歌舞搭档,他们从1933至1939年间,合作九次,十年后又又一次。
他们主演的歌舞片,从剧情、歌曲到视觉韵律,完全随二人悠然自在的银幕人格达成。
《爱乐之城》这场舞遵循两人舞蹈场面的特点,用一镜到底的长镜,任由摄影机单纯跟随舞步,甚少使用面部特写,以便完整保留流畅的肢体动作。
不过由于高司令和石头姐舞蹈功底不高,所以只好用慢舞呈现。
真正比较起来,金姐与弗雷德主演的《礼帽》(Top Hat,1937)是与之最接近的,其一,他们在中跳完这支舞后,才“化解”了之前结下的“小梁子”;其二,这场舞曾被雷声打断了一小下,而《爱乐之城》最后是被手机铃声打断。
公园和路灯的主场景又如《蓬车队》(The Band Wagon,1953)里的复刻,这两部老片梗也是得到导演本人承认的。
那个经典表情“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就是出自《蓬车队》。
《爱乐之城》/《黄金梦》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伦巴》高司令和石头姐在海报上这个动作,颇像《黄金梦》(You'll Never Get Rich,1941)中弗雷德·阿斯泰尔和丽塔·海华斯的剧照(注意,是剧照,与正片有所出入)。
至于米娅的黄裙能在百老汇歌舞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和法国歌舞片《伦巴》(Rumba,2008)觅得踪迹。
在此特别介绍《伦巴》主创合作的所有影片《仙女》、《伦巴》、《爱上冰山的女人》,都是非常棒的带有歌舞色彩的喜剧。
《爱乐之城》
《伴我婆娑》米娅和塞巴坐在长凳上的舞步,比较接近的是金姐与弗雷德在《伴我婆娑》(Shall We Dance,1937)中经典旱冰舞的前奏小热身。
30.
《爱乐之城》
《伴我婆娑》弗雷德·阿斯泰尔被誉为“舞王”,你能在《爱乐之城》中找到他多部作品的影子,帽子和拐杖(或棍子)是弗雷德的经典道具。
塞巴在码头拾起一顶帽子,归还前用了几个简单的动作,这正是弗雷德帽子舞的入门级。
帽子是弗雷德的符号,并没有明确的电影指涉。
31.32.
米娅的女室友段落,如《油脂》(Grease,1978)+《巴黎之恋》(Les Girls,1957)中的女室友段落。
33.37.
《爱乐之城》
《西区故事》米娅和室友们共舞,她用窗帘围在身上做出一个女神打扮,60年代经典歌舞片《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里的娜塔莉·伍德也用一条绸布裹在身上,扮演女神。
《爱乐之城》
《花鼓歌》其中一名女室友的扇子舞来自《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1961),这是好莱坞屈指可数的以中国人为题材的歌舞片,片中除展现南方的花鼓歌之外,还有扇子舞。
实际上,片中只出现了黄白相间的折扇,蓝色这把只存在于海报封面。
广告画《伞下的狂欢》远处餐厅位置的黄色海报并非《雨中曲》的某款海报,它是广告绘画之父卡皮耶洛(Leonetto Cappiello)的广告画《伞下的狂欢》(Parapluie Revel),比《雨中曲》还要早。
值得注意的是,法语"Parapluie"这个单词再度出现。
《爱乐之城》
《生命的旋律》米娅和室友在大街上翩翩起舞,对应的是60至70年代的歌舞片大拿鲍勃·福斯的《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1969)中天台那场戏。
《爱乐之城》这场戏的优势在于色块的运用明亮饱满,编舞具有冲击力,且不失俏皮活泼。
不过鲍勃·福斯对于《爱乐之城》并没多少影响,他的歌舞片多是将歌舞与故事分离,除了《生命的旋律》,他也并不擅长用色。
鲜艳着装是雅克·德米歌舞片的特点,他以各种鲜艳的颜色去妆点角色,单从颜色就已经做到赏心悦目。
《爱乐之城》
《纽约,纽约》威廉·克莱因在纪录片《百老汇之光》(Broadway by Light,1958)里拍摄的夜色中的霓虹灯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多老电影在表现舞林酒池、声色犬马的场面时,也喜欢用这种霓虹灯的色彩与角色的行为进行叠化,这是一种惯用手法,老马的《纽约,纽约》里也有这种镜头。
之前有国外网友剪的视频里指出这里对应的是《雨中曲》,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38.41.
《爱乐之城》
《甜姐儿》米娅那条黑色紧身长筒裤+白袜+黑鞋的造型,是《甜姐儿》(Funny Face,1957)中奥黛丽·赫本的经典款式。
《爱乐之城》
《一个明星的诞生》米娅在独幕剧中穿的黑西装联想起《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1954)中朱迪·加兰演出歌舞剧时的那身。
话说朱迪·加兰的女儿丽莎·明奈利也是鲍勃·福斯超级无敌牛逼歌舞片《歌厅》(Cabaret,1972)的女主角,石头姐可是演过百老汇版本的《歌厅》。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塞巴在片头、片尾两次身着咖啡色西装,应当还是参考了《瑟堡的雨伞》中男主角在中后段的那身服装。
咖啡色也符合塞巴这个“怀旧人士”的象征。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米娅与塞巴有次夜晚散步,穿了件粉长裙,也借鉴自《瑟堡的雨伞》中女主角的长裙,尽管款式不同,但颜色和领口设计却极为统一,且同样出现了相似的构图和走位。
42.
米娅与塞巴相爱后的第一场戏,她在写自己的独幕剧,剧中角色叫吉娜维芙(Geneviève),此名正是《瑟堡的雨伞》里女主角的名字。
感谢@汽车大师 告知,一度以为这是写信……43.
塞巴在餐厅里演奏的音乐是耳熟能详的圣诞应景歌"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和"Deck The Halls",在导演的原始剧本中写的曲目是《银色圣诞》(White Christmas),出自老一辈美国观众都曾看过的经典同名圣诞电影的主题曲。
不过现在正片中用的两首更能俘获年轻观众,也更有喜感。
银色圣诞 (1954)7.71954 / 美国 / 喜剧 爱情 歌舞 / 迈克尔·柯蒂兹 / 平·克劳斯贝 丹尼·凯耶这家餐厅是在WB studio lot附近的Smoke House拍的,历史悠久,和好莱坞的联系也很深。
大本的《逃离德黑兰》(Argo,2012)也有在这儿取景。
44.
《爱乐之城》
《葛伦·米勒传》塞巴带米娅去听爵士乐那场戏,是向上世纪50年代的大爵士电影致敬,尤其像极了《葛伦·米勒传》(The Glenn Miller Story,1954)中摇摆爵士大师葛伦·米勒带妻子去听路易.阿姆斯壮(由本人亲自扮演)的音乐一幕。
《爱乐之城》这场戏与之后的演唱会(炫目的灯光、躁动的观众)一幕戏形成对比,同时带出音乐类型片的演变(也就是现在的演唱会纪录片),暗示爵士乐时代的一去不复返,更加阐明了约翰·传奇那番话的精髓:固守传统,怎么能成革新者?
(想来我这种“老片痴影患者”也是如此吧……)
《爱乐之城》另外,60至80年代带有清新活力的音乐片(披头士、猫王的音乐电影和之后的乐队电影,导演初始剧本中描绘的是80年代风格)在片中也有出现(上图一幕),他们用流行歌曲丰富文化内容,为一成不变的歌舞片带来一股新风,对于音乐电影的革命也是标新立异的。
45.
《爱乐之城》
《蔑视》很多影片都有通过背景墙的色彩变化来表现人物,金·凯利在歌舞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也用过,戈达尔在《蔑视》(Le mépris,1963)中的使用保持了动作的连贯性。
46.
