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看完了船讯,虽然是电影。
我不得不说,我第一次看原著的时候觉得那本书写的很神奇,因为我从书里闻到海水闲闲的味道,还听到的冰冷的海风带着腥味吹过光秃陡峭的岩石留下尖锐诡异的声音。
看到人们在贫瘠的土地上寻找食物,仿佛冬天的雪原上一群饥饿猎狗在寻找食物。
这部电影完全还原了作者所描述的世界,我惊讶于导演对原著的理解,我甚至觉得导演就好像一个生活在纽芬兰渔民一样,简单而丰富地还原了作者脑中的想象,看过这么多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这部在忠于原作上是最令我吃惊的一部。
除了奎尔以外,几个演员一出场就能看出来是谁,和原著描述的完全一样,而且超出我的想象,邦尼超出想象的漂亮可爱,姨妈超出想象的坚毅,唯一和想象不一样的事就是那主角,我记忆里应该是个大肚子的胖子,可能因为是非常嫌犯里的Kevin印象太深刻了,让kevin演这种looser我开始还是有些不习惯,但是kevin的演技的确是很赞,演什么想什么,就好像葛优在《活着》里的表演一样,我看到一个一事无成,懦弱,软弱的男人在祖先生活过的贫瘠的荒原上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故事。
这是一个没有太多性,谎言,暴利的故事,但是却深深地吸引我。
就好像片子里最后说的,死去的人能过活过来,房子能被吹走,还有什么不可能?
我们总是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奇闻异事,其实这些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就好像小河里静静流过的的流水一样。
换句话说,这电影似乎再告诉我们,如果你总是守在一条安静的小河边,只要时间足够长,总是会看到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而你之前遭遇的性谎言死亡等等和这些曲折的事情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认真生活,就会有好的生活
有的书写得异乎寻常的美妙,但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却非常不堪,就像你满心欢喜地撕开一包熟悉偏爱口味的薯片却发现已经回潮,连上面的辣椒粉都变软塌塌了。
另外一些,导演用别样的叙述手法使其与原著同样的精彩叫好,只是这种新颖的叙述本身已脱离了原著,更多的是创造而不是光和影的再现,比如李碧华的《青蛇》,被“鬼才”导演徐克拍成了另一个经典。
还有一类,导演不知道是如何探访了原作者的内心,几乎完美表现了原著的精髓,让人真正能感受到精神层面2D到3D的升维体验,例如2001年的同名电影《航运新闻》(The Shipping News)。
凯文史派西、朱利安摩尔、朱迪丹奇、凯特布兰切特的主演配置,全一水的实力演技派。
同样,原著的实力也是相当不俗,全美各重量级文学奖项不提,单1994年的普利策奖一项就够了得。
电影(特别是开头的1/3)几乎较完整的还原了原著和角色,但反应却不是很大,可能是凯文史派西相比书中的外表略近卡西莫非的主人公奎尔还是显得太好看了不够惨哈哈哈。
电影归电影,这却是一本仅用写作风格就能扣紧人心的书。
粗砺如短锉刀的笔风。
短句,断句,经常跳出来的方言。
充满想象力的比喻。
湿冷孤荒的环境。
每一个章节前如智语般的谚语和绳结介绍。
和其后的《近距离:怀俄明故事》、《老谋深算》等作品一样,普鲁简洁锐利、粗狂如诗亦如刀的写作风格明显一致,文字涌动着对蛮野地区的倾爱。
我其实不能理解为什么安妮普鲁会写得了这样一部以纽芬兰为背景的小说,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又充满冷静的情感——她却并不是生于长于当地的人,甚至由于涉及大量的当地俗语和谚语,翻译马爱农也只能多次联系普鲁讨教(这人名字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
想想中文版的哈利波特系列)。
纽芬兰艰辛、孤寂、蛮荒无常、狂暴多变的自然风雪和掩藏心底的粗野真挚碰擦撞击,最终帮助主人公迸发出对生命真正的激情、勇气和希望。
因此,普鲁作了电影编剧,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在纽芬兰拍摄,由此可见她对自己作品的珍爱。
