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结婚证2.补结婚证3.闹离婚,无证否4.找到证,再藏好5.离家出走炸弹6.生活最终痊愈经典重现:“你想干什么?
”“我想把她上衣脱了。
”“后来呢?
”“我脱她的鞋,脱她的袜子。
”“再后来?
”“我脱她的裤子。
”“后来呢?
”“脱她的。。。
裤衩!
”“后来呢?
”“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我做个弹弓子,打你们家玻璃。
”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王劲松(气壳)的表演。
“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
”那个110秒的段子实在让人拍案叫绝。
其经典程度不下于《天下无贼》里的范伟和冯远征打劫的段子。
罗湘晋很漂亮,她的粤语说得真好听,电影没打字幕我却几乎都听懂了。
不过当年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极度痴迷的却是声音沙哑的吕丽萍。
结尾李小萌跑去了西安(她打电话的地方是钟鼓楼广场)。
黄建新真是有幽默感,李小萌用离家出走逼冯巩和吕丽萍复合:“你们还离吗?
”“不离了。
”而在64年前,在同一个地方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光着屁股的蒋介石:“你还内战吗?
”“不战了。
”于是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实现了。
分享一篇近10年前看完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如今,万千思绪,只有偷偷感慨了。
今天是2006年10月4号,国庆第四天。
纷繁忙乱了很久,终于,可以静下来阅读自己的内心。
此刻,下午三点二十,太阳西斜。
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斑斑点点,落在地上。
我搬个小凳,拿本书,坐在树荫下,一阵风吹过来,清爽、柔软;耳机里放着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撇弃了他喧闹动感的节奏,喜欢那歌词的文采。
一切很安静。
家里此刻只剩我一个人,可爱的小白猫卧在凳边,静静地憨态;窗前的小石榴,缀满枝头,似个个小红灯笼;围墙边一垄白菜,深绿深绿的,很干净的绿;凉衣绳上悬着几件衣服,一动不动。
一直很安静。
想起刚看了一部电影,《谁说我不在乎》。
一直很喜欢看小人物的故事,感受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因为作为芸芸众生中一员的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真实,很充实,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他们活出的是真正的自我,他们可以卑微到为了五毛钱和你讲半天道理,也可以伟大到为了救助毫不相识的人慷慨解囊而觉得这没什么。
向往浪漫,步着真实。
喜欢《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喜欢《没事偷着乐》、喜欢《求求你表扬我》、喜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此,也喜欢冯巩、范伟……此剧中,冯巩饰以医生为职的丈夫,吕丽萍饰处在更年期的妻子,以治心理病为专业的丈夫却医治不了妻子的心病。
在一直蜻蜓点水似的换频道时发现这部电影,随即就定了下来。
我是从妻子找结婚证开始看的。
丈夫是很顾家的那种,两人79年结的婚,现在女儿都十几岁了。
一天,妻子吃饭时突然要找结婚证,发现结婚证没了,她惶恐,她怕没了那一纸文书,多年的夫妻也会说散就散,于是,翻箱倒柜,甚至发动丈夫、女儿利用每天在家的时间找,丈夫、女儿都不以为然。
中间经历过很多情节。
一番折腾后,无奈,丈夫被妻子拉着来到婚姻登记处,年轻的女办事员从开始以为二人是各自离异后重新组合到以为二人是重婚最后到弄清二人想办个结婚证,得知,79年的只能找原登记处办理,二人愣了,丈夫被莫名其妙的搞笑了,妻子很无奈,临走时,妻子甩给丈夫一句话,“这回你高兴了?!
……”终于,矛盾升级到两人感情不知道怎么来调和的地步。
(这时,女儿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这是后话。
)女儿终于被折磨病了,确切的说,是被吓病了,她不要两人离婚,一天晚上,病中的她突然跳下床,踉跄着走出来,告诉妈妈,她要找他们的结婚证,(看到这里,流泪了……)二人又一次来到婚姻登记处,这次是离婚。
还是那个办事员,在几秒钟惊讶完两人婚姻经历如此之快之余,告诉离婚必须得出示结婚证,临走时,丈夫对妻子说:“这回你高兴了?
