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半个小时真的是高能啊,剧情反转的起鸡皮疙瘩了!
剧本真的是太牛了,整体剧情毫不拖拉,本以为到多重人格部分已经是很完美了,五个人本是男主同一人,但是最后五分钟,这五个人又是活生生的存在,为了安全而将五个人人格化,没有废剧情,前面看似不合理的剧情到后面就会合理,前面看似合理的地方,到最后也会不合理!
这种反转的震撼压过了故事本身提到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高速发展的社会,网络带来的便利和危害究竟哪一个更多?
感觉有三重反转,像梦中梦。
电影后半段出现的主角喜欢的女孩也是主角幻化出来的又一重人格,现实中女孩并没有接触过主角,女探员找女孩问过话,女孩记不起主角应该是事实。
主角以为四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投案后,为保护自己和四个朋友,骗女探员相信自己是多重人格,被释放后,主角以为胜利了,既保护了4人黑客小分队,又和女孩关系进步了,实际上4人黑客和女孩就是主角一个人
《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这是《搏击俱乐部》加《非常嫌疑犯》的合集?
一群年轻的黑客,一位被耍的探员,到底什么才是真相?
之所以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可能因为任何系统都由人来管理吧。
其实如果单从故事的起承转合来看,这个剧情设置真的已经很好了,有足够的复杂程度,针对几处反转也都有事先的铺垫和伏笔,尤其最后10分钟大揭秘,完全没让人觉得失望。
那问题来了,影片的问题在哪?
首先几位年轻人的人设有点太强了,再有虽然故事的整体框架很好,但对细节的把控还是水准不够吧,逻辑漏洞依然明显,比如藏在桌子底下就能避开警方的追捕、游客证件碰巧掉在地上等处是不是太敷衍了。
7分。
ps:这里就得对比一下国内十一档被大家奉为烧脑神作的《无双》了,其实两个片子在结构上属于同一类型,虽然说敲键盘这件事明显不如假钞、枪战来的炫酷,但就在剧本层面而言,《无双》是完全被碾压的,不是说《无双》不好,而是还远远不够好。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道理:1、再牛逼的黑客在现实当中也会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弱鸡!
但是也丝毫不影响人家发财泡妞骗人。
2、接触一个圈子有的时候需要技术,有的时候需要一个场合,比如大家都被罚公益劳动!
3、做黑客也是需要一个团队的,这个比较像CTF,每增加一个人就增加了一个平方的力量。
4、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专业黑客工具展示的,我没有仔细看,停电考试那段,应该是用的namp扫描的端口,不像国产剧,直接打开一个cmd输入账号密码就成功入侵了。
5、要当超级英雄,首先看看父母是否健在,如果父母健在的,大概率你这辈子没什么希望了。
6、社会工程学没这么好用,你真当你是奥斯卡影帝啊!
你真当欧洲刑警组织警察都是圣母程心婊!
社会工程学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7、利他林还是少吃点吧!
那玩意有耐药性,越吃效果越差!
8、当黑客第一步就是学一门语言起步,人生苦短,我学python,当然如果你考虑赚钱,在中国条件还是比较便利的,建议学易语言,从事网络犯罪必学语言,学会语言奉送的几个官方犯罪论坛方便交流,当然没那么高大上,就是一群做外挂的。
9、以前我有个哥们,平时爱好喜欢登暗网交流各种经验,现在坟头草都已经两丈高了。
10、我认识的黑客都很穷,如果你选择从事网络安全行业,你这辈子大概率从事以下几个职业,网络安全公司渗透工程师,黑客培训,甲方以及管饭,每年都有强国杯,拿到前几位flag可以免试公务员。
11、kali学的好,局子进的早。
sqlmap从入门到入狱。
12、当黑客拿站写病毒会上瘾的。
13、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因为我能!
看了几篇长评,无非是两种,一种就是夸这部剧的反转很吸引人,再有一种就是分析帝各种分析BUG。
我在看完整部剧下来,似乎觉得并没有什么BUG,就在今天早晨蹲厕所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主角只是一个心理障碍的loser,他不会有蒙混过心理医生的能力,其实本剧结局有个更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那么这句话同样适合坐在电脑前面的观众,最后你看到主角的teammate都活着,其实真是这样吗,他们依然是主角的人格分裂,对于一个孤僻的天才,他在被放走了以后,自己却为自己编出了另外一个与现实相悖的剧情,这才是真正的人格分裂的电影,编剧是很厉害的,他不是骗过了女警察,而是骗过了这么多观众,大家都是只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主角其实就是因为得了病,被女警察同情了,放了出去,但这样一个天才,就如同影片开头一直说的,主角想成为超级英雄,他一直想把自己当作超级英雄,于是,他被以一个loser的身份放出去以后,他并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他在另一个空间为写出了另外一种故事,这个故事里他成了聪明绝顶的天才,而这个空间就是主角人格分裂的大脑!
