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余男的很,漂亮又大方。
她的表演不矫情不造作。
片子一直很平淡,如果王全安要的就是这种普通人的劲儿,那目的达到了。
片尾最后两个镜头,余男下床走到窗边和在铁路上边跑边笑,一个虚一个实,生命很美,余男很真。
另,她的角色很像吴越在09年那部《前妻/老丁的春天》里的样子,尤其是病发的痛苦样子。
1,余男、郝蕾和秦海璐是最爱的女演员了(也提到郝蕾和秦海璐,我称之为“躺枪爱”——提到别人的时候,总能想到他或他们的一种爱。
) 2,我要说,余男真好看。
1999,王全安拍了《月蚀》,2009他拍了这部《纺织姑娘》,主演都是余男和程正武。
这是10年整一回吗?
3,又是讲的血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然后医生自取的“难治性贫血”这名也怪有意思的。
),去年徐峥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也是讲的这个病。
4,女警,女护士,纺织女工。
5,这可能是余男拍电影笑得最多的一次。
那么真实好看的笑,让我想她那年一定常遇见了好事儿。
另外,好演员最懂得以喜形表哀情了。
6,方言拍的片普遍比普通话拍的好看。
7,169的余男跳舞真的不咋地,应该不是假装动作青涩,而是真的就不咋地,哈哈!
8,程正武和医生都演得相当好。
那眼神真诚、有度。
9,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伦理争论,没有狗血剧情,却让人愿意记住。
李丽第一次自杀让我印象深刻。
蛋糕作为庆生的标志物,成为李丽藏放安眠药用于自杀的糖衣。
这不禁令我联想起《阮玲玉》里的那碗绝命粥。
绝望的人,即便选择死亡,也会想死得体面,死得疼痛少一些。
儿子的出现,携带着他那稚童天生喜好甜食的性格底色以及作为底层阶级唯一有“资格”庆生的家庭角色——被宠爱的独子的身份,闯进李丽濒临崩溃、一心求死的心理空间时,毫无疑问地成为生命、存活的象征,与“死亡蛋糕”形成天然的对抗,其天真可爱的外表与活泼可人的言语抵消了李丽内心的负能,引导其从蛋糕挑出余下的安眠药,去厨房呕出尚未溶解的药片,关上煤气灶。
后景儿子的模糊身影和她喉咙发出的干哕声,提示出她内心“为了儿子,我要活下去”的暗语。
正如王全安在谈及女性在他电影中的地位时说到,相对于“男性的世界往往有一种理性的色彩”,“女人和命运的关系可能更近。
通过女人往往可以更容易地切入到问题的实质。
世界也许千变万化,但一个女性所关注和代表的往往是永恒的那几个问题,因为她有哺育后代这样不容马虎的责任。
”因而从这一场自杀未遂的戏来看,李丽的母亲形象是中国现代社会“为母则刚”的代表,也是对于女性性格与命运的铺陈是王全安电影的基本叙事主题的力证。
看完电影,想起当年下岗潮时的歌曲“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
” 和这首煽情的励志歌曲相比,这个电影好像才是真实的声音。
过去已经回不去了,未来就一定有什么意义吗?
人生就像烟火,亮过了,就熄灭,那些光亮,就是一点点情感的过程,让人真实。
突然触动我的,是女澡堂里赤裸的女人们。
电影扒光了她们的衣裳,就像扒光了生活的衣裳,这里没有什么意义,只有活生生的身体,活生生的人。
电影也以人为隐喻,反映那个年代的人们,社会好像得了癌症,过去的美好已经不在,人们赤裸裸的,找不到身份认同,就像死了一样,又不想就这样死去。
下岗的人们努力挣扎,等待着注定到来的死亡。
当让过去死去了,不再抱有什么幻想,新的生命就会醒来。
是从什么时候起,女主角开始抱着这样无所谓,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 过日子?
