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是教诲,生死是泅渡 ——评微电影《桥》 《桥》获得了2004年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提名,以及美国温馨电影展水晶心奖,棕榈泉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这部30分钟的波兰短片以掠影式的镜头关注着每个人的拥有、丧失、离难、困厄、喜悦和悲伤。
旅途中的人看似各怀心事,而其实都在一趟上帝精心安排的列车上,悲伤是教诲,生死是泅渡。
其中主要的是关于一位父亲不得不在爱与责任间做出选择的充满诗意又令人震撼的故事,洗练,而精准的镜头语言将一切交代得无微不至。
1⃣爱与责任间的选择 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开片展现的是一位中年男人在冬天独自一人的场景,随后开始回忆这位男人的经历,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人物身份。
影片花大量篇幅在展现这对父子间温馨的相处方式,使观众沉浸在天伦之乐中,为后来丧子之痛做了铺垫。
儿子为帮助提前到的火车能顺利通过桥,自己探身够住把手却不慎滑入桥下机械中。
父亲发现后,痛苦的吼叫声与不知所措的面部特写使观众内心震撼。
导演把火车的高速开来和父子两人悲惨性分离的刹那交叉剪接,把火车上众人的茫然不知和父亲的痛彻心肺交叉剪接。
一个舍子救人的父亲的伟大形象高高耸立,在此只有一个人看到他哭喊的脸。
2⃣救赎与被救赎 父亲抱着儿子尸体走在铁轨上的长镜头,以及车上每个乘客的欢快笑脸的特写镜头,导演采用对比蒙太奇表现了救赎者与被救赎者的关系。
导演在片中有拍摄到不同乘客:分别的母女,吵架的情侣等,为我们展现了不同人群的喜怒哀乐。
其中一条支线的人物——红帽子女孩让观众印象深刻。
她在火车上正欲吸毒麻醉自己,偶然却望见这位父亲在车窗外,正悲痛欲绝的无助的哭喊,这一刹那让她看到了别人的悲痛,而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丧子之痛救赎了一颗自弃的迷途心灵。
这是影片的高潮所在。
当父亲在街头偶然再次碰到红帽女孩,他仿佛看到儿子的生命在女孩怀中的小孩重生了,女孩幸福的表情和小孩天真的面容在此时又救赎了这个父亲,让他放下了悲痛愿意重面生活。
舍小爱而得大爱,救赎具有双向性。
3⃣视听语言下的命运交织 影片中运用了很多视听元素,来将导演的意图发挥的淋漓尽致。
虽然背景都是冬天但在色调上,最快乐的时光是鲜艳的亮色调,痛苦的回忆以及走出回忆那段路,是阴冷的冷色调;在父亲回忆时运用大量的心理蒙太奇,在展现红帽女孩和这位父亲不同遭遇时运用了平行蒙太奇以及重复蒙太奇,让影片的高度完全建立在故事叙述之上。
隐喻蒙太奇表现在红帽女孩的出现和帽子符号高频率使用,代表着温暖,在失去的时候,剩下的更多的是难过与寒冷的情绪; 影评虽然仅有30分钟但是导演在特写镜头上下足了功夫,比如在儿子发现过车提前来了时,他朝着鐐台惊呼“爸爸,火车来了”的脸;卡在轴轮上的儿子;要驶来的火车头;落下的活板桥接口处;纵横交错的铁轨;还有红帽女子用打火机烤勺子里的海洛因等,都用的是特写镜头。
片中推镜头和摇镜头巧妙组接,是叙事线路的方向,也是情节推动的基础,让受众跟随者导演镜头,深有感触,感同身受; 短片有一种冰冷的流畅,美到极致的钢琴曲和一首《玫瑰人生》,把一种生死的悲伤从温馨的感受中渐渐推到浓墨重彩的极致。
结尾处铁轨却依旧在那里,承载着人世,火车在上面来来去去。
又亦或是生命本与铁轨类似,总无限地伸向远方,寂寞而坚韧。
最后,当年的红帽少女已为人母,伤痛渐渐淡忘的父亲望见了她的孩子,一如几年前自己的儿子调皮地微笑,与这位父亲相视面过。
此时的父亲,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张开双臂,仰着脸面向天,镜头也摇向那片久造明朗的天空。
经历失去的悲伤,经历生死的离别,再重新面对生活人格得到升华。
这就是生命的纽带,在于不断延续,像铁轨,像桥。
森森大军影评人 讲师 编剧1 人赞同了该文章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1 本片众多人物和主线故事有何关联?
红帽姐姐的帽子有何作用?
片中出现的玻璃窗和车窗……有何隐喻?
2大量的俯拍镜头该如何理解?
