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只有这个主题曲喜乐长安才是全部的看点听点了吧。
宣传片出来的时候真的是对这部电影抱着期待的,然后约了伙伴们一起来看,整个放映厅加上我们不到八个人,而我们有五个人。
前排的两个叔叔阿姨从头说到尾,声音大的太让人烦。
可是我还是从头看到了尾。
我喜欢这个名字,虽然看的路上让我一句失望。
他不搞笑,他没有搞笑的梗,可是他的画风明显是走搞笑路线啊,可是我们没有笑,呵呵,他不是爱情片,可是几乎从头到尾都在秀恩爱,却没有爱情片的可圈可点。
整部片子只有男主的独白让我获得些许安慰。
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好仓促,瞬间就到了后期瞬间要接受师傅的美好愿望瞬间要在充满动画的武打片里明白江湖的意义,怪我咯,怪我思想没跟上。
怪我没懂喜乐长安。
首先是喜欢镜头,虽然比较少,但也有聂隐娘的1/4水平。
其次是喜欢思想,这就是当今这个时代写照。
然后是喜欢配音,就像小时候在姥爷姥姥家的感觉,这就是小时候的农村。
还有是喜欢风格,不一样的电影,不如说是不一般的电影。
最后是喜欢女主,喜欢有日子了!
何泓姗!
何泓姗!
何泓姗!
是不好电影,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
当然我们看过韩寒的小说。
《喜乐长安》我极少的会纠结,是否去电影院观看一部影片。
《长安乱》是我在初中看过的一部小说。
时至今日,我甚至无法记得故事内容,除了那个叫小扁带鱼的‘马’。
《三重门》《长安乱》《一座城池》更是我在初中时期省吃俭用购买的三本书。
那时只懂看故事的我,真的无法理解韩寒想表达的内容,直到昨日在电影院……韩寒笔下荒诞的江湖,是小众人江湖。
与金庸先生笔下,仗剑天下、潇洒人间的大江湖截然不同。
喜乐是一个愿望,是一个生于乱世美好的向往。
在有限的生命中众里寻她,却在灯火阑珊处幡然醒悟,原来愿望始终是一个愿望。
“我们走吧!
”“去哪儿?
”“去南方!
”电影中短短几句波澜不惊的对白,却让我心潮澎湃。
我是如此的向往说走就走,我是如此的期待漫无目的。
——————分割线——————空荡荡的电影院就坐着我一个人我们都生于乱世,我没有喜乐,没有师父,没有小扁。
我唯有孑然一身的坦荡,问心无愧的内心。
房价与婚姻,物质与精神。
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你我的本心。
到底兔贵还是瓜贵?
身边的亲人朋友,有房奴天天计算着贷款,有车奴日日梦寐豪车,有买奔驰的富二代时时哭诉自己如何穷困。
我曾经和母亲说过我的“生存”理念:工作时认真动脑辛苦工作,生活时淡泊坦然率真生活。
我不会看低任何人,更不会瞻仰任何人。
长安的师父在最后写到:愿世间喜乐,众生长安。
我既然无法救赎世人,为何还不救赎自我呢?
——————分割线——————聊聊电影首先导演很穷没钱布景,没钱请武术指导,没钱做特效,没钱租好的摄影机。
电影画面活脱脱的岛国AV1080p超清画质。
演员毫无演技可言。
摄影没钱没架子,纯手工拍摄!
还有些许癫痫症的可能性。
没钱请武术指导,所以找了个插画师。
用漫画代替打斗!