《爱乐之城》
《迷魂记》塞巴家的夜戏几乎都是全绿色的室内戏,包括两人的第一次情感转折戏,是通过霓虹灯透过窗帘来营造效果。
这显然是从希区柯克的《迷魂记》(Vertigo,1958)那里学来的,《迷魂记》中的酒店外拥有巨大的绿色霓虹灯,透过细孔窗帘映射在朱迪的房间中,使整个房间弥漫绿光。
最经典的一场戏,当更衣后的朱迪走出浴室,视觉上感觉她变成了玛德琳,沐浴在朦胧的绿光下,如梦幻柔软的回忆,而史考特也在此时退出他的浪漫幻想进入现实。
在《爱乐之城》中,绿色霓虹灯也突出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托朋友专门向导演进行了求证,导演的解答是:对,对,绿色的霓虹灯光从背景打过来。
那其实是一个临时的主意,Lina,我们的摄影师想要这样一个致敬的镜头。
这也说明就算在那样一个情感上非常现实的场景,你也想要一点点魔术,一点点老派好莱坞,整部电影的各个方面,都是这个来一点,那个来一些,保持一个混搭的状态。
)47.54.
《爱乐之城》
《迷魂记》《迷魂记》中的旋转多圈接吻镜头已经影响了不少影片,《爱乐之城》臆想部分的的开始段落也使用了该手法,只不过它的转速要比《迷魂记》快许多。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臆想段落中的红色舞厅是参考自《瑟堡的雨伞》中的舞厅,这里是水手流连的地方,注意左边那根柱子也得到了保留。
《爱乐之城》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通过小号转变的半圆黑洞,是参考自《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的塞纳河畔的场景,半圆黑洞即桥洞。
《爱乐之城》
《红气球》臆想部分的歌舞串联,出现了法国片《红气球》(Le Ballon Rouge,1956)中手持红气球的男孩身影。
它并不是歌舞片,可能只是导演的个人喜好,不过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发现一个红气球,它仿佛有生命,在它的带领下,男孩走过巴黎的大街小巷。
影片充满超现实的风格,让人联想到保罗·克利以及杰昂· 米罗等画家的作品。
所以放在《爱乐之城》臆想段落中,同时搭配艺术布景和巴黎的背景。
这场戏还有一位水手形象,水手可是歌舞片的常见角色,无论是弗雷德·阿斯泰尔(《海上恋舞》(Follow the Fleet,1936))、金·凯利(《起锚》(Anchors Aweigh,1945)、《锦城春色》(On the Town,1949))还是雅克·德米(《柳媚花娇》)歌舞片或多或少都有水手的形象。
《爱乐之城》
《甜姐儿》《甜姐儿》(Funny Face,1957)中奥黛丽·赫本在凯旋门前的七彩气球也有出现。
在形式方面颇有风格,服装以及摄影上鲜艳的色彩运用令人印象深刻。
《爱乐之城》
《雨中曲》后台入口这个洁白空旷的大舞台,是《雨中曲》中两个元素的结合。
这场戏的舞台是典型的米高梅歌舞片的场景,并没有明确的电影指涉。
值得一提的是,该场景在男女主角之前参观华纳片厂6号棚时已有出现(包括路灯、地球仪),所以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而梦又是来源于现实。
55.57.
《爱乐之城》
《1933淘金女郎》剪影效果重现了试镜一段,这是舞蹈指导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在《1933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 1933,1933)中的独特烙印。
之前曾介绍过巴斯比(可跳转至:请您欣赏:肉山人海万花筒),他除了具有用摄影机运镜把团体表演转化成部队操练的本事外,最厉害的就是能将极具创意的摄影技巧融入舞蹈形式中。
而男女主角的剪影最后相拥的镜头出自《广告员》(The Hucksters,1947)中盖博和寇尔的剧照(正片中并无)。
另外,前两年有新闻说,高司令要拍巴斯比.伯克利的传记片,也算个有趣的巧合了。
《广告员》剧照
《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实际上,达米安·沙泽勒在导演处女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中就有用过侧面剪影的拍法。
58.59.
《爱乐之城》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的芭蕾舞蹈部分,剪辑转场用的都是舞蹈姿势(最出名的可能是复刻罗特列克的画作《Chocolat Dancing in the Irish American Bar》那段),而《爱乐之城》里则用到了很多次乐器(钢琴海报,演奏中的小号等)来做剪辑转场。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整个歌舞串场更是从《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结尾长达17分钟金·凯利的臆想中得来的,随着印象派布景的变换,加上不同的舞法与形式,令人目不暇接。
两部片同样营造出巴黎的气氛。
只不过《爱乐之城》的臆想片段里埋有很多老好莱坞歌舞片的影子。
幻想其实也是歌舞片经常使用的手段,文森特·明奈利是用歌舞场景展现角色幻想和情绪的高手,《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以前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是《风流海盗》(The Pirate,1948)里对朱迪·嘉兰演的女主被传奇海盗的故事吸引,从而春心萌动的部分(其实就是艺术的表达女主角的性幻想)。
此外,巴斯比·伯克利在《1935年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 1935,1935)》中的"Lullaby of Broadway"部分也是典型的用歌舞段落表现梦境,而且还是个非常残酷的梦境结局。
其他场景性内容:60.73.
《爱乐之城》
《柳媚花娇》米娅所在的咖啡馆似乎也参考了《柳媚花娇》中的小馆。
《爱乐之城》
咖啡馆里的三张黑白照分别是:好莱坞女星拉娜·特纳、电影《好莱坞巡游》(Hollywood on Parade,1932)剧照:平·克劳斯贝和玛丽·碧克馥、好莱坞女星丽塔·海华丝。
《爱乐之城》
《人人都说我爱你》用墙上的海报来做迷影,在很多影片中都出现过。
《人人都说我爱你》中德鲁·巴里摩尔的房间中也出现过很多歌舞剧的海报。
米娅房间的墙上还贴有《金发女吸血鬼》(The Blonde Vampire,1922)、《勇气》(The Dove,1927)、《野百合》(Lilies of the Field,1930)、《黑猫》(The Black Cat,1934)的和《百老汇的淘金者》(Gold Diggers of Broadway,1929)海报,客厅还有《绣巾蒙面盗》(The Killers,1946)的海报,奇怪的是这些影片都不是歌舞主题。
《爱乐之城》亚里托影院门口张贴的海报则有两张《无因的反叛》、《无线电巡逻》(Radio Patrol,1937)和《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32)。
以及词汇方面的:74.
《爱乐之城》影片中使用的语言和词汇也很旧式,比如塞巴和姐姐的对话中,他用到了“Shanghaied”这个词,这是个老词,有“拐骗”之意。
曾出现在多部好莱坞老电影中,1909年美国拍了部电影《Shanghaied》,后来用“shanghai”命名的影片不下十部,内容多是有关绑架和诱拐的。
卓别林1915年也拍过一部《Shanghaied》的海上诱拐喜剧。
包括后来的《上海特快》(Shanghai Express,1932)、《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1947)、《上海惊奇》(惊爆天狼星/Shanghai Surprise,1986)的片名都有贬义。
希区柯克在《奇怪的富翁》(Rich and Strange,1931)结尾,也是让主角上了中国人的船,同样有这层意思(它的另一个片名叫“East of Shanghai”)。
75.
《爱乐之城》
《纽约,纽约》片尾结束时,"The End”下方用了"Made in Hollywood U.S.A"字样,这也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老电影片尾。
老马的《纽约,纽约》里的戏中戏“happy endings”里面也有这个细节。
片中的爵士乐梗:76.72.
约翰·柯川和比尔·伊文斯塞巴家中出现大量关于爵士乐的梗,首先是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和比尔·伊文斯(Bill Evans),这两张照片都是两人非常标志性的照片。
前者是人类历史上最牛X且著名的萨克斯风手,后者是人类历史上最牛X且著名的爵士钢琴手。
《爱乐之城》
霍奇·卡迈克尔塞巴不让劳拉坐的小板凳,是著名爵士男歌手、作曲家霍奇·卡迈克尔(Hoagy Carmichael)坐过的板凳。
而塞巴说的“The Baked Potato”把它扔了,“The Baked Potato”是洛杉矶富人区Studio City的一家爵士乐餐厅俱乐部。
塞巴后来成立俱乐部后,约翰·柯川和比尔·伊文斯的照片以及霍奇·卡迈克尔坐过的板凳再次出现。
劳拉说给塞巴带了一块小地毯,塞巴不要,劳拉说“如果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在上面尿过尿你是不是就要了”。
迈尔斯·戴维斯是最伟大的爵士乐大师,小号手。
无数伟大爵士乐大师的导师,Cool Jazz创始人,最早开始Bop Jazz演奏的人之一。
前面出现的两张照片里的约翰·柯川比尔·伊文斯,在50年代末都曾经是迈尔斯·戴维斯的五重奏乐队中的乐手,录制过包括《Kind of Blue》在内的多张爵士乐经典唱片。
劳拉走后,塞巴开始随着唱片练琴,曲子是爵士钢琴演奏家西洛纽斯·蒙克(Thelonious Monk)的曲目《Japanese Folk Song》。
73.83.