3片尾,男主张开双臂……如何理解?
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真人短片(提名)本片荣获2003年棕榈泉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03美国温馨电影展 水晶心奖点击链接 看完再聊
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桥 Most》www.vmovier.com男:这短片太难了,表示看不懂!
呵呵,看不懂就对了!
男:这怎么说?
假如连我都需要认真看两遍的电影,也就没什么人能懂了……男:瞧这意思,您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
嗨,聪明啥啊,极其一般!
就仰仗我这个独门绝学——“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男:有时觉得,您这一副“孤独求败”的样子,真的好欠揍啊!
那你说说,求败为什么还会孤独?
不懂!
就是因为没人理解嘛!
男:这电影奥斯卡提名,又获得众多大奖,您这“后脑勺看电影”,一直跟国际最前沿的艺术大师们接轨啊!
男:我有时觉着,解读文艺片是不是就得端着点,我这文采是不是有点太粗糙了……?
屁!
文艺片,再文艺它也是电影!
拍电影——真金白银往里填,每分每秒都是钱!
那么,影评它就不是扯犊子的事情,你就是扯出一朵花来,不是那么回事也没人认!
既然是拉片讲电影,就要解读镜头语言,回答问题。
文笔好有啥用?
你把《读者文摘》那套整到影评里,那就不叫玩意……明白不?
那我说几个镜头
男孩死后,画面出现的这个戴红帽子的人是谁?
这个镜头我也很奇怪!
因为他爸爸从来不戴红帽子,而且我之前看女人摆弄自己的帽子,很明显是铺垫……难道此处才是关键?
还有这些求爱的动作和剧情,到底什么意思?
包括大量对白,跟本片主题又有什么关系呢?
男:您说的这些恰恰也是我想问的,既然本片的主线故事是“扳道岔事故”,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毫无关联的剧情呢?
你能发现这些问题就很好,那我现在开始回答,我们先看看本片主要事件,也就是电影的“高潮”段落男:电影最令人伤感和惋惜的部分就在这里,所有观众都为人动容!
因为大家都明白,父亲,作为扳道工的职责所在。
当时的情况是,假如男主不扳道岔,那辆火车必然栽入水中,车毁人亡……不过,他的儿子或许能侥幸生存!
这就是男主纠结的地方,换句话说:儿子死在了扳道岔这个行为中……我们了解这个信息后,就能理解片头,男主的心情是多么复杂。
那是一种忏悔,一个自责,作为扳道工,他是伟大的,但作为父亲,他是失职的!
男:恩,丧子之痛,还是死在自己手里。
男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释怀,我相信任何人遇到这种事都是一辈子的阴影,用一句话说就是:“走不出来……”
开篇,男主用闪回的方式,想起与儿子的一幕幕儿子与父亲在一边看着北极星,一边交流,父亲问,现在谁想着你?
儿子说:你……这是一种默契,一种父子之间心灵的交流!
你刚刚说,担心父亲走不出来……那么父亲现在急需的就是这种心与心的互动!
注意这些镜头,细微的画面和动作,都是导演刻意的设计
男:我知道您想抓这个画面,爷俩会意的一点头,好有爱,好有默契……一个生,一个死,此时谁能理解这位父亲,他有多少话要对儿子倾诉并解释!
男:恩,我也感觉,此时的父亲需求得原谅,但斯人已去,谁能明白父亲的心意呢?
导演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于是,大量的潜台词夹在在对白和剧情中,给观众尤其这位父亲以很好的开释……我们发现,本片贯穿着大量拥抱的画面……从始至终
尤其片头,在车站,父亲抱着儿子,此时大量的画面切换,反映儿子与父亲不同的视角……男:是的,这地方我不太清楚,导演想表达什么呢?
这就是本片最富有创意的地方!
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看大街上经常有抱着小孩子的父母,父亲在前面走,孩子扭着头,但其实两人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比方有个阿姨在逗孩子,此时的父亲根本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这样?
确实,本片的红帽小姐姐就是这样啊!
尤其在片尾,导演重申了这个思想……男主父亲此时仿佛悟道了什么,突然之间开释了,伸开双臂,拥抱天空……男:真的是如释重负,那这位父亲看到什么就解脱,释怀了呢?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
其实本片很多对白都在暗示,父亲痛失爱子之后,需要发现一些东西
看对白:也许我总会发现,一些全然不同的发现,那会是什么……?
男:您是说导演在提示观众思考?
对!
本片大量闪回,其实是不规则的,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像补丁一样在父亲脑海中切换,尤其儿子的视角也穿插其中……男:您刚刚不是说,父亲抱着儿子,那小孩看到的画面和大人不一样啊?
那假如父亲看到了孩子看到的东西呢?
