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体育类励志片子,很喜欢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这里都有了。
美国篮球历史上最大的upset,1966年的NCAA,在那个种族歧视疯狂的年代,Texas Western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教练,球员,球员的家人,球队管理者。
我眼中的英雄是在承受巨大压力下能够改变周围所有人看法的人,或者做到别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他们就像一个个英雄,像拓荒者来到El Paso,为了心爱的篮球战斗,为了梦想努力。
他们的共同点是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和颠覆一切的勇气年轻气盛不是什么坏事,不管对教练还是球员,之所以年轻气盛,是因为这个世界是老一辈人的世界,年轻人来到这个社会,像从他们手里拿到一些东西,比如荣誉,财富,当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遇到很大的困难,就像影片中的黑人篮球队员,他们在当时的ncaa,要从主导的白人手中拿到冠军,就要拼尽全力。
每个年轻人的这种拓荒者精神被社会主流成为“年轻气盛”,这正是年轻人应该有的状态颠覆了,才能创造。
如果我们真正发现自己所爱,就要不顾社会舆论,承担巨大压力,在规则允许下去追逐目标,去像个男人一样战斗,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觉得自己是主人的国家,哪怕你说的英语只有真正的native speaker听的懂。
然而谁能想到50年前,黑白界线还清晰的让人们都不会怀疑自己是道德的矮人,心灵的囚徒。
也许上帝把黑和白放在一起,并不是为了做出巧克力,而是让双方看见那么不一样的彼此,让彼此从僵局到接触到了解到理解,这对美国来说,真的是个大大的gift,可惜,我们祖祖辈辈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十里八村的人,也是差不多的样子,从国界南到国界北,都是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没经历过融合的镇痛,就难知宽容的可贵。
也许,这就是地域论久立不衰的原因吧。
影片是艺术的再造,所以难免有些跟历史出入的地方。
1、哈斯金教练在1961年就开始执教UTEP了,冠军季已经是他的第五季了,而不是他的菜鸟季。
2、那时的UTEP并不是一支没人肯去的破球队,而是一支中西区的劲旅,在冠军季前两个赛季就杀入过分区半决赛。
3、虽然冠军季那年最强的是他们和肯塔基,但是那些年真正的UCAA王者是UCLA。
从1964年到1975年的12年中他们拿了10个冠军,66年那次就是正好他们的一个小波谷。
下一年“天勾”升到2年级就开始代表UCLA开始统治UCAA了(当时球员必须要到大二才能代表校队参加NCAA正赛)。
最后向哈斯金教练致敬一下,他从1961年开始,整整执教了UTEP38个赛季,从张伯伦肆虐的年代执教到1999年乔丹都退役的时代。
首先强烈推荐大家把字幕看完,因为在字幕中段会出现当年球员的采访以及当时比赛的录像,包括大卫阿丁暴扣帕特莱利,莱利会说那一刻他被吓死了,还有希尔的两次关键抢断,非常宝贵而精彩。
其实不光只是个弱队变强的故事,因为在那个时期种族歧视还是存在,总的来说黑人球员还是生存困难,伟大如比尔拉塞尔也会受到波士顿地区白眼,更何况这些普通的大学球员。
那这些黑人球员所背负的使命就不只是复兴一个篮球队的任务了,当他们打ncaa总决赛的时候,你看到数以万计的黑人在任何地方看球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这帮球员其实还负有更高的使命。
大卫阿丁说,以前有任何白人攻击他的时候,他都会毫不留情,可这次不同,他觉得他在对抗全世界。
7个黑人球员,也是一个世界。
唐哈金斯,给他们机遇,他们其实也改变了唐哈金斯,他是不喜欢华丽的篮球,甚至一开始,不希望他们灌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接受这种篮球,最后他对球员们说,我要你扣暴他们。
非常欣赏卢卡斯的表演,看完电影我相信不少人会希望当教练试试。
电影非常好的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运球的姿势啊,超短的短裤阿,尤其是那两个断球,太真实了。
应该是这几年最出色的篮球的电影了,篮球是最好的篮球,电影是最好的篮球电影。
希望看完电影可以和他们一起欢呼。
《光荣之路》一场球赛一段历史!
一位不入流的教练,一众被社会抛弃的球员,用篮球找回了属于他们的尊严!