……”当然,后话是女儿出走,夫妻着急,百转千回,最终结局圆满。
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理解、沟通、包容。
抬起头,太阳已经西斜了一大段,小白猫依旧偎依在旁边,很沉醉的睡着……
不知道为啥突然在睡前想到搜出这么一部电影看……却发现绝不虚度光阴。
这是一部国内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剧情片,绝对的喜剧(最经典的当属王劲松那段“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语言和表演令人拍案叫绝),却透着那么些黑色幽默。
冯巩对于这一类的角色确实很擅长;喜欢听吕丽萍在片中略带沙哑的口白;罗湘晋很漂亮,粤语说得很好听;李小萌也蛮可爱……又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却蕴涵着很多道理。
建议和我一样间歇性缺乏安全感的mm观看此片:“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经典台词:“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
”在这里我要特别解释一下,这个荤段子是整部影片里最大的亮点了。
说这句话的人是个精神病病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冯巩所饰演的精神病专家医生试图用美色来医好他的病情,结果层层深入,病人意淫着脱光美女的衣服,再最后一层的时候,还是回到自己要做个弹弓打玻璃的执念上,治疗前功尽弃,却是让人俯首称笑。
关于导演:黄建新,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之一。
导演、编剧与监制的影片无数,他的很多出名作品都是改编自叶广岑的小说,较有名的是《红灯停绿灯行》、《站直啰别趴下》和《背靠背脸对脸》,被称为“都市百态三部曲”。
关于影片:影片改编自叶广岑的小说集《山鬼木客》中的《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
以结婚证的遗失为源头,展现了婚姻与家庭的复杂关系。
一张结婚证,真的那么重要非得搞得鸡犬不宁、妻离子散?
其实结婚证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当女人对丈夫和家庭产生不安与怀疑的时候,哪怕是一根头发也能掀起如此的轩然。
对于很多人来说,爱情是甜蜜,而婚姻却是酸甜苦辣咸加柴米油盐,问题太多而常常容易引起震荡,关键是女人开始缺乏安全感,寻找存在感的一个过程。
想起了今天看《熟悉的味道》里冯小刚夫妇的那一集,冯小刚是这么评价徐帆的,他说他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娶徐帆做妻子,她通情达理、宠辱不惊。
然后看到他们两个的相处模式,彼此都是自信且平等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我不知道作为真人秀的表演成分有多少,但是他们的这种夫妻关系应该会有感动到很多人吧,相互理解、齐头并进的伴侣关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网上有太多人抨击冯小刚抛弃发妻,徐帆小三上位,可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关系很是令人称羡。
再回顾影片中的婚姻关系,有太多的不平等,妻子下岗全职贤妻良母,没有生活圈子只有家庭和子女。
当一个人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时候,势必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当所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时,收到的反作用力也会增大。
夫妻相处之道是否就在此呢,复杂而难言的,就像影片结尾中说的那样,好像回到了曾经的样子。
可是所有人呈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他们想要给别人看的,至于事实怎样,也只有冷暖自知了。
毕竟男人只喜欢年轻漂亮,通情达理并宠辱不惊的女子,而女人想要的,仅仅只是理解和关心。
男人和女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同步,那么分分合合,就是常态。
这是一部生活气息浓厚的影片,主演两大老戏骨的演技自不必多说,重点说李小萌。
那时候还带着点婴儿肥的李小萌仔片中演的是一个思维活跃的普通女孩。
说她思维活跃是因为片中大量出现了她的思想活动所转化的旁白镜头,看起来是充满朝气,天马行空的样子。
说她普通是觉得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女孩子还是蛮多的。
片中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莫过于关于“猴皮筋”的段子。
托主演冯巩是精神科专家的福,见到了很多在精神病院里的镜头,每一位惊人病人的表演都很出彩,同时影片也间歇的给我们讲了一些她们的故事。
其实在生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能你的故事很美,但还是没人在乎,她们更多关注的只是你能带给他们什么,就当病人出事的时候,主演还是首先想到自己的论文而不是病人的病情一样。
这种隐藏在剧情里的小现实,让人仿佛有一种生活的感觉。
黄建新最擅长此类的片子,我也很喜欢他的这些“生活化”的作品。
整部电影下来,一切都围绕着一张纸展开,起初只是一件小事,最后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天大的事。
生活里也是这样,人言可畏,人的惯性思维也很可怕,这些东西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最后女孩以离家出走的形式去打工历练换取父母的回心转意,最后在西安钟楼门口的镜头让我想到了“西安事变”,那个对话很像张学良对蒋介石说过的。
影片最后一句话是,我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但真的回去了么?
