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女孩

La fille inconnue,没有名字的女孩(台),The Unknown Girl

主演:阿黛拉·哈内尔,杰瑞米·雷乃,奥利维埃·古尔梅,托马斯·多雷,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摩根·马林,马克·泽戈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6

《无名女孩》剧照

无名女孩 剧照 NO.1无名女孩 剧照 NO.2无名女孩 剧照 NO.3无名女孩 剧照 NO.4无名女孩 剧照 NO.5无名女孩 剧照 NO.6无名女孩 剧照 NO.13无名女孩 剧照 NO.14无名女孩 剧照 NO.15无名女孩 剧照 NO.16无名女孩 剧照 NO.17无名女孩 剧照 NO.18无名女孩 剧照 NO.19无名女孩 剧照 NO.20

《无名女孩》长篇影评

 1 ) 道德主体与姐妹情谊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女主之一,喜欢。

全程穿着一件普通人穿着都会很土的大衣,却怎么看都很好看,是由于她精神主体性很强。

肯尼迪药企的邀请证明女主的专业非常优秀,事业方面的主体性很强,做事的时候逻辑清晰。

最后放弃药企(资产阶级生活)选择社区医院(无产阶级生活),背后有两个点,一个是由于间接害了黑人女孩,一个是更愿意生活在“真爱”的世界里(电影细节确实也呈现了这一点)。

女主那么聪明,肯定知道资本主义世界的虚伪。

全程是讲主体的真正的道德如何唤起其他人的道德。

但又不是絮叨道理,伏笔多,结构紧密。

女主不是道德上的英雄,她看着黑社会也害怕,被打也生气,也拿不动摇的证人没办法,事到最后跟另外一个责任人还要口头上推一下责任。

但她就是要坚持良知,上一秒被威胁得晕头转向,下一秒立马跟上证人的摩托车。

观众跟着这样的心理过程,才会真正认同无产阶级主体的道德。

之所以说是无产阶级的道德,是在于女主行动的起因是同情底层的被杀死的黑人女孩。

在过程中其他无产阶级的艰难同时被暴露,即使艰难,他们也在彷徨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导演很好地呈现了这个艰难和彷徨。

于是影片显得非常真实。

以及还呈现了姐妹情谊,帮黑人女孩是姐妹情谊,女孩的姐姐内化了男权很客体,妹妹流落在外还暗自高兴,但,她给了姐姐一个拥抱

 2 ) 普通人的一念之差

一个黑人妓女死了,没人知道她是谁,没有名字没有ID。

女医生因为曾经拒绝过她的求救而心怀愧疚试图找到她的身份,并给她买墓地重新安葬。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故事,威胁.害怕,秘密,压抑,怀疑,恐吓充斥其中。

“你曾说医生是你梦寐以求的职业,为什么学了五年医却放弃了当医生?

”“当我看到那个男孩浑身战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只有童年我爸揍我的情景历历在目,我不想再重温这样的记忆,我没法确定我到底想治好这个男孩还是幼年的自己,对不起”“我说不认识她只是因为害怕我的男人强迫我再去接客。

其实我是嫉妒她的,我们住在一起,我男朋友喜欢上了她。

她消失的时候I FEEL BETTER”男孩把女人推下深坑,惊慌地向同伴扯谎“这个表子勾引我爸”不知怎的,竟不由想起《新包法利夫人》女主的结局,这是一种微妙的通感。