这部小说大概写的就是一个叫奎尔(Quoyle)的男人,和线圈Coil同音(小说里经常有很多暗喻),一枚外表略畸形的胖汉子,从小被父母讨厌,被兄长欺负,自卑没朋友,大学辍学,打零工做报社临时记者被生活推来推去,满满的卢瑟负能量。
偶遇一个半是海水半是熔岩的“母狼”女人Petal生了两女儿。
女人跟人跑了,半路被天收走,强势又智慧的舅妈(不论书中还是电影中,她都是奎尔的精神支柱和指路明灯)劝说奎尔返回他从没去过的老家纽芬兰。
憧憬中的新生活一开始并没有如预想的一样翻开新的一页,仍然充满了奎尔需要应对的各种矛盾。
海盗祖先留下的耻辱,被绳索拴在海角岩石上的破旧老屋,暴风急雪的天气,衰落平淡的八线小镇生活,一个高挑安静的女人,两个脾气迥异的女儿,亲人隐痛的关系纠结,情景剧式的报社氛围和完全无头绪的船讯报道工作,对海洋和对人生之路由惧怕向勇敢迎接的转变,奎尔最终学会在痛苦中寻找爱和希望,以及最重要的,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可。
这是典型的小人物在大背景中挣扎寻路的故事,不仅开头没有温情浓郁的鸡汤连鸡油星子都看不到,奎尔一路无知无觉随波逐流,但就如同被海水吞没窒息的同时也消除了他对海水的恐惧,奎尔在笨拙地应对新生活的各种麻烦时也产生了认真触摸和深入真实的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普鲁没有进行传统的道德说教和价值观输出,但她似乎想通过这样一个冲破固化思维和情感挣扎回归正常的小人物缩影,反喻出现代人群体对生命本质的滞然、对生活的惯性接受、对恶劣陌生环境的疏远。
相比起奎尔以前那些在冰层长拖曳老屋搬迁的海盗祖辈,他们邪恶残暴地通过打劫他人固守自己的生存环境,用传说和充满意念的绳结联通表达自己与自然力量的关系,现代人使用先进的捕鱼船和生产流水线更为“体面”地背弃自己与自然的联系,更为“正义”地破环他人的生存之基,更为“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欲求。
纽芬兰不再对海盗闻风丧胆,他们有了社保、瓶装水和天气预报,但他们也有了失业、污染和税收。
在时代面前,人人都是小人物,但小人物有各自不同的混世方式。
个人的乐符交织成时代宏大幕布后的交响,在宇宙的天穹下无声的指挥下似乎永恒地演奏下去,直到不断积叠的变奏引向下一个乐章。
普鲁在整部小说介绍了很多的绳结,每个绳结都有一个名字、一个样式、一个用途,如同人生的图腾标记。
我们在不同的时期有难以想象的人生节奏和样式,熙熙攘攘的世间过客与这个世界之间存在着无数种打结的方式,无数种解结的方式,它们扣住了无数的缘与孽,无法说清,不断展开,如纽芬兰不断变幻的海面和波光,充满未知和动荡,充满可能和希望。
“当你越老,就会有一种渴望,一些你必须了解的事情,就象你拼图中的一块。
”“石油与纽芬兰同在。
”“对不起,帕多。
”“我对人类非常厌烦。
”“越橘出来的时候就是夏天来了。
”“我们可以做越橘布丁,甜甜的浆果派。
”“你会教我么?
”“世上有很多事情我仍不明白,如果一段打结的绳子能唤来风,如果淹死的人能再醒来,那么我相信,伤了心的人会痊愈。
”历史的伤痕在情感的流转中被和解,就如惊心的往事在新萌的希望里被消融。
时间和爱是治愈的不同途径,当生活归于平静,一起看起来是那么刚刚好。
阵容深切。
凯特扮演飒飒的不管不顾的女人,风格令人过目不忘,出格天际仍受深刻怀念。
被凯文•史派西温柔深情的父爱打动。
朱迪•丹奇和朱莉安•摩尔各司气场。
当凝视岛上破旧的祖屋被风暴吹散,这块冰冷的仿佛矗立于世界边境的石头家园,竟在俯瞰的航拍中,显得温情又生机盎然。
一如“死亡风暴卷走了房屋,却留下了绝佳风景。
”《航运新闻》2001
不得不说,kevin spacy这么多年了,还不老。
真的,十三年后的今天再看他01年拍的片子,他永远是那张脸。
他还真的有点像个gay,有点娘,温吞,适合演失意或者心理变态的角色。
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人逃离大城市纽约,来到一个海边小镇,寻找到了精神归属的故事,导演莱塞太擅长这类影片了,像《爱情避风港》,像《不一样的天空》,小地方闭塞,但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结为一体,比如纽芬兰那里报社的总编居然手把手地教会了qouyle写headline,这在别的地方可能发生吗?