这大概也是创作者的思考,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我们有时候想挣扎,可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它们,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和认知去调整自己的底线,别人的底线,最后过出了自己一点也不想过的生活。
黄建新在一部电影里总是能尽可能面面俱到地描写出那个时代的群体形象。
这部片子里着重突出的是中年危机,老夫老妻过了大半辈子,已经失去了热情与爱,结婚证成为了唯一能够证明婚姻关系的凭证,是维系夫妻情感的最后一根稻草们。
影片前半部分以寻找结婚证作为主线,几次打破第四面墙闪回刚领证时的快乐,别出心裁地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描绘地淋漓尽致;同时女孩嘴上说无所谓父母离婚,我以为后面剧情真的会成功离异,各过各的开心日子,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女孩其实并不希望父母离婚——这反映出了不管是多么开放的年代,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打击都是很大的,借女孩之口,“如果你们现在这样,那你们当初为什么要结婚,要生我?
”这个新时代和旧时代思想交替下不同婚姻观冲撞出的问题,确实很值得深思。
影片中后段因为找不到当初办结婚证的地方,没法补办结婚证,导致离婚手续也办不了,这很明显是在调侃那个年代的政府部门,办事手续多步骤杂效率低。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点也非常有趣,比如精神病院里那几个患者的故事,尤其是借神经病之口,说出了“现在这个年代讲究送礼好办事”等等颇为真实的话,产生很大反差;去给医生送礼,医生老婆口头推辞不收,神经病说“你肯定是共产党员!
”这是真敢说!
通过这些精神病患者,可以看出那个光怪陆离的年代里不同年龄的人不同阶级的人的可笑可悲可叹可怜的故事,而我们又何尝不是活在故事里的人呢。
冯巩演戏确实出色,小演员也很自然,本片的故事虽然刚开始有些抽离现实,表现夸张,但越看越觉得真实;包括那几个精神病身上处处都有自己的影子。
一个字,实在是“高”!
看完这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像“搏击俱乐部”,虽然情节十万八千里,但是有些地方他们给人的那种怪异的感觉都是一致的。
路边要钱的中学女孩,要猴皮筋打你们家玻璃的弹弓男,拿菜刀跳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女,怕自己画的鸡蛋被压碎的小吕丽萍,电视里抚摸窗帘的手,由跳楼突然变到在火车里的小女孩,明知道冯巩听不懂还要用广东话絮絮叨叨的小安……一串串莫名其妙的东西让我感觉导演是个疯子,对了里面的冯巩不就是精神病大夫么……可是回过头来一想,有谁又不是疯子呢?
谁没做过那些荒诞甚至自己都不甚理解的事情呢?
不觉得那些冠冕堂皇的人好像穿着皇帝的新衣么?
这部电影的题材本身不新鲜,但是被这一连串疯疯癫癫的小故事穿起来倒是变得有些意思,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另一面。
里面的两位演员傅彪和牛振华都已故去,在此对两位逝者也表示缅怀
1、小安阿姨去顾大夫家吃饭“好靓的鱼啊!
”(鱼看起来很可口哦)2、女芭蕾舞病人发病跳上桌子跳舞,小安告诉顾明她的真实病因,大意是(团里人跟我说,她的病是因为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和她从小一起长大,后来一起学过芭蕾舞,同在一个舞剧团。
从同学到同事,从搭档到恋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后来这个男孩要去美国念书,两个人约定一年之后在纽约相见,男孩要走的那一天,女孩去机场送行,她就站在窗边看着那架飞机带着自己的梦想起飞,消失在云里...但是五分钟之后,这架飞机从空中跌落下来,无一人生还...我刚才放的那段音乐,是舞剧团的人给的,是他们两个在一起时跳过的一支舞)3、因为顾明因为老婆在其病人老王面前提起结婚证使得老王的病情反复的事与老婆大吵一场后夜不归宿,第二天醒在小安的卧室。
顾:我昨天晚上干什么了?。。。
唉,我喝得太多了,我真的没干什么?
安:你昨晚喝多了之后呢,好像一个孩子,好小好小的孩子。
PS:大概就这三处吧,片中还有冯晓刚的身影哦(做假证的),大导演的友情客串很具有喜剧效果,另外,还发现了江珊
看着非常轻松的一部电影,基本上来说都能听懂,就那几句广东话,让人云里雾里去了。
对于男女主角来说,搞笑、轻松是他们的特长,那个扮演女儿的也不错,很有一些生活气势。
情节以一纸结婚证书展开,能引出以后一连串的事出来,确也亏编剧能想得出来。
总的来说,该片确实是居家休闲的良片啊。
剧情微脑残。。。精神病院那段太经典了!