男反派更是痴呆患者,无法流利说话。
(几度我欲砸掉电影院音响,就是他在说方言……而且口齿不清……不是癫痫,应该是痴呆……)本来想用倒叙拍点带悬疑节奏,没想到搞砸了……配乐各种乱入……惨不忍睹……致敬韩寒和韩迷……我不韩迷,庆幸……
真的不是想吐槽、但是真的没忍住。
电影的最后,写着向韩寒和韩寒的粉丝们致敬。
天了噜,这样叫致敬。
电影看得尴尬癌都要出来了。
男主女主还没有小扁演的好。
岳父写的所有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长安乱》。
长安——乱、就是矛盾啊。
而且岳父机智的抖包袱,只能在文字中透露出来,电影,真的是差太远。
一共没有多少人看,中途还有人退场。
明明写的是动作爱情武侠片,没看见爱情的线路,武侠动作使用小时候魂斗罗的格斗模式展现的,简直了,真人都不用上。
动画片啊。
不知道是不是看过原著,那些明明应该很搞笑的梗都没有了。
记得最深的就是小扁的慢,岳父说,十次事故九次快。
小扁本来就慢,只从见过一次马跑的快出了事故之后,就更慢了。
但是这个好笑的梗,不见了。
倒叙的手法,说故事说的拖沓。
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
其实去看,也就是想看看,到底能拍成什么样。
毕竟还有一部《一座城池》放在那里。
作为看过原著才来看电影的我来说,这电影拍得已经不能用失望来形容了。
说真的,我是很热爱看电影,也曾经是很喜欢韩寒的(表拍我,个人认为在十几岁那个年龄,韩寒和郭敬明都是值得一读的,)。
电影院看再烂的电影都不会让我有想睡觉的感觉。
然而这部电影居然让我看得想睡觉,让我深深的怀疑我是否发现了一个新的我。
好吧,我应该去看蝙蝠侠和超人的,却固执的拉着女友去看了喜乐和长安。
电影中的场景,道具,打斗和情节无一是处,算是一部毁原著的典范了(真的,韩岳父,我很认真的说,你自己来拍一定可以胜过十倍。
)唯一的亮点是喜乐,很复合原著女主的形象,清新亮丽,活泼可爱,原谅我只要女主长得好看,我就会给好评。
算了,写不下去了,不写了,基友叫我去斗地主了,,,最后,看过原著,没看过原著的都不用去看了,当然,如果你还是想去看,我也不拦你
《长安乱》是一部很奇特的书。
说它不是武侠,可里面有少林武当,有暗器利剑,主人公无父无母且天赋异禀,抢宝剑夺盟主的事一样不少。
说它是武侠,可无行侠仗义,无快意恩仇。
无为国为民的大侠,无武功高强的反派。
侠客倒更像是一种近乎违法的尴尬的职业。
武侠小说里主角通常是不缺钱的,毕竟有了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去做行侠仗义之类的精神追求。
然后古龙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主角缺钱会怎么样?
于是便有了武侠迷津津乐道的武侠小说革新之作《欢乐英雄》——四个穷鬼侠士的有趣故事。
但说到底那还是在武侠世界,武侠里一直也有缺钱爱钱的,古龙不过是让这类人当回主角。
向来离经叛道的韩寒似乎认为这还不够,于是在《长安乱》中,他几乎把武侠世界和现实世界打通了。
于是武侠小说里的许多经典元素在这里都变成了他反传统武侠的武器。
当把武侠放到现实,许多原本令人热血沸腾的东西或许会让人哑然失笑。
常说出看似深奥、佛义精深话语的师父也许真的只是在逗你;江湖第一杀手手中令人闻风丧胆的宝剑原来是批量制造的;武当胜了少林夺了武林盟主之位竟然是因为少林高僧不慎从屋顶摔了下来,而后盟主身死仅仅是因为有人拿走了梯子而被活活饿死的;主人公的坐骑不是一日千里的追风马,而是比人还慢的矮腿马“小扁”,没错,连名字都起得毫不霸气;反派(姑且这样称呼,实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派)劝主人公不要插手他的大事,否则后果自负,而后主人公听了劝告,归隐树林。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或许是讽刺,或许只是揶揄。
不过,这的确是韩寒。
说它不是小说,可它有人物有故事,有时间有地点。
说它是小说,可又太不像小说,既没有矛盾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奇巧曲折的情节,更没有气势恢宏的高潮,它更像是外出遇雨,无聊之下和同亭避雨的一和善之人攀谈,他有一搭没一搭语气平缓地给你讲他的经历,不加修饰,随意漫谈。
雨过天晴,他告辞离开。
于是他的故事戛然而止,似乎你也不太关心后来怎样,只不过在那样的情景下听一段别人平淡的故事让人有种平静的惬意。
这也正是这部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的每句话看似都很无聊,但组合在一起竟产生一种奇异的有趣。
那种平淡的絮叨,不是我们的生活,却又像极了我们的生活。
至少,那种平淡的感觉恰似生活的味道。
于是,这个故事有开始,没有高潮,没有结局。
甚至女主角去世都只是让人淡淡伤感,根本谈不上所谓的“悲剧”,因为这便是他的生活。
“师父写下: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
这很难理解。
我的早期理解是一个逗号可以改变一切,师父说:不,你仔细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人生究竟是苦短还是漫长,这个问题好像很哲学。
但我简单地觉得,这取决于当事人活多长。
”“从小,师父教我什么不该做,但师父没说什么该做,他说,除了不该做的,别的都该做。
”这种一本正经地说笑话在这部书中并不少见,这是平淡叙述中的趣味,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而对现实中社会问题的讽刺在韩寒的书中自然少不了。
主人公初到长安抓到了准备偷自己东西的贼,贼见主人公手脚比自己还快以为是同行。
主人公说:“胡说。
我是好人。
”贼说:“我也是好人啊,我又不当官,自食其力,怎么不是好人了?