在塞巴工作的餐厅里,“魔鬼老师”J.K.西蒙斯不让他演奏自由爵士(Free Jazz),但其实塞巴只不过是一些即兴演奏,而不是真正的自由爵士。
可能是,如果使用真正的自由爵士的话,不光是餐厅里的客人,恐怕连银幕前的观众们都会受不了的。
当米娅说她恨爵士乐后,塞巴带她去了一家爵士乐俱乐部,台上的乐队是典型的爵士五重奏组合,即:小号手、萨克斯風手、贝司手、钢琴手和鼓手。
在这个部分,最突出的是介绍爵士乐和调侃肯尼·基(Kenny G)。
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1、关于爵士乐的起源,塞巴讲的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其实爵士乐的起源非常复杂,是一黑人音乐为根源的多民族多类型音乐经过很多年多融合后形成多音乐类型。
2、重点来啦!
调侃肯尼·基。
在塞巴兴致勃勃地发表了一大通关于爵士乐的blah blah之后,米娅很认真地提到肯尼·基和“电梯音乐”!
这几乎是现实生活中爵士乐迷和爵士乐手都无法容忍的,就是,把肯尼·基和他的“电梯音乐”当成爵士乐。
肯尼是人类历史上最畅销以及最被鄙视(被爵士乐界)的萨克斯風选手。
至今并且仍然继续被卖出的唱片已经超过75,000,000张,这个数量“甚至比所有爵士乐手的唱片销量总和还要多。
虽然肯尼先生从未说过自己演奏的是爵士乐,但无奈很(suo)多(you)他的粉丝都认为自己听的是爵士乐。
而肯尼另一个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其乐曲经常被用在电梯内和商场关门时,所以他的音乐也被调侃成“电梯音乐”。
顺便说一句,想到米娅当时那张认真的脸,我就想笑。
3、在米娅很认真地提到肯尼·基之后,塞巴说到了萨克斯风演奏家,以高音萨克斯风为主奏乐器的先驱者西德尼.波切特(Sidney Bechet)。
台词是这样的“Sidney Bechet shot somebody because 他弹错了一个音…”导演达米恩·查泽雷似乎很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使用一些爵士乐手们并不存在的趣(hu)闻(bian)轶(luan)事(zao)。
就像在《爆裂鼓手》中说爵士打击乐传奇人物乔.琼斯(Papa Jo Jones)向爵士乐历史上最才华横溢的萨克斯风手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扔钹片一样,都没有真的发生过。
不过,在米娅给塞巴未来的俱乐部设计logo时,塞巴又一次提到了查理·帕克,并且说他的绰号是“Bird”,这个倒是对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过他的传记片《火鸟重生》(Bird,1988))84.
塞巴上台介绍乐手,这个桥段设计的很有深意,每一个乐手的名字都对应了一个现实中的伟大爵士乐音乐家:萨克斯风手:Cal Bennett → Tony BennettTony Bennett:这个不用说了吧,现今唯一存活的爵士乐大师,爵士男歌手,一大堆名曲,就算你没停过这个人,但我不信你没听过他的歌。
小号手:Javier Gonzalez → Ruben GonzalezRuben Gonzalez:著名拉丁爵士乐手,古巴三大钢琴手之一。
贝司手:Nedra Wheeler → Kenny WheelerKenny Wheeler:著名小号演奏家以及柔号(Flugehorn)演奏家。
鼓手:Clifton“Fou Fou”Eddie → Eddie HigginsEddie Higgins:爵士钢琴演奏家。
钢琴手:Khirye Tyler → 这个完全想不到对应人物,但我觉得既然前四个乐手都有对应人物,那这个应该也有。
要么就是这个乐手是钢琴手,而塞巴自己就是钢琴手,所以故意没有设计成有现实对应人物。
当然这个就纯属个人YY了。
导演前作的影子:当然,片中还埋有导演前作的影子,包括《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爆裂鼓手》及编剧作品《夺命钢琴》,在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作者风格了。
希望将来能看到沙泽勒不拍音乐题材的电影会是什么样。
85.
《爱乐之城》
《爆裂鼓手》
《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达米安·沙泽勒的三部电影都有对于架子鼓的迷恋。
86.87.塞巴和玛德琳在厨房烹饪时,出现的配乐《Summer Montage/Madeline》是《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的旋律之一:电影院一吻中也有用到《爆裂鼓手》的配乐《No Two Words》:88.
达米安·沙泽勒的导演处女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中男女主角的名字“盖伊”、“玛德琳”出现在了华纳片厂的一块背景板之上(似乎是一部虚构的宝莱坞歌舞片)。
89.
《爱乐之城》
《爆裂鼓手》
《夺命钢琴》沙泽勒特别喜欢“你要是弹错一个音符,你就死定了”这个点,《爆裂鼓手》长短片版以及编剧作品《死亡钢琴》(Grand Piano,2013)都有这一概念,到《爱乐之城》变成弹奏自己曲目就要被开除,且三次这个主控者都是由J·K·西蒙斯扮演。
好了,写完。
再次感谢冻鸦和t-_-f的帮助,辛苦!
祝大家过个好节!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跟我一块去看电影的那个妹子已经开始玩手机了。
幽黑的电影院里,泛着蓝的白光照在她脸上,我撇了一眼,她跟人已经在微信上聊起来了。
我本来觉得很感慨想要呼出的一口气,一下子就瘪了下去。
出门的时候她跟我说,烂片啊,情节老得不行了,幸亏没得奖。
这是一个能看国产小言剧部部看流泪的姑娘。
所以好吧,也许她代表的是多数人的看法吧。
土掉渣的美国梦,现实得不行的男女,最后破烂的结局,的确是个不怎么好的爱情故事。
大家都说这是个关于梦想,成功,以及爱情的故事。
我的友邻歌姬说,这电影的三观不正,宣扬的成功的意义太窄了,所谓的梦想也只是成名(对于女主来说),而为了这个过程,抛弃的太多了。
可我怎么看,都觉得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关于一个what if,和what if not的故事。
整部戏看下来,高司令和石头姐做的每一步选择,在他们当时的环境看来,都是他们会觉得最好的选择。
哪怕在剧外上帝视角的观众并不这么觉得,甚至哪怕在他们人生长河里回头去看的时候,他们自己也未必这么觉得。
高司令最初为了生活去参加各种不靠谱band,去当他最鄙视的那一类人,是因为石头姐对他说开酒吧需要钱,需要第一桶金。
创业过的人会知道,很多人的第一桶金,是靠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而弄来的,尤其是家里什么都不是的人来说。
可很多人在有了第一桶金后,但却再也没有离开这个圈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尤其是习惯做的事情还可以带来利益。
如果做一件事一直会得到正面的反馈,人是会被条件反射的喜欢上这件事。
说迷失也好,什么也好,毕竟很少有人能抵挡掌声和关注带来的愉悦感。
而在高司令几乎就要在band那条路上走到黑的时候,他和石头姐晚饭大吵一架,这餐饭注定是不欢而散的,这顿饭把两人意识上的分歧赤裸裸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但十分钟之后,石头姐的个人秀兵败山倒,她狼狈至极,彻底放弃,回父母家决定去读书走普通女孩的路。
这个时候的石头姐,其实便是剧情半个小时前,决定去参加band的高司令。
他们有的,都是被现实,或者思考,狠狠打磨过的决定,他们都是不得不离开曾经想要走的一条路,而走上另一条路。
只是高司令的另一条路选得更不动声色些,这条路带来的一大堆产物里,有钱有掌声有镁光灯下的荣耀,而石头姐的另一条路选得仓促,充满戏剧化,这条路带来的是泯然众人的平凡,是永远告别镁光灯下的尽情表演,还有偏偏高司令的另一条路带来的副产物——荣耀。
我相信其实好莱坞有很多这样类似的故事,国内的横店估计也有很多。
如果再延展开来,把他们的选择扩大到其他行业,这样的人更多,在北上广,在纽约,在东京,有无数这样坚持或者放弃,忘了初心,然后后悔或者不后悔的人。
而不同的是,剧里的双方,像是时间错了位的两个彼此相似的人,一个人想要放弃的时候,另一个人却坚持,另一个人想要走人的时候,这个人又把她拉回来。
这样的两个人,其实并不多见,说归说,谁一般去干预别人的生活呢,谁又付得起这个责任呢。
当然电影也一般不这么拍,因为我们总希望能最后找到一个皆大欢喜的法子。
但皆大欢喜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
那么如果无法皆大欢喜,我们总贪心地希望能有一方“让一让”,然后守在一起,好好的过日子,毕竟,爱情片如果没深度,至少要有个好结局才让人高兴。
但“在一起”,不就是另一种选择了么?