更加自由的镜头语言和动画形式增加了变化和娱乐性,疯人院象征城市人的普遍精神缺失,主角一家表达人到中年面对诱惑时的摇摆心灵,一纸婚约的丢失,带来难以自证的尴尬,也引入了现代社会的婚姻观,整体依旧保持了群像的风格,小文的角色比较复杂,承担了很大程度心里叙事的作用,作为旁白对角色和故事进行解释,同时又身在其中,加之有种内外不一的成熟感和过于表现的广告感,略感过载,我觉得她也并非是本片的核心人物,而是应当充当观众的影子,结尾她的转变比较突兀,但其实这才是一个孩子应有的表现,前面都太“冷静睿智”了
俗套多 精彩的点也挺多 总体上觉得“尺度”还挺宽的 呵呵
小孩子的世界很天真,但他们也会很懂事。王志文贡献经典表情包。
这片子真是不错,小切口,大问题。抽空添加些老电影,不过,发现,很多电影的名字都开始在脑袋里打架了,全乱了。
这部电影应该拍的长一点,拍这个仔子长大以后的婚后生活,真希望生命有轮回,然后让她男人出轨她女儿帮衬,最后再以死相逼父母妥协,让她能切身体会到当她妈被爷俩背刺的感受,让她切身体会到她母亲在婚姻里的委曲求全,体会到她父亲在外面逍遥快活时她母亲的孤独寂寞
这诡异的拍法让我一度以为是我神经了,小女孩带有上个世纪浓浓的做作气质,乱七八糟的拍法,让整个故事又不严肃又不轻松,只剩诡异。这一家人除了冯巩我感觉都不太正常,最后没一个幸福的。唯一有点意思的就是精神病院,占比也不大,找结婚证这一整段我都觉得极其不好看。尤其是带入女孩奇怪的上帝视角后。
证书相当于对双方的证明,至于双方能否按照证书有点儿契约精神呢?尤其是在翻天覆地的发展中,所有东西都在改变,证书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我重刷了无数次本片,放在当时,娱乐性挺大,放到现在看,经历过折腾的婚姻,还真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么?那时候还有领导,街道办能帮你扶正,现在呢?谁管你们。那么一个时代的证书,又该如何对待?比如独生子女证书……
开头的动画相当有趣 当然 这是个 主流 家庭剧
还真不少大腕儿呢
有太多事情,我们其实很在乎的
名场面弹弓打玻璃,男主过的好压抑,老婆作就算了,还有个糟心的女儿添油加醋
还好吧~有些地方蛮好笑的哈!但是觉得没啥很吸引人的地儿==
... ...
编剧很差,不明白为什么用小女孩视角叙事。这个电影让冯巩自己来导效果都更好。冯巩缺戏,吕丽萍就一条神经质贯彻到底,其他人更是勉强能算工具人,剩下的所有戏份都转移到了小女孩身上。小女孩既是主视角的叙述者(但是她没看见的情节不也一样带出来了吗),又是角色里最有力的情节推动者,还要为了迎合主题(哪儿有啊)变成父母离婚的受害者,导致这个角色既像全知者又是剧中人,既成熟独立又幼稚脆弱,看得人心里烦躁膈应。整个片子贪多嚼不烂,轻喜剧和正剧两头都想占两头都没拍好。笑点的几个小骨节很好,标准的喜剧手法。影片的场景很能勾起童年回忆,按现在话说应该叫中式梦核。
锐气尽失,幽默不在。家长里短,无趣难欢。《论结婚证的重要性》《论办事机构的呆板与规章制度的不近人情》
我自己翘了物理课去人民电影院看的 神奇……
全明星阵容,冯小刚卖假证,江珊办离婚,当然还有御用牛振华……黄建新绝对是生活流大师,这也是中国电影最值得继承下去的优良传统
索然无味,虽然是我小时候幻想过的题材
中年婚姻危机。吕丽萍饰演的中年妇女执着地寻找结婚证,以寻得虚妄的安全感。而冯巩饰演的中年医生对病人耐心细致,对自己的老婆和婚姻却采取了敷衍逃避的态度。“第三者”小安逢到关键时刻便讲粤语,构成沟通的天然障碍。精神病院里不少搞笑的名场面,“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全明星阵容,王志文送蓝色药丸,冯小刚卖假证,江珊办离婚,牛振华演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