影片节奏出奇的快,内容整齐利落,没有一处多余。
本以为应该长篇大论的说教桥段,总是三言两语带过,点到即止。
简单直接的表达出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对那些所谓特殊人群的不平等待遇。
虽然不知道是真实事件还是后期改编,但就那个对方黑人核心球员反绝杀被吹踩线的桥段,真的是把讽刺用到了极致。
乔什·卢卡斯成功的塑造那位充满人格魅力的唐·哈金斯教练,个别镜头我真的以为这就是平时看NBA直播时某支球队的主教练!
对这种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最后放出原型人物形象这一招完全没有抵抗力,8分推荐!
ps:我天朝也是体育大国,为啥就没有几部能拿出手的体育励志类电影呢?!
看电影之前,先豆瓣一下电影评分,成了我这些年来养成的习惯。
因此当看到本片高达8.6分时,就迫不及待的观看起来。
然而看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居然是想重温一下《卡特教练》和《绝杀慕尼黑》。
同样是篮球题材,《卡特教练》第一突出了卡特教练的执教能力和治军手腕,第二展现了通过篮球这项运动把一群原本堕落的群体最终带向正途的伟大故事。
无论是描人还是叙事,都有棱有角,轮廓清晰。
而《绝杀慕尼黑》则通过加兰任教练的人物特写将政治下的体育有层次的表现了出来;而且从还原度上,无论是比赛节奏,人物动作,甚至是汗渍图案都高度还原了当时情景。
反观《光荣之路》,如果是描人,本片主人公没有拿的出手的执教信条,中途居然还是队员建议他改用队员自己的打球方式;其次,在管理和激励队员上,也没有突出的特点,唯一的亮点是决赛派出了七个黑人球员。
而在叙事上,本片太过波澜不惊,看的让人想快进。
因此,从剧情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光荣之路》都不那么亮眼,那为何评分要更高?
那是因为,很多人认为本片展现了种族主义,这是多么伟大的事啊!
可是,电影终究是电影,不是纪录片。
评判一部电影是否优秀,不是基于的故事有多真实伟大,而是如何通过伟大的编剧来展现真实的故事。
因此,我想说,本片故事很好,但电影一般。
Glory Road 讲的是一个高中女子篮球队的男教练,来到德克萨斯建立起州大学大学的男子篮球队,经过奋力拼搏得到国内比赛第一的故事。
(真是情)剧情简介 · · · · · · 1965年是马丁·路德·金与黑豹党、披头士与越战、白人在篮球领域统治天下的时代。
高中女子篮球教练唐·哈金斯(Josh Lucas 饰)接到德州西部大学的聘用,虽然提供的待遇不高——一家人只能暂住男生宿舍,董事会的资助也不足以招揽高水平运动员,但由于将要执教的是一支NCAA(美国大学联盟锦标赛)第一赛区的球队,哈金斯还是承接下来并马上同助手展开范围广泛的定位在黑人选手上的球员搜寻。
教练组陆续找到了七位天赋优异的黑人球员,这些球员性格迥异,各有所长。
在经历了一次热血对决之后,黑白球员很快打成一片,投入到哈金斯教练严酷的训练中去。
球员偶尔的违规行为跟篮球理念的区别让教练与球员们逐渐成长着…… 终于迎来了赛季开始的时刻。
德州西部队一路凯歌,面对种族主义者的暴力威胁、部分舆论的轻视,哈金斯教练决定和他的黑人球员们一起冲向光荣之路的顶点…1 黑人,宗族歧视有限的经费(校董捐助来源)和二流的大学(地处偏远,被球员戏称为月球),教练很难找到好的球员,于是便找到很多黑人球员。
当时种族歧视还是很深的,特别是在南方。
但是教练非常想打入国家一流,选拔的很多黑人球员。
(这并不是在讲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是在有限的经费和能力内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2 篮球好就能得到大学升学机会在阿甘正传里也是这样的,当然,有能力就能上,这与中国是很大不同的,(一个竞争的社会和一个体制的社会的区别)3 以后从事的职业,各种各样他们虽然打球都很牛,但是貌似后来只有2个去了NBA之类的地方,有的当教练,有的当教员,有的当警察。
(因为他们只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是向做其他)3 关于教练(教学方法,选拔人才,竞争中的新事物)这个教练对成功的渴望是很强烈的,很努力的,但是教学方法是很老套的,不断地push,不断地骂,激励。
实际上把这些青年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泡泡吧,大家就融合起来的。
可以看到最后教练是妥协了(教练的方法不适合,但这只是电影,估计实际情况是教练把他们综合起来的)。
也可以感觉到,很多创新和成功都是都是打破固有观念和固有的限制和惧怕,再加一点敢作敢为,并不是其他的。
(教练的选人和给他们严酷的训练是起到了作用,)4 成功是什么当你想把一件事情做成时,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情,而不是关注他的成功,不是想象那成功的结果。
但是,当一件事情真正成功了之后,那成功就是过去的事情了。
只能记录在你的cv里面了。
所以是不是, 成功就是向最后圆满完成一件事情而全力努力的过程,努力了就是成功的,就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好的结果有你的因素,也有别的因素,把自己的做好)。
下面是 豆瓣 其他的 本来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来评价这部片子--一个贫弱胖子、运动白痴、篮球门外汉,对于NBA虽然喜欢但也并不痴迷。
但是对于这样一部影片、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影片,我实在爱死那影像背后的时光、那些跃动的灵魂了,怎么都无法淡然处之。
而且观影是个很个人的东西,个人的感受,和自身水平、鉴赏能力倒也并无太大关系。
从纯粹电影(艺术的小眼神是咋样的来着?