最后不得不吐槽下,协信百丽宫真是太难找啦,旁边的

 3 ) 法哈蒂与达内兄弟:两类叙事

围绕着妻子在浴室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件事,法哈蒂展开了一次刑事调查。

调查员的工作从警察置换到丈夫这一角色,正是Emad最后找到了真相。

在达内兄弟的《无名女孩》中,Jenny对发生在诊所外离奇死亡的无名女孩展开的身份侦查,同样是在该角色“一根筋”的举动下完成。

《推销员》(2016) 阿斯哈·法哈蒂 看来两者都建立在一条单线的“解谜”逻辑上,但又有所不同。

《推销员》在“解谜”线索之外,让每个人物都陷入了两难的处境,这种困境一方面迫使他们作出选择,另一方面又通过角色作出的每个选择推进故事的进程。

而在《无名女孩》中,人物没有处于需要作出选择的两难困境中,她是经由一种来自内心的道德发现去行动,并在历经各种艰辛后寻获到事件的真相。

一者是来自于外界已然发生的情境迫使角色作出抉择,一者是角色内心的意识觉醒让她自发地作出各种举动来改变情境。

这就是法哈蒂与达内兄弟两位导演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叙事法则:均是从“解开谜团”这一逻辑出发,前者由外在情境过渡到内心,后者由内心良知向外延拓至情境。

在法哈蒂的电影中,情境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也就导致了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两难的困境中,被迫作出抉择;同样,这也是达内兄弟电影中的人物经由一种内心的发现来确立自身价值的过程。

《无名女孩》(2016) 达内兄弟 《无名女孩》中Jenny为了弥补自己的失职(放下心中垂悬的石头)四处奔走寻找真相,或者,《两天一夜》中桑德拉为了确立自己的价值四处游说同事。

在21世纪,仍然执着于讲故事的导演不外乎以下几位:诺兰,开发一种复杂的单线叙事,不断反转;阿莫多瓦,对叙事氛围的新开发,着迷于精炼“讲”的技艺。

达内兄弟,在精巧的剧本之上对人物行动、心理的双轴刻画;以及法哈蒂,两难困境-抉择-叙事。

个人认为,达内兄弟与法哈蒂的叙事法则更有借鉴价值。

 4 ) 针对道德焦虑的一场巡诊

(文/杨时旸)杰妮奔走在街头,神情焦虑,她去往一个又一个地方,不放过任何一条细微的线索,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在为各种病人治疗的间歇,她几乎成为了一名侦探,只为了得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名字。

这是达内兄弟备受争议的新作《无名女孩》的故事。

相较于之前著名的《两天一夜》,两个故事有着某种微妙的共通——有关一个女性不停奔走、呼吁和沟通。

而《无名女孩》中,杰妮的奔走更趋近于为了驱散道德焦虑。

一切起始于无心之举。

杰妮诊所的工作异常繁忙,这个小小的诊所要接待各类病人——从无法完全自理的老人,到没有身份尽力躲避去大医院就诊的难民,除此之外,她还需要作为家庭医生经常出诊,更何况还带着一个刚刚毕业的实习生。

那天夜里,诊所已经下班,有人在楼下按了门铃,实习生要去开门,被杰妮制止,第二天,警方上门寻求帮助,杰妮才知道,那个被自己忽视的女人被人杀死在不远的地方。

道德拷问降临得突如其来又尖锐无比。

其实,无论从杰妮本人的理性出发,还是周遭所有人,包括警方的态度,都认为女人的死亡与杰妮拒绝开门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但是良心的关口并非理性所能解释。

她一次次觉得,自己如果应了门铃,一切或许都会改变。

这成为了第一层冲突:作为医生,杰妮的天职是救人性命,但这一次,她却让人丧命。

这成为了对她个人日常生活和一直守护的价值观的巨大反讽。

杰妮是个称职又上进的医生,而那个女孩的死亡成为了对自己的嘲弄。

似乎,之前的所有对于诊治病患时的努力都像是职业化的表演,而不是来自于某种内化的道德驱动。

杰妮接下来所做的一切其实同样是治疗——一种对于内心、道德和精神安放可能性的治疗。

她所能做的就是为那个无名女孩寻回身份。

某种程度上说,对于任何一种外在的、有关他人的寻找,都是对于自己内心某种东西找寻的代偿方式。

《无名女孩》其实隐没着众多深藏的细节。

比如说,牺牲。

杰妮已经得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医学机构的工作机会,但是,她选择了放弃,自己接下了这个小诊所的工作,甚至把家搬进了诊所,应付每一次深夜或者凌晨突然响起的门铃。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赎罪的方式。