”;男女主人公因没钱决定睡大街而被衙役赶,称这是市容街不能睡,其他街怎么睡都行。
更深刻的在于对群众的认识,多数时候,形容群众用“眼睛雪亮”、“淳朴善良”都不太恰当,“麻木无知”倒基本相称。
于是韩寒写下武当少林争夺武林盟主时百姓云集品头论足,比完两派发生混乱,盟主被困屋顶,百姓看热闹已过便立刻散去,没一个人想过救盟主下来。
就如鲁迅先生所写一样,群众多是看热闹的。
韩寒在前言中提到,他会因为想到一句绝妙的话而写一个故事,只为自然地说出那句话。
这大概正是《长安乱》的可爱之处——这不是什么名篇大作,他也没有野心写成名篇大作,他只是把心中想表达的东西用平淡的笔触写出来。
如果恰巧有人在平静的状态下愿意听他平淡地絮叨,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如果没有?
放心,总会有的。
对于《喜乐长安》这部电影,我是很期待的,也相信韩寒既然把版权转给竹卿导演,也自然有他的眼光独到所在。
期待竹卿导演的诚意之作,满足众多韩寒粉丝的一个米豆愿望。。
剧透,慎。。。。。
入。。。。。
《喜乐长安》是一部极其低调的电影,电影上映前期的宣传貌似也很低调,看它还是因为本来想去看《蝙蝠侠大战超人》,结果遇见了岳父,看见了《喜乐长安》,于是拉着男朋友果断买票《喜乐长安》。
别跟我提支持国产电影,我认为国产电影也好,外国电影也罢,但凡有触动你的点,都有理由去买张票支持一下,有些人打着支持国产电影的口号,裹挟电影票房,也是醉醉的了。
从18岁开始就成为岳父的超级粉儿,至今依然是,虽然经过这么多的岁月,岳父已经成了孩子爹,拍了电影,闹过绯闻,可以依然抵挡不了本人从始至终的爱他。
读《长安乱》那年,还是高三年级,每天要写雪花般落下的各科目试卷,作业,但还是在一个星期内读完了这本在我看来无厘头却深刻的书。
有意思的是,电影的展现手段同样是无厘头的,比如万永的方言,本来严肃的打斗场面,让一句方言给整的多了搞笑的成分。
比如,释然年幼去探洞,每每不得法而晕厥,最后的答案是,那个洞里竟然都是翔,其师傅还美其名曰“世界最好的……”影片的基调是搞笑无厘头的,但是,本人却从结尾读出了伤感,是谁说过看似欢乐的背后都包裹了忧伤的内核。
电影结局,喜乐难产而死,释然重出江湖,为喜乐和小木寺报仇,与万永一较高低,暂时肃清了江湖的黑恶势力。
喜乐死的那段,心里默默的流泪了,对于释然来说,这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从此之后,就要一个人孤零零流落江湖,好不伤感。
(个人觉得,米豆的出现有些多余,因为悲剧总是能让然永远的记忆……)
去年,韩寒导演的处女作《后会无期》和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3》同在暑期档上映,竞争相当激烈。
而今年,《喜乐长安》的定档日期亦紧贴《小时代4》。
面对这次的票房较量,竹卿导演显得十分自信,放话道:“我前段时间也关注了《小时代4》,它这个片名叫‘灵魂尽头’。
我这么来说吧,郭敬明在用他的电影来问,灵魂尽头是什么?
