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芬兰,39年被苏联强行索要领土,不从就遭受大规模入侵。
但斯大林没想到小国如此顽强,肃反后的苏军如此不堪,被迫调整战术,释放一大批军官(幸亏,不然第二年面对德军入侵百分百惨败)。
苏军惨胜获得领土,但也没实现吞并芬兰的计划。
然后就是这部电影,趁着德国重创苏联,芬兰也进攻希望收回39年失去的领土,最后也失败了,虽败犹荣。
东北欧的一串小国也受激励,面对贪婪无理的恶邻,必须勇敢拿起武器
像是历史教科书一样的电影,很全面的囊括了芬兰士兵在战争中的立场。
电影《无名战士》讲述了一队芬兰士兵经历整个苏德战争的故事。
影片中的军人主要分为两个群体,军官们和普通的百姓兵,他们对战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而每个群体里的人物也各有特征,是刻画的很优秀的群戏。
戏码最重的两个代表人物,是一位从农民中来的老兵和一位在战争中成长的年轻军官。
老兵不服管理,因为在他的理解中,上战场就是杀人,保证自己活着回家,继续生活,而不是来听令于军官。
战争对他来说是不得不接受的任务,那就只好麻木的完成。
年轻军官初上战场时非常胆小,他的上司在鼓动他时殒命,他因而接受了自己的使命,热诚的投入战争报销国家。
影片通过普通士兵的口多次提到“资本家”,提供了上述两人不能够建立完全的战争全貌。
电影通过台词提醒观众,战争是资本家的游戏,他们有学识无人道。
从结局来看,影片可以算是给了两位最重要的主人公圆满,愧于长官之死的军官牺牲战场,老兵成功的生还回家。
2024.10.08
喜欢这句话“国家赢了,可以把自己赢的故事拍成电影。
”芬兰电影《无名战士》就是这样一部电影,1955年第一次拍摄,1985年被翻拍成彩色电影,2017年再次被翻拍。
三次拍摄一模一样的被还原历史,一模一样的故事结构和内容,一模一样的主角塑造。
三个版本的《无名战士》除了年代、演员不同外,主要情节基本完全一致,体现了芬兰人对利纳的作品高度认可。
不过与前两部相比,2017年版《无名战士》相对更加细致,也更加生动丰满。
芬兰三十年拍一次这部电影,目的只有一个,让芬兰的新生代国民,在他们三十而立的时候,能通过这部电影,明明白白记住这个国家是怎么赢的!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别忘了为此牺牲的无名战士,“苏芬战争”这四个字,历史会把它永远地铭记和传承下去,作为一场芬兰卫国战争的缩影。
“苏联”这个词,也会被历史铭记。
但是从1991年起苏联这个国家没有了。
可是芬兰还在,还能把“苏芬战争”的故事,拍成电影《无名战士》,每三十年翻拍一次,作为每一代芬兰人的国民记忆和爱国教育。
芬兰和苏联之间的“冬季战争”于1940年3月结束,这场在苏联人看来只是局部的战争,却让芬兰拼尽了全力。
因此,虽然芬兰人成功阻止了苏联人的入侵,但依然屈辱的失去了包括卡累利阿在内的十分之一领土,以此息事宁人,这就是弱小国家的命运。
时间到了1941年夏,苏德战争爆发,压抑了三年的芬兰人携纳粹德国之势,正式向苏联宣战,“继续战争”爆发,芬兰和德国协同进攻,收复苏联在冬季战争(1939年-1940年)期间占领的领土。
1941夏天的芬兰东部,芬兰陆军一个营的机枪连接到命令,把他们的多余的装备和个人物品放进库房,连队立即开拔上了前线,部队乘坐汽车来到卡累利阿北部森林。
第二天早晨,隆隆的枪炮声把士兵们惊醒,战争开始了。
发起进攻前,科斯凯拉少尉安抚神情紧张的新兵,“你们只需记住要保持冷静,瞄准敌人的腰部,那是最佳射击位置,记住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人,子弹可以杀死他们。
”