找了个老实人结婚生子,仅仅是为了气父母;无端找茬和丈夫吵架,只因为她不爱他;违反纪律被扣工资,就能无休无尽地抱怨一整天;她带儿子去学钢琴,想起的是年轻时拉手琴的恋人。
她对所有事情没有热情,琐碎的事(因在车间吃饭被扣工资)会激怒她,事关生计的事(工厂即将倒闭)她又漠不关心。
这种生活的核心心态显而易见是,不耐烦。
她在病房外听到自己患了血癌,既不显得惊恐也不绝望。
打开煤气,在蛋糕上撒上安眠药吃起来,却被忽然回家的儿子打断了。
她在洗手间失声痛哭,好像自己连提前结束生命的权利都要被夺走。
她坐在工友的身边抽烟,一起骂骂领导,也听工友讲自己的婚姻和病情,却绝口不提自己的。
工友嘲讽围在手风琴青年身边的年轻姑娘天真幼稚,她笑笑。
工友说可以给她介绍个情人吧,她依然笑笑。
她似乎一直在想,又似乎什么都不想。
她好想什么都不排斥,又什么都不接受。
外界剧烈的变化并不使她迷茫,她像是被抛弃在某刻的孤儿,之后只是随波逐流地被时间推着走。
她对丈夫撒了谎,搭上火车去北方找年轻时的恋人。
穿越重重的生产线,最后在印染厂的生产线末端找到一个灰扑扑的,已经在沉重的生活中憔悴不堪的中年男人。
而她在生命结束前,她只是想来问一句,为什么她寄出的百十来封信,他一封也没有回?
这种质问,像是临终前的审判。
而出乎意料的是,对方并没有收到她的信,而且像她一样,男人也心怀怨恨虚度了十多年。
男人不再拉手风琴,不再向别人描述大海的样子。
他有一个爱唱歌的女儿,身上仿佛有年轻时恋人的影子。
所有情绪失去支点,一下落了空。
两个人低头默默地吃东西,尝到五味杂陈。
两个人一起坐车去北戴河看了海,终于完成了年轻时的心愿,第二天她不告而别,躺在了北方城市的轨道上。
依然想死。
而火车开来前却自己缩成一团。
最后在铁路职工追来制止她的时候还一路笑着跑了起来。
她不再害怕活着了。
她回到家里,下了岗。
丈夫依然不离不弃,无微不至的关怀守着她度过最后的时光。
载着她和同事们谈笑风生地经过雪地;在舞厅外等她在音乐中最后的狂欢。
电影一直以克制的情绪进行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木讷的丈夫倾家荡产为她做治疗,追着说漏嘴的孩子跑出病房;曾经的恋人从楼道里的废物堆里翻出手风琴上楼,拉起那首《纺织姑娘》;恋人的爱很深,丈夫的爱很沉。
2个男人木讷的表情之后的深沉感情,冲破了被误解和被忽视,终于以沉默的姿态爆发。
抗拒的心曾蒙蔽双眼,而生命结束前,她读懂了其中的温情。
灵魂从病床上起身,抚摸熟睡中丈夫的头。
她走到窗前,新年的焰火正在空中盛开。
纺 织 姑 娘在那矮小的屋里 灯火在闪着光年轻的纺织姑娘 坐在窗口旁她年轻又美丽 褐色的眼睛金黄色的辫子垂在肩上她那伶俐的头脑 思想得深远你在幻想什么 美丽的姑娘在那矮小的屋里 灯火在闪着光年轻的纺织姑娘 坐在窗口旁
回到一个旧时代的末尾部分,这是个有趣的起始点。
一个既可以向过去张望,又可以向未来眺望的时刻。
一个安全的,同时也乏味的位置。
人们一方面来不及惋惜旧日岁月,也顾不上想象后面的日子究竟会怎么样。
命运在此时此刻戛然而止,对于本质意义上的人生来说会显得多余和迷茫。
一个人突然被命运叫停的人生,重新审视起这一辈子。
在死亡的门口,人物命运没有引发电影对社会的愤怒和怀疑。
因为这是纯然的“命”而不一定和他人有多大的关系。
也没有引起对生命本身的思考,或者对个人关系的重新理解。
主人公只是开始了一趟旅行,旅行的所有价值仍旧回到了对命运本身的确认。
原来,情书并没有寄到心爱的人手里。
这也是命。
这个故事不断的在指向一种不可知的确定无疑的结局。
一个残酷的,冰冷的世界。
这是臆想症患者的世界,一个只为了说明“命”,和“认命”的幻想的世界。
一个极力的用现实的空间、现实的只言片语所构筑的谎言。
为了说一个故事而不得不牺牲掉复杂性本身。
这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取巧?
