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之卫》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互相救赎的故事。
影片一上来就是一群难民在偷渡,前景这个人物就是我们的男一。
这群人是叙利亚的难民,他们进入了塞尔维亚,从塞尔维亚想要偷渡过这条河,河的对岸就是匈牙利。
男一的线索靠这场戏就交代清楚了,一个难民男孩。
由于警察的阻截,这个皮筏艇就翻了,所有人都掉进了冰冷的河里。
我们的男一上岸了就拼命往前跑。
这里摄影机开始有一个长时间的横向跟拍。
它的整个纵深性构图中,偷渡者是分了几个景深层次,前景后景全是人。
这样的长镜头使用完全是为了让我们观众有写实的感觉。
在警察的追逐下,男主中枪倒地。
注意这个倒地之后相对有点奇怪的镜头。
后景当中,有血滴升起。
男主一上来就死了?
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
这是全片第一个,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悬念设计。
随着整个音乐渐渐强起,我们看到一个超现实的画面,在音乐的衬托下非常震撼。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超现实画面是如何拍摄的。
男二呢,是一个医生。
由于出了一个医疗事故,他被发配到难民营地去做医生。
这天,他的病人就是那个中枪后有超能力的男孩。
和死而复生的男孩比,医生就是个俗人。
所谓俗人,其实就是那些不太相信神迹,也从没有见过神迹的人。
但是此刻神迹就由这个男孩带来了,医生是被震撼了。
其实看到这样的场面,每一个人都会被吓坏的。
另一方面,警方正在追踪失踪的难民男孩,而男孩恰恰是被医生救出去的。
警察成为医生、男孩这两人关系的一剂触酶。
医生虽然目睹了神迹,但是还是被他的俗人逻辑的惯性推动。
所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这个男孩来谋利。
医生用男孩的超能力去欺骗无辜的人,男孩很生气,他受不了这种不善良的行为,扭头就走。
两人的矛盾正在于此。
两个男人相互拯救,在空间上常常是分分合合。
这里用一个比较自然的处理,让他们两人分离。
摄影机又是一次跟拍,医生追着地铁跑,突然地铁里就来了个爆炸。
公共场合的爆炸袭击都是欧洲的现实。
所以这部影片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但又非常写实。
《木星之卫》的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是匈牙利人,他也是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常客了,俗称“戛纳系”导演。
75年出生的他33岁就凭借作品《三角洲》首次加入了金棕榈奖和费比西奖的角逐。
两年后他的《弗兰肯斯坦计划》二度冲刺金棕榈。
今年他卷土重来,带着《木星之卫》第三次尝试摘下金棕榈的桂冠。
他对于镜头语法是非常工整的,我们来看看他这种工整式的处理。
这是一场重逢戏,起到两个作用。
是医生对男孩有一个承诺,帮他寻找父亲的下落。
医生先把男孩父亲的遗物交给他,告诉他“你的亲生父亲没了”。
其实这是一种父亲对儿子的承诺,那个父亲死了,但是他有了这个新的父亲。
你看这个系鞋带的镜头,这就是导演的工整之处。
他们两人的关系现在是如父如子了。
但是系鞋带的同时,男孩的手轻轻一碰医生的头顶。
医生抬头仰望男孩,男孩又是他的天使,是他灵魂信仰的知音者。
所以他们两人如父如子,谁是父?
谁是子?
可能是互为父子。
把这样一个超能力男孩的身份赋予一个难民,让他在欧洲逃亡,以此来唤醒更多缺乏信仰的人们,这正是本片导演一个绝妙的设计。
警方地面和空中全面出动,要缉拿男孩,完全把他当做一个恐怖份子来对待。
争夺男孩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警察,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即将被拯救的人,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
这部影片为何在一大批表现欧洲难民潮的同类题材影片中脱颖而出?