在这个小地方,似乎每一个中年人都有一段故事,甚至包括老年人。
第一次发现judi dench演过女同性恋。
我非常喜欢那个报社的总编,那个喜欢独自在海上捣弄自己小船的老家伙,他有一种人格魅力,像小镇的灵魂人物。
说实话,我不喜欢julia moore, 总觉得她长得太苍白了,(当然这是个人好恶,与剧情无关)。
那个报社的同事也很可爱,小镇上的人和睦,互帮互助,尊重对方,这样的地方,谁舍得离开呢?
或者当你想离开的时候,发现别人已经舍不得你了。
至于有一点没有看懂的是,那个qouyle家族的海盗史以及那栋老房子,有何像征意义?
是因为他们家族的独特和房子象征过去的记忆么?
有待更多的观者解析。
布兰切特还有这样热辣的镜头啊喂~不过,论妖艳论气质,还是不及杰米李柯蒂斯(颠倒乾坤)spacey演loser,还是透着一丝书院气仿佛校内舞台剧,不如沃肯娴熟真实(逍遥法外,五美元过一天)哈哈,bob birch戏剧的编剧思路贯穿始终,几个老戏骨老面具轻车驾熟朱利安摩尔的脸,细看,也有一丝靓汤的线条呢
《The Shipping News》,2001。
因为是小说改编,剧情有点凌乱。
凯文的表演水准是很高的,他的新女朋友很有范儿。
男主角的女儿很灵。
我本不喜欢在文中重述电影的情节,但是我太喜欢这个故事了。
它让我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宁静和祥和,尽管它还有些许沉重和清冷。
我甚至有点走不出这故事了。
这,在我,是很罕见的。
我想抓住。
【航运新闻】——the Shipping News凯文·史派西(八卦:现实中他是个出柜的Gay)是一个失意的人。
自小失意于父爱,失意于游泳技巧,失意于学业,失意于工作,甚而失意于生活激情。
直到放浪形骸的凯特·布兰切特闯进了他的生活,强奸了他的爱情,放纵了他的痴恋。
而这种他以为的“爱”,不过是沉沦失意生活的沼泽,灵光一现的救命稻草。
到底是稻草。
布兰切特很快由频繁出轨而引发了终极出轨——撞出大桥栏杆的汽车,带着她和她的情人“飞”了。
而史派西同时还要面对放弃生命的父母。
放荡的妻子却占据了他所有的痛。
年幼的女儿一直在问:妈妈去哪儿了。
史派西只得哽咽:“她睡着了,和天使一起。
”那个“顺道路过”来凭悼父亲的朱迪·丹奇姑妈,趁着他不注意,用一包土偷换了父亲的骨灰。
(后来将“他”倒进了厕所)姑妈说动父女俩一同返回他们的老家——纽芬兰,以此缓解丧亲之痛。
海尽头,那冰雪覆盖了大半的陆地,那么苍凉,那么沉静。
那座被绳索缚住的老宅,在海风中忧伤地伫立着。
它的忧伤,在深夜,裹在冰雪呼啸的声音里,猛烈地撞在女儿的心上。
女儿听到:“它是被人强拖到这片土地上的,它本不属于这里。
”史派西在当地报社找到一份写通讯的工作。
