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种类

Kinds of Kindness,怜悯的种类(港/台),善种,并且,AND‎

主演:艾玛·斯通,杰西·普莱蒙,威廉·达福,玛格丽特·库里,周洪,乔·阿尔文,马莫多·阿西,亨特·莎弗,默拉·贝努瓦,苏珊·艾尔,克莉丝朵·阿莱恩·钱伯斯,比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美国,希腊语言:英语年份:2024

《善良的种类》剧照

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1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2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3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4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5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6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13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14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15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16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17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18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19善良的种类 剧照 NO.20

《善良的种类》剧情介绍

善良的种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由三段寓言故事组成,分别讲述:一个没有选择权的男人(杰西·普莱蒙 Jesse Plemons 饰),试图掌控自己的人生;一名警察(杰西·普莱蒙 Jesse Plemons 饰)惊见失踪已久的妻子(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突然回归,但性格似乎截然不同;一位女士(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决心找到一位有特殊能力的人,相信此人注定成为伟大的精神领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宋慈之临安夜游神7500航班家风二重身之前传密码危机奇迹,那天如此重要魅力四射4:一鼓作气姐妹同行GOHOME〜警视厅身份不明者咨询室〜谁的青春不热血之深流不息棕兔美国狼人终结者2018乡村爱情之象牙山行善记春之插曲好想回家复见余生阳光代表冲动黑水仙诺贝尔赎金查莉成长日记第一季大幻术师少年梦超级小白超能老豆他来了肥佬教授2惩罚者第一季狄仁杰之蚩尤血藤

《善良的种类》长篇影评

 1 ) 毫无意义的残忍+无聊mindf*ck

本来情节就像随机生成的,又引入了超自然现象,直接让任何解读都像在shi里淘营养成分。

这片子就是你刚觉得有点眉目、有点意思,突然就闹出来一个离谱的状况外事故让所有理性的分析都没有意义。

仅仅从观感上来说,视听体验非常压抑无聊。

从头到尾充斥着各种顶着仰拍大特写的毫无疑义的无聊对话,还有意料之中的残忍画面。

人物人造感很强,怪异却没有性格。

男主的表演确实还不错,而石头姐演的一如既往的用力僵硬。

宠儿、可东和善种都是在电影院里看的。

宠儿还不错,可东让人犹犹豫豫,而这部直接让我觉得这个导演完全没了诚意,一心只想mindfuck观众。

 2 ) 没看出味道,没看出感觉,不是我的菜

2024美国剧情片《善良的种类》,全球累计票房1549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6.1,IMDb评分6.6。

说实话,没看懂,没看出味道,没看出感觉,没明白片名的含义,三个怪故事。

或许是曲高和寡,或许不是我的菜。

影片分类是喜剧,我全片一次都没笑,也没觉得有何可乐。

尺度够大,典型的R级,“石头姐”艾玛·斯通正面全裸出镜,4P床戏够劲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男主杰西·普莱蒙第一幕的造型很像马特·达蒙。

影评就到此为止了,没啥可写的,观感平淡,不知所云,索然无味。

 3 ) 怪异对日常的穿透性思考

这电影是什么大型PUA揭露专题报道吗😂虽然依然有石头姐放飞自我,但兰斯莫斯好歹回归了《龙虾》的有趣,进一步提炼了想要通过怪异对日常的穿透性思虑。

影片由三个故事组成,演员都是一样的,只是角色会有不同。

按照我的理解,三个故事分别围绕着 个人认同、关系认同、群体认同 展开。

第一个故事中威廉·达福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一个一手遮天的老板,不如说是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本身,个体的一切一切都被它潜移默化的规训着,但最可怕的并非异化的发生,而是异化的自我生产。

当主人翁想要自我决策时,我们却十分清楚,他的一举一动无非是被规训的身体记忆。

人们往往认为自由的缺失是因为遭遇了剥夺,恰恰相反,自由的缺失是被给予了不留白的填充造成的。

第二个故事是最耐人寻味的。

因意外失踪的妻子,在家满心担忧的丈夫。

而当妻子被找到,丈夫却笃定这人不是他的妻子。

他向朋友指出这个“假”妻子的不正常之处,却没有得到信任。

他像一个绝望的爱人,想要迫使“假”妻子离开,直到他的“迫使”发展成“迫害”。

然而,其实在故事开头几个简单的镜头已经暗示了,真正有精神问题的是这个丈夫,而他却利用妻子的爱成功的倒置了疯狂的所在。

故事最后,“假”妻子死亡,一个“真”妻子走进家门,丈夫动容地与之拥抱。

三个人同处一个画面,诡异地勾勒出扭曲的关系中,一边是被扼杀的真实灵魂,一边是被所谓的“爱”催生的空壳。

第三个故事最讽刺。

有关一个邪教组织。

他们在寻找一个能使人起死回生的超能力者,主角就是负责寻找的人之一。

然而,她却因为意外被宣判“被玷污”,因此被逐出教团。

于是,她试图用找到那个超能力者来重新获取自己在教团中的位置。

可惜的是,在回程的路上却出了车祸,能使人起死回生者未必能让自己回天有术……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最讽刺,就在于此,在一个特定社群中被认可的价值本身就是不稳定的,我们又怎么确定获取那价值代表物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呢。

