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Grand Tour,东游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贡萨洛·沃丁顿,克里斯塔·法亚特,Cláudio da Silva,陈浪溪,Jorge Andrade,约翰·佩德罗·瓦斯,João Pedro Bénard,特丽莎·马德鲁加,Joana Bárcia,曼努埃拉·库托,迪奥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葡萄牙语,汉语普通话,泰语,法语,缅甸语,越南语,菲律宾语,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殖民官员爱德华被派驻遥远的东方,他从仰光搭火车前往曼德勒,等待未婚妻莫莉搭船到来。孰料蒸汽船即将靠岸之际,他却丢失了勇气,跳上前往新加坡的船仓皇离去。即便如此,爱德华的懦弱之举,并未让莫莉却步,反倒上演一场你跑我追之旅,也借着横渡暹罗、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成都,在陌生的远东大陆上,..详细 >
nyff唯一一场,东方主义不是他不幸的副产物而是拍摄对象本身,流动的异质性,错位的求访者/影像时空,这胜景我过而不入(当然是人人皆知是造景啊,那句and if you don’t like it you can always just leave,映后说的木偶戏,以及最讽刺的远程拍摄),直临到真实的危险在死的代价里才得入其门。那些风暴纤夫,夜中执线的表演者,人力摩天轮,草原动物一样残忍地令人不安地回视你的异族女人。真就是怯懦的人才先享受世界,而勇敢者就在世界的血肉之中。太多ethics警察了,文化外来者除了凝视还能怎么视呢,有你们这群人在还会批准贝托鲁奇来拍末代皇帝吗老天啊连当时的文化部都能给放行
7/10
我好像现在看电影逐渐不再关注主题的精确性、广泛性,而是抽离出主题来慢慢发现影像本身的蔓延和流动。
怎么能融合那么多令人讨厌的手法或元素或角色…每一站都一模一样的grand tour,闷热潮湿永不眠,把白人都吃掉。
124min# 侯孝贤-阿彼察邦的脉络,四部戈麦斯下来,应说喜欢他的轻松、无压力,但这也容易成为无聊和莫名其妙... 每部都有喜欢的点,但都离一部好作品差一些什么(且都要忍受一半的不好看的段落,干脆不要做二分结构了)... 可能永远在他的影片中不会寻求到想看到的完整性?当然这部几乎是没救了...
像是法国左岸派和新小说派那一类的风格
干燥的风物描摹,借光线狡猾的明晦支撑镜内强度,呈现的东方面貌却全无生活与细节。人物困于毫无景深的中近景(戏剧布景?)与环境全程分离,仅靠最后一镜暧昧的复活拉出纵深。随地点变换语言的画外音也没有显著效果。一次与时间和路途皆无关的旅程,徒劳的浮光掠影。
没想到刚从日本回来看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壮游。我相信这样一部作品存在的理由就是歌颂东方主义---创作者需要将自己的Orientalism找到一个容器,或跟有这类兴趣的西方人寻求共振。说实话生活中对东方执念的老外确实还碰上过几个,但是伴随现在社交平台的发展,东方主义亚文化的神秘主义在褪色。而壮游的路线也确实遵循了东方主义的进阶过程,从不列颠东南亚殖民地启蒙,进入全盛的日本,最后抵达东方主义的核心中国,并从外滩沿江深入到了如今网红8D重庆,青藏高原脚下成都城外的竹林为止是为东方留下的最后一片净土。作者们陈列出游历东方的素材而编出了这一部生硬魔幻主义作品,来讲述一个为了东方深着迷而逃离家庭爱情宿命的谎事,但没有情节的fictional故事确实是一种折磨。
不明所以且感到冒犯,很景观式的影像。
/SFF
有着《过境》式现代背景再现历史故事的巧思,却没有其用历史指涉现实的力量,和《风流一代》般时代寻夫风景vlog撞梗,却没有其用影像记录历史的价值,本片只是想一面用现代背景去反讽历史殖民主义的傲慢,一面用历史故事去掩饰现代东方主义的愚蠢,可无论是反讽还是掩饰,本片都算不上成功,反而在片段的刻板的影像中进一步落入奇观化窠臼当中。只想说如果西方导演们有什么东方情结,不如去看看《完美的日子》,看看文德斯是如何拍好一个东方故事的,至于美学和技法,本片已经证明了佩措尔德和贾樟柯的价值。#HKAFF
【4】跨越时空和语言的神游,景象不断交叠、意涵反复倒错,直至足迹在恍惚、眩晕中重合,睁大了双眼。
我想集齐整个东方之力集成一发义和拳把导演脑浆打出来
电影诞生之初的travelogue与情节剧融合,最后一镜拯救了女主也让电影媒介回魂。
#VIFF 2024# 我给自己脑补了一个大英帝国在追逐殖民统治的过程中,看到君权神权节节败退依旧死心不改,不惜拒绝暴发养牛户(美帝)的联姻邀请,最终日落西山的故事。西方的殖民主义女王只能客死异乡,而我贾导的工农阶级女主却在时代前沿奔跑,简直高下立判。然而看完导演专访说这就是一个从毛姆那儿启发来的固执女人和懦弱男人的笑话后我立马就泄了气,那就当旅行风光片来看也还属实,凑合吧。
cineville 560 @EyeFilmmuseum 英字 原本看品相像我会喜欢的,实际体验有些不适。彩色片段眼睛要舒服得多。尤其到了中国,翻译腔旁白前后鼻不分,川渝部分汉语台词语音又?我知道一切都可以解释为戏仿,包括类型与时间的错乱,凝视与凝视凝视,但一些东西已然成为噱头,导演究竟停留在何处(西方)观众又究竟看到了什么,最后灯光亮起又是一种托辞。如果全部采用非虚构影像,protagonist只在旁白中出现,也许反而少些问责。Is that all you can say about the far east? 我很好奇其他国家的人,包括英国人,到底是什么感觉?
在帝国之眼里过去与现实的分野并不存在——也可能在导演看来在热带迷失的殖民者和背包客没有本质区别,就像他们费心配了五种语言的旁白,但是却决定用葡语演员饰演英美人。《壮游》既是对经典好莱坞殖民地旅行恋爱悲剧(如《曼德勒》,《直航恋曲》)的魔幻重置,也是不那么酷烈但同样谵妄的《现代启示录》式幻灭记录,但把重点放在了性别的倒错之上:爱德华和他的帝国同僚们全都成了失魂落魄的行尸走肉,茉莉则接过“白人的负担”成了“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中的“丈夫”。穿插片中的皮影戏和结尾打破第四面墙的举动则为它们的故事蒙上了一种亚洲传奇/散剧的意味。
感觉还不如邱炯炯拍的,充满了西方的无知,矫情和傲慢。
理论上和《风流一代》一个意思啊,一部聚焦国内一部泛亚洲。不是壮游似是逃离,也是追逐。追人文情怀,历史洪流。无数个切片不过是沧海一粟,时间不止,恩怨情仇都滚滚向前。导演奖的意思是素材整理的难度和能力,倒也说得通。
太白男凝太东方主义了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