芬兰军队越过边境线的铁丝网,开始向被占领土前进,步兵发起进攻前,说好的密集炮火覆盖,结果芬兰炮兵稀稀拉拉的放了几炮就完事了,看来解决战斗还得靠步兵。
卡里洛托少尉带头冲锋,可是没有跑几步就腿软的趴在了地上,尽管他仍然高喊着“冲锋”可是初上战场的士兵们都有样学样的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上尉赶来,他鼓励少尉要起到带头作用,并且身先士卒的带头示范,结果众目睽睽之下没走几步,一颗炮弹落下,把他炸的粉身碎骨。
没有死亡就没有愤怒,没有愤怒就没有爆发力,士兵们奋不顾身的发起冲锋,可是冲进苏联人的阵地才发现连个苏军的尸体都没有,苏联人早就撤退了。
多个苏军的机枪火力点居高临下,火力密集,易守难攻,不断的有士兵中弹负伤和死去,缺少重武器的芬兰步兵只能靠人冒死上去投掷炸药包来解决问题,科斯凯拉少尉自告奋勇去炸碉堡,他在机枪的掩护下摸到了苏军火力点的附近,奋力扔出炸药包,一声巨响,苏军火力点被炸的粉碎。
苏军抵抗不住,开始溃退了,芬兰士兵夺取了苏军前沿阵地。
此时的苏联正在全力抵抗纳粹德国的全面入侵,无暇全力应对芬兰人的进攻,很快芬兰部队收复失地,推进到了旧的芬兰和苏联边境线。
安特罗•罗卡和苏西来自卡累利阿做为补充兵来到机枪连报到,他俩都是参加过冬季战争的老兵,苏联人那场战争中夺走了他们的农场,因此他们两个人是怀着国仇家恨参军的。
芬兰和德国虽然并肩作战,但是芬兰人并不喜欢德国人一副蛮横无理的样子。
接下来芬兰军队要乘坐冲锋艇穿过一条河,去夺取彼得罗扎沃茨克,这一仗让尤哈尼•卡里洛托少尉领教了老兵安特罗•罗卡的军事素养和战斗经验,罗卡操控的重机枪精准的干掉苏军的一个个火力点。
登上对岸后两个人神配合,罗卡让少尉跟在他的身后负责扔手榴弹,罗卡负责冲上去清理残敌,频频得手。
一仗下来让卡里洛托少尉对老兵罗卡刮目相看,但是面对少尉的赞誉,老兵却并不领情,坦言他们两人对战争的理念完全不同,“你渴望成为英雄,而我一点都不在乎这些,我们只是在履行职责,我们是来杀敌的,不是来送死的。
”
再次遭遇苏军,居然出现两辆苏联坦克,反坦克步兵枪打坦克一点用都没有。
士兵希耶塔宁从牺牲的战友手里拿过来一颗反坦克雷,勇敢的扑向苏军坦克,第一次向坦克扔出地雷,苏军坦克没有压到,他冒死取回地雷,寻机再次扔了出去,这次成功了,苏军坦克被摧毁,苏军的进攻被击退。
希耶塔宁受到了上尉的表扬。
芬兰军队最终走到了遥远的奥涅加湖,占领了彼得罗扎沃茨克城后将其更名为埃尼斯林纳,尽管如此,还有掩饰不了这里到处存在的苏联痕迹,果戈里大街,马克西姆•高尔基大街,列宁山,比比皆是。
芬兰军队在这座城市举行了阅兵式,将军检阅了他的部队,机枪连整装列队,在尤哈尼•卡里洛托中尉的带领下整齐的走过将军面前。
安特罗•罗卡带着希耶塔宁和胖子万哈拉去一个叫薇拉的女孩家做客,一开始薇拉对他们冷若冰霜,希耶塔宁调侃以为她死了未婚夫,尽管薇拉对苏维埃并无好感,但是对芬兰人跟着德国人打到这里也很反感。
可是当她听说希耶塔宁把自己的口粮都给了当地的孩子阿列克谢和塔尼亚时改变了态度,坐到西耶塔宁的身边,主动吻了他。
他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临别时西耶塔宁和薇拉已经情意绵绵,难舍难分了。
机枪连在黎明天还没有大亮的时候紧急集合,登车奔赴新的战场,最倒霉的要数希耶塔宁,他昨天晚上随着罗卡回到宿舍,熄灯后又色胆包天的溜出营地,来到薇拉的住所,两个人在一张小床上完成了媾合。
一天夜里,安特罗•罗卡奉命带着尤哈尼•西赫沃宁滑雪出去侦察,他们发现一队苏军正在向芬兰军队的侧翼运动,罗卡利用他们的位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而苏军处在一片白雪皑皑没有遮挡的空地的机会,让西赫沃宁帮助他往弹夹里面压子弹,他一个人用一支苏式波波沙冲锋枪连续射击。