追求认同、想要被爱、想要意义感……等社会化需求,都是非常正常的人性表达,所以需求本身并不牵涉对错,但它们本身的确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需求的动机和实现的途径,对错发生在这两处。

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入口处的格言我一直很喜欢——认识你自己。

这是因为,认识自己即是认识自己如何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仅仅是了解自己是不够的,仅仅是了解所处的环境也是不够的,缺乏审慎二者的视角,人就会迷失在广博的表象之中。

如果人以为自己要忠诚的是自己的欲望,却缺乏对欲望的审视,缺乏对那个审视的审视,就会像故事中的人那样,以为在为自己努力寻获自己想要的,却只是在无谓的空转罢了。

 4 ) 人是一种寻找主子的动物

兰西莫斯也许是近些年来口碑最两极分化的导演之一。

就拿“尴尬幽默”来说吧,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舞蹈、五音不全的歌唱、稀奇古怪的台词、毫无感情的棒读,喜欢的看得乐开了花,不喜欢的只觉得手法低劣。

这其后暗含着兰西莫斯对“人”的一种观察和看法,而喜欢他作品的一个前提,也许就是和他持有这种相似的观念,具体是什么,我先卖个关子,在后面段落再展开。

这部紧随《可怜的东西》上映的新作《善良的种类》,影评人纷纷评价早期兰西莫斯(《狗牙》《龙虾》)又回来了。

的确,他与老搭档 艾浮堤米思·菲利普 重新合作,抛开《宠儿》《可怜的东西》华丽的服化道,回到冷冽、生硬、干巴巴的风格,故事也愈发怪诞。

在这种情境下,《善种》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这些故事在可怕可笑的猎奇重口之余,能否引起更深入的思考?

我的答案是:能。

(前排提醒:本篇影评包含深度解读和剧透,没看的小伙伴们注意咯。

)怜之三章乍一看,《善良的种类》像是兰西莫斯的《低俗小说》。

一部电影由三个故事串成,每个故事中又有相同的演员出现。

但《善种》本质上又和《低俗》大相径庭:后者是同一个宇宙的不同角色,在各自的故事里串场,前者则更像多重宇宙,同样的面庞饰演不同的角色。

只有一个神秘兮兮的RMF大叔,作为同一个角色贯穿全片,甚至小标题也是他。

他的作用像《十诫》里的那个神秘男人,一句台词没有,却又反复出现。

他像是一个黏合剂,把故事粘在一起,时刻提醒观众故事之间的相似处。

这三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角色中,有一方处于主导掌控权,另一方则拼命地满足前者的要求和欲望。

也就是说,它们有着共同的主题:控制与迎合。

同时,这些故事充满了卡夫卡式的荒谬感,角色们被他们古怪的思维牢笼死死框住,做出种种不合常理的行为,而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

事实上,这个主题就隐含在开头的经典名曲 Sweet Dreams 的歌词里。

有些人想要利用你,有些人想要被利用。

有些人想要虐待你,有些人想要被虐待。

人人都都在找寻什么。

看完三个故事后,你会对这首歌产生新的理解。

故事一:RMF之死罗伯特是个表面上幸福美满的男人。

他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可是十年来他隐藏着一个秘密:他生活的一切,从三餐吃什么到什么时候吃,再到婚姻、房与车,都是他的上司雷蒙德安排的。

这回雷蒙德指派他去刻意营造一起撞车事件,目的是把对面的司机(即RMF)杀死。

这越过了罗伯特的道德底线,他不得不告诉上司做不到。

于是,上司立刻跟他断绝关系。

须臾间,罗伯特的生活分崩离析……这个故事很好地打下了影片的基调,将观众引入这个貌似自洽实则无理的世界。

有些人物动机被刻意模糊,比如老板为什么要杀那个人,甚至还提前给了他一笔钱,使得他心甘情愿被杀两次?

为什么罗伯特这个成年人,多年来从不自省其生活的本质,仅仅是出于对老板的“爱”吗?

这就像卡夫卡《审判》中,法庭逮捕K也从不给出任何理由,抑或是《城堡》的K也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非得和城堡死磕到底。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已经深深地成为了不合理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也只得一道跟随他们的脚步,去找寻他们的“理”。

罗伯特自始自终都在讨取老板欢心的道路上,无论老板给出什么指示都全盘接受(除了谋杀)。

(诚然,他偶尔有些自我辩解的时刻,只是转瞬即逝,被屈服替代)可是,当老板“抛弃”他,本应赋予了他全部的自由,而罗伯特也将真相告诉妻子后,他却没有任何新生的可能——妻子离开他,“跳槽”找新老板不要他,甚至自己连饭都不会吃了(自从倒掉炒蛋后,他就依靠汉堡包和外卖度日)。