在美国,这样的选择很常见,那种do whatever you want to do的个人主义,散漫也好,自私也好,虽然是大家常有的印象,操作起来其实很困难啊。
选择的当下,没有人会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人每每做出选择,都是在那个当下觉得最正确的,只是这个正确,有时候是基于自己的内心,有时候是基于他人的期望,有时候是基于环境的压迫。
所以遇到一个能跟你说你应该做你想要做的事情的人,其实很难啊,尤其是想要做的事情,也许很浅薄很蠢或者很没有性价比的时候,尤其的尤其的尤其,是想做的是会把你从这个人身边拉走的事情。
啊,你问我两全的法子,我猜应该有,但估计很罕见吧,至少,我没有见过啊。
正因为everything's perfect是那么千载难逢的事情,对于每一个决定,无论到了后面后悔与否,人多多少少都会想起如果当初换了一条路走会如何这个问题。
所以电影的结局,我想才会用十几分钟,把"另外的"结局,拍了出来。
一切的场景都和现实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两个人在一起,到底两个人在一起是平凡的夫妇还是仍然是明星和明星,电影没有讲。
电影没有讲的另外一点,是没有明说这到底是石头姐和高司令谁的想像。
可是话说回来,这一条路从本质上,未必就跟高司令去band,石头姐回老家,或者高司令最终开pub,石头姐成了女明星,有什么更多的不同。
都只是另外一条路而已,对不对连荧幕前的观众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对于他们自己也只有很久很久以后,自己才能看到。
我最喜欢结局的一点,是双方到最后都没有重逢的对白,石头姐摇头说不要再听下一曲,高司令在她离开后才抬起头。
是啊,如果和如果不,无论如何都过去了。
人生的长路上,能碰到过一个人,陪你走过一两个十字路口,在你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想要换一条路的时候,稍微那么拦住你一下,问你一句真的么,无论你的结论是什么;或者在你要往后退的时刻从背后那么轻轻推你一把,说别废话快往前走;或者在你不知道选什么的时候,不给出答案却把选择权交还到你自己手中,说自己的选择要自己做。
真的很幸运的。
我很自私地猜想,也许导演想要说的,其实是这个。
我理解内的LALALAND并不是一个追梦的故事。
Seb在一开始就是不世出的爵士天才了,后来Seb去玩Fusion Jazz, 拿着一千刀一周的Offer,其实只一开始放不下老脸去做而已。
这样的人明白自己的能力,所以去餐厅弹圣诞歌,去Party弹劲歌金曲都心安理得。
Mia本身也是天赋极高的演员+编剧,很多人没有留心片头打电话试镜的片段,Mia短短时间内,好几种情绪的转换简直太精彩,后来独自窝在房间内,几个月写一篇独幕剧出来的能力,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Seb和Mia这样的人,片头一开始那么甘于平淡,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强。
有多少人终其一生,能力也刚刚只够去餐馆弹琴。
最后两人的实现梦想,更像是被伯乐发掘水到渠成的事情。
Mia最后试镜那首歌唱的我很难过,并不是因为看到Mia就快要出头了,而是知道Mia一直提到的那个Aunt,就这么默默无闻的死了,那个在巴黎跳进塞纳河,文艺了一辈子的Aunt,最后因为酗酒早逝。
一个Mia的诞生,身后献祭了多少这样默默无闻死在做梦的路上、而能力不够的人。
我们都想成为Seb和Mia这样追梦然后圆梦的人,但现实是大部分人只能成为活在这首歌里的那个Aunt。
And that's why they need us,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需要我们So bring on the rebels带领着所有叛逆者们The ripples from pebbles激起一点鹅卵石打出的小小的涟漪The painters, and poets, and plays画家们,诗人们,演员们致所有才华不够的小小的涟漪们
威尼斯首日:来自好莱坞的惊喜经济、恐袭、美国大选,虽然大师云集,还是没能救得了威尼斯的人气。
与柏林的科恩兄弟和戛纳的伍迪·艾伦相比,威尼斯的《爱乐之城》上座率有些低。
但是片头片尾两次掌声(原因看下文)和记者会上的喝彩,都是威尼斯开幕片完胜的明证。
所以相比于门口苦等的粉丝和赵薇在评委记者会上怪异的装束,谈谈电影本身或许更有意义。
达米安·沙泽勒是今年欧洲三大电影节开幕导演中最年轻的,但《爱乐之城》的主题却一点儿都不新颖:一个想当演员的女子和一个落魄乐师的罗曼史,看剧情梗概的时候真是为威尼斯捏了把汗。
特别是年度另两大电影节的开幕片都拿好莱坞和美国电影工业作为主题或背景之后。
然而影片从第一秒起就告诉所有对它有预设偏见的人(包括笔者在内):你们错了。
片头字母骄傲地宣布用CinemaScope拍摄。
这是一种盛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宽银幕的摄影和放映技术,在Dolby Stereo大行其道的今天,它已经不知“过时”多少代了。
这是《爱乐之城》的第一个关键词“怀旧”,这旧怀得彻底,贯彻在剧本、结构和技术的每一个角落。
没有名宿的光环,沙泽勒深谙年轻导演需要从开头就摄住观众,《爱乐之城》头几分钟的一场歌舞可说精彩至极。
这是一群被堵在高速路上的年轻人,焦躁不堪的他们忽然窜出车窗载歌载舞,生活的焦虑和梦想的力量以暗喻的形式喷涌而出,这是影片的第二条线索。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幕几乎是一镜到底,歌舞、表演、布景、灯光,一气呵成,导演的场面调度令人叫绝。
我不确定摄像机是否用了手摇,但即使用了稳定器,肯定没有好莱坞惯用的推轨,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打破了创作和欣赏的双重定势。
记者会上沙泽勒说,他喜欢经典歌舞片中连贯的镜头,不像九十年代后靠剪刀剪出来的节奏。
歌舞片是在调度、镜头上超越歌舞剧,而不是靠把舞台传统的表演、布景剪辑得鸡零狗碎。
这段揭幕歌舞结束后稍微静了几秒,银幕上出现片名,媒体场内掌声雷动:开场十分钟内就有掌声,也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能随便做到的。
爱情故事难免有些惯用路数要走,要出新可以整体破坏浪漫和套路,也可以在细节上不落俗套。
沙泽勒选择了后者,而且其效果是完美级的,当然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功不可没。
如果高速上男女主角相遇不爽的剧情有些俗,镜头救了场;如果循音遇人的梗也无甚新意,男主的侧身一撞救了场。
之后是高司令由冷到热而不过火的表演,艾玛·斯通则把一个现代女性的敢爱敢做巧妙地镶嵌进浪漫喜剧的氛围中。
梦想的主线与爱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一边在咖啡馆打工一边梦想演电影的米亚(艾玛·斯通饰)试镜屡战屡败,在塞巴斯蒂安(瑞恩·高斯林)的鼓励下重拾写作之笔,为自己创作剧本。
塞巴斯蒂安自己的梦想是建立一个纯粹的爵士酒吧,拯救衰落的爵士乐,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重新加入了一支旨在“现代化”爵士乐的乐队,并取得了商业成功。
追梦途中的弯路让他们产生了分歧,而梦想火花的重新迸发又让他们重聚在一起。
剧情的处理和结局体现了影片在怀旧同时绝对的现代性。
在这个时代的爱情中,我们全力支持对方实现梦想;如果为了圆梦必须暂时分开,那就潇洒地走,努力地干,要对得起舍弃的一切。
唯有如此,才能在重逢的时候,互相坦然面对。
影片收官之前,导演用梦幻的手法展示给我们剧情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生活轨迹完美的可能性,一种没有任何遗憾和叹息的可能性。
但那不是生活,也不是艺术,那是肥皂剧。
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法国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这位三十出头的电影人本来想成为音乐家,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没有那方面的天赋”。
从小醉心于音乐歌舞片之王、法国导演雅克·德米的他,第一部长片就是这一类型。