工作中的不适,让他再次感到失意。
丧妻之痛仍如恶梦般缠绕不去。
而此时,他注意到镇上一个相似的孤独背影,寡妇朱莉安·摩尔。
但第一次的接触,由于各自的莽撞和尖刻而中断。
报社的老同事引导史派西写文章,要注意立标题,那是新闻的灵魂。
史派西一贯的内敛赋予了他善于观察的眼睛。
第一篇航运新闻获得了成功。
一向失意的他第一次有了成就感。
他与镇上的人渐渐熟悉亲近,并了解到许多人从前的故事。
就连一向与他保持距离的朱莉安·摩尔,也开始和他惺惺相惜起来。
而女儿却越来越让他费神:她总看到夜间出没的小鬼,她气急地扭断了娃娃的头,她只和摩尔反应迟钝的儿子作朋友,她一直给“睡着的妈妈”留着一个房间。
镇上人人以渔人自居,似乎一切工作的目的只为求得一条好船,以此遨游海上。
尽管海上的风暴吞没了太多弄潮好手,留下太多不堪回首的过往。
史派西不习惯水上的生活,却也不能免俗地买了一条船。
众人却斥之为“很糟”。
也真的很糟。
以致他也尝了一回落海的滋味。
却也由此发现了一具被妻子杀害的丈夫尸体。
丹奇姑妈说,那丈夫罪有应得。
一天夜里,史派西发现了女儿口中的“小鬼”。
那“鬼”也是他们家族成员,一个带着狗的古怪老头。
当初他们的先辈由于当海盗,作孽太深,被驱逐到此。
“鬼”声称,那被随同迁于此处的祖屋受了诅咒。
一个明证便是,他的丹奇“姑妈”被自己的亲哥哥强暴,并产下一子。
史派西与他的“姑妈”坦诚相见了。
他说,那丈夫的确罪有应得。
那个可爱的同事,终于修复好心爱的船,准备重返航程,被镇上的人们强力挽留,他们发了疯似的砸了他的船。
船再也修不好了,他再也走不了了。
朱莉安·摩尔终于坦白,她那伪装的寡妇身份背后,是一个风流成性,并抛妻弃子的混帐。
一夜,暴风雨大作。
两个相爱的人丢弃了过往的伤痛,终成云雨。
清晨,报社老总溺水的死讯传来。
镇上的人们齐聚为他哀悼。
那家伙却突然咳出几口水,起死回生了。
女儿大受震动,质问史派西:明明“睡着”的人是可以醒过来的,为什么妈妈还“不醒”?
史派西再也逃不过了:妈妈死了,她醒不来也回不来了。
暴风雨后,那被绳索缚住的祖宅终得自由。
这个重组的家庭,在这片空灵的土地上,找回了充满生机的轨道。
天地间,一片伤痕平复的明静。
好似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
魔幻的构想只是为现实的色彩浓抹了一笔。
生活中的变故与转机,似真似幻。
命运的诅咒也是生活的玩笑。
荒诞得像冷笑话,却透着求生的力度。
纽芬兰的人们,纯朴、野蛮、兽性、悲伤。
每个人都有沉重的过去,有拾不起的感伤。
但当亲人们或爱人们相互取暖,相互舔舐伤口时,恍惚间,明亮的希望就在转角处。
可是那个为“我”舔舐伤口的人,突然露出牙齿,往伤口最深处咬下来!
该喊出来,该挣扎,还是该反咬一口?