这说明什么?
这就是此时这位父亲急需寻找的,他要发现些东西,否则他永远活在忏悔中,“走不出来……”男:恩,我越发觉得这短片的思想性不一般,您继续讲……我们发现观众对这故事最大的疑惑就是,为什么在闪回中为什么加入那么多与主线故事毫不相干的人物,这些人物为什么要有联系?
在列车上的那些人到底起什么作用……?
假如这些搞不清楚,这个短片说明没看懂!
因为你不知道为什么导演要拍这些内容,说这些话……你拉片也好,写影评也罢,假如不回答这些问题还有啥用?
男:那您快解释吧,我问题可多了……
我们看,这孩子小大人似的!
有时孩子都很有思想,他们好奇心极强,而且很细腻,所以孩子眼中的世界往往是大人看不到的!
所有事情都有缘由……你注意到了吗?
孩子眼中的那些人,卿卿我我,最后都在那辆列车上……在车站,父亲抱着孩子,感觉就是走马观花,眼神和车上的乘客完全没有交集!
与此相反:男孩好像和每一个人都有互动,我们看到眼神的对接……不但男孩接受了红帽姐姐的飞吻,而且不经意的回眸,也是与男孩在互动……而且这些信息和眼神的交流,“粗心的”父亲都没有接收到……男:那导演搞这些有何意图呢?
而且男孩看到的好像都是谈恋爱什么的……此时,我们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也是导演通过镜头想表达的思想:男孩眼中都是爱!
就像妈妈怀抱中的孩子,可爱漂亮的孩子都会受到关注,人们都用善意的眼神与小天使交流……男:小姐姐都很想捏捏他们粉嫩的小脸……恩,明白这些就行了!
我们再继续挖掘本片主题男:我发现这里还有另一些奇怪的画面和剧情,貌似都与主线故事无关……我之前说过,画面和对白中暗涵大量潜台词,都是在解释这次事故的缘由……因为此时的父亲需要开释,需要有个明白人,一个心理医生给他解释眼前发生的一切!
咱们回想一下事故发生,当男孩发现不测,这是一种预知能力,他大声呼喊父亲,但父亲在操控室完全没有听到,应该是被火车的汽笛声和各种警报声干扰……男:但孩子的方法并不聪明啊,而且相当危险!
远处的喊叫声听不到,提醒爸爸注意也可以扔石头嘛!
男:哇靠,怎么就你聪明呢?
哈,我一直觉得,我要是在古代,小时候,那就是司马光砸缸……小机灵豆子一枚!
我们再看之前那些剧情就明白了,导演一直想说明,孩子处理问题有以下特点 :孩子不懂取舍,不会拿捏分寸,不知轻重缓急,不知冷暖,不懂得逃避和躲避风险……再看成年人,也就是成年人的世界,他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叫成熟,理性和理智,懂得逃避和取舍,不被眼前的爱所迷惑……男:哈,我发现本片这些美女都承担了这些角色,理性又美丽,男人却都是傻乎乎的样子……本片出现的男人,他们的爱,无论父子情还是爱情,都太炽烈,过于撕心裂肺……但这不是重点,关键是孩子与成年人的对比孩子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原因,预知未来,但往往看不到自己面临的危险,这就是眼光和视角!
因为他们常常被人抱在怀里,触不可及……孩子往往不知冷暖,不懂取舍,不知轻重……才需要大人照顾,天冷要喝热巧克力,一切有大人做主和安排!
大人可以理性的处理危机,有道德有操守,非常理性,哪些人适合嫁,配不配自己!
她们了解自己,但孩子往往做不到,孩子却能了解别人,因为他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本片的男人都懂得,美!
如,父亲也泡妞,还记得吗,在车站,父亲只看到美女如云!
而孩子,眼中都是爱!
都是这个世界的理由男 :因为孩子好奇心重嘛!
长大了就只会女人的身体充满好奇了……对吧?
在车站,每个人都有离开这个地方的理由,有逃避,有追寻,有向往……这代表成年人的判断力,他们有方向感和目的性!
我们再总结,孩子与大人眼中的世界有何区别?
男人眼中都是美!
男孩,眼中都是爱!
大人找路,找方向!
孩子找爱,找理由!
男:嘿,真够复杂的!
不过现在我明白这片为什么找那么多美女,小姐姐,红帽姐姐好像还是同性恋……关键她还吸毒,这条线又是怎么回事呢,而且还挺重要!
这些要素纠缠在一起,非常晦涩难懂,我们要耐心一些……男:恩,如果您这样的大师都觉得复杂,那我们更看不懂了……很正常哈!