可以看出,罗伯特是个习惯了依附他人,而早就丧失自己独立身份的人。

罗伯特约新老板交谈的情节也耐人寻味:表面上他需要一份新工作,实际上何尝不是找寻“新主子”呢。

他渴望被控制,需要被控制,不被控就无法生存下去。

这正是常说的“奴性”之体现。

讽刺的是,当罗伯特发现老板轻而易举就找了个替代品的时候,他却毫无意识到自己作为“工具人”的价值之卑微(就像他对撞车的担忧不是自己的人身安全,而是目标的,看来他对自己的死活无所谓),反而被激起争强好胜心,主动将RMF几倍地残忍杀害(从“意外”撞车的指标,到蓄意碾压的超标),终于重又投入老板怀抱。

没错,本当是出现人物弧光转机的时刻,他变本加厉去冲KPI了,终于崩坏自己的原则,堕落到曲意逢迎的地步。

这实在是充满了导演对人性的灰暗态度,他拒绝任何觉悟和进步的可能。

就像《判决》里的儿子一样,父亲一声怒喝,他就如离弦的箭一样,翻身跃江了。

服从成为其本性的一部分,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个章节的故事是最平铺直叙与简单易懂的,因此观众普遍更喜爱一点。

放在开头,也很适合带观众进入感觉。

后面的故事,虽然没有这么简单利落,却也有自身的长处所在。

故事二:RMF在飞这个小标题不禁让人感慨:导演真的是懂放飞自我的。

从上一章节的公司上下属关系,到本章节的夫妻关系,视角上自服从者视角,转换为操控者视角,也就是更进一步,阐述了权力关系的多面性。

丹尼尔是一名警察,他的妻子丽兹日前在科考行动中遇海难而失踪。

念妻甚深的他开始接到诡异的电话,只有电流声而无人应答。

不久,被救起的妻子终于返回,丹尼尔却对她的种种反常举动产生怀疑——从吃下以前不吃的巧克力蛋糕,到塞不进鞋子的脚,再到制服play,这些都让他感到判若两人。

他逐渐相信,归来的妻子是个露出马脚的替身。

于是,丹尼尔开始拒绝丽兹的喂食,直到他终于向妻子提出匪夷所思的要求……本篇故事相较于第一篇,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棱两可性(ambiguity)。

由于跟随的是不可靠的丹尼尔视角,我们自始自终不确定丽兹到底是不是替身——尽管最后出现了“真身”,这一幕又显得格外超现实,是真是假孰能辨?

而丹尼尔那些怀疑线索,始终游走在“小题大做”和“确有其事”的界限中。

这正是叙事的狡黠之处:正因为妻子的身份被模糊了,我们对丹尼尔的认同度也是浮动的。

当丽兹尝试很有耐心地哄丹尼尔,又说自己怀孕了,却被丹尼尔冷暴力相待的时候,如果我们认为丽兹是个隐含恶意的替身,还会同情她吗?

诚然,丹尼尔的表现是个十足的混蛋,可是“替身”的设定却给予他行为暧昧的合理化,不论是拒绝进食还是驱妻出门。

试想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多少恶劣行为能够巧妙地被合理化、正当化?

故事的解读和思考空间,显然比第一篇更大了。

整个故事像是对爱情关系中权力不对等的黑暗寓言。

如果有一方过于强势,而另一方一再无底线退让、满足其要求,那么强势方终于会“吃掉”弱势那一方。

最可怕的是,退让方盲目的容忍,往往是不自知的。

丽兹老爸骂丹尼尔是怪物的时候,丽兹当即扇了他一巴掌,并且讲了她荒岛的一段经历来说明夫妻二人间的爱。

甚至于在护士问她身体遭受的暴力时,她积极地为丹尼尔辩护,还掺杂着自我指责。

(正如丹尼尔不会考虑自己的需求与死活一样,是一种自我降值)可怕的是,她的场景与丹尼尔对医生撒谎形成对照,丹尼尔栽赃说她主动给他吃手指头,是在反过来尽力把她描绘成恐怖的怪物(恶人先告状)。

这样的情境,是不是很熟悉呢?

而丹尼尔变得如此恶毒的原因,影片其实也给出不少伏笔。

譬如,早在妻子回归前,丹尼尔对着一个嫌犯思念妻子,也许是暗示他思念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她的外在“形象”。

只要真人半点不合他的理想形象,他就疑神疑鬼;他并不容忍对方作为一个人所必然经历的变化(有什么比荒岛求生更令人脱胎换骨呢)。

“士别三日,非吴下阿蒙”,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也无法接受。

最后梦幻般回归的真身,象征着他沉溺于自身幻想的终极堕落。

当实实在在的“人”顺从第地死去,他也就迎来了虚假的“形象”的怀抱。

聚餐时候他说自己爱吃生肉,和后面突然舔舐/咬别人伤口的迷惑行为,也在铺垫“吃人”的惊人之举。

顺便解释一下,本章标题的“在飞”指的是飞直升机。

(RMF is flying [a helicopter])RMF是那个飞行员……故事三:RMF吃三明治标题意外符合毫无意义的Gen Z幽默*呢(笑)也许不是意外……最后一章的结构要比前两章更复杂,并非简单的单线叙事。