这部影片为整个欧洲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这部影片教会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所有的疑问,在11月17日《木星之卫》同声评论场得到解答。
上海站排片表本届欧盟影展共带来了28部欧洲电影,上海站开票日为11月7日12:00猫眼APP购票,排片表双手奉上,喜欢看同声评论的影迷千万不要错过我们《木星之卫》和《吸血鬼》的同声评论场噢
《Jupiter's Moon》第7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电影映后导演交流“ Let's imagine people can fly” 难民在天空里上升和旋转的镜头看得有点眩晕 喜欢夕阳下的最后一幕 “I have nothing to lose I have nothing to lose but you.”欧洲难民、宗教、信仰、超能力、人性、道德, 仔细想想还蛮有意思 最喜欢的是angel被Doctor带去三位病人家中,尤其是帮助了一个想死老太太的片段还喜欢angel从楼顶经过窗户缓慢飞着下降,外墙上是他的影子,窗户内能看到一层层住户不同形态的镜头 没有听同声评论,但旁边隔了一个位置观众的耳机声音太响导致我一直听到沙沙声
镜头的调度很酷很炫技,鼓点似的配乐营造的氛围也很贴切,蹭了难民的热点,换一个角度去设置主角的身份,如果人人都弃之不及的难民变成了上帝,那我们还会怎么去看待他,从利用到保护的转变,天台的那一幕系鞋带,手放在医生的头顶罪恶得到了宽恕,两人关系的转折点,最后医生的牺牲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挺感人的电影
没看太懂,对基督教稍有了解,鄙人上过宗教与国际政治的课程但是无神论者。
有gay的几个地方是全场笑点,还以为要发展为gay片了。
从开场就气氛压抑,除去电影虚构的部分,看了这个电影对难民问题理解更深刻了。
全片破绽不少,穆斯林去法国非清真餐厅吃饭?
女护士出卖医生其实有预感,但还是有套路的痕迹,影片没有把转折交代清楚?
重伤的医生用皮带制服特种兵?
移民局官员为何穷追不舍,单枪匹马抓捕还差点成功?
医生这个角色复杂,想赎罪但又没道德,带着难民骗钱最后却良心发现?
医生和难民男孩之间是什么感情?
逃难去住五星大酒店,还参加舞会,为啥感觉这里俩人很浪漫emmm?
男孩为啥对炸薯条充满执念?
医生和护士一夜情之后护士为啥哭?
从片头重复男孩拒绝酒以及医生努力挣钱赔偿就预感二者有关系,嘿嘿如果想用会飞的叙利亚难民体现救赎,我完全没看到,也认为不可能,太搞笑了,恐怖袭击、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等都是问题,他只是救赎了几个人然后取得报酬,什么心灵解脱之类的对个人还有用,比如医生不就被感化了?
但是在宏观上并无益处,解决难民问题从这个视角切入没有意义。
如果是从上空俯瞰欧洲,那起码要给我们看到的情景啊,炫技的镜头视觉很好,但对展现影片深意似乎并无帮助,没看到什么引发思考的内容,除了匈牙利街道的远景?