但那部片子失败得非常彻底,以至于拍《爆裂鼓手》(2014)的时候,为了说服资方,还先拍了个同名短片来自证。
这第二部长片拿下圣丹斯头奖,给了J·K·西蒙斯(他在《爱》片中也有客串)一个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也让年轻的导演一炮而红。
然而很多影评人,包括笔者在内,都对《爆裂鼓手》颇有微辞,认为他实际上只是用精湛的电影语言讲了一个好莱坞的烂俗故事,又把艺术家的修炼拍成了运动员的训练。
现在想来,这或许也不失为一种类型颠覆。
但无论如何,《爱乐之城》这部让好莱坞音乐歌舞片起死回生的天才之作,都足以让任何人与导演和解。
记者会上有人问沙泽勒,衰落的音乐歌舞片是否也需要像片中衰落的爵士乐一样,被“现代化”、拍得更热闹。
沙泽勒说你错了,你看到的是我用了现代电影技术,做了一些飞起来的特效,做了一些以前做不到的编舞,但你没有看到我的剧情也是现代的,男女主人公的困境是现代的。
沙泽勒所维护的传统,在于音乐歌舞运用的克制,他说:“唱段不能硬塞进去,要顺应剧情,在情感达到的地方顺势而出、引吭高歌。
”这正是德米歌舞片的精髓。
游移在法国“新浪潮”边缘的德米身前是阿涅斯·瓦尔达的丈夫,这样的组合怎么看着都别扭,因为瓦尔达就算在“新浪潮”导演中都属于顶顶艰涩、严肃的。
德米问鼎戛纳之作《瑟堡的雨伞》(1964),如果放在今天,也绝没有可能摘下金棕榈。
但没有人能否认他歌影合一的最高境界,还有美丽音画之下对社会进程的观察。
就前一点而言,沙泽勒略显笨拙地把歌曲在背景音乐和剧情音乐间切换,手法还是输了大师一程;但就后一点而言,他是我们时代里用音乐歌舞片观察社会的最佳代表。
记得有一年在巴黎,一家独立艺术影院放《瑟堡的雨伞》,我顺便去凑了一把。
观众中有好几个穿戴整齐的老人,女的红唇雅装,男的西装革履,活脱脱像是老电影里走出来的人物。
那样的场景就像沙泽勒对音乐片的解读:这个片种真正“打开了梦与现实的边界”。
《瑟》片的时代,女人只是在嫁这个男人还是等那个男人间抉择。
沙泽勒要的是现代的爱情,双方都面对事业的压力和梦想的抱负,如果音乐片属于过去,那它更属于现在这个人人逐梦的时代。
片中不断复现的歌曲《星光之城》暗指浮华毁人的洛杉矶,却也是梦如星河般灿烂的美与不可限量。
导演说《爱乐之城》是献给所有梦想者的,是献给情感的,因为情感可以超越陈规,梦想能够拯救现实。
或许明年奥斯卡上,就是沙泽勒梦圆的时刻,只是这一路走来的遗憾,我们只能在音乐和光影之间猜测。
(本文首发于《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未经授权严谨转载。
)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看完《爱乐之城》,眼浅的我流了不少眼泪。
电影是一个通俗的爱情故事,说起来也不乏老套,令人触动的依旧是那份爱情之中的遗憾和不完美,这些几乎已经成了流行爱情电影的标配。
但《爱乐之城》打动我的地方,却不止关于这份没有完满结局的爱情,而是关于“电影”本身。
《爱乐之城》是讲“电影”的,这点当然确凿无误。
尤其是导演达米安·沙泽勒(Damien Chazelle)以歌舞片的表现形式,致敬好莱坞黄金年代的歌舞电影,戏中所致敬到的经典歌舞片多不胜数:《瑟堡的雨伞》(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1964)、《柳媚花娇》(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1967)、《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62)、《美不胜收》(Lovely to Look at,1952),甚至后期的《纽约,纽约》(New York,New York,1977)……不一而足,相信会有不少人撰文分析,此处便不再赘述。
我要详细说的,是在电影之中直接点名的另外两部经典电影:《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与《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
《无因的反叛》是男主角高斯林最爱的电影(连对白也已熟记),同时也是发生在LA(洛杉矶)的故事。
《爱乐之城》中的男女主角在电影院中看《无因的反叛》,胶片却烧了,他们之后便来到了《无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与娜塔利·伍德(Natalie Wood)约会的格里菲斯天文台,行走于詹姆斯·迪恩和娜塔利·伍德走过的地方,对这部电影做了一番致敬。
但有意思的细节却是在这之前,当高斯林与斯通第二次见面时,高斯林穿着一身《无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的经典打扮:白T恤与鲜红色夹克(这身装束,几乎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符号)。
而当高斯林与斯通一番斗嘴之后得知她是个演员时,他对斯通说了一句话:“我们在电影中见吧”,这个潜文本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之后致敬《无因的反叛》的戏码,更预示了他们这段爱情存活于“电影”之中,与“电影”终将相伴相生的命运。
而《卡萨布兰卡》则是女主角斯通最钟情的戏,她甚至是《卡萨布兰卡》女主角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的粉丝(她家中墙上,就贴着褒曼的海报) 。
到了结尾,当斯通走进高斯林开的爵士吧,她的命运,与她爱的《卡萨布兰卡》则完全呼应了。
在《卡萨布兰卡》中,男主角鲍嘉就是开了一家爵士咖啡馆,而故事一开篇,就是他在咖啡馆中撞见了她的前女友英格丽·褒曼,而褒曼身边,却早已经有了另一位男伴。
褒曼要求他们共同的黑人朋友Sam(他也是唱爵士的)给她弹一首叫《As Time Goes By》的歌,那首歌无异是她与鲍嘉的定情之歌。
而在《爱乐之城》的结尾,高斯林一样弹起了他与斯通第一次会面时弹的定情音乐(在《爱乐之城》的音乐大碟中,这首歌被命名为两人的主题音乐)。
当高斯林弹起音乐时,电影出现了一段蒙太奇,而这段蒙太奇正是戏的高潮,也是电影中最最触动人心的段落,这段影像真正揭晓了这部电影在“爱情”之外,真正要讲的主题其实是“电影”。
在那段“电影”的平行时空中:他们美好地生活在一起,结婚生子,幸福快乐——是的,他们的爱情依旧是“在电影中见”,不见不散,风雨不改。
而在这段影像中,除了一样致敬了不少经典电影之外,更把他们的爱情场景带到了巴黎,而巴黎,恰恰也是《卡萨布兰卡》中鲍嘉与褒曼相爱的地方。
另外这段蒙太奇有意思的地方还有:斯通那场面试场景刻意被用剪影展现,显示了“电影”影画的本源;斯通和高斯林坐在一起看投影机投放出他们“幸福生活”的画面,再一次印证了“电影”的属性。
其实我觉得《爱乐之城》要讲的还不止是对于电影的热爱,或用电影填补现实的缺憾。
更多时候,电影用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其实要说的是电影(或艺术)对人深远的“影响”。
在电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为对艺术的共同喜好相识相知,他们除了互相鼓励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对方的影响。
就像斯通本身并不热衷爵士乐,但高斯林却改变了她对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派对认识一些上流社会的导演或制作人,以实现自己的演员理想,但高斯林却让她去学习创作,而有趣的是,当斯通开始写自己的剧本时,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们(她们不免热衷于结实权贵)却统统离场不再出现,而斯通则走上了真正的“艺术”之路,如若不是因为这样,她亦无法在最后那次面试中打动制作人(因为制作人说她需要的是演员的“创作”能力);同样,当高斯林为了生计跟随乐队长期巡演,差点放弃自己的理想时,只有斯通告诉他,那不是他应该过的生活,她甚至为他设计他未来爵士酒吧的名字,让他免于噱头,回归音乐本身。
其实电影之中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细节:比如斯通最后走进高斯林的爵士酒吧,是因为她的老公听到了爵士乐而提议一起进去听听——她最后找的老公也是喜欢爵士乐的,谁能说这不是高斯林带给她的“影响”呢?