这一仗罗卡杀疯了,消灭了整整一支苏军突击部队,无一人生还,而西赫沃宁毫发无伤,罗卡只是受了点轻伤。
两个人受到了上司的表扬,获得额外休假的奖励。
曼纳海姆元帅75岁生日成为芬兰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庆典,庆典的亮点是日耳曼帝国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前来祝贺。
芬兰军队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和苏军进入了阵地战,罗卡站岗时忙里偷闲用木头刻灯台被上尉看到,罗卡不以为然,激怒了上尉,要处罚他。
罗卡再次夜间站岗,恰逢苏军来偷袭,罗卡抓到了一个活口,一审问居然是个上尉,这下子罗卡得意了,他亲自把俘虏押送到少校和上尉面前。
三个人终于摊牌了,面对少校指责的藐视部队纪律,罗卡不屑一顾,依然表现的桀骜不驯,放荡不羁。
不过即使如此,少校还是兑现了答应他的抓俘虏给休假的承诺,这次抓了个上尉,批了他十四天假,罗卡得以如愿以偿的回家替代临产的妻子收割麦子了。
芬兰和苏联的“连续战争”进行了整整三年,到了1944年6月,苏军对卡累利阿地峡发起进攻,芬兰军队从前线向着旧边境线撤退。
在这场战争中,年轻的芬兰新兵们经受炮火洗礼,熟悉了死亡和战争的艰难。
在兵力和装备都很差的情况下,他们迎击了一个占绝对优势的对手,英雄和死者的名单似乎永无止境。
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尤哈尼•卡里洛托上尉面对新婚妻子提出调回赫尔辛基的要求后坚定的回答“他们需要我,前线需要所有军官,我的职责是为芬兰因格里亚和卡累利阿而战。
”他毅然的返回了前线,但是前线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芬兰军队的防线已经崩了。
苏军击垮了机枪连所在的营,拉米奥上尉下令机枪连撤退到最后一道防线。
打仗不能仅仅靠勇敢,还要有机智,尤哈尼•卡里洛托上尉带领一路突击队一路硬打硬杀,结果死伤惨重,卡里洛托上尉也挂了。
反观科斯凯拉中尉带领的另一路突击队,罗卡则是隐蔽接敌,机智勇敢的用手榴弹开路,冲锋枪抵近射击,一个一个的解决掉苏军的散兵坑。
但是苏军太强大了,芬兰军根本就没有胜算,机枪连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科斯凯拉中尉决定抗命把重机枪和多余的武器沉入湖底,抬着伤员撤退。
路上一个重伤员痛苦不堪的在呻吟,为了让这个不可救药的人早点解除痛苦,二等兵尤哈尼•西赫沃宁把他的枪放在他的跟前,眼睁睁看着伤兵饮弹自尽,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和没有人性。
丢掉了卡累利阿,芬兰败局已定,士兵们全无了斗志,一味的撤退,他们想的是早日回家,军官们尝到了溃败的滋味。
科斯凯拉中尉身先士卒,舍身炸毁一辆苏军坦克,自己也以身殉国。
可是无济于事,芬兰士兵构筑的防线一触即溃,枪声一响,士兵们争先恐后的逃跑,什么民族大义呀,国家利益呀,通通不重要了,自己的命最重要,少将亲自来到前线试图阻止溃退,他开枪打死了一个逃兵,但是无济于事,苏军坦克一炮炸伤了他,他呼喊着“救命,”可是士兵们忙着逃命,没人去救他。
罗卡在这个时候出手了,他组织起漫无目标溃逃的士兵,开始有组织的撤退,河上桥被苏军炸毁了,罗卡带领士兵们找到河水平缓的地方,让士兵们涉水过河,他一直在断后掩护,最后一个背起负伤的苏西过河,就在战友们把他拉上岸的一刹那,背部又中了一颗子弹。
罗卡没有死,他被送到医院救治,一直呆到停战,才回家和妻子孩子团圆。