诊治病患的房间突然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

而在这之后,很多故事推进的情节其实都暗合着某些社会议题。

杰妮的日常的工作一直是处理各种疼痛、缝合各种伤口,而她开始追寻那个无名女孩身世的过程,也意外成为了一种见证疼痛和企图缝合伤口的行动——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诊治。

她奔走的过程成为了一种重新进入生活,重新进入当代欧洲社会的过程。

温文尔雅的居家男人的嫖娼行为;看似老实的儿子对年迈的父亲暴力相向;隐藏在普通小生意背后的性交易和人身囚禁;中产阶级无聊又安稳的生活内部充满孔洞和疮疤的真相……这一切都一点点在杰妮的寻找之旅中慢慢败露。

她没想戳破生活的保护膜,但却意外潜入了生活的内部,某种之前她从未仔细窥探过的内容陈列在她眼前。

而这又达成了另外一种心理景观,一种崭新的冷漠,如果说,那一次拒绝在深夜开门是某种完全可以接受的、无意的“冷漠”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一种除却冷漠又真的毫无办法的深重无力感。

杰妮为难民缝合了伤口,但也无法治愈全部伤病;为男人打了吗啡,也没办法让他的腰椎痊愈;那个男孩儿的消化不良永远不恢复,因为她没办法纾解他压抑的心理障碍;而那些濒死的老人,她出了安慰和处方之外,也毫无办法消解他们的恐惧……所以,你会发现,作为医生,她诊治的只能是表面,她缓解了某些症状,但无法剔除病灶,但面对社会疾病,她连症状都无法消除。

她只能旁观、见证,然后略过。

身份的焦虑与道德的焦虑一直弥散在整部电影之中,那个前来向杰妮坦陈真相的男人在洗手间用皮带自杀未遂的一幕像是对现实的映射——无奈、憋闷,在道德和诱惑之间挣扎,连解脱都半途而废。

《无名女孩》在达内兄弟的作品谱系之中肯定算不上优异,它的叙述节奏以及那个死者的姐姐动情自述的结尾都可以变得更好。

但它像轻盈的一划,还是让人们隐约看到了那些包装下面不堪的内里。

 5 ) 一部剧反射出的问题

我感觉还不错,拍出了人性。

平实才最真实,电影里面的人物也许代表了那个国家的大部分公民的三观与性情。

其实大部分的人本性还是很善良的,我却很悲哀我们国度的平民。

就拿医生这个职业,感觉中国的医生真是太好混了,不管医治是否有效好像没有一点责任。

没有责任医术自然日渐萎缩。

还有很多就暂不喷。

 6 ) 无名女孩

本片的平庸不能归结为达内兄弟的黔驴技穷,而是这样的角色设置、议题已成了达内兄弟的一种创作惯性。

女主充分诠释了何为出淤泥而不染,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为了突出议题而刻意强化女主头上的圣母光环,放大周遭的人心险恶时,故事已不再令人信服。

唯一舒服的就是透过女主房间的窗子听到的夜间车辆穿梭声,这或许比较达内。

比起这部,更喜欢《舞女》。

 7 ) 自我救赎与道德审判

《无名女孩》是一部干脆利落的电影,摄影机紧紧跟随阿黛拉·哈内尔所扮演的诊所医生Jenny而行动。

某个夜晚,Jenny诊所的门铃被人按响。

实习生朱丽安想去开门,Jenny教育他:“我们已经下班一个小时了。

”朱丽安坚持:“万一是急诊呢?