再比如电影中高斯林的姐姐一开场似乎反感高斯林醉心于音乐,但电影中却安排她最终嫁给了一个黑人,这里面又是否有高斯林与爵士乐的“影响”?而电影中真正点题的,其实是斯通在面试时唱的那首《Audition》,在那首歌中,斯通说了一个她阿姨的故事:她的阿姨是一个演员,对她“影响”甚巨,阿姨从小带她看老电影(包括《卡萨布兰卡》),培养她对于电影和表演的热爱,告诉她从事艺术虽然难免需要承受伤痛,却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斯通唱得动情,但歌词却显示了那份“影响”的深远,包括最后斯通自导自演舞台剧,背后的窗户外就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电影中虽没有展现舞台剧的细节,但却显露了斯通对“艺术”感知的那份初衷,是来自他的阿姨——在斯通唱的《Audition》中,就是她的阿姨在巴黎的故事。
这份关于“影响”的主题,其实不但存在于这个爱情故事之中,也存在于本片的电影形式本身。
导演在这部电影之中,刻意选择胶片,并用老旧的cinemascope变形宽银幕拍摄,致敬那些黄金时代的歌舞类型电影。
要知道,无论是胶片还是cinemascope,或是黄金时代的歌舞类型片,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统统落幕,如同电影中那间放映《无因的反叛》的电影院一般,最终以结业收场。
这一切不正就像电影中高斯林和斯通的爱情故事一样吗?
虽曾经美好最后却不无遗憾与伤感。
可是,这些电影留给人的“影响”与“振荡”,却是隽永而深刻的。
就像达米安·沙泽勒拍了这部风靡全球的电影,不就是告诉世人这些电影、音乐、艺术给予自己的养分吗?
一个创作人用一部电影慨叹艺术对人的影响,以此致敬影响过他的电影和音乐,抒发对电影对音乐的热爱,再借此影响更多的人,我真是想不到比这更深情浪漫的事了。
所以当我看到故事的最后,当斯通回头与高斯林对望时,虽然充满着感伤,但最后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份温暖、一份抚慰。
因为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谢、感恩——感谢我们曾经相爱,感谢我们的生命中有过彼此,感谢我们在逐梦之路上并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响,将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灭。
我很喜欢作词人黄霑填过的一句歌词:“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我想,世事变幻,电影不也是永恒的吗?
就像高斯林和斯通分开之前说的:“我会永远爱你”,其实说的,不过就是“电影”吧。
是的,就让他们在“电影”之中永远相爱吧,至死不渝,永不分开。
就像我们知道,我们从今往后还会继续热爱电影一般。
笃定,确信,并一生一世地。
(版权属迷影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北京。
两个人的相聚,缘于梦想,缘于爱情,缘于命运。
石艾玛在南锣鼓巷的一家咖啡店打工。
她二十出头,不漂亮,却颇有点儿特色。
厚厚的嘴唇,大大的眼睛,直径14.2的美瞳闪烁着祖母绿光辉。
她是家乡的时尚达人,拥有“铁岭小舒淇”的美誉。
石艾玛来自铁岭。
她看着二人转长大,从小接受艺术熏陶。
打会懂事起,就仰慕那些在舞台上唱唱跳跳的人。
高中毕业后,石艾玛决定不念书了,她要去北京。
“你去北京做什么?
”别人问。
“我要当演员,”石艾玛坚定地说,“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女演员。
”因此是南锣鼓巷,石艾玛背着行李直接来了这里,南锣鼓巷旁边就是中国表演的最高学府,中央戏剧学院。
很可惜,石艾玛不知道中戏本科校区搬去了昌平。
操你妈的中戏,石艾玛用纯正的铁岭腔在心里骂了一百遍。
从此,每天下班后,她坐地铁到北京电影学院门口蹲点,祈求能混个群众演员。
要感谢命运。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石艾玛便遇不到高司令了。
高司令是来自陕西的民谣歌手。
跟石艾玛一样,高中毕业后,他便不念书了,背着一把吉他来了北京,立志做歌手。
一开始,高司令在后海酒吧里唱歌。
老板让他唱《南山南》和《董小姐》,一晚唱一百次,八十块钱。
高司令不,他有品位,他喜欢赵雷。
那时候,赵雷没有上电视,不红。
客人们没听过,一曲唱罢,纷纷离场走人,边走边骂,唱的什么鸡巴鬼玩意儿。
于是高司令就被老板炒了鱿鱼。
于是高司令只能去地铁卖唱了。
于是在繁忙的北京地铁上,石艾玛遇到了高司令。
石艾玛记得。
那天,在拥挤的8号线上,她遇到了高司令。
高司令的嗓子深沉而忧郁,手中的吉他更是勾起她丝丝乡愁,宛如童年听到的弹棉花声响。
他唱的歌儿,石艾玛没有听过,恍惚记得里头有温柔、自由、小城之类的字眼。
够了,那一幕,足以让她永生不忘。
插入歌舞场景一、地铁乘客在高司令吟唱的《成都》一曲感染下,纷纷把手机插入兜里,抬头,眉眼紧缩,双口微张,目中淌出热泪,把脸上的粉底冲出一条条沟壑。
如果没见过这类画面,可以参考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如下图:“你好。
”石艾玛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走上前去,跟高司令打招呼。
高司令看着眼前的姑娘,个头不高,穿一件假貂,口音是东北大碴子味儿,不过好在胸够大,于是回道:“你好。
”“愿意一起去喝一杯吗?
”石艾玛用了在南锣鼓巷学来的搭讪方法。
“好。
”高司令拨了拨前额的头发,淡淡地说。
于是两人来到鼓楼,在饱尝炒肝、卤煮、豆汁儿的美味后,买了一瓶牛栏山二锅头,走在街上,一边喝,一边开心地谈天说地。
“来点儿音乐吧。
”石艾玛建议。
她掏出手机,按下功放,《一人我饮酒醉》的旋律顿时响彻天地。
插入歌舞场景二:鼓楼的行人开始起舞,动作整齐划一。
街道的中央站着石艾玛和高司令,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尬舞。
石艾玛作出下蹲姿势,胸膛随着音乐上下抖动,宛如抽搐。
高司令紧贴着石艾玛的背脊,腰肢一扭一扭,嘴里还叼着一根中南海。
此刻的他们,就是夜店里的舞蹈国王和皇后,如下图:尬舞结束,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爱情悄悄萌芽,在一个pm2.5高达800的冬夜里。
高司令和石艾玛脸对着脸,只隔了二十公分,却看不清彼此的五官。
没关系,这样显得更加美。
“你喜欢民谣吗?
”高司令问。
“不喜欢。
”石艾玛回。
高司令怒了。
他牵着石艾玛,转身走进了鼓楼一家民谣酒吧。
他要了两杯假朗姆可乐,两人边喝边聊,耳边飘荡着外地民谣歌手的悠扬歌声。
“世人不喜欢民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民谣。
民谣是最纯粹最干净的音乐,它唱出了人们的梦想和心声……要用心聆听,否则你根本无法发现里头的故事……”“我的梦想,”高司令愁眉不展地说,“就是开一家民谣酒吧!