由于时长问题,观众在这个时候更为疲乏,观感容易显著下降。

然而,从整体结构来说,这一章节却是对前两章的补充与完善,从人与人的关系,上升到人与集体、社会、身份认同的关系。

这个野心,从邪教的设定就能体会出来。

艾米莉和安德鲁是某邪教的成员,他们的任务是寻找一个能让人起死回生的救世主。

这个邪教有非常特别的教条:成员必须保持高度纯洁,而纯洁与水分、体液息息相关。

因此,他们只能饮用含有教主眼泪的圣水(成员门都会随身携带水桶和保温杯),又不能吃鱼。

一种非常严苛的判决制度是高温桑拿——其中一位教主只要舔一下沁出的汗液,就能知道成员有无“被污染”。

在找寻救世主的过程中,还引入另一条线:艾米莉的家庭线。

她有一个(前?

)丈夫和女儿,她为教义放弃家庭的同时又十分舍不得女儿,经常偷偷跑进家里送她礼物。

(注意她在女儿房间“播撒圣水”的动作,便是信仰对她行为影响的延伸)因此,她处于一种非常割裂的地步。

这个情节便补充了前两篇不触及的内核:角色受制于权力关系的原因。

也就是说,角色的背景与动机。

艾米莉急于被邪教接纳,一方面体现在对任务的执着,另一方面也在于从她对丈夫的态度。

丈夫三番五次寻她,而她一直处于一种冷漠、回避的状态,侧面反映家庭生活并不美好。

而丈夫的迷奸情节则证实这个伏笔——正如故事二,她的婚姻关系也充满了暴力与操控,所以她不堪忍受,逃脱出来,希望融入另一个社群单元。

可悲的是,邪教当然不是正确的选择。

试想一下,为什么邪教有吸引力?

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虚假的友善、平等、仁爱社区(所有人不分男女,贴嘴礼大概就暗示了平等的许诺),针对着艾米莉这样迷失的人。

教主等人提供的善意,其实只是把暴力与操控,用善意的糖衣包装起来罢了。

艾米莉和教主上床,教主暴露其丑陋得可笑的躯体,其实就揭穿了这种善意的真相,不过是情感操纵下的骗财骗色罢了。

丈夫跟踪艾米莉,编造女儿腿部受伤的蹩脚谎言,却又准确无比地拿捏住艾米莉的软肋。

无论在丈夫,还是教主看来,艾米莉都只是一种可剥削的性资源,他们所主宰的环境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回到寻找“救世主”线。

本故事中,与艾米莉形成直接照应的是蕾贝卡。

她像个编写好对话的NPC一样主动找到艾米莉,告诉她自己的胞妹就是她要找的人(毫无缘由的出现,充满简单陈述句的独白,这段真是兰味十足)。

而种种条件中最困难的一条——双胞胎其中一人必须死,她竟然能够毫无压力地接受,“慨然赴死”,有种舍身取义的味道。

结果呢?

胞妹被艾米莉以卑劣手段绑架,事成后又被艾米莉的糟糕驾驶习惯给杀了。

同理,艾米莉说是要找救世主,最后在急切回归社会认同的心理下,诉诸绑架,也是一种堕化。

她们都相信大义(用“起死回生”简单表述),也都不择手段。

这种动机上的善与结果上的恶,又是一种反讽。

而对救世主的筛选也引人深思:满足的条件和内在品行毫无关联,全部集中在外在上,如面孔、胸围、身高、体重……最后兽医昏迷不醒,也是一种巧思。

她有没有意识并不重要,只要符合条件有神力就行了。

如此看来,所谓“救世主”也不过是一个不需要灵魂的工具人。

最后死去的就是主流出的眼泪,大概是嘲讽一把:“教主的眼泪”能有“救世主的眼泪”值钱嘛,却在这里白白浪费了。

其实,眼泪就是眼泪,人人都能流,只是权威们赋予其至高圣洁含义,像第一章的坏球拍一样,就因为是雷蒙德送的,两口子对其如数家珍,何尝不是另一种被外界赋予意义的圣物。

这就是为什么偷走球拍的罗伯特看起来尤其可笑,也暗示了他的结局。

谁谁谁用过的,谁谁谁穿过的,谁谁谁死的时候戴的……都一样。

如此看来,第三章的立意上升到反思个人寻求集体认同的焦虑,以小喻大,乃至抨击社会范围的约定俗成、道德信仰的可笑之处,怪不得要放在最后。

人即动物,动物即人综上所述,《善良的种类》并非毫无逻辑的扯淡,而是有着层层递进内在逻辑,以荒谬喻现实的深刻寓言。

兰西莫斯独到的黑色幽默,与弹无虚发的视听掌控,使影片不仅悬念十足,更时刻传达着不安的暗流汹涌,直至触目惊心的戏码上演,鸡皮疙瘩未绝,又现啼笑皆非之景。

可笑、可怕、可叹,集于一片,势必分化观众。

不论如何,《善良的种类》呈现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观影经验。

问题来了:善良到底是什么?