”Jenny反驳:“如果是急诊,门铃就会响两次。

”门铃并没有响第二声,仿佛是在宣告Jenny的胜利,朱丽安愤怒的离开诊所。

第二天,Jenny被警察告知,河边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孩的尸体,正是昨晚按响她门铃的人。

Jenny的生活因为这一事件发生巨大的改变。

改变的原因,并非来自外界,而是一种自我的道德评判。

虽然警察、她熟悉的病人或者同行的前辈,都告诉她并不是她的错,毕竟她不是真正的行凶者,但Jenny依然无法逃脱自己内心的审判。

她放弃了原本已经确定的升职机会,决定留守在这个偏僻的高速公路边的小诊所里继续服务社区的居民。

甚至,她将家也搬到了诊所,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病人的任何一次求助。

同时,她将无名女孩的照片存在手机里,见到有可能的机会就会询问对方是否认识这个女孩。

她希望弄清楚女孩的身份,她为女孩买了一块墓地,等待女孩的家人前来认领。

在寻找无名女孩身份的过程中,Jenny不仅维持着诊所日常的接诊,还主动去接触社区内形形色色的人物。

无论是日常的病人还是因为案件而出现的陌生人,他们仿佛是一个个横切面,组成了达内兄弟试图呈现的当代法国社会现实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这些人物大多生活并不富裕,有因为害怕被查护照,在烧伤后也不敢去医院的外籍黑工;有因为患有糖尿病,行动不便而无法自己去社保局处理煤气缴费的独居老人;有因为Jenny拒绝配合开虚假的病假单而愤怒地砸东西的年轻人……Jenny无私地帮助那些需要照顾的病痛中的人们,默默承受那些充满敌意的攻击者。

也许是为了赎罪,也许她本就如此。

摄影机的移动冷静而客观,但在这种平静之下,我们却总能感受到一些不经意间的温情在陌生人之间流动。

达内兄弟成功捕捉到了这种不经意,人与人之间,摒除利益关系后,原始而单纯的善意。

Jenny的奔走有了结果,无名女孩得到了正名。

Jenny和“凶手”(并非蓄意谋杀)在诊所的那场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凶手”因为害怕,而不敢去警局坦白,他大声叫嚷:“我为什么要毁掉自己的生活!

”Jenny冷静地劝说:“可是那个女孩希望我们这么做。

”“凶手”大声反驳:“她不在乎!

她已经死了!

”“如果她死了,就不会还在我们的脑海里了。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无论社会、规则、法律是怎样的约束,最终,我们都必须面对自己内心的那个私密而沉重的道德法官。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像Jenny那样去面对。

片尾,Jenny在知道无名女孩真实身份后,没有感伤,没有悲愤,也没有赎罪后的狂欢和如释重负。

她只是默默地走向下一位在候诊室等待的老人,搀扶着她慢慢下楼,走向诊室。

黑场。

影片结束。

生活还要继续,也许Jenny可以不再梦到那个无名女孩了。

 8 ) 写在当下

高卢的问题也许从来依旧,也许那个我所向往的花神咖啡馆的,天使爱美丽的巴黎就要被我错过!

就像那年,我以为的永远在哪儿的尼泊尔!

就像现在,我不得已错过的早已规划好的旅行!

我曾经恨那些把我固在此地的人们,现在我更恨这个软弱的自己!

是自己让自己错过了这么多!

羡慕女主的沉稳、冷静,她就像那本《一份不适合女性的工作》中的女主人公一样,永远理智,富有勇气,不纠结过往,努力去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

她在诊所过的一个个夜晚,如同她白天的工作一样,没有什么嬉笑的悠闲,欢愉的轻松,她时刻绷紧了那根弦,那根她曾经完全有正当理由放松一下下的弦。

尽管人们说,这和她无关,说着不要背什么心理包袱,她却不愿轻易的放弃,她以自己的方式,做着自认为正确的事。

告慰着短暂来过人世的人,告慰为她忧心的人们!