没有了军官的机枪连现在是群龙无首,指挥官需要机枪连再去夺回苏军阵地,万哈拉勇敢的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他模仿罗卡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在另外两个战友的配合下杀入苏军阵地,一路猛打猛冲,居然成功了,就在三个人开心的瞬间,一颗子弹击中一直勇敢的冲在最前面的士兵。
苏军猛烈的炮火炸的机枪连剩下的残兵败将几近崩溃。
不知道过了多久,炮声嘎然而止,士兵们从战壕里爬了出来,原来芬兰和苏联签署了停战协议,芬兰战败了,这一天是1944年9月4日。
与苏联义和后,芬兰转身与曾经的盟友德国展开对抗。
在所有参战国当中,芬兰是欧洲大陆唯一一个从来没有被外国军队占领过的国家,应该算是赢了。
说不清楚芬兰这种左右站队的行为是对是错,不过芬兰人的做法倒是印证了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
小国战争片总是这么精致而无懈可击,融合了一切战争片应有的元素,作为近几年唯一一部拍苏芬战争的电影算是非常成功的,时长三个小时,镜头缓慢而富有诗意,没有过分渲染缺也拍出了马利克的感觉。
战斗没有用血浆来填充却也感人至深,随着主人公们一个个死亡,触动我们的地方便越来越多。
其中步兵反坦克战和丛林突袭战是亮点,没有大爆炸,依然很燃而且近几年以法西斯国家为视角拍二战的电影越来越多了,这部就是个典范,没有过分的政治倾向人物刻画虽不够详细,但是其实也没有这个必要,慢一些,简单点,很好,不需要过多的煽情。
北欧战争片的情感表达方式的确那里的环境——寒冷,寂静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剧情的简单和片长的过长,本片看起来会感觉全片剧情没有一点进展,而且不喜欢战争片的人会觉得非常无聊,但其实我个人还是相当喜欢的总之,推荐一个
苏芬战争,不多人知,早期的苏联也是野蛮的拓疆之国,或许也像曾经成吉思汗;而芬兰不过是英伦三岛的苏格兰,以小博大,为民族而战,世界如果没有如此精神,美国也不可能从英国的笼罩下独立;早先芬兰与希特勒的关系不一般,但是苏芬战争后芬兰又跟德国开展,混乱的欧洲;再小的国家也不愿失去土地,国与国之间,才是寸土必争;和很多战争影片可能无二,关键在于一个可恶的北欧严寒的天气环境下的进行;各个国家都不乏「董存瑞」,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或许这一点上有点像时下热议的「八佰」,极端环境下信仰与背后的家庭是男人们坚持的意旨;老兵还是老兵,战场上的经验智慧,军官学校或许这辈子都学习和体味不到的智慧,老兵下士罗卡对于战争的从容和对于此战役不过是收腹某地而回家的感觉而已,一定要领导把邻居苏西和自己分在一队,战争中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与保护苏西,也是一个男人的担当,这都是他嘴里所谓的职责,战争在罗卡嘴里就好像是下地干农活一般;半个小时的影片进程已经经历了四五场真枪实弹的交锋,而且每组场面都在诠释一个战争意义或者某个特殊人物,英雄们与懦夫们都在诠释,足够精彩的构思与视觉语言,战争场面虽无航拍大场面但是也足够高分;战争片总是战前的青春无知,一颗混沌爱国心,战中难舍爱情,总是一夜的难舍后回归战场,战后的安宁家庭;罗卡这么优秀的老兵为什么一直是个下士呢,是因为桀骜不驯的脾气吗,相信将军的脾气更加桀骜不驯才是,因为无论是战场分析布局,还是一线作战都是挑不出毛病的战争人才,反倒是在部队中苟且着,还是上级军官不会用人,庸帅太多;有点像「1944」的爱沙尼亚,影片的调性也很像,自主主动性被牵着的国度;罗卡就像「大兵小将」里的成龙饰演的角色,他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家里