我们注意到,本片还有一个关键的道具,画面中反复出现的玻璃窗,玻璃门……我问个问题,假如一个人站在玻璃窗前发呆,他在干什么……?
男:要么看,要么在沉思…… 我上学就经常对着窗户发呆,老师总批评我上课走神!
在玻璃窗背后的人,在逃避,在回忆……总之是不敢再前进一步!
所以我们注意到,当拉拉找红帽姐姐的时候,红帽并没有打开窗……男:对,红帽姐姐并不是没有爱,她很喜欢片中的男孩。
而且她也知道感激,有人给她香烟,她很善意的接受并答谢……我们注意这些画面的意义,我连起来解读你发现没有,同样在路口拐角的两个画面,竟然一时一虚,这怎么回事?
男:这还真是导演功课了!
那本片导演想说明什么呢?
此时注意“距离”两个字!
成年人面对面,连热吻都没有激情,该逃避还是要逃避,因为红帽姐姐知道,她想要的生活对方不能给,或许她被毒品绑架了,就是这样!
其他女人也是这样对追求漂亮小姐姐的男人一律关上窗……你说她冷漠?
或许这就是理性!
男:亲昵和爱抚起不到作用,热吻都不好使……该分还是要分!
大家注意这个画面爱,从天空洒下,像雪花一般,又像音乐……如此温馨,令人陶醉!
一个赞美,令楼下一位女士情不自禁,感受到无比快乐,心情大好!
男:于是她把整盒香烟递给红帽姐姐……这里,我们又发现“距离”的概念……打开窗,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空中飘舞的飞雪……那是爱,就像音乐般轻柔,是美好和祝福!
还记得小姐姐的飞吻吗?
给了谁?
男:男孩爱,是有距离的!
我们看,片中出现的过于亲近和亲昵的情人(包括同性)并没有什么圆满结局……反而是孩子,收获到满满的爱与幸福!
成人与孩子眼中的世界有多少不同……?
但,相同的是什么?
是爱!
父亲突然发现某些,获得启示和感悟,他看到了儿子曾经看到的。
身为扳道工的父亲,他爱自己的儿子,但考虑到还有一车的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对事业的爱,对工作的爱,对所有乘客的爱……亲爱的孩子啊,你看到爸爸的爱了吗?
爸爸也有爱!
我们勇敢地走出去,打开车窗,跨过这扇玻璃门,这道无形的墙,才能拥抱未来!
女人们啊,不要过于理性了,不要再进行什么优质配比了,那样你会失去一生爱你的人……打开窗,张开双臂,勇敢去爱,去感受吧!
男:爱,就像雪花,漫天飞舞,等待你去发现去采撷……这是列车上红帽姐姐的视角!
这里也是俯拍,从上至下……和男主在楼上的画面一个用意!
红帽正在注射毒品,但却被车窗外一张扭曲的脸惊呆了……竟然扔下当下必需的毒品!
男:这个细节该如何解读?
毒品和女人,孩子与父亲……类比,同样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东西!
(对吸毒者而言)导演在表达一个思想:女人们,你能感知痛,就能感受爱!
男:女人并非不懂爱,只是她们有时太注重男女的般配……反正是过于理性了!
男人的爱是博大的,是有胸襟的!
本片的父爱,和对事业,职责,包括他人的爱……都体现得出来!
爱,有多深,心就有多痛……用多少自责和悔恨可以填满这道沟壑?
好在,父亲发现了!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这种对接,这种理解,这种默契……父亲全都感知到了:儿子,你是懂我的!
我永远爱你!
男:那这些玻璃窗的隐喻呢?
跨过这道玻璃墙,走出去,张开双臂,去拥抱,去感知……你才有未来!
男:说得对!
隔着玻璃窗,隔着玻璃,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不能借火,点烟,更不能烤火……生活,就是走出去,去面对,去感知,去体味爱的善意!
只要想接收你的爱,距离不是问题……相反,再近也没用!
列车上的每一位乘客,你能感受到附近一位扳道工,为了你们的生命安全正面临人世间最艰难的选择你们知道他为此付出什么代价,他有多么爱你们吗?
片尾,儿子看到可爱男孩冲他微笑,仿佛又看到自己的儿子正对他笑……父亲明白,儿子真的懂自己!
父子两个人眼中的世界,究其本质是一样的,充满着爱!
现在明白了吧,儿子看到的,父亲也一定要看到,这些剧情多么重要!
其实这就是神交,心灵的碰撞和交汇,唯有弄清这个道理,父亲才能得以救赎,心灵的解脱如释重负……观众也要明白这个心思,否则这电影看不懂哦!
男:男孩讲到三个笑话……这梗啥意思?