 9 ) 《无名女孩》是达内对故事核心的一次大胆尝试

有人说,《无名女孩》延续了达内兄弟的一贯的风格。

我实难同意这种观点,与达内兄弟所有长片比较,很显然《无名女孩》是达内对故事核心的一次大胆尝试,一次对悬疑故事的大胆尝试。

达内兄弟《电影手记》中强调,所谓风格就是人工的痕迹,并不高明。

他们反对风格就像反对给他们的作品标签一样。

不过,我们要客观接受的是,即便是达内兄弟,他们也有工作方法习惯,有风格趋向,这个风格区别与他人的明显标志,风格从你一开始选取题材,人物,最终成片中都可以看到。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只要看开篇后,就可以判定这是谁的影片,哪类风格的。

并不是所有人有事没事儿的都在影片里放鸽子(吴家风格),不是所有人都在刻意做风格,但只要你做事就要有习惯和原理一说,没办法,大师也是人,他有他的习惯,这个习惯延续的痕迹,就是个人标签,风格。

《无名女孩》故事有两条线,一个耿直内向的实习医生突然放弃从医,另一个是一个黑人女孩意外死亡,她曾按过医务所的门铃求救,达文医生却没有回应。

这两件事让达文医生倍感困顿不安,为弥补心灵问责她只身寻求事情原委,从而牵出不可告人的复杂真相。

看,如果这样复述一遍故事大概,悬疑情节是一定了。

在影片播放到0109时,实习医生才说出因家庭而学医,但又发觉现实与理性差距放弃从医。

黑人女孩无名无身份,怀疑他杀,追随达文四处奔波调查,发现黑人女孩做外围,她的调查遭到了蛇头的威胁,更是牵扯出令她惊讶不已的是,她的患者竟是,嫖客和女孩去世的目击证人父子。

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无名女孩,或明或暗地关联,因为无名女孩的死亡,而关联又销声匿迹,因达文的追查关联再次浮出水面。

对达内兄弟及作品的认知,相较于很多网友我迟了很久,2016的《无名女孩》我如今才看。

在观看中,我脑子中闪现了出另外一部情节架构相似的影片,《冬天的骨头》,因为假释父亲畏罪潜逃,唯一的破房子将被收走,母亲是个废人,弟妹还幼小,为避免无家可归,大女儿不得不只身寻找父亲,寻找事情的真相。