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个性不羁的农夫,但战争抢走了他的农场,他是想夺回自己的农场,如果芬兰军队里再多几个罗卡,可能结局会不一样;和「1944」一样,芬兰不过是给后代们一个历史,告诉孩子们面对任何情形你都要做一个芬兰人该做的,看看父辈们,寡不敌众仍在坚持;上尉的死很自然,处理很好,他其实早点结束一切回去拥抱新婚妻子,但是这是战争,子弹不会在乎你的心情,他脑子里再也没有自己妻子性感酮体了;被坦克压死可怜的的芬兰军官,可怜的芬兰士兵,可怜的芬兰,这绝对是国家的悲哀,这部片子是自己在嘲讽自己吗;一些新兵蛋子组成突击队效仿着老兵罗卡开篇那熟练的清扫散兵壕赶走苏联兵,可惜罗卡没有等到这一幕,我相信他会执行的更好;芬兰,谁让你挨着这个邻居;整片还是比较平,战争与情感好像都差那么一点点,90%均是点到为止,就差一个或者场面或者情感的炸点;
基层官兵眼中的芬兰收复卡累利阿地峡之战;也被史书上称为“继续战争”,这里的“继续战争”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名词,特指1941年—1944年间的苏芬战争,可以看作是冬季战争的后续;1939年,芬兰在苏芬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条约,这纸和约对于芬兰而言是灾难性的;领土的丢失、民众的流离、民族的屈辱感成为芬兰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同时在苏芬战争中,芬兰的军费飙升到了恐怖的45%,因此在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困难;此时又是德国抛来了橄榄枝,给予了芬兰可观的经济扶持与项目合作,而SL则只是不停的干涉芬兰内政,因此当苏德反目后,芬兰会倒向谁不言自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也于1941年6月25日,跟随德国踏上了败则收复故土,成则大芬兰之路;但二战的惨烈不是芬兰这种人口稀缺的国家所能玩得起的,巨大的伤亡使得芬兰最终停下脚步,与北线苏军展开了长期对峙;从1942年一直持续到1944年;1944年6月,为了配合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同样对芬军展开大规模攻势;此时的苏军已不再是1939年时的苏军,因此在攻势初期,苏军进展迅速,迫使芬军全线溃退;这一次苏军的主攻方向仍是卡累利阿地峡,接连攻克芬军数道防线;但随着战线的深入,苏军的进展越来越缓慢,而芬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同时德国为了防止芬兰单独投降,也派出了少量部队前来助战,苏芬双方在第4道防线内展开拉锯;而此刻,巴格拉季昂攻势已进入关键时刻,急需更多的兵力投入后续作战,而已现在的方式显然在短期内无法征服芬兰;于是在当年7月12日,SL主动向芬兰提出和平谈判,而非此前的投降协议,芬兰本来也打不下去了,于是便接受了谈判;谈判持续了2个月,双方边打边谈,最终于9月19日达成协定: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割让波特萨莫区给SL,同时将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SL50年(这一租借的半岛至今也没有归还);同时德军必须离开芬兰;关于这一点德国显然是不愿意的,虽然德军大部都是和平撤离,但少量顽固派拒绝离开;于是芬兰与德军之间又爆发了战斗,最终将德军驱逐至挪威境内;相比其他被SL蹂躏过的土地,芬兰是幸运的,不仅相对体面的退出了战争,更是保留了自由!