首先,这个标题绝对充满反讽,因为贯穿全片的基调并非善良,而是残忍。

“种类”暗示了善意可以借由不同的形式出现,倒是一种滑稽的扭曲,就好像许多爸妈天天念叨着的“为你好”,很多时候也是拿善良当借口,掩盖自私心理而已。

(很多事情还是需要论迹不论心的评判,要看对当事人造成什么客观影响)如此看来,影片中确实充斥种种扭曲的善意:故事一罗伯特表忠心的善意,故事二丽兹无底线的善意,故事三教主和丈夫的伪善、艾米莉与蕾贝卡由救世情节而生的善意……真正的善意却三番五次得到了操弄。

我们看到,故事一的罗伯特,反复使出蓄意自残的技俩,尔后成功骗取丽塔的同情心和好意;故事二的丹尼尔,则是依着丽兹泛滥的善意,把她逼上死路;故事三的丈夫编造谎言诱奸艾米莉,而艾米莉又用丈夫的招式对付兽医,又是流浪狗又是送礼,直到图穷匕见,用暴力手段麻醉对方。

可怖的是,这些技俩甚至呈现出一种传染性,比如罗伯特的技俩,当时就是靠这个套路妻子欢心的,从而屡试不爽,艾米莉亦如此。

回收一下开头卖的关子。

丽兹在第二章讲的那个《格列佛游记》式的故事,某种程度上透露出导演对人的看法:人如动物,动物如人。

这与第二章末尾的狗狗飙车蒙太奇呼应,也符合《狗牙》中学狗叫的儿女、《龙虾》把人变动物的社会这些设定。

在我看来,兰西莫斯对人的动物性有相当敏锐的看法,他很喜欢把人比作动物,或者任何非人化的生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的角色经常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无论是尬舞还是机器人一样棒读,本质上是对社会礼仪的反叛和挑衅。

回想一下,狗狗做的事情,不就是影片中其他人类角色做过的事情吗?

飙车(故事三的艾米莉)、上吊(故事二的丽兹/故事三的蕾贝卡)、路面上错位的被撞死的人(故事一的RMF)。

被驯化的狗需要主子,被驯化的人何尝不是这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善种》是《狗牙》命题的延续。

动物按照本能行事,而人类也是如此,却也更复杂得多,并非局限于吃喝拉撒这些原始欲望。

兰西莫斯也许想说,思维定式是可以转换为某种本能的。

这种思维的牢笼,就来源于各式各样的权力关系中。

丽兹说岛上的人变成了动物,而变成人的狗都善待人类,顿顿提供丰盛的食物(特别是巧克力),没有控制,没有虐待。

这正是对控制关系的一种美好想象,也是全片各个角色荒谬之处的秘密所在。

有了一个主子,他们才会心安,为了讨得主子欢心,他们摇首乞尾、无恶不作。

这也符合兰西莫斯一贯的主题,如《圣鹿之死》中,面对掌握生杀大权的父亲,儿子、女儿和妻子都通过顺依、奉承的方式,企图救自己一命。

在地面爬行的儿女和躺于床上了无生气的妻子,都是视觉上的直观表现;又或是《狗牙》的女儿用舔舐讨好父亲,也不难联想到“跪舔”这一流行词。

苏格拉底说,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本片中任何角色都没有任何检视人生的尝试,因此会被本能般的思维囚笼牢牢控制,正如变成大甲虫的格里高尔,似乎从思维上也逐渐接受“自己是虫豸”的自我去值了。

自然,他也看不到家人对他的冷漠麻木,反而在感激涕零中死去,真是莫大的讽刺。

本片中看起来很扯淡的随机情节,比如故事一关于甲虫的谈话,故事二唐突出现的卧室视频,故事三笼子里的鸟,似乎也隐约从“人如动物”逻辑中浮现出意义来:甲虫暗喻寄生关系;卧室视频将思念与性欲并置,暗示“高级”情感和原始本能并无两样;笼子里的鸟不太隐晦地指向权力关系对人的囚禁……当然,也不排除为猎奇而猎奇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说,《狗牙》出现的烫手指、剪娃娃,已经是这种倾向出现的源头。

还有人会说,只是符号堆砌罢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这个我无从辩驳,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而言,解读与思考的过程中还是乐趣无穷的。

看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带来怎样相反的结论呢。

(本影评的标题“人是一种寻找主子的动物”,来源于油管的一则对本片的哲学分析,主持人提到这句话来自于拉康理论,我浅搜索下又查到它是康德的名言。

由于这句话非常切合影片主题,我很赞同主持人的观点,于是把它用作标题,只是对拉康和康德等哲学大家的理论,实际上不甚了解,还是欢迎学富五车的友邻们一同来探讨。

)注释:*Gen Z 幽默:一个随机的毫无意义的字词,一个意味不明的声音,乃至一个字母,就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的某种幽默。