看情节,它们极其相似。

奇怪网络上并没看到有人拿这两部影片做对比分析。

都是文艺片,其实它们都用了悬疑故事的一个经典套路。

如果“套路”不好听,我们说是构架、故事核心。

即,一个关键人物的被害或失踪,主角调查,相逐一发现背后人物和惊人的真相。

这样概括了,发现可以囊括的影片有多出选多,这也便证明了类型的存在。

背后人物一定有害人动机,但不一定是实施者;背后真相,一定要有惊人的发现。

网上评论我大略看了一下,首先,说是达内兄弟叙事风格的延续。

这是错的。

之前的故事均在开篇30分钟当中,已经明示情况,和矛盾冲突,主角在底层生活挣扎,寻求一个道德或生活上的救助,最终的冲突点是:能否得到救赎。

但,《无名女孩》却是一个“发现之旅”,它是典型的悬疑片的结构。

此片的总体构架是成立的,细节也利用的巧妙:通过把脉发现男孩心跳加速,进一步发现与黑人女孩死亡有关,但没想到是男孩父亲才是嫖客,他间接导致了女孩的死亡。

达文继续追查盲打误撞找到蛇头和女孩姐姐……这些都是精彩的设置。

只是,实习医生的线索冲突不足。

再,黑人女孩按门铃这个开端的铺垫过分不明显,甚至是被其他医患琐事完全埋没掉。

这样弱化了观众的注意力,不会第一时间跟上作者叙事的步伐。

这类经典悬疑构架,还有是《囚徒》它是通过失踪女孩,一步步追查到多年虐童案的真凶。

网评有另一说,关于达内的道具。

《无名女孩》中的手机被网友拿出来大说特说,其实,《两天一夜》里手机也不少。

手机,在这些片子并无特别含义,更不是符号,猜想属于节外生枝。

很显然,如果手机作为符号,达内兄弟会“指哪打哪”声称它的意义所在。

达内没有声明手机的符号意义,那就是没有,很简单,不必过分解读。

按照达内的习惯,道具在之前的电影是大写特写的。

《儿子》里的折叠尺,宽腰带;《孩子》里的童车……这些是达内兄弟刻意指出的,在剧本创作第二三稿时加进去。

这些道具很起作用,对主题深化对角色诠释。

道具与故事选题,与人物,都是达内兄弟早起拍摄多部纪录片和具有哲学功底的结果。

达内兄弟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对人性的精准判断,对生活琐事的准确抓取,用一些细微的动作和情绪便能反应出人性的原理,相对于商业片,尤其中国现在影片,实在是缜密精确的布置,极端缺乏的稀罕物。

 10 ) 出人意表的“平庸”与转型

2016年戛纳电影节,达内兄弟再次毫无悬念的进入主竞赛单元,带来了他们的第九部长片《无名女孩》。

然而,自从影片首映开始,关于它的恶评便开始此起彼伏地出现,不少人更是大跌眼镜,认为这部作品是达内兄弟二十年来最差的一部作品。

随后,他们似乎也是在众多恶评之前有所顾忌,将戛纳电影节上放映的113分钟版本重新删剪至106分钟。

事实上,《无名女孩》不仅打破了多年以来的片长纪录,再次陷入“100分钟怪圈”(上一次还是2008年的《罗尔娜的沉默》),并且还首次打乱了达内兄弟原子时钟般精准、每三年一部作品的创作节奏,所以也有不少人猜测,急功近利或许就是他们本次失利的最重要原因。

抛开这些无由的猜测,先来看看影片本身:一天晚上,医生杰妮已经下班,诊所大门也已经关闭,不料一名黑人女孩按响了门铃。

杰妮没有开门,导致女孩在不远的河边因失血过多身亡。

她满怀愧疚,想通过行医时发现的各种线索找到女孩的真名,却屡屡遭受挫折。

更吊诡的是,人们与无名女孩被害案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提供信息,甚至以暴力胁迫,要求杰妮停止私家调查。

本质上来说,《无名女孩》就是一连串暴力的因果链。

从推搡杰妮的小男孩布莱恩,到无意识状态下嫖妓的兰姆伯特,几乎每一个涉事者都在以不同方式向外施加着暴力。

但另一方面,每一个宣泄暴力的人又承受着病痛,这就使得暴力和病痛成为了孪生兄弟。

而看似完全背反的二者之间的唯一关联,就是惊人的谎言。

医生杰妮就像一枚嵌入暴力和病痛之间的小楔子,先是成为了病痛的治疗者,后来又无意之间在寻找女孩姓名的过程中做了暴力的承受者和谎言的揭露者,一手造就了医生与病人、医生与施暴者之间显性的不解、矛盾和疏离。

故事就是在接踵而至的暴力之中不断推进。

除了这条明线之外,达内兄弟也在整部电影当中布满了暗线。

譬如,影片里出镜率最高的无疑是女主角杰妮,而除了杰妮之外,各种电子设备的“戏份”甚至超越了其他任何配角。

尽管在之前执导的影片当中,达内兄弟也会选用一些物品(如《罗塞塔》中的靴子)作为贯穿全局的元素加以运用,但这部影片里的电子设备似乎和达内兄弟之前指导的电影中的任何物品都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杰妮和手机几乎是形影不离,联系病人、联系社保、联系医生,甚至是用秒表功能计时……只要她一出现,手机必然也会跟着出现,几乎成了她与其他人相互连接的唯一方式和工作生活的必需品;类似地,对讲机和监视器也充当着这样的角色,甚至成为了整个事件中的关键节点。

不过,我们又能明显地看出,以电子设备进行交流是如此间接,如此充满拒斥和疏离的意味,以至于与它们的出现与“治疗”这个必须依靠当面交流才能进行的行动和必须靠望闻问切才得以存在的“医生”这个职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全片就是从近距离的问与答开始的)。