)的角度来看,本片算不上特别出色。
即使在篮球电影中本片同样算不上最好(但我就是喜欢,怎样,爱谁谁),不过也还具备一定得品质,好歹拿过票房冠军的哦--老美对篮球电影其实满挑剔的。
本片在IMDB得分也不算高,但相比另外一部不幸的篮球片还算好的,嗯,我说的就是Crossover,得分太强了,无限膜拜中...... 开篇之前,先抄一个背景。
如今NBA基本是黑人球星的天下,白人球员相对较少,搞得当年参加灌篮大赛的巴里JJWW:谁说白人不能飞,要说歧视,倒有点和常见的黑人受歧视完全反过来的感觉。
嗯,没什么不好,球打得好才是关键,黑人如今的地位,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打拼出来的,NBHH是有底气的!
不过NBA最初的时候,几乎完全没有黑人的身影,这不太容易想象吧。
六十年代的大学篮坛就更是如此,就在这白人的海洋中,在种族歧视气氛尚浓的时候,有这么一支大学球队,主力全黑人球员(也有白人同学,不过不是主力拉),从默默无闻,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在决赛上以全黑阵容出战击败全白阵容的对手夺得了总冠军。
这不单纯是“麻雀变凤凰”那么简单,而是一条货真价实的“光荣的荆棘路”,因为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球场的对手,还有整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还记得当年纽约黑八奇迹的时候,他们喊的口号么:与全世界为敌!
就是这个调调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人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也只能以各自的喜好和能力去评判,而绝对不是以肤色或者种族来划分。
长久的偏见、歧视以及隔离,有的时候不是那么的明显,但是却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看起来似乎一扯就破,但是却总也无法摆脱。
黑人为了争取本属于自己的权益,努力了数十年之久。
这种偏见在运动场上同样存在,曾几何时,黑人被认为根本就不适合打篮球。
但是这支球队,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走过来了,最终成为了“改变一切的”一个契机,成为了一个传奇---Westen Texas Miners,“A Team That Changes Everything”,他们也是唯一以整队身份进入篮球名人堂的(这个是记忆,不一定准)。
这个片子,光荣之路,就是讲这个的。
情节不多说了,呼唤NCAA的达人来讲述那些真实的故事吧,电影虽然基于真实故事,但还是有改编的,而且我也不认为电影能比历史上那些传奇更加精彩。
这里七零八落的,不过是个人心情的片断(基于影片情节而非史实)。
迪斯尼的片子一向是传统而经典的风格,缺少意外,但是就是这么老套、直白、看头知尾的一个故事,却带给我多少感慨,差一点就忘记了“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来个“一声看球史,双泪落胸前”。
如今在美国,可能已经少有人有种族概念了,随便看见一个亚洲面孔,他/她可能会告诉你,四分之一中国血统,八分之一菲律宾,甚至可能二分之一墨西哥,或者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哪个grandma是中国人。
遇到一个abc,她/他可能会说,自己的汉语不太好,一点点,或者干脆就听不懂。
在商店里遇到一个黑人柜员,她可能以主人的姿态窃笑亚洲面孔。
开车没注意到路人,可能会有个说西班牙语的大妈冲你吼叫。
或者,你还能看到蒙着黑纱的不知道什么国家的妇女推着童车逛街。
还觉得对黑人有点接受不了?