”石艾玛似懂非懂。
没关系,她只要看着高司令沧桑严肃的脸,就足够了。
正在这时,有人拍了拍高司令的肩。
“嗨。
”石艾玛看那人。
头发往后梳得油光水滑,脖子上戴一条粗粗的金链子,虽是晚上,脸上却架着墨镜,一看就是大哥派头。
“……好啊,哥们儿。
”高司令磨磨蹭蹭地站起来,跟他握手。
“你还在做民谣?
”“嗯。
”“别搞那些瞎鸡吧鬼玩意儿了,”大哥说,“跟我喊麦去吧,我们那儿缺人,一个月底薪给你开六千,还有观众打赏,咱俩对半分!
”“我再想想。
”高司令半推半就坐下。
“想好了回话!
”大哥甩甩头发,走了。
桌面上留下一大摊油渍。
晚上,高司令带着石艾玛回到天通苑的地下室。
一个月550,押一付一的那种。
“刚才那人是谁?
”石艾玛偎依在高司令怀里,低声问。
“以前一起在酒吧唱歌的,”高司令说,“现在转行了,在直播软件上喊麦。
”“他人挺好,还给你介绍活儿。
”“不说了。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最近在排个相声,”听到“梦想”二字,石艾玛祖母绿颜色的眼睛亮起了光辉,“单口相声。
我特擅长这个,能边转手绢儿边讲笑话,讲两个钟头不带落!
我想好了,就在秀水街前头去演,那边人多,肯定有人会发现我的!
”高司令看着石艾玛脸上孩子般的天真兴奋,他,决定要对这个女人负责。
第二天,高司令找到了大哥,告诉他,自己愿意喊麦。
“想通了就好!
明天,我先带你去香河那边的酒吧喊两场,练练手,然后,再跟软件签约!
”插入歌舞场景三、酒吧里人头攒攒,大家拼命摆动着脖子,状若癫痫。
主持人一声大喊,下面,让我们欢迎,MC司令!
热辣的电子音乐瞬间充斥了整间屋子。
高司令张口,“曾经傲视天下号令雄师有百万……”,复杂的歌词如流水般倾泻而出,掷地有声。
一曲唱罢,观众为之癫狂。
如下图:MC司令红了。
从那以后,保定、廊坊、邢台、衡水到处跑,连葫芦屯的酒吧都对其发出邀约。
高司令终于过上了稳定的日子,但由于外出巡演,和石艾玛聚少离多,和自己的民谣梦也渐行渐远,两人的关系,慢慢产生了裂痕。
“我还不是为了你,才天天唱这些破鸡吧东西的!
”“你不是为了我,你是为了你自己!
”“这不是你要买的?
”高司令指着沙发上那件四万六千块买回来的貂,说。
石艾玛站起身来,想了想,还是走过去,抓起貂皮大衣:“明天我要在秀水门口的地下通道里演单口相声,你不来,仔细削你!
”说罢,石艾玛夺门而去。
高司令最后没去。
因为他忘了,自己有一个在水煮蛋家上的喊麦直播。
等他直播完,匆匆跑到秀水门口时,石艾玛的单口相声已经演完了。
演出搞砸了。
高司令知道,他看到石艾玛第一眼时就知道了。
她号啕大哭,脸上的妆花得像个抽象派画家手里的调色盘。
石艾玛泣不成声:“城管把老娘的貂给收走了!
”“赶明儿再给你买一件……不,三件!
”高司令跑上去拉住她的胳膊。
“都完了,一切都完了!
”石艾玛甩开高司令的手,“我要回铁岭去!
我要回铁岭去了!
”说完,石艾玛转身冲进了雾霾里,高司令连她的背影都看不到。
第二天,高司令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您好,我是伤心凉粉剧团的工作人员,请问您能帮我们联系到石艾玛小姐吗?
”“啥事儿?
”“我们剧院的头牌大明星肾疼先生,看到了石小姐的演出,非常欣赏,想跟她合作哩!
但我们一直打不通她的电话,能帮个忙不?
”“马上哎您!
”高司令飞到铁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心灰意冷的石艾玛,在他的鼓励下,石艾玛重返北京,顺利通过了伤心凉粉剧团的面试。
“我们在哪儿?
”“在北京。
”“不,不是那个——我是说,我们——”“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珍惜你的梦想。
”高司令劝石艾玛说。
“我永远爱你。
”“我也是。
”两人紧紧相拥。
五年后。
石艾玛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明星。
切了巨大的双眼皮,打了美白针,垫了山根,削了颧骨,再加上原本就有的厚唇,极具混血风情。
前不久,刚拍了一部电视剧,《自赏不孤芳》,人气爆棚。
而且还钓到了金龟婿,某红三代地产老板,已经送了她巨大的鸽子蛋,不日便要完婚。
功名成就的石艾玛,漫步在北京街头,想起了过去种种,这时,一阵悠扬的民谣传入了她的耳朵。
她转头一看,是一间新开的酒吧,里头唱歌的人……石艾玛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
啊,没错,是他,他,竟然一点都没变!
“谢谢大家来我酒吧的开业礼,下面,我将给大家带来一首——”突然,高司令的话音打住了。
他看到,台下有个女子在望着他。
那是——两人四目交接,约有半分钟之久,之后,彼此露出了微笑。
恭喜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石艾玛百感交集,眼中情不自禁地流出泪来。
这骚逼娘儿们是谁?
高司令看着石艾玛,半天没回过神来。
刚刚看完La La Land(中译名为“爱乐之城”),真是年末的小惊喜。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探讨的话题也似曾相识,从思想层面上并没有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情感的处理上,却非常动人。
从爱情角度讲,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boy-meets-girl的故事类型。
女主角Mia (Emma Stone)是一个还在到处试镜到处碰壁的准女演员,白天还要去咖啡馆工作来维持生计。
男主角Sebastian(Ryan Gosling)则是一个一门心思想演奏爵士乐的钢琴伴奏师。
两个都不得志的人相遇相爱相互鼓励,度过了短暂的浪漫时光。
故事总要有转折,年轻人不得不成长,白日梦要醒来,生活要出现变化,而这里的变化始于Sebastian签约了一家很火的乐队做键盘手。
这个乐队做的更近于流行音乐,到处巡演,是一份稳定的、薪水可观的工作,但和Sebastian所向往的音乐,想完成的志业(开一家爵士乐酒吧,演奏真正的爵士乐,传达爵士乐的即兴与变化之精神),基本毫无关系。
Mia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个选择,而Sebastian却觉得他在努力做一个好男人、好伴侣,满足Mia的期待,而Mia对于他成功的不满,是因为他事业有起色了,导致Mia和他相处时优越感降低了,所以才会不满。
俩人那天晚上不欢而散,第二天Mia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首演(基本没什么人去),Sebastian也因为工作而错过,Mia对自己的事业和爱情都失望到极点。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试镜机会,Sebastian说服Mia去了。
试镜之后,Sebastian已经预感到了Mia未来的成功,和即将到来的分离。
影片的结尾,则是五年后各有人生的Mia与Sebastian再度重逢。
影片也可以算做是young adult的成长主题。
YouTube影评人Chris Stuckmann说,很多观众觉得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洛城LA的情书,因为La La Land本身也是洛城别称。
但在他看来,这部电影其实一封写给passionate people的情书,写给那些怀有热忱坚持梦想的人。
——这也是我说这部电影在主题上并没有推陈出新的原因。
坚持梦想vs面对现实,实在是一个太老套的话题了,感觉已经被各路文艺作品和鸡汤文章换了八万个角度切入,怎么选都有理由,都可以理解,但让人甘愿去追逐、并为之目眩神迷或黯然心碎的,是一个学名为“可能性”的骗局,是一个标着“what if”的鱼钩,是平行世界里的你我。
追看过同人文的都知道,同人的一大动因就是,what if. 如果你们没有遇到,如果你们早一点遇到,如果你们晚一点遇到,如果换一个时空换一个地点遇到,故事都完全是不同的打开方式了。
而这个电影的结尾十分钟,就是一个完美的“what if”命题作文。
五年后,Mia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为人妻为人母,事业有所成就,在LA定居。
某个傍晚,和丈夫晚饭后散步,无意间进入一家爵士酒吧,恰好便是Sebastian开的,Logo用的还是当年俩人热恋时Mia给他设计的。
俗套吧,煽情吧,但真的很好哭的。
Mia从Sebastian上台弹琴开始,就恍惚间看到了另一条人生轨迹,Sebastian也一样。
如果,如果当时吻你,当时抱你,如果我当时没有签约乐队,如果我出现在了你的首演现场,如果我陪你去巴黎,我们会不会已经是一对眷侣,是一个宝宝的父母,晚饭散步后来到这家酒吧,看另一个做着音乐梦的人年轻人琴声悠扬,而台下的我们十指紧扣。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的一下子想起来我学妹和我讲过的一个场景。
当时她和喜欢的男孩子面临各自东西的毕业,她要回国,而男孩子将去欧洲,俩人都心知肚明没有未来,只有抓紧眼前,一响贪欢。
俩人一起去旅行,去住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里,过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子,各自都已经讲好,回来后便不留遗憾地各奔前程。
可不巧,回来没几天,男孩子生病发烧了,本来讲好再不见面的,他却撒娇耍赖也要学妹来照顾他。
学妹没办法,去陪他,给他煮粥做饭,叮嘱他喝水。
那一天结束的时候,他们难过极了。
学妹跟我讲,”因为我突然清楚地意识到,我所不能拥有的,是怎样的一个未来,是我和他之间怎样的一种可能性。
“那么日常,那么具体,清清楚楚让你看到体会到,你要放弃的,是怎样一种生活。
这比抽象的”我不能跟他在一起了“要让人心痛多了。
La La Land的结尾也是这样一种具体的心痛。
如果说此前的分开只是一种概念,而分开五年后的重逢,却吊诡地让你意识到,不在一起了,分开了,是怎样具体而微的事实,是从此丧失了有你的人生,是你再没有可能成为我孩子的父亲,是我们便只有这台上台下相望一眼的缘分。
怡微写《玻璃之城》的影评,讲到”人生有你一定要走完的缘分“,说这部电影其实就是讲人人都会遭遇的爱的难题,明知早晚会分开,为什么会在一起?