是一个仪式?
还是一次无病的呻吟?
人多大程度上可以不顾任何的现实,而仅仅关心自己?
自我是真实的还是虚无的?
身份被偶然性调戏之后安身何处?
灵魂在多大程度上与肉体在战斗?
一切有趣的、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都被导演过滤了。
这个人物身上可能最重要的部分——她的灵性,被严重低估了?
就像这个讲述故事的起始点一样别扭,不前不后,不上不下。
好像是在讲故事,而故事却是干瘪的。
希望怜悯可以有所作为,结果上却否定了一切道德指向。
进而走向一种虚无,和一种无力。
既保持现实的生活空间和质感,又过滤掉真实的其他内容。
不能将其称为现实,又不能将其归类为心理。
如今细节的表现不可能支撑人物在文本之内获得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失败的作品。
工人的时代,残缺的身体尚且没有灰飞烟灭。
时代和个体将死之时,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无法证明曾经生活,也无法证明苦难本身。
这是虚无主义的烂尾楼。
时间:2009年8月31日21:30地点:Theatre Maisonneuve事件: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第五天 - 主竞赛单元上座率:60%影片开映前,王导演说希望观众能通过影片看到一个真实中国的现状。
这句话虽说讲得大了点,但也没有完全错-影片通过下岗、工厂倒闭、社会医疗保险、打擦边球的歌舞厅等比较写实地折射出中国社会某些人群的生存状况。
除了主角铁道上奔跑的场景外,个人比较喜欢李丽在北京跟旧情人涮羊肉那场戏,二人十年后再见,四目几无对视,追忆从前,只有叹一声命运捉弄、老天无眼。
虽然明白本片的悲剧基调和主角的悲惨命运是故事的根基,但片中反映出来的极度悲观和无奈竟然能够通过有关方面的审查,个人认为也是某种进步。
在结局的处理上,导演显然有些欲说还休,几次黑屏的剪辑也许可能解读成悲剧的谢幕,但从节奏上却影响了观影的情绪。
不知道国内上映时的版本有何不同,片中还有两场女工的群体洗浴裸戏,导演处理得比较自然。
当然,作为主角的余男,镜头只取到了肩部为止。
买纺织姑娘来看,完全是冲着语焉不详的简介,幻想着一个女人在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刻,与其一直思念的男人相见,虽然隐忍但终能释怀,然后回到现实,重新发现自己、审视自己,涅磐新生的故事。
但看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彻底错误,所有的人物都很压抑,无力。
赵鲁寒无力怀念,无力激情;胡小光无力承担,无力发泄;甚至李丽,面对爱人也无法有一丝哪怕是短暂的,毫无负担的浪漫。
整个影片里,唯一鲜亮的是李丽红色的围巾和铁路边的笑容,唯一有力的则是她的痛哭。
命运能对人的折磨不过如此,心里都已没有了波澜。
人只能在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阶段,可能对一些事情真正释怀,然而过了这个节点,生命的发展又把我们带向未知的方向,心中的焦虑与不满也会慢慢滋长。
从这点说,死亡,对于自觉这辈子过得不值的李丽来说反而是种解脱,所以,很多人并不怕死,因为即使痛苦也短暂,但很多人怕生,因为有无尽的难奈,还有那些身体与自己心灵孤独相伴的夜晚。
该片讲述了李丽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
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
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
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既然孩子的命运已经注定,或者说李丽自己已无法把握,那么在有限的时光里,她所能做的只有再重温一次初恋情怀了。