有多痛就有多爱,聚散离别皆如此,聚有多少乐,分就有多痛苦……你看看车站那些人,大抵如此吧?
那么,父亲当时的处境就是,玻璃墙内,他只能回忆和思考……沉浸在痛苦和悔恨中,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哪还有什么更可笑,更悲痛……每每回忆,都是刀子戳心,撕心裂肺!
男:哎?
这个画面您还没解读呢?
戴红帽子的人是谁?
是谁不重要!
导演这里的潜台词:男孩被爱拥抱,最终也是死在爱臂弯中……男:确实,而且这样一来,这个红帽姐姐的女人的作用就被再次肯定了!
男:今天收获不少,这短片真是太极品太难搞了!
尤其您分析那个抱孩子,确实是这样,导演真的很有生活体验,您也一样,不愧是后脑勺看电影!
一个向前看,一个向后看,大人看风景,孩子看缘由……很哲学吧?
无论生与死,人间还是天堂,只要生活在充满的爱的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男:要这么说,这短片其实还是探讨人性的?
完全可以这么认为!
孩子的性格,好奇,凡是都要问为什么?
探求孩子的眼中的世界……但他们缺乏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鲁莽行事,不懂轻重……成年人毕竟有的是人生经验,女人知道,林子大了什么男人都有,面对感情,一定要理性再理性……而男人懂得道德和责任,好在,这世界充满爱!
爱,永远是人间的主旋律,是人类的共鸣!
无论大人或孩子,男人还是女人……无不呼吸在爱的空气中,感受那片宁静和安详!
呼啸的列车碾压了亲人的生命,掩盖了父亲的哀嚎……但永远阻挡人类对爱,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男:片尾,街道上秩序井然,人们还是那样各有所需,各取所求,展现的却是一派静谧祥和的社会!
对了,有件事我总想问,为什么您解读电影总那么有feel……恩,如果你不是在拍马屁那我就解释一下……男:当然不是,完全出于好奇!
其实我在写影评之前,也要排除很多错误理解,精挑细选找到最有feel,而且最符合四维一体理论的答案……就比如这部的短片,那么多画面和剧情,都和主线故事不搭边,貌似任何理解都可以成立,于是,就有人把影评写成一首诗,男:煽情嘛,这样的搞法很“读者文摘”……但在我看来,纯扯犊子!
就因为电影符合不能随意解析,电影拍摄从来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事情,那是烧钱,是创作,没人会砸钱陪你做游戏!
假如你是制片方,大抵能估算这种电影拍摄成本大概是多少……男:我明白,那些国际大奖绝不是外行能染指和觊觎的!
森森大军:奥斯卡提名短片《我会等待着下一个》:经典三连拍!!!
zhuanlan.zhihu.com百集奥斯卡戛纳获奖电影教学式影评zhuanlan.zhihu.com其他经典电影讲评以及文章zhuanlan.zhihu.com
【桥: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连接两岸。
】捷克语,英文字幕。
对于我这个英语成绩很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来说,看得挺吃力。
于是不经意间就将片头父子那一段对话忽略,第二遍看,适才心有戚戚。
Pokaždé, když vidím North Star, za někoho, jako jste vy每次你看见北极星,就代表有人在想你。
孩子笑得天真,父与子在雪夜里嬉笑着互相依偎。
漫长的铁路,疏离的人群,车站的喧嚣,向陌生人讨要烟或者火的有故事的红帽少女,大楼下抱着鲜花求爱被拒的男子,笑着路过这一切的一双父子……直至意外猝然降临。
父亲在一车人的性命与孩子的性命之间作了属于他的选择。
火车上,人们嬉笑、亲吻、化妆、饮酒,一切如常。
却是那个红帽女子,在凄厉叫喊着的父亲脸上,看见了似曾相识的悲伤与绝望。
一瞬间,怔然。
记忆与现实的铁轨交错重叠。
桥,用来跨越障碍,连接两岸,连接过去与未来。
桥上有往事,有将来,我们何尝不似那个父亲一样,在桥上面纠结、悲伤、徘徊……我们总是不断在失去着旧的一切,我们也不断在发现着新的美好,我们在桥上度过一个又一个夏日或者冬夜,我们在桥上作出一个又一个迫不得已的抉择。
时而有火车驶过,车上夹一根烟的女子朝我们怔然地凝视……然而桥上的时光终究不算太漫长。
终究看见了很久以后街头的阳光,看见那做了母亲的少女,看见她怀里那个可爱的孩子,看见那父亲久违了的笑容……钢琴轻快地作着伴奏。
白天应当没有北极星罢,然而,他一定在想着他,那个笑容灿烂的小Lado。
我们亦然。
想起很久很久以前,他笑着对父亲说,桥上很冷,那就带一杯热巧克力去喝罢。
是啊,桥上很冷,那么,饮一杯热巧克力,就好了吧。
共勉。
影片从一开始就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担忧、惴惴不安。
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漫不经心地经过的哪些人正在经历怎样比你更加撕心裂肺的疼痛。
喜欢那几句对白:“看!