黑人哥们其实挺受女孩欢迎的。
受美国男人欢迎的女人产地排入下:东南亚,东北亚,墨西哥拉丁裔,所以美国人,是混的七七八八的美国人。
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觉得自己是主人的国家,哪怕你说的英语只有真正的native speaker听的懂。
然而谁能想到50年前,黑白界线还清晰的让人们都不会怀疑自己是道德的矮人,心灵的囚徒。
也许上帝把黑和白放在一起,并不是为了做出巧克力,而是让双方看见那么不一样的彼此,让彼此从僵局到接触到了解到理解,这对美国来说,真的是个大大的gift,可惜,我们祖祖辈辈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十里八村的人,也是差不多的样子,从国界南到国界北,都是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没经历过融合的镇痛,就难知宽容的可贵。
也许,这就是地域论久立不衰的原因吧。
当我们比较着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时,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具备了美国人追求光荣与梦想的执着,是否能够有颗big big heart让自己可以放下与生俱来的偏见,去开脱前所未有的光荣与梦想之路。
如题。
《卡特教练》是另一部以篮球为题材的电影,出于2005年,而《光荣之路》出于2006年。
都是讲述篮球教练如何艰辛带队夺得冠军。
两部片子风格相似,虽然年级段不一样,卡特教练是带高中校队,而唐·哈金斯带大学校队。
当然在价值层也是不一样,在大学校队打得好分分钟就可以参选进入NBA。
《光荣之路》还有另一个不一样的就是,发生的背景,涉及“黑人”种族歧视,讲述的唐·哈金斯不顾当时的社会风气,逆风使用黑人球员,所以后来被称为“黑人篮球教父”。
如果单纯从电影拍摄角度出发,我个人更喜欢《卡特教练》,毕竟动作还有人物表情做得较为自然,没看出的话,《光荣之路》的篮球架也是缩水的(降低高度),整体更偏向于《绝杀慕尼黑》。
作为篮球爱好者,可以看看。
在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年代里,唐哈斯金斯教练告诉了全美 人种不是因为肤色不同而有优劣之分,人人都是平等的,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应该要有梦想并且也要付诸行动,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而且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教练也在1997年入选了篮球名人堂,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德州大学也从此兴盛,成为全美的篮球名校。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热血沸腾,如果你感觉没有动力的时候就看看这部电影吧,因为它讲了一群少年和一个教练勇敢追梦的真实故事。
以前看过一遍,再看一遍竟然看到最后才想起来看过一遍,果断3星。
伟大的教练
脸谱化的表演,腻歪的剧情,受不了。
@2024-05-31 09:05:45
拍再多这个也盖不过美种族歧视
相比题材相近的热血强人差太远了
強迫性組織看得 最後奪冠之爭全場像打了雞血看NBA一樣 那個HIGH到.... = = 我倒覺得進展太慢太平了。每場球就那麼幾分鐘沒了,只是像緩緩地和你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而 已 。
不好
评分过高 来拉低
值班的时候看的,还不错
节奏太慢。。。提不起神啊
怎么看的跟阉割版一样啊 最值得吐槽的是 你拍个借篮球说种族事儿的片子 中间的比赛调度八九成都是转播调度 决赛升降重复的节奏控制连比赛回放都不如 差评 这教练从坚持自我到放飞球员跟玩儿变脸似的 感情家庭对手团队一切都浅尝辄止 我看了斯通转嫁篮球感觉都要戏剧性点 就算是真事儿这么拍都烂大街啊
这种片太多了,没什么新意,都模式化了。情节不够曲折。语言不够深刻。
4
大二看的吧 现在竟也记不太起来
好题材,烂电影,打高分的政治正确婊太多。叙事节奏,内在感情逻辑没有
感觉啥也没看就完了?起承转合处处都不是特别精彩,而且竟然还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在影片中完全看不出来!只能说导演的叙事能力太弱了,缓轻急重分不太清楚,运动题材的电影不是光靠热血沸腾、鼓舞鸡汤就能拍好的。
篮球运动与种族认可。在这类包含励志、运动、种族、真实事件改编等元素的作品中,本片属于质量一般,导演执导能力一般的水平。
体育素材真的很难拍,因为场上的集锦做出来都比现实好看太多。唯一值得赞叹的是和黑人平权的结合吧。
音乐很好 节奏紧凑 情节跌宕 肤色种族的冲突也表现的很好