可心底却在清晰地叨叨:我是在爱,并固执地相信,她/他也和我一样,即使她/他选择与我相悖。
“世上有太多事情我不明白。
若是打结的绳索可以让风重获自由,若是被以为溺死的人也可以复生,那我相信受伤的人也能痊愈。
标题:毁灭性的暴风雨卷走房屋,留下……漂亮的景观。
”
从来不知道对电影评奖的那些人给奖的理由是什么,可却怀疑给奖的心理应该有一种叫作:肃然起敬。
《航运新闻》也许是这样一部电影,想想美利坚国的影院外人群熙攘,那些时常捧着爆米花的看电影的人,也同样有机会看这场没有惊险刺激,没有激情能回肠荡气的电影,那其实不是他们选择错误,而或许是又一次的幸运,在巨大的商业利益下,那些电影生意人也愿意投钱拍一些别样的电影,这样的电影不是为了迎合你的感官,而是想慢慢的渗入你的心灵。
尽管,不觉得《航运新闻》拍得有多么好,在电影播放完的第一个时间或许它并没有抓住你的心,或许只是因为不能和凯文•史派西的主角感同身受,这也许因为我们自觉比他要聪明。
可要真的想一想,试着去像往事一样去回忆,就会忘不掉这个叫奎尔的人,在城市里他显得笨拙,无趣,笑容深浅仍然近似于无,他那不是内向也不是自闭,他似乎永远也表达不出心灵意愿---哪怕是其中一部分,他显得那么难融入近在身边的生活,似乎总是随动于生活摆布,甚至当想他握住什么东西,你先得撬开他的手然后再用力的塞然后再开始担心他握不稳...禁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有时,我和他不也是一样的么? 所以我不想视他为一个loser,我只是想他会不会抵御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似乎生活也安排他的新生开始于纽芬兰的小岛,让他发现他的视觉在某个层面是其它的常人欣赏的,他从一个油墨工人变身作一个新闻报道员,从这样一个新鲜的角度,他仿佛才开始了解到自己,包括冲出童年的阴影可以驾船面向海,包括知道自己继承了罪恶的血缘,包括从家族的影子下勇敢的尝试新的重建,即使借着酒精表示自己对“茱利安•摩尔”的感情,也可以有一回异常的冲动配合着暴风雨的来临。
这不再重复城市里的奎尔了,这是一种略有不同的生命,生命的感觉不再是被支配,而是生命和感情的合一。。。
原著小说可能比电影更加要好,我相信文字的攀缘可以透过读者的眼睛像藤蔓一样将心箍得更紧。
原著据说是电影《断背山》的作者写的,这让我期待有一天去看小说能展现电影未能表达而尽的神髓。
很想看看书中怎么写出小岛上的人的精神层面,因为它更像生命的原状,似乎生活并不要精彩纷呈,但有一种习惯的坦然在早晨睡醒后面对天明,面对暴风雨的摧毁,面对吞噬无数个熟悉生命的海洋,即便远航的船被毁弃,还领受,还承担,即使受过伤害,还会爱这片岛,还会因朴素人情而恋栈于岛。
多亏导演没有安排凯文•史派西站在山顶然后360°的俯视旋转出天地开阔的视觉,因为生活的以后不一定是这样,要擦过手心手背的是微小的事物,要品位的不全是醇香的酒浆,这电影还真有几分踏实。
其实城市也何尝不又是另一座岛屿呢,只是岛里有更多的邻居,更多的人在岛里再建一座孤岛,于是丢失生命与之的默契与共了。
如果注定不能去往自己命运里会带来些许改变的“纽芬兰”,也一定有拆去孤岛的方式,去找到你终于看见的新闻头条。
我想一定有很多在城市里觉得渺小而将闪灭的人会更喜欢这样的电影,他们或许能在苍茫无尽的过活的路上想出一个将视线里的世界新鲜起来的标题,只要他真的去想,真的察觉他所见的风景里、世情里存在一种他只要描述出就成为世界上惟一,即使不去描述,那么就信任他所见所感的并不是苍白无力,那么生存的感受也可能是通往生命能量的释放,即使远远不及幸福,但喜怒悲欢都尽现丰满,即使有那么多怀疑,也同时有另一些相信,若不在幸福的路上,就尽显一路的向往。
看完书,满脑子的想法都是这本书该怎么改编成电影。
看书的时候,有很多章节并没有仔细沉进去,但是一旦全部看完,整个书就在脑子里形成了一种印象。
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及某种情绪直到最后一段话结束才开始。
电影不是,电影并没有做过多的改编,里面的情绪,也许真的只有小说才能做到。
那段岩石上,奎尔抓住韦菲的脚,如此的生硬。
奇怪的是,最近看的好片都和大面积的水有关。