感觉导演的创意——会飞的难民与影片中的匈牙利难民现实是两张皮,没有看出来虚构与难民的现实有什么关系,也许是我看的时候学校的大讲堂太闷了,影片压抑的让人头疼。
说实话看影片中少数体现难民现实生活的镜头还是感触很深刻的。
影片中的恐怖袭击和难民的艰难生活确实是两难,出于人道主义目的援助,但却危害自己,欧盟内部的复杂形势也让难民问题更加复杂,战争伤害的是平民,既是叙利亚的,也是欧盟的。
影片中炫技的镜头很棒,但是看多了也就那样,并且堆砌太多对展现影片的深度并无帮助,最后听小男孩断断续续数了40个数,不懂······片子每逢关键时刻配音节奏很快,但是我看着内心毫无波动,可能是熟悉电影套路了吧最后,学校的大讲堂人太多太闷,尤其是这片子感觉挺压抑的,看的人头疼,以后坚决不在大讲堂看了,拜拜了打了这么多字,就算是反馈吧,钱花了起码要留个响,下次选电影之前一定要先看豆瓣,这次完全是被欧盟电影展和戛纳的名头唬住了,以为学校放的电影质量比较高,结果呵呵,可怜我的票钱
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威廉·布莱克《木星之卫》注定是一部特别的电影。
1在1610年,有一颗卫星被伽利略发现,离木星第二近,那颗被伽利略命名为“Europa”的卫星,中文名叫“木卫二”。
这部电影一开始用字幕解释,Jupiter's moon专指木卫二。
Europa,Europe,显而易见的联想,讲述的正是欧洲大陆上那四处奔命的叙利亚难民。
试图偷渡到匈牙利的难民船,在警察的扫射下翻了船,一对各有一半小提琴纹身的父子在逃跑中走失。
儿子雅利安(Aryan)被警察击中三枪,却意外地从生命的死亡处脱胎出神性,他能够凭借意念飞跃上天。
而之后,有着内心创伤的医生斯特恩发现了雅利安,将他带出了难民营,还试图以神力为自己敛财。
两人不断受到警察拉斯洛的追捕,在遭遇地铁爆炸后、雅利安父亲的死亡、护士的背叛后,斯特恩拼死让雅利安离开,而此时斯特恩的抢眼对准了冲破大厦玻璃、漂浮上空的雅利安。
Aryan,被后人更多知道为是印欧语系,但这个名字背后,就藏着一个被遗忘的宗教,亚利安宗教(Aryan Religion) ,这是19世纪英国缪勒等所假设的印欧语系各族人的共同原始宗教。
这个宗教以苍天神为中心,梵语作dyaus pita,希腊语作Zeus,拉丁语作Jupiter。
而这个宗教,总是并存着两种对立,诸如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暴乱,善与恶,文明与武力。
对于身陷病痛的政治家收藏家、战争漩涡中的难民,雅利安是他们所寻求的浮木,以庇护他们无所信仰的灵魂。
他成为一个“奇迹”,什么是“奇迹”,是连续体上的一个断裂,是旷日之久、痛苦争乱的断裂,得以出口去逃逸。
但从自己国家流亡出去、被警察围追堵截、深受重伤的雅利安,传达出神不过是另一个悲惨的人,他的存在代表着他的既死,没有哪种秩序里有他的位置,犹如犹太人一样,是国家的过剩,是生的过剩。
而电影试图在动荡欧洲的大陆上,为雅利安建立某种秩序,失重的秩序,父与子的秩序。
最为关键的一场戏,是医生斯特恩告知雅利安他父亲的去世,一个拥抱,雅利安哭得像他的孩子;而当斯特恩低下身为他系鞋带,雅利安触摸了他的头,雅利安又像他的Father。
圣经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生活的信念,源于父与子的关系,由此产生的兄弟情、谅解、责任、僭越、命令、遵从、罪孽等等,以此来理解自然与生命。
而当这个情节来到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却被观众提问,这是不是有同性之恋的倾向,导演直接回答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ay。
2欧洲,战乱,宗教,神迹。
是这部电影散落在各个真实影像与虚构故事之间的主题,文本的薄弱不足以去撑起整部影片的宗教意义,而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摄影,它用摄影去诠释了神性。