不难看出,手机几乎成了距离与交流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象征,而距离和交流也正是故事的核心命题。

通过明暗两条线索,性别间的对垒、国籍间的隔阂、代际间的冲突,甚至血缘中的摩擦,全部迅速有效地铺陈开来,“无名女孩”四个字本身的意义逐渐也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诠释。

《无名女孩》最受诟病的无疑是它的剧作。

平庸、无亮点、白开水、没有共鸣、廉颇老矣……几乎全世界评论人都给出了这样的判决。

然而《无名女孩》真的平庸吗?

“达内时刻”真的不见了吗?

其实不然。

“达内时刻”始终没有缺席,甚至与十几年前《罗塞塔》中的瓦斯自杀如出一辙——布莱恩的父亲文森特走进卫生间,解下那条象征着欲望封印的皮带,一心想要上吊自杀,却没想到水管因承受不住他的“生命之重”而瞬间崩裂,又或者是冥冥中有一股力量让他必须活下来,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

与之类似,片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改变着故事的走向,每一个难以言说的动作背后,都隐藏着更为巨大的荒谬和痛苦。

如此看来,达内兄弟对命运的嘲讽仍然尖利,他们的道德焦虑依旧深重,制造冲突的水平也不逊于从影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

那么,“平庸”之论从何而来?

到底是什么让人们的观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公正地说,这样的感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从达内兄弟创作的特点而言,他们的剧本虽然精致,但从不过于依靠台词,角色的行动一直以来都是判断“达内式故事”走向的关键。

《无名女孩》更是如此,它确实有些隐晦——甚至比之前的作品更加隐晦了,太多的情感隐藏在病痛之中,没有像前作一样得到宣泄,太多的曲折隐藏在角色的每一个微妙的动作之中,只能靠更加笃定的凝视和浸入才能捕捉,这对观众的确是个巨大的考验。

反面来看,只有观看者的“无动于衷”才能证明,片中的那些谎言不仅骗过了杰妮,更将观众引入对真相完全无知的境地之中。

惟其如此,才更加接近“真实”。

而纵观达内兄弟的创作生涯,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不甘于再作双金棕榈俱乐部中的“普通”成员了。

从《两天一夜》开始,达内兄弟的主角们就开始由道德抉择的施动者变成了受动方,也因此,他们所关注的不再是某一个人的抉择,而是每一个人的抉择所造成的集体影响。

丰富的角色互动让达内兄弟的作品片前所未有地充满流动感和某种民主性,道德抉择所能造成的后果则比以往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这让人想起《两天一夜》结尾的那场投票。

现在看来,这样的设置似乎还可以带上另一层意味:也许,投票选举这一行为正昭示着创作者内心的煎熬和矛盾,象征着旧的创作方法与全新戏剧构作的博弈?

不过,到《无名女孩》为止,这种踌躇和犹豫可以说已经消失不见了。

达内兄弟似乎明确了新的方向,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叫停“利他”与“利己”的厮杀,但又不让它们握手言和,而是将单一的道德抉择转变为复调式道德抉择,让抉择变成一种传染病,蔓延到每个人的身上;他们所展现的,也将不再是一个人的生存境况,而是将作品投放到更大的视野之中,以此来展现整个社会的风貌。

房车车主对土地的非法占有,文森特一家刚刚脱离酒精的控制有落入过失伤人的深渊,深受童年阴影困扰的实习医生,还有连自己妹妹都不敢认领的无名女孩的姐姐……破裂的阶层和个人被重新拼贴在一起,缝制出一幅令人心碎的小国全景。