具体例子:“Weedeater” "Perchance" "E" "钢管落地声" “突然站起的老虎”. 它有个老前辈叫“达达主义”,不过达达是有的放矢的,它的无理无逻辑针对理性的局限性,特别是理性与战争的关系。

 5 ) 不是一部好电影,但也可以看得很开心

虽说我极其讨厌兰斯莫斯之前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作品《可怜的东西》,但是今天看完了这一部入围了今年戛纳主竞赛的《善良的种类》后却还觉得挺喜欢的,三段分节的故事,三段由相同的演员演绎的不同的寓言,全片仅由一个叫做“R.M.F”的配角作为线索给串联起来,用现代主义的抽象故事剖析了人在社会里的受控,情感冲突以及寻找认同感。

不过影片仍旧称不上优秀,兰斯莫斯式的尴尬幽默,毫无意义的台词还有尽可能剥离现实舞台的剧作方式都使影片在某些时候略显疲惫,观感下降最为严重的就是第三段故事,拖沓,无聊,不过好在最后的反讽做得还不错。

兰斯莫斯这位希腊导演的影片给人的感觉总像是在一家高档餐厅里吃快餐,你看不懂便是“高深”,哪怕这种高深有时是用胡言乱语来构成的,但是好在这部对准电影节的影片不像是去年对准奥斯卡的那部《可怜的东西》一样极其西方“圣母”地去讨论社会议题,也没有很做作的走自以为是的“女性视角”,简简单单的完成了一部很干巴的“兰斯莫斯电影”,似乎这样也不错。

 6 ) 乌鸦坐飞机,地狱猫摧毁停车场!

聊聊第二个故事,RMF开飞机🚁妻子带回珍贵的材料代表她学术有所收获,事业有成;主动要求同房swing代表开始主动并具有破坏性;脚变大代表她身材走形;忘记他最爱的歌代表不再以他的需求为先。

所以男人冷暴力加pua,甚至热暴力开始打人,要求对方献祭自己,通过这样的手段把她刚刚新生的自我杀死,当妻子被pua到杀死自己的时候,那个“合格”的女人就回来了。

妻子做的梦完全就是“男人吃肉,让女人吃甜食,男人豢养女人,但女人知道自己是宠物狗一样的存在,失权让她们开始自我驯化”这种女权主义陈词滥调的具象化。

但也有点意思。

喜欢那些阴暗冷峻的配乐。

 7 ) 一個人的觀影史記:無題 9 4 Kinds of Kindness

⭐ ◀ ▶ ⭐ ⭐ ⭐電影分章三段,三個故事皆以透過一個「人」的「犧牲」或「死亡」來串聯其內裡特殊的「連續性」,由同批演員於相似的情境、環境和主題中飾演不同個性的不同角色,有意將三個截然不同的「平行故事」串聯、匯集成一個世界,角色間皆共同滿足於彼此天性中的「變態」和「荒謬」並互為依賴;【歐格斯·蘭斯莫斯】充滿怪異和超現實邏輯的世界裡對「性」強烈的迷戀與執著,對「墮落」的病態快感,於空洞而虛無的「人性」深淵中將「新奇」表現為一種挑釁的「奇觀」(「人」、「狗」顛倒世界的「無異」構想),對傳統價值觀為軸「日常」的蔑視,如此「自我縱容」,如此「反女權」;關於類似「斯德哥摩綜合征」的「控製」與「順從」、「征服」與「反叛」,為接納「愛」與「社群」賦予的自我價值的歸屬感,對於人際關係的主僕本質,我想對大多數人來說,被動的順應命運與天意也許才是最終的「歸屬」,亦如「3」中【Aka】表達所言:多數人註定更適合扮演「母親」和「妻子」的角色;【艾瑪·斯通】+【瑪格麗特·庫裏】的換妻濫交性愛錄影帶麻煩拷貝給我一份,謝謝!

「石頭姐」身著咖啡裝莫名其妙的伴隨著《Brand New Bitch》的律動之舞,完全可以入選「影史騷舞」之列!

歐格斯·蘭斯莫斯 ★ 男 🔥 51 R 🔴 2024 🔵 愛爾蘭 🟣 2024 ▲ 9月 🟣 ➊ 🟣 25🟣 線上 觀影 🟢 55 inch🟣 Ⅲ ≈ 164分鐘(24幀)🟣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 ★ ★ 9 4 🍁

 8 ) 你为什么是你

用一个完全的配角,甚至是只知道衬衫上一个名字的人串起整个片子仿佛也是一种对电影本身的解构吧。

这三个故事甚至是可以有衔接的,在第一段里出走的妻子,与第二段里回来后完全变了性格的妻子,第一段里死去的人与第三段里复活的人。

整个片子充满了某种奇怪的感觉,在这个片子里仿佛人不一定是人,第一幕结尾的画面挤在男女之间的男主,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也像一只家犬,第二幕男主舔血的举动也是狗看起来会做的行为。