这只是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我只是觉得这样的理解会让影片显得更有预谋,因为编剧想骗过的就是观众。
如果有不同理解的网友,不要喷。
有共鸣的网友,给个赞。
谁注意到了这一点啊?
…。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x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这个是谁?
《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是由Baran bo Odar执导的推理片,埃利亚斯·穆巴里克、沃坦·维尔克·默林、汤姆·希林领衔主演。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本杰明和马克思,史蒂芬,保罗组建了黑客组织CLAY,并引起德国警察、俄罗斯黑帮的注意的故事。
男主用来变魔术的四颗糖,很好的告诉了女警他只让她看了她想看到的那一面,藏起来的三颗糖三个人都是存在的,而在你面前讲了个故事的我,就是你看到的那颗糖。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部影片是之前在一张影单里看到的,觉得题材是感兴趣的,便收藏了。
但经历过《狗神》这样高分却对我而言无趣的影片,不是很确定这部影片是自己想要看的类型。
真的太多年没有《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火星救援》这样的佳作了。
那时每周都有大片上映,其中不乏制作精良的影片,以至于以为是常态。
如今一晃十多年过去,才发现,佳品难得。
终于,去千岛湖旅游时,第二天晚上猫猫提议看电影,我便建议了这部影片。
【剧透开始】自小在人群中不起眼的本杰明在编程上有着过人天赋,为了女神企图偷窃学校服务器上的试题被发现,被罚做公益时结识了MAX,并经他介绍认识了摇滚男和保罗,四人组成了CLAY,通过黑进高难度系统在暗网中引起轰动,但暗网之王MRX无视他们,于是CLAY黑进更高难度系统试图得到MRX关注。
行动成功了,但本杰明在舞会上发现MAX在和自己女神接吻,怒上心头,一气之下将盗取的加密资料给了MRX,其中含有卧底信息,使得某卧底被杀。
而后CLAY也被追杀,为了逃离追杀,本杰明找到感情职场均不顺的女检察官自首,将CLAY的作为和盘托出,讲述了一个三名成员被杀死的故事。
但女检察官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了与供述不一致的地方,最后在医生处得到启发,判定本杰明有多重人格,CLAY的成员都是他。
但女检察官仍然选择相信他,在其帮助下成功抓捕暗网头子MRX,但因为本杰明的多重人格无法获得证人保护,为了弥补内心愧疚,女检察官给本杰明五分钟时间修改信息,放其自由。
临别前,女检察官让本杰明再表演一次方糖魔术,发现原来四颗方糖是被藏起了三颗,才看上去是一颗,自此受到启发,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本杰明骗了,CLAY确实是有四人(不含女神),但她已经获得了想要的官复原职(可能还要升职),本杰明也答应以后不再变魔术,故事也该结束了。
【剧透结束】有一说一,这部影片和曾经的《看不见的客人》有点类似,最精彩的就是最后十几分钟(前者最后五分钟的揭下面具真的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而前面叙述平平,尤其这一部,有大量的叙述性语言,以及女主颜值不够,还是很消磨耐心的。
但总体来说故事是好故事,可以让人看到最后。
最初我对影片的感受是“反转”,即本杰明不是精神分裂,但为了获得进入数据库修改信息权限,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误导女检察官来达成目的,最后CLAY小伙伴们全部安全撤离。