韩寒告诉他,灵魂尽头是《喜乐长安》。
”(以上来自搜狐娱乐《韩寒<长安乱>改编电影定档 叫板<小时代4>》)结果,《小时代4》如期上映,《喜乐长安》延期足足半年之久避开国内电影四大档期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千呼万唤始出来。
本以为《喜乐长安》是闷声憋大招,结果是口碑票房双饥荒。
虽早就听说说拍的很烂,但冲着韩寒的面子我本想为票房做出贡献,结果无论是湖北黄冈还是山东济南,两座城市居然都没有上映信息,要知道此时这部电影上映才一个星期,如此惨淡的拍片量,也真是难为了像我这种想花钱都没处花的观众。
《小时代4》至少凭借其残缺的价值观吸入了众脑残粉奉献出的4.87亿的票房,即使当时身陷偷票房的传闻,但就算拿出那0.48亿的零头也能是《喜乐长安》170万票房的28倍。
关于电影质量,最起码《小时代4》保持了原著的水准,而《喜乐长安》则把《长安乱》改的面目全非,简直就是霄壤之别。
跟臭气篓子下棋只会越下越臭,竹卿有一个好剧本却偏偏非要跟郭敬明一较高下,何苦呢。
韩寒至今共出版七本小说,其中两本被翻拍成电影,第一本是《一座城池》,《长安乱》是第二本。
韩寒的小说很非主流,很随意,很难从中找出事件的起源、矛盾和高潮,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取胜法宝是用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落差夹杂冷幽默和讽刺意味的韩式语言,体验在对人物的大量对话、思想、动作和行为的描述上,对小说中一件特别大的事可能一笔带过,对人物的对话和思维可能记叙的非常详细。
字数分配很不均衡,每一段都很随意,虽说处处经典,但删掉其中无论多么经典的几段似乎也不影响大局,单拿出那些经典段落又可以单独成书。
当然韩寒也这么做了,于是有了《毒》《草》的问世。
韩寒不喜欢用细腻矫情的形容词,文风平静但锋利无比,就像白酒一样有着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冷酷如冰又炽热似火,这是文字流淌出的特有的美。
但是电影不一样,电影要的是刺激,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刺激,这就注定了改编韩寒的小说要理解原著的同时还要做出适合电影的创新。
电影《一座城池》充分尊重了原著的风格,王太利和房祖名保持了90分钟的面瘫表情,对电影中演不出来的文字直接用大量的独白念出来,叙事顺序与小说同步,中规中矩,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结果就拍出了水一样的电影。
《喜乐长安》明显对原著做了较大的改变,从片名到主人公再到叙事都加了导演自己的想法。
先说片名,我个人认为这个改动可以称作是画蛇添足的败笔。
《喜乐长安》这个片名起的毫无新意,直接把两个主人公的名字拼到一起,太过草率。
原著《长安乱》重点在一个“乱”字,乱世,乱行,乱政。
当然由于原文中有不少借古讽今的段落,《长安乱》出版于2004年,今天的言论环境要比12年前紧的多,不可能允许那些讽刺元素出现在荧幕中,所以电影也就无法拍出“乱”的感觉。
但就算保留一个《长安乱》的空壳,也比《喜乐长安》要文艺的多,至少凭借原著的名气也能使电影自带宣传属性。
不知道为什么释然在电影中突然叫成长安,原因是师父为保护释然下山后的安全而改名,但这名改的毫无意义,本以为有什么卖点,发现只是单纯的为改名而改名,搬起石头打自己脚。
看到最后当长安得知师父慧竞圆寂后念了两遍“愿世间喜乐,愿众生长安”,自以为把情煽到最高处,实际上就是一个空中楼阁,不是毫无目的的念两句词就能带动大家的情绪的,这跟《小时代》里动不动就“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没什么区别。
优秀电影中的经典金句之所以经典不朽,是因为全片为都在其做铺垫,以此句为核心展开情节的发展。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人间至善”,这是安迪和瑞德在肖申克监狱中两种不同价值观对立的结果,也是安迪自我救赎之道的秘诀所在,可谓是点睛之笔。