这样的构思固然野心极大,风险也不小。

毕竟,每个人物的创作空间都因为平均用力而缩小,电影本身也容易因这样的理念而显得缺乏重心。

但无论如何,达内兄弟的电影绝不会因此而失去戏剧性和道德冲突:因为真正的冲突将永远在埋藏在人心之中,等待着那些同样焦虑的人们将它挖掘出来。

《无名女孩》短评

达内兄弟拍这样的片子想必是信手拈来,而最有戏的角色还是留给了御用男主

6分钟前
  • HenriqueZZZ
  • 还行

是达内兄弟最熟悉的味道,底层写实,手持摄影,道德困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因为有个悬念做支撑,起码能吊起些胃口。女主强烈的道德感让我等汗颜,达内兄弟总温柔,我已经上不去了。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和《两天一夜》几乎如出一辙,但这部差在两点:第一,结尾直接负分。第二,阿黛拉的表演和马良不在一个层次。

11分钟前
  • Stevie
  • 较差

达内最差

15分钟前
  • 张小晗
  • 较差

全片无配乐,如同纪录片的社会良心故事,很达内,但真得太平庸了,连前作《两天一夜》都不如。难民问题,每个人的困境和难处,生活于何处都不易

18分钟前
  • 定春君
  • 较差

满心期待,但真是看不下去

19分钟前
  • 兔子君爱抽风
  • 还行

女主的执著甚至有点圣母了。但我最触动的却是——在片中,即使有冲突可能,女主却可以完全没有任何顾虑地次次都关上门和一个雄性独处,我每一次都心弦一颤,也反映出即使是底层的比利时,也比某个地方好太多了。

21分钟前
  • 巧克力请勇敢
  • 推荐

剪辑优秀

23分钟前
  • EITNJA
  • 推荐

达内兄弟的一贯风格,虽然没有突破却仍然回味无穷,同样是心灵救赎,personal shopper学学人家,同样主竞赛不觉得羞愧咩~~

27分钟前
  • 😂
  • 推荐

3.5

29分钟前
  • .
  • 推荐

演员状态太好了

32分钟前
  • 灵视的哈鲁卡
  • 推荐

开头还算平实,没想到整个片子也就这么下去了。

34分钟前
  • york
  • 较差

不得不说贼鸡巴垃圾!平平淡淡地讲这么一个屌事,却没有一个高潮,糊里糊涂的结尾了

36分钟前
  • 上五楼的快活
  • 很差

这部差了点意思,从生存焦虑转为道德焦虑,但是不是很立得住,结尾几个人的坦白又有点草率和泄气。全篇比较有意思的是医生看到的人间百态

38分钟前
  • Niki_白酱
  • 还行

避开了天人交战的地震中心不拍,只拍余波,也许是寻求突破,但力度欠前作太多,大家都获得救赎的结局也很不达内。

43分钟前
  • 跳板
  • 较差

很多人说起达内兄弟落入自我的表达窠臼,但不单从镜头的技法上还是剧作表达,却越感浑然脱俗。谈他们标签式的手持拍摄,纪实美学风格,人文艺术母题都可大迹无形,同投戛纳的《只是世界尽头》不成熟的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晚辈。在艺术领域或阔及其他领域,形式与风格的择取,毕竟流水春意“隔”不“隔”。

45分钟前
  • P1902
  • 力荐

被派往人间的天使

50分钟前
  • #烧光光#
  • 力荐

十分好看,我想再看十遍。

55分钟前
  • 草莓小泡佛
  • 力荐

#达内兄弟#的一贯风格,依旧以社会平凡人物入手,手持摄像机拍摄,毫无配乐可言,但远不及#单车少年#,主角圣女光环与众人的道德审判,真是让观者汗颜。

58分钟前
  • oh la la
  • 还行

无名女孩的故事虽然流于平淡,但这恰恰是因为每个人的秘密都隐藏地更深,并没有付诸什么行动。内心的波澜通过另一种形式——疾病展现出来,每一份巨大的病痛背后都埋藏着巨大的谎言。医生仅仅是掀开了真相的一角,便钻出了这么多病态和暴力。手机、门铃、监视器方便着生活,却让人更加疏远而难以捉摸。

1小时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