《木星之卫》极尽了影像作为幻觉的功能,在力比多溢出的目光下,影片带来了漂浮摄影。
且不说是否炫技,这种多层次的体验,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让·雷诺的影像是液态-感知,《木星之卫》的影像就是气态-感知,借由技术从普通影像中解放出来的分镜单元。
真如同嗑药一般,以纯视效、纯音效的感知,取代人类官能的感知。
它呈现了漂浮感,“被抛入世界”,这是人所不能体验的感知。
不管是《盗梦空间》还是《地心引力》,它们所呈现的漂浮是一种稍显冷漠的静观,而这部电影的漂浮摄影,成功诱发了类似于宗教的幻象体验。
这种体验,如同保罗·乌切洛用直径13英尺的彩色玻璃所传输出来的魔力——那镶嵌在佛罗伦萨大教堂里的《基督复活》。
宗教改革之后,反对一切幻象经验;而在当下,幻象经验再次降临。
保罗·乌切洛《基督复活》导演是将既人既神的特性赋予了摄影机,使之成为游荡在诸角色和事物之间的匿名视点。
这种操作在各种电影里都能追寻踪迹,荷兰导演Morgan Knibbe在2014年就带来一部有着幽魂视角的纪录片《行过天堂之火》,如出一辙的开场,难民的船翻在夜晚的海,坠入深海的亡魂从肉身拔出,于是摄影机就成为这亡魂之眼。
战火幽灵 (2014)暂无评分2014 / 荷兰 / Morgan Knibbe记得在《木星之卫》开头,电影眼睛就非常霸道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难民从在树林里飞速逃跑,摄影机一路横拍,直到中枪倒地,死人被赋予神性而一跃升天,360度的旋转,这是一镜到底。
而地铁爆炸后,镜头随着位于地下通道的雅利安一路飞升到边上的一座高楼上,这也是一镜到底。
摄影机与雅利安一同解放,也将观众一同拉至云端,突然想到,这可能是最适合做成VR的影片。
再如当警察追踪到医生的家里,雅利安从高楼外漂浮而下,他的影子投射在墙面上,一路向下,百态人生。
而真正让人兴奋的是当影子与雅利安的脚尖在地面相会,是神性的一刻,这是对“降临”最影像化的诠释。
除此之外,帕索里尼所定义的自由间接主观镜头也在影片中屡见不鲜。
当摄影机在各个难民聚集地游荡,有两个孩子发现了摄影机,对着它比手指扫射击,这是电影眼睛人格化的例子。
而之后摄影机又以低机位跟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又撞上去,这是电影眼睛物化的例子。
但不够巧妙的,就属最难拍的房间翻转,让人联想到日本的失重广告,那一片段的镜头是可以被剪掉的,难免有炫技之嫌。
对《木星之卫》的批评很多,但其实我们不可否认,他在某些感知呈现上,有着更高的价值。
首先说下我自己,本人宗教底子特别薄,连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都分不清。
仅仅知道一些浅薄的佛理。
依上所述,也就造成了我对这部片子缺乏观影基础。
从画面来看,很喜欢那些俯视的镜头,特别美。
还有一分钟的车戏,这个一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对于导演现场调度的要求相当高。
拍的非常好。
还有阿利安对男主的摸头杀,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想起了牧师对信徒的祝福。
此处何尝不是这位上帝之子在对男主祝福,意为,原谅他罪孽的过往。
其次说下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
因为我没有国外的生活和宗教体验,所以对于剧情里面主角内心的变化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到,这也可能是我个人理解能力和社会阅历所造成的。
其次,我想说的是主角说的那句:我出于好意却犯了这辈子最大的错误。
我嗤之以鼻,你想赎罪,可你在做什么?