这种自由离不开1944年对苏军的血战!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同时思维立体的战争片,用180分钟的较长时长呈现出极度克制和冷静的叙事:战争是伤痛,是杀戮与被杀。
影片里没有刻意的渲染,比如敌国的丑恶形象和犯我领土,我方的绝对服从和舍生忘死,有的只是阴暗的画面和有血有肉的士兵军官。
以克制替代刻意,以反思表达反战,以冷静抵消激爽,以复杂思维解构单一风格。
经历过冬季战争的老兵说:你想成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些事,只有需要时才前进,否则就趴着,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我来不是为了当一条只会点头听命令的狗,我只想回家。
可能了解苏芬战争的人很少,看到这部影片,让我对欧洲的文明和思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对本土的一些主旋律产生了更多的悲伤。
他來這裏不是爲了被殺,而是殺戮。
他不殺人只殺敵人。
他做了戰爭要他做的事。
他不想爲長官們賣命,他只想要回家。
長官們爲權威而賣命,坦克軋過來,就什麼也沒有了,反而是士兵們是自由的。
如果他打這場仗只是因爲需要打,那麼就只有失敗或是犧牲。
卡利羅圖少尉從開始就只是爲了命令而打仗,最後也是因爲命令已下。
鼓起銳氣,步了卡納上尉的後塵,卻沒有他的那種慣看戰爭的從容。
卡納上尉也算是死得其所,雖然戰爭無情人命如灰塵,但他也可算上是與之打了個平手,死得一點也不卑下。
科斯凱拉中尉有戰略頭腦,知道應該做什麼。
但他也要聽從命令,炸毀了坦克也犧牲了自己。
活着不是那麼容易的,甚至和你救不救同伴也沒有關係,不是望風而逃纔是唯一的途徑。
命令保護不了你,戰壕也保護不了你,槍也保護不了你,因爲他們也有槍,就像科斯凱拉說的「他們也是人,槍可以殺死他們」,那麼你也一樣;命令和防線是雙方組織起來的強大攻勢,槍則是殺死對方的武器;年輕保護不了你,閱歷也保護不了你,頭腦有時也保護不了你……
什么是老兵?
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芬兰电影《无名战士》里的老兵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兵时间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加入轴心国对苏作战堑壕战;老兵在前,每到拐角处,就让后面的人扔手榴弹。
手榴弹爆炸后老兵趁着烟雾朝前突击。
以后的均照此战术办理无往而不胜阻击战:还是这个老兵和一个战友。
守卫在一起。
等待苏联红军到来。
老兵手持一支转盘冲锋枪。
他让战友给自己装填子弹供给弹夹。
对方来了大概20多人。
最后这20多人全部被打死。
老兵威武老兵不死。
国家赢了,可以把自己赢的故事,拍成电影。
1955年,拍一次。
1985年,再拍一次。
2017年,拍第三次。
一模一样的还原历史,一模一样的内容结构,一模一样的主角塑造。
再过30年,还可以再拍一次,目的跟前3次一样:让每一代新出生的国民,在他们三十而立的时候,能通过这部电影,明白、记住这个国家是怎么赢的?
别忘本,别忘了为此牺牲的《无名战士》有一天,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别犯傻。
“祖国输了我赢了”,这种鬼话,禁不起历史的审判。
“苏芬战争”这四个字,历史会把它永远地记录下去,作为一场国战的缩写。
“苏联”这个词,也会被历史铭记,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简称。
但,苏联,这个国家,没有了。
芬兰还在。
还能把“苏芬战争”的故事,拍成电影《无名战士》,每30年翻拍一次,作为每一代芬兰人的国民记忆和爱国教育。
我从不在微信群里,跟朋友争论“中美脱钩”的问题。
因为,我知道,退个群都是多么难。
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别人为了自己扬名、立腕、赚钱建的群,我也舍不得退。
万一,将来我也需要发一条自己的广告呢?