北极星” “是哪颗” “最亮的那颗…只要一看到它,就知道有人在想你了”“…那现在想你的是谁”“…你”;喜欢那伴随着这个沉重的故事流淌着的轻快旋律,喜欢那弥漫着从大家口里呼出的白气的冬日大街,喜欢每个从身旁经过的或步履匆匆,或缓缓独行的人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
如果可以,我希望有一个人回过头来对我微笑,我也对他微笑,我们彼此不认识,但却在那一瞬间心照不宣,似乎在分享一个只有我们两个知道的秘密;如果可以,我希望能抬头就看到那颗最亮的星星,知道有某个人在想着我。
片中的少女偶然看到了一副悲伤的面孔,便不再堕落,燃起了生活的勇气。
片中的中年男子因丧失儿子,陷于痛苦与自责之中,决定换一个新的环境,在看到一少妇抱着的小男孩开心地笑时,他也笑了,那一刻,他从痛苦中解脱了。
痛苦和失落中的人们总是从外界而不是从自己的内心寻找活下去、走下去的动力,或者从比自己更失落痛苦的人身上,如片中的少女;或者从美好的外界生活中,如片中的中年男子。
看来人的确是个群居动物,不能自赎,只能借助于外界的力量。
离别的月台,告别的人们,父亲的思念伴着漫天的风雪在漫长的铁轨上绵延。
桥,是连接此岸和彼岸的工具,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工具。
列车,是度人们从此岸到彼岸,从过去驶向未来的工具。
车窗里与车窗外,错身相视的一幕。
少女无法理解父亲眼中的悲痛,却被震撼。
车厢里安详的人们,也许永远也不知道,这一刻的他们被一个承受着怎样的巨大的无法言语的丧子之痛的父亲所庇护。
那一刻,选择儿子还是选择旅客的生命,拉还是不拉?
父亲攥紧了拳头,悲痛地呼唤上帝。
轰鸣而过的列车,让父亲的悲泣绝望显得如此的渺小,只有吸毒的少女,燃着火机,注视着他。
再次穿越白桦林,身边已经没有了儿子的身影,再不见他天真的微笑,听不见他稚嫩的童言,想再一起喝热巧克力已是不可能,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悲怆。
然而,无尽的铁轨向前延伸,象征着人们的生活,仍在继续。
当时间过去,失去的伤痛尽管永远无法愈合,至少可以得到些许的淡化。
在新的城市,父亲和少女再次在街头相遇时,女孩已为人母,怀中的孩子像天使般向父亲微笑,一如在影片的开头少女对着逝去的儿子扮着鬼脸。
父亲的眼眶深陷,仍是化不尽的伤痛,而嘴角却轻轻轻轻地扬起。
人生是一场轮回,彼时的风景各异,却仍能找得到相遇的最初。
即使无法尽拭眼角的泪水,我们仍然可以微笑。
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怀念过去曾经拥有的,勇敢地追求未来。
每个人都拥有一座桥,它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
连接着生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that he gave his one and only Son, that whoever believes in him shall not perish but have eternal life. (John 3:16, NIV) *Discover …It’s a word that perfectly encompasses a world teeming with possibilities. Discover is a toddler’s amazement as she watches a bunny hop across the lawn for the first time … and it’s a young adult meeting that special someone.Discover is grasping an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or art—in school … or in one’s advancing years.Discover is being able to see things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even if you don’t necessarily agree.Discover is finding hope that something better is coming despite what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 would indicate.At the start of MOST, we discover a forlorn man walking and talking … and hoping:“Maybe I’ll discover something. Something new.”Normally in a movie, we learn the back-story of the characters—what has brought them to the point at which we meet them. In MOST, we are immediately taken into the life of this man and his young son.As they’re walking through the train depot, we see Lada, the son, making eye contact with everyone they pass.Each person he sees has a story. While we only get a brief glimpse into each one, Lada seems to make a deep connection every time with his eyes.For us, our deepest gaze is into Lada’s life with his father. While their life is sparse on material items, it is overflowing with love. Their interaction draws us to them, leaving us wanting to know more about how they have arrived where they are.Set and filmed in Eastern Europe, MOST is the Czech word for bridge, fitting since the father is a bridge keeper—the man that lifts the bridge to allow boats through and closes the bridge to allow trains to pass.The job is a boy’s dream and on this day, Lada convinces his father to let him come to work. The setting is picturesque: a boy fishing on the river while his father works nearby. But their idyllic day ends abruptly as the boy discovers the train is ahead of schedule; he hears the train’s horn and sees its smoke coming closer. His father, however, he cannot find.The son knows he must do something, so he attempts to rescue the train—filled with people oblivious to their impending doom.When he fails in his valiant effort, his father must make the most haunting of decisions—does he save his son, or forsake Lada for the people on the train?In one heartbreakingly agonizing moment, his choice is sealed.