因为饮酒造成医疗事故,可总在不经意间将酒瓶放上餐桌,且一边收受这贿赂,一边妄图用金钱去赎自己的过错。
我非常不赞同这样的做法,虽然我们大多数都是一般,一边说着戒烟戒酒,却一边灯红酒绿。
到底是赎罪还是逃避,自己心里清楚。
还有在俯视角度下的人民,一个上帝之子般的人物从你头顶,身侧略过,可抬头发现的却少之又少。
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内一句,举头三尺有神明,男主和这些人民,都是一些缺乏敬畏之心的人。
无论,对神,对人。
观点有点浅薄。
大家谅解。
医生斯特恩带难民雅利安到一光头(其脖间纹身军鹰图案)病人家中,病人大骂雅利安是类似吉普赛人的劣等人(病人的细节表明他是社会右翼纳粹主义者,而难民雅利安的名字则是纳粹认为的最高等人,好讽刺),难民雅利安发飙,电影镜头旋转起来,整个房间像集装箱,家具陈设凌乱的翻滚……纳粹病人的结局是跳楼自杀了,这是导演通过电影像表达对于当今欧洲右翼种族主义者的态度。
这无疑是一部漂亮又新奇的电影,戛纳嫡系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用一贯娴熟的技术和奇幻的想象,完成了一次包含难民问题和信仰危机的文本书写。
影片伊始就是一个五分钟的长镜头,开门见山地交代了难民们在偷渡边境的绝望逃生,以及被射杀的男主角阿利安身上出现神迹的过程。
此后的两个小时内,无论在拥挤的医院、狭窄的难民集中营还是构造复杂的酒店,这样精彩的长镜头和巧妙的场面调度比比皆是,穆德卢佐是一个有些爱“炫技”的导演,但他对镜头语言的敏感度确实让人钦佩。
影片多次使用金黄色的色彩来营造神迹出现的神圣感,当阿利安从高层的窗户飞出缓缓降落,金黄色的灯光下,镜头只聚焦于他投射在楼房上移动的影子和窗内一闪而过的人间众生相,天使巡游俗世的梦幻感被精准地传达,无论是天使盘旋时旋转颠倒的运动镜头、俯仰视角,还是人与天使出现在同一镜头时的画面构图,导演的视听语言都是极为大胆且余味悠长的。
难民题材加上天使的设置,使这部影片既包含了对难民问题的现实追问:拥挤、破旧的难民集中营,以及由此滋生的暴力甚至是恐怖袭击,都在影片中被直观展现;也包含了对现代人信仰危机的反思:没有信仰的人把神迹当作谋利机器,或因恐惧欲除之而后快,人们大多无法领略神迹,因为永远只专注眼前的俗世纷争。
“我们生活在这个水平线的人际圈中,总是忘记抬头看看。
”导演大概以醒悟后的史登医生之口点评了人间现状。
相信神迹的人看到天使才会获得心灵的洗涤,史登医生作为一个被生活摧残得疲惫不堪的投机者,本对任何信仰都不屑一顾,然而,在影片最后,他却为阿利安重获自由献出了生命,最终完成了这一精神救赎之旅。
那时那刻,追杀了两人整部影片的大反派站在窗边,朝已经在天空盘旋的阿利安举起了枪又放下,大俯拍的镜头中,层层叠叠的交通线上所有车马行人都已停驻,信仰在那一刻又重新回到人间。
影片还是不错的,满分我给70+吧,不理解的倒是那些说好多地方没解释清的评论,这片的每一部分都很好理解啊,就从女护士长的情感来看,男友因事故导致常年赚黑钱的生活轨迹最后却依旧没正常化,积压过久表现出来的各种猜疑,阴情不定,嫉妒以及后来黑化都很合理,现实中类似的事不都到处发生么,为什么还有人吐槽这个……说剧情简单的怕是不适合看这类片子,片子重点放在了人性上,把飞天做为一个烘托情绪的转折点,而且还有很多不错的小细节和内涵,难民医生警察甚至连过场受骗的小配角都在寻求救赎,最后医生的线表现的最清楚,拿一部以摄影艺术为亮点的片子来说这片的剧情已经算松紧有度了,情绪控制又恰到好处,既能感受艺术性又没有被打乱节奏,逻辑碎片太多的话反而大部分人会看不懂最后变成烂片。
觉得唯一可惜的地方就是前期铺垫不够导致高潮部分情感没有聚焦,整体略显平淡了点,加上结尾的视角有点莫名以及某些小bug,能算个中上的片子吧,不过比起那些大部分要不弱智要不没内涵,连个拍摄手法都土的一逼的电影来说,这片子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至少个人从头看到尾之间都没有觉得腻烦过
看完明白海报,现实社会想象力,开头父亲分离旁边人丢包后面自杀性,画面内部运动复杂多义的牛逼长镜头,转来转去人在旁边,窗框视线,视点转换。
炫酷旋转镜头,空中上下360度怎么完成?