比退群,更难一点儿的是辞退老员工。
那种,鸡肋一样,总是挑战权威,又总是能立功的老员工,那个公司都有,但没有一个理智的老板会开了他。
劳动法不是问题,问题是钱。
赚不到足够多的钱,大换血的结果一定是,公司垮了。
老员工成了敏感词,咱们假装看不见就行了。
分公司成了草头王,你整顿不整顿?
整顿,就是给竞争对手机会;不整顿,早晚从内伤变成癌症。
所以,从来没有完美的管理手段,只有最佳的整顿窗口,如果竞争对手突然垮了,赶紧收拾手下的刺头。
So,中美脱钩,根本不是问题。
问题是,脱不了钩的日子,漫长到以10年为一天,你熬得过3天吗?
你熬得过,别人吗?
以苏芬战争为主线的电影《无名战士》拍了3次。
无论你看那个版本,导演都没有回避这个事实:“每一个从战场上活着回家的男人,手上都沾满了别人的鲜血。
”无名战士,不是无辜的。
国家要赢,没有不牺牲的。
中美脱钩,谁知道“钩”的数量是1,是10,是100万,是1000万,还是13亿?
没脱到你的钩,你就享受呗。
脱到你的钩,你就战斗呗。
备注: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2017)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85)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55)
硬核战争片 需要啃的
保家卫国者,皆是无名英雄。就39年苏芬战争这一块,魔怔精苏壬还是别洗了…
除了稍微有点长,显得拖沓,总的来说还是挺好的。
3个小时 long long long
没看完
分不清谁是谁,长得都一样
老兵就是战地精英怪...
拍的实在太散了…
三小时的电影顺叙了1941-44年苏芬继续战争从开战到战败的全部历程,但只聚焦在一个步兵连中的五六个基层官兵,战斗场面也限于步兵战术。不过整体并不闷。故事毫不留情地让大部分人物先后战死以表达战争残酷,并突出某些中上层军官的昏聩和基层老兵不服从军官管教的情节,反映芬兰这个缺乏等级传统、基本平等的社会,对战时的军国主义倾向的厌恶。但片中对这方面的刻画略嫌脸谱化。
还行
画面的影调做得很接近兄弟连级别的作品了,但全片剪辑稀碎,剧情支离破碎,这个主创团队似乎完全没掌握视听语言。剧作像是个流水账,既不靠着类型片的格律节拍,又没能做出艺术电影的“不叙事”。总体观感是个类型片,但结构又非常混乱,人物的塑造也很平面。缺少人物内心和价值观的桥段,也没有展现战友情(这个很重要,是观众与角色建立连情的重场戏),所以所有的角色的死亡似乎都波澜不惊。最让我难以理解的,是本作的剪辑和剧作,怎么可以做到这么稀碎的?
还可以,我记得几个月前看完标记并写了短评的,回头却找不到了,实在懒得重写了。豆瓣APP升级之后乱得一批。这样的战争片欢迎多拍点。
战争很平淡写实,或许这就是普通人的战争吧。无法让人记住每一个人。。不过不如集结号场面震撼。战争残酷是件好事,否则就会有人喜欢它了
叙事零零落落有一搭没一搭,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缺乏焦点
20180919,最后的结果莫名欣慰。
军官都不会打仗?
什么玩意,电影不像电影,电视剧不像电视剧,还三个小时。战斗场面比小儿科强点,进攻永远都是扔手雷,再冲锋枪扫射。芬兰的索米是波波沙的爸爸。
每次看这种战争片 我是真觉得应该把现在得人都扔战壕里去溜达一圈 如果能活着回来 可能能带回点人性 是人就得去生死边缘走一圈
这是我北欧五国二战记忆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最长的一部。这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战争记忆:一场漫长的,煎熬的,冷酷的黑夜。
8分,芬兰人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