看到网上评论,基本分为两派,一派和我初看完的感受一样,即四人组确实存在,为了瞒天过海编造故事修改信息,而另一派则认为本杰明确实是精神分裂,其中除了图书馆的女主其余女主均为分裂人格,共有五个人格。
两种观点我分别都找了好评度最高的长评认真读了一遍,觉得都讲得通。
不晓得这部影片有没有所谓标准答案,还是如片中人所说,我们相信什么,便看到什么。
不过总体来说,我会更倾向于最高得分评价,即作者确实有多重人格(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特性其实说明了这一点,以及接吻时0.1s的镜头,还有前后反差明显的女神),但通过讲述与实际不符的四人故事让女检察官得到了“本杰明有多重人格”的结论,而分别时的“方糖魔术”则让女检察官第二次陷入对方引导的思维陷阱,即得出“我是被刻意引导得出的本杰明有多重人格的结论,其实CLAY就是有四个人,我被误导了”,进而使得“本杰明有多重人格”这个真相某种意义上被掩盖了。
至于女神,私以为,图书馆里的女神是真人,后来女检察官去找的也是真人,但派对上出现的、后来主动找本杰明的,则是他的分裂人格(其实稍加推理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毕竟女神的前后行为逻辑完全没有一致性)。
是不错的片子,但整体叙事和屏幕呈现上来说,和我心中的一流影片还是存在不小差距的。
给四星鼓励。
以上。
观看时间:20240413
警告:全剧透这是一部从题材来讲值得鼓励的,可惜智商被编剧拉低了的电影1方糖的作用一颗糖掉到咖啡里,女检查官和男主的谈话开始了。
方糖在本片开头描述男主性格时出场过,但主要作用是最后十分钟的揭谜。
意思是,糖一直都是四颗,你以为只剩下一颗了而已。
所以谜底是人一直有四个,你以为想清楚了就只看到一个了。
其实非要用魔术梗来解释的话不如用更好看经典的Berglas Effect。
给观众的印象深刻而且更切合主题——参与者以为是自己一步步找出了想要的东西,谁知道一开始就被设计了想法。
2 女检察官的想法在一部反复提social engineering的,其实没任何感情戏和生活戏的电影里。
一开头就交代女检查官不孕孤独,中间再交代她有升职压力,看不出她会被如何利用还挺难的。
于是主角一边从孤独无子的突破口扮可怜打动她,一边认为最后不会揭穿是因为她要顺利升职。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她为什么揭穿你多人格的时候不会看你可怜,放你修改纪录的时候不担心升职?
混到欧洲刑警组织高位的人,决心放跑一个自己手上大案的网络罪犯,因为他最后说抱歉偷了你的资料。
p.s. 说到感情戏,“男主如何有了个女朋友”才是本剧核心谜题。
身为女人,要告诉我他们间的感情发展自然的话,我过去肯定date在另一个次元。
3Social Engineering.看起来是全片主题的东西出现了几次:拿空盒骗两个甜甜圈,旁若无人地走入极端组织会场,垃圾堆里翻出张贺卡发钓鱼邮件,装迷路学生进刑警组织食堂,最后复杂的女人心理。
说真的,编剧没空看此行科普大师Mitnick的书(Deception, Intrusion, Ghost三本中任意一本,主要是第一本art of deception),找部有骗人剧情的韩剧清醒一下也是好的。
女人上面已经提过了。
先不说多大运气顺手捡个访客证,食堂为什么当晚没清洁,门卫不核实一下资料,就算他信了有没有权限夜间带人进去都是问题。
你这样真的伤了很多恐怖组织的心。
所有桥段里只有通过社交关系发钓鱼邮件属于社会工程,入门款的。
再ps一下,拍此片的时候已经2014年了,不是上个世纪90年代。
一个敏感机关的人有多大可能因为邮件里小猫图片(先不说发件人过去有没有干过这种事)而去点一个外链?
导演你是不是忘了Facebook的@功能?