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that he gave his one and only Son, that whoever believes in him shall not perish but have eternal life. (John 3:16, NIV) *Jesus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bridge between God and us.Our sins have created a chasm that keeps us from God. The Bible shows us that the only way to bridge that eternal gap is through Christ’s sacrificial atonement on our behalf. God must choose between mankind and His only begotten Son.Without the ugliness of Good Friday, Easter is just another Sunday. Without the father’s sacrifice, the troubled girl on the train has her life end as it was lived—without purpose. Instead, we later see her in the city at the movie’s end, joyfully celebrating the life she has brought into the world … and her ownlife that now has meaning.It’s a discovery that allows Lada’s father to continue pressing forward with the hope that can only come from Christ, the ultimate bridge.STUDY QUESTIONS(本人觉得不管你是不是基督教徒,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What was your first thought when you saw the train coming toward the open bridge?We meet a number of characters in passing in this movie. Beyond Lada and his father, whose story most intrigues you? Why?One thing nearly all of the periphery characters in the movie have in common is that they are oblivious to what is going on around them. The troubled girl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feeding herhabits than about her sister’s anguish over her condi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thinking only about having a good time. Brad from America is only focused on his broken heart.Read Colossians 3:12-17Why is it so difficult for us to turn our attention away from ourselves and onto the needs of others?“… Clothe yourselves with compassion, kindness, humility, gentleness and patience”(Colossians 3:12). Does this come naturally for you? If so, give a couple of examples of ways this verse shines through in your life. If not, do you work diligently to do so?What do you think our world would look like if Christ-followers made a commitment to live as Colossians 3:12 calls us to live?John 3:16 is at the heart of MOST. Yet when we see Lada reach for the lever that would bring the bridge down, we also see vividly that 1 John 3:16 is equally important in the telling of this movingparable.Read 1 John 3:16-18What does the Bible say the definition of love is in these verses?While most of us will not literally be called to lay our lives down for another, we are still called to live sacrificial lives that serve others. What is an example in your life that you feel illustrates you living sacrificially?We see both the father and son finding joy in the seemingly mundane—on the job, drinking coffeeand tea, bedtime, fishing. After Lada’s death, the father is, as expected, dejected and downcast.Read 1 Peter 1:3-9Does God promise those that follow him an easy path?Soon after Peter states that Christ-followers will face trials, he says that those who believe in him “are filled with an inexpressible and glorious joy” (verse 8). Why do we often lose our joy when things go bad?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se verses to help you better live joyfully?What is the most challenging trial you have faced? How did you make it through?For some of us, it’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y God would require that his Son die as a sacrifice for the world. “… For all have sinned and fall short of the glory of God” (Romans 3:23).Read Romans 3:21-26If you are a believer, how does this passage impact your daily walk with Christ?If you are not a follower of Christ’s, how does this passage challenge your thinking?Having had some time to reflect, what are your feelings about MOST? What will you take away from having seen it?
片中桥下父亲的悲恸和火车上乘客的无知无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乘客们在火车上依旧谈笑风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窗外有位父亲,为了他们的性命而牺牲了自己最最亲爱的,相依为命的儿子。
从此,他的一生都再也舒展不开笑颜,直到他再遇见那个让他想起儿子的孩子。
我们所认为的每一个理所当然的瞬间,只有上帝知道他给我们安排了多少幸运。
或许我们的存活,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
物是人已非,往昔若梦,时现也时隐。
“也许我总会有所发现,一些全然的不同,但那会是什么?