同时整个片子还有种很强的服从感,第一个故事中就是男主服从他那个上司,第二个故事中女主服从男主,第三个故事中女主服从着那个纯净组织的思想。

所以这个善良的种类到底指的什么,而这里的善良又是什么仿佛也很值得深思。

片中仿佛充斥着残忍的邪恶,但从他们自己服从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善良的。

他们只是更抛弃自我地在进行执行,他们只是把自我寄托在了他人之上,以至于哪怕主人不用对他们发号施令他们也会做到主人期待他们做的的事儿。

这里面又有个神奇的问题就是什么是自我,决定你是你的究竟是你的皮囊,还是你做了什么。

在第一个故事中当男主不在被发号施令之后,他反而不知道要做什么了,那么对于他来说什么是自己,在第二个故事中,经历过一次死里逃生的女主性情大变,以至于男主觉得她被换了,那么对于她而言自我的核心是什么。

在第三个故事中被组织的强概念洗脑的女主,与女儿印象里的妈妈还是同一个人吗。

这些关于你为什么是你的思考也会非常有趣,甚至于结尾的片段还给我们一个思考,就是我们是不是可能和狗也没什么两样。

善良的种类是人是狗是不是也不重要了。

整个片子里还有很多破碎的意向,在第一个故事里送的破碎的用具,第二个故事里破碎的人,到第三个故事里彻底死亡的人,这也会比较有趣。

同时整个片子涉及到回忆的片段都用了黑白呈现,也非常有趣。

2024-9-20看

 9 ) 无标题

制作层面:1、过宽的画幅,过于颗粒化、精密的收音和混音,史诗感的推镜,搭配空洞的表演和主题,一种刻意营造的不适。

很难说是好还是坏。

个人不太欣赏。

2、关于电影标题,导演表示是有很多重含义的,也确实是吧。

3、如此宽屏高清真挺浪费资源的。

感受层面:1、整体表演都像high了之后缓慢读台词,演员都像被下了蛊。

也许团队是故意为之。

2、故事神神叨叨,没看出什么隐喻,也许并没有。

3、第二个故事里的小医生讲话颤颤巍巍,好特别的表演方式哈哈。

4、艾玛斯通的表演方式一直在我的接受区之外。

鲁莽、刻意的肢体僵硬、急迫的语速、知道自己很美的自恋(安雅泰勒同款自恋)、精英外溢。

仿佛只有她自己爽到了。

6、电影如果只有拍摄团队自己爽到,那么观众就不太有欣赏它的理由。

立场不同。

7、比《可怜的东西》抽象。

 10 ) 自己的一点揣测

kindness n.1.the quality of being warmhearted and considerate and humane and sympathetic2.tendency to be kind and forgiving第一段里的kindness说的是BT老板的BT善意;第二段里的kindness毫无疑问是老婆liz,明知自己的老公精神失常,不惜自残也要满足他一切的要求;第三段里的kindness比较好猜,就是女兽医的妹妹,为了成就自己的姐姐成为“女神”,不惜自杀也要符合寓言里“女神的双胞胎妹妹已死”的暗示把三段故事串起来的就是那个rmf司机,第一段里被撞死,第三段里被女神复活。

不过没看出来第二段里他的角色。

《善良的种类》短评

回到以前的兰斯莫斯,用冷峻的幽默包装起超现实奇想寓言故事,以至于如果只是拿着前两作的印象去比较,在第一部形似《楚门》的悬疑故事里觉得只是另一部好莱坞出品的话,那就一定会在猜测第二段是不是类《夜以继日》故事的时候突然被直接粗粝的换妻4P视频吓到。而三个故事确实也都蛮承接得简单粗暴,从否定体制,到否定爱,最后否定对救世主的希望,因为每个人各自的善意都截然不同,所以反而在不同的立场上才会变成更为直接、但当事人却可能并不会察觉到的恶意。Jesse Plemons演得好好。

4分钟前
  • 匣中猫
  • 推荐

只有第二个故事还魂了一下动物三部曲的水平,但掏心挖肺切手指也没有老男人doi看着膈应。Yorgos如此高产,没看出旺盛的创作力,倒是越来越胡来了。

9分钟前
  • Ciciaego
  • 较差

人各有志,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很喜欢

12分钟前
  • 心事、全在相机
  • 力荐

跟stew一样,越炖越浓,关键是这道菜你不能提纯,本来风味就是乱炖,全靠观众顾客来品了~

17分钟前
  • 其实不叫大怪兽
  • 还行

虽然整个电影像是大家拍完《可怜的东西》意犹未尽又随手拍了几个短视频一样(尤其石头小姐还是一样的用力),兰斯莫斯又回到自己的舒适区,第一个故事尤其有他早期的感觉。与其说是控制欲极强的老板究极pua下属,倒不如说是对dictatorship的调侃。至于后两个故事,有点让我怀疑大哥是不是接触过什么神秘组织。