明知再撑一下也许会有未来,为什么就拿不出一分一厘的意志力?
——那么其实,La La Land,讲得也是相似的故事。
没有误会,也没有天灾人祸,但人与人的相守相爱,就是那样难,连吃餐饭都是要珍惜的缘分。
如果我知道我们只有这一小段缘分,我们那样全面又细致地走进过一个人的世界,然后又不带片缕地走出彼此的生命,如果我可以知道我真正放弃的是什么,错过的是什么,——至少,我们曾经在洛城玫瑰色的日落里共舞过,被这城市的璀璨星光照耀过。
感谢有你陪我发梦。
年纪大了,已经多年不去影院看片。
今天破例到离家最近的五棵松成龙耀莱影城的杜比影厅,去看了这部呼声很高的,真正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电影《爱乐之城》!
我给它打四颗星。
三颗星给视听制作,给歌舞片样式的完成度。
一个85年出生的年轻导演,对百年电影传统,对好莱坞歌舞类型电影如此热爱与尊重,学习、模仿、创作得堪称精良 。
第四课星,是感谢它唤起了我1986年在美国加州LA做访问学者一年的难忘记忆。
片名LA LA LAND,巨大的银幕里,出色地展现了电影之城洛杉矶的许多著名景地。
特别是那个放《无因的反抗》的电影院,分明是影迷和学子们周周要去的、UCLA学校边的艺术影院—NEWART。
记得在那里,我补上了黑泽明、伯格曼、谷达尔等多少大师的名片经典啊;包括至今人们也很难看到的,让当时所有观众都目瞪口呆的《感官王国》、《楢山节栲》的彩色大银幕放映。
当然不能给满分,因为从哪一方面讲,这部电影都没有什么创新的光彩。
可是它却获得了许多奖,在即将揭晓的奥斯卡奖中获得了最多的提名,肯定也会摘得不少小金人。
可悲啊,这个技术第一,娱乐第一的时代!
六年,我才读懂了临别回头前那个眼神的含义。
fuck the dream.
社会越是硝烟弥漫,电影越是歌舞升平,人们需要在电影里找寻慰藉。所以好莱坞歌舞片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的30到50年代。爱乐之城迎合了现代人怀旧的情愫,也拍出了复古范。但它的舞蹈动作生硬,歌曲呕哑嘲哳,剧情全是套路,表演刻意尴尬。完全是盛名之下,其实很差,大抵可以说是史上最难看的歌舞片。
总有那么一个平行时空里,所有的好事都会实现。例如梦想成真。例如永不分离。
最后10分钟太美,跟《妈咪》里那一段令人心碎的幻想未来异曲同工。无尽的深情终究只求得一首歌的时间,与你做完一场梦。现实无非求而不得,电影无非梦与幻。在现实中抱紧电影的梦,梦又何曾不是现实的一部分?
抛开歌舞致敬,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爱情片,讲了一点励志而已。然而对于不了解歌舞片的人来说,那些致敬完全不知道,get不到点。
我又站在了社会的对立面
记得吗,结尾处米娅和她老公本来约了友人一起吃晚饭,不想路上塞车无法赴约,于是决定就近吃饭,当两人吃完,米娅走到停在路边的车旁准备拉开车门上车,是她老公最先被地下传来的音乐声吸引,他便拉她去一探究竟,他迫不及待在里面扫了一圈然后有点兴奋地对米娅说这家店很不错。导演用简单的几笔勾勒了米娅老公的形象,对生活有热情,对音乐有品味,愿意倾听他人建议等。所以我愿意相信这是一部有美好结局的电影。
举重若轻,这哪里是爱情片,这是一部关于电影本身魔力的电影。
真希望影片开头的能量可以延续下去,导演强调“追梦”的时候,忘记了我们可以笑可以跳。两人在餐桌上吵架的戏拍得很纯熟,但让影片沉没了。
在酒吧里谈jazz的时候:这不就一Ken嘛。 //不少友邻重看后降了2-3颗星,乐
How could this compete for best picture? Underwhelming.
身为老师,我无数次强调,写记叙文就好好的把人物故事中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写好就行,最好结尾再升化一下。别玩什么意识流,什么主义。一部中规中矩的lalaland就是这样。说什么纪念雨中曲,怀念什么黄金时代,我反正只看到皮毛。搞不懂大众的审美,一部曼彻斯特一部该片,真心欣赏不动欣赏不懂
最后两人一吻上,眼泪就完全止不住,最后一直是痛哭。那段蒙太奇展示的就是电影的魔力啊!生活给不了的,电影可以给你,是那么浪漫、那么神奇的情感再现,最佳的电影造梦时刻。而至于理想、爱情、迷影、歌舞片、怀旧等等其他元素和小技巧反而可以放在之后了。最感慨的仍是电影的魅力,做一场电影梦吧!
我终于get√到了高司令的魅力了!确实可以!电影不如想象中的出色,但最后二十分钟起完完全全展现了电影的魅力,电影是用画面展现的艺术,每一帧画面的选择每一段蒙太奇的表达,都可能带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跟影片主旨是相辉映的),这是部优美动人的爱情电影,也是一封向电影艺术表白的情书
在脑海里和你过完了一生
餐桌上的争吵看得我莫名其妙 (以后毕业季肯定会有人以寝室为单位穿着天线宝宝的红黄蓝绿裙出来走红毯了
到底在哭什么????继君之名之后第二次在心里向电影院的各位诚心发问,come on…seriously?
无感
一部不那么话唠的伍迪艾伦式电影,连女主都没换。不是不好,但导演就像男主,有点太怀旧,并且觉得只有这怀旧才是美好。伍迪艾伦作为一个糟老头子,拍点文艺小品倡导黄金年代无可厚非,但查泽雷才刚过而立之年啊。坚守传统与古典当然好,但倘若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作,这世界未免有些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