如果大脑偶尔涉及寻根的主题,那末一切都将幻化成富有魔力的历史。
回忆的过程就像溺水,在一片混沌未知的水域里,扭曲的波浪组成了镜面,我们从中窥视自己。
我们的肢体、气息和不可驾驭的思想一起组成了生命的质地。
那也是我们的未来。
美国美人里那个衰运的中年男人到了这里,似乎一切还未开始——他就像一个还未脱离母体的超大胎儿——继续着没有氧气没有活力的生命,随时结束了也不可惜。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坏女人——精灵外婆的妖力是魅惑之极的,她用香艳的色情和死亡的血浆,促成了一个衰男人的逃亡。
NewFounderLand是一个地理上虚构的海岛,大雪铺满了它的脊背。
在它荒凉的尽头有一座孤屋,它被海盗的绳索捆绑在大地的表层,在呼啸的海域面前它鼓噪着自己搁浅的甲板。
抑郁的小姑娘说它忧伤——它的确是的。
流离的暴徒建造了这座孤独又疯狂的祖屋,他们拖着它穿越了冻结的大海。
衰运的男人从这里开始了他的找寻之旅,祖先的幽灵诱惑着他。
颜色不太饱和,海风劲烈,刀子一样让人不安。
爱情缓慢的铺陈,工作点滴摸索,围绕着一群有趣的朋友,每个人都携带着自己的往事。
看起来像一个小故事,但海盗的传说让一个怯懦的灵魂开始狂野,死人复生让祖先的命运低头——受到先灵的引导,不慌不忙的改变。
这是一个多么幸运的故事,每个人都找到了航标,而背负着罪名的祖屋在风暴的夜里撤碎了自己的骨骼——它本来就是一座坟墓。
疗伤系,不是传统的失恋疗伤,而是对人性伤痛的慢慢抚慰。一个有关失去了方向、激情的可怜虫如何找回自己、自尊、自信、爱情的勇气等等。故事不免有些太平淡,而那些碰撞的高潮也显得有点苍白。其实还算不错。史派西前半段演的有点过了,因为他本就不太适合演那种太过懦弱与卑微的人
2000年的文艺片,小众电影。一个窝囊废男人带着女儿从纽约回到老家纽芬兰,来治疗心灵上的创伤。演员阵容强大,凯文·史派西,朱利安·摩尔,凯特·布兰切特,《007》的老太太。
各种处理的肤浅和不合理,更让我好奇书到底是怎么写的
同时,漂亮女人薇韦(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的出现让高尔的心中产生了久违的柔情和爱意,世界上没有无法治愈的伤痛,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着
大西洋这个巨大的流动性靛蓝色固体的一个时间切面下的人文剖面,还有哪些片子能比过这样的叙述集合|世上有太多事情我不明白。若是打结的绳索可以让风重获自由,若是被以为溺死的人也可以复生,那我相信受伤的人也能痊愈。
一个底色悲伤、发展向阳的故事,所有伤痛那些过往终将会烟消云散,一切都在变好……挺想看看原著小说的。
09年5月11日
这明明是惊悚片吧
极度冗长!!信息量太大,却没有很好地连接,无头尸体,哥哥强奸妹妹,寡妇也不是寡妇,胡搞的老婆,死人葬礼复活,被诅咒的家族。。。怎一个乱字。
哇 KS和JM 看似很强大的组合啊。。影片基调尚可 但较为平淡 出彩处不多 两大明星也甚少亮点 平平之作
又一次中年大叔的危机
这片子跟想象中的差距实在太大。以为是个讲中年失意男人如何振作投身新闻业的励志片,没想到是个穿插着灵异恐怖家仇事业爱情的旅游风景片。演员都十分喜欢,画面一流,只唯独剧情过于诡异了。很不明白这小说是怎么得到普利兹奖的……
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让我们体会新世界中的生活样式,让人振奋。风景很美,配乐恢宏。不过,安妮·普鲁的原著的确很难改编,电影比起文字还是差一个档次。
噶一般的片子。音乐好听,景色好。估计小说也不错。……算圆了我长久以来的念想吧
噢。。。太难看了。。。。
即使是演一个存在感较弱的男主 但依旧能看到日后Frank的影子
世上有太多事情我不明白。若是打结的绳索可以让风重获自由,若是被以为溺死的人也可以复生,那我相信受伤的人也能痊愈。
3.5;CB的表演很出彩! KS虽然算不上miscast,但比他适合这个角色的男演员怎么也有个五六位了……
风吹垮的房子。。。纽芬兰。。。
情节交代不清,刻意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