明明开头就出现过一个社交网站的啊4钓鱼&Who am I本片上映后不久就被抄袭了,对象是可怜的韩国核电站。
通过社会工程(上帝保佑他们不是在垃圾堆里捡个卡片就猜人际关系的)—>钓鱼邮件—>MBR-wiping手法。
最后在屏幕上留下了 who am i 的课后问题。
他们应该再凑齐where am I from , where am I heading的答案,然后去攻击同福客栈,肯定能闯过吕秀才那关。
顺带一提MBR-wiping的方式还被用在了之前对索尼影业的攻击里,索尼影业是该片主要发行商之一。
以上事实是真的,逻辑是笑话。
5艺术的暗网这一段真的是在表扬。
艺术化介绍暗网方面做得很不错。
包括不同类型的人物脸谱——主要是小人物主角帮,权威M,俄罗斯黑手党和白脸警察。
警察的面部形象很有意思,看起来应该是作为交易者而不是正义一方出现的。
用具体东西比喻的各派关系,大哥给小屁孩的礼物,反叛者的献宝等。
还有形象化的操作过程,非常精彩的马中马设计以及马中马被摔碎的对应片段,还有留下ip的锤子以及最后锤子反被锤子误的杀招。
那一招真是很漂亮。
实际上把这些艺术化的片段深入扩展,拍个港产警匪剧一样的黑客交锋片会好看得多。
6 反转在结尾实现两次反转是个比较有趣的手法,但是近几年已经很常见了。
主要问题在于,最后的诡计完全没有支撑全片的力度。
看着主角解释完一切,也只有个“是这样啊”的想法而已,连感叹号都没法加上去。
真的要玩佳作致敬的话,本片其实有个搏击完全不具备的特性——现实生活和网络身份完全割裂,而暗网人物又不必和真实人物一一对应。
比如可以玩的有:男n(n∈ {2,3,4})由于M的身份被人盯上,于是培养出C小队转移焦点然后抽身消失。
或者K(F队被杀内奸)同时是M,长期以来作为boss和检方交易换发展。
男主作为变态粉一直有怀疑,于是故意接近男二取得信任并一步步诱导小队进入德安局(话说这才叫社工吧),在偷的情报里证实猜想于是出卖K并直接取代了M在暗网的身份。。。
总而言之,满地都是可能性,编剧却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方糖。
方糖是不够的---注:此篇影评是看完后顺手敲出来的。
本来想改得充实点可惜没有足够兴趣。
另外实在懒得删楼下某位只能提自以为是这种话的什么了~~comments worth responding to are those with THOUGHTS
先说一个题外话:男主最后的金色发色蛮好看的hh第一个反转很巧妙,很真实,作为上帝视角的我相信了,还在纳闷和惊叹,第二个反转出现,影片结束,意犹未尽。
先说第一个反转,男主极力隐藏,却还是被发现自己有多重人格,细节是男主没有隐藏手上的钉子痕迹,这里与后面第二次转折呼应。
有多个特写都拍到了男主手上的钉子痕迹,是一种突出。
仔细揣摩是导演想要你思考和了解。
第二个转折是第三次出现的酒店场景,大家群策群力出解决方案,男主演技爆棚,难捏得恰到好处。
最后众人船上相见,泯然一笑再次点明主题,
喝喝闷酒看看这种也不错啊,果然全世界人民都热爱fight club,诚意致敬值得鼓励哈。所谓人不可貌相的Berghain,槽点满满。。。
三星半。。最后的反转+反转救了整部电影。整体叙事还是娱乐性不够。。
一点也不像《搏击俱乐部》。本以为会是个很燃的故事,但由于叙事节奏控制不当,导致观感冗长。最后二十分钟的双重翻转有点意思,但是处理手法上又特别平淡,削弱了那一份惊喜。模仿虚拟网络的ID对话的部分使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一部名为《匿名游戏》的短片,是台湾的学生作品,或许比本片更胜一筹。
反转的很过瘾
节奏不错
一切的一切好像全都是幻想的,但又好像又都发生过一样。
太酷了
结尾反转太生硬了,怀疑初恋存在的真实性……
确实能被几部类型佳作概括,罪有应得。“烧脑”也是语义膨胀的一个讨厌例子。好消息是大概听懂了十五句话!
整体节奏都还不错,将暗网黑客交锋的场景视觉化到一个地铁列车车厢,太有想法了!ps:跟预想不太一样,不过算是对黑客行业(?)有了一点点认知。
太赞了!!从黑系统最后升级到黑人格!!!屌!全片还有浓浓的芬奇的风格。。。
细节各种不靠谱,节奏糟烂,反转老套。
有点失望
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分…匪夷所思
你把别人的弱点作为漏洞入侵 那么你的弱点呢
劲到爆的德国小片,极富创造力的视听语言与流畅到死的节奏,cool~
算是年度惊喜系列的一部了。前戏很精彩,也给足了铺垫和安排,结尾的从搏击俱乐部式的人格分裂再到骗中骗的两个反转,一下子就让人嗨到了。档次一下子提升了不少。最后,“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
小聪明电影太傻逼了,求你们好好讲故事,好好学编程。
看完第一件事用胶布封住摄像头;社会工程学、剧情反转、BGM以及幻想的黑客世界设置简直帅炸了;如《救猫咪》里面写的贯彻了一直提到的原则,而且几乎没什么多余的情节。
太中二了,黑客做到这份上真的大无语。这反转又反转,并没有让人我🌿的兴奋。把警方降智并不能突出你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