9次左右飞每次契机方式都不同,4面空间打破,牛逼的超高速追逐速度把握?
器材?
跑的背景人影?
下降影子落地转换,一系列不知是伪长镜-影子叠化还是真的重点落地还摇跟拍影子到人就匪夷所思,开头平静后的暴风雨长镜水下多重调度再到水上,地铁口到升起来主观视点到客观略微旋转变形。
1意外超能力2展示给医生3my son展示给病人4打破四维惩罚看不起的人5老人召唤突然飞起来6地铁口逃离升空到另一栋楼顶7高楼降落8撞车瞬间飞升9冲破玻璃城市上空逃走,每次都有相应旋转。
低角度连续追车戏,撞车了还在拍,转弯大概看出摄影机位置变化。
难民题材加上超能力难以想象,系鞋带手拍头,俯视的上帝视角。
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还相信什么,难民是恐怖还是救赎?
危机中的曙光,谁能预料
借神奇设定,讲人世间的故事,但并不出彩,反复停留于设定本身。
前重看“Barbara”+"Wonderstruck"40+
即使看不懂其中埋伏着的各种文化映射,依旧是值得不管日常好好一看的片子。
写实题材中展现超现实主义,心思大,几处运镜炫目至极。7.2
3.5,几处调度设计(特别是失重感)真是叹为观止。
摄影是真的唬人,看得蛮过瘾。这双男主好有CP潜力呀!>。<
神棍啊
空洞的秀技。手持的长镜头有特喵必要吗?无聊的追车能跟拍3分钟???技术牛逼,你拍好看点也行啊……
belief
导演找到了一个还不错的故事架构,也有很多还不错的切入点,却把故事拍成了一个不知所谓的样子....除了过度炫技和某些还不错的场景,导演的功力还需要好好锻炼!
漂浮的镜头特别美,尤其在丛林中的第一次,颠倒了世界。
整部片都充斥複雜而令人嘆為觀止的場面調度,但我找不到這些場面調度跟這個故事之間的關聯。
@欧盟电影展。2.5 大写懵逼。导演仿佛在不断的炫技之后迷失掉原本铺陈开的叙事准则,各方面的「政治正确」换来一个"手撕鬼子"般的戏剧冲突,可以强行理解超现实,却跟不上旋涡般的自我陶醉;摄影很棒,长镜头灵活穿梭于众人物之间,多处旋转镜头更是魔幻力十足。|医生不会说匈牙利语这一点真的不能忍!
6分,政治隐喻看不懂。
我艹这什么鬼!太莫名其妙又蜜汁好看了!好像什么主题都没有又好像讽刺了一大堆东西,好像讨论了难民、基督教、社会问题但又都没有认真说。房间旋转、追车的主观视角长镜头都真的帅。想象一下地心引力变成欧洲难民小少年奇幻版本?害死过一个少年,用生命救了一个少年——不,剧本不重要,关键太有趣!
今年我说《盛夏》是由许多华彩乐章串起的。这话放在这部上部分符合,但高下立判,这部空有奇观堆砌,导演对于这个概念根本不知如何开发,也根本不知道落点最终要落在哪,技术那么强却给人感觉是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
第一次看这么超现实的宗教题材,可能那些宗教故事就是从这样的事演化而来的,谁知道呢
崇拜技术流,看嗨了。镜头设计很酷炫,借壳好莱坞超级英雄商业元素,抢戏、追逐和追车场面却是独具匠心的设计,然后又披上欧洲文艺的宗教、移民元素,这个hybrid很刺激很飞啊啊啊。[A-]
开篇平移运动长镜炫技,环形镜头如《地心引力》惊艳,可惜反复使用失却惊喜;概念先行,然而剧本跟不上,感觉结尾是无法自圆其说了;落入凡间的天使,照见行将腐朽至根的国家,医生的救人与自救,东欧超现实之味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