于是,她动身去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
这是她真正的爱,也是她唯一爱过的人,相比较而言,她现在的丈夫只能是一个合法同居者。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李丽在卧轨自杀未遂后,被铁道工人追赶,追着追着自己到笑了起来,她为什么而笑,她临死之前大概没有了什么痛苦,该做的都做了,该见的都见了。
女主生活平静,直到自己得病后,又激起了青春的回忆,远赴北京,只是为了给自己的青春有个交代。
纺织厂女工的青春,也和厂子的破产一样,要结束了。
传统工人主导的国有企业,她的青春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结束了。
苏联歌曲纺织姑娘,是一曲青春的别离之歌。
而在澡堂里跳舞的年轻姑娘们,她们的青春,融入了新兴的社会服务业之中。
解闷
基本达到观看目的,剧情没把握好,为了演员多给一星
纺织女工群体在时代的洪流里逆来顺受。王全安用两段群体裸浴的争议镜头表现她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女主角的书信传情竟然被中国邮政无情捉弄而杳无音讯;一群男人为了生计有说有笑地把自己女人送到黑灯舞厅跳舞,投入陌生男人的怀抱。这些离大谱的情节,也是生活被剥落后的原貌。结局定格在了女主角的笑容上,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她选择了坦然地拥抱死亡,余男演绎得十分动人。片名除了代表女主角的职业,也是一首前苏联民歌,它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也流淌着时代消逝的悲伤情愫
有力量的镜头言语。
最大的优点是克制。
我怎么说呢.......场景很熟悉......
如果这是二十年前拍的电影,它无疑是一部好电影,但它拍摄于2009年,所以,它只能是一部经不起时间推敲的好电影。但余男演得很好。
拍草根故事但扎根不穩,表現得很輕浮虛假;敘事過分直白,看不見導演情懷;配角很差,臨時演員超級差;攝影平庸,完全無法配合題材發揮;情人重逢段落幾乎是整段地模仿《一一》,變相抄襲毫無新意。
2012.5.16 怎么像是80年的生活,可是又有一个很新潮的楼出现。余男挺美的。结局模糊所以不残酷
微狗血
余男演的雀食好
开头的十分钟我就确定了要给四星,可到了李莉生病我觉得影片稍显僵硬呻吟了。纺织女渐散的青春像一个长满青苔的大缸,随意一块石头就可以打破这片波澜不惊。眼下对受生活重创而急需挽救的遗憾,就是条快活地鱼儿骚动犹豫不屑的心。其实结尾结的并不完整,最后该搁置的还是囤于角落,留下的还要继续卖活
5/10
还算挺喜欢王全安拍吃饭的场面的,这也总是他能控制好的场景,不能接受结尾赵鲁寒重新拉起手风琴的设计式呼应。
就是截取了90年代初期,纺织工人的一段生活,特别真实。女主得癌症后去北京找初恋,初恋现在也就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人,这个太现实了。(偶像剧可能初恋就已经变成富豪然后回来倒追了)。余男总体演的不错,但去北京的衣服她穿着太有气质了,有点出戏。
4- 匠气毁片(小孩设定+部分剧作结构落地程度可疑),但华节比比。后厂时代的个体悲喜,余男贡献了特别棒的演绎,可能是最喜欢的王全安之一。气突苏也特别好哭。 “你咋可能一封都没有收到?!” // 意外在尾字里发现余男助理叫图雅
第六代近期为数不多的佳作,感觉王全安有点介于贾樟柯(早期)的悲悯和娄烨的情绪之间,余男绝对加分不少,虽然我不喜欢《图雅的婚事》,觉得那是一个有点太投机取材的题材。
就觉得余男在这个里面有点迷人 其他电影都太烦人了
女主的长相和装束让人出戏 尤其是发型,完全跟老公和情人不搭调,这么天生丽质难自弃,摊到谁也都会为老公挫成那样,初恋情人未老先衰郁闷得想死,一家三口就儿子说普通话,并且老妈的京片儿那么正宗,又一次让人出戏。结尾真是做作的败笔,一颗星给工厂怀旧,一颗星给演员的敬业
你看你无论多么用力的挣扎始终逃脱不出这个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