20分钟前
  • 兔安叽
  • 还行

1.欧格斯·兰斯莫斯的新作给人重回希腊“怪浪潮”的观感,诡谲、荒诞与强迫气息亦令人想及卡夫卡,堪称2024年度WTF电影。2.三段式寓言故事看似奇葩难解,实则构成了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均围绕着兰斯莫斯作品序列中的主要母题——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控制/受虐,从职场老板PUA到家庭/伴侣关系中的施受虐,再到社会意识形态/宗教里的精神操控和内化服从。3.片名“善良的种类”也极具反讽,一如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自以为是自诩善良与各种“为了你好”的虚伪言行。4.导演依旧偏爱以动物喻人,一如故事1里只攻击棕榈树的甲虫、故事2里人狗身份地位颠倒的黑白幻梦,还有故事3里拥有治愈复生神力却不自知也无法自救的兽医。5.以大量广角与鱼眼镜头呈现扭曲世事,以及缓缓推进或横移的运镜。6.每每突兀中断的洗脑歌曲。7.几位主演表演特别出彩。(8.3/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观感与圣鹿之死一模一样,看得令人愤怒,没什么大意义的恶趣味

25分钟前
  • 变脸
  • 很差

导演是个邪教徒

27分钟前
  • 百草味
  • 推荐

欧格斯在怪诞的恶趣味上正一路狂奔,看完该片才觉得这才是真实导演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电影。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情节每一帧都脱跳出观众惯有的观片模式和剧情逻辑。完全不顾及观众感受。用怪诞、夸张的方式表达了三个故事的核心思想(我的理解):1、上司与下属之间为了利益无下限的关系发展;2、家庭暴力中女性受害者和施暴者的荒诞与变态;3、独立女性被伪女权捧杀的可悲结局。没有再像以前给欧格斯拍的电影那样给四颗星,是因为看完该片,我生理不适。(btw,男女演员裸得部分都很没必要,石头姐似乎还没完全从《poor things》里的表演里抽离出来。)

31分钟前
  • 深秋小屋dongdong
  • 还行

常常觉得人们把自由放嘴上其实真让他们体验下自由只会恐慌惊惧

32分钟前
  • Antique
  • 力荐

能为了崇拜增肥,就能为此给妻子下堕胎药。能为了爱情剁指,就能为此将自己肝脏挖出。能为了信仰汗蒸,就能为此跳入无水的泳池。让别人掌控自己的人生,只需一把打烂的网球拍,一双尺码不对的高跟鞋,一瓶滴入眼泪的纯净水。自己则变成被象甲虫攻击的棕榈树,千刀万剐,轮番倾轧,满脸碎渣,甘之如饴。

3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freak show. 灾难级别的自我沉溺和语气控制,不建议任何人再陪兰斯莫斯耍猴 2.0

34分钟前
  • Aphros
  • 较差

真的很邪性,蛮好看的

37分钟前
  • 阿鲁的恐怖梦境
  • 力荐

好恶心 看的要吐了 永久拉黑兰斯莫斯🤮

40分钟前
  • momo
  • 很差

确实理解不了,感觉咱去翻拍可能会更“疯”。三个故事可以拍三次哦。

45分钟前
  • 小飞侠
  • 较差

完全不合逻辑,主打的一个随意。挺喜欢!

47分钟前
  • 菜根
  • 推荐

其实我心里上是有点纠结的,因为感觉这一部莫名的很不流畅(不是因为三个短片本身,就感觉链接感不太好,就算是用RMF勉强解释为生命循环),与看《可怜的东西》时的惊艳感完全没有。但是三星未免少了点【豆瓣这个只有3星,6分就很离奇(毕竟有些傻逼恐怖片都比这个高…)毕竟中间的对于人的情感的刻画,宗教隐喻,包括以善作恶的行径,其实还挺有趣味的】pls.漂亮妹妹再次出现了,本人在戛纳时注意到会在1个月之后上映才没选这个场次的,看过漂亮妹妹的《某种物质》之后看这个真的波澜不惊…

50分钟前
  • 甜味放映机
  • 推荐

77届戛纳最佳男演员。三段不同的操控的与被操控,那点“怪才”已所剩无几,余下的只有恶心,不懂拍这玩意有什么意义,要娱乐不娱乐,要艺术不艺术,要思想没思想,要价值观没价值观,靠一些小儿科一样的噱头,虚假得要命。手法上,叙事缓慢,节奏松散,不知道用那么多广角镜头干什么。看兰斯莫斯带这些演员来回换角色,真像是看一群变态怪胎在过家家。非要每段都要靠乱交来表达吗,浪费时间,又臭又长。

54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很差

又一部无聊乏味的石头电影~

56分钟前
  • 非魚
  • 较差

1.如坐针毡地看90多分钟发现竟然一共有165分钟 😪 2.请导演 别把荒诞当做扯淡 别把悬浮当艺术😅 3.没有人物弧光 没有故事衔接 没有矛盾冲突作骨架的电影——这只能说仅仅是一部用无数个画面漂亮的MV剪接而成的长视频🤗 4.演员好 我说的是艾玛斯通😳 5.给我自己点个赞吧 我真的有耐心 呵呵哒 🤮

59分钟前
  • 贩卖捌爪鱼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