”虽然单亲,依旧幸福美满的父子,成长快乐,善解父意,知事懂事的儿子。
火车不徐不疾的行进、父子二人嬉闹地前行,拉多安静地独自钓鱼、父亲平常般工作,火车上众过客的喜怒哀乐、父亲的焦急、犹豫、无奈、痛怵,红帽女的迷失茫然、父亲的痛不欲生,冰冷的闸板口、渐行渐远的火车。
怀抱故儿低吟的父亲,日落。
徜徉在飘雪中的红帽女,仿佛沉浸其中,或许其已有所感悟,有所改变。
若有所失的父亲沿火车仿佛看到那些似曾相见过熟悉的面孔。
若不是片尾如拉多般孩子好奇而喜悦目光的出现,父亲释然般地仰面天空,本片便为一出没有希望的悲剧。
一幕幕的展现与交织,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
人的内心都会存在童趣的,微笑因而会传染。
这部微电影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短片,在短片的开头,你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会充满了疑惑,但看到最后,会觉得情节令人伤感,但结局又是圆满的。
这是一部关于责任与救赎的电影。
父亲身为一位道桥扳道员,他的任务是让火车从桥上顺利通过,而火车里的人对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是毫不知情的,父子二人相处的时光是温馨的,但从儿子要求去父亲工作的地方那一刻开始,一切都改变了,一切都不同了,人生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生改变时,都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局,这位父亲面对自己的职责与自己儿子的声明时,他忍着内心的剧痛,拉下了手杆,他选择了火车里上千条漠然的和自己无关的生命,失去了自己唯一的挚爱的儿子,但他的做法并非一无所获,他救赎了一位吸毒女孩的灵魂。
这部短片最突出的有三个地方。
第一,整部电影结构严谨而紧密,前后相互呼应。
开头是冷色调的,是一个父亲的特写,他透过玻璃向外面张望着什么,这一特写设置了悬念,结尾的地方也是他张望的情景,表明中间的一些都是他脑海里的回忆。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出现了三次:在夜晚的铁轨上,四周充满了烟雾,一个身影渐渐走近,由模糊变为清晰,三次有两次是父亲,一次是那个吸毒的女孩,父亲的出现代表的是一种孤独,一种对儿子的想念,而吸毒女孩出现时,音乐是欢快的,有一种拯救与重生的感觉,女孩就是因为在这条铁轨上看见了悲痛的父亲才走上了全新的人生,这就是一种被救赎。
同时,车站的情景在短片的头尾也都出现了,并且都有一个被抱在怀里看着人群的孩子,孩子大大的眼睛和冷漠的人群形成了对比,车站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在自己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别人的生活中,却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前后的照应给人一种轮回的感觉,人生的循环与巧合,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有时候想改变也是无能为力的。
二,电影中的色调画面的对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在儿子死后,父亲站在铁轨旁绝望地用石子击打着车厢,面部扭曲,哭的撕心裂肺,这里采用了慢镜头与消声处理,只有柔和的钢琴曲,这样的处理无限的放大了这位父亲的悲痛,也让每一位观众可以清楚的看见他的表情甚至脸上的周围,与此同时,车厢里的游客做着自己的事情,化妆的,亲吻的,唱歌的,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是由一个小男孩换来的,那个小男孩此刻就在车的下方,父亲和游客以一种平行蒙太奇的形式出现,将父亲的悲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而窗边的吸毒女孩看见了悲痛的父亲,也只有她一个人看见了,她是幸运的,她被救赎了。
三,电影的配乐也是很突出的,整部电影由钢琴和萨克斯伴奏,曲调浪漫唯美,没有极致伤感或是喜悦的音乐,即使是在父亲失去儿子的时候音乐也并没有变得悲伤,体现了“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改变而改变”的思想,中立化的音乐也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有关于宗教的,那个孩子代表耶稣,父亲是天父,火车上的游客代表我们这些等待着被救赎的有罪的普通人,耶稣为了解救罪人牺牲了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庸人却毫不知情,但是耶稣在流血三天后复活,而小男孩却永远都不会醒来了。
小男孩的身体已经冰冷,但父亲记忆里的巧克力依然温热着,脑海里的记忆还鲜活着,也许孩子永远都不会回家了,但他的灵魂已找到了安生之处。
这是一种轮回一种生命的传递,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结束,因为所有的结束都是全新的开始,有人死去了,但也有人获得了重生,重复的事情会不断上演,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小男孩儿的死让人挺难受的,死后有个镜头是落日加上天气很冷,想起15、6岁一个人在外地生活的日子
看ball不懂
确实没看懂。小男孩太漂亮了,长了一双睿智的大眼睛。
Most.AKA.The.Bridge.2003.D5.MiniSD-TLF.mkv
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死或许真的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生,比如“刺猬的优雅”。
温馨的父子情
三星半
哭了
喜欢戴红帽子的小姑娘
冷感且煽情……
我总是依赖陌生人的善良
美。不过不太喜欢中间那一段牺牲的情节。
一场浓墨重彩的生离死别也可以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
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是生命的开始,确实很美好。但我实在很难快速看懂······
真生硬,真英雄主义,真董存瑞!中国在当时应该是特别喜欢和需要这种类型的电影。
舍了孩子为了一火车的人...太小清新了。
MTV么
4+ 动人
选择的艰难
这堆影评真是看的我满头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