回到我们的“愿众生长安”和“我们说好不分离”,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把观众当黄口小儿,难怪评价这么差。
最大的改变就是叙事方式。
《长安乱》是顺序,讲了释然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而《喜乐长安》则采用倒叙、插叙的叙事,即使是看过原著的我再看这部电影也是云里雾里。
插的好也就罢了,关键还是乱插,不知道哪儿是哪儿。
无灵本是前期的一个传奇侠客,以一把灵剑闻名江湖,电影中却丝毫没有突出这点,最后突然出现在长安的家里丢下两句前言不搭后语的话又匆匆告辞,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无灵是个神经病呢。
再就是铸剑老人,原著中对他的介绍是跟少林寺的一场官司埋下伏笔,后来才得知此人可以打造天下神器,令江湖闻风丧胆的灵他那里有几百把,这本是个包袱,在电影中全都没有体现出来。
还有电影最后刘义的突然出现,怎么隔这么多年突然跟长安喝起茶了,刘义不是被万永打的吐血了么,而且一个苦当派(原著中是武当派)一个小木寺(原著中是少林寺)怎么就喝到一块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雪邦的武林比武,好歹也是选江湖盟主的最高级别赛事,用两张A4纸大的白纸写着“雪邦大比武”随便帖在铸剑老人家里就算是告知天下了,糊弄谁呢?
这宣传海报还不如我宿舍“不到垃圾没有小鸡鸡”的提醒醒目。
整个电影就是不明不白,乱七八糟。
更可笑的是,《喜乐长安》官方预告片人物介绍中,长安(释然)的师父名叫“慧静”,但是在电影中却成了“慧竞”,生怕别人看不出这个毛病还做个动漫海报特写,这俩字占满20%的屏。
最关键的问题是,原著中这位师父的真实名字叫“慧竟”。
说到官方预告片,里面是这么介绍这部电影的:“它是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动画片,悬疑片。
那么问题来了,它到底是什么片?
”配上《国宝档案》《探索·发现》之类的纪录片那种浑厚的画外音,还告诉我们这部电视是演技不够漫画来凑。
看完这个预告片后内心只有一句话:去你大爷的!
还有电影中出现数次的字幕提示,我不要求有多么炫酷的特效,可是花点功夫搞个艺术字给我们看也行啊,结果整了个我用word都能编辑出来的楷体_GB2312字体。
台词也是,长安跟万永比武时“你明明知道我不如你贱你还要跟我比贱”“不想你总把贱露在外面”之类台词能把人恶心吐了,是导演笑点低到了冰点还是她觉得观众的智商残到了初一?
就拿这些向韩寒和韩迷们致敬?
——2016.5.21
首先要说一句,不惜勿喷。
刚开始看“喜乐长安”是以为是部喜剧片才点开看的,因为好久没有关注过韩寒了(久到高中以后就没有关注过,楼主现在大学毕业工作两年)。
刚看前面十来分钟时想叉掉换节目,发现电影很像韩寒写的“长安乱”百度了一下,果然“长安乱”改编。
然后心想还是看完吧,毕竟韩寒写的书改编。
最终还是看完了,看完后又百度了一下影评,发现好多人都说这是部烂片,没看懂。
然后就想写下自己的感想了。
1.有一幕释然的师傅与苦当派掌门决战,选武林盟主的剧情。
最后苦当派胜出,然而武林盟主却被饿死。
这里可能是想讽刺老百姓看热闹的心态,热闹结束没什么可看了,也不问你盟主不盟主,死活都不关我们的事了,然后盟主饿死了。
2.小木寺被灭寺后,一帮人聚集在酒店里边吃喝边谈论小木寺灭寺案,然后各种分析,各种猜测,最后得到结果“兔子贵”。
这里可能是想讽刺百姓在知道小木寺被灭寺惨案后,却没有一种危机感,灭寺惨案不仅不能唤醒百姓的危机意识,却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自己身在江湖,而江湖发生如此事件后还漠不关心,哪天灭门惨案就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同样也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3.喜乐为什么死?
万庄主对释然说过,喜乐是被你害死的。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
最后万盟主和释然决战后释然说消灭一个恶势力还会有很多个恶势力出现。
万盟主就是个恶势力,释然想除掉这个恶势力,最后也成功了,但是代价是自己可以放弃盟主之位也要在一起的女人死了!
喜乐被万庄主下了慢性毒药,为的就是牵制释然。
刚开始释然和喜乐去万朝山庄的时候是偷偷拿了一瓶解药走的,如果喜乐在中毒之后服用解药是有可能治愈的,但是她没有用,她要把解药留着给释然,用在释然身上,所以喜乐死了。
喜乐死时释然的那把神剑是在喜乐旁边的,而且沾了喜乐的血,而那把剑每次沾到鲜血都会更锋利,喜乐以死激发释然。
恶势力不好除啊......铸剑老人之前的作品“无灵”不也是选择消失嘛.....4.小木寺为什么会被灭门?
释然的师兄是谁?
释然离开小木寺的时候问过他师傅,可是他师父没有告诉他,因为他师兄是太子。
太子是以后的皇上,所以小木寺要灭,方丈要死。
5.里面最神秘的应该是“三重洞”最后也揭开神秘面纱,最后释然问他师傅的时候,他师父告诉了他原因后,问他后不后悔知道结果,释然说不后悔,但是看他的表情应该知道他说谎!
这个剧情告诉我们,答案有时候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就好像我说的这几点感想。
(呵呵,只是自己的一点感想,最后再重申一遍,不喜勿喷!
)
昨天去看 好多影院都没排片 终于找到一家有排的就我和基友两个人包场[???
开场20分钟喜乐就死了 还要强行倒叙 一个镜头放三遍电影时长还是只有90分钟 凑不够时长还拿上世纪一分钱动画特效来假装这里有打斗镜头 不好意思剧组请问你们是没钱请武术指导吗???
剧情一塌糊涂没看过小说的人根本理不清楚 武当派变成了苦当派 少林寺变成了小木寺 释然变成了长安后来还和万永决战 一镖把万永扎得瞬间白头各种吐血 哇妈妈我好害怕音乐网络歌手即视感 演员也没啥感情喜乐长安看着像俩痴呆儿童 拍成这个样子片尾还敢说向韩寒和韩粉致敬 致敬你妈妈的吻!!
真的 失望透顶。
以上
为何我觉得拍的挺好的
唔 男主好像陈晓啊 真心爱原著 改成啥样我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吧
书本就没看懂
从业人员的要求那么低吗?
今天去看了一下,整体内容还是比较尊重原著.也比较搞笑,结局更美好一些,就更好了.不错的国产片
补标。这不挺好的片子吗,咋大家都不喜欢。
能不能半星?
都是些啥?
怎么说呢,电影可以没有大明星,但一定要有好导演和编剧。原著烂不烂不代表电影就应该烂不烂。反面教材给三星。
喜乐 长安 三星给名字 有些梗还在 可是却好像不是书里的样子了 等了这么久还是挺失望的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到动画片更适合低成本。
童年看韩寒的书是好玩,长大看这书改编的电影是脑残。连网络电影都不如。
看完小说,感觉正叙不是挺好的吗,插叙好混乱
演的什么啊,十分钟都闲长
0.5。孫渤涵導演的《一座城池》真的不錯。
三星不能再多了,一开始看觉得男女主演技好尴尬,尤其男主,前半部分男女主隐居那段男主一说台词整个影厅都笑了,并不是因为好笑,只是内心在狂喊妈的智障。后来的鬼畜部分倒是不错,不过看到评论里说还不如何以笙箫默的我就不同意了,何以笙箫默我可是全程尴尬毫无笑点,这起码笑点部分就值得一星。
事实证明,韩寒的电影根本不能按小成本的那一套去拍,台词很多是需要专业演员出色摄影优质特效去呈现才会浮现出韵(笑)味(点)的。长安乱是韩寒的书里我顶喜欢的,就算拍成了这样,还是觉得看看无妨。
就知道会这么低,骗钱都骗到韩寒头上了。。。
我对女主挺有好感的
一个故事